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老子在哪著《道德经》 《道德经》是什么时候写的
河南的淮阳,有伏羲、画八卦,还有老子、《道德经》,了不得!
太昊伏羲氏是“三皇”之首,6000年前的老祖,离我们太遥远。老子就不同了。孙悟空偷吃了他仙丹、被他扔进八卦炉烧了七七四十九天的那位太上老君,是我们妇儒皆知的“大明星”。
从淮阳市区到鹿邑县没有多远。可本来几天都是大晴天,就在要去鹿邑的当天,一早五点多钟就下起雨来,而且越下越大,到我们出发时已是瓢泼,连伞都顶不住。到了太清宫,天象个大漏勺,地上如汪洋。不分男女老幼,统统脱鞋卷裤腿,冒雨趟水。我说,是不是老人家嫌我们来晚了不高兴,挑礼了?讲解员是个女孩,她笑了,说我们这里有句谚语:贵人出门雨水多!当年唐太宗、宋真宗、明太祖来祭祀老子,也是时逢大雨――这都是有史书记载的。
老子,姓李名耳,字伯阳,号老聃。生于河南淮阳的鹿邑县。这在古藉上有记载,地上有迹遗的,至今尚存的太清宫、老君台就是他老人家的遗产,还有唐、宋、金碑为证。老子是世界级的思想家、哲学家,华夏智慧大师,道家的祖师爷。他离我们已经2500多年了。
老子的老爸李乾为周御史。老子后来也做了东周守藏史,相当于国家图书馆馆长,又兼皇室秘书,即“录事”。诸侯、大臣开会,他作记录。这样的身份地位,加上他从小好学,所以博古通今,知晓天下,思想深邃,洞悉人世;后来见诸侯纷争、天下大乱,他遂辞官回乡讲学。他的拿手本领就是讲道,上下古今,包罗万象。由于道学高深,名气很大,“追星族”不少。
孔子就曾多次追到东周都城洛阳向他求教。有一次,老子见这位踌躇满志、鼓吹复古的“愤青”,并没有直接回答他的问题,而是讲了一通“道”。孔子虽然觉得不解渴,但后来他向弟子们谈到他的老师时还是很崇敬的:“鸟,吾知其善飞;鱼,吾知其善游;兽,吾知其善走……至于龙,吾不知其能乘风云而上。老子,犹龙耶!”意思是说,那老先生太高深莫测了,如腾龙驾雾一般。至于老子到底讲了些什么,孔子没说,也没见别人有记录。
最后,老子并没有乘风云而上,而是骑了一条青牛出关去了。这关叫函谷关,关长叫尹喜,也好道术,是老子的崇拜者。他得到消息早早做了准备,等老子到来,便热情接待,倾吐好想好想之情,并一再请求,说您老就要远走他乡,能不能把您的那些学问留点下来,让我辈见物如见人,以免将来思念之苦?估计白发飘飘的老头他乡遇知音,又喝了二两,心里有点热乎,居然就答应了,于是提笔将自已毕生的思想精髓,浓缩到五千字之中,这便成了流传至今的《道德经》。
五千字的《道德经》,以一当百,以十当千,不仅凝聚了五千年华夏文明之精髓,更是包罗万象:“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祸兮福所倚,福兮祸所伏”,“治国如烹小鲜”,“知人者智,自知者明”……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统计,在世界文化名著中,翻译最多的一部是《圣经》,另一部就是《道德经》。西方哲学大师黑格尔称“老子是东方古代世界的精神代表”。另一位思想家尼采认为,《道德经》“是一个永不枯竭的井泉”。事实上,《道德经》是中国最早的个人原创作品,是华夏哲学、文化之根。
感谢那位守关的尹喜,因为他的追星才追出一部中华文化绝版。不久,尹喜也辞官西行上了武当山,成为那里的道教开山鼻祖。
㈡ 为什么很多人推崇《道德经》
四、为何中国的大门一般都有两扇?
因为如果只有一扇的话,做的太大,小孩子推不动,做的太小,东西又放不进去。两扇门也寓意着一阴一阳,中国人讲一就是二,讲二就是一,一个门由两扇组成,阳跟阴是门的两扇,代表《易经》,《易经》有两扇门,一个阴一个阳。
五、为何儒释道三教要合一?
