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硕士学位 » 清朝协办大学士
扩展阅读
中国网络原创新人乐团 2021-03-31 20:26:56
党政视频素材 2021-03-31 20:25:44
厦门大学统计学硕士 2021-03-31 20:25:36

清朝协办大学士

发布时间: 2021-03-29 17:54:52

❶ 清朝大学士

不好意思,我看了你的问题和锡良的资料。以我对晚清政局的了解,个人认为你的高祖是学士的可能性更大。
1、锡良(1853—1917),字清弼,拜岳特氏(巴岳特氏),蒙古镶蓝旗人,同治十三年进士。历经同治、光绪、宣统三朝。他为官三十七年,以正直清廉、勤政务实而著称,是晚清时代一位政绩颇佳,贡献较大的历史人物。
2、锡良的官职为云贵总督、热河都统;相当于现在的副总理级别或上将。
3、同治、光绪、宣统三朝的大学士向例4人,满汉各2,协办大学士2人,满汉各1。所以都是当时名满天下的人物。汉人大学士更是名垂青史的极少数名臣。比如:曾国藩、左宗棠、李鸿章、张之洞等人。以锡良的名望、资历、能力、官职都未能名列其中。
4、锡良题了“有培国计”四个大字。这是对为国培育人才的功绩的褒勉之词,也比较符合学士的身份。
5、清大学士官阶:三殿三阁(保和殿 武英殿 文华殿 体仁阁 文渊阁 东阁)为正一品,协办大学士为从一品。为文臣最高级,名为协助皇帝处理政务,而清初有议政处制其权力,雍正年间置军机处后,其职权被取代,但 军机大臣及 内外官员之资望特重者仍授大学士,以示尊崇。
6、明清时 承旨、侍读、侍讲、编修、庶吉士等虽亦为翰林学士,但与唐宋时翰林学士的地位和职掌都不同。如《(指南录)后序》“以资政殿学士行”,这是文天祥辞掉丞相后授予的官职;《谭嗣同》“君以学士徐公致靖荐”,徐致靖当时任翰林院侍读学士,这是专给帝王讲学的官职。白居易、欧阳修、苏轼、司马光、沈括、宋濂等都曾是翰林学士。
7、从二品:
文职京官:内阁学士、翰林院掌院学士
从四品:
文职京官:内阁侍读学士、翰林院侍读学士、翰林院侍讲学士、国子监祭酒
8、也就是你的高祖可能是副省级或正厅级的高官。

❷ 清朝三殿三阁中哪个里面的大学士地位最高

保和殿大学士地位最高。

清大学士系殿阁衔,本来有中和殿、保和版殿、文权华殿、武英殿、文渊阁、东阁,凡四殿二阁。乾隆十三年(1748),省中和殿,增体仁阁,遂以三殿三阁为定制。

每殿阁大学士都是正一品的。按实际权力和地位,一般从高至低的顺序是保和殿、文华殿、武英殿、文渊阁、体仁阁、东阁、协办,通常的晋升次序是协办—东阁—体仁阁—文渊阁—武英殿—文华殿—保和殿。

(2)清朝协办大学士扩展阅读:

清朝基本延用了明朝的宰相制度,但又经过了多次变化。清太宗崇德十年(1636)改原有的文馆为内三院,即内国史院、内秘书院、内弘文院,均设大学士一职,从此清朝便以内三院大学士为宰相。

顺治十五年(1658)又仿明制改内三院为内阁。作为中央最高行政机关,分置中和、保和、文华、武英四殿及文渊阁、东阁四殿二阁诸大学士。殿阁大学士设满汉各一人,正一品,还有协办大学士为从一品。一般汉人不是翰林出身,是得不到这样的官职的。

从乾隆十三年以后,三殿三阁成定制,惟保和殿不常置,各殿阁大学士以保和殿大学士最为尊贵。

参考资料来源:网络——三殿三阁

❸ 清朝大学士相当于现在什么官职

清初,置内三院大学士,顺治十五年(1658),改内三院为内阁,置中和、保和、文华、武英版诸殿与东权阁、文渊阁大学士。嗣一度复内三院旧制。雍正九年(1731),置协办大学士,乾隆十三年(1748)定制,置大学士满汉各二人,官衔以保和、文华、武英三殿及体仁、文渊、东阁三阁为称,其中保和殿大学士不常置,协办大学士满汉各一人。清大学士官阶:三殿三阁(保和殿 武英殿 文渊殿 体仁阁 文渊阁 东阁)为正一品,协办大学士为从一品。为文臣最高级,名为协助皇帝处理政务,而清初有议政处制其权力,雍正年间置军机处后,其职权被取代,但军机大臣及内外官员之资望特重者仍授大学士,以示尊崇。

