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清朝保和殿大学士有几人
15人,分别是:额色黑、成克巩、索额图、李霨、魏裔介、杜立德、卫周祚、王熙、梁清标、吴琠、马齐、张廷玉、鄂尔泰、讷亲、傅恒。
1、成克巩
成克巩(1608—1691)字子固,直隶大名人,清朝大臣。历充《太宗实录》、《太祖圣训》、《太宗圣训》总裁。父基命,明大学士。克巩崇祯十六年进士,改庶吉士。避乱里居。
明崇祯十六年进士,授翰林院庶吉士。入清后,在顺治朝历任国史院检讨、秘书院侍读学士、宏文院学士、吏部侍郎、吏部尚书、秘书院大学士、加太子太保、摄左都御史、少保、保和殿大学士兼户部尚书、少傅兼太子太傅等职。
顺治十八年,圣祖即位,复为国史院大学士。康熙元年,调秘书院大学士。康熙二年,乞休回籍。康熙三十年卒。
关于成克巩生平著作,《清史稿》艺文志载其著有《伦史》五十卷,《四库全书》载其辑有《御定道德经注》二卷,《晚晴簃诗汇》谓其有《清慎堂集》。
2、额色黑
额色黑(?-1661年),富察氏,满洲镶白旗人,清朝初期大臣。顺治五年,迁刑部启心郎。八年,擢内国史院大学士,世职累进一等阿达哈哈番。十三年,命往朝鲜谳狱。
十五年,改保和殿大学士。额色赫再主会试,修太宗实录,辑太祖、太宗圣训,纂资政要览,并充总裁官,累加少师兼太子太师。十八年,卒,谥文恪。雍正年间,入祭祀贤良祠。
3、马齐
富察·马齐(1652~1739年),满洲镶黄旗人。清朝外戚大臣,户部尚书米思翰次子,孝贤纯皇后的父。
凭借门荫,取得监生资格,授工部员外郎,迁郎中、内阁侍读学士。康熙二十四年(1685年),出任山西巡抚,历任左都御史、兵部尚书、户部尚书、武英殿大学士、保和殿大学士、军机大臣、太子太保。
雍正帝即位后,任总理事务王大臣之职,参与中俄《布连斯奇条约》的交涉工作。雍正帝驾崩后,称病隐退。
乾隆四年(1739年),去世,享年八十七,谥号文穆。
4、鄂尔泰
鄂尔泰(1677—1745年),西林觉罗氏,字毅庵,满洲镶蓝旗人。清朝中期名臣,国子祭酒鄂拜之子,与田文镜、李卫并为雍正帝心腹。
鄂尔泰先人投归清太祖,为世管佐领。祖父图彦突官户部郎中。康熙三十六年(1697年),鄂尔泰二十岁中举,进入仕途。二十一岁,袭佐领世职,充任侍卫,累任内务府员外郎。
鄂尔泰官运的转机是在雍正继位之时。雍正三年(1725年),拜广西巡抚。雍正四年(1726年)调任云贵总督,兼辖广西,他在云南实行设置州县、改土归流,加强中央对西南地区的统治。
雍正十三年(1735年),雍正帝驾崩,与张廷玉等同受遗命辅政,担任总理事务大臣,历任军机大臣、领侍卫内大臣、议政大臣、经筵讲官,管翰林院掌院事,加衔太子太傅,充国史馆、三礼馆、玉牒馆总裁,赐号襄勤伯。
乾隆十年(1745年)病逝,享年六十六岁,谥号文端,配享太庙,入祀京师贤良祠。乾隆二十年(1755年),坐胡中藻狱,被撤出贤良祠,鄂尔泰著有《西林遗稿》。雍正帝编著的《朱批谕旨》,收有《鄂尔泰奏折》,汇集了他在云贵广西总督任上的奏疏。
5、富察·傅恒
富察·傅恒(约1720~1770年),字春和,满洲镶黄旗人。清朝外戚、名将,户部尚书米思翰之孙,察哈尔总管李荣保第九子,清高宗孝贤纯皇后之弟。
