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原创代写 » 元代写王昭君的杂剧
扩展阅读
中国网络原创新人乐团 2021-03-31 20:26:56
党政视频素材 2021-03-31 20:25:44
厦门大学统计学硕士 2021-03-31 20:25:36

元代写王昭君的杂剧

发布时间: 2021-03-21 18:48:52

A. 以昭君出塞为题材的杂剧是什么如题,求解

关汉卿作《汉元帝哭昭君》,马志远作《破幽梦孤雁汉宫秋》,张时起作《昭君出塞》等

B. 马致远写的元杂剧《汉宫秋》,第三折里【双调 新水令】里面王昭君的台词是什么

双调 新水令里的台词是“锦貂裘生改尽汉宫妆,我则索看昭君画图模样。旧恩金勒短,新恨玉鞭长。本是对金殿鸳鸯,分飞翼,怎承望!”

需要补充一句:这是皇帝的台词,不是昭君的台词。表达皇帝对昭君即将离去的思念。

C. 元杂剧四大悲剧和四大爱情剧

元杂曲的四大悲剧:关汉卿的《窦娥冤》、马致远的《汉宫秋》、白朴的《梧桐雨》以及纪君祥的《赵氏孤儿》。

1、《窦娥冤》:这出戏展示了下层人民任人宰割,有苦无处诉的悲惨处境,控诉了贪官草菅人命的黑暗现实,生动刻画出窦娥这个女性形象。该剧同时体现了关汉卿的语言风格。

2、《汉宫秋》:《破幽梦孤雁汉宫秋》(简称《汉宫秋》)是元代文学家马致远创作的杂剧。该剧讲述汉元帝派毛延寿去民间挑选宫女,毛延寿借机收受贿赂,中饱私囊。

3、《梧桐雨》:《唐明皇秋夜梧桐雨》(简称《梧桐雨》)是元代文学家白朴创作的杂剧。该剧讲述唐明皇宠幸杨贵妃,醉生梦死,不理朝政。在长生殿乞巧盟誓,又在沉香亭观赏《霓裳羽衣舞》。

4、《赵氏孤儿》:《赵氏孤儿大报仇》(又名《冤报冤赵氏孤儿》、《赵氏孤儿冤报冤》,简称《赵氏孤儿》)是元代纪君祥创作的杂剧,全剧五折一楔子。

元杂剧的四大爱情剧:王实甫的《西厢记》、关汉卿的《拜月亭》、白朴的《墙头马上》、郑光祖的《倩女离魂》。

5、《西厢记》:《崔莺莺待月西厢记》(简称《西厢记》,又称《王西厢》、《北西厢》)是元代王实甫创作杂剧,大约写于元贞、大德年间(1295~1307年)。

6、《拜月亭》:《拜月亭》又名《王瑞兰闺怨拜月亭》, 古代中国杂剧剧本,是元曲四大爱情剧之一。元代关汉卿作。共四折一楔子。仅存曲词和部分宾白,主要写大家闺秀王瑞兰和秀才蒋世隆悲欢离合的婚姻爱情故事。

7、《墙头马上》:《裴少俊墙头马上》(简称《墙头马上》)是元代白朴创作杂剧。该剧讲述李家小姐千金与裴家少年少俊游园偶遇,互相爱慕,互致情诗。男问:“为谁含笑在墙头?”女答:“莫负后园今夜约。

8、《倩女离魂》:倩女离魂,本是成语,旧指少女为爱情而死。自唐·陈玄祐传奇小说《离魂记》中的倩娘把反抗的矛头直接指向了封建社会的家长制度。元郑光祖据以改编为《迷青琐倩女离魂》,以优美的文笔,从两个方面叙写了女子在礼教抑制下精神的痛苦。

(3)元代写王昭君的杂剧扩展阅读

《赵氏孤儿》故事采自《左传》、《史记·赵世家》和刘向《新序·节士》、《说苑·复思》等书。作者作了提炼、改造和虚构。故事是说春秋时晋国□臣屠岸贾谋害忠直大臣赵盾,使赵家300余口满门抄斩,只赵盾之孙──襁褓中婴儿被义士程婴救出。

马致远着有杂剧十六种,存世的有《江州司马青衫泪》、《破幽梦孤雁汉宫秋》、《吕洞宾三醉岳阳楼》、《半夜雷轰荐福碑》、《马丹阳三度任风子》、《开坛阐教黄粱梦》、《西华山陈抟高卧》七种。

