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原创代写 » 关于元代写的曲
扩展阅读
中国网络原创新人乐团 2021-03-31 20:26:56
党政视频素材 2021-03-31 20:25:44
厦门大学统计学硕士 2021-03-31 20:25:36

关于元代写的曲

发布时间: 2021-03-22 18:28:49

1. 元代曲有哪些

阳春曲(题情)
白朴
从来好事天生俭,
自古瓜儿苦后甜。
你娘催逼紧拘钳,
甚是严,
越间阻越情锨。

天净沙(秋思)
马致远
枯藤老树昏鸦。
小桥流水人家。
古道西风瘦马。
夕阳西下,
断肠人在天涯。

山坡羊(潼关怀古)
张养浩
峰峦如聚,
波涛如怒,
山河表里潼关路。
望西都。
意踟蹰,
伤心秦汉经行处。
宫阙万间都做了土。
兴,百姓苦。亡,百姓苦。

卖花声(怀古)
张可久
美人自刎乌江岸,
战火曾烧赤壁山,
将军空老玉门关。
伤心秦汉,
生民涂炭,
读书人一声长叹。

双调夜行船(秋思)
马致远
百岁光阴如梦蝶,
重回首往事堪嗟。
今日春来,
明朝花谢,
急罚盏夜阑灯灭。

[乔木查]
想秦宫汉阙,
都做了衰草牛羊野。
不恁么渔樵无话说。
纵荒坟横断碑,
不辩龙蛇。

[庆宣和]
投至狐踪兴兔穴,
多少豪杰。
鼎足三分半腰折,
知他是魏耶?
知他是晋耶?

[落梅风]
天教你富,
莫太奢。
无多时好天良夜。
看钱奴硬将心似铁,
空辜负锦堂风月。

[风入松]
眼前红日又西斜,
疾似下坡车。
晓来清镜添白雪,
上床兴鞋履相别。
莫笑鸠巢计拙,
葫芦提一向妆呆。

[拨不断]
利名竭,
是非绝。
红尘不向门前惹,
绿树偏宜屋角遮。
青山正补墙头缺,
竹篱茅舍。

[离亭宴煞]
蛩吟一觉才宁贴,
鸡鸣万事无休歇。
争名利,
何年是彻。
密匝匝蚁排兵,
乱纷纷蜂酿蜜,
闹穰穰蝇争血。
裴公绿野堂,
陶令白莲社。
爱秋来那些:
和露摘黄花,
带霜烹紫蟹,
煮酒烧红叶。
人生有限杯,
几个登高节。
嘱咐俺顽童记者:
便北海探吾来,
道东篱醉了也。

2. 元代四个著名曲人

资料很好找,不过很长,给你整合了一下,希望有用。

元曲四大家指关汉卿、郑光祖、马致远和白朴。
关汉卿,号己斋叟。其代表作为《窦娥冤》
白朴,字太素,号兰谷。其代表作为《墙头马上》
马致远,字千里,号东篱。其代表作为《汉宫秋》
郑光祖,字德辉。其代表作为《倩女离魂》

关汉卿是元代杂剧作家。号已斋(一作一斋)。大都(今北京市)人。亦说祁州(在今河北)、解州(在今山西)人。约生于金末或元太宗时,贾仲明《录鬼簿》吊词称他为“驱梨园领袖,总编修师首,捻杂剧班头”,可见他在元代剧坛上的地位。关汉卿曾写有(南吕一枝花)赠给女演员珠帘秀,说明他与演员关系密切。据各种文献资料记载,关汉卿编有杂剧67部,现存18部。个别作品是否出自关汉卿手笔,学术界尚有分歧。其中《窦娥冤》、《救风尘》、《望江亭》、《拜月亭》、《鲁斋郎》、《单刀会》、《调风月》等,是他的代表作。

马致远(1250年?-1323年?),字东篱,中国元代初期杂剧作家,大都(今北京)人。作品以反映退隐山林的田园题材为多,风格兼有豪放、清逸的特点。有描述王昭君传说的《汉宫秋》以及《任风子》等。《汉宫秋》被后人称做元曲的最佳杰作。作品收入《东篱乐府》。

郑光祖(?—?),字德辉,平阳襄陵(今山西襄汾县)人,生卒年不详。元代著名的杂剧家和散曲家,与关汉卿、马致远、白朴齐名。生平甚无记载,只知他“为人方直”,不善与人交往,一生写过18种杂剧,其中《倩女离魂》(全名《迷青琐倩女离魂》)著名。伶人称他为郑老先生,死后由伶人火葬于杭州灵隐寺。除杂剧外,郑光祖写曲词,有小令六首,套数二曲流传。

白朴,原名恒,字仁甫,后改名朴,字太素,号兰谷。生于金哀宗正大三年(1226年),至元成宗大德十年(1306年)在世,此后行踪不详。祖籍(阝奥)州(今山西河曲县),后徙居真定(今河北正定县),晚岁寓居金陵(今南京市)。他是元代著名的文学家、杂剧家。 白朴出身官僚士大夫家庭,他的父亲白华为金宣宗三年(1215年)进士,官至枢密院判.

元曲四大悲剧是:关汉卿的《窦娥冤》,《白朴的《梧桐雨》,马致远的《汉宫秋》纪君祥的《赵氏孤儿》。

元曲四大爱情剧:关汉卿的《拜月亭》,王实甫的《西厢记》,白朴的《墙头马上》还有郑光祖的《倩女离魂》。

四大南戏是:荆、刘、拜、杀:《荆钗记》、《白兔记》、《拜月亭》(不是关汉卿写的)和《杀狗记》。

3. 关于元代作曲家的曲

元曲四大家与元曲四大悲剧和四大爱情剧的作者并不是一一对应的,元曲四大悲剧是:关汉卿的《窦娥冤》,白朴的《梧桐雨》,马致远的《汉宫秋》还有纪君祥的《赵氏孤儿》。元曲四大爱情剧:关汉卿的《拜月亭》,王实甫的《西厢记》,白朴的《墙头马上》还有郑光祖的《倩女离魂》。

4. 元朝的曲有哪些

元曲有杂剧、散曲之分。散曲又有套数,小令带过曲之别。

我国古代音乐把调节器式叫保重宫调。曲的宫调出于隋唐燕乐,以琵琶四弦定为宫、商、角、羽四声,每弦上构成七调,宫声的七调叫“宫”,其他的都调,共得二十八宫调。但在元曲中常用的,只有仙吕宫、南吕宫、黄钟宫、正宫、大石调、小石调、般涉调、商调、商角调、双调、越调十二种。每一种宫调均有其音律风格,故对于调子的选择,往往有一定的习惯。如王骥德在《曲律》中说:“用宫调须称事之悲欢苦乐,如游赏则用仙吕、双调等类;哀怨则有商调、越调等类。以调合情,容易感人。”