因为儒家给我们讲的是求生的道,叫作生存之道,即求生、惜生。如果我们完全照儒家行事,就会很辛苦,时时警惕,处处小心,一点错都不行,实在太累。道教告诉我们要保生、贵生,它说求生是不错的,但是用身体去换取,是不对的,所以要保生,并要视生命如宝贵的宝物,不要怠慢它,珍惜它。因此,道教在养生方面,世界第一。佛教即不叫你保生,也不叫你求生,而是叫你乐生、乐死,修来世,轻身体,现世的躯体就是臭皮囊。所以,先人叫三教合一是在思想上为人类着想,这就叫作同,即《道德经》中的一句“同,谓之玄”。明明没有什么不同,这就是玄妙之所在。
《道德经》中的智慧不是一朝一夕就能讲完的,而简单一本书,一千人读有一千种读后感,不同的人有不同的领悟,作为一个凡夫俗子,有时候也许不能参透其中的最简单的智慧,所以,拾人牙慧也不失为一种学习的方式,况且,还是拾圣人的牙慧,何乐而不为呢?
希望大家多看看《道德经》,学习其中的做人之道,生活之道,处世之道,学以致用,就算不能一步登天,也许还能修得正道,成就一番事业,实现最初的理想。福生无量。
文章由道山不老编辑整理
㈢ 老子-道德经读后感 要求一千五百字左右!原创!原创!粘贴复制的就不要发来了。直接发到我的邮箱里!谢谢
关于道德经的个人看法,请参看我回答的另一提问http://..com/question/77670404.html?oldq=1
下面是我的读后感.(原本对道德经不熟,这又在网上找原文通读了一下.汗一个先~~)
老子认为世间万物,都有一个从无到有的过程.老子的道家学说则反其道而行之.追求万物的由有而无的过程.这正是中国古代道家思想的灵魂:逆天则进,顺天则退.他的主要依据是:事物只要有了开始,那么必将也会有一个结束在等着.无论这个期限是长是短,都会有.只有我们先让自己变成虚无的一种存在.或者说这种存在本身就是一种虚无,那么才可能达到永恒.
世间万物如此,而处理事情的态度亦应如此.所谓无为而治,并不是什么都不做,而是要求做了,但为人所不知.如春风化雨,虽滋荫万物却悄无声息.没有歌功颂德,也没有毁誉攻谗.有的只是最原始的无争,无知,与无相.
治世如此,个人修养亦是如此.人们总是追求一些声色犬马之类的东西.但这些东西正是使人迷失了本性的根本.一个注重个人修养的人,应该只追求生存最基本的需要.(和现代西方国家出现的极简主义有异曲同工之妙),除此之外更无他求.如果我们每个人都能做到这点,那么只需很少的一部分物资就能完全达到社会的和谐稳定与长治久安.
光做到这点还不够,老子认为,如果想再进一步加强自身修养,那么就要彻底忘记自我.忘记世界,忘记所有的一切,达到真正意义上的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其实,老子在道德经的开篇,就开宗明义地指明了一切.他说的"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其实就是在告诉我们,修道之路无一定向,无一定计,然万流必归其踪,修为到最高阶段,都是要达到万象皆虚无的状态.这一点,和佛家学说中的"不着相"有些形似.但究其细微也有本质不同.特别是文章的最后一部分.和我们现在依然相信的"宇宙大爆炸"理论非常吻合.老子在文中就说过,天地皆由虚无而有."先天地生,寂兮寥兮".这正印证了"大爆炸"理论所提的在爆炸之前,什么也没有.爆炸是在一瞬间发生,接着便开始有了时间和空间.
由此,我们可以知道,道德经虽然是老子于两千多年前提出的稍有唯心主义色彩的学说.但就其哲学意义与现实意义讲,也有着其对哲学发展非常重要的作用.其在彼时思想的深远,令人高山仰止.难怪乎<庄子>有云:夫子步亦步,夫子趋亦趋,夫子驰亦驰;夫子奔逸绝尘,而回瞠若乎后矣。
㈣ 道德经与易经有什么关系,道德经是老子的原创还是看了易经后受启发而作
道德经确实是受了先秦古“易”的影响,而“易”的中心思想“天人合一”就是在讲如何理解“道”,并指导自身如何去做。从历史角度讲,《道德经》应该是后人编纂,而托李耳(老子)之名。
㈤ 请问哪位人物把《道德经》释义的最透彻,最好,最完整的
一个笔名叫紫侠狼的《酷说老子》,解读的绝对透天彻地,以现代最新的科学和心理学知识解读古人学问,融会贯通,豁然开朗。这里不存在吹嘘的成分,我是浙大历史学博士,起码的辨别力还是有的,看过道德经解读版本不下几十种了,只有《酷说老子》堪称雅俗共赏,没有一点故弄玄虚,作者能把极复杂的哲理用简单的小故事轻松的讲清楚,而且有理有据有出处,内容包罗万象,说实话,我以前根本不相信世界上存在这么博学的人,而且是90后,我有点怀疑是不是一个团队写作,不是个人。我看过后推荐给了我上高中的儿子,他也很喜欢,我们父子俩现在都是他的忠粉。
㈥ 跪求老子的《道德经》读后感,800-1500字左右,最好有点文采,一定要是原创,不要网上找的!!!
