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古代大书法家们大多都是用麻纸,皮纸来写字。为何近代以来人们却喜欢用宣纸写字
谢邀。发墨好。易保存。好宣纸能保存上千年。不是因为贵重,前人还用绢写字呢。
㈡ 中国古代用来写字的东西有哪些
古代秦代以前用小刀在动物骨骼或竹简上刻字。称为刀笔,有句成语“捉刀代笔”。秦朝将军蒙恬发明了毛笔以后,毛笔逐渐取代刀笔成为中国古代的书写工具。战国的竹简是手写。这些字的笔画具有弹性,起止处较尖锐,中间或偏前的 部分略粗,充分表现了毛笔书写的特色。这与金文随形轻重和因接搭凝结的笔画形态不同,已由迟重变为流美,笔画和体式也较篆文更为简略。可见早在秦始皇推行小篆之前已有初期的隶书在流行。
竹简,古代用来写字的竹片,也指写了字的竹片。战国至魏晋时代的书写材料。是削制成的狭长竹片(也有木片,称木简),牍比简宽厚,竹制称竹牍,木制称木牍。均用毛笔墨书。册的长度,如写诏书律令的长三尺(约67.5cm),抄写经书的长二尺四寸(约56cm),民间写书信的长一尺(约23cm),因此人们又称信为“尺牍”。在湖南长沙、湖北荆州、山东临沂和西北地区如敦煌、居延、武威等地都有过重要发现,其中居延出土过编缀成册的东汉文书。
毛笔的起源可追溯到新石器时代。1980年陕西临潼姜寨村发掘一座距今5000多年的墓葬,出土文物中有凹形石砚、研杵、染色物和陶制水杯等。从彩陶的纹饰花纹可辨认出毛笔描绘的痕迹,证实了在五、六千年前,已有了毛笔或类似毛笔的笔。商代甲骨文中已出现笔的象形文字,形似手握笔的样子。在湖南长沙左家公山和河南信阳长台关两处战国楚墓里分别出土一支竹管毛笔,是目前发现最早的毛笔实物。
提到毛笔,人们往往会想起“蒙恬造笔”的故事,认为秦代名将蒙恬是毛笔的发明者。其实,事实并非如此。《太平御览》引《博物志》日:“蒙恬造笔。”崔豹在《古今注》中也说。“自蒙恬始造,即秦笔耳。以枯木为管,鹿毛为柱,羊毛为被。所谓苍毫,非兔毫竹管也.”唐代韩愈《毛颖传》以笔拟人其中提到蒙恬伐中山,俘捉毛颖,秦始皇宠之,封毛颖为“管城子”.后世又以“毛颖”、“管城子”为笔的代称.此事也与蒙恬有关.
㈢ 古代对麻的利用都有哪些方面
古代对麻的利用是多方面的,首先是利用其纤维织布,也用来制毯被、雨衣、绳索、牛衣和麻鞋等。
麻子则曾作为粮食食用。先秦文献有不少将麻子列为五谷之一的记载。麻子供食用到宋以后已少见,明代宋应星《天工开物》曾对此表示怀疑。明代《救荒本草》还将麻子的嫩叶作为救荒食物。
麻子油的利用,大约在汉代以前就开始,主要是用来油物及燃灯。
麻子饼是古代重要的饼肥之一。麻子还是很好的饲料。《农政全书》指出用来饲猪,可“立肥”,饲鸡可“日常生卵不抱”。
麻子及花还是药材,这在《神农本草经》、《图经本草》、《本草纲目》等本草书中均有记载。最突出的是从汉代开始就用麻纤维作造纸原料。
明代《种树书》指出麦子晒后乘热收贮时“用苍耳叶或麻叶碎杂其中,则免化蛾”,说明麻叶有防蛀作用。
㈣ 古代的书写工具是什么
毛笔,狭义是指一种源于中国的传统书写工具。有玉管、翠管等雅称,被列为中国的文房四宝之一。
