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清朝三殿三阁中哪个里面的大学士地位最高
保和殿大学士地位最高。
清大学士系殿阁衔,本来有中和殿、保和版殿、文权华殿、武英殿、文渊阁、东阁,凡四殿二阁。乾隆十三年(1748),省中和殿,增体仁阁,遂以三殿三阁为定制。
每殿阁大学士都是正一品的。按实际权力和地位,一般从高至低的顺序是保和殿、文华殿、武英殿、文渊阁、体仁阁、东阁、协办,通常的晋升次序是协办—东阁—体仁阁—文渊阁—武英殿—文华殿—保和殿。
(1)弘文阁大学士扩展阅读:
清朝基本延用了明朝的宰相制度,但又经过了多次变化。清太宗崇德十年(1636)改原有的文馆为内三院,即内国史院、内秘书院、内弘文院,均设大学士一职,从此清朝便以内三院大学士为宰相。
顺治十五年(1658)又仿明制改内三院为内阁。作为中央最高行政机关,分置中和、保和、文华、武英四殿及文渊阁、东阁四殿二阁诸大学士。殿阁大学士设满汉各一人,正一品,还有协办大学士为从一品。一般汉人不是翰林出身,是得不到这样的官职的。
从乾隆十三年以后,三殿三阁成定制,惟保和殿不常置,各殿阁大学士以保和殿大学士最为尊贵。
参考资料来源:网络——三殿三阁
2. 古代的大学士相当于现在的什么职位
古代的大学士相当于现在的常委。
大学士,为辅助皇帝的高级秘书官。又称内阁大学士(明及以后)、殿阁大学士等,也有协办大学士。明清时流行的中堂一称,一般是指大学士或首辅大学士。
大学士一职乃唐中宗时,原职为协助皇帝批阅奏章,起草诏书等。唐景龙二年(708年)置修文馆(后改弘文馆、昭文馆)大学士,至德二年(757年)置集贤院大学士,元和年间后,皆由宰相兼领。天宝二年(743年)又曾置崇贤馆大学士,亦由宰相兼领,贞元四年(788年)废。
五代后梁曾置金銮殿大学士。宋初,沿唐制,宰相分兼昭文馆、集贤殿大学士,其后又置观文殿、崇政殿大学士,用以优礼前任宰执。
明大学士中居首者,号称首辅,其权最大,有票拟之权。明武宗正德中期以后,内阁权力急速发展,但内阁首辅的职权仍无法与以往的丞相相比。
清朝沿用明代内阁制,但内阁的权力在一定程度上受到议政王大臣会议的限制。
(2)弘文阁大学士扩展阅读:
其他古代官职今昔对比:
太守战国称郡守,汉改太守,为一郡的行政最高长官。秦分三十六郡,比县大。相当于现在的省辖市市长。
刺史汉武帝分全国为十三州,刺史掌管一州军政大权。相当于省(市)长兼省(市)军(分)区司令员。
京兆尹西汉京畿地方行政长官,京兆特指现,京兆尹相当于首都市长。
太尉秦至宋均有设置,为全国军政首脑。相当于国防部部长。
廷尉执掌法律、主审要案的大臣。相对最高法院院长。
吏部尚书掌管全国文武官吏考核赏罚。相当于组织部部长。
光禄大夫皇帝身边顾问之臣。相当于中央顾问委员会常委。
中书令掌管皇帝命令发布。相当于“两办”秘书长。
尚书令参议大政,综观政务,百官之长。相当于总理。
车骑大将军地位尊崇,相当于元帅军衔。
都察院御史 古代最高的监察机构。相当于监察部长。
知府地方行政长官。相当于省辖市市长。
知州宋朝州的最高长官,相当于省辖市市长,略低于“知府”。
知县地方行政长官。相当于县长。
通判府之副职。相当于副市长。
县丞协助县令治理一县之事。相当于副县长。
主薄掌钱粮、户籍。相当于粮食局长或户籍局长。
教授府掌训导考核学生。相当于省教育厅厅长。
游击位参将之下,掌率兵防御。负责防御工作的师级军官。
侍郎宿卫侍从皇帝的官员。中央警卫局官员(一说相当于现在的副部长)。
3. 龙图阁大学士是什么官
“龙图阁大学士”是一个艺术作品中虚构的官职,历史上实际并不存在。
历史中包拯又称包龙图,因为包大人被仁宗封为龙图阁大学士。
拓展资料
包拯(999年-1062年7月3日),字希仁。庐州合肥(今安徽合肥肥东)人。北宋名臣。
天圣五年(1027年),包拯登进士第。累迁监察御史,曾建议练兵选将、充实边备。历任三司户部判官,京东、陕西、河北路转运使。入朝担任三司户部副使,请求朝廷准许解盐通商买卖。改知谏院,多次论劾权贵。授龙图阁直学士、河北都转运使,移知瀛、扬诸州,再召入朝,历权知开封府、权御史中丞、三司使等职。嘉祐六年(1061年),任枢密副使。因曾任天章阁待制、龙图阁直学士,故世称“包待制”、“包龙图”。