初为蓝翎侍卫、山西巡抚、总管内务府大臣,累迁户部尚书等职,乾隆十三年(1748年),督师指挥大小金川之役,降服莎罗奔父子。
乾隆十九年(1754年),力主攻打伊犁,平息准噶尔部叛乱,担任《平定准噶尔方略正编》、《平定准噶尔方略前编》、《平定准噶尔方略续编》正总裁,撰写《钦定旗务则例》、《西域图志》、《御批历代通鉴辑览》等书。
乾隆三十三年(1768年),担任经略,督师云南。次年四月,率领京师及满蒙士兵,分三路入缅作战,身患重疾,仍督军进攻,屡败缅军。
后与云贵总督阿桂合攻老官屯不下,遂乘缅甸遣使请和,上疏奏请罢兵,授一等忠勇公、领班军机大臣加太子太保、保和殿大学士。
乾隆三十五年(1770年)二月,班师回朝,不久病卒。乾隆皇帝亲临府邸奠酒,谥号文忠。嘉庆元年(1796年)五月,其子福康安平苗之功,赠郡王衔,配享太庙,入祀贤良祠。
参考资料来源:网络——清朝大学士列表
参考资料来源:网络——富察·傅恒
参考资料来源:网络——鄂尔泰
参考资料来源:网络——富察·马齐
参考资料来源:网络——额色黑
参考资料来源:网络——成克巩
B. 清朝的大学士是什么官
清代的大学士是内阁的主官,官阶为正一品,一般称为“中堂”。
大学士的名称前要改加殿、阁衔,数目为六人。最初明朝大学士共“四殿”、“两阁”。四殿者,中极殿大学士(原为华盖殿),建极殿大学士(原为谨身殿),文华殿大学士,武英殿大学士。两阁者,文渊阁大学士,东阁大学士。清朝称“中和殿大学士”、“保和殿大学士”、“文华殿大学士”、“武英殿大学士”、“文渊阁大学士”、“东阁大学士”。
大学士”为“体仁阁大学士”,成为“三殿三阁”。
从品级上讲,大学士都一样,均为正一品,实际地位会有些许差别。在裁撤中和殿大学士之后,诸殿阁大学士中,以保和殿为最尊贵,一般很少人能得到。在乾隆十三年裁撤中和殿之后,得到保和殿大学士的有傅恒,自傅恒乾隆三十五年死后至清亡,就再没有人得到保和殿大学士。
在六个名号的大学士中,在乾隆十三年裁撤中和殿之前,其地位顺序从高到低为:中和殿、保和殿、文华殿、武英殿、文渊阁、东阁。后来变成:保和殿、文华殿、武英殿、文渊阁、东阁、体仁阁。大学士的迁转也大多按从体仁阁至文华殿这样的顺序迁转。当然并不一定要从体仁阁开始作为起步。
清代的殿阁大学士刚开始还有中和殿,其地位还在保和殿之上。有清一代授予中和殿大学士的也只有觉罗巴哈纳、金之俊、图海、巴泰四人。自康熙二十年图海死后,至乾隆十三年裁撤中和殿,未有人增补为中和殿大学士。撤中和殿后,增加体仁阁,形成三殿三阁对称的局面。
大学士是可以空缺的,不一定要六个全授满,而且从实际情况上看,四个大学士的情况最常见。
C. 清朝的大学士是干什么的
清朝沿用明代内阁制,但内阁的权力在一定程度上受到议政王大臣会议的限制。
南书房、军机处的兴起
康熙时,议政王大臣会议的权力被大部剥夺,决策多由南书房作出。康熙于大臣中简任若干入值南书房,参与机务。但南书房不是正式机构,也不能行文或指挥其他衙门。