历史
1954年在长沙左公山15号战国中期楚墓中已有出土保存完好的毛笔。以木作杆,用竹管将毛套在木杆上,这是原始的毛笔。
毛笔早在商朝就出现了,秦朝蒙恬以柘木为管,鹿毛为柱,羊毛为被。蒙恬对毛笔的改进对于小篆的形成具有很大的意义,与大篆不同,小篆线条婉转曲折,非硬物所能为,故应当是用毛笔书写的。
据说战国末年秦国将军蒙恬在镇守北方时,见匈奴以兽毛沾颜料绘图,又同时前方战况告急,才改篆刻竹简由丝卷书写军情。声名大噪,并由史官记于史册内。故后世制笔业奉蒙恬为始祖。先秦时,毛笔有多种名称,如“聿”、“不律”、“弗”等,后统称为“笔”。
而毛笔之制造在秦代较为进步,功能也较完善。因为在湖北省云梦县睡虎地的11号墓中,发现的陪葬物中有三枝以竹为杆,笔杆下端较粗,镂空成毛腔,笔头的底部藏于腔内,以麻丝裹着并涂漆在上面,带有笔套、大小长度都与今日使用的毛笔极为相像。
《西京杂记》中纪述汉朝天子御用的毛笔镶嵌宝石,用秋兔之毫制成。唐代著名的毛笔有诸葛笔。宋代有成安道笔、程奕笔、屠希笔等。
元祐元年(1086年),中书舍人钱勰出使高丽归来,赠黄庭坚一猩猩毛笔。宋代绍圣三年(1096年),苏轼在惠州以二十文钱购得两支笔,但不好用,长叹说:“岭南无笔!”
(4)古代写字的麻是什么东西扩展阅读:
分类
毛笔的分类方式主要有依尺寸分类,依笔毛的来源、硬软、形状分类,以及依笔管的材质分类等。在依尺寸分类方面,可以把毛笔由小至大分为圭笔、小楷、中楷、大楷、联笔、提笔、大笔、大斗笔等[4]。
传统毛笔所采用的毛发多是动物毛,例如胎毛、黄鼬毛(狼毫)、兔肩毛(紫毫)、鹿毛、鹿毫、鸡毛、鸭毛、羊毛、猪毛、鼠毛、虎毛、狸毛、猩猩毛黄牛耳毫等,少数毛笔采用植物纤维来制作;近代则是多了人工塑胶毛可供选择。
不同的毫毛,其弹性、吸水性、毛锋聚拢性皆有差异。一般简单的将毛笔分为“硬毫”(如狼毫)、“软毫”(如羊毫),以及混用两种毫毛以达到硬软兼之效果的“兼毫”。毛笔笔锋形状也有所不同,圆形的为“圆毫”,尖锐的为“尖毫”。
笔管的材质相当多样,有紫檀、斑竹、玳瑁、镂金、花梨、木、金、银、象牙、玻璃等。
㈤ 古人用什么来写字
毛笔。
毛笔,是一种源于中国的传统书写工具,也逐渐成为传统绘画工具。毛笔是古代中国人民在生产实践中发明的。
随着人类社会的不断发展,勤劳智慧的中华民族又不断地总结经验,存其精华,弃其糟粕,勇于探索,敢于创新。几千年以来,它为创造中华民族光辉灿烂的文化,为促进中华民族与世界各族的文化交流,做出了卓越的贡献。毛笔是中华民族对世界艺术宝库提供的一件珍宝。
(5)古代写字的麻是什么东西扩展阅读
按笔头原料可分为:胎毛笔、狼毛笔(狼毫,即黄鼠狼毛)、兔肩紫毫笔(紫毫)、鹿毛笔、鸡毛笔、鸭毛笔、羊毛笔、猪毛笔(猪鬃笔)、鼠毛笔(鼠须笔)、虎毛笔、黄牛耳毫笔、石獾毫等,以兔毫、羊毫、狼毫为佳。
1、羊毫笔
是以青羊或黄羊之须或尾毫制成。考其始于南北朝之前,至秦时蒙恬改良之新笔已成制笔材料。书法最重笔力,羊毫柔而无锋,书亦“柔弱无骨”,故历代书法家都很少使用。
2、狼毫笔