每一宫调都有不同曲牌。套数则由两支以上周一宫调的不同曲牌联缀而成。

曲源

在中国的文学史上,于元朝产生大变化,把诗词之美融入乐声中
而风行之,据考证,论曲起源可上溯至远古生民之始〔钧天九奏
〕〔葛天八阕〕,孔子亦诗三百篇作弦歌;安徽及湖南则以〔楚
辞九歌〕为祀歌,降至汉乐府〔延年协律〕、唐诗〔旗亭画壁〕
、宋词酒宴歌席,均以谱入管弦而歌之。曲为何能独得乐曲之名
?也因其与音乐关系比乐府、诗词更加的密切。是韵文学发展极
致,故能占魁。就中国的韵文文学,与音乐关系密不可分。以词
来说,其源于唐曲子,唐曲子则出于隋唐燕乐,宋词是倚声而作
,就是先有调,再按其所奏乐曲配词吟唱。又〔宋元戏曲考〕载
:就元曲三百三十五调其渊源,出于宋代大曲十一、唐宋词七十
五、诸宫调二十八。当时,文人便作另一种文学发展而拟之。宋
末,民间出现更多新乐曲;如元人杨朝英编集之〔太平乐府〕与
〔阳春白雪〕中之小令、散套、加上少数民族乐曲。宋词渐无法
满足当时需要,以致〔词〕在声乐上的地位就逐渐被〔曲〕取代
之。散曲之文学形式,约产生于宋金。在元明时期发展,乃是集
少数民族之乐曲,南北各地小调。〔南词叙录〕载:永嘉杂剧兴
,则又即村坊小曲而为之,本无宫调,亦罕节奏,徒取畸农,市
女顺口可歌而已,谚所谓〔随心令〕者,与入乐律宋词之大成如
〔秦月楼〕〔点绛唇〕〔太常引〕〔念奴娇〕又如曲调之〔柳外
楼〕即词调之〔忆王孙〕,及唐宋的〔大曲〕〔鼓子词〕〔传踏
〕〔诸宫调〕〔赚词〕等见于〔乐府诗集〕,北宋宣和年间,汴
京风行〔蕃曲〕即是少数民族之音乐,宋人曾敏行曾曰:宣和末
至京,街市鄙人,多歌蕃曲名曰:〔国朝〕〔四国朝〕〔六国朝
〕〔蛮牌序〕〔蓬蓬花〕等,其言至俚,一时士大夫亦皆歌之,
金朝女真乐曲亦传入,如北曲〔双调〕中〔风流体〕等,〔太和
正音谱曲论〕,元人周德清亦云:女真〔风流体〕等乐章,皆以
女真音声歌之,虽字有差误,不伤于音律者,不为害也,在<<中
原音韵>>北曲黄钟宫之〔者刺古〕双调之〔阿纳忽〕〔古都白〕
〔唐兀歹〕〔阿忽令〕,越调之〔拙鲁速〕,商调之〔浪来里〕
皆非北方汉族的曲调,应属于女真或蒙古乐曲。在明人王世贞<<
曲藻序>>:曲者,词之变,自金,元入主中国,所用胡乐,嘈杂
凄紧,缓急之间,词不能按,乃更为新声以媚之。
小令专用曲牌:
黄钟:人月圆.括地风.昼夜乐.红衲祅(又名:红锦袍).贺
圣朝。
正宫:鹦鹉曲(又名:黑漆弩).甘草子.汉东山(又名:撼动
山).绿幺遍.普天乐.青纳祅。
仙吕:锦橙梅.太常引.三番玉楼人.元和令。
南吕:干荷叶(翠盘秋).三棒鼓声频。
中吕:乔捉蛇.鹘打兔.四换头.摊破喜来春。
大石:初生月儿.阳关三叠。
小石:青杏儿.天上谣.归来乐。
商调:百字知秋令.秦楼月.玉抱肚.桃花浪.芭蕉延寿。
越调:糖多令.平湖乐(又名:小桃红).霜角。
双调:百字折桂令.胡捣练.大德歌.快活年.十棒鼓.祅神急
.骤雨打新荷.楚天遥.播海令.青玉案.皂旗儿.枳郎儿.华
严赞.河西六娘子.
山丹花.鱼游春水.河西水仙子。

小令套数兼用曲牌:
黄钟:出队子.节节高.者刺古.醉花阴.喜迁莺.四门子.挂
金索.竹枝歌(又名:竹枝儿)滴溜子.鲍老催.双声子.太平
令.黄龙衮。
正宫:叨叨令.塞鸿秋.脱布衫.小梁州.醉太平(凌波曲).
六幺遍.双鸳鸯.风入松.梁州令.雁过声。
仙吕:寄生草.游四门.后庭花.醉扶归.醉中天.一半儿.四
季花.青哥儿.忆王孙.后庭花破子.皂罗袍.好姐姐.桂枝香

南吕:四块玉.玉交枝(玉娇枝).一枝花.香柳娘.宜春令.
学士
中吕:迎仙客.上小楼.快活三.朝天子(又名:朝天曲.谒金
门).四边静.红锈鞋(又名:朱履曲).十二月.山坡羊.满
庭芳.醉高歌.喜春来.卖花声.尧民歌.斗鹌鹑.粉蝶儿.醉
春风.石榴花.耍孩儿.鲍老儿.剔银灯.蔓菁菜.缕缕金.行
香子.榴花泣.绕红楼.驻云飞.水红花。
大石:念奴娇。
商调:梧叶儿(又名:碧梧秋.知秋令).满堂红.凉亭乐.黄
莺儿.踏莎行.盖天旗.应天长.绕池游.字字锦.不是路.满
园春.上京马.金菊香.高阳台.浪来里。
越调:黄蔷薇.庆元贞.天净沙.寨儿令(又名:柳营曲).祝英
台.亭前柳.下山虎.五韵美.五般宜.蛮牌令.黑麻令.江神
子。
双调:沽美酒.秋江送.殿前欢(又名:燕引雏.风引雏.小妇
孩儿).对玉环.胡十八.钱丝泫.一锭银.庆东原.阿纳忽.
拨不断.水仙子(又名:湘妃怨、湘妃引、凌波仙、冯夷曲).
庆宣和.落梅风(又名:寿阳曲、落梅引).潘妃曲(又名:步
步娇).清江引(又名:江儿水)碧玉萧.折桂令(又名:蟾宫
曲、折桂回、天香引).驻马听.沉醉东风.转调淘金令.夜行
船.乔木查.捣练子.孝顺歌.锁南枝.浆水令.锦衣香.太平
令.摊破金字令.夜雨打梧桐.双玉供.嘉庆子.尹令.品令。

