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明代有姓赵的大学士吗
明朝有姓赵的大学士,
1、赵志皋,他是东阁大学士
赵志皋(1524年-1601年),字汝迈,号濲阳。浙江兰溪城中隅人。
赵志皋为隆庆二年(1568年)一甲第三名进士(探花),授翰林院编修。万历初年迁侍读。
历任国子监祭酒,吏部左侍郎。官至礼部尚书兼东阁大学士,入参机务,万历二十年(1592年)为首辅。万历二十九年(1601年)卒于官。谥文懿。
2、赵贞吉,他是文渊阁大学士
赵贞吉(1507年-1576年),字孟静,号大洲,内江桐梓坝人。
嘉靖十四年(1535年)进士,初任庶吉士,授翰林院编修;王敏肃对他十分称赞。后任右春坊右中允,管司业事,嘉靖二十九年,升任左春坊左谕德,兼河南道监察御史。
之后因得罪严嵩,而被贬为贵州荔波县典史,量移徽州通判,后历任吏部文选司主事、郎中,光禄寺少卿、通政使司参议、右通政,光禄寺卿、户部右侍郎。
隆庆改元,起用为吏部侍郎兼翰林院学士,掌詹事府事。上幸学,暂掌祭酒事,出为南京礼部尚书。召入兼翰林院学士,协管詹事府事,寻拜文渊阁大学士。隆庆年间,以礼部尚书兼文渊阁大学士入阁,因与高拱不睦,遂辞官返家,在桂湖街讲学。
万历四年三月十五日,赵贞吉过世,享年69岁,赠少保,谥文肃。
② 内阁大学士在明朝和清朝哪一个朝代的权力更大
雍正七年,清廷设军机处,阁臣参与机务之权逐渐转移。不过阁臣票拟之权一直未变,只是中枢权力被分割为二,即阁臣票拟本章,负责庶务(一般事务),军机大臣拟发谕旨,承办机务(重要政务)。不过,军机处是个临时性的办事机构,历任军机大臣中也有许多人是大学士兼任,因此,名义上内阁大学士仍是百官之统率。
③ 明朝历任宰相和首辅都是谁
宰相:李善长、汪广洋、胡惟庸、徐达共四人。
首辅:曹鼐、陈循 、高榖、徐有贞、许彬、李贤 、严嵩、张居正、黄淮 、解缙、胡广、杨荣、杨士奇、杨溥、高拱等人。
一、宰相
1、李善长
李善长,字百室,濠州定远(今安徽定远县)人。明朝开国功臣。李善长少时爱读书有智谋,后投靠朱元璋,跟随征战,出生入死,功劳颇多,比肩汉代丞相萧何,洪武初年任左丞相,后封宣国公。
洪武二十三年(1390年),以胡惟庸党追问,朱元璋将李善长连同其妻女弟侄七十余人一并处死,年七十六岁。南明弘光政权追谥襄愍。
2、汪广洋
汪广洋,江苏高邮人,字朝宗,明朝初年宰相,重臣。汉族。元末进士出身,通经能文,尤工诗,善隶书。朱元璋称赞其“处理机要,屡献忠谋”,将他比作张良、诸葛亮。
3、胡惟庸
胡惟庸,汉族,濠州定远(今属安徽)人,与李善长同乡,与张昶为友。明朝开国功臣,最后一任中书省丞相。因被疑叛乱,爆发了胡惟庸案,后被朱元璋处死。
4、徐达
徐达,字天德,濠州钟离(今安徽凤阳市)人,明朝开国军事统帅,淮西二十四将之一。官至太傅、中书右丞相、参军国事兼太子少傅,封魏国公。
洪武十八年(1385年),徐达去世,追封中山王,谥号武宁,赐葬钟山之阴,御制神道碑文。又配享太庙,肖像功臣庙,为明朝开国第一功臣,位列开国“六王”之首。
(3)9明代大学士扩展阅读
内阁首辅
