⑴ 小说中古代女子及笄的语段
笄,簪也。——《说文》
皮弁笄。爵弁笄。——《仪礼·士冠礼》
中国冠笄。——《淮南子·齐俗》
玉笄綦会此冤弁之笄也。——张衡《东京赋》
节纵笄总。——《礼记·内则》
栉设笄。——《仪礼·士冠礼》
折委笄,此男子安发之笄也。——《国语·晋语》
君子偕老,副笄六珈。?
设笄珥,衣阿锡。——《列子·周穆王》
又如:笄珈(原指妇人首饰。亦代指妇女);笄珥(古代妇女常用以装饰发耳的饰件);笄导(即簪导。一种首饰。用以束发)
⑵ 古代女子各年龄段的别称有哪些 如豆蔻 及笄 要写明是哪个年龄段哈
古代女子各年龄段的别称:
1、古代女子1岁,别称“牙牙”。
牙牙:象声词,婴儿学语的声音。如牙牙学语,因亦指小孩过程子开始学话。
袁枚(清)——《祭妹文》:“两女牙牙,生汝死后,才周晬耳。”
释义:两个牙牙学语的女儿,在你死后出生,才只有一周岁。
2、古代女子2岁,别称“孩提”。
孩提:指初知发笑尚在襁褓中的幼儿。也有写作“孩提包”或“提孩”的,指2——3岁的儿童。
韩愈(唐)——《符读书城南》:“两家各生子,提孩巧相如”。
释义:两家生的孩子是一样的聪明。
3、古代女子7岁,别称“童龀”。
童龀:龀,孩子乳牙脱落,长出恒牙,称为“龀”。“童龀”,往往是指人的儿童少年时期。也有说成“髫龀”。
许慎(东汉)——《说文》:“女七月生齿、七岁而龀”。
释义:女孩子出生七个月长乳牙,7岁长出恒牙。
4、古代女子10岁,别称“幼学”。
幼学:十岁。《礼记.曲礼上》:“人生十年曰幼,学。”因为古代文字无标点,人们就截取“幼学”二字作为十岁代称。
孔子(春秋)——《礼记.曲礼上》:人生十年曰幼,学。
释义:男子长到十岁叫做幼,这时候该出外上学了。
5、古代女子12岁,别称“金钗之年”。
金钗之年:女孩到了十二岁要带钗,金钗是作为代称和别称。
梁武帝.萧衍(南北朝)——《河中之水歌》:头上金钗十二行,足下丝履五文章。
释义:莫愁头上光彩熠熠,金钗排成十二行。脚下轻踏丝绣鞋,五彩斑斓描出花纹状。
6、古代女子13岁,别称“豆蔻年华”。
豆蔻:指女子十三岁。豆蔻是十三四岁至十五六岁(豆蔻是一种初夏开花的植物,初夏还不是盛夏,比喻人还未成年,故称未成年的少年时代为“豆蔻年华”)。
7、古代女子15岁,别称“及笄之年”。
及笄:本来是指古代束发用的簪子。古代女子一般到15岁以后,就把头发盘起来,并用簪子绾住,表示已经成年。“及笄”即年满15岁的女子。及笄:指女子十五岁。
孔子(春秋)——《礼记·内则》:女子……十有五年而笄。
释义:女子到了15岁,用簪子结发,表示已到出嫁的年岁。
8、古代女子16岁,别称“碧玉年华”。
碧玉年华:女子十六岁。古文人把瓜拆分为两个八字以纪年。
翟灏(清)——《通俗编》:破瓜年纪小腰身。
释义:瓜字破为二和八字,取二八十六岁的寓意。
9、古代女子20岁,别称“桃李年华”。
桃李年华:指20岁女子的代称。
陆游(宋)——《梨花》:粉淡香清自一家,未容桃李占年华。
释义:梨花粉淡如雪,清香宜人,在春花中独树标帜,自成一家,不容妖艳的桃李,独占一年中最美好的时光。
10、古代女子24岁,别称“花信年华”。
花信年华:指女子的年龄到了二十四岁。也泛指女子正处在年轻貌美之时。
范成大(宋)——《元夕后连阴》:谁能腰鼓催花信,快打扬州百面雷。
释义:在扬州许多腰鼓的巨声,催促花开的信期。
11、古代女子30岁,别称“半老徐娘”。
半老徐娘:指已到中年尚有风韵的妇女。来讽喻那些年过芳龄还风风骚骚,精心打扮的妇女,亦有人自称徐娘,含有自谦自贬之意。
陈与义(宋)——《书怀示友十首其一》:开窗逢一笑,未觉徐娘老。
释义:女人过了打扮的年龄还风风骚骚,描眉打眼的一痛倒饬,开得窗户泯然一笑。
12、古代女子40岁,别称“人老珠黄”。
人老珠黄:泛指女子老了不中用。旧时比喻女子老了被轻视,就像因年代久远而失去光泽的珍珠一样不值钱。