D. 这道题怎么做:元代马致远的杂剧

(1)旷远悲凉的深秋塞外景况;凄清阴冷的秋夜王官景象。感叹昭君远去塞外的艰辛,伤心离别;想象独自返回王宫的凄凉,痛感孤独。(意对即可)
(2)对仗:显示了语言的对称美,达到了意境美和韵律美的完美结合。顶真:具有回环跌宕的旋律美,表现了汉元帝离恨未已、相思又继、千结百转的愁绪。

E. 元代马致远的杂剧《汉宫秋》第三折戏中,汉元帝在灞桥送别王昭君出塞和亲时,有下面一段曲词。阅读这

(1)旷远悲凉的深秋塞外景况;凄清阴冷的秋夜王官景象。感叹昭君远去塞外的艰辛,伤心离别;想象独自返回王宫的凄凉,痛感孤独。(意对即可)
(2)对仗:显示了语言的对称美,达到了意境美和韵律美的完美结合。顶真:具有回环跌宕的旋律美,表现了汉元帝离恨未已、相思又继、千结百转的愁绪。

F. 中国元代杂剧四大悲剧的结局分别是什么

《窦娥冤》、《汉宫秋》、《梧桐雨》、《赵氏孤儿》,分别是元代杂剧作家关汉卿、马致远、白朴、纪君祥的著名悲剧作品,被誉为元代杂剧的“四大悲剧”。 1.《窦娥冤》:元杂剧的奠基人关汉卿作,是元代悲剧作品中最具有代表的杰作,全剧通过窦娥这个普通童养媳的无辜被杀,描绘了一幅元代黑暗社会的图景,赞颂了窦娥的坚强意志和强烈的反抗精神。 2.《汉宫秋》:马致远作,通过汉元帝同王昭君这一对爱侣的生离死别,含蓄的揭露了元代统治者的民族压迫;通过王昭君的为国牺牲,批判朝臣们的屈辱投降和毛延寿的卖国求荣。 3.《梧桐雨》:白朴作。通过李隆基、杨玉环的爱情悲剧,反映国家民族兴亡的历史。剧本结构较紧凑,曲词优美。 4.《赵氏孤儿》:纪君祥作。借助于战国时期晋世家忠与奸的斗争,曲折地表现出中国人民不会安于侵略者的野蛮屠杀,歌颂了程婴等前赴后继的斗争意志和见义勇为、自我牺牲的精神。 四大悲剧内容深刻,艺术结构完整,抒情手法浓郁。近代文艺理论家王国维认为,《窦娥冤》和《赵氏孤儿》可列入世界大悲剧之列。

G. 元曲家马致远所作的一本杂剧,讲述王昭君出塞和亲的故事。。

《汉宫秋》
希望对你有所帮助,谢谢!

H. 元杂剧中写唐玄宗与杨贵妃故事的是《汉宫秋》吗

《汉宫秋》是马致远早期的作品,也是马致远杂剧中最著名的一种,敷演王昭君出塞和亲故事。
马致远的《汉宫秋》在传说的基础上再加虚构,把汉和匈奴的关系写成衰弱的汉王朝为强大的匈奴所压迫;把昭君出塞的原因,写成毛延寿求贿不遂,在画像时丑化昭君,事败后逃往匈奴,引兵来攻,强索昭君;把元帝写成一个软弱无能、为群臣所挟制而又多愁善感、深爱王昭君的皇帝;把昭君的结局,写成在汉与匈奴交界处的黑龙江投江自杀。这样,《汉宫秋》成了一种假借一定的历史背景而加以大量虚构的宫廷爱情悲剧。

写唐玄宗和杨贵妃的故事是『梧桐雨』

白朴杂剧代表作《梧桐雨》,全名《唐明皇秋夜梧桐雨》,取材于唐人陈鸿《长恨歌传》,标目取自白居易《长恨歌》“秋雨梧桐叶落时”诗句。剧写唐明皇李隆基与杨贵妃故事。其情节是:幽州节度使裨将安禄山失机当斩,解送京师。唐明皇反加宠爱,安遂与杨贵妃私通。因与杨国忠不睦,又出任范阳节度使。安禄山反,明皇仓皇逃出长安去蜀。至马嵬驿,大军不前,兵谏请诛杨国忠兄妹。明皇无奈,命贵妃于佛堂中自缢。后李隆基返长安,在西宫悬贵妃像,朝夕相对。一夕,梦中相见,为梧桐雨声惊醒,追思往事,倍添惆怅。全剧以李、杨爱情为主线反映了安史之乱这一重大历史事件及唐王朝由盛至衰的过程。主题思想上有明显矛盾。但全剧结构层次井然,曲词华美□雅,诗意浓厚。末折以闻雨打梧桐声作结,渲染悲剧气氛,衬托李隆基凄凉的内心世界,尤见成功。

