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原创代写 » 马会原创三字经
扩展阅读
中国网络原创新人乐团 2021-03-31 20:26:56
党政视频素材 2021-03-31 20:25:44
厦门大学统计学硕士 2021-03-31 20:25:36

马会原创三字经

发布时间: 2021-03-17 06:11:45

『壹』 马派的有说三字经的一出戏

有啊,不过叫歪讲三字经,是我师爷马三立留下来的,还有一份是刘宝瑞先生的
甲 你会看,瞧不出来我是怎么个人吗?

乙 您恕我眼拙。

甲 我是个学生。

乙 学生啊!

甲 啊。

乙 咱们哥儿俩拉拉手。

甲 你也是学生。

乙 我是畜生。

甲 那差多啦!

乙 有你这样脑袋的学生?

甲 人不可貌相,海水不可斗量,我念过书。

乙 是啊!

甲 我还念过书,我还开过讲。

乙 还讲过书?

甲 就这《三字经》我讲过通本。

乙 《三字经》不过是一部《纲鉴》嘛。

甲 要那么讲起来,不成笑话了吗?得按照新闻讲。

乙 能讲出新闻来?

甲 啊。当初有一座山。

乙 叫什么山?

甲 你没有念过《三字经》啊?

乙 没有。

甲 叫“有连山”。

乙 有这么一句。

甲 你没有去过吧?

乙 我没有去过。

甲 你爸爸去过。

乙 我爸爸去过?

甲 光绪二十六年他逃难到那儿,在山底下藏着过。

乙 有这么一句吗?

甲 “有归藏”嘛。

乙 有龟藏,我爸爸在那儿藏着?挨骂!

甲 山左有一个地方。

乙 什么?

甲 叫“此四方”。

乙 唔。

甲 那儿住着亲哥儿俩。

乙 亲哥儿俩姓什么?叫什么?

甲 大爷姓人,叫“人之初”。

乙 哦!

甲 二爷姓人,叫“人之伦”。

乙 这是亲哥儿俩?亲哥儿俩呀怎么这样不挨着?

甲 分居,不在一块儿过。

乙 因为什么分居?

甲 大爷是个做官的,二爷是个混混。

乙 大爷做什么官?

甲 “著六官”。

乙 呀!

甲 二爷在前门里头后门外头混混。

乙 干吗在前门后门混?

甲 《三字经》上写着呢,“南北混”,南边踏实在南边混。

乙 北边踏实呢?

甲 在北边混。

乙 南北都不踏实呢?

甲 那就上青岛忍着去吧。

乙 青岛混?

甲 大爷“人之初”的太太娘家双姓。

乙 姓什么?

甲 复姓赢秦,“赢秦氏”,二太太娘家复姓有左,“有左氏”。

乙 哦!

甲 大爷跟前的少爷今年六岁,叫“人所同”,二爷跟前的少爷今年十二岁,叫“人所食”,大所、二所亲叔伯哥儿俩。

乙 叫你都给对付到一块儿去啦。

甲 不信你问问去。

乙 我问谁呀?

甲 “人之初”拜了二位把兄弟,大爷姓习叫“习相远”,没在北京,是外任的县知事。

乙 做哪儿的县知事?

甲 做“终于献”的知县。

乙 终于县属哪儿管?

甲 属于战国。

乙 走一天?

甲 一天到不了,坐火车不通,得坐船,坐“十八传”,借点儿“日国风”,使上“当讽咏”,架上“日水火”,走了“四百年”,才到了“终于献”。

乙 四百年才到终于县?

甲 一去四百年,回来四百年,凑到一块儿“八百载”。

乙 那怎么去啊?

甲 南苑有飞机,坐上飞机,四个钟头就到了。

乙 南苑有飞机呀?

甲 唔。

乙 《三字经》里没有飞机。

甲 有哇,“创国基”。

乙 创国基,是飞机?

甲 闯过那一国就过去啦。习相远上任了没携带家眷。

乙 是啊。

甲 “习相远”的太太在西河沿住家。

乙 习相远的太太是谁呀?

甲 “昔孟母”。

乙 昔盂母和习相远是公母俩?

甲 那是夫妻俩。

乙 好么。

甲 把兄弟二爷姓窦,叫“窦燕山”。

乙 窦燕山也是做官的吗?