雍正时设“军机处”,有军机大臣三人至六人、军机章京若干人,成为权力中枢,皇帝的诏令多由军机处发出。但有清一代,正式诏书等均由内阁拟出,臣下正式奏章也递交内阁,所以内阁仍是清代名义上正式的宰相机构。
三殿三阁大学士
大学士的名称前要改加殿、阁衔,数目为六人。最初明朝大学士共“四殿”、“两阁”。四殿者,中极殿大学士(原为华盖殿),建极殿大学士(原为谨身殿),文华殿大学士,武英殿大学士。两阁者,文渊阁大学士,东阁大学士。清朝称“中和殿大学士”、“保和殿大学士”、“文华殿大学士”、“武英殿大学士”、“文渊阁大学士”、“东阁大学士”。
乾隆年间改“中和殿
保和殿大学士傅恒
大学士”为“体仁阁大学士”,成为“三殿三阁”。
从品级上讲,大学士都一样,均为正一品,实际地位会有些许差别。在裁撤中和殿大学士之后,诸殿阁大学士中,以保和殿为最尊贵,一般很少人能得到。在乾隆十三年裁撤中和殿之后,得到保和殿大学士的有傅恒,自傅恒乾隆三十五年死后至清亡,就再没有人得到保和殿大学士。
在六个名号的大学士中,在乾隆十三年裁撤中和殿之前,其地位顺序从高到低为:中和殿、保和殿、文华殿、武英殿、文渊阁、东阁。后来变成:保和殿、文华殿、武英殿、文渊阁、东阁、体仁阁。大学士的迁转也大多按从体仁阁至文华殿这样的顺序迁转。当然并不一定要从体仁阁开始作为起步。
清代的殿阁大学士刚开始还有中和殿,其地位还在保和殿之上。有清一代授予中和殿大学士的也只有觉罗巴哈纳、金之俊、图海、巴泰四人。自康熙二十年图海死后,至乾隆十三年裁撤中和殿,未有人增补为中和殿大学士。撤中和殿后,增加体仁阁,形成三殿三阁对称的局面。
大学士是可以空缺的,不一定要六个全授满,而且从实际情况上看,四个大学士的情况最常见。
D. 康熙年间的翰林院大学士
张英、李光地、熊赐履、汤斌、法海、徐元梦
E. 清朝年间大学士徐公
徐公,齐国的美男子。
邹忌修八尺有余,而形貌昳丽。朝服衣冠,窥镜,谓其妻曰内:“我孰与城北徐公容美?”其妻曰:“君美甚,徐公何能及君也?”城北徐公,齐国之美丽者也。忌不自信,而复问其妾曰:“吾孰与徐公美?”妾曰:“徐公何能及君也?”旦日,客从外来,与坐谈,问之客曰:“吾与徐公孰美?”客曰:“徐公不若君之美也。”明日徐公来,孰视之,自以为不如;窥镜而自视,又弗如远甚。暮寝而思之,曰:“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 妾之美我者,畏我也;客之美我者,欲有求于我也。”
于是入朝见威王,曰:“臣诚知不如徐公美。臣之妻私臣,臣之妾畏臣,臣之客欲有求于臣,皆以美于徐公。今齐地方千里,百二十城,宫妇左右莫不私王,朝廷之臣莫不畏王,四境之内莫不有求于王:由此观之,王之蔽甚矣。”
王曰:“善。”乃下令:“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受上赏;上书谏寡人者,受中赏;能谤讥于市朝,闻寡人之耳者,受下赏。”令初下,群臣进谏,门庭若市;数月之后,时时而间进;期年之后,虽欲言,无可进者。 燕、赵、韩、魏闻之,皆朝于齐。此所谓战胜于朝廷。
希望可以帮助你,望采纳,谢谢!
F. 康熙时有多少大学士
这里有清朝所有大学士。康熙一生几十年,差不多就有几十个大学士...