小令杂剧兼用曲牌:
黄钟:古水仙子.古寨儿令.古神杖儿.挂金索.降黄龙。
正宫:端正好.滚绣球.倘秀才.笑和尚.呆骨朵.破阵子.锦
缠道.新荷叶.柳穿鱼.刷子带芙蓉.渔灯映芙蓉。
仙吕:赏花时.点绛唇.混江龙.油葫芦.天下乐.哪咤令.鹊
踏枝.村里迓鼓上马娇.胜葫芦.柳叶儿.金盏儿.元和令.游
四门.后庭花.普贤歌.鹊桥仙.解三酲.望吾乡.一封书.醉
罗歌.奉时春.摊破金字令.夜雨打梧桐.双赤子.画眉儿.鹅
鸭满渡船.千秋舞霓裳。
南吕:金字经(又名:阅金经、西番经).贺新郎.斗虾蟆.牧
羊关.红芍药.哭皇天.乌夜啼.满江红.十样锦.步蟾宫.渔
灯儿.锦渔灯.锦上花.锦中拍.锦后拍.恁麻郎.金钱花.粉
孩儿.会河阳.摊破地锦花.越恁好.刘泼帽.朝天懒.秋夜月
.东瓯令.金莲子.玄鹤鸣。
中吕:齐天乐.红衫儿.白鹤子.般涉哨遍.沁园春.泣颜回.
扑灯蛾.驮环着.添字红绣鞋.古轮台。
大石:玉楼春。
商调:望远行.河西后庭花.集贤宾.逍遥乐.醋葫芦.吴小四
.二郎神.簇御林.琥珀猫儿墬.山坡五更.侥侥令.园林好.
双雁儿。
越调:凭栏人.酒旗儿.调笑令.秃厮儿.圣药王.麻郎儿.络
丝娘.雪里梅.紫花儿序.东原乐.棉搭絮.拙鲁速.金蕉叶.
鬼三台.祝英台近.杏花天.豹子令.水底鱼.忆多娇.斗黑麻

双调:得胜令.春闺苑.乔牌儿.雁儿落.挂玉钩.豆叶黄.七
弟兄.梅花酒.收江南.搅筝琶.川拨棹.甜水令(又名:滴滴
金).蛾郎儿.字字双.雁儿舞.武陵花.三仙桥.三月海棠.
新水令.豆叶儿.柳摇金.姐姐带五马.五供养。

带过曲所用曲牌:
正宫:脱布衫带过小梁州.小梁州带过风入松。
仙吕:后庭花带过青哥儿.哪咤令带过鹊踏枝、寄生草。
南吕:玉交枝带过四块玉.骂玉郎带过采茶歌.骂玉郎带过感皇
恩采茶歌。
中吕:
喜春来带过普天乐.齐天乐带过红衫儿.
快活三带过朝天子四边静.快活三带过朝天子.
醉高歌带过红绣鞋.醉高歌带过摊破喜春来.
醉高歌带过喜春来.十二月带过尧民哥.
越调:黄蔷薇带过庆元贞.
双调:水仙子带过折桂令.雁儿落带过得胜令(鸿门凯歌).
雁儿落带过清江引碧玉萧.江儿水带过碧玉萧.
竹枝儿带过侧砖儿.锦上花带过清江引碧玉萧.
一锭银带过大德歌.沽美酒带过快活年.
殿前喜带过播海令大喜人心.
梅花酒带过七兄弟.沽美酒带过太平令.
楚天遥带过清江引.对玉环带过清江引.
中吕带过双调:醉高歌带过殿前欢.满庭芳带过青江引。
正宫带过双调:叨叨令带过折桂令。
中吕带过仙吕:山坡羊带过青哥儿。

5. 说说元代的曲

元曲原本来自所谓的“蕃曲”、“胡乐”,首先在民间流传,被称为“街市小令”或“村坊小调”。 随着元灭宋入主中原,它先后在大都(今北京)和临安(今杭州)为中心的南北广袤地区流传开来。 元曲有严密的格律定式,每一曲牌的句式、字数、平仄等都有固定的格式要求。
元曲是中华民族灿烂文化宝库中的一朵奇葩,它在思想内容和艺术成就上都体现了独有的特色,和唐诗宋词鼎足并举,成为我国文学史上三座重要的里程碑。 元代是元曲的鼎盛时期。一般来说,元杂剧和散曲合称为元曲,是元代文学主体。不过,元杂剧的成就和影响远远超过散曲,因此也有人以“元曲”单指杂剧,元曲也即“元代戏曲”。 虽有定格,但并不死板,允许在定格中加衬字,部分曲牌还可增句,押韵上允许平仄通押,与律诗绝句和宋词相比,有较大的灵活性。所以读者可发现,同一首“曲牌”的两首有时字数不一样,就是这个缘故(同一曲牌中,字数最少的一首为标准定格)。

地位:
继唐诗、宋词之后蔚为一文学之盛的元曲有着它独特的魅力:一方面,元曲继承了诗词的清丽婉转;一方面,元代社会使读书人位于“八娼九儒十丐”的地位,政治专权,社会黑暗,因而使元曲放射出极为夺目的战斗的光彩,透出反抗的情绪;锋芒直指社会弊端,直斥“不读书最高,不识字最好,不晓事倒有人夸俏”的社会,直指“人皆嫌命窘,谁不见钱亲”的世风。元曲中描写爱情的作品也比历代诗词来得泼辣,大胆。这些均足以使元曲永葆其艺术魅力。 元曲的兴起对于我国民族诗歌的发展、文化的繁荣有着深远的影响和卓越的贡献,元曲一出现就同其他艺术之花一样,立即显示出旺盛的生命力,它不仅是文人咏志抒怀得心应手的工具,而且为反映元代社会生活提供了人民群众喜闻乐见的崭新的艺术形式。