甲 乡下财主,种地的。

乙 种多少地?

甲 “有义方”,就种一方。

乙 这么个一方啊!

甲 方才我讲的你听明白了没有?

乙 我听明白啦!

甲 窦燕山家中很阔呀!

乙 唔。

甲 人财两旺。

乙 怎么?

甲 跟前有六个儿子。

乙 这不对。

甲 怎么不对?

乙 燕山五桂,是五个儿子。

甲 不错,地根儿是五个儿子。

乙 怎么你告诉我六个?

甲 后来“长幼序”,又续了一个。

乙 长又续,又续了一个?

甲 你说的那五个的小名儿我都知道。

乙 叫什么?

甲 都叫扬:大杨、二扬、三扬、四扬、五扬。

乙 《三字经》有这么一句?

甲 “教五子,名俱扬”,小名都叫扬儿。

乙 是啊!

甲 六少爷不叫扬儿。

乙 叫什么?

甲 叫融儿。

乙 多大啦?

甲 今年才四岁。

乙 《三字经》有这句?

甲 “融四岁”。

乙 哦。

甲 知道“曰仁义,礼智信”,“讲道德,说仁义”。

乙 哦。

甲 买个梨呀,他都不吃。

乙 怎么样?

甲 有叔叔大爷让让,要不怎么圣人爱他,写上了“融四岁,能让梨”,让大家吃梨。

乙 要是吃香蕉呢?

甲 那就“融四岁,能让……”他不爱吃香蕉。

乙 不爱吃香蕉?

甲 那年请个教书的师爷,教这哥儿六个念书。

乙 教书的是谁呀?

甲 若先生。

乙 官印?

甲 “若梁灏”。

乙 若梁灏教学?

甲 若先生在东单牌楼裱褙胡同住,门牌九号,家里头新近还安了电话啦,电话东局“八十二”。

乙 东局八十二?

甲 “若梁灏,八十二”。这是电话号码八十二。

乙 梁灏八十二岁中状元。

甲 哎,那是错误,这是正根儿。

乙 不知哪儿是正根儿。

甲 窦燕山把若先生请了来啦,说:“六条小犬,恳求先生,教训成名,大展雄才。”

乙 唔。

甲 先生说:“不要客气,跟我念书啊,只要‘学且勤’,只要他们‘尚勤学’。”

乙 你听。

甲 “‘教不严’为‘师之情’,‘幼不学,老何为’。”

乙 是。

甲 “后天上学,明天约你吃个饭罢。”

乙 吃饭?

甲 若先生说:“不要花钱啦,人多我去,人少我不去。”

乙 好热闹。

甲 窦燕山请客。

乙 请谁呀?

甲 “为人子”、“乃曾子”、“夏传子”、“方读子”、“身而子”、“子而孙”、“自子孙”、“至玄曾”、“乃九族”、“人之伦”,一大群,全去啦。

乙 也不知道这都是谁跟谁。

甲 前门外头煤市街吃的饭。

乙 煤市街哪个馆子呢?

甲 叫“三易详”。

乙 三易详谁开的?

甲 三个掌柜的开的,因此叫三易详。

乙 三个掌柜的都姓什么叫什么?

甲 我认识一位姓周,叫周易。

乙 周易,这才俩字,不对呀!

甲 三个掌柜的不是有他嘛!

乙 是呀!

甲 “有周易”,开“三易详”。

乙 周易究竟是谁呀?

甲 煤市街馅儿饼周。

乙 馅儿饼周叫“周聚成”。

甲 北边分号叫三易详。

乙 由性儿糟改!

甲 大伙儿下了电车,进三易详,里头请坐吧。“友与朋”,刚落座,又进来六位做陪的。

乙 哪六位?

甲 宋四爷、梁三爷、彼五爷、至六爷、金二爷、及老爷,进来了这么六位。

乙 宋四爷是谁呀?

甲 “宋齐继”。

乙 梁三爷是谁呢?

甲 “梁陈承”。

乙 彼五爷呢?

甲 “彼既成”。

乙 及老爷?

甲 “及汉周”,六十多岁,大胖子,有点儿近视眼。

乙 至六爷呢?

甲 “至孝平”。

乙 金二爷是谁呀?

