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乡试、院试、会试、殿试第一名分别叫什么
乡试第一名解元、院试第一名秀才、会试第一名会元、殿试第一名状元 。
明清科举制度正式科举考试分为童生试(院试)、乡试、会试和殿试。
乡试为省一级考试,考试合格者为举人,第一名为解元;
会试是举人在京城参加的全国统一考试,考试合格者为贡士,第一名为会元;
殿试是由皇帝亲自主持的进士考试,分三甲。
第一甲三人第一名叫状元,第二名叫榜眼,第三名叫探花赐进士及第。 第二甲人数若干第一名称传胪,赐进士出身。第三甲人数最多赐同进士出身。
(1)院士大学士扩展阅读
殿试,为唐、宋(金)、元、明、清时期科举考试之一。又称“御试”、廷试”、“廷对”。殿试由内预拟,然后呈请皇帝选定。会试中选者始得参与。目的是对会试合格区别等第。
殿试为科举考试中的最高一段。由唐高宗创制,所以是从宋开始的。
会试是中国古代科举制度中的中央考试。应考者为各省的举人,录取者称为“贡士”,第一名称为“会元”。会试,金元明清四代科举考试名目之一。所谓会试者,共会一处,比试科艺。由礼部主持,在京师举行考试。会试在北京内城东南方的贡院举行。
会试的主考官4人(明代为2人)称总载,以进士出身的大学士、尚书以下副都御史以上的官员,由部都请派充。
院试是清代由各省学政主持的考试。因学政又称提督学院,故名。清初沿明制,各省提学官称提学道,亦沿称“道试”。凡经府试录取的童生均可参加, 其报名、填写履历、廪生作保等手续与府试、县试略同。
学政于驻在地考试就近各府应试童生,其余各府则依次分期亲临考场主持。考试分正试、复试二场。试八股文与试帖诗,并默写《圣谕广训》百数十字。揭晓名为出案, 录取者为生员(俗称“秀才”),札发入府、县学学习称“入学”,也叫“入泮”,受教官的月课与考校。此为童生试的最高阶段考试。
『贰』 古代太学士是什么职位
在京师设立的国学就是国子监,也称太学(最高学府),其监内肄业的学生统称国子监生,就应该是所谓的“太学士” 。太学是古代最高学府,古人将文人多尊称为士,如此太学士其实就相当于现在的中科院院士。
太学初建时为50人,汉昭帝时增至100人,王莽时增至10000人,“博士弟子”有免除赋役的特权。“博士弟子入选”,内由太常负责选择,外由郡国察举。
武帝还下令天下郡国设立学校官,初步建立起地方教育系统。太学和郡国学主要是培养统治人民的封建官僚,但是在传播文化方面,也起了重要作用。魏晋至明清或设太学,或设国子学,或两者同时设立,均为传授儒家经典的最高学府。
(2)院士大学士扩展阅读
在古代,学士的含义有很多种有时指在国学读书的学生;有时指一般读书人;有时指学者;有时指官名。
南北朝以后,朝廷将掌管文学撰述之官任命为“学士”。唐代翰林学士又多了一重身份,在做文学侍从之时,往往还可以参与机要。例如,唐太宗李世民时,曾召房玄龄、魏征、杜如海等人为学士,共商天下大事。
到了宋朝,翰林学士地位越发尊荣,授予翰林学士之位,甚至有当宰相的希望。到了明朝,凡出将入相者,必须是翰林学士出身。至清代,大学士地位更加显赫,为文职官吏之首,官阶为一品,常常后至宰相。
『叁』 古代的院士是什么官