应是政治局常委

请采纳

❹ 清朝的大学士中,文华殿,武英殿,保和殿的有什么区别

清朝基本延用了明朝的宰相制度,但又经过了多次变化。清太宗崇德十年(1636)改原有的文馆为内三院,即内国史院、内秘书院、内弘文院,均设大学士一职,从此清朝便以内三院大学士为宰相。顺治十五年(1658)又仿明制改内三院为内阁。作为中央最高行政机关,分置中和、保和、文华、武英四殿及文渊阁、东阁诸大学士(后去掉中和殿,增入体仁阁,成为三殿三阁)。殿阁大学士设满汉各一人,正一品,还有协办大学士为从一品。一般汉人不是翰林出身,是得不到这样的官职的。

六个殿阁的大学士,保和殿、文华殿、武英殿、体仁阁、文渊阁、东阁,有一个由高到低的次序,可以由低到高的升迁。如张廷玉先任文渊阁大学士,再授文华殿大学士,最后升到最高的保和殿大学士。不过乾隆以后,保和殿大学士只授过傅恒一人,即使连晚清的李鸿章也只授文华殿大学士而已。

❺ 关于清朝的“大学士”制度

明初沿置左、右丞相,洪武十三年,因胡惟庸案始废去丞相之制。此后以内阁大学士行丞相之职。清沿设内阁大学士,惟以军机大臣行丞相之职权。以大学士充顾问。成祖时以儒臣为殿阁大学士,参预机务。至明中叶遂以大学士为内阁长官,起草诏令,批答奏章,官品虽低,而实握宰相之权。清代虽提高品级(一品),但职任反不重要。雍正中设立军机处,大学士的职权就为军机大臣所替代。惟军机大臣及内外各官之资望特重者,仍授大学士作为荣典。大学士都以殿阁名入衔,明设中极,建极,文华,武英等殿和文渊阁,东阁大学士,无定员。清乾隆十年(公元1745年)以后,大学士专以三殿(保和、文华、武英),三阁(文渊、体仁、东阁)入衔,满汉各2人;协办大学士满汉各1人。均为文臣最高的官位,汉人非翰林出身不授此官(除少数例外)。
军机处

清代在皇帝直接指挥下的最高军政决策和执行机构。雍正七年(公元1729年)用兵西北,设军机房。雍正十年(公元1732年)始正式改称办理军机处,简称军机处。在军机处任职者,称军机大臣,通称大军机,无定员,最多时达6—7人,由亲王、大学士、尚书、侍郎或京堂在皇帝指定下兼任。但任命时亦按各人的资历分别称为军机处行走,大臣上行走,大臣上学习行走等。其僚属称军机章京,俗称小军机,掌缮写谕旨、记载档案、查核奏议。乾隆时定为满汉两班,各8人,后增至四班32人。每班有领班、帮领班各1人,满语称“达拉密”。军机处职掌为每日晋见皇帝,秉承皇帝意旨处理军国要务、官员任免和一切重要奏章,为中国历史上中央集权制的最高发展。宣统三年(公元1911年)内阁成立之后,撤销军机处,以军机大臣改任为内阁之总理大臣、协理大臣。

❻ 清朝有几个大学士

清朝的大学士来官职是沿用明朝之制自。清初在盛京(今沈阳)建都后,清太宗皇太极在天聪10年,改文馆为内三院,即国史院、秘书院、弘文院,各置大学士一人,此为设立大学士之始。清朝入关后,顺治15年改内三院为内阁,始有殿阁大学士。清初的大学士为五品,或以重臣兼领,或赐尚书、侍郎职衔以崇之。
乾隆13年,开始设三殿:保和殿、文华殿、武英殿;三阁:东阁、文渊阁、体仁阁。每殿阁设大学士一员,正一品,其班位次序不以殿阁为序。从此后的相当长一段时间内,大学士都是清朝廷内的重臣担任,参与军国要政,可谓位重权高,当时被称作清朝的宰相。谁若当了武英殿、文华殿或文渊阁等殿阁的大学士,那叫“入阁拜相”。

