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硕士学位 » 古代称学士
扩展阅读
中国网络原创新人乐团 2021-03-31 20:26:56
党政视频素材 2021-03-31 20:25:44
厦门大学统计学硕士 2021-03-31 20:25:36

古代称学士

发布时间: 2021-03-24 03:02:35

Ⅰ 古代的学士是什么官职

魏晋复时是掌管典礼、编制撰诸事的官职。唐以后指翰林学士,成为皇帝的秘书、顾问,参与机要,因而有“内相”之称。明清时承旨、侍读、侍讲、编修、庶吉士等虽亦为翰林学士,但与唐宋时翰林学士的地位和职掌都不同。如《(指南录)后序》“以资政殿学士行”,这是文天祥辞掉丞相后授予的官职;《谭嗣同》“君以学士徐公致靖荐”,徐致靖当时任翰林院侍读学士,这是专给帝王讲学的官职。白居易、欧阳修、苏轼、司马光、沈括、宋濂等都曾是翰林学士。

Ⅱ 古代学位的名称

在中国古代那些不叫学位,是表示达到某种程度的。学位起源于欧洲中世纪。

童生试:也叫“童试”;明代由提学官主持、清代由各省学政主持的地方科举考试,包括县试、府试和院试三个阶段,院试合格后取得生员(秀才)资格,方能进入府、州、县学学习,所以又叫入学考试。应试者不分年龄大小都称童生。《左忠毅公逸事》“及试,吏呼名至史公”,这里就是指童生试,在这次考试中左光斗录取史可法为生员(秀才),当时史可法二十岁。《促织》“邑有成名者,操童子业”,“操童子业”是说正在准备参加童生试。

乡试:明清两代每三年在各省省城(包括京城)举行的一次考试,因在秋八月举行,故又称秋闱(闱,考场)。主考官由皇帝委派。考后发布正、副榜,正榜所取的叫举人,第一名叫解(jie)元。

会试:明清两代每三年在京城举行的一次考试,因在春季举行,故又称春闱。考试由礼部主持,皇帝任命正、副总裁,各省的举人及国子监监生皆可应考,录取三百名为贡士,第一名叫会元。

殿试:是科举制最高级别的考试,皇帝在殿廷上,对会试录取的贡士亲自策问,以定甲第。实际上皇帝有时委派大臣主管殿试,并不亲自策问。录取分为三甲:一甲三名,赐“进士及第”的称号,第一名称状元(鼎元),第二名称榜眼,第三名称探花;二甲若干名,赐“进士出身”的称号;三甲若干名,赐“同进士出身”的称号。二、三甲第一名皆称传胪,一、二、三甲统称进士。

及第:指科举考试应试中选,应试未中的叫落第、下第。《祭妹文》:“逾三年,予披宫锦还家。”古时考中进士要披宫袍,这里“披宫锦”即指中进士。《祭妹文》:“大概说长安登科,函使报信迟早云尔。”“登科”是及第的别称,也就是考中进士。

进士:是科举考试的最高功名。《儒林外史》第十七回:“读书毕竟中进士是个了局。”贡士参加殿试录为三甲都叫进士。据统计,在我国一千三百多年的科举制度史上,考中进士的总数至少是98749人。古代许多著名作家都是进士出身,如唐代的贺知章、王勃、宋之问、王昌龄、王维、岑参、韩愈、刘禹锡、白居易、柳宗元、杜牧等,宋代的范仲淹、欧阳修、司马光、王安石、苏轼等。考中进士,一甲即授官职,其余二甲参加翰林院考试,学习三年再授官职。

状元:科举制度殿试第一名,又称殿元、鼎元,为科名中最高荣誉。历史上获状元称号的有一千多人,但真正参加殿试被录取的大约七百五十名左右。唐代著名诗人贺知章、王维,宋代文天祥都是经殿试而被赐状元称号的。

会元:举人参加会试,第一名称会元,其余考中的称贡士。

解元:生员(秀才)参加乡试,第一名称解元,其余考中的称举人。

连中三元:科举考试以名列第一者为元,凡在乡、会、殿三试中连续获得第一名,被称为“连中三元”。据统计,历史上连中三元的至少有十六人。欧阳修《卖油翁》中提到的“陈康肃公尧咨”,陈尧咨与其兄陈尧叟都曾考中状元,而陈尧叟则是连中三元。

鼎甲:指殿试一甲三名:状元、榜眼、探花,如一鼎之三足,故称鼎甲。状元居鼎甲之首,因而别称鼎元。

贡士:参加会试而被录取的称贡士。

举人:参加乡试而被录取的称举人。举人可授知县官职。《儒林外史》第三回写范进中举后,张乡绅立即送贺仪银和房屋,范的丈人胡屠户也立时变了嘴脸吹捧女婿“是天上的星宿”,而范得了消息,高兴得发了疯。说明古代中举后便可升官发财。