<a href="https://m..com/sf_e_wenku/view/4cf0155cb84ae45c3a358c1e.html" target="_blank">https://m..com/sf_e_wenku/view/4cf0155cb84ae45c3a358c1e.html</a>
上面答案明显是看电视剧看出来的...伍次友是个虚构人物。李光地被雍正称为“一代完人”,从没出过大事儿,和电视剧里的完全不同。
张廷玉也不是康熙年间的大学士,而是雍正时才升为保和殿大学士。
而且张廷玉的父亲张英是文华殿大学士,而且是晚年被升为大学士,仅两年后便病逝了。并没有康熙不喜欢他这一说。
G. 清朝年间的贝勒,大学士是怎么回事
清朝的大学士官职是沿用明朝之制。清初在盛京(今沈阳)建都后,清太宗皇太极在天聪10年,改文馆为内三院,即国史院、秘书院、弘文院,各置大学士一人,此为设立大学士之始。清朝入关后,顺治15年改内三院为内阁,始有殿阁大学士。清初的大学士为五品,或以重臣兼领,或赐尚书、侍郎职衔以崇之。
乾隆13年,开始设三殿:保和殿、文华殿、武英殿;三阁:东阁、文渊阁、体仁阁。每殿阁设大学士一员,正一品,其班位次序不以殿阁为序。从此后的相当长一段时间内,大学士都是清朝廷内的重臣担任,参与军国要政,可谓位重权高,当时被称作清朝的宰相。谁若当了武英殿、文华殿或文渊阁等殿阁的大学士,那叫“入阁拜相”。
贝勒,皇室爵位(皇室爵位有时候也会授予蒙古人),满语,原为满族贵族的称号,复数为“贝子”。后以贝勒、贝子为清代宗室封爵的两个等级,贝勒为第三级。
亲王和亲王世袭罔替本质上都是一样的,级别是一样,如果你把这个分成两个级别,那么亲王加双俸也应该是中间的一个级别。
总之 贝勒是皇族 大学士只是臣子 奴才
到了清朝后期,可以说从1840年鸦片战争开始后,中国面临内忧外患,战事不断,清朝廷内的军机处军机大臣们忙起来。慢慢地,清朝的军国大事更依重军机大臣,而大学士往往成了一种荣誉称号。
总督:总督在清朝为正二品官员,凡加尚书衔者为从一品。按例,总督应由都察院左都御史开列,以各部侍郎及各省巡抚升任。总督在清代都有兼衔,按雍正元年颁布的制度,凡总督授加尚书衔(兵部)者,例兼都察院右都御史衔,凡不加尚书衔的总督,则俱加兵部右侍郎兼都察院右副都御史衔。加衔制度主要是为了使总督有节制兵权和监察权。乾隆十三年又规定,凡大学士兼管总督者(注意:不是兼任,而是兼管,大学士是正一品,加尚书的总督也不过从一品,因此是管总督,按现在的话说就是高配),仍带原衔。总督亦有兼理其他职务者。在清代,凡不设巡抚的省份,由总督兼管巡抚事(又是一个“管”字),如直隶总督、四川总督等等;还有总督兼管盐政两江总督兼管两淮盐政,直隶总督兼管长芦盐政等。引外,有的总督还有特授的职务,如直隶总督于同治三年加钦差大臣、三口通商事务,授为北洋通商大臣,并统辖天津关税、山东东海关、奉天牛庄关。
巡抚:巡抚与总督同为封疆大吏,其地位略次于总督。清制,巡抚为从二品官,凡加兵部侍郎衔者为正二品。事实上,清代巡抚兼兵部侍郎衔已成定制,因而几乎全是正二品,称之为“部院”。按清代官制,巡抚均开列具题请补,例由内阁学士、翰林院掌院学士、都察院左副都御史、顺天府府尹、奉天府府尹及各省布政使升任。巡抚例有兼衔。雍正元年定巡抚加衔制,由侍郎授者,定为兼兵部右侍郎(又是可以管兵权了)、都察院右副都御史衔(还可以监察权);由学士、副都御史及卿员、布政使等官升授者,俱加右副都御史衔;由左佥都御史或四品京堂、按察使等官升授者,俱加右佥都御史衔。后来乾隆十四年又定,巡抚除由侍郎授者外,余俱兼右副都御史衔,是否加兵部侍郎衔,由皇帝决定。凡不设总督和提督的省份,巡抚多加提督军务衔,以节制本省绿营,并兼理粮饷事务。