6. 在元代白朴和( )写的散曲非常有名

马致远

7. 元代的曲还有那些

马志远【越调】《天净沙 秋思》: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一般来说,杂剧和散曲合称为元曲,是元代文学主体。
不过,元杂剧的成就和影响远远超过散曲,因此也有人以“元曲”单指杂剧,元曲也即“元代戏曲”。
元曲原本来自所谓的“蕃曲”、“胡乐”,首先在民间流传,被称为“街市小令”或“村坊小调”。
元曲四大家 元曲四大家指关汉卿、郑光祖、马致远和白朴。
元曲四大家与元曲四大悲剧和四大爱情剧的作者并不是一一对应的,元曲四大悲剧是:关汉卿的《窦娥冤》,白朴的《梧桐雨》,马致远的《汉宫秋》还有纪君祥的《赵氏孤儿》。元曲四大爱情剧:关汉卿的《拜月亭》,王实甫的《西厢记》,白朴的《墙头马上》还有郑光祖的《倩女离魂》。四大南戏是:荆、刘、拜、杀:《荆钗记》、《白兔记》、《拜月亭》(不是关汉卿写的)和《杀狗记》。
关汉卿是元代杂剧作家。号已斋(一作一斋)。大都(今北京市)人。亦说祁州(在今河北)、解州(在今山西)人。约生于金末或元太宗时,贾仲明《录鬼簿》吊词称他为“驱梨园领袖,总编修师首,捻杂剧班头”,可见他在元代剧坛上的地位。关汉卿曾写有(南吕一枝花)赠给女演员珠帘秀,说明他与演员关系密切。据各种文献资料记载,关汉卿编有杂剧67部,现存18部。个别作品是否出自关汉卿手笔,学术界尚有分歧。其中《窦娥冤》、《救风尘》、《望江亭》、《拜月亭》、《鲁斋郎》、《单刀会》、《调风月》等,是他的代表作。
关汉卿生平事迹不详,根据零碎的资料来看,他是金末元初人,活跃于约1210年至约1300年(元成宗大德)间。主要在大都(今北京)附近活动,也曾到过汴梁、临安(今杭州)等地。以杂剧的成就最大,一生写了60多种,今存18种,最著名的有《窦娥冤》;散曲今在小令40多首、套数10多首。
关汉卿塑造的“我是一颗捶不扁、炒不爆、砸不碎、煮不透响当当一颗铜豌豆”的形象也广为人称。水星上有一座环形山以他的名字命名。
马致远(1250年?-1323年?),字东篱,中国元代初期杂剧作家,大都(今北京)人。作品以反映退隐山林的田园题材为多,风格兼有豪放、清逸的特点。有描述王昭君传说的《汉宫秋》以及《任风子》等。《汉宫秋》被后人称做元曲的最佳杰作。作品收入《东篱乐府》。
与关汉卿,白仁甫,郑光祖等人并称元曲四大家。
郑光祖(?—?),字德辉,平阳襄陵(今山西襄汾县)人,生卒年不详。元代著名的杂剧家和散曲家,与关汉卿、马致远、白朴齐名。生平甚无记载,只知他“为人方直”,不善与人交往,一生写过18种杂剧,其中《倩女离魂》(全名《迷青琐倩女离魂》)著名。伶人称他为郑老先生,死后由伶人火葬于杭州灵隐寺。除杂剧外,郑光祖写曲词,有小令六首,套数二曲流传。
据文学戏剧界的学者考证,郑光祖一生写过18种杂剧剧本,全部保留至今的,有《迷青琐倩女离魂》、《刍梅香骗翰林风月》、《醉思乡王粲登楼》、《辅成王周公摄政》、《虎牢关三战吕布》等。
从这些保留的剧目中,我们可以看出,他的剧目主要两个主题,一个是青年男女的爱情故事,另一个是历史题材故事。这说明,在选择主题方面,他不像关汉卿敢于面对现实,揭露现实,他的剧目主题离现实较远。他写剧本,大多是艺术的需要,而不是政治的需要。
以描写青年男女爱情故事为主题的剧本中,《迷青琐倩女离魂》是他的代表作。剧本以唐朝陈玄佑的《离魂记》小说为素材,其大致情节是:秀才王文举与倩女指腹为婚,王文举不幸父母早亡,倩女之母遂有悔约的打算,借口只有王文举得了进士之后才能成婚,想赖掉这门婚事。不料倩女却十分忠实于爱情,就在王文举赴京应试,与倩女柳亭相别之后,由于思念王文举,倩女的魂魄便离了原身,追随王文举一起奔赴京城。而王文举却不知是倩女的魂魄与他在一起,还以为倩女本人同他一起赴京。因此,当他状元及第三年后,准备从京城启程赴官,顺便打道去探望岳母,便先修书一封告知倩女的父母,王文举偕同倩女魂魄来到了倩女身边,魂魄与身体又合一,一对恩爱夫妻得到团圆。
全剧集中刻画了倩女追求婚姻自主,忠贞于爱情的形象和性格。在婚姻上,决不轻易任人摆布。当她的母亲想要悔约,要她与王文举兄妹相称时,她便一眼看穿了母亲的用意,表示了坚决的反对。当倩女的魂魄离开真身,追随王文举一起赴京路上,王文举以为倩女本人奔来,先是说怕倩女的母亲知道,劝她回去,情女果敢地说:“他若是赶上咱,待怎样?常言道,做着不怕!”王文举劝阻行不通,使用礼教来教训她,说什么“聘则为妻,奔则为妾”,说她“私自赶来,有玷风化”。倩女更坚定地说:“你振色怒增加,我凝睇不归家。我本真情,非为相谑,已主定心猿意马”。表现了她对封建礼教的反抗和鄙视。
郑光祖在《倩女离魂》一剧中,成功地塑造了一个对爱情忠贞不渝,感情真挚热烈的少女形象,因而使这一剧堪与《西厢记》相媲美。也正由于此,使郑光祖“名香天下,声振闺阁”。郑光祖的历史剧,似乎不及他的爱情剧引人入胜,但是,他在描写人物内心活动方面,还是独具一格。
《王荣登楼》虽然在剧情、结构方面无甚可取,但词曲工丽,对人物心境的描写却颇具匠心。明人何良俊认为郑光祖元曲,当在关汉卿、马致远、白朴之上,他说;“王粲登楼第二折,摹写羁怀壮志,语多慷慨,而气亦爽烈,至后《尧民歌》,《十二月》,托物寓意,尤为妙绝。岂作脂弄粉语者,可得窥其堂庑哉”。刘大杰也说,这些曲词,“表现出思乡之情和怀才不遇的愤慨,情感的真挚,意象的高远,语言的俊朗,能与人物当时的心境相映衬。”
郑光祖一生从事于杂剧的创作,把他的全部天才贡献于这一民间艺术,在当时的艺术界享有很高的声誉。伶人都尊称他为郑老先生,他的作品通过众多伶人的传播,在民间产生了广泛的影响。他与苏杭一带的伶人有着紧密的联系,他死后,就是由伶火火葬于杭州的灵隐寺中的。
除了杂剧外,郑光祖还写过一些曲词,留至今日的,有小令六首,套数二曲。这些散曲的内容,包括对陶渊明的歌颂,即景抒怀,对故乡的思念,以及江南荷塘山色的描绘。无论写景抒情,都是清新流畅,婉转妩媚,在文学艺术的研究上有很高的价值。
同许多伟大的艺术家一样,尽管他们的作品数世纪来为人传诵,但他们本人的身世却鲜为人知。郑光祖也是这样,他默默地在艺术园地耕耘,把他的艺术成果奉献给民众,而又默默地离开了这个人世。