兰陵笑笑生(明)——《金瓶梅词话》第二回:娘子正在青年,翻身的日子很有呢,不像俺是人老珠黄不值钱呢。
释义:娘子现在正年轻,以后出头的日子还多,不像我,已经老了,不值钱了。
13、古代女子50岁,别称“知命之年”。
知命之年:后代称50岁为“知命之年”。指五十岁。
孔子(春秋)——《论语·为政》: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
释义:我十五岁就立志学习,三十岁就能有所成就,四十岁遇到事情不再感到困惑,五十岁就知道哪些是不能为人力支配的事情而乐知天命,六十岁时能听得进各种不同的意见,七十岁可以随心所欲(收放自如)却又不超出规矩。
14、古代女子60岁,别称“花甲之年”。
耳顺、花甲之年:六十岁,我国自古以来用天干地支互相错综相合纪年,可组成六十对干支,因而称作“六十干支”或“六十花甲子”,所以六十岁又称作“花甲之年”。
15、古代女子70岁,别称“古稀之年”。
古稀之年:七十岁。
杜甫(唐)——《曲江二首》:酒债寻常行处有,人生七十古来稀。
释义:到处都欠着酒债,那是寻常小事,人能够活到七十岁,古来也是很少的了。
16、古代女子80~90岁,别称“耄耋”。
耄耋:八十、九十岁。人们把耄耋两字连用代称八、九十岁。
孔子(春秋)——《礼记·曲礼》:八十九十曰耄。
释义:八十至九十岁年龄古称,已经很高龄,高寿
17、古代女子90~100岁,别称“期颐”。
期颐:百岁之人。人寿以百年为期,故曰期;饮食起居动人无不待于养,故曰颐。
孔子(春秋)——《礼记·曲礼》:百年曰期颐。
释义:人生以百年为期,所以称百岁为期颐之年。
⑶ 古代女子及笄的年龄是多少
古代女子及笄的年龄是十五周岁。
及笄之年出自《礼记·内则》。指女子满了15岁。形容古代女子已到了结婚的年龄。古时女子十五岁时许配的,当年就束发戴上簪子,未许配的二十岁时束发戴上簪子。
古时称女子年在十五为“及笄”,也称“笄年”。笄是簪子,及笄,就是到了可以插簪子的年龄了。女子到了十五岁,便是婚嫁的最适宜的时间,也就是及笄之年,在及笄之年的时候,就是适宜婚嫁时。
(3)古代写女子及笄扩展阅读:
古代其他年岁别称:
1、襁褓:不满周岁。
2、孩提:两至三岁。
3、 始龀、韶年:男孩八岁。
4、总角:幼年泛称。
5、 垂髻之年:指儿童。
6、黄口:十岁以下。
7、幼学:十岁。
8、舞勺之年:十三至十五岁。
9、志学:十五岁。
10、舞象之年:十五至二十岁。
11、弱冠:二十岁。
12、而立之年:三十岁。
⑷ 古代女子15岁及笄取字
及笄出自《礼记·内则》“女子……十有五年而笄”。“笄”,谓结发而用笄贯之,郑玄注:“谓应年许嫁者。女子许嫁,笄而字之,其未许嫁,二十则笄。”笄,发簪。后因称女子年满十五为及笄。表示已到出嫁的年岁。
⑸ 女子及笄赠言 或用于祝福刚成年女子的古文
1,芙蓉不及美人妆,水殿风来珠翠香。
译文:芙蓉不及盛妆的美人好看,水殿和风吹来,珠翠香气四溢。
2,态浓意远淑且真,肌理细腻骨肉匀。
译文:姿态凝重神情高远文静自然,肌肤丰润胖瘦适中身材匀称。
3,俏丽若三春之桃,清素若九秋之菊。
译文:美丽得就像三月得桃花一样,清新得就像九月得菊花一样。
4,眉梢眼角藏秀气,声音笑貌露温柔。
译文:用来形容女子的温柔秀气,一颦一笑都娴静优雅。
5,翩若惊鸿,婉若游龙。
译文:形容女子的形影,翩然若惊飞的鸿雁,婉约若游动的蛟龙。
(5)古代写女子及笄扩展阅读:
1,及笄的意思:
指女子到了可以许配或出嫁的年龄。(笄:束发用的簪子。古时女子十五岁时许配的,当年就束发戴上簪子;未许配的二十岁时束发戴上簪子)
2,形容女子的诗词:
《美女篇》
朝代:两汉
作者:曹植
美女妖且闲,采桑歧路间。柔条纷冉冉,落叶何翩翩。攘袖见素手,皓腕约金环。