狼毫笔表面呈现嫩黄色或黄色略带红色,有光泽,仔细看每根毛都挺实直立。腰部粗壮、根部稍细。把笔尖润湿捏成扁平型即可见其毛锋透亮,呈淡黄色。
3、鸡毫笔
是用鸡的胸毛制成,相当柔软,初学书法者难于掌握,因而不宜使用。古人用的鸡毛笔是用公鸡颈部的长毛去梗拔下细嫩的短毛用来做小楷等头的披毛。
㈥ 中国古代的书写材料是什么
中国古代的书写材料是简策、帛书、纸。
1、最早的中国书是简策,它也是我们已知的最早的正式图书形式。我国古代的奠基著作当时都是写在简策上的。
将竹木进行加工以后制成的竹、木片称为简。但是作为书写材料,单片的简是不能容纳许多文字的。因此,一篇较长的文字或一部著作必须连续写在许多片简上。为了防止散乱,以便有次序地阅读,必须将这许多简有顺序地编连起来,这种编连起来的简就成为策(通“册”)。
制简的材料有竹、木两种(产竹的地方用竹,不产竹的地方用木)。用竹制的称为竹简,用木制的称为木简。不过木的体积比竹大,它还可以制成版,每一块版上较之竹简,可以容纳更多的字,不必编连,可单独使用。版,又称为方。写上文字的版,则称牍。所以古代的许多文字记录称为“版牍”或“方策”。
2、昂贵帛书是简策的补充
帛书是指以缣帛为书写文字的载体的一种文献。缣帛是丝织品的通称。
我国是世界上最早植桑养蚕和织造丝织品的国家。传说在公元前3000年,嫘祖已发明养蚕织丝了。但最初这种丝绸织物是做衣料和装饰品用的,至于什么时候用来写字作书便不可考了。
据文献记载,春秋时代已把缣帛作为书写材料了。到战国时代则比较普及,如《墨子》一书中多次提到“书于竹帛”。一般认为帛书晚于简书出现。
缣帛质地轻薄,幅面宽阔,容易书写和携带,并且可以根据文字的长短任意剪裁,舒卷方便,易于保藏和阅读。所以帛书克服了简策所存在的种种缺点,是书写材料的一大进步。但缣帛毕竟是一种贵重的丝织品,并非一般人所能制备和拥有,所以有“贫不及素”之说。因此帛书的出现,并不能完全代替简书,长期以来竹帛并行,而且作为主要的书写材料仍然以简策居于主要地位。
由于帛的贵重,作为书写材料自然比不上竹木使用的普遍,加上缣帛更易损坏,不易保存,所以古代帛书实物能流传下来的极少,考古发现远没有简书那么多。
3、纸的发明改变了图书面貌
纸是我国古代的四大发明之一,也是对世界文明的卓越贡献之一。纸的发明成为我国乃至世界图书事业史上的一件大事。
根据出土的西汉时期的纸状物或原始形态的纸,说明西汉已经有纸;同时,《后汉书·蔡伦传》记载,东汉已采用麻头、敝布等废旧廉价的东西做原料来生产纸。据此,可说明我国汉代已发明了纸和造纸方法。
(6)古代写字的麻是什么东西扩展阅读
1、在印刷术尚未发明之前,光靠藏书家个人抄写积累图书是远远不够的。从东汉开始,出现了一种专门以抄书为业的佣书人。魏晋南北朝时期,书籍大增,各种文化都有所发展,迫切需要书籍流通,佣书业也随之兴盛起来。佣书人对流通书籍、传播文化起了重要作用。
2、印刷术让书真正成为书
印刷术,这个人类赖以传播知识和文化信息的重要手段,是我国最早发明的。
在印刷术发明以前,所有书籍全凭手抄,相当费时费力,一次只能抄一部,生产量是很有限的。