马致远生于1250年,约卒于1321年,是元代著名的杂剧家。大都(今北京)人。马致远以字行于世,名不祥。晚号“东篱”,以示效陶渊明之志。他的年辈晚于关汉卿、白朴等人,生年当在至元(始于1264)之前,卒年当在至治改元到泰定元年(1321—1324)之间。曾任江浙行省务官。
马致远着有杂剧十六种,存世的有《江州司马青衫泪》、《破幽梦孤雁汉宫秋》、《吕洞宾三醉岳阳楼》、《半夜雷轰荐福碑》、《马丹阳三度任风子》、《开坛阐教黄梁梦》、《西华山陈抟高卧》七种。马致远的散曲作品也负盛名,现存辑本《东篱乐府》一卷,收入小令104首,套数17套。其杂剧内容以神化道士为主,剧本全都涉及全真教的故事,元末明初贾仲明在诗中说:“万花丛中马神仙,百世集中说致远”“姓名香贯满梨园”。
白朴,原名恒,字仁甫,后改名朴,字太素,号兰谷。生于金哀宗正大三年(1226年),至元成宗大德十年(1306年)在世,此后行踪不详。祖籍(阝奥)州(今山西河曲县),后徙居真定(今河北正定县),晚岁寓居金陵(今南京市)。他是元代著名的文学家、杂剧家。
白朴出身官僚士大夫家庭,他的父亲白华为金宣宗三年(1215年)进士,官至枢密院判;仲父白贲为金章宗泰和间进士,曾做过县令,叔父早卒,却有诗名。白家与元好问父子为世交,过从甚密。两家子弟,常以诗文相往来。
白朴出身于这样的家庭,本应优游闲适,读书问学,以便将来博取功名。然而,他的幼年却偏偏遭逢兵荒马乱的岁月,他只得同家人在惊恐惶惑中苦熬光阴。他出生后不久,金朝的南京汴梁已在蒙古军的包围之下,位居中枢的白华,整日为金朝的存亡而奔忙,无暇顾及妻儿家室。金哀宗天兴元年(1232年),蒙古军树炮攻城,哀宗决计弃城北走归德,白华只得留家人于汴京,只身随哀宗渡河而上。次年三月,汴京城破,蒙古军纵兵大掠,城内士庶残遭杀戮,财富遭到空前洗劫。战争中,白朴母子相失,幸好当时元好问也在城中,才把他和他的姐姐收留起来,在乱兵和饥荒中救了他的性命。四月底,元好问携带白朴姐弟渡河北上,流寓聊城,后寄居于冠氏(今山东冠县)县令赵天锡幕府。元好问虽也是亡国奔命之臣,生活至为艰辛,但他视白朴姊弟犹如亲生,关怀备至。白朴为瘟疫所袭,生命垂危,元好问昼夜将他抱在怀中,竟于得疫后第六日出汗而愈。白朴聪明颖悟,从小喜好读书,元好问对他悉心培养,教他读书问学之经,处世为人之理,使他幼年时就受到了良好的教育。
白朴的父亲白华于金朝灭亡后先投南宋,做了均州提鲁。然不久,南宋均州守将也投降元朝,白华遂北投元朝。蒙古太宗九年(1237年),白朴12岁时,白华偕金朝一些亡命大臣来到真定,依附在世守真定的蒙古将领史天泽门下。同年秋,元好问由冠氏返太原,路经真定,遂将白朴姊弟送归白华,使失散数年的父子得以团聚。父子相见,白华感到极大的快慰,他有一首《满庭芳·示列子新》词,表述当时的心情:“光禄他台,将军楼阁,十年一梦中间。短衣匹马,重见镇州山。内翰当年醉墨,纱笼支高阔依然。今何日,灯前儿女,飘荡喜生还”。他也十分感激元好问代为抚育儿女之恩,曾有诗谢之曰:“顾我真成丧家犬,赖君曾护落窠儿。”
随着北方的安定,白朴父子也就在真定定居下来。从此,他按照父亲的要求,写作诗赋,学习科场考试的课业。他对律赋之学颇为上进,很快即以能诗善赋而知名。其时,元好问为修撰金朝历史书籍,也常出入大都,从而往来于真定,关心着他的学业,每至其家,都要指导他治学门径,曾有诗夸赞白朴说:“元白通家旧,诸郎独汝贤。”勉励他刻苦用功,成就一番事业。然而,蒙古统治者的残暴掠夺,使白朴心灵上的伤痕难以平复,他对蒙古统治者充满了厌恶的情绪,兵荒马乱中母子相失,使他常有山川满目之叹,更感到为统治者效劳的可悲。因此,他放弃了官场名利的争逐,而以亡国遗民自适,以词赋为专门之业,用歌声宣泄自己胸中的郁积。
随着年岁的增长,社会阅历的扩大,白朴的学问更见长进。元世祖中统二年(1261年),白朴36岁。这年四月,元世祖命各路宣抚使举文学才识可以从考者,以听擢用,时以河南路宣抚使入中枢的史天泽推荐白朴出仕,被他谢绝了。他既拂逆史天泽荐辟之意,自觉不便在真定久留,便于这年弃家南游,更以此表示他遁世消沉,永绝仕宦之途的决心。然而,眷妻恋子的情肠终不能割断,他也经常为自己矛盾的心情所煎逼,感到十分痛楚。
尽管如此,他还是要远离那车马红尘之地。他先到汉口,再入九江,41岁时曾北返真定,路经汴京。此后,再度南下,往来于九江与洞庭之间,到元世祖至元十七年(1280年)在金陵定居下来。这前后,可能因为他的真定原配去世,他曾为妻丧而回到过真定,逢着这个机会,又有人建议他去朝中做官,却被他谢绝了。此后不久,他即返金陵。从此,主要在江南的杭州、扬州一带游历,直到81岁时,还重游扬州。而后,他的行踪就无从寻觅了。
白朴放浪形骸,寄情于山水之间,但他却并不可能真正遁迹世外,对现实熟视无睹。加之,他的足迹所至,恰恰是曾经繁华一时,而今被兵火洗劫变为的荒凉境地。前后景象的对比,更激起他对蒙古统治者的怨恨。他以诗词来宣泄这种怨恨,控诉蒙古统治者的罪恶行径。
元世祖至元十四年(1277年),白朴游至九江,再入巴陵。九江昔日的繁华,却被一扫而光,留在他眼底的是萧条冷落,他不禁无限伤感地叹息道:“纂罢不知人换世,兵余独见川流血,叹昔时歌舞岳阳楼,繁华歇”。至于金陵怀古,杭城“临平六朝禾黍、南宋池苑诸作,”处处抒发遗民的心情,“伤时纪乱,尽见于字里行间。”其感物伤情从笔下款款道出。
白朴毕竟是封建时代的知识分子,尽管他为江山异代,田园荒芜而感伤、而悲戚,但他更多地是为自己一生九患的身世伤怀。一部《天籁集》,可以说处处倾诉着他对怆凉人生的感慨。他除了用词曲表达他的意志情怀外,还写下了不少杂剧,为元代杂剧的繁荣贡献了自己的才华
关汉卿,号己斋叟。其代表作为《窦娥冤》
白朴,字太素,号兰谷。其代表作为《墙头马上》
马致远,字千里,号东篱。其代表作为《汉宫秋》
郑光祖,字德辉。其代表作为《倩女离魂》
关汉卿,据《录鬼簿》记载,曾为太医院尹。所以田汉剧作《关汉卿》中他对珠帘绣说,如果算读书人,我地位在你之下(“八倡九儒”),算太医,我地位在你之上(“七匠八倡”,医生算匠人)。马致远曾经做过官,可能是县官。