甲 金二爷在东交民巷当过牧师。

乙 《三字经》没有那么一个金牧师。

甲 有,“木石金”。

乙 你给反了过儿啦!

甲 不反过来我哪儿找去呀?! (完)

(刘宝瑞版)
甲 这回我给您讲一回《三字经》。

乙 哎呀,《三字经》可不好讲啊,别看上学头一本念它,这叫“开蒙小纲鉴”。

甲 因为难讲我才讲哪嘛。

乙 那好,《三字经》上我有两句不明白的,就是:“称五代,皆有由”,您给讲一讲。

甲 没法儿讲。

乙 怎么,不能讲啊。

甲 不是不能讲啊,你念错了字了。“‘什么’五代皆有由”?

乙 “称”啊。

甲 “称”?老秤称?新秤称?

乙 啊,怎么意思你?

甲 那不念称,南音念吃,北音念抽。“抽五袋,皆有油”,这就有讲儿了。

乙 那怎么讲啊?

甲 这是孔子的事情。孔子当初抽旱烟,他有个烟袋,一连着抽五袋呀,杆儿里就有油子了。这就叫“抽五袋,皆有油”。

乙 这么讲啊!抽五袋杆儿里就有油子了,要是抽六袋呢?

甲 那火儿大,杆儿就裂了。“抽六袋,皆裂杆儿”呀。

乙 那不会抽四袋吗?

甲 那不过瘾,还得加根儿烟卷儿。后录《三字经》上不是写着哪嘛:“抽五袋,皆有油;抽六袋,皆裂杆儿;抽四袋,加烟卷儿。”

乙 这……没念过。

甲 我这是跟您开玩笑,其实这有什么好讲的。梁、唐、晋、汉、周称五代,皆都有来由。正讲没意思,你要是喜欢听啊,我有一部“歪讲三字经”,能把它讲成一部大笑话:陈国娶媳妇,蔡国聘千金,孔子为媒,这里头有吃饭作乐、喝酒打牌、看电影。

乙 嗬,这么热闹哪。那您就给讲一讲吧。

甲 我讲可是讲,您叫我挨着讲:“人之初,性本善……”我讲不了。

乙 那怎么讲呢?

甲 反正我说一句话,只要过仨字儿,《三字经》上就得有这句。也许前两篇儿,也许后半本儿,《三字经》上准得有这句。

乙 行,那您讲吧。

甲 我说有这么一座山,这座山叫连山。

乙 连山。这才俩字儿啊。

甲 《三字经》上不是写着吗:“有连山”么。

乙 这“有连山”在哪儿啊?

甲 就在“此四方”。

乙 “此四方”?

甲 啊,不定东西南北,你慢慢儿找去吧。

乙 我哪儿找去啊?

甲 在山底下住着一家员外,姓人,号叫之初。

乙 噢,“人之初”是个人哪。

甲 这个人高个儿,两撇儿黑胡儿,爱听你的相声着呢。

乙 这……不认得。

甲 那他兄弟你许认得。

乙 谁呀?

甲 “人之伦”。

乙 “人之初”跟“人之伦”是哥儿俩呀?

甲 亲哥儿俩呀。

乙 那不对了。“人之初”在头一篇儿上,“人之伦”在第四篇儿上,亲哥儿俩他们为什么不挨着?

甲 啊,应当挨着?

乙 对呀。

甲 你哥儿几个呀?

乙 哥儿仨,我有俩哥哥。

甲 你哥哥在哪儿?

乙 在兰州呢。

甲 你干吗在这儿呢,你怎么不去挨着他去?

乙 嗐!

甲 嘿,你别搭碴儿,你听着我给你讲。人之初、人之伦哥儿俩都娶媳妇了,大爷娶妻复姓“赢秦氏”,二爷娶妻也是复姓——“有左氏”,一位跟前一位少爷,大少爷叫“人所同”,二少爷叫“人所食”,大所儿、二所儿亲叔伯哥儿俩。

乙 连小名儿您都知道。

甲 “人之初”好交朋友,拜了一盟把兄弟,一共三个人。大盟兄姓习,叫“习相远”,他是做官的,是个知县,应名儿知县,可比知县大一品。

乙 您别说啦,《三字经》上没有知县。

甲 他做的是“终于献”的知县。

乙 那怎么又比知县大一品呢?