即内阁中位列第一的辅臣。在明代,“首辅”是对内阁大学士(少数以翰林学士入直内阁)中位居第一者的尊称,与内阁”次辅“、”群辅“相对,一说大致产生于明英宗天顺年间,始自李贤;另有从明仁宗时大学士初兼师保之官的杨士奇起算、从明成祖创建内阁时起算、从明世宗在位期间起算等说法。
内阁首辅并无明文规定,而是政治实践的产物。嘉靖、隆庆与万历初年,首辅、次辅界限严格,首辅之权最重,主持内阁大政,尤其是掌握票拟权,次辅不敢与之抗衡。在内阁之外,内阁首辅也已成为文臣之首,并能有力地影响六部,其中张居正还尝试通过考成法以使对六部的控制得到制度化。张居正之后,内阁首辅权力趋于衰落。
对于内阁首辅的性质和地位,存在“顾问”、“宰相”、“开府之书记”、“辅相”等多种说法,当代学界主流观点认为其并非宰相。严格意义上,在明代内阁制形成初期及清代等不强调内阁大学士职权差别的时代,不存在”内阁首辅“的概念。
④ 读明代内阁大学士籍贯分布表,该表所能反映的实质问题是
哈哈,楼主这个题就是不给选项,我也能自己说出经济的原因。我给你好好分析下为什么选A。首先我们知道内阁大学士在明朝几乎都是由参加过科举进士出身的官员担任的,在那时候要知道一个读书人在未高中进士之前,读书时是基本完全不从事生产劳动的(想想鲁迅笔下的孔乙己就是最典型的例子),也就是说一个读书人需要一家人甚至一个家族供养的。既然读书的人需要其他人供养,这就说明相对北方而言,南方的经济农业上的产出就必然多于北方。这也就是为什么和经济有关了。其实从安史之乱以后南方人口开始首次超过北方,而到了宪宗、文宗之后的晚唐时其实经济的中心已经开始转移到了南方,朝廷的赋税十有七八都是来自尚能掌握的两淮、浙东、浙西诸道。而到了南宋随着政治中心的南移,经济中心也完全完成了南移。到了明清时期这种情况则是越来越重要。记得看的中央台的哪个纪录片里说浙江一个什么古镇(名字忘了)光是明清两代就出了二百多位进士,举人、秀才就更多了。要知道在北方很多城市那时一个县甚至也不一定出一个进士。由此就可以看出南北方经济上的巨大差别了。
⑤ 明代的大学士在朝廷中扮演着怎样的角色
明朝的大学士,又称内阁大学士、殿阁大学士。朱元璋自丞相胡惟庸被杀之后,便罢中书省,废除了延续两千多年的丞相制度,由皇帝直接统辖六部,然而由于皇帝工作量实在太大,他不得不设立大学士担任顾问,协助自己处理朝政,并最终形成了内阁制度。明朝大学士最初只是皇帝的高级幕僚,但随着时间的推移,明朝大学士的权力却一度超越了曾经的丞相。
事实上,到了万历初年张居正执政时期,张居正的改革让内阁成为朝廷运转的中枢,张居正实际上已经接近于现代首相的地位。然而,也正是由于内阁权力过大,他们不仅决定着朝廷的重大决策,更是对皇帝本人形成了极大压制和干预,进而导致明朝中后期皇帝与外廷对抗加剧,明朝宦官的崛起同样与此密切相关。
⑥ 古代的大学士是什么
古代的大学士为辅助皇帝的高级秘书官。又称内阁大学士(明及以后)、殿阁大学士等,也有协办大学士。
明清时流行的中堂一称,一般是指大学士或首辅大学士。此外,越南的后黎朝和阮朝也曾模仿中国,设立大学士之职。