关于雕版印刷的发明时间,存在很多争论。而唐代从公元618年开国至907年灭亡,历经290年之久。这一时期有关雕版印刷的文献记载甚多,其中也发现了一些实物。
雕版印刷术产生以后,在唐代首先为民间采用,其中尤以佛教信徒捷足先登,故早期的雕版印刷品多为佛经及民间日常用书,如历书、阴阳占卜之类杂书及字书、韵书等,说明社会的需要对刻书内容具有很大的影响。
3、明清以后,我国的活字印刷还采用了以锡、铜、铅做原料的金属活字。铜活字在我国金属活字中使用最多。我国的铜活字印书是从15世纪末,即明代弘治年间才开始盛行的。
清代规模最大的铜活字印书是雍正四年(1726年)内府印制的《古今图书集成》。这是一部我国现存的最大类书。全书1万卷,目录40卷,共印64部,每部5020册。其卷帙之富,排印之精,史无前例。可惜这批铜活字在印成《古今图书集成》之后,“铜字被窃缺少,司事惧得咎,值乾隆初年京师钱贵,遂清毁铜字供铸”,这批铜字就这样轻易地被销毁了。
㈦ “麻”在古代是做什么用的
古代所说的麻,指的是桑科的大麻。它的韧皮,是古人重要的衣着原料;它结的籽,古称为苴,也是古人重要的粮食,所以《诗经·豳风·七月》中有“九月叔苴……食我农夫”之说,可见麻在古代既是纤维作物,又是粮食作物,一身而二任的。
㈧ 古代在竹子上写字的那个是什么书,是叫竹签吗
竹简。抄
竹简,古代用来写字的袭竹片,也指写了字的竹片。战国至魏晋时代的书写材料。是削制成的狭长竹片(也有木片,称木简),牍比简宽厚,竹制称竹牍,木制称木牍。
均用毛笔墨书。册的长度,如写诏书律令的长三尺(约67.5cm),抄写经书的长二尺四寸(约56cm),民间写书信的长一尺(约23cm),因此人们又称信为“尺牍”。
(8)古代写字的麻是什么东西扩展阅读:
竹简多用竹片制成,每片写字一行,将一篇文章的所有竹片编联起来,称为“简牍”。这是我国古代最早的书籍形式,用于书写文字的木片称木牍,多用于书写短文。
简牍是中国古代先民在纸张发明之前书写典籍、文书等文字载体的主要材料,是我国最古老的图书之一。
简牍与甲骨文、敦煌遗书、明清档案一同被列为二十世纪东方文明的四大发现,目前简牍学也以惊人的速度形成了世界性学科,它从史学、考古、古文字学、文献学、书法等,多角度多领域,为中国历史文化学术的研究开辟了一个崭新的领域。
㈨ 古人写字用的麻纸比较接近我们现代的什么纸
麻纸是中国古代图书典籍的用纸之一,是一种大部分以黄麻为原料生产的强韧纸张。麻纸的特点是纤维较粗,纸质坚韧;外观有粗细厚薄之分,又有“白麻纸”、“黄麻纸”之别;其帘纹一般较皮纸、竹纸为宽。隋唐五代时的图书多用麻纸,宋元时已不占主要地位,明清时麻纸的使用更为稀少。 《新唐书·艺文志一》:“ 大明宫 光顺门 外, 东都 明福 门外,皆创集贤书院,学士通籍出入。既而太府月给 蜀郡 麻纸五千番。” 范文澜 蔡美彪 等《中国通史》第二编第五章第二节:“ 南朝 书家写字多用麻纸,麻纸别称布纸,就是用破旧麻布制造的纸。麻纸可供二 王 ( 王羲之 、 王献之 父子)写字,精美可以想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