甲 知县是七品官儿,他做的可是“著六官”,就是六品官。

乙 六品官,怎么叫“著六官”哪?

甲 命中注定,做六品官。

乙 这都哪儿的事啊。二盟兄是谁啊?

甲 姓窦,“叫窦燕山”。

乙 他也是做官的呀?

甲 不,他是种地的。

乙 种多少地呀?

甲 种一方地。“窦燕山,有义方”嘛。

乙 “有义方”是一方地呀?那也不对呀,地是论顷论亩,论响论田。

甲 你不懂啊。光绪二十六七年上,吉林省开垦,一百二十亩算半方,二百四十亩算一方。

乙 那又不对啦。“窦燕山”是涿州人哪,涿州有窦义墓啊,怎么会跑吉林去了?

甲 他不是逃反逃过去的嘛。

乙 多咱逃反哪?

甲 直奉交战,涿州不是在战线上嘛。

乙 这都多咱的事啊?

甲 “窦燕山”人财两旺,净少爷就六个。

乙 这又不对了。都知道燕山五桂,五个儿子嘛。

甲 对呀,先前是“五子者”,后来“长幼序”,年长了又续出一个小的来。

乙 嘿!真问不住他呀!

甲 这五个大孩子的名字我都记得呢,大爷叫“为人子”,二爷叫“方读子”,三爷叫“夏传子”,四爷叫“身而子”,老五叫“乃曾子”。五个人的小名儿我还都知道:大扬、二扬、三扬、四扬、五扬。

乙 怎么知道的呢?

甲 “教五子,名俱扬”嘛。小名儿都叫扬儿。

乙 好嘛,真热闹。那小不点儿叫什么?

甲 小的叫融儿,去年四岁——“融四岁”嘛。嗬,这孩子懂得“曰仁义,礼智信”,“讲道德,说仁义”,不论吃什么东西,按照尊卑长幼,都让过了他才吃呢。那天正赶上吃梨,让孔子看见了,就给写到书上了:“融四岁,能让梨”。

乙 得,把孔融给弄到窦燕山家去啦。

甲 你暂时别说话了啊!

乙 怎么了?

甲 你一说话我不好讲了。

乙 行行,您接着讲。

甲 窦燕山一想:儿子都大了,得让他们念书啊。请个专馆的先生。

乙 请的谁呀?

甲 “若梁灏”。

乙 若梁灏?

甲 赶紧给他家里打个电话吧。

乙 若梁灏家里还有电话哪?

甲 新安的。

乙 多少号啊?

甲 八十二。“若梁灏,八十二”嘛。

乙 “若梁灏,八十二”是电话码儿啊?

甲 你这话说得可又多了啊。

乙 行,您往下讲。

甲 把电话打通了一问,若先生不在家,找知县“习相远”俩人下棋去了。

乙 那赶紧上那儿请去得了。

甲 哪儿那么容易?他是“终于献”的知县,离咱们这儿远着的呢。

乙 有多远哪?

甲 坐马车得走“四百年”才能到“终于献”呢。

乙 要是来回儿呢?

甲 那就得“八百载”了。

乙 那哪儿接得来呀!

甲 接来了。

乙 怎么来的。

甲 坐飞机。

乙 《三字经》上有飞机吗?

甲 有!“创国基”,“创国”号的飞机。

乙 “创国基”是“创国”号的飞机呀?

甲 你……

乙 嗯,我这话又多了。

甲 把若先生请来了,大家很高兴,要给先生接风,请若先生吃饭,家里吃显得不恭敬,上饭馆吧。

乙 哪个饭馆?

甲 “三易详”。

乙 “三易详”?

甲 就是仨掌柜的名字都带个“易”字,有“曰仁义”、“不知义”,再搭上“周易”。

乙 周易才俩字儿啊。

甲 这买卖有周易一股儿啊,“有周易,三易详”嘛。你打算给他撤股儿是怎么着?

乙 啧,我凭什么给他撤股儿啊。

甲 还是的,你往下听得了。这饭馆里头,灶上的大师傅三位:施师傅、纪师傅、王师傅,为凑一句书,叫“诗既亡”(施纪王)。

乙 那么底下那句“春秋作”呢?