参考资料:http://ke..com/view/72147.htm

8. 元代写元曲的名人

元曲四大家
元曲四大家指关汉卿、郑光祖、马致远和白朴。

关汉卿是元代杂剧作家。号已斋(一作一斋)。大都(今北京市)人。亦说祁州(在今河北)、解州(在今山西)人。约生于金末或元太宗时,贾仲明《录鬼簿》吊词称他为“驱梨园领袖,总编修师首,捻杂剧班头”,可见他在元代剧坛上的地位。关汉卿曾写有(南吕一枝花)赠给女演员珠帘秀,说明他与演员关系密切。据各种文献资料记载,关汉卿编有杂剧67部,现存18部。个别作品是否出自关汉卿手笔,学术界尚有分歧。其中《窦娥冤》、《救风尘》、《望江亭》、《拜月亭》、《鲁斋郎》、《单刀会》、《调风月》等,是他的代表作。

郑光祖,字德辉,平阳襄陵(今山西襄汾县)人,生卒年不详。他是元代著名的杂剧家和散曲家,与关汉卿、马致远、白朴齐名,号称元代四大杂剧家之一。

有关郑光祖的生平事迹没有留下多少记载,从钟嗣成《录鬼簿》中,我们知道他早年习儒为业,后来补授杭州路为吏,因而南居。他“为人方直”,不善与官场人物相交往,因此,官场诸公很瞧不起他。可以想见,他的官场生活是很艰难的。杭州的美丽风景,和那里的伶人歌女,不断地触发着他的感情,他本来颇具文学才情,使他开始了杂剧创作。

据文学戏剧界的学者考证,郑光祖一生写过18种杂剧剧本,全部保留至今的,有《迷青琐倩女离魂》、《刍梅香骗翰林风月》、《醉思乡王粲登楼》、《辅成王周公摄政》、《虎牢关三战吕布》等。

从这些保留的剧目中,我们可以看出,他的剧目主要两个主题,一个是青年男女的爱情故事,另一个是历史题材故事。这说明,在选择主题方面,他不像关汉卿敢于面对现实,揭露现实,他的剧目主题离现实较远。他写剧本,大多是艺术的需要,而不是政治的需要。

以描写青年男女爱情故事为主题的剧本中,《迷青琐倩女离魂》是他的代表作。剧本以唐朝陈玄佑的《离魂记》小说为素材,其大致情节是:秀才王文举与倩女指腹为婚,王文举不幸父母早亡,倩女之母遂有悔约的打算,借口只有王文举得了进士之后才能成婚,想赖掉这门婚事。不料倩女却十分忠实于爱情,就在王文举赴京应试,与倩女柳亭相别之后,由于思念王文举,倩女的魂魄便离了原身,追随王文举一起奔赴京城。而王文举却不知是倩女的魂魄与他在一起,还以为倩女本人同他一起赴京。因此,当他状元及第三年后,准备从京城启程赴官,顺便打道去探望岳母,便先修书一封告知倩女的父母,王文举偕同倩女魂魄来到了倩女身边,魂魄与身体又合一,一对恩爱夫妻得到团圆。

全剧集中刻画了倩女追求婚姻自主,忠贞于爱情的形象和性格。在婚姻上,决不轻易任人摆布。当她的母亲想要悔约,要她与王文举兄妹相称时,她便一眼看穿了母亲的用意,表示了坚决的反对。当倩女的魂魄离开真身,追随王文举一起赴京路上,王文举以为倩女本人奔来,先是说怕倩女的母亲知道,劝她回去,情女果敢地说:“他若是赶上咱,待怎样?常言道,做着不怕!”王文举劝阻行不通,使用礼教来教训她,说什么“聘则为妻,奔则为妾”,说她“私自赶来,有玷风化”。倩女更坚定地说:“你振色怒增加,我凝睇不归家。我本真情,非为相谑,已主定心猿意马”。表现了她对封建礼教的反抗和鄙视。

郑光祖在《倩女离魂》一剧中,成功地塑造了一个对爱情忠贞不渝,感情真挚热烈的少女形象,因而使这一剧堪与《西厢记》相媲美。也正由于此,使郑光祖“名香天下,声振闺阁”。郑光祖的历史剧,似乎不及他的爱情剧引人人胜,但是,他在描写人物内心活动方面,还是独具一格。

《王荣登楼》虽然在剧情、结构方面无甚可取,但词曲工丽,对人物心境的描写却颇具匠心。明人何良俊认为郑光祖元曲,当在关汉卿、马致远、白朴之上,他说;“王粲登楼第二折,摹写羁怀壮志,语多慷慨,而气亦爽烈,至后《尧民歌》,《十二月》,托物寓意,尤为妙绝。岂作脂弄粉语者,可得窥其堂庑哉”。刘大杰也说,这些曲词,“表现出思乡之情和怀才不遇的愤慨,情感的真挚,意象的高远,语言的俊朗,能与人物当时的心境相映衬。”

郑光祖一生从事于杂剧的创作,把他的全部天才贡献于这一民间艺术,在当时的艺术界享有很高的声誉。伶人都尊称他为郑老先生,他的作品通过众多伶人的传播,在民间产生了广泛的影响。他与苏杭一带的伶人有着紧密的联系,他死后,就是由伶火火葬于杭州的灵隐寺中的。

除了杂剧外,郑光祖还写过一些曲词,留至今日的,有小令六首,套数二曲。这些散曲的内容,包括对陶渊明的歌颂,即景抒怀,对故乡的思念,以及江南荷塘山色的描绘。无论写景抒情,都是清新流畅,婉转妩媚,在文学艺术的研究上有很高的价值。

同许多伟大的艺术家一样,尽管他们的作品数世纪来为人传诵,但他们本人的身世却鲜为人知。郑光祖也是这样,他默默地在艺术园地耕耘,把他的艺术成果奉献给民众,而又默默地离开了这个人世。

马致远生于1250年,约卒于1321年,是元代著名的杂剧家。大都(今北京)人。马致远以字行于世,名不祥。晚号“东篱”,以示效陶渊明之志。他的年辈晚于关汉卿、白朴等人,生年当在至元(始于1264)之前,卒年当在至治改元到泰定元年(1321—1324)之间。曾任江浙行省务官。

马致远着有杂剧十六种,存世的有《江州司马青衫泪》、《破幽梦孤雁汉宫秋》、《吕洞宾三醉岳阳楼》、《半夜雷轰荐福碑》、《马丹阳三度任风子》、《开坛阐教黄梁梦》、《西华山陈抟高卧》七种。马致远的散曲作品也负盛名,现存辑本《东篱乐府》一卷,收入小令104首,套数17套。其杂剧内容以神化道士为主,剧本全都涉及全真教的故事,元末明初贾仲明在诗中说:“万花丛中马神仙,百世集中说致远”“姓名香贯满梨园”。

白朴,原名恒,字仁甫,后改名朴,字太素,号兰谷。生于金哀宗正大三年(1226年),至元成宗大德十年(1306年)在世,此后行踪不详。祖籍(阝奥)州(今山西河曲县),后徙居真定(今河北正定县),晚岁寓居金陵(今南京市)。他是元代著名的文学家、杂剧家。

白朴出身官僚士大夫家庭,他的父亲白华为金宣宗三年(1215年)进士,官至枢密院判;仲父白贲为金章宗泰和间进士,曾做过县令,叔父早卒,却有诗名。白家与元好问父子为世交,过从甚密。两家子弟,常以诗文相往来。

白朴出身于这样的家庭,本应优游闲适,读书问学,以便将来博取功名。然而,他的幼年却偏偏遭逢兵荒马乱的岁月,他只得同家人在惊恐惶惑中苦熬光阴。他出生后不久,金朝的南京汴梁已在蒙古军的包围之下,位居中枢的白华,整日为金朝的存亡而奔忙,无暇顾及妻儿家室。金哀宗天兴元年(1232年),蒙古军树炮攻城,哀宗决计弃城北走归德,白华只得留家人于汴京,只身随哀宗渡河而上。次年三月,汴京城破,蒙古军纵兵大掠,城内士庶残遭杀戮,财富遭到空前洗劫。战争中,白朴母子相失,幸好当时元好问也在城中,才把他和他的姐姐收留起来,在乱兵和饥荒中救了他的性命。四月底,元好问携带白朴姐弟渡河北上,流寓聊城,后寄居于冠氏(今山东冠县)县令赵天锡幕府。元好问虽也是亡国奔命之臣,生活至为艰辛,但他视白朴姊弟犹如亲生,关怀备至。白朴为瘟疫所袭,生命垂危,元好问昼夜将他抱在怀中,竟于得疫后第六日出汗而愈。白朴聪明颖悟,从小喜好读书,元好问对他悉心培养,教他读书问学之经,处世为人之理,使他幼年时就受到了良好的教育。