嘉祐七年(1062年),包拯逝世,年六十四。追赠礼部尚书,谥号“孝肃”,后世称其为“包孝肃”。有《包孝肃公奏议》传世。
4. 翰林院大学士是什么级别
没有“翰林院大学士”,只有“翰林学士”和“大学士”,这是两种完全不同的官职。此外,明清翰林院里还有学士、掌院学士、侍读学士、侍讲学士等官职,这些都是有区别的,要一步步说明。
一、学士
翰林学士这个官职没有了,翰林院却保留了下来,不过宋朝以后,翰林院不再参与政务,主要任务就在于修撰典籍、史书,以及陪伴皇帝、皇子等读书,为他们讲解书籍。翰林院长官称“学士”(不能叫翰林学士,只能叫翰林院学士),正五品,副长官为侍读学士、侍讲学士各一人(从五品)。翰林院还有个功能是培养人才,科举考试优异者入翰林院成为定例,这些人被称为“翰林”。
如每科状元会担任翰林院修撰(从六品),榜眼和探花会担任翰林院编修(正七品)。其他优异者为庶吉士(无品级)。庶吉士一年后再经过考试,优异的留翰林院任编修或检讨(从七品)。这些翰林外放后做官比没当过翰林的人起点更高。当然,这些人都不能称作“学士”,只能叫“翰林”。
到了清代,基本延续明代翰林院的格局,稍有变化的是翰林院长官改称“掌院学士”,品级高升为从二品,侍读学士、侍讲学士品级为从四品。值得一提的是,侍读学士、侍讲学士之下还有两个官员称为“侍读”、“侍讲”,从五品,跟那两个学士是不一样的。
四、大学士
最后就说大学士了,一个“大”字,加上就是天壤之别。历朝历代,大学士基本都是宰相兼任,跟翰林院那些只负责学问方面的读书人完全不同。
唐中宗时首创大学士,此后唐朝先后设有弘文馆(修文馆、昭文馆)大学士、集贤院(集贤殿)大学士、崇文馆大学士,全部都是宰相兼任。宋朝延续这个传统,由宰相兼任昭文馆大学士、集贤殿大学士,后来还设立了观文殿大学士、崇政殿大学士用来授予退休的宰相,以示优待。
明朝初年,朱元璋废丞相,独揽朝政,但因为工作量巨大,不得不设置了华盖殿、武英殿、文渊阁、东阁诸大学士,又设置文华殿大学士,以辅导太子,品级都为正五品。但除了文华殿大学士类似唐宋的学士之外,其他都是类似于秘书,与前朝的宰相大学士有区别,所以到了建文帝即位后一度将这些大学士改称学士。
直到朱棣靖难之役夺取江山后,在文渊阁设内阁,征召解缙等名士入阁,内阁成员称大学士,这些大学士相比朱元璋时期的纯秘书性质,权力大有提升,但品级依然不高,正五品。此后,大学士地位逐渐提升,最后由三孤(少师、少傅、少保,从一品)兼任六部尚书(正二品)。
大学士们正式成为了一二品大员。内阁拥有票拟权,也就是代皇帝起草诏书的权力,内阁大学士之首称为首辅,虽然权力上与前朝的宰相还有差距(宦官掌朱批),但已经接近宰相。明朝大学士后期确定满员为六人,共“四殿”、“两阁”。也就是中极殿大学士(原为华盖殿),建极殿大学士(原为谨身殿),文华殿大学士,武英殿大学士,文渊阁大学士,东阁大学士。
清代延续明朝的内阁设置,不过改中极殿为中和殿,改建极殿为保和殿。乾隆年间又裁撤中和殿大学士,增设体仁阁大学士,形成保和殿、文华殿、武英殿、文渊阁、东阁、体仁阁三殿三阁大学士。大学士都为正一品。不过,乾隆再改制后只将保和殿大学士授予过傅恒一人,傅恒死后,此职空缺,所以通常文华殿大学士为文官之首。而东阁、体仁阁大学士往往只设一个,最后形成二殿二阁格局。另外,乾隆又规定增设协办大学士(从一品)两名。
不过,内阁大学士在清朝没有内阁的作用。早期有议政王大臣会议,中期开始有军机处,军机大臣才是真实掌握权力的。而内阁大学士是给那些德高望重的老臣一个尊崇的地位。如果军机大臣兼领大学士,那就被称作“真宰相”,权力地位都有了。
最后多说一句,清代乾隆之后,由于保和殿大学士空缺,通常文华殿大学士为群臣之首,但由于清朝旗人地位高于汉人,所以同治十三年文华殿大学士瑞麟(旗人)去世,武英殿大学士李鸿章递补文华殿大学士,文祥递补为武英殿大学士,文祥死后宝鋆继任武英殿大学士。文祥宝鋆都是旗人,所以也出现在部分场合,文祥宝鋆排名在李鸿章之前的情况。