I. 元杂剧中的优秀作品有哪些

在元代,书会原为读书场所,后来逐渐演变为三教之外各种艺人编写话本、戏曲和曲艺的地方了。书会里的编撰者称为才人,以在勾栏瓦舍编写话本、戏曲谋生。

在一个晴朗的月夜下,一群才人士子在温州九山举办聚会。酒兴正浓时,有人即兴唱起了一段笑看世事的自嘲之曲。

这时,席间有人提议:“不如按照《状元张叶传》重编一出‘书生负心’的戏文,以醒世人之心,搏一个书会魁名!”于是,《张协状元》就这样诞生了。《张协状元》开场的《满庭芳》词中这样写道:

这番书会,要夺魁名。占断东瓯盛事,诸宫调唱出来因。

《张协状元》故事讲的是书生张协遇到强盗,不幸落难,有幸得到了王贫女的帮助,二人结为夫妻。后来张协去京城考中了状元,却忘恩负义,不认贫女。宰相王德用收养了贫女,最后,贫女同张协破镜重圆。

这是一本谴责书生负心婚变的作品。但作者既要谴责负心汉张协,又想保证贫女有个完满结局,只能采取调和的做法,所以未能将悲剧意识贯穿到底。

《张协状元》全本用南方流行的词调和民间小曲演唱,开场时先以说唱诸宫调大曲引入,中间又有许多游离于剧情之外的插科打诨,这些都属于初期南戏的特征。

《张协状元》的故事情节分两条线索进行,是南戏和传奇剧本惯用的双线结构的雏形。剧中人物的塑造,很有可取之处,如在写张协对贫女的态度不断变化方面,从落难相依发展到抛弃,剧情层层深入,刻画得十分细致。

东瓯是温州的旧名。九山书会的才人们就是这样演绎成了一个用说唱和歌舞大曲来表演的故事。这就是我国较为成熟的杂剧艺术。

在元代,受唐宋燕乐大曲和诸宫调的直接影响,杂剧逐渐成为当时主流文化,并逐渐走向了辉煌。在元代“官本杂剧段数”中,有可考知为“大曲”或“法曲”等组成者很多,比如《争曲六么》、《索拜瀛府》、《诗曲梁州》等。

歌舞大曲逐渐演变成元杂剧,但元杂剧结构仍带着极浓厚的本来面目。尤其是在唱词结构方面,受后期的“诸宫调”大曲影响尤其深。比如杂剧主角独唱到底的规则,和末本、旦本之分,受“诸宫调”的男女唱者实际支配,而其套类构成,更是全由“诸宫调”大曲套数构成进展而来的。

简捷地说,“杂剧”乃是“诸宫调”大曲的唱者,穿上了戏装,在舞台上搬演故事的剧本,故仍带着很浓厚的歌舞大曲的成分。

元代可以说是延续了大曲艺术的杂剧的黄金时代或者全盛时期,元代杂剧总数,超过了600余种,在短短一个世纪有了600余种剧本产生,由此可见其盛况非凡。

元代杂剧的兴盛,是由于当时交通大为发达,城市经济大为繁荣,百姓负担减轻,手工业销售量大增。还有,在元代时,社会发生了重大变化,科举制度还没有恢复,文人也发生了分化。

大多数文人和广大市民的关系比较密切,部分文人和民间艺人一起,便组成了书会。他们一方面学习传统大曲之美,一方面学习民间艺术的成就,同时又把自己的才能贡献给杂剧的创作。

在元代书会里,民间杂剧艺人和文人的合作对元杂剧的兴盛起了推进作用。他们的创作在我国大曲史、杂剧史上处于承上启下的重要环节,书会培育了一大批戏曲作家。

当时最著名的书会是“玉京书会”,其中最著名的书会才人叫关汉卿。关汉卿是个剧本作家,他自称自己是个蒸不烂、煮不熟、捶不扁、炒不爆、响当当的一粒铜豌豆。

关汉卿是一位熟悉勾栏艺术的戏曲家,在元代前期杂剧界他是领袖人物,具有很大影响,他一生创作了60多个杂剧。

在我国杂剧史上,还没有一个戏曲家像关汉卿那样塑造出如此众多而又鲜明的艺术形象。如在《窦娥冤》、《拜月亭》、《望江亭》、《西蜀梦》、《诈妮子》等剧里,关汉卿出色的心理描写打开了作品人物内心世界的窗扉,成为他塑造主要人物形象不可缺少的艺术手段。