古代应该没院士这一说,有个是翰林学士和后来的馆阁学士、大学士。唐朝以来的翰林学士无非就是皇帝秘书之类,没事儿起草诏书,陪皇上讲经读史,唠唠嗑什么,掌院学士有时候会负责科考。而后来的馆阁学士馆阁学士,是宋代特殊的制度之一,除某某殿大学士、学士多为执政大臣之荣衔外,还有龙图阁、天章阁等阁学士、直学士、待制,名为典司秘籍,为文学侍从官。其实,凡朝官出任外官,都带这种头衔,并非兼职之义。又有直秘阁等官称,名为馆职,是须经过考试的,称为入馆。明清制度,进士一部份因考试优等而入翰林院的,称为馆阁之选,就是由此而来的。但宋代后期的直秘阁,是其他官员的兼衔,名为贴职,并不被看重。宋洪迈《容斋随笔》卷16说:国朝馆阁之选,皆天下英俊,然必试而后命,一经此职,遂为名流,其高者曰集贤殿修撰,史馆修撰,直龙图阁,直昭文馆、史馆、集贤院秘阁;次曰集贤秘阁校理。官卑者曰馆阁校勘、史馆检讨,均谓之馆职。记注官缺,必于此取之,非经修注,未有直除知制诰者,官至员外郎则任之,中外皆称为学士。及元丰官制行,凡带职者,皆迁一官而罢之,而置秘书省官,大抵与职事官等。
此外,宋代还有一种“殿学士”的衔称,包括观文殿大学士、学士、资政殿大学士、学士、端明殿学士等。殿学士的资望极高,无职守,无典掌,只是出入侍从,以备顾问而已,然非常人可充任。《通考·职官考八》说:观文殿大学士,非曾为宰相不除;观文殿学士、资政殿大学士及学士,并以宠辅臣之位者;端明殿学士,惟学士之久次者始除。可见宋代的“殿学士”是专门作为高官、宠臣的荣称。
『肆』 古代的民生院院士是什么
古代没院士这一说。
有个是翰林学士和后来的馆阁学士、大学士。唐朝以来的翰林学士无非就是皇帝秘书之类,没事儿起草诏书,陪皇上讲经读史,唠唠嗑什么,掌院学士有时候会负责科考。而后来的馆阁学士馆阁学士,是宋代特殊的制度之一,除某某殿大学士、学士多为执政大臣之荣衔外,还有龙图阁、天章阁等阁学士、直学士、待制,名为典司秘籍,为文学侍从官。其实,凡朝官出任外官,都带这种头衔,并非兼职之义。又有直秘阁等官称,名为馆职,是须经过考试的,称为入馆。明清制度,进士一部份因考试优等而入翰林院的,称为馆阁之选,就是由此而来的。但宋代后期的直秘阁,是其他官员的兼衔,名为贴职,并不被看重。宋洪迈《容斋随笔》卷16说:国朝馆阁之选,皆天下英俊,然必试而后命,一经此职,遂为名流,其高者曰集贤殿修撰,史馆修撰,直龙图阁,直昭文馆、史馆、集贤院秘阁;次曰集贤秘阁校理。官卑者曰馆阁校勘、史馆检讨,均谓之馆职。记注官缺,必于此取之,非经修注,未有直除知制诰者,官至员外郎则任之,中外皆称为学士。及元丰官制行,凡带职者,皆迁一官而罢之,而置秘书省官,大抵与职事官等。
此外,宋代还有一种“殿学士”的衔称,包括观文殿大学士、学士、资政殿大学士、学士、端明殿学士等。殿学士的资望极高,无职守,无典掌,只是出入侍从,以备顾问而已,然非常人可充任。《通考·职官考八》说:观文殿大学士,非曾为宰相不除;观文殿学士、资政殿大学士及学士,并以宠辅臣之位者;端明殿学士,惟学士之久次者始除。可见宋代的“殿学士”是专门作为高官、宠臣的荣称。
『伍』 学士,硕士,研究生,博士,博士后,院士,从大到小排序。顺便解释一下什么是学士和院士,谢谢。
院士、博士后、博士、硕士、研究生、学士。
学士学位,是高等教育本科阶段授予的学位名称。在中国学位结构中为基础学位,由国务院授权高等学校授予。由学位授予单位依照本单位的学位授予条件和《中华人民共和国学位条例》的相关规定进行授予。
院士是某些国家所设立的科学技术方面的最高学术称号,一般为终身荣誉。在中国,院士通常是指中国科学院院士或中国工程院院士。
(5)院士大学士扩展阅读:
1、学士学位获取条件:
普通高等学校本科毕业生(包括统招专升本)毕业考试成绩合格,在校表现良好,就可以获得学士学位。有的学校要求过大学英语四级。
参加高等教育自学考试(本科),所有科目的加权成绩在该校所划定的分数以上(不同学校要求不同),毕业论文答辩良好及以上并通过学位英语考试,毕业后可以申请学士学位(有的学校还要求通过学位加试,即本专业主干课加试)。