5. 清朝弘文院寺讲学士是干什么的
你说的这个官职,就是清朝政府为了安抚一些名仕,所做出的一个政策调整。
6. 清朝有多少个大学士的职位(例文渊阁大学士)
清朝的大学士
清朝的大学士官职是沿用明朝之制。清初在盛京(今沈阳)建都后,清太宗皇太极在天聪10年,改文馆为内三院,即国史院、秘书院、弘文院,各置大学士一人,此为设立大学士之始。清朝入关后,顺治15年改内三院为内阁,始有殿阁大学士。清初的大学士为五品,或以重臣兼领,或赐尚书、侍郎职衔以崇之。
乾隆13年,开始设三殿:保和殿、文华殿、武英殿;三阁:东阁、文渊阁、体仁阁。每殿阁设大学士一员,正一品,其班位次序不以殿阁为序。从此后的相当长一段时间内,大学士都是清朝廷内的重臣担任,参与军国要政,可谓位重权高,当时被称作清朝的宰相。谁若当了武英殿、文华殿或文渊阁等殿阁的大学士,那叫“入阁拜相”。
到了清朝后期,可以说从1840年鸦片战争开始后,中国面临内忧外患,战事不断,清朝廷内的军机处军机大臣们忙起来。慢慢地,清朝的军国大事更依重军机大臣,而大学士往往成了一种荣誉称号。
总督:总督在清朝为正二品官员,凡加尚书衔者为从一品。按例,总督应由都察院左都御史开列,以各部侍郎及各省巡抚升任。总督在清代都有兼衔,按雍正元年颁布的制度,凡总督授加尚书衔(兵部)者,例兼都察院右都御史衔,凡不加尚书衔的总督,则俱加兵部右侍郎兼都察院右副都御史衔。加衔制度主要是为了使总督有节制兵权和监察权。乾隆十三年又规定,凡大学士兼管总督者(注意:不是兼任,而是兼管,大学士是正一品,加尚书的总督也不过从一品,因此是管总督,按现在的话说就是高配),仍带原衔。总督亦有兼理其他职务者。在清代,凡不设巡抚的省份,由总督兼管巡抚事(又是一个“管”字),如直隶总督、四川总督等等;还有总督兼管盐政两江总督兼管两淮盐政,直隶总督兼管长芦盐政等。引外,有的总督还有特授的职务,如直隶总督于同治三年加钦差大臣、三口通商事务,授为北洋通商大臣,并统辖天津关税、山东东海关、奉天牛庄关。
巡抚:巡抚与总督同为封疆大吏,其地位略次于总督。清制,巡抚为从二品官,凡加兵部侍郎衔者为正二品。事实上,清代巡抚兼兵部侍郎衔已成定制,因而几乎全是正二品,称之为“部院”。按清代官制,巡抚均开列具题请补,例由内阁学士、翰林院掌院学士、都察院左副都御史、顺天府府尹、奉天府府尹及各省布政使升任。巡抚例有兼衔。雍正元年定巡抚加衔制,由侍郎授者,定为兼兵部右侍郎(又是可以管兵权了)、都察院右副都御史衔(还可以监察权);由学士、副都御史及卿员、布政使等官升授者,俱加右副都御史衔;由左佥都御史或四品京堂、按察使等官升授者,俱加右佥都御史衔。后来乾隆十四年又定,巡抚除由侍郎授者外,余俱兼右副都御史衔,是否加兵部侍郎衔,由皇帝决定。凡不设总督和提督的省份,巡抚多加提督军务衔,以节制本省绿营,并兼理粮饷事务。
将军:是驻防旗兵的最高长官,掌管驻防八旗训练、器械、考核等事宜。清朝共设宁夏、江宁、杭州、荆州、广州、福州、成都、西安、绥远城、伊犁、盛京、吉林、黑龙江等13个将军。将军官阶与加尚书衔的总督同为从一品(注意:是加了尚书衔的总督)。除东北、西北驻防将军兼管地方军政外,内地将军除成都、广州将军有节制部分绿营兵丁之权外,其他只管辖驻防八旗。但若将军、总督会同奏事时,则由将军领衔,说明虽然将军总体上实权小于总督,但地位仍高于总督。
提督:清代初期,提督带左右都督衔者为正一品,带都督同知衔者为从一品,带都督佥事署理都督事者为正二品。乾隆十八年俱省去这些兼衔,定提督为武职从一品官,比巡抚高一级,与加尚书衔的总督官秩相同,是各省绿营兵的最高统率,管理一省军政,与督、抚并称为“封疆大吏”。但实际上,提督不但受总督节制,还受巡抚节制。
尚书是人一品,侍郎是从二品。
巡抚与总督在职掌上划分,一般是总督统管军事,巡抚则总理民事。但在实际上,总督亦综理民事,而巡抚亦有管理一省军务之责,而且都有自己的直属武装力量(督标、抚标)。尤其是巡抚加提督衔,即节制全省军队。在不设或不驻总督的省份,由巡抚署考会题、校阅防剿、充武乡试主考官,兼理军民政务,与总督并无不同。