白朴的父亲白华于金朝灭亡后先投南宋,做了均州提鲁。然不久,南宋均州守将也投降元朝,白华遂北投元朝。蒙古太宗九年(1237年),白朴12岁时,白华偕金朝一些亡命大臣来到真定,依附在世守真定的蒙古将领史天泽门下。同年秋,元好问由冠氏返太原,路经真定,遂将白朴姊弟送归白华,使失散数年的父子得以团聚。父子相见,白华感到极大的快慰,他有一首《满庭芳·示列子新》词,表述当时的心情:“光禄他台,将军楼阁,十年一梦中间。短衣匹马,重见镇州山。内翰当年醉墨,纱笼支高阔依然。今何日,灯前儿女,飘荡喜生还”。他也十分感激元好问代为抚育儿女之恩,曾有诗谢之曰:“顾我真成丧家犬,赖君曾护落窠儿。”

随着北方的安定,白朴父子也就在真定定居下来。从此,他按照父亲的要求,写作诗赋,学习科场考试的课业。他对律赋之学颇为上进,很快即以能诗善赋而知名。其时,元好问为修撰金朝历史书籍,也常出入大都,从而往来于真定,关心着他的学业,每至其家,都要指导他治学门径,曾有诗夸赞白朴说:“元白通家旧,诸郎独汝贤。”勉励他刻苦用功,成就一番事业。然而,蒙古统治者的残暴掠夺,使白朴心灵上的伤痕难以平复,他对蒙古统治者充满了厌恶的情绪,兵荒马乱中母子相失,使他常有山川满目之叹,更感到为统治者效劳的可悲。因此,他放弃了官场名利的争逐,而以亡国遗民自适,以词赋为专门之业,用歌声宣泄自己胸中的郁积。

随着年岁的增长,社会阅历的扩大,白朴的学问更见长进。元世祖中统二年(1261年),白朴36岁。这年四月,元世祖命各路宣抚使举文学才识可以从考者,以听擢用,时以河南路宣抚使入中枢的史天泽推荐白朴出仕,被他谢绝了。他既拂逆史天泽荐辟之意,自觉不便在真定久留,便于这年弃家南游,更以此表示他遁世消沉,永绝仕宦之途的决心。然而,眷妻恋子的情肠终不能割断,他也经常为自己矛盾的心情所煎逼,感到十分痛楚。

尽管如此,他还是要远离那车马红尘之地。他先到汉口,再入九江,41岁时曾北返真定,路经汴京。此后,再度南下,往来于九江与洞庭之间,到元世祖至元十七年(1280年)在金陵定居下来。这前后,可能因为他的真定原配去世,他曾为妻丧而回到过真定,逢着这个机会,又有人建议他去朝中做官,却被他谢绝了。此后不久,他即返金陵。从此,主要在江南的杭州、扬州一带游历,直到81岁时,还重游扬州。而后,他的行踪就无从寻觅了。

白朴放浪形骸,寄情于山水之间,但他却并不可能真正遁迹世外,对现实熟视无睹。加之,他的足迹所至,恰恰是曾经繁华一时,而今被兵火洗劫变为的荒凉境地。前后景象的对比,更激起他对蒙古统治者的怨恨。他以诗词来宣泄这种怨恨,控诉蒙古统治者的罪恶行径。

元世祖至元十四年(1277年),白朴游至九江,再入巴陵。九江昔日的繁华,却被一扫而光,留在他眼底的是萧条冷落,他不禁无限伤感地叹息道:“纂罢不知人换世,兵余独见川流血,叹昔时歌舞岳阳楼,繁华歇”。至于金陵怀古,杭城“临平六朝禾黍、南宋池苑诸作,”处处抒发遗民的心情,“伤时纪乱,尽见于字里行间。”其感物伤情从笔下款款道出。

白朴毕竟是封建时代的知识分子,尽管他为江山异代,田园荒芜而感伤、而悲戚,但他更多地是为自己一生九患的身世伤怀。一部《天籁集》,可以说处处倾诉着他对怆凉人生的感慨。他除了用词曲表达他的意志情怀外,还写下了不少杂剧,为元代杂剧的繁荣贡献了自己的才华

9. 元代的曲有哪些

卖花声·怀古
张可久
美人自刎乌江岸,
战火曾烧赤壁山,
将军空老玉门关。
伤心秦汉,生民涂炭,
读书人一声长叹。

山坡羊·潼关怀古
张养浩
峰峦如聚,波涛如怒,山河表里潼关路。
望西都,意踌躇。
伤心秦汉经行处,宫阙万间都做了土。
兴,百姓苦;亡,百姓苦。

天净沙·秋思
马致远
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
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天净沙·秋
白朴
孤村落日残霞,轻烟老树寒鸦,一点飞鸿影下。
青山绿水,白草红叶黄花。

山坡羊·骊山怀古
张养浩
骊山四顾,阿房一炬,当时奢侈今何处?
只见草萧疏,水萦纡。
至今遗恨迷烟树,列国周齐秦汉楚。
赢,都变做了土;输,都变做了土!