电大开放教育本科生,必修课平均成绩75分及以上,选修课70分及以上,通过学位英语考试,论文答辩成绩为良(或以上)可申请由国家开放大学授予的学士学位。
脱产、业余(函授)的成人教育本科生(包括成人专升本)毕业后符合条件者(一般是在校表现良好、论文良好及以上、所有科目平均分70分以上、补考累计少于四门、通过学位英语考试)可以申请学士学位。
2、院士选举程序
国内标准:
在科学技术领域做出系统的、创造性的成就和重大贡献,热爱祖国,学风正派,具有中国国籍的研究员、教授或同等职称的学者、专家(含居住在香港、澳门特别行政区和台湾省以及侨居他国的中国籍学者、专家),均可被推荐并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
增选院士每两年进行一次,每次增选总名额不超过60名。各学部每次增选名额的分配,由院士大会的常设领导机构根据学科布局和学科发展趋势确定。院士候选人通过以下两种途径推荐,不受理本人申请。
『陆』 院士和古代大学士有什么区别
模特儿是由英语的“Model”音译而来,主要是指担任展示艺术、时尚产品、广告等媒体的人,模特儿一词也代表了从事这类工作人的职业。模特在体型、相貌、气质、文化基础、职业感觉、展示能力等方面具有一定条件,并有良好的对服装设计、制作与面料、配件以及音乐、舞台灯光等具有一定的领悟能力,这样的一群工作在T型台上的工作者。一般身材高挑。 模特,英文Model,被解释为“模型”、“模式”、“模特儿”。如果一个人具有了某种商业使用目的,他/她就成为了Model。
超模是代表在国际上有一定地位的模特。
和普通模特不同,超模举手投足间都有着时尚的气息,他们是时尚的代名词,活跃在国际T台上。
『柒』 古代的翰林院中的院士有多高的水平
相当于现在的中国工程院和中国科学院;翰林院集中了当时社会上的知识精英人才,而中国科学院和中国工程院同样也是集中了社会的知识精英人才;属于人才储备机构。无论政治地位高低,在各朝各代,翰林学士始终是社会中地位最高的士人群体,集中了当时知识分子中的精英,社会地位优越。中国科学院和中国工程院也在当今社会享有很高的社会声誉,集中了社会绝大多数的精英人才,为国家的发展作出了巨大贡献。
明清时期,为内阁取代,但是翰林院也成为养才储望之所,读书人聚集的地方,这些人负责修书撰史、起草诏书、为皇室成员侍读、担任科举考官等,他们地位清贵,又是皇帝身边的人或者是皇帝倚重的人才,所以翰林院是成为阁老重臣或者地方官员的踏脚石。比如明朝中后期更是形成了非进士不入翰林、非翰林不入大学士的局面。彼时,由科举至翰林,由翰林而朝臣是科举时代士大夫们的人生理想。
『捌』 大学士,有多大官
秦设丞相、太尉和御史大夫,组成中枢机构。丞相管行政、太尉管军事、御史大夫管监察和秘书工作。汉朝大体上沿袭秦制称为三公。下有九聊,分管各方面政务,后世又演变为三省六部制。三省为中书省(决策)、门下省(审议)、尚书省(执行),三省的长官都是宰相。宋代中书省职权扩大,同枢密院分掌文武大权,门下,尚书省遂废。明代内阁为最高政务机构,内阁大臣称为辅臣,首席称首辅(即宰相)。清代有军机处,王、公、尚书等为军机大臣,掌握政府大权。
六部,是指“吏部,管官吏任免、考核、升降等事;户部,管土地户口、赋税财政等事;礼部,管典礼、科学、学校等事;兵部,管军事;刑部,管司法刑狱;工部,管工程营造、屯田水利等事”。各部长官为尚书,副职为侍郎。下设郎中,副职称员外郎,下属官员有主事等。
此外,中央还设有专门机构和官员,负责管理图书、编修历史、制定历法等工作。如司马迁、张衡曾任太史令。高启为翰林国史编修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