需要注意的是,同一品级的官职中,除文武不同外,还有地方官和京官的区别,这一点在文职官职上(特别是中层职务上)表现的尤为明显。一般地方到中央要降两级甚至三级,只降一级或是不降的话就算是高升了。而且在清代,武职品级定的普遍偏高,如总兵为正二品(跟督抚都相差无几),一个省少则二三人,多则六七人,而其实际管辖的范围与道(道台为正四品)差不多,一般为几个府州。不过话又说回来,武职品级偏高只能说明在武职系统内的待遇,而其实际地位与待遇并不能与文职同品级的官员相比。
大学士都是正一品的,包括协办在内。只是在班位上有所区别,一般从高至低的顺序是保和殿、文华殿、武英殿、文渊阁、体仁阁、东阁、协办,通常的晋升次序是协办—东阁—体仁阁—武英殿—文华殿—保和殿。大学士似乎比尚书这些官职来得稳定,当上大学士以后,除了晋升以外,除非犯错误被革职外,一般都是当到退休的。所以晋升大学士来得似乎不是那么容易,因为除非前面的人退休或死去或革职,后面的人就升不上去。
至于太师、太傅、太保至太子太师、太子太傅、太子太保这些衔,由于清朝基本上不设太子(除康熙朝的废太子胤礽外),因此,这些都成了加衔,以提高某些人的待遇。因为越往高的职位越是有限,所以必须以这些品级不低的虚衔来提高一些有突出功绩或是在某些岗位上任劳任怨勤勤恳恳工作的人的待遇。
六部一院(理藩院)的尚书在级别上都是平级的,与大学士一样,只是在班位上有所区别。六部一院所涉及事务的繁简和重要性不同,实权上自然会有所差别,因此在大家心中形成差别。一般以吏部为首,然后是兵、礼、刑、户部,最后是工部,所以由工部尚书升任其它部尚书就被视为升官。而理藩院由于在清代的特殊地位,所有官缺都是八旗或蒙古王公担任,因此不能与六部比较。
清朝不设宰相一职,因此入值军机处被视同明代时的入阁,军机大臣也成了大家心目中的宰相。军机大臣的来源主要是从大学士、尚书、侍郎、王公大臣等人中选择,但并不是所有的大学士、尚书、侍郎都能成为军机大臣。军机大臣也有满、汉两个领班,以满领班军机大臣为首。
最后再借用一下网上已发得滥的清代官员的品级:
正一品:
文职京官:太师、太傅、太保、殿阁大学士
文职外官:无
武职京官:领侍卫内大臣、掌銮仪卫事大臣
武职外官:无
从一品:
文职京官:少师、少傅、少保、太子太师、太子太傅、太子太保、协办大学士、各部院尚书、都察院左右督御史
文职外官:无
武职京官:提督九门步军巡捕五营统领、内大臣
武职外官:将军、都统、提督
正二品:
文职京官:太子少师、太子少傅、太子少保、各部院左右侍郎、内务府总管
文职外官:各省总督
武职京官:左右翼前锋营统领、八旗护军统领、銮仪使
武职外官:副都统、总兵
从二品
文职京官:内阁学士、翰林院掌院学士
文职外官:巡抚、布政使司布政使
武职京官:散佚大臣
武职外官:副将
7. 唐朝十八大学士和两大将军是谁
十八大学士分别是杜如晦、房玄龄、于志宁、苏世长、姚思廉、薛收、褚亮、陆德明、孔颖达、李玄道、李守素、虞世南、蔡允恭、颜相时、许敬宗、薛元敬、盖文达、苏勖。
两大将军是秦琼和尉迟恭。
一、十八大学士
1、杜如晦
杜如晦(公元585年-公元630年),字克明,汉族,京兆杜陵(今陕西西安长安)人。唐朝初年名相。
杜如晦早年曾在隋朝任滏阳尉。隋朝末年,成为秦王李世民帐下重要参谋,李世民征薛仁杲、刘武周、王世充、窦建德,杜如晦为其筹谋划策,运筹帷幄,深为时人所敬服。
李世民建立文学馆时,用杜如晦为从事中郎,为十八学士之首。玄武门之变时,杜如晦与房玄龄参与策划,事成之后,二人功居首位。
李世民即位后,杜如晦获封蔡国公,累迁尚书仆射,与房玄龄同心辅政,为唐选拔人才、制定法度等。房玄龄善谋,而杜如晦处事果断,二人因此被称为“房谋杜断”。后世将杜如晦与房玄龄作为良相的典范,合称“房、杜”。
贞观四年(630年),杜如晦病逝,年四十六。追赠司空、蔡国公,谥号“成”。贞观十七年(643年)绘像于凌烟阁,位列第三。
2、房玄龄
房玄龄(579年—648年8月18日),名乔,字玄龄,以字行于世,齐州临淄人(今山东省淄博市临淄区)。唐初政治家、宰相,凌烟阁二十四功臣之一,隋朝泾阳令房彦谦之子。
房玄龄十八岁时本州举进士,授羽骑尉。后在渭北投秦王李世民后,为李世民出谋划策,典管书记,是李世民得力的谋士之一。