我们知道熊掌猴头菇价甲鱼营养价值很高,但是你能吸收其中的多少,完全取决你的身体状况;《道德经》有高深的哲理,你又吸取了多少,似乎也只能是“唯仁者能见仁,唯智者能见智”。《道德经》只有区区五千字,和当下诸多玄幻小说的篇幅相比,实在是瓢虫和大象比较;若是以精髓相比,那无疑是钻石比之一大堆烂泥。所以能在有生之年,一览李耳先生的大作,揣之摩之,着实受益匪浅,三生有幸。姑且说说看完后,个人的感想:
首先是李耳先生对宇宙的理解,很奇妙,居然后最新的物理科学发现如出一辄:宇宙生于无,产生一个点,一个点(宇宙大爆炸)爆炸,情况越来越复杂,渐渐形成今天的宇宙——道生于无,无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宇宙的膨胀将在未来完全冷却,所有物质分解灭于无——有无转换。“万物负阴而抱阳”,是说原子分子的构成么?好奇妙啊,怎么知道的?
对政治的理解:李耳先生主张万物平等,这实在比人人平等要高出许多境界了,而人人平等是民主,但是如果连人人平等都做不到,又谈什么万物平等呢?我们人类总是虐待自己以外的万物,所以我们人类自己之间互相倾轧,也就是由人及己了。平等的根基是不争,所以不争才是争,争取某天真的能达到李耳所说的“大同”——万物平等。
对人的理解,我印象最深的是:上士闻道,勤而行之;中士闻道,若存若亡;下士闻道,大笑之,不笑不足以为道。太经典了,实在。抱着这个观点去看人的话,还会有迷惑吗?对做人的理解,不争,善于处下,确实是去赢的最大法宝。
对事的理解,“哀莫大于心死,祸莫大于轻敌”,心代表了梦想理想,心死说明人活的像行尸走肉;祸代表了失败,轻敌代表了对理想实行的态度。李耳先生,似乎也无不为啊。“飘风不终朝,骤雨不终日,孰为此者,天地,天地尚不能久,而况人乎?”倒霉不会长久,幸运不会永远,所以做事坚持很重要,放弃更要适时。
以上存属个人见解,我们无法比李耳先生更加睿智,既然李耳先生用一生的时间悟出的道理,我们又怎么可能在一瞬间就完全吸收消化,但确实可以放在心里,用漫漫人生来验证。
㈦ 道德经是出自哪里
《道德经》,又称《道德真经》《老子》《五千言》《老子五千文》,是中国古代先秦诸子分家前的一部著作,为其时诸子所共仰,传说是春秋时期的老子(即李耳,河南鹿邑人)所撰写,是道家哲学思想的重要来源。
㈧ 跪求一份道德经的读后感,急需!!!!1500左右吧,最好,只要一份,最好原创。
1500字、、坑人呢
㈨ [原创]<<道德经>>为何道在前,德在后
我也说下我的想法老子是否有此想法不得而知,所谓顺口反倒是现代人的想法,因为古汉语里面是没有或者说很少有双音节词的,基本都是单音节词表意。道德一词却是现代汉语形成的固定搭配。从理论和实践的关系来看,最初的理论可以说都是来源于对自然世界的观察。比如伏羲仰观天,俯察地,始画八卦,最初可能是对自然世界的描摹,慢慢地发现可以指导人的生产活动……同时人有模仿的本能,这可能也是中国古代的天人合一思想产生的根源,而基础就是对自然世界的深刻观察和精确描述。而《道德经》自始至终都在让人不要违反天之道。至于老子,连史上是否确有其人也尚未有定论(详见钱穆《庄老通辩》),他当时的想法更难以确定了。人们后来有意识地用得出的结论指导实践,所以后世推导理论的过程或多或少地都带有了目的性。如果钱穆先生考证的结论,即道德经是庄子之后诸人所集编,那么在这种情况下,编书的目的就已经含在文章的谋篇布局之中了,否则一部滥文是无法被人认可的。我也不赞成想当然的认为历史上是什么什么样的,但是我也认为在有根据地还原历史的基础上大胆假设,并能得出和事实接近的结论的方法是可取的!一家之言,见笑于方家,欢迎讨论!
:handshake
刚才不小心点到媛媛原帖的编辑上了,不好意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