生员:即秀才,参见“童生试”条。通过院试(童试)的可称为生员或秀才。如王安石《伤仲永》“传一乡秀才观之”。东汉时避光武帝刘秀讳,而称秀才为茂才,《阿Q正传》中称赵少爷“茂才公”,表示讽刺。

同年:科举时代同榜录取的人互称同年。《训俭示康》:“同年曰:‘君赐不可违也。’”

国学:先秦学校分为两大类:国学和乡学。国学为天子或诸侯所设,包括太学和小学两种。太学、小学教学内容都是“六艺”(礼、乐、射、御、书、数)为主,小学尤以书、数为主。

乡学:与国学相对而言,泛指地方所设的学校。

稷下学宫:战国时期齐国的高等学府,因设于都城临淄稷下而得名。当时的儒、法、墨、道、阴阳等各学派都汇集于此,他们兴学论战、评论时政和传授生徒,孟子和荀子等大师都曾来此讲学,是战国时期“百家争鸣”的重要园地。

太学:中国封建时代的教育行政机构和最高学府。魏晋至明清或设太学,或设国子学(监),或两者同时设立,名称不一,制度也有变化,但都是教授王公贵族子弟的最高学府,就学的生员皆称太学生、国子生。《张衡传》:“因入京师,观太学。”《送东阳马生序》:“东阳马生君则在太学已二年。”

国子监:参见“太学”条。汉魏设太学,西晋改称国子学,隋又称国子监,从此国子监与太学互称,都是最高学府兼有教育行政机构的职能。如明代设“国子监”,而《送东阳马生序》中则称之为“太学”。

书院:唐宋至明清出现的一种独立的教育机构,是私人或官府所设的聚徒讲授、研究学问的场所,宋代著名的四大书院是:江西庐山的白鹿洞书院、湖南善化的岳麓书院、湖南衡阳的石鼓书院和河南商丘的应天府书院。明代无锡有“东林书院”,曾培养了杨涟、左光斗这样一批不畏阉党权势、正直刚硬廉洁的进步人士,他们被称为“东林党”。

学官:古代主管学务的官员和官学教师的统称。如祭酒、博士、助教、提学、学政、教授和教习、教谕等。

祭酒:古代主管国子监或太学的教育行政长官。战国时荀子曾三任稷下学宫的祭酒,相当于现在的大学校长。唐代的韩愈、明代的崔铣(《记王忠肃公翱事》的作者)都曾任过国子监祭酒。

博士:古为官名,现为学位名称。秦汉时是掌管书籍文典、通晓史事的官职,后成为学术上专通一经或精通一艺、从事教授生徒的官职。《三国志•吕蒙传》:“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送东阳马生序》:“有司业、博士为之师。”

司业:学官名。为国子监或太学副长官,相当于现在的副校长,协助祭酒主管教务训导之职。

学政:学官名。“提督学政”的简称,是由朝廷委派到各省主持院试,并督察各地学官的官员。学政一般由翰林院或进士出身的京官担任。《促织》:“又嘱学使俾入邑庠。”学使即学政的别称。《左忠毅公逸事》:“乡先辈左忠毅公视学京畿。”指左光斗任京城地区的学政。

教授:原指传授知识、讲课授业,后成为学官名。汉唐以后各级学校均设教授,主管学校课试具体事务。

助教:学官名。是国子监或太学的学官,协助国子祭酒和国子博士教授生徒,又称国子助教。

监生:国子监的学生。或由学政考取,或地方保送,或皇帝特许,后来成为虚名,捐钱就能取得监生资格。《祝福》中的“四叔”就是“一个讲理学的老监生”,《儒林外史》中的严监生则是一个吝啬鬼的典型。

诸生:明清时期经考试录取而进入府、州、县各级学校学习的生员。生员有增生、附生、廪生、例生等,统称诸生。《送东阳马生序》“今诸生学于太学”,则是指在国子监学习的各类监生。 ~

Ⅲ 学士在古代算什么

1、指古代在国学读书的学生。

《周礼·春官·乐师》:“及彻,帅学士而歌彻,令相。”(到[祭祀完毕]彻祭器的时候,就率领学士而歌唱并彻去祭器,命令[视瞭]搀扶(瞽者离去]。)郑玄注:学士,国子也。(郑玄注解:学士,指的是国学院的学子。)

2、泛指读书人。

《庄子·盗跖》:“使天下学士不反其本,妄作孝弟,而徼幸於封侯富贵者也。”(煽惑天下书生,让大家迷失方向忘了本!宣扬子教父弟敬兄,是为了升官发财封侯进爵罢了。)