武德九年(626年),参与玄武门之变,与杜如晦等五人并功第一。李世民即位后,房玄龄为中书令,负责综理朝政。
历任尚书左仆射、司空等职,封梁国公。贞观二十二年(648年),房玄龄病逝,追赠太尉,谥号“文昭”。后配享太宗庙廷。
3、于志宁
于志宁(588~665年),字仲谧,雍州高陵(今陕西高陵县)人。唐朝宰相,北周太师于谨曾孙。
出身河南于氏,初仕隋朝,授冠氏县令。晋阳起兵后,投奔唐朝,授渭北道行军元帅府记室,迁天策府从事中郎,位列秦王府十八学士。
唐朝建立后,拜中书侍郎,封黎阳县公,担任太子左庶子,迁太子詹事,教导皇太子李承乾。多次直言进谏,不为所动。
唐高宗即位,拜太傅兼侍中,迁尚书左仆射,加太师、同中书门下三品,进封燕国公。唐高宗“废王立武”之事中,没有表明立场,得罪皇后武则天,贬为荣州刺史,终以华州刺史之职致仕。
麟德二年(665年),病逝,时年七十八,追赠幽州都督,谥号为定,累赠左光禄大夫,太子太师。
4、苏世长
苏世长,父苏振,北周封为建威县侯。11岁时,上书北周武帝,武帝惊异,特召见他。世袭父爵。入隋,为长安令,大业未年为都水少监。
唐开国,历任陕州长史,天策府军谘祭洒。苏世长机辩博学,敢于直言,多次劝说太祖李渊,以隋为鉴,惩其奢淫,不忘俭约,拜谏议大夫。
太宗年间,与杜如晦、房玄龄等齐名,画像立于秦王府文学馆内,是唐太宗智囊团的“十八学士”之一。文学大家褚亮题赞道:“军咨谐噱,超然辩悟,正色于庭,匪躬之故。”
5、姚思廉
姚思廉(557—637),字简之,一说名简,字思廉,京兆万年人,唐朝初期史学家。其父姚察于陈朝灭亡后到隋朝做官,迁至北方,故两《唐书》中《姚思廉传》称其为京兆万年(今陕西长安县)人。
其父姚察,在陈时任吏部尚书,著陈梁二史,未成。他自幼习史,后曾任隋朝代王杨侑侍读。唐李渊称帝后,为李世民秦王府文学馆学士。
自玄武门之变,进任太子洗马。贞观初年,又任著作郎,为唐初“十八学士”之一。官至散骑常侍,受命与魏征同修梁陈二史。
6、薛收
薛收(591-624),字伯褒,蒲州汾阴(今山西万荣县西南)人,秦王府十八学士之一,隋内史侍郎薛道衡之子。因父亲被隋炀帝缢死,遂不仕隋。
后被房玄龄荐入秦王府,授为主簿。武德四年(621年),随李世民讨王世充,力排众议,建议分兵围困洛阳,另外派兵狙击窦建德。
最终王世充与窦建德同时被擒。后以平刘黑闼之功封汾阴县男。武德七年(624年),授天策府记室参军,不久卒。贞观七年(633年),追赠定州刺史。高宗即位后,陪葬昭陵。
7、褚亮
褚亮(555年-647年),字希明,杭州钱塘(今浙江杭州)人 ,祖籍河南阳翟(今河南禹州),唐初十八学士之一。曾祖湮,梁御史中丞;祖蒙,太子中舍人;父玠,陈秘书监,并着名前史。其先自阳翟徙居焉。
亮幼聪敏好学,善属文。博览无所不至,经目必记于心。喜游名贤,尤善谈论。年十八,诣陈仆射徐陵,陵与商榷文章,深异之。
陈后主闻而召见,使赋诗,江总及诸辞人在坐,莫不推善。祯明初,为尚书殿中侍郎。陈亡,入隋为东宫学士。大业中,授太常博士。隋炀帝嫉其才,诬赖他与杨玄感有牵连,贬为西海郡司户。
大业十三年(617年),金城校尉薛举称王,任褚亮为黄门侍郎。大业十四年,秦王李世民灭薛举之子薛仁杲,以褚亮为铠曹参军。
后入秦王府文学馆,任文学馆学士,史载“凡分三番逆宿于阁下,悉给珍膳。每暇日,访以政事,讨论故籍,榷略前载,无常礼之间”,“太宗每有征伐亮常侍从,军中宴筵,必预欢赏,从容讽议,多所俾益”。
贞观元年(627年),与杜如晦等十八人授弘文馆学士,被封为阳翟县男,褚亮支持唐太宗拓疆政策,命子褚遂良从军,出兵突厥。累迁至通直散骑常侍,十六年,进爵为阳翟县侯。后致仕归家。
贞观二十一年(647年)卒,年八十八。谥号曰康,赠太常卿,陪葬昭陵。
8、陆德明
陆德明(约550-630年), 名元朗,以字行,苏州吴县人。唐代经学家,训诂学家,唐太宗十八学士之一。
初受学于周弘正,善言玄理。南陈太建中,陈后主为太子,集名儒入讲承光殿,以弱冠与国子祭酒绿孝克抗辨,屡夺其说,举坐咨赏。起官始兴王国左常侍,迁国子助教。陈亡后,归于故里。