甲 这三位大师傅脾气大,冬天夏天都得歇工,所以,“诗既亡,春秋作”。

乙 嗬,好大脾气。

甲 窦燕山一想,上饭馆得请几位陪客呀,请上把兄弟大爷习相远,带着他的小姨子。

乙 谁呀?

甲 “习礼仪”。

乙 那就是小姨子儿啊。

甲 又请上“人之初”、“人之伦”,带上少爷“人所同”、“人所食”,又来了“至四爷”、“彼五爷”、“金二爷”、“及老爷”,带着少爷“为人子”、“乃曾子”、“方读子”、“夏传子”、“身而子”,“子而孙”、“至玄曾”、“乃九族”,全去喽。

乙 嗬!这个热闹哟!

甲 窦燕山说:“这么些个人,赶紧套咱们家里那辆轿车呀。”

乙 《三字经》上有轿车吗?

甲 有。这辆车叫“周辙东”。

乙 怎么叫周辙东呢?

甲 净在车辙东边走。

乙 车辙西边呢?

甲 西边有汽车,撞散了你赔呀?

乙 我凭什么赔呀?

甲 还是的。赶紧找车把式套车,一找啊,赶车的告假了。得了,让看门房的老王赶着吧。

乙 《三字经》上没老王。

甲 老王叫王纲。

乙 王纲才俩字啊。

甲 王纲不会赶车,他的劲头儿大,窦燕山恐怕骡子马惊喽,让王纲在后边坠着点。所以“周辙东,王纲坠”。

乙 哎,“逞干戈”来吧“尚游说(shui)”。

甲 哎,你说得对。

乙 对什么呀!

甲 甭管对不对,反正你不会。

乙 我说你还有完没完啊?

甲 大家到了“三易详”,周易掌柜的赶紧过来迎接:(学山东口音)“哎,几位大爷来啦,里边儿请吧。因为天气热,院儿里有天棚,我看咱们院儿里坐吧。”窦燕山一看这个大天棚……

乙 《三字经》上有天棚吗?

甲 “友与朋”嘛,多少万人都有余敷,窦燕山说:“咱们人都来齐了吗?”为人子说:“人大爷他们哥儿俩还没来呢。”窦燕山说:“等会儿再摆座,凑两桌咱们来打牌玩儿吧。”

乙 真有打牌吗?

甲 这还有假的吗?

乙 打牌都有谁呀?

甲 有“至四爷”、“彼五爷”、“金二爷”、“及老爷”。

乙 您等会儿吧。打刚才我就听您说这四位,究竟是谁呀?《三字经》上有吗?

甲 有。至四爷叫“至孝平”,细高挑儿,脑袋有点儿歇了顶了。

乙 那么彼五爷呢?

甲 “彼既老”、“彼既仕”的亲兄弟。“彼虽幼”的三哥,叫“彼既成”。小矮个子,白胖子。

乙 “及老爷”呢?

甲 及老爷叫“及汉周”,浅白麻子,近视眼……

乙 行了,您就甭说这模样儿了,一个我也没见过。那么这金二爷呢?

甲 金二爷呀……官称儿“金二爷”。

乙 不行,《三字经》上没有这句金二爷。

甲 这人你认得,爱穿西服,上哪儿去总夹着个大皮包,留着背头。长脸膛儿,尖下额儿,两只小眼睛儿。

乙 我说您别提这模样儿行不行啊?我问你《三字经》上有这句金二爷吗?

甲 你别忙啊,我告诉你这人是干吗的。

乙 干吗的呀?

甲 在教堂里当牧师。

乙 《三字经》上哪儿有牧师啊?

甲 那不是嘛,有这么两句:“匏土革,木石金。”

乙 “木石金”不对呀,应该是“金木石”啊。

甲 英文,姓搁在底下——密斯特金。

乙 英文也上来啦!

甲 他在教堂里当牧师嘛。结果打了四圈牌。

乙 胜败如何?

甲 “至四爷”输了。

乙 怎么单他输了呢?