3、指学者。

胡应麟《少室山房笔丛·华阳博议下》:介甫 、 元晦自是学士,不得以所长没之。(介甫 、 元晦都是学者,不能荒废自己的一技之长。)

4、官名。

南北朝以后,以学士为司文学撰述之官。 唐代翰林学士亦本为文学侍从之臣,因接近皇帝,往往参预机要。 宋代始设专职,其地位职掌与唐代略同。 明代设翰林院学士及翰林院侍读、侍讲学士,学士遂专为词臣之荣衔。 清 代改翰林院学士为掌院学士,馀如故。 清末期内阁、典礼院亦置学士。

(3)古代称学士扩展阅读

学士一称最早出现在《周礼·春官》的记载,最早是指在学校读书的人。魏晋以后,学士是指以文字技艺供奉朝廷的官吏。民间习惯上称有文采的人为“学士”,最著名的是苏东坡“苏学士”。

唐代,学士地位有很大提高,甚至可以参预朝政。其中翰林学士之首,是皇帝亲信顾问和秘书官,又称“内相”。到了宋代,授了“翰林学士”者,就有当宰相的希望。

另外,学士和大学士差距很大,学士大多是舞文弄墨的小官,可大学士的地位就非同一般。唐、宋时,“学士”前加“大”的都是宰辅重臣。到了清代,大学士成为文臣的最高职位,官至正一品。

Ⅳ 古代没考上学士叫什么

落第。落第秀才。

Ⅳ 古代太学士是什么职位

在京师设立的国学就是国子监,也称太学(最高学府),其监内肄业的学生统称国子监生,就应该是所谓的“太学士” 。太学是古代最高学府,古人将文人多尊称为士,如此太学士其实就相当于现在的中科院院士。

太学初建时为50人,汉昭帝时增至100人,王莽时增至10000人,“博士弟子”有免除赋役的特权。“博士弟子入选”,内由太常负责选择,外由郡国察举。

武帝还下令天下郡国设立学校官,初步建立起地方教育系统。太学和郡国学主要是培养统治人民的封建官僚,但是在传播文化方面,也起了重要作用。魏晋至明清或设太学,或设国子学,或两者同时设立,均为传授儒家经典的最高学府。

(5)古代称学士扩展阅读

在古代,学士的含义有很多种有时指在国学读书的学生;有时指一般读书人;有时指学者;有时指官名。

南北朝以后,朝廷将掌管文学撰述之官任命为“学士”。唐代翰林学士又多了一重身份,在做文学侍从之时,往往还可以参与机要。例如,唐太宗李世民时,曾召房玄龄、魏征、杜如海等人为学士,共商天下大事。

到了宋朝,翰林学士地位越发尊荣,授予翰林学士之位,甚至有当宰相的希望。到了明朝,凡出将入相者,必须是翰林学士出身。至清代,大学士地位更加显赫,为文职官吏之首,官阶为一品,常常后至宰相。

Ⅵ 学士的古义什么意思

1. 古代在国学读书的学生。
《周礼·春官·乐师》:“帅学士而歌《彻》。郑玄注:学士,国子版也。孔颖权达疏:此学士谓乡庠、序及国之大学、小学之学士。
2. 泛指读书人。
《庄子·盗跖》:使天下学士不反其本,妄作孝弟,而徼幸於封侯富贵者也。晋葛洪《抱朴子·崇教》:省文章既不晓,覩学士如草芥。何景明《彭中丞四民图歌》:渔奔樵窜学士徙,纵有陇亩无人耕。”唐韩愈《答殷侍御书》:每逢学士真儒,叹息踧踖,愧生於中,颜变於外。
3. 官名。
南北朝以后,以学士为司文学撰述之官。 唐 代翰林学士亦本为文学侍从之臣,因接近皇帝,往往参预机要。 宋 代始设专职,其地位职掌与 唐 代略同。 明 代设翰林院学士及翰林院侍读、侍讲学士,学士遂专为词臣之荣衔。 清 代改翰林院学士为掌院学士,馀如故。 清 末期内阁、典礼院亦置学士。明孔贞运《明资政大夫兵部尚书节寰袁公(袁可立)墓志铭》:赐进士、通议大夫、协理詹事府詹事兼翰林院侍读学士、纂修先朝实录记注起居管理六曹章奏、较内书文华殿展书诰勅撰文、前右春坊右谕德左庶子掌南京翰林院事、经筵讲官、通家乡眷生王铎顿首拜书丹。