隋炀帝嗣位,召为秘书学士,授国子助教。王世充欲以为子师,严词拒之。秦王李世民辟为文学馆学士,以经授中山王李承乾,补国学博士。
唐高祖释奠,召博士徐文远、浮屠慧乘、道士刘进喜各讲经论,德明驳难,随方立义,遍析其要,众人为屈。贞观初年,迁国子博士,封吴县男,寻卒。
9、孔颖达
孔颖达(574年—648年),字冲远(一作仲达 、冲澹),冀州衡水(今属河北)人,唐朝经学家,孔子的第31世孙。
生于北齐后主武平五年(574年),八岁就学,曾从刘焯问学,日诵千言,熟读经传,善于词章,隋大业初,选为“明经”,授河内郡博士,补太学助教。
隋末大乱,避地虎牢(今河南省荥阳汜水镇西北)。入唐,任国子监祭酒。曾奉唐太宗命编纂《五经正义》,融合了南北诸多经学家的见解,是集魏晋南北朝以来经学大成的著作。卒于贞观二十二年(648年),终年75岁。
10、李玄道
李玄道,字元易,祖籍陇西,世代居住郑州,唐太宗时期人物。
李玄道出自陇西李氏姑臧大房,家族居于郑州,世代为山东冠族,七代祖凉武昭王李暠。五代祖炖煌宣公李宝。曾祖李韶,后魏司空、姑臧文恭公。
祖李瑾,魏著作佐郎,赠齐州刺史。父李行之,官隋都水使者、下溠郡太守、固始县男。隋朝时,李玄道为齐王府属。李密据洛口,引为记室,后为王世充所执,镇定自若,被释放,为著作佐郎。
李世民平定王世充,为秦王府主簿。唐太宗贞观初年,累迁给事中,封姑臧县男。出任幽州长史,辅佐都督王君廓,专门负责府中之事,与王君廓渐有嫌隙。
后王君廓谋反,受牵连流芳巂州。后又起复为蕲州刺史、荆王府长史兼荆府司马、常州刺史,甚有惠政。
贞观十四年(640年),年老致仕,加银青光禄大夫,贞观十九年八月十四日卒于郑州府邸,享年六十九。秦王府十八学士之一。著有《李玄道集》。
子李云将,官至尚书右丞、陇州刺史。
11、李守素
李守素(?—约628)赵州(今河北赵县)人,出身赵郡李氏东祖房。十八学士之一。
李世民击败王世充后,召署天策府仓曹参军,尤谙氏族学,“自晋宋已降,四海士流及诸勋贵华戎阀阅,莫不详究”,人称“肉谱”。
12、虞世南
虞世南(558年-638年7月11日),字伯施,汉族,越州余姚(今浙江省慈溪市观海卫镇鸣鹤场)人。
南北朝至隋唐时期书法家、文学家、诗人、政治家,凌烟阁二十四功臣之一。陈朝太子中庶子虞荔之子、隋朝内史侍郎虞世基之弟。
虞世南生性沉静寡欲,执着且向学。历仕陈、隋二代,官拜秘书郎、起居舍人。隋朝灭亡后,被窦建德任命为黄门侍郎。
李世民灭窦建德后,引虞世南为秦王府参军、记室参军、弘文馆学士,与房玄龄等共掌文翰,为“十八学士”之一。
贞观年间,历任著作郎、秘书少监、秘书监等职,先后封永兴县子、永兴县公,故世称“虞永兴、虞秘监”。
他虽容貌怯懦、弱不胜衣,但性情刚烈,直言敢谏,深得李世民敬重,被称为“德行、忠直、博学、文词、书翰”五绝。
贞观十二年(638年),虞世南去世,年八十一。获赠礼部尚书,谥号“文懿” ,配葬昭陵。贞观十七年(643年),绘像凌烟阁。
13、蔡允恭
蔡允恭(约561—约628)隋末唐初官吏、文学家。字克让,荆州江陵(今属湖北)人。西梁左民尚书蔡大业之子,蔡大宝侄子,美姿容,有风采,善缀文,未及仕而梁为隋所灭,由于长安与虞世南相友善,邀为隋炀帝从官。
仕隋,历起居舍人,炀帝属词赋,多令讽诵之。炀帝曾派他去教宫人,他耻为之,数称疾不入内,乃遭疏远。
炀帝死后,相继被宇文化及、窦建德延揽。入唐,以虞世南荐引为秦王策府参军、兼文学馆学士,与房玄龄等十八人荣称登瀛洲之选,秦王命阎立本图像馆中,楮亮为赞焉。
14、颜相时
颜相时(?-645年),字睿,琅琊临沂(山东临沂市)。中国唐朝儒家学者,秦王府十八学士之一,名臣颜师古之弟,大儒颜之推之孙,颜思鲁之子。历任谏议大夫,官至礼部侍郎。贞观十九年,病逝。
15、许敬宗
许敬宗(592~672年),字延族,杭州新城(今浙江杭州市富阳区)人。唐朝宰相,隋朝礼部侍郎许善心之子,东晋名士许询之后。
少有文名。隋朝大业年间,考中秀才,授淮阳书佐。其父被杀后,投奔瓦岗军,成为李密记室。李密兵败后,投奔唐朝,补涟州别驾。秦王李世民听闻其名,召为秦府十八学士之一。