将军:是驻防旗兵的最高长官,掌管驻防八旗训练、器械、考核等事宜。清朝共设宁夏、江宁、杭州、荆州、广州、福州、成都、西安、绥远城、伊犁、盛京、吉林、黑龙江等13个将军。将军官阶与加尚书衔的总督同为从一品(注意:是加了尚书衔的总督)。除东北、西北驻防将军兼管地方军政外,内地将军除成都、广州将军有节制部分绿营兵丁之权外,其他只管辖驻防八旗。但若将军、总督会同奏事时,则由将军领衔,说明虽然将军总体上实权小于总督,但地位仍高于总督。
提督:清代初期,提督带左右都督衔者为正一品,带都督同知衔者为从一品,带都督佥事署理都督事者为正二品。乾隆十八年俱省去这些兼衔,定提督为武职从一品官,比巡抚高一级,与加尚书衔的总督官秩相同,是各省绿营兵的最高统率,管理一省军政,与督、抚并称为“封疆大吏”。但实际上,提督不但受总督节制,还受巡抚节制。
尚书是人一品,侍郎是从二品。
巡抚与总督在职掌上划分,一般是总督统管军事,巡抚则总理民事。但在实际上,总督亦综理民事,而巡抚亦有管理一省军务之责,而且都有自己的直属武装力量(督标、抚标)。尤其是巡抚加提督衔,即节制全省军队。在不设或不驻总督的省份,由巡抚署考会题、校阅防剿、充武乡试主考官,兼理军民政务,与总督并无不同。
需要注意的是,同一品级的官职中,除文武不同外,还有地方官和京官的区别,这一点在文职官职上(特别是中层职务上)表现的尤为明显。一般地方到中央要降两级甚至三级,只降一级或是不降的话就算是高升了。而且在清代,武职品级定的普遍偏高,如总兵为正二品(跟督抚都相差无几),一个省少则二三人,多则六七人,而其实际管辖的范围与道(道台为正四品)差不多,一般为几个府州。不过话又说回来,武职品级偏高只能说明在武职系统内的待遇,而其实际地位与待遇并不能与文职同品级的官员相比。
大学士都是正一品的,包括协办在内。只是在班位上有所区别,一般从高至低的顺序是保和殿、文华殿、武英殿、文渊阁、体仁阁、东阁、协办,通常的晋升次序是协办—东阁—体仁阁—武英殿—文华殿—保和殿。大学士似乎比尚书这些官职来得稳定,当上大学士以后,除了晋升以外,除非犯错误被革职外,一般都是当到退休的。所以晋升大学士来得似乎不是那么容易,因为除非前面的人退休或死去或革职,后面的人就升不上去。
至于太师、太傅、太保至太子太师、太子太傅、太子太保这些衔,由于清朝基本上不设太子(除康熙朝的废太子胤礽外),因此,这些都成了加衔,以提高某些人的待遇。因为越往高的职位越是有限,所以必须以这些品级不低的虚衔来提高一些有突出功绩或是在某些岗位上任劳任怨勤勤恳恳工作的人的待遇。
六部一院(理藩院)的尚书在级别上都是平级的,与大学士一样,只是在班位上有所区别。六部一院所涉及事务的繁简和重要性不同,实权上自然会有所差别,因此在大家心中形成差别。一般以吏部为首,然后是兵、礼、刑、户部,最后是工部,所以由工部尚书升任其它部尚书就被视为升官。而理藩院由于在清代的特殊地位,所有官缺都是八旗或蒙古王公担任,因此不能与六部比较。
清朝不设宰相一职,因此入值军机处被视同明代时的入阁,军机大臣也成了大家心目中的宰相。军机大臣的来源主要是从大学士、尚书、侍郎、王公大臣等人中选择,但并不是所有的大学士、尚书、侍郎都能成为军机大臣。军机大臣也有满、汉两个领班,以满领班军机大臣为首。
最后再借用一下网上已发得滥的清代官员的品级:
正一品:
文职京官:太师、太傅、太保、殿阁大学士
文职外官:无
武职京官:领侍卫内大臣、掌銮仪卫事大臣
武职外官:无
从一品:
文职京官:少师、少傅、少保、太子太师、太子太傅、太子太保、协办大学士、各部院尚书、都察院左右督御史
文职外官:无
武职京官:提督九门步军巡捕五营统领、内大臣