内阁大学士是皇帝的参政顾问和最高幕僚,负责起草诏令及审议奏章,其职权大致与唐朝的中书舍人相当。内阁大学士的“票拟”权,即唐朝中书舍人的“参议表章”权。
(6)9明代大学士扩展阅读:
大学士的起源:
大学士的地位是唐中宗皇帝首创的。但历史上的官职,又相当地归于赵文,因为宰相就是宰相。宋代往往是一个大学作为职位。
唐景龙二年(708年)置修文堂(后改为洪文堂、昭文堂)学士,至德二年(757年)置蓟县学院学士,元年以后,由丞相兼任。天宝二年(743年),也是崇县殿的大学者。
五代人之后,梁在王座上安置了一位伟大的学者。
在宋初,随着唐朝制度的发展,丞相与赵文观、纪先殿学士、继位殿学士、崇正殿学士、禹里殿学士等人相继成为历代文人的遗嘱执行者。
⑦ 明代内阁大学士是几品官是正五品还是一品
初设时为正五品,之后加官至正一品。
内阁大学士,明代为正五品,包括中极殿大学士(旧名华盖殿大学士)、建极殿大学士(旧名谨身殿大学士)、文华殿大学士、武英殿大学士、文渊阁大学士、东阁大学士。
明洪武十三年(公元1382年)废丞相及中书省,十五年仿宋制设殿阁大学士,以为皇帝顾问。成祖即位后,以侍讲、侍读学士等翰林官参预机务,入内阁,
至明中叶,遂以大学士为内阁长官,替皇帝起草诏令,批条奏章,商承政务,其本身官阶在尚书、侍郎下,但实权甚重。稍后,以尚书、侍郎入阁办事,兼大学士,加官至于一品。
(7)9明代大学士扩展阅读:
明成祖即位后,特派解缙、胡广、杨荣等入午门值文渊阁,参预机务,称为内阁。仁宗时,任用杨士奇、杨荣为华盖殿、谨身殿大学士,权力加重。
明世宗时,改华盖殿为中极殿,谨身殿为建极殿,将大学士的朝位班次,列在六部尚书之前,地位大大提高。明代之内阁大学士虽无宰相之名,实有宰相之权。
内阁权力的有无及大小,内阁实际地位的高低,也主要体现在其所写“票拟”被采纳的程度上。洪熙、宣德时期,三杨(杨士奇、杨荣、杨溥)以及万历前期张居正的“票拟”,差不多都转化为“朱批”的蓝本,在这种情形下,内阁权力迅速增大就成为可能。
随着内阁权力的不断增大,内阁成为一个重要的部门,于是,从明朝中后期开始,内阁大学士开始由尚书担任,而这些尚书有的还担任太保、太傅、少保、少傅等,有很高的政治地位,官阶为正一品。
于是六部尚书有事只好请示内阁大学士,这就使他们实际上成为内阁的下属,等于又恢复了中书省统率六部的旧制。
后来内阁大学士又按地位高低顺序,分为首辅、次辅、群辅,首辅“偃然汉唐宰辅,特不居丞相名耳”。
在这种情况下,内阁便有了宰相化的发展倾向,个别内阁辅臣的权力也像以前的丞相那么大了,于是相继出现了像夏言、严嵩、徐阶、高拱、张居正等没有丞相之名却有丞相之权的“权相”。
参考资料来源:网络——内阁学士
参考资料来源:网络——内阁大学士
⑧ 明代内阁与殿阁大学士有什么区别内阁设立后,是不是内阁大学士取代了殿阁大学士
1、成立时间不一样
洪武十五年(1382年)设殿阁大学士,为皇帝顾问。
内阁成立于建版文四年(1402年)。
2、原因不一权样
殿阁大学士,丞相被废除以后,全国的重大政务都由皇帝亲自处理,明太祖平均每天要批阅奏章二百多件,处理国事四百多件,忙得不可开交,于是他另设殿阁大学士,侍从左右,以备顾问。