贞观八年(634年),任秘书省著作郎、监修国史,迁中书舍人。贞观十年(636年),国丧失礼,贬为洪州司马,历任给事中、检校黄门侍郎、检校右庶子、检校礼部尚书等职。
参与《武德实录》《贞观实录》的撰写工作,受封高阳县开国男。唐太宗李世民征讨高丽,岑文本死于行所,以为检校中书侍郎,起草诏书得体,深得唐太宗欣赏。贞观二十一年(647年),加银青光禄大夫衔称。
唐高宗永徽五年(654年),支持武则天立后,官运亨通,代于志宁为礼部尚书,兼任太子宾客。显庆元年(656年),拜侍中,仍监修国史。
二年,进爵高阳郡公,代李义府为中书令。龙朔二年(662年),拜尚书右仆射,加光禄大夫衔。次年,拜太子少师、同平章事,位极人臣。
咸亨元年(670年),以特进的身份退休。咸亨三年(672年)去世,时年八十一,追赠开府仪同三司,谥号为缪。
16、薛元敬
薛元敬,字子诚,蒲州汾阴(今山西万荣西)人。薛收的侄子。唐太宗十八学士之一。长於文学,与薛收及薛收族兄薛德音齐名,世称河东三凤,其中薛收为长雏、薛德音为鹜鷟,薛元敬为鵷雏。
高祖武德初(618年)曾任秘书郎。秦王李世民召为天策府参军兼值记室,杜如晦称之为“小记室”。李世民为皇太子,任太子舍人。掌军府书檄和朝廷诰令,深得唐太宗之赏识。
17、盖文达
盖文达(578—644),唐代大儒,“贞观十八学士”之一。字艺成,冀州信都(今河北冀县)人,师从刘焯。与族弟盖文懿皆名儒,人称“二盖”。
18、苏勖
苏勖,字慎行,中国唐朝武功人,隋朝宰相苏威之孙,“十八学士”之一。娶唐高祖之女南昌公主。
贞观十五年,撰成《括地志》55O卷,又序略5卷,为唐代著名地理著作。李泰表上之,太宗赐李泰物万段,苏勖、萧德言等成加给赐物。
二、两大将军
1、秦琼
秦琼(?—638年),字叔宝,齐州历城(今山东济南市)人,隋末唐初名将。初为隋将,先后在来护儿、张须陀、裴仁基帐下任职,因勇武过人而远近闻名。
后随裴仁基投奔瓦岗军领袖李密,瓦岗败亡后转投王世充,因见王世充为人奸诈,与程咬金等人一起投奔李唐。
投唐后随李世民南征北战,是一个能在万马军中取敌将首级的勇将,但也因此浑身是伤。唐统一后,秦琼久病缠身,于贞观十二年(638)病逝。
生前官至左武卫大将军、翼国公,死后追赠为徐州都督、胡国公,谥曰“壮”。贞观十七年被列入凌烟阁二十四功臣。
2、尉迟恭
尉迟敬德(585年-658年12月26日),名融 (后世误载名“恭”),字敬德,以字行,朔州善阳(今山西省神池县)人。唐朝名将,凌烟阁二十四功臣之一。
尉迟敬德纯朴忠厚,勇武善战,一生戎马倥偬,征战南北,驰骋疆场,屡立战功。玄武门之变时助李世民夺取帝位。官至右武侯大将军,封鄂国公。
晚年谢宾客不与通,于显庆三年(658年)去世,册赠司徒、并州都督,谥号“忠武”,陪葬昭陵。
参考资料来源:网络——唐十八学士
网络——秦琼
网络——尉迟恭
8. 清朝保和殿大学士有几人
15人,分别是:额色黑、成克巩、索额图、李霨、魏裔介、杜立德、卫周祚、王熙、梁清标、吴琠、马齐、张廷玉、鄂尔泰、讷亲、傅恒。
1、成克巩
成克巩(1608—1691)字子固,直隶大名人,清朝大臣。历充《太宗实录》、《太祖圣训》、《太宗圣训》总裁。父基命,明大学士。克巩崇祯十六年进士,改庶吉士。避乱里居。
明崇祯十六年进士,授翰林院庶吉士。入清后,在顺治朝历任国史院检讨、秘书院侍读学士、宏文院学士、吏部侍郎、吏部尚书、秘书院大学士、加太子太保、摄左都御史、少保、保和殿大学士兼户部尚书、少傅兼太子太傅等职。
顺治十八年,圣祖即位,复为国史院大学士。康熙元年,调秘书院大学士。康熙二年,乞休回籍。康熙三十年卒。
关于成克巩生平著作,《清史稿》艺文志载其著有《伦史》五十卷,《四库全书》载其辑有《御定道德经注》二卷,《晚晴簃诗汇》谓其有《清慎堂集》。
2、额色黑
额色黑(?-1661年),富察氏,满洲镶白旗人,清朝初期大臣。顺治五年,迁刑部启心郎。八年,擢内国史院大学士,世职累进一等阿达哈哈番。十三年,命往朝鲜谳狱。
十五年,改保和殿大学士。额色赫再主会试,修太宗实录,辑太祖、太宗圣训,纂资政要览,并充总裁官,累加少师兼太子太师。十八年,卒,谥文恪。雍正年间,入祭祀贤良祠。
3、马齐