天净沙·春
白朴
春山暖日和风,阑干楼阁帘栊,杨柳秋千院中。
啼莺舞燕,小桥流水飞红。

天净沙·夏
白朴
云收雨过波添,楼高水冷瓜甜,绿树阴垂画檐。
纱厨藤簟,玉人罗扇轻缣

天净沙·冬
白朴
一声画角谯门,半庭新月黄昏,雪里山前水滨。
竹篱茅舍,淡烟衷草孤村。

[双调]碧玉箫
关汉卿
怕见春归,枝上柳绵飞。
静掩香闺,帘外晓莺啼。
恨天涯锦字稀,梦才郎翠被知。
宽尽衣,一搦腰肢细;
痴,暗暗的添憔悴。

秋景堪题,红叶满山溪。
松径偏宜,黄菊绕东篱。
正清樽斟泼醅,有白衣劝酒杯。
官品极,到底成何济?
归,学取渊明醉。

四块玉·叹世
马致远
两鬓皤,中年过,图甚区区苦张罗。
人间宠辱都参破。种春风二顷田,
远红尘千丈波,倒大来闲快活。

带月行,披星走,孤馆寒食故乡秋。
妻儿胖了咱消瘦。
枕上忧,马上愁,死后休。

清江引·咏梅
贯云石
芳心对人娇欲说,不忍轻轻折。
溪桥淡淡烟,茅舍澄澄月,包藏几多春意也。

夜行船·秋思
马致远
百岁光阴一梦蝶,重回首往事堪嗟。
今日春来,明朝花谢。
急罚盏夜阑灯灭。

寿阳曲·潇湘夜雨
马致远
渔灯暗,客梦回,一声声滴人心碎。
孤舟五更家万里,是离人几行情泪。

殿前欢·对菊自叹
张养浩
可怜秋,一帘疏雨暗西楼。
黄花零落重阳后,减尽风流。
对黄花人自羞。花依旧,人比黄花瘦。
问花不语,花替人愁。

寿阳曲·远浦帆归
马致远
夕阳下,酒旆闲,两三航未曾著岸。
落花水香茅舍晚,断桥头卖鱼人散

[南吕]四块玉·别情
关汉卿
自送别,心难舍,一点相思几时绝?
凭阑袖拂杨花雪。
溪又斜,山又遮,人去也

水仙子·夜雨
徐再思
一声梧叶一声秋,一点芭蕉一点愁,三更归梦三更后。
落灯花,棋未收,叹新丰逆旅淹留。
枕上十年事,江南二老忧,都到心头。

清江引·咏梅
贯云石
芳心对人娇欲说,不忍轻轻折。
溪桥淡淡烟,茅舍澄澄月,包藏几多春意也。

沉醉东风·渔夫
白朴
黄芦岸苹渡口,绿杨堤红蓼滩头。
虽无刎颈交,却有忘机友。
点秋江白鹭沙鸥。
傲杀人间万户侯,不识字烟波钓叟。

[双调]大德歌·春
关汉卿
子规啼,不如归,道是春归人未归。
几日添憔悴,虚飘飘柳絮飞。
一春鱼雁无消息,则见双燕斗衔泥。

塞鸿秋·浔阳即景
周德清
长江万里白如练,淮山数点青如淀,
江帆几片疾如箭,山泉千尺飞如电。
晚霞都变露,新月初学扇,
塞鸿一字来如线。

[双调]沉醉东风
关汉卿
咫尺的天南地北,霎时间月缺花飞。
手执着饯行杯,眼阁着别离泪。
刚道得声“保重将息”,痛煞煞教人舍不得。
好去者望前程万里!

驻马听·吹
白朴
裂石穿云,玉管宜横清更洁,
霜天沙漠,鹧鸪风里欲偏斜。
凤凰台上暮云遮,梅花惊作黄昏雪。
人静也,一声吹落江楼月

寿阳曲·渔村夕照
马致远
鸣榔罢,闪暮光。绿杨堤数声渔唱,
挂柴门几家闲晒网,都撮在捕鱼图上。

朝天曲
张养浩
柳堤,竹溪,日影筛金翠。
杖藜徐步近钓矶,看鸥鹭闲游戏。
农父渔翁,贪营活计,不知他在图画里。
对这般景致,坐的,便无酒也令人醉。

蟾宫曲·送春
贯云石
问东君何处天涯?落日啼鹃,流水桃花。
淡淡遥山,萋萋芳草,隐隐残霞。
随柳絮吹归那答,趁游丝惹在谁家。
倦理琵琶,人倚秋千,月照窗纱

醉太平·无题
无名氏
堂堂大元,奸佞专权。
开河变钞祸根源,惹红巾万千。
官法滥,刑法重,黎民怨。
人吃人,钞买钞,何曾见。
贼做官,官做贼,混愚贤,哀哉可怜。

四块玉·马嵬坡
马致远
睡海棠,春将晚,恨不得明皇掌中看。
霓裳便是中原乱。
不因这玉环,引起那禄山,怎知蜀道难!

人月圆·雪中游虎丘
张可久
梅花浑似真真面,留我何阑干。
雪晴天气,松腰玉瘦,泉眼冰寒。
兴亡遗恨,一丘黄土,千古青山。
老僧同醉,残碑休打,宝剑羞看。

人月圆·山中书事
张可久
兴亡千古繁华梦,诗眼倦天涯。
孔林乔木,吴宫蔓草,楚庙寒鸦。
数间茅舍,藏书万卷,投老村家。
山中何事?松花酿酒,春水煎茶。

金字经·春晚
张可久
惜花人何处。落红春又残。
倚遍危楼十二阑。
弹。泪痕罗袖斑。
江南岸。夕阳山外山。

[南吕]四块玉·闲适
关汉卿
旧酒投,新醅泼,老瓦盆边笑呵呵。
共山僧野叟闲吟和。
他出一对鸡,我出一个鹅,闲快活。

寿阳曲·烟寺晚钟
马致远
寒烟细,古寺清,近黄昏礼佛人静。
顺西风晚钟三四声,怎生教老僧禅定?

寿阳曲·山市晴岚
马致远
花村外,草店西,晚霞明雨收天霁。
四围山一竿残照里,锦屏风又添铺翠。

[仙吕]一半儿
关汉卿
碧沙窗外静无人,跪在床前心忙要亲。
骂了个负心回转身。
虽是我话儿嗔,一半儿推辞一半儿肯。

醉太平·讥贪小利者
无名氏
夺泥燕口,削铁针头,
刮金佛面细搜求,无中觅有。
鹌鹑嗉里寻豌豆,鹭鸶腿上劈精肉。
蚊子腹内刳脂油,亏老先生下手。

[双调]大德歌·秋
关汉卿
飘飘,雨潇潇,便做陈抟睡不着。
懊恼伤怀抱,扑簌簌泪点抛。
秋蝉儿噪罢寒蛩儿叫,淅零零细雨打芭蕉。

普天乐·秋怀
张可久
为谁忙,莫非命。
西风驿马,落月书灯。
青天蜀道难,红叶吴江冷。
两字功名频看镜,不饶人白发星星。
钓鱼子陵,思莼季鹰,笑我飘零。

[南吕]四块玉·闲适
关汉卿
南亩耕,东山卧,世态人情经历多。
闲将往事思量过。
贤的是他,愚的是我,争甚么!

[双调]大德歌·冬
关汉卿
雪纷纷,掩重门,不由人不断魂。
瘦损江梅韵,那里是清江江上村。
香闺里冷落谁瞅问?好一个憔悴的凭阑人!

清江引·野兴(五首)
马致远
林泉隐居谁到此。有客清风至。
会作山中相。不管人间事。
争甚麽半张名利纸。

东篱本是风月主。晚节园林趣。
一枕葫芦架。几行垂杨树。
是搭儿快活闲住处。

西村日长人事少。一个新蝉噪。
恰待葵花开。又早蜂儿闹。
高枕上梦随蝶去了。

樵夫觉来山月底。钓叟来寻觅。
你把柴斧抛。我把鱼船弃。
寻取个稳便处闲坐地。

绿蓑衣紫罗袍谁是主。
两件儿都无济。便作钓鱼人。
也在风波里。
则不如寻个稳便处闲坐地。

四块玉·浔阳江
马致远
送客时,秋江令,商女琵琶断肠声。
可知道司马和愁听。
月又明,酒又醒。客乍醒。

四块玉·天台路
马致远
采药童,乘鸾客,怨感刘郎下天台。
春风再到人何在?桃花又不见开。
命薄的穷秀才,谁叫你回去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