明成祖朱棣虽有朱元璋一样独揽大权的雄才伟略,但一次又一次的御驾亲征让他不能真正意义上地总揽政事,于是一个帮助皇帝的“助手”机构——内阁应运而生。
3、职权不一样
殿阁大学士,一开始大学士并无实权,类似今日的秘书职。明中叶后逐渐参与机要,实为内阁长官。起草诏令,代皇帝批答奏章,实际掌握宰相之权。
内阁,皇帝咨政机构,此后权力逐渐增大,后形成为明朝行政中枢。到明世宗中叶,夏言、严嵩等人执掌内阁,地位赫然为真正的宰相,亦可压制六部。
是的,殿阁大学士逐渐形成内阁制度。
⑨ 明朝历任宰相和首辅都是谁
一、宰相有徐达、汪广洋、李善长、胡惟庸。
二、首辅有黄淮、解缙、胡广、杨荣、杨士奇、杨溥、曹鼐、陈循、高榖、徐有贞、许彬、李贤、陈文、彭时、商辂、万安、刘吉、徐溥、刘健、严嵩、徐阶、高拱、张居正等。
三、宰相简介
1、徐达
徐达 (1332年—1385年),字天德,濠州钟离(今安徽凤阳市)人,明朝开国军事统帅,淮西二十四将之一。
徐达出身农家,元朝末年,徐达参加了朱元璋领导的起义军。至正二十三年(1363年)大败陈友谅。至正二十四年(1364年),朱元璋以为左相国。
二十七年(1367年),率军消灭张士诚地方割据势力。同年,任征虏大将军,与副将常遇春一同挥师北伐,推翻元朝的统治。洪武元年(1368年),攻入大都,灭亡元朝。
以后,连年出兵打击元朝残余势力,官至太傅、中书右丞相、参军国事兼太子少傅,封魏国公。为人谨慎,善于治军,戎马一生,为明朝建立了不朽的功勋。
洪武十八年(1385年),徐达去世,追封中山王,谥号武宁,赐葬钟山之阴,御制神道碑文。又配享太庙,肖像功臣庙,为明朝开国第一功臣,位列开国“六王”之首 。
2、汪广洋
汪广洋(? ~1379),江苏高邮人,字朝宗,明朝初年宰相,重臣。汉族。元末进士出身,通经能文,尤工诗,善隶书。朱元璋称赞其“处理机要,屡献忠谋”,将他比作张良、诸葛亮。
年少时跟随太祖朱元璋起义反元,被朱元璋聘为元帅府令史、江南行省提控,受命参与常遇春军务。明朝建立后,先后担任山东行省、陕西参政、中书省左丞、广东行省参政、右丞相职务。
受封忠勤伯。洪武十二年(1379年),因受胡惟庸毒死刘基案牵连,被朱元璋赐死。
3、李善长
李善长(1314年—1390年),字百室,濠州定远(今安徽定远县)人。明朝开国功臣。李善长少时爱读书有智谋,后投靠朱元璋,跟随征战,出生入死,功劳颇多,比肩汉代丞相萧何。
洪武初年任左丞相,后封宣国公,奉命监修《元史》,编写《太祖训录》、《大明集礼》等书。
洪武三年(1370年),授号“开国辅运推诚守正文臣”,晋升特进、光禄大夫、左柱国、太师、中书左丞相,进爵韩国公,年禄四千石,子孙世袭,可谓位极人臣。
洪武二十三年(1390年),以胡惟庸党追问,朱元璋将李善长连同其妻女弟侄七十余人一并处死,年七十六岁。南明弘光政权追谥襄愍 。
4、胡惟庸
胡惟庸(?—1380年),汉族,濠州定远(今属安徽)人,与李善长同乡,与张昶为友。明朝开国功臣,最后一任中书省丞相。因被疑叛乱,爆发了胡惟庸案,后被朱元璋处死。
四、首辅简介
1、黄淮
黄淮(1367~1449),明朝内阁首辅,字宗豫,号介庵,永嘉(今温州市鹿城区)人。明洪武二十九年(1396)进士。永乐二年主会试,五年进右春坊大学士。