关汉卿善于提炼激动人心的戏曲情节,省略次要情节,以突出主要事件。比如在《窦娥冤》里,关汉卿安排了窦娥被屈斩后天地变色的奇迹,而对窦娥结婚则一句带过,不浪费一点多余的笔墨。

关汉卿是一位熟悉舞台艺术的戏曲家,他继承了传统大曲之美,他的戏曲语言既本色又当行,具有“入耳消融”的特点。

关汉卿的杂剧没有艰深晦涩的毛病,其剧在词曲念白安排上也恰到好处,曲白相生,自然贴切,不愧是当时戏曲家中一位“总编修师首”的人物。

关汉卿作为一位杰出的语言艺术大师,他吸取了大量民间生动的语言,熔铸精美的古典诗词,创造出一种生动流畅、本色当行的语言风格。这主要表现在人物语言的性格化上,曲白酷似出自人物之口,十分符合人物身份。比如《窦娥冤》中的说白:

婆婆,此后遇着冬时年节,月一十五,有瀽不了的浆水饭,瀽半碗儿与我吃,烧不了的纸钱,与窦娥烧一陌儿,则是看你死的孩儿面上。

这样朴素无华的说白,看不到任何加工痕迹,非常符合窦娥这个小媳妇的身份。除了关汉卿之外,在玉京书会中还有一位才人王实甫,他不仅出身官宦名门之家,而且他自己也是做过官的。

王实甫回到大都后,他就一头扎进玉京书会,出入于歌台舞榭之中,流连于勾栏瓦舍之间,开始了他的戏剧创作生涯。

元大都时期的西四砖塔胡同一带,有勾栏数十处,是元杂剧演出的主要场所,也是三教九流聚集的地方。王实甫等人,整日流连于此,所以能够体味到社会下层人们的生活,能够反映他们的愿望。

王实甫根据董解元的《西厢记诸宫调》改编的《西厢记》,在舞台上实现了有情人的爱之梦,文学价值很高,被视为古代杂剧的范本,他成为元杂剧著名作家之一。

《西厢记》创新之处在于它有5本20折,而元杂剧一般是以一本4折来表现一个完整故事的。本剧突破了元杂剧一人主场的通例,如第一本第四折,张生唱了许多首词后,“锦上花”一曲由莺莺唱,“幺篇”由红娘唱,对故事的题旨做了新的改动。

《西厢记》最突出成就是从根本上改变了《莺莺传》的主题思想和莺莺悲剧结局,它把男女主人公塑造成在爱情上坚贞不渝,敢于冲破封建礼教束缚,并经过不懈努力,终于得到美满结果的一对青年。

这一改动,使《西厢记》剧本反封建倾向更加鲜明了,它突出了“愿普天下有情人都成眷属”的主题思想。同时,在艺术价值上,《西厢记》剧本通过错综复杂的戏剧冲突,来完成莺莺、张珙、红娘等艺术形象的塑造,使人物性格生动鲜明,加强了作品戏剧性,对我国后来文学创作产生了多方面的积极影响。

元代时的“贞元书会”有个才子马致远,他年轻时热衷功名,很有政治抱负,但一直没能实现,他早年便参加了杂剧创作。他从事杂剧创作的时间很长,名气也很大,有“剧状元之誉”。

马致远早期创作的作品《汉宫秋》,这是他杂剧中最著名的一部,描写王昭君出塞和亲的故事。

马致远在传说的基础上再加以虚构,把昭君出塞的原因,写成毛延寿求贿不遂,在画像时丑化昭君,事败后逃往匈奴,引兵来攻,强索昭君;把汉元帝写成一个软弱无能、为群臣所挟制而又多愁善感、深爱王昭君的皇帝;把昭君的结局写成,在汉与匈奴交界处的黑龙江投江自杀等。

这样,《汉宫秋》成了一种假借一定历史背景而加以大量虚构的宫廷爱情悲剧。《汉宫秋》主要人物是汉元帝,他作为皇帝,却不能主宰自己,连自己所爱的女人都不能保全。事实上,在马致远笔下的汉元帝,也更多地表现出了普通人的情感和欲望。

《汉宫秋》中的第三折“梅花酒”写得尤其动人。在这一折中马致远利用回环往复的手法,把汉元帝在昭君走后,凄婉的神情形象地描写出来了,真不愧散曲高手。当大臣以女色败国的理由劝汉元帝舍弃昭君时,汉元帝忿忿地说:

虽然似昭君般成败都皆有,谁似这做天子的官差不自由!