甲 书上?font color="#006699">甲⒍

『贰』 马小倩的《三字经》 歌词

歌名:三字经
演唱:马小倩
作曲:马小倩
专辑:《爱的秘笈》
发行时间:2004-07-23
歌词:
人之初 性本善
性相近 习相远
苟不教 性乃迁
教之道 贵以专
贵以专

养不教 父之过
教不严 师之惰
玉不琢 不成器
人不学 不知义
不知义

曰春夏 曰秋冬
此四时 运不穷
曰南北 曰西东
此四方 应乎中
应乎中

曰国风 曰雅颂
号四诗 当讽咏
勤有功 戏无益
戒之哉 宜勉力
宜勉力
勤有功 宜勉力
宜勉力

马小倩简介:
中文名:马小倩
外文名:cherry
别名:拇指姑娘
国籍:中国
星座:处女座
身高:160cm
出生地:浙江
职业:演员/模特/主持人
毕业院校:上海音乐学院
代表作品:《女人香》、《花样的年华》、《享受阳光》、《爱的密笈》

『叁』 三字经全文译文

全文译文:

人出生之初,禀性本身都是善良的,天性也都相差不多,只是后天所处的环境不同和所受教育不同,彼此的习性才形成了巨大的差别。如果从小不好好教育,善良的本性就会变坏。为了使人不变坏,最重要的方法就是要专心一致地去教育孩子。

读历史的人应该更进一步地去翻阅历史资料,了解古往今来事情的前因后果,就好像是自己亲眼所见一样。读书学习,要有恒心,要一边读,一边用心去思考。只有早早晚晚都把心思用到学习上,才能真正学好。

从前,孔子是个十分好学的人,当时鲁国有一位神童名叫项橐,孔子就曾向他学习。像孔子这样的圣贤,尚不忘勤学。西汉时路温舒把文字抄在蒲草上阅读。公孙弘将春秋刻在竹子削成的竹片上。两人都很穷,买不起书,但还不忘勤奋学习。

汉朝的朱买臣,以砍柴维持生活,每天边担柴边读书。隋朝李密放牛把书挂在牛角上,有时间就读。他们在艰苦的环境里仍坚持读书。唐宋八大家之一的苏洵,号老泉,小时候不想念书,到了二十七岁的时候,才开始下决心努力学习,后来成了大学问家。

像苏老泉上了年纪,才后悔当初没好好读书,而我们年纪轻轻,更应该把握大好时光,发奋读书,才不至于将来后悔。宋朝有个梁灏,在八十二岁时才考中状元,在金殿上对皇帝提出的问题对答如流,所有参加考试的人都不如他。

梁灏这么大年纪,尚能获得成功,不能不使大家感到惊异,钦佩他的好学不倦。而我们应该趁着年轻的时候,立定志向,努力用功就一定前途无量。北齐有个叫祖莹的人,八岁就能吟诗,后来当了秘书监著作郎。另外唐朝有个叫李泌的人,七岁时就能以下棋为题而作出诗赋。

他们两个人的聪明和才智,在当时很受人们的赞赏和称奇,我们正值求学的开始,应该效法他们,努力用功读书。

有的人遗留给子孙后代的是金银钱财,但应该教孩子精于读书学习,长大后做个有所作为的人。反复讲了许多道理,只是告诉孩子们,凡是勤奋上进的人,都会有好的收获,而只顾贪玩,浪费了大好时光是一定要后悔的。

原文:

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习相远。

苟不教,性乃迁;教之道,贵以专。

读史者,考实录;通古今,若亲目。

口而诵,心而惟;朝于斯,夕于斯。

昔仲尼,师项橐;古圣贤,尚勤学。

赵中令,读鲁论;彼既仕,学且勤。

披蒲编,削竹简;彼无书,且知勉。

头悬梁,锥刺股;彼不教,自勤苦。

如囊萤,如映雪;家虽贫,学不辍。

如负薪,如挂角;身虽劳,犹苦卓。

蘇老泉,二十七,始发愤,读书籍。

彼既老,犹悔迟;尔小生,宜早思。

若梁灝,八十二,对大廷,魁多士。

彼既成,众称异;尔小生,宜立志。

莹八岁,能咏诗;泌七岁,能赋碁。

彼颖悟,人称奇;尔幼学,当效之。

人遗子,金满籯;我教子,惟一经。

勤有功,戏无益;戒之哉,宜勉力。

出处:出自宋代王应麟的《三字经》。

(3)马会原创三字经扩展阅读:

创作背景:

关于《三字经》的成书年代和作者历代说法不一,大多数后代学者倾向的观点意见是“宋儒王伯厚先生作《三字经》,以课家塾”,即王应麟为了更好的教育本族子弟读书,于是编写了融会经史子集的三字歌诀。

王应麟是南宋人,《三字经》原著中的历史部分只截至到宋朝为止。随着历史的发展,为了体现时代变迁,各朝代都有人对《三字经》不断地加以补充,清道光年间贺兴思增补的关于元、明、清三代的历史,共计二十四句话。

《三字经》内容的排列顺序极有章法,体现了作者的教育思想。作者认为教育儿童要重在礼仪孝悌,端正孩子们的思想,知识的传授则在其次,即“首孝悌,次见闻”。

训导儿童要先从小学入手,即先识字,然后读经、子两类的典籍。经部子部书读过后,再学习史书,书中说:“经子通,读诸史”。《三字经》最后强调学习的态度和目的。可以说,《三字经》既是一部儿童识字课本,同时也是作者论述启蒙教育的著。

『肆』 三字经我看到几种版本不知哪种是正确的,或者说哪种是正宗的

《三字经》大体要分为传统版和新版两大类。传统版比较广泛,也可以说比较正宗。

传统《三字经》最初由宋代王应麟所做,所以最初的本子“史”的部分到宋代结束,因此就是“十七史,全在兹”。

由于“三百千”后来成为历朝历代重要的蒙学读物,因此每一代就在王应麟《三字经》的基础上,在史的部分再加上此后朝代的内容,这样宋之后的史的部分各版本就有了一些出入,但还是大同小异,于是把它们统称为传统《三字经》。

(4)马会原创三字经扩展阅读

关于作者

原典作者

1、关于《三字经》的成书年代和作者历代说法不一,但是大多数学者的意见倾向于“宋儒王伯厚先生作《三字经》,以课家塾”。王应麟晚年教育本族子弟读书的时候,编写了一本融会经史子集的三字歌诀,据传就是《三字经》。

2、一说是宋代人区适子。明末清初屈大均在“广东新语”卷十一中记载:“童蒙所诵三字经乃宋末区适子所撰。适子,顺德登洲人,字正叔,入元抗节不仕”,认为广东顺德人区适子才是《三字经》的真正作者。

3、一说是明代人黎贞。清代邵晋涵诗:“读得贞黎三字训”,自注:“《三字经》,南海黎贞撰。”即以为明代黎贞撰。

4、中国宁波大学文学院教授张如安在《北京大学学报》2009年第二期上发表了《历史上最早记载〈三字经〉的文献——〈三字经〉成书于南宋中期新说》一文,判断《三字经》应成书于南宋绍熙(1190年-1194年)至嘉定(1208年-1224年)年间,其时代要早于王应麟(1223年-1296年)和区适子。

5、而宁波是目前已知的《三字经》最早流传的地区。王应麟(1223—1296),南宋官员、学者。字伯厚,号深宁居士,又号厚斋。庆元府鄞县(今浙江鄞县)人。理宗淳祐元年进士,宝祐四年复中博学宏词科。

6、历官太常寺主簿、通判台州,召为秘节监、权中书舍人,知徽州、礼部尚书兼给事中等职。其为人正直敢言,屡次冒犯权臣丁大全、贾似道而遭罢斥,后辞官回乡,专意著述二十年。

7、为学宗朱熹,涉猎经史百家、天文地理,熟悉掌故制度,长于考证。一生著述颇富,计有二十余种、六百多卷,相传《三字经》为其所著。

『伍』 三字经原文

原文:

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习相远。

苟不教,性乃迁;教之道,贵以专。

昔孟母,择邻处;子不学,断机杼。

窦燕山,有义方;教五子,名俱扬。

凡训蒙,须讲究;详训诂,明句读。

为学者,必有初;小学终,至四书。

论语者,二十篇;群弟子,记善言。

孟子者,七篇止;讲道德,说仁义。

作中庸,子思笔;中不偏,庸不易。

作大学,乃曾子;自脩齐,至平治。

唐高祖,起义师;除隋乱,创国基。

二十传,三百载;梁灭之,国乃改。

梁唐晋,及汉周;称五代,皆有由。

炎宋兴,受周禅;十八传,南北混。

白话译文:

人出生之初,禀性本身都是善良的,天性也都相差不多,只是后天所处的环境不同和所受教育不同,彼此的习性才形成了巨大的差别。如果从小不好好教育,善良的本性就会变坏。为了使人不变坏,最重要的方法就是要专心一致地去教育孩子。

战国时,孟子的母亲曾三次搬家,是为了使孟子有个好的学习环境。一次孟子逃学,孟母就折断了织布的机杼来教育孟子。五代时,燕山人窦禹钧教育儿子很有方法,他教育的五个儿子都很有成就,同时科举成名。

凡是教导刚入学的儿童的老师,必须把每个字都讲清楚,每句话都要解释明白,并且使学童读书时懂得断句。作为一个学者,求学的初期打好基础,把小学知识学透了,才可以读“四书”。《论语》这本书共有二十篇。

是孔子的弟子们,以及弟子的弟子们,记载有关孔子言论的一部书。作《中庸》这本书的是孔伋,“中”是不偏的意思,“庸”是不变的意思。《孟子》这本书是孟轲所作,共分七篇。内容也是有关品行修养、发扬道德仁义等优良德行的言论。

作《大学》这本书的是曾参,他提出了“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主张。唐高祖李渊起兵反隋,最后隋朝灭亡,他战胜了各路的反隋义军,取得了天下,建立起唐朝。唐朝的统治近三百年,总共传了二十位皇帝。到唐昭宣帝被朱全忠篡位,建立了梁朝,唐朝从此灭亡。

为和南北朝时期的梁相区别,历史上称为后梁。后梁、后唐、后晋、后汉和后周五个朝代的更替时期,历史上称作五代,这五个朝代的更替都有着一定的原因。赵匡胤接受了后周“禅让”的帝位,建立宋朝。宋朝相传了十八个皇帝之后,北方的少数民族南下侵扰,结果又成了南北混战的局面。

出处:出自宋代王应麟的《三字经》。

(5)马会原创三字经扩展阅读:

创作背景:

关于《三字经》的成书年代和作者历代说法不一,大多数后代学者倾向的观点意见是“宋儒王伯厚先生作《三字经》,以课家塾”,即王应麟为了更好的教育本族子弟读书,于是编写了融会经史子集的三字歌诀。

王应麟是南宋人,《三字经》原著中的历史部分只截至到宋朝为止。随着历史的发展,为了体现时代变迁,各朝代都有人对《三字经》不断地加以补充,清道光年间贺兴思增补的关于元、明、清三代的历史,共计二十四句话。

《三字经》内容的排列顺序极有章法,体现了作者的教育思想。作者认为教育儿童要重在礼仪孝悌,端正孩子们的思想,知识的传授则在其次,即“首孝悌,次见闻”。训导儿童要先从小学入手,即先识字,然后读经、子两类的典籍。

《三字经》最后强调学习的态度和目的。可以说,《三字经》既是一部儿童识字课本,同时也是作者论述启蒙教育的著作,这在阅读时需加注意。《三字经》用典多,知识性强,是一部在儒家思想指导下编成的读物,充满了积极向上的精神。

『陆』 三字经马牛养后一句是

马牛羊,鸡犬豕;此六畜,人所饲。

『柒』 三字经从第一句到马牛羊,鸡犬豕

《三字经》

人之初 性本善 性相近 习相远 苟不教 性乃迁
教之道 贵以专 昔孟母 择邻处 子不学 断机杼
窦燕山 有义方 教五子 名俱扬 养不教 父之过
教不严 师之惰 子不学 非所宜 幼不学 老何为
玉不琢 不成器 人不学 不知义 为人子 方少时
亲师友 习礼仪 香九龄 能温席 孝于亲 所当执
融四岁 能让梨 弟于长 宜先知 首孝弟 次见闻
知某数 识某文 一而十 十而百 百而千 千而万
三才者 天地人 三光者 日月星 三纲者 君臣义
父子亲 夫妇顺 曰春夏 曰秋冬 此四时 运不穷
曰南北 曰西东 此四方 应乎中 曰水火 木金土
此五行 本乎数 曰仁义 礼智信 此五常 不容紊
稻粱菽 麦黍稷 此六谷 人所食 马牛羊 鸡犬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