富察·马齐(1652~1739年),满洲镶黄旗人。清朝外戚大臣,户部尚书米思翰次子,孝贤纯皇后的父。
凭借门荫,取得监生资格,授工部员外郎,迁郎中、内阁侍读学士。康熙二十四年(1685年),出任山西巡抚,历任左都御史、兵部尚书、户部尚书、武英殿大学士、保和殿大学士、军机大臣、太子太保。
雍正帝即位后,任总理事务王大臣之职,参与中俄《布连斯奇条约》的交涉工作。雍正帝驾崩后,称病隐退。
乾隆四年(1739年),去世,享年八十七,谥号文穆。
4、鄂尔泰
鄂尔泰(1677—1745年),西林觉罗氏,字毅庵,满洲镶蓝旗人。清朝中期名臣,国子祭酒鄂拜之子,与田文镜、李卫并为雍正帝心腹。
鄂尔泰先人投归清太祖,为世管佐领。祖父图彦突官户部郎中。康熙三十六年(1697年),鄂尔泰二十岁中举,进入仕途。二十一岁,袭佐领世职,充任侍卫,累任内务府员外郎。
鄂尔泰官运的转机是在雍正继位之时。雍正三年(1725年),拜广西巡抚。雍正四年(1726年)调任云贵总督,兼辖广西,他在云南实行设置州县、改土归流,加强中央对西南地区的统治。
雍正十三年(1735年),雍正帝驾崩,与张廷玉等同受遗命辅政,担任总理事务大臣,历任军机大臣、领侍卫内大臣、议政大臣、经筵讲官,管翰林院掌院事,加衔太子太傅,充国史馆、三礼馆、玉牒馆总裁,赐号襄勤伯。
乾隆十年(1745年)病逝,享年六十六岁,谥号文端,配享太庙,入祀京师贤良祠。乾隆二十年(1755年),坐胡中藻狱,被撤出贤良祠,鄂尔泰著有《西林遗稿》。雍正帝编著的《朱批谕旨》,收有《鄂尔泰奏折》,汇集了他在云贵广西总督任上的奏疏。
5、富察·傅恒
富察·傅恒(约1720~1770年),字春和,满洲镶黄旗人。清朝外戚、名将,户部尚书米思翰之孙,察哈尔总管李荣保第九子,清高宗孝贤纯皇后之弟。
初为蓝翎侍卫、山西巡抚、总管内务府大臣,累迁户部尚书等职,乾隆十三年(1748年),督师指挥大小金川之役,降服莎罗奔父子。
乾隆十九年(1754年),力主攻打伊犁,平息准噶尔部叛乱,担任《平定准噶尔方略正编》、《平定准噶尔方略前编》、《平定准噶尔方略续编》正总裁,撰写《钦定旗务则例》、《西域图志》、《御批历代通鉴辑览》等书。
乾隆三十三年(1768年),担任经略,督师云南。次年四月,率领京师及满蒙士兵,分三路入缅作战,身患重疾,仍督军进攻,屡败缅军。
后与云贵总督阿桂合攻老官屯不下,遂乘缅甸遣使请和,上疏奏请罢兵,授一等忠勇公、领班军机大臣加太子太保、保和殿大学士。
乾隆三十五年(1770年)二月,班师回朝,不久病卒。乾隆皇帝亲临府邸奠酒,谥号文忠。嘉庆元年(1796年)五月,其子福康安平苗之功,赠郡王衔,配享太庙,入祀贤良祠。
参考资料来源:网络——清朝大学士列表
参考资料来源:网络——富察·傅恒
参考资料来源:网络——鄂尔泰
参考资料来源:网络——富察·马齐
参考资料来源:网络——额色黑
参考资料来源:网络——成克巩
9. 文渊阁大学士是个什么角色
文渊阁大学士源于唐朝,成于明朝。唐代有宏文馆学士、集贤院学士,为掌文学著作之官,尝以宰相兼领、知馆、院事,称大学士。宋沿之,对学士中资望特高者,加‘大’字。及明洪武十三年(公元1382年)废丞相及中书省,十五年仿宋制设大学士,以为皇帝顾问。
成祖即位后,以侍讲、侍读学士等翰林官参预机务,入内阁,至明中叶,遂以大学士为内阁长官,替皇帝起草诏令,批条奏章,商承政务。稍后,以尚书、侍郎入阁办事,兼大学士,加官至于一品,乃成为事实上的宰相。
清代设立军机处,大学士职权为军机大臣所代替,其称仅为荣衔,授予军机大臣及内外各官资望特高者,为正一品。
(9)弘文阁大学士扩展阅读
文渊阁位于北京故宫博物院东华门内文华殿后,是紫禁城中最大的一座皇家藏书楼。
它是中国古代汉族宫殿建筑之精华,坐北面南,阁制仿自浙江宁波范氏天一阁。乾隆三十八年(1773年),乾隆皇帝下诏征书,开设四库全书馆,编纂《四库全书》。
乾隆三十九年,下诏兴建藏书楼。乾隆四十一年(1776年),文华殿后之皇宫藏书楼建成,乾隆皇帝赐名文渊阁,用于专贮第一部精抄本《四库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