到了清朝后期,可以说从1840年鸦片战争开始后,中国面临内忧外患,战事不断,清朝廷内的军机处军机大臣们忙起来。慢慢地,清朝的军国大事更依重军机大臣,而大学士往往成了一种荣誉称号。

❼ 清朝大学士是什么官

清朝大学士:满、汉各二人,正一品,掌钧国政,赞诏命,厘宪典,议大礼、大政,裁酌可否入告。修实录、史、志,充监修总裁官,经筵领讲官,会试充考试官,殿试充读卷官,春秋释奠,摄行祭事。

清朝初期沿袭明制,设四殿二阁,即保和殿、中和殿、文华殿、武英殿、文渊阁和东阁。但内阁受制于议政王大臣会议,只是转达表章的机构,大学士并不入阁办事。

乾隆年间改“中和殿大学士”为“体仁阁大学士”,成为“三殿三阁”,设满汉大学士各二人,又有协办大学士满汉各一人作为替补。因前有议政王大臣会议制约,清内阁实际权力受到限制,后有军机处,成为了当时名义上的百僚之长。

(7)清朝协办大学士扩展阅读

设内阁

明成祖始开内阁于文渊阁,延揽大学士入内阁,选翰林官解缙、胡广、杨荣等入职文渊阁,参预机务,阁臣政务自此始,有人渐升为大学士,但品阶只有正五品。仁宗增置谨身殿(后改建极殿)大学士,后大学士常以三孤兼任尚书,地位尊崇,为皇帝起草诏令,指导批答奏章,号称辅臣。仁宣时有三杨(杨士奇、杨荣、杨溥)入阁,多所扶正,海内清平。

大学士中居首者,号称首辅,其权最大,有票拟之权。明武宗正德中期以后,内阁权力急速发展,但首辅大学士的职权仍无法与以往的丞相相比。

❽ 在清朝大学士被称为什么

1: 官名。唐景龙二年(708)置修文馆(后改弦文馆、昭文馆)大学士,至德二年(757)置集贤院大学士,元和年间后,皆由宰相兼领。天宝二年(743)又曾置崇贤馆大学士,亦由宰相兼领,贞元四年(788)废。五代后梁曾置金銮殿大学士。宋初,沿唐制,宰相分兼昭文馆、集贤殿大学士,其后又置观文殿、贤政殿大学士,用以优礼前任宰执。明洪武十五年(1382),仿宋制,置华盖殿(后改中极殿)、武英殿、文华殿、文渊阁、东阁大学士,以辅太子,备顾问。明成祖选翰林官入直文渊阁,参预机务,称为内阁,有人渐升为大学士,但官阶仅五品。仁宗增置谨身殿(后改建极殿)大学士,后大学士常以三孤兼任尚书,地位尊崇,为皇帝起草诏令,批答奏章,虽无宰相之名,而有宰相实权,号称辅臣。清初,置内三院大学士,顺治十五年(1658),改内三院为内阁,置中和、保和、文华、武英诸殿与东阁、文渊阁大学士。嗣一度复内三院旧制。雍正九年(1731),置协办大学士,乾隆十三年(1748)定制,置大学士满汉各二人,官衔以保和、文华、武英三殿及体仁、文渊、东阁三阁为称,其中保和殿大学士不常置,协办大学士满汉各一人。清大学士官阶:三殿三阁(保和殿 武英殿 文渊殿 体仁阁 文渊阁 东阁)为正一品,协办大学士为从一品。为文臣最高级,名为协助皇帝处理政务,而清初有议政处制其权力,雍正年间置军机处后,其职权被取代,但军机大臣及内外官员之资望特重者仍授大学士,
以示尊崇。
大学士相当于今天的中央部级官员,巡抚相当于今天的各省省长,清朝是中国历史上最后一个封建王朝,集各种权力于一身的皇帝,总结历史上各朝代的经验,为加强中央集权,削弱、分化大臣权利,以防权臣篡位,建立了一套有别于以前各朝的官制。 内阁:明朝时为了进一步集权而不设宰相、中书省等机构,宰相的权利转移到内阁,由内阁来处理国家政务。清朝继承了这一做法,内阁的首辅大学士以及协办大学士都被称为中堂,即宰相的别称,但实权则由军机处掌握,在军机处任职的官员称为军机大臣,统称大军机,军机大臣的僚属称为军机章京,又称小军机。