Ⅶ 清朝时期什么官职叫太学士

在京师设立的国学就是国子监,也称太学(最高学府),其监内肄业的学生统称国子监生,就应该是所谓的“太学士” 。太学是古代最高学府, 古人将文人多尊称为士, 如此太学士其实就相当于现在的中科院院士。 太学是中国古代的大学。太学之名始于西周。汉代始设于京师。

汉武帝时,董仲舒上“天人三策”,提出“愿陛下兴太学,置明师,以养天下之士”的建议。武帝建元六年(公元前135年)在长安设太学。太学之中由博士任教授,初设五经博士专门讲授儒家经典《诗》、《书》、《礼》、《易》、《春秋》。

宣帝时博士增至十二人,王莽当政时又增至三十人。学生称为“博士弟子”或“太学弟子”。太学初建时为50人,汉昭帝时增至100人,王莽时增至10000人,“博士弟子”有免除赋役的特权。“博士弟子入选”,内由太常负责选择,外由郡国察举。

武帝还下令天下郡国设立学校官,初步建立起地方教育系统。太学和郡国学主要是培养统治人民的封建官僚,但是在传播文化方面,也起了重要作用。魏晋至明清或设太学,或设国子学,或两者同时设立,均为传授儒家经典的最高学府。

(7)古代称学士扩展阅读

国子学或国子监,是在中国古代封建社会的教育管理机关和最高学府,其具备了两种功能,一是国家管理机关的功能,二是国家最高学府的功能。国子学的设立相对于“太学”而言。

除了是国家传授经义的最高学府外,更多的承担了国家教育管理的职能;但同时,国子监与太学也可互称,经常用太学来指代国子监。

“国子监”出现后,“学”与“监”不同的含义说明了二者在承担两种功能上的不同分工,“学”是传授知识,指向教育和最高学府的功能;“监”是督查监管,指向国家教育管理的功能。

明国子监学习《四书》、《五经》,兼习《性理大全》以及律令、书数等,此外,国子监对教职员的职务、待遇及对监生的管理、待遇等方面,都有十分明确的规定。

Ⅷ 古代各种称呼

古代的自我称呼有很多,其中可以直译为“我”的有:

吾、余、予、其、之、某、窃、区区、不才、在下、小可、鄙人。

其中,需要注意以代词“之”、“其”来反称自己的情况,例如:柳宗元《捕蛇者说》中“君将哀而生之乎?”的“之”字,以及王安石的《游褒禅山记》中“而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的“其”字。

此外,根据社会地位、职位、职务、身份等,还有其他常见的自我称呼,例如:

帝王自称:朕、孤、孤王、寡人、不谷;

臣子自称:臣、微臣、下臣、老臣、末将、下官、奴才、小的;

老人自称:老朽(男子)、老身(女子);

和尚自称:贫僧(男子)、贫尼(女子);

女子自称:妾、贱妾、妾身、奴婢、婢子、民女、小女子。

(8)古代称学士扩展阅读:

古代的自我称呼多用谦称,谦称是一种卑称,所以往往用一些贬义词语,表现自己在对方面前的谦虚和不值一提。

古人不但说自己用谦称,说自己家里人时也用谦称。例如:说自己的儿子“犬子”、“不肖子”、“贱息”(“老臣贱息舒祺”《触龙说赵太后》)。说自己的女儿“小女”。说自己的父母为“家父”、“家母”、“家严”“家慈”。说自己的妻子“内人”、“贱内”。

说自己的东西时也用谦称,自己的房子“寒舍”、“蓬荜”、“舍下”。自己的文章为“无能之辞”、“鄙贱之语”、“拙作”。自己的意见主张为“管见”、“浅见”。表演技艺时说“献丑”,自己的功夫为“三脚毛”。在别人之前发言不忘说“抛砖引玉”。

而称呼对方时则不能用这些“不好”的词语,而要用尊称了。

Ⅸ 古文中的学士是什么意思

大学士是古代官名,历代的情况有所不同。
明清时代,大学士为辅助皇帝的高级秘书官员。又称内阁大学士、殿阁大学士等,也有协办大学士。
明清时流行的“中堂”一称,一般是指大学士或首辅大学士。
明初废除丞相,大学士成为皇帝顾问,参预机要。大学士中居首者,号称首辅,其权最大。
清代沿用明代内阁制制度,设内阁大学士。雍正时大学士职权为军机处所代替,但对资望特重的官员仍授大学士衔作为荣典(荣誉的恩典)。
明初废除丞相,大学士成为皇帝顾问,参预机要。大学士中居首者,号称首辅,其权最大。
明武宗正德中期以后,内阁权力急速发展,首辅大学士的职权如同以往的丞相。
清代沿用明代内阁制制度,设内阁大学士。雍正时大学士职权为军机处所代替,但对资望特重的官员仍授大学士衔作为荣典(荣誉的恩典)。
《网络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