仁宗时,任通政使兼武英殿大学士。洪熙元年,进少保户部尚书兼大学士。宣德间,曾以八十岁高龄主持会试。他历事太祖、惠帝、成祖、仁宗、宣宗五朝,为一代名臣。83岁卒,谥文简。
他是明朝内阁初创期间的重臣,历事太祖、惠帝、成祖、仁宗、宣宗五朝。官至“荣禄大夫少保户部尚书兼武英殿大学士知制诰国史总裁”。著有《省愆集》和《介庵集》。
2、解缙
解缙(1369年12月6日-1415年2月22日),字大绅,一字缙绅,号春雨、喜易,江西吉安府吉水(今江西吉水)人,明代大臣,文学家。
洪武二十一年(1388年)中进士,官至内阁首辅、右春坊大学士,参预机要事务。
解缙因为才学高而好直言被忌惮,屡遭贬黜,最终以“无人臣礼”下狱,永乐十三年(1415年)冬被埋入雪堆冻死,卒年四十七,成化元年(1465年)赠朝议大夫,谥文毅。
3、胡广
胡广(1370年-1418年6月11日),一名靖,字光大,号晃庵,江西吉水人 ,南宋名臣胡铨之后。明朝文学家,学者,官员。建文二年(1400年)庚辰科状元。官至文渊阁大学士。
永乐十六年(1418年),胡广去世,年四十九。赠礼部尚书,谥文穆。明朝文臣得谥号,自胡广始。明仁宗即位后,加赠太子少师 。
4、杨荣
杨荣(1371年—1440年7月30日),原名道应、子荣 ,字勉仁,建安(今福建建瓯)人。明初著名政治家、文学家、内阁首辅,与杨士奇、杨溥并称“三杨”,因居地所处,时人称为“东杨” 。
建文二年(1400年),杨荣进士及第,授翰林编修。明成祖朱棣即位后,杨荣受其赏识,得以入阁,累迁至文渊阁大学士、翰林侍读,任首辅。
在朱棣去世后,帮助明仁宗朱高炽顺利即位,拜太子少傅、谨身殿大学士兼工部尚书。此后随从明宣宗朱瞻基平朱高煦叛乱。宣德十年(1435年),进升少傅。
明英宗即位后,与杨士奇等同心辅佐。正统三年(1438年),杨荣升任少师。正统五年(1440年),杨荣病逝,年七十,赠光禄大夫、左柱国、太师,谥号文敏。
5、杨士奇
杨士奇(1366-1444),名寓,字士奇,号东里,江西吉安府泰和县(今江西吉安市泰和县澄江镇)人。明代宰相,著名学者。
少时丧父,游学四方。建文帝修撰《明太祖实录》,进入官场,累官礼部侍郎,拜少师、华盖殿大学士,兼兵部尚书,先后历经五朝,身在内阁为辅臣四十余年,首辅二十一年,与杨荣、杨溥一同辅政,并称“三杨”。
因其居地所处,时人称之为“西杨”,以“学行”见长,先后担任《明太祖实录》、《明仁宗实录》、《明宣宗实录》总裁。一生见证了明朝由盛转衰,后因子致仕,忧虑不起。
正统九年,杨士奇去世,赠左柱国、太师,谥号文贞。
参考资料来源:网络——内阁首辅
参考资料来源:网络——徐达
参考资料来源:网络——汪广洋
参考资料来源:网络——李善长
参考资料来源:网络——胡惟庸
⑩ 明朝历代内阁首辅
1、黄淮
黄淮(1367~1449),明朝内阁首辅,字宗豫,号介庵,永嘉(今温州市鹿城区)人。明洪武二十九年(1396)进士。永乐二年主会试,五年进右春坊大学士。