❾ 大学士的清朝

清朝沿用明代内阁制,但内阁的权力在一定程度上受到议政王大臣会议的限制。
南书房、军机处的兴起
康熙时,议政王大臣会议的权力被大部剥夺,决策多由南书房作出。康熙于大臣中简任若干入值南书房,参与机务。但南书房不是正式机构,也不能行文或指挥其他衙门。
雍正时设“军机处”,有军机大臣三人至六人、军机章京若干人,成为权力中枢,皇帝的诏令多由军机处发出。但有清一代,正式诏书等均由内阁拟出,臣下正式奏章也递交内阁,所以内阁仍是清代名义上正式的宰相机构。
三殿三阁大学士
大学士的名称前要改加殿、阁衔,数目为六人。最初明朝大学士共“四殿”、“两阁”。四殿者,中极殿大学士(原为华盖殿),建极殿大学士(原为谨身殿),文华殿大学士,武英殿大学士。两阁者,文渊阁大学士,东阁大学士。清朝称“中和殿大学士”、“保和殿大学士”、“文华殿大学士”、“武英殿大学士”、“文渊阁大学士”、“东阁大学士”。
乾隆年间改“中和殿大学士”为“体仁阁大学士”,成为“三殿三阁”。
从品级上讲,大学士都一样,均为正一品,实际地位会有些许差别。在裁撤中和殿大学士之后,诸殿阁大学士中,以保和殿为最尊贵,一般很少人能得到。在乾隆十三年裁撤中和殿之后,得到保和殿大学士的有傅恒,自傅恒乾隆三十五年死后至清亡,就再没有人得到保和殿大学士。
在六个名号的大学士中,在乾隆十三年裁撤中和殿之前,其地位顺序从高到低为:中和殿、保和殿、文华殿、武英殿、文渊阁、东阁。后来变成:保和殿、文华殿、武英殿、文渊阁、东阁、体仁阁。大学士的迁转也大多按从体仁阁至文华殿这样的顺序迁转。当然并不一定要从体仁阁开始作为起步。
清代的殿阁大学士刚开始还有中和殿,其地位还在保和殿之上。有清一代授予中和殿大学士的也只有觉罗巴哈纳、金之俊、图海、巴泰四人。自康熙二十年图海死后,至乾隆十三年裁撤中和殿,未有人增补为中和殿大学士。撤中和殿后,增加体仁阁,形成三殿三阁对称的局面。
大学士是可以空缺的,不一定要六个全授满,而且从实际情况上看,四个大学士的情况最常见。
主要官吏及其执掌
大学士:满、汉各二人,正一品,掌钧国政,赞诏命,厘宪典,议大礼、大政,裁酌可否入告。修实录、史、志,充监修总裁官,经筵领讲官,会试充考试官,殿试充读卷官,春秋释奠,摄行祭事。
协办大学士:满、汉各一人,尚书内特简。从一品,辅佐大学士;
学士:满洲六人,汉四人,从二品,掌敷奏;
侍读学士:满洲四人,蒙、汉各二人,从四品,掌典校;
侍读:满十人,蒙古、汉军、汉各二,正六品,掌勘对;
典籍:满、汉、汉军各二人,正七品,掌出纳文移。内阁,为典掌丝纶之地,自大学士以下,皆不置印,惟典籍置之,以钤往来文牒。
中书:满洲七十人,蒙古十六人,汉军八人,汉三十人,正七品,掌撰拟、繙译。
贴写中书:满洲四十人,蒙古六人。
重要更动年表
天聪二年
※建文馆,命儒臣分直
天聪十年
※更名为国史院、秘书院、弘文院三院,号称内三院。始亦沿承政名,后各置大学士一人。
顺治元年
※置满、汉大学士,不备官,兼各部尚书衔,满员一品,汉员二品。
※置学士满、汉军各三人,汉学士无员限,满员二品,汉员三品。
※置侍读,满洲十一人,其中清文五人,清汉文六人,蒙古、汉军、汉各三人
※置典籍,满、汉、汉军各三人
※置中书,满洲七十五人,蒙古十九人,汉军十三人,汉三十六人
顺治二年
※定为正二品衙门,翰林院并入,以翰林官分隶之。三院上并加“内翰林”字。
顺治八年
※置侍读学士,满、蒙、汉军各三人,兼太常寺卿衔,寻罢。