在灞桥送别时,汉元帝对夫妻恩爱的平民生活流露出羡慕之情,汉元帝感慨道:

早是俺夫妻悒快,小家儿出外也摇装。

尤其第四折“孤雁惊梦”一大段凄婉哀怨的唱词,表现出汉元帝对情人的无限思恋,就把剧本悲剧气氛渲染得愈加浓郁了。这里在塑造戏曲人物的同时,也直接抒发了作者对历史变迁、人生无常的深切感受。

《荐福碑》也是马致远的早期剧作,写的是落魄书生张镐的故事。在故事开始,张镐时运不济,一再倒霉,甚至荐福寺长老让他拓印庙中碑文卖钱作为进京赶考的盘缠,但是半夜里雷电却把碑文击毁了。后来张镐时来运转,在北宋时期政治家范仲淹资助下考取状元,从此飞黄腾达。剧中多处表现出作者对社会现状的不满,比如:

这壁拦住贤路,那壁又挡住仕途。如今这越聪明越受聪明苦,越痴呆越享了痴呆福,越糊涂越有了糊涂富。

这个剧本集中反映了作者怀才不遇的牢骚和宿命人生观,也反映出当时许多文人在社会地位极端低落处境下的苦闷心情。

《青衫泪》是马致远根据唐代诗人白居易的《琵琶行》改编而成的爱情剧,虚构了白居易与裴兴奴的悲欢离合故事,中间插入了商人与鸨母的欺骗破坏,制造了戏曲纠葛。

马致远创作最集中地表现了当时文人内心矛盾和思想苦闷,并由此反映了一个时代文化特征。包括《汉宫秋》这样历史题材的作品在内,剧中人物往往游离戏曲冲突,进行大段的抒情,这常常是作者在借剧中人物表现自己的喜怒哀乐。如在《岳阳楼》中,吕洞宾所唱《贺新郎》一曲:

你看那龙争虎斗旧江山,我笑那曹操奸雄,我哭呵哀哉霸王好汉。为兴亡笑罢还悲叹,不觉得斜阳又晚。想咱这百年人,则在这捻指中间。空听得楼前茶客闹,争似江上野鸥闲,百年人光景皆虚幻。

这实际上是马致远在其散曲中写过多次的一种人生感受,马致远大多数杂剧戏曲效果不是很强,而前人对他的杂剧评价很高,这主要有两个原因。一是剧中所抒发的人生情绪容易引起旧时代文人共鸣;再就是语言艺术比较高超。

马致远杂剧语言偏于典雅,但又不像《西厢记》、《梧桐雨》那样华美,而是把比较朴实自然的语句锤炼得精致而富有表现力。比如《汉宫秋》中写“惊雁”的一曲《尧民歌》,原文是这样写的:

呀呀地飞过蓼花汀,孤雁儿离了凤凰城。画檐间铁马响丁丁,宝殿中御榻冷清清。寒也波更,萧萧落叶声,烛暗长门静。

马致远剧本语言清丽,他善于把比较朴实自然的语句锤炼得精致而富有表现力,而且曲文充满了强烈的抒情性和主观性。马致远扩大了剧本体裁领域,提高了艺术意境,其杂剧剧本和谐优美,语言疏宕豪爽、雅俗兼备,词采清朗俊雅,而不浓艳。元杂剧一般从体裁上分为悲剧、喜剧,从题材上分为公案戏、历史戏、爱情戏、社会戏、神话戏。在元杂剧中,四大悲剧是《窦娥冤》、《梧桐雨》、《赵氏孤儿》和《汉宫秋》。四大爱情剧是《西厢记》、《墙头马上》、《拜月亭》和《倩女离魂》。

元杂剧最好的地方,就是能够连结民间人们质朴的风格与文士们的隽美文笔。所以元杂剧文辞都是很自然,很真切,很质劲,却又是很美丽的。

这正是民间作品与文士手笔刚刚接触的最好产品,正是杂剧黄金时代。因为元杂剧还要迎合着人们心理与喜爱,所以在题材与结构上便往往表现出与前代诗、文、词里所不曾有过的东西。

总之,大曲虽然在元代销声匿迹了,但它却逐渐演化成了元杂剧。在传统大曲影响下,元杂剧继承了大曲曲辞的直率自然,深受人们喜爱。因此,元杂剧是我国大曲的延伸,它继承了大曲之美,并且取得了令世人瞩目的辉煌成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