头上金爵钗,腰佩翠琅玕。明珠交玉体,珊瑚间木难。罗衣何飘飘,轻裾随风还。
顾盼遗光彩,长啸气若兰。行徒用息驾,休者以忘餐。借问女安居,乃在城南端。
青楼临大路,高门结重关。容华耀朝日,谁不希令颜?媒氏何所营?玉帛不时安。
佳人慕高义,求贤良独难。众人徒嗷嗷,安知彼所观?盛年处房室,中夜起长叹。
译文:那个容貌美丽性格文静的姑娘,正在乡间岔路口忙着采桑。桑树的枝条柔柔的垂摆,采下的桑叶翩翩飘落。挽起的衣袖可见她的手,洁白的手腕上戴着金色的手镯。头上插着雀形的金钗,腰上佩戴着翠绿色的玉石。身上的明珠闪闪发光,珊瑚和宝珠点缀其间。
丝罗衣襟在春风里飘舞,轻薄的裙纱随风旋转。她那回首顾盼留下迷人的光彩,吹口哨时流出的气息仿佛兰花的芳香。赶路的人停下车驾不肯走开,休息的人们傻看时忘记了用餐。有人打听这个姑娘家住哪里,她的家就住在城的正南门。青漆的楼阁紧临大路,高大的宅门用的是两道门栓。
姑娘的容光像早晨的太阳,谁不爱慕她动人的容颜?媒人干什么去了呢?为什么不及时送来聘礼,订下婚约。姑娘偏偏爱慕品德高尚的人,寻求一个贤德的丈夫实在很困难。众人徒劳地议论纷纷,怎知道她看中的到底是什么样的人?青春年华在闺房里流逝,半夜里传来她一声声的长叹。
⑹ 关于古代女子的及笄和古代男子的弱冠~我有些混乱,请假大家~
一、及笄:古时女子十五岁,可以择夫婚配了,行及笄礼,表示成年。就是把头发拢上,用笄(簪子)插住以保持不下滑。
所以你说的,及笄的确是古代的女子的成人礼。而且,行及笄礼后,可以称字,即正式给她取一个名儿,后来这个取字与许婚就联在一起,即十五岁当年没有人来提亲的、无人问津的,只好等了,什么时候有人来提亲说媒了,什么时候再行及笄礼和起名(字)。所以,如果没有定婚的,即使过了十五岁,所以也就不去进行这个仪式,叫作“待字闺中”,等待那个“字”,就是有人来定婚了再起那个字的意思。
二、弱冠:古代男子满20岁行冠礼。所以以“弱冠”代称20岁,弱是年少,冠是戴成年人的帽子,还要举行大礼。而十九岁往下的,则称为童子。论语里就有“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这里的冠者,就是有资格戴帽子的人,表示成人,而童子,则是指十九岁往下的各种青少年。
与女子一样,古代男子是三岁起名,二十岁时——束发戴冠、起字。为什么起字呢?行过冠礼,表示成人了,除了父母师长,其他朋友和少年不能再直呼其名,就起一个字,也叫表字。所以,女子是十五岁以后才有字的,男子是二十岁后才有字的。
三、你说的王卿(亲)贵胄,并不一定都是12岁行冠礼。这主要看这个“被提前”行冠礼的人是不是有一个幸福的童年——古代一国的帝王年老体衰,或者驾崩了,其接班人还很幼小,这样的事哪朝哪代都有吧。被拥立成太子或新帝王的小家伙,年龄还十分小,别说冠者了,有时连童子也不算,但是为了让他早早接班,就只好变例了,让他早早行冠礼,只要父王死后三年,新皇帝有能力主持朝政了,他不论大小,都可以提前行冠礼了,所以,不一定是十二岁,这主要看这个小帝王有没有一个健康长寿的帝王爸爸了,再是看新皇帝能不能把权力从母后或权臣手中要回来,自个独立处理国家大事。
康熙帝,由于父皇顺治帝死得早,他登基时才八岁,登基四年后结婚。可能就是这个时候,一来结认一个好的岳父家族来对抗鳌拜,二来可以以新婚证明自己已经成年可以主政。所以,他的冠礼应该就在这个时候。
当然,也有相反的例子。像中国千古第一帝秦始皇嬴政,他的冠礼不但没有提前,反而又推迟了,嬴政13岁即位,22岁才亲政(这时才进行了冠礼),比正常的还晚了两年。——这是因为相国吕不韦有了私心,妄图以秦王年龄小而长期霸占大权,所以,一直压制着不让人家行冠礼,到了秦王二十二岁了,迫不得已了,才让小嬴政行冠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