顺治十年
※置三院汉大学士各二人
顺治十五年
※改内三院为内阁,别置翰林院官,以大学士分兼。殿阁曰中和殿、保和殿、文华殿、武英殿、文渊阁、东阁
大学士,满员改与汉同(正二品),仍兼尚书
※学士,满汉员并改正五品,兼礼部侍郎者正三品
顺治十八年
※复三院旧制,废翰林院
※侍读学士,满洲增二人,蒙古增三人
康熙九年
※仍别置翰林院,复改三院为四殿二阁
※大学士,置满、汉共四人
※侍读学士,增满洲四人,余改置二人
※学士,满洲改置二人,
※侍读,蒙古、汉军各置二人,裁汉缺
※典籍,改为满、汉、汉军各二人
康熙十年
※学士,满洲增四人,以后即保持为六人。汉军、汉改置各二人
康熙十一年
※学士,汉增二人
康熙十二年
※学士,并汉军缺入汉缺,以后即保持为四人
康熙三十八年
※侍读,裁清文一人,裁清汉文二人。寻复增二人,以后即保持为十人
※中书,裁满洲、汉军各五人,裁蒙古三人,裁汉四人
康熙六十一年
※初授协理大学士事,为协办大学士的前身。
雍正三年
※侍读学士,定从四品
雍正四年
※侍读,汉置二人
雍正七年
※协办大学士,礼部尚书陈元龙、左都御史尹泰特授额外大学士。
雍正八年
※大学士,满汉员并定正一品
※学士,满汉员并定从二品。后皆兼礼部侍郎衔
雍正十年
※以青海告警,设军机处,内阁之权渐轻
※置协办大学士,厥后多至六人,少或一二人
乾隆十三年
※始定大学士、协办大学士员限,省中和殿,增体仁阁,以三殿、三阁为定制,唯保和殿不常置。嗣后授保和者止傅恒一人
※中书,裁汉三人
乾隆十七年
※侍读学士,裁汉军缺,只保留汉缺
乾隆五十八年
※大学士停兼尚书衔
宣统三年
※改组内阁,别令大学士序次翰林院
重要附属机构
稽察钦奉上谕事件处
※兼理大臣,无员限,满、汉大学士、尚书、左都御史内特简。掌察诸司谕旨特交事件,督以例限。
※行走司官,汉四人。并于吏、兵、刑、工四部选补。
※委署主事,满洲一人。
※笔帖式四十人
※额外笔帖式八人。
中书科
※稽察科事内阁学士,满、汉各一人,由内阁学士内特简。掌稽颁册轴。
※掌印中书,满洲一人。
※掌科中书,汉一人。
※中书,并从七品。满洲一人,汉三人,掌缮书诰敕。
※笔帖式十人。
分办本章处
※满本房,司缮写
※汉本房,司繙译
※蒙古本房,司繙译外藩属国文字
※满票签处,司缮写满文票签,记载谕旨撰文之事
※汉票签处,司缮写汉文票签,记载谕旨撰文之事
※除此之外尚有诰敕房,稽察房,收发红本副本处,饭银库,俱由大学士委侍读以下官司之。惟批本处额置满洲翰林官一人,请旨简派。有中书七人。满中书内补授。

❿ 清朝大学士相当于现在的什么官职

清初,置内三院大学士,顺治十五年(1658),改内三院为内阁,置中和、保和、文华、武英诸殿与东阁、文渊阁大学士。嗣一度复内三院旧制。雍正九年(1731),置协办大学士,乾隆十三年(1748)定制,置大学士满汉各二人,官衔以保和、文华、武英三殿及体仁、文渊、东阁三阁为称,其中保和殿大学士不常置,协办大学士满汉各一人。清大学士官阶:三殿三阁(保和殿 武英殿 文渊殿 体仁阁 文渊阁 东阁)为正一品,协办大学士为从一品。为文臣最高级,名为协助皇帝处理政务,而清初有议政处制其权力,雍正年间置军机处后,其职权被取代,但军机大臣及内外官员之资望特重者仍授大学士,以示尊崇。

应是政治局常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