仁宗时,任通政使兼武英殿大学士。洪熙元年,进少保户部尚书兼大学士。宣德间,曾以八十岁高龄主持会试。他历事太祖、惠帝、成祖、仁宗、宣宗五朝,为一代名臣。83岁卒,谥文简。
他是明朝内阁初创期间的重臣,历事太祖、惠帝、成祖、仁宗、宣宗五朝。官至“荣禄大夫少保户部尚书兼武英殿大学士知制诰国史总裁”。著有《省愆集》和《介庵集》。
2、解缙
解缙(1369年12月6日-1415年2月22日),字大绅,一字缙绅,号春雨、喜易,江西吉安府吉水(今江西吉水)人,明代大臣,文学家。
洪武二十一年(1388年)中进士,官至内阁首辅、右春坊大学士,参预机要事务。解缙因为才学高而好直言被忌惮,屡遭贬黜,最终以“无人臣礼”下狱。
永乐十三年(1415年)冬被埋入雪堆冻死,卒年四十七,成化元年(1465年)赠朝议大夫,谥文毅。
解缙自幼颖悟绝人,他写的文章雅劲奇古,诗豪宕丰赡,书法小楷精绝,行、草皆佳,尤其擅长狂草,与徐渭、杨慎一起被称为明朝三大才子,著有《解学士集》、《天潢玉牒》等。
总裁《太祖实录》、《古今列女传》;主持编纂《永乐大典》;墨迹有《自书诗卷》、《书唐人诗》、《宋赵恒殿试佚事》等。
3、胡广
胡广(1370年-1418年6月11日),一名靖,字光大,号晃庵,江西吉水人,南宋名臣胡铨之后。明朝文学家,学者,官员。建文二年(1400年)庚辰科状元。官至文渊阁大学士。
永乐十六年(1418年),胡广去世,年四十九。赠礼部尚书,谥文穆。明朝文臣得谥号,自胡广始。明仁宗即位后,加赠太子少师。胡广留世著作有《胡文穆公杂著》、《胡文穆集》等。
4、杨荣
杨荣(1371年—1440年7月30日),原名道应、子荣,字勉仁,建安(今福建建瓯)人。明初著名政治家、文学家、内阁首辅,与杨士奇、杨溥并称“三杨”。
因居地所处,时人称为“东杨”。建文二年(1400年),杨荣进士及第,授翰林编修。明成祖朱棣即位后,杨荣受其赏识,得以入阁,累迁至文渊阁大学士、翰林侍读,任首辅。
在朱棣去世后,帮助明仁宗朱高炽顺利即位,拜太子少傅、谨身殿大学士兼工部尚书。此后随从明宣宗朱瞻基平朱高煦叛乱。宣德十年(1435年),进升少傅。
明英宗即位后,与杨士奇等同心辅佐。正统三年(1438年),杨荣升任少师。正统五年(1440年),杨荣病逝,年七十,赠光禄大夫、左柱国、太师,谥号文敏。
康熙六十一年(1722年),从祀历代帝王庙。杨荣性警敏通达,善于察言观色,尤其是在明成祖时最为突出。在文渊阁治事三十八年,谋而能断,老成持重,尤其擅长谋划边防事务。
史称其“挥斤游刃,遇事立断”,被比作唐代的姚崇。杨荣既以武略见重,又好诗文,他和杨士奇、杨溥等多有唱和,为“台阁体”文学代表人物之一。著有《后北征记》、《杨文敏集》等。
5、杨士奇
杨士奇(1366~1444),名寓,字士奇,号东里,汉族江右人,今泰和县澄江镇城东人。官至礼部侍郎兼华盖殿大学士,兼兵部尚书,历五朝,在内阁为辅臣四十余年,首辅二十一年。
与杨荣、杨溥同辅政,并称“三杨”,因其居地所处,时人称之为“西杨”。“三杨”中,杨士奇以“学行”见长,先后担任《明太宗实录》、《明仁宗实录》、《明宣宗实录》总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