武职外官:将军、都统、提督
正二品:
文职京官:太子少师、太子少傅、太子少保、各部院左右侍郎、内务府总管
文职外官:各省总督
武职京官:左右翼前锋营统领、八旗护军统领、銮仪使
武职外官:副都统、总兵
从二品
文职京官:内阁学士、翰林院掌院学士
文职外官:巡抚、布政使司布政使
武职京官:散佚大臣
武职外官:副将
H. 大学士的清朝
清朝沿用明代内阁制,但内阁的权力在一定程度上受到议政王大臣会议的限制。
南书房、军机处的兴起
康熙时,议政王大臣会议的权力被大部剥夺,决策多由南书房作出。康熙于大臣中简任若干入值南书房,参与机务。但南书房不是正式机构,也不能行文或指挥其他衙门。
雍正时设“军机处”,有军机大臣三人至六人、军机章京若干人,成为权力中枢,皇帝的诏令多由军机处发出。但有清一代,正式诏书等均由内阁拟出,臣下正式奏章也递交内阁,所以内阁仍是清代名义上正式的宰相机构。
三殿三阁大学士
大学士的名称前要改加殿、阁衔,数目为六人。最初明朝大学士共“四殿”、“两阁”。四殿者,中极殿大学士(原为华盖殿),建极殿大学士(原为谨身殿),文华殿大学士,武英殿大学士。两阁者,文渊阁大学士,东阁大学士。清朝称“中和殿大学士”、“保和殿大学士”、“文华殿大学士”、“武英殿大学士”、“文渊阁大学士”、“东阁大学士”。
乾隆年间改“中和殿大学士”为“体仁阁大学士”,成为“三殿三阁”。
从品级上讲,大学士都一样,均为正一品,实际地位会有些许差别。在裁撤中和殿大学士之后,诸殿阁大学士中,以保和殿为最尊贵,一般很少人能得到。在乾隆十三年裁撤中和殿之后,得到保和殿大学士的有傅恒,自傅恒乾隆三十五年死后至清亡,就再没有人得到保和殿大学士。
在六个名号的大学士中,在乾隆十三年裁撤中和殿之前,其地位顺序从高到低为:中和殿、保和殿、文华殿、武英殿、文渊阁、东阁。后来变成:保和殿、文华殿、武英殿、文渊阁、东阁、体仁阁。大学士的迁转也大多按从体仁阁至文华殿这样的顺序迁转。当然并不一定要从体仁阁开始作为起步。
清代的殿阁大学士刚开始还有中和殿,其地位还在保和殿之上。有清一代授予中和殿大学士的也只有觉罗巴哈纳、金之俊、图海、巴泰四人。自康熙二十年图海死后,至乾隆十三年裁撤中和殿,未有人增补为中和殿大学士。撤中和殿后,增加体仁阁,形成三殿三阁对称的局面。
大学士是可以空缺的,不一定要六个全授满,而且从实际情况上看,四个大学士的情况最常见。
主要官吏及其执掌
大学士:满、汉各二人,正一品,掌钧国政,赞诏命,厘宪典,议大礼、大政,裁酌可否入告。修实录、史、志,充监修总裁官,经筵领讲官,会试充考试官,殿试充读卷官,春秋释奠,摄行祭事。
协办大学士:满、汉各一人,尚书内特简。从一品,辅佐大学士;
学士:满洲六人,汉四人,从二品,掌敷奏;
侍读学士:满洲四人,蒙、汉各二人,从四品,掌典校;
侍读:满十人,蒙古、汉军、汉各二,正六品,掌勘对;
典籍:满、汉、汉军各二人,正七品,掌出纳文移。内阁,为典掌丝纶之地,自大学士以下,皆不置印,惟典籍置之,以钤往来文牒。
中书:满洲七十人,蒙古十六人,汉军八人,汉三十人,正七品,掌撰拟、繙译。
贴写中书:满洲四十人,蒙古六人。
重要更动年表
天聪二年
※建文馆,命儒臣分直
天聪十年
※更名为国史院、秘书院、弘文院三院,号称内三院。始亦沿承政名,后各置大学士一人。
顺治元年
※置满、汉大学士,不备官,兼各部尚书衔,满员一品,汉员二品。
※置学士满、汉军各三人,汉学士无员限,满员二品,汉员三品。
※置侍读,满洲十一人,其中清文五人,清汉文六人,蒙古、汉军、汉各三人
※置典籍,满、汉、汉军各三人
※置中书,满洲七十五人,蒙古十九人,汉军十三人,汉三十六人
顺治二年
※定为正二品衙门,翰林院并入,以翰林官分隶之。三院上并加“内翰林”字。
顺治八年
※置侍读学士,满、蒙、汉军各三人,兼太常寺卿衔,寻罢。
顺治十年
※置三院汉大学士各二人
顺治十五年
※改内三院为内阁,别置翰林院官,以大学士分兼。殿阁曰中和殿、保和殿、文华殿、武英殿、文渊阁、东阁
大学士,满员改与汉同(正二品),仍兼尚书
※学士,满汉员并改正五品,兼礼部侍郎者正三品
顺治十八年
※复三院旧制,废翰林院
※侍读学士,满洲增二人,蒙古增三人
康熙九年
※仍别置翰林院,复改三院为四殿二阁
※大学士,置满、汉共四人
※侍读学士,增满洲四人,余改置二人
※学士,满洲改置二人,
※侍读,蒙古、汉军各置二人,裁汉缺
※典籍,改为满、汉、汉军各二人
康熙十年
※学士,满洲增四人,以后即保持为六人。汉军、汉改置各二人
康熙十一年
※学士,汉增二人
康熙十二年
※学士,并汉军缺入汉缺,以后即保持为四人
康熙三十八年
※侍读,裁清文一人,裁清汉文二人。寻复增二人,以后即保持为十人
※中书,裁满洲、汉军各五人,裁蒙古三人,裁汉四人
康熙六十一年
※初授协理大学士事,为协办大学士的前身。
雍正三年
※侍读学士,定从四品
雍正四年
※侍读,汉置二人
雍正七年
※协办大学士,礼部尚书陈元龙、左都御史尹泰特授额外大学士。
雍正八年
※大学士,满汉员并定正一品
※学士,满汉员并定从二品。后皆兼礼部侍郎衔
雍正十年
※以青海告警,设军机处,内阁之权渐轻
※置协办大学士,厥后多至六人,少或一二人
乾隆十三年
※始定大学士、协办大学士员限,省中和殿,增体仁阁,以三殿、三阁为定制,唯保和殿不常置。嗣后授保和者止傅恒一人
※中书,裁汉三人
乾隆十七年
※侍读学士,裁汉军缺,只保留汉缺
乾隆五十八年
※大学士停兼尚书衔
宣统三年
※改组内阁,别令大学士序次翰林院
重要附属机构
稽察钦奉上谕事件处
※兼理大臣,无员限,满、汉大学士、尚书、左都御史内特简。掌察诸司谕旨特交事件,督以例限。
※行走司官,汉四人。并于吏、兵、刑、工四部选补。
※委署主事,满洲一人。
※笔帖式四十人
※额外笔帖式八人。
中书科
※稽察科事内阁学士,满、汉各一人,由内阁学士内特简。掌稽颁册轴。
※掌印中书,满洲一人。
※掌科中书,汉一人。
※中书,并从七品。满洲一人,汉三人,掌缮书诰敕。
※笔帖式十人。
分办本章处
※满本房,司缮写
※汉本房,司繙译
※蒙古本房,司繙译外藩属国文字
※满票签处,司缮写满文票签,记载谕旨撰文之事
※汉票签处,司缮写汉文票签,记载谕旨撰文之事
※除此之外尚有诰敕房,稽察房,收发红本副本处,饭银库,俱由大学士委侍读以下官司之。惟批本处额置满洲翰林官一人,请旨简派。有中书七人。满中书内补授。
I. 清朝有几个大学士
清朝的大学士来官职是沿用明朝之制自。清初在盛京(今沈阳)建都后,清太宗皇太极在天聪10年,改文馆为内三院,即国史院、秘书院、弘文院,各置大学士一人,此为设立大学士之始。清朝入关后,顺治15年改内三院为内阁,始有殿阁大学士。清初的大学士为五品,或以重臣兼领,或赐尚书、侍郎职衔以崇之。
乾隆13年,开始设三殿:保和殿、文华殿、武英殿;三阁:东阁、文渊阁、体仁阁。每殿阁设大学士一员,正一品,其班位次序不以殿阁为序。从此后的相当长一段时间内,大学士都是清朝廷内的重臣担任,参与军国要政,可谓位重权高,当时被称作清朝的宰相。谁若当了武英殿、文华殿或文渊阁等殿阁的大学士,那叫“入阁拜相”。
到了清朝后期,可以说从1840年鸦片战争开始后,中国面临内忧外患,战事不断,清朝廷内的军机处军机大臣们忙起来。慢慢地,清朝的军国大事更依重军机大臣,而大学士往往成了一种荣誉称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