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硕士学位 » 光绪二十七年学士名
扩展阅读
中国网络原创新人乐团 2021-03-31 20:26:56
党政视频素材 2021-03-31 20:25:44
厦门大学统计学硕士 2021-03-31 20:25:36

光绪二十七年学士名

发布时间: 2021-03-20 16:18:19

『壹』 光绪二十七年是什么生肖

光绪二十七年的生肖是牛。

光绪二十七年是辛丑年,辛丑年出生的人生肖属牛,五行属土,是壁上土命。

  • 农历:光绪廿七年六月十七

  • 公历:1901年8月1日 星期四 狮子座

  • 干支:辛丑 年 乙未 月 辛亥 日

  • 信息来源:华·····网

『贰』 1887年前后进士名单

科举制选状元肇基于隋,确立于唐,完备于宋。从唐高祖武德五年(622年)科举考试开始,至清光绪三十年(1904年)最后一次科考,凡1282年间历代王朝共选拔了文状元654名,武状元185名(有姓名记载的)。
中国科举史上第一个状元是唐武德五年(公元622年)的孙伏伽,最后一个状元是清光绪三十年(1904)的刘春霖。其中文状连中三元者14人,武状连中三元者1人。
因历朝历代多以文艺及哲理为取才的标准,虽然这些状元中不乏政治家、史学家,但仍以文学家为多。其中较为人知的有,唐代的贺知章、王维、柳公权,宋代的张孝祥、文天祥,明代的胡广、杨慎,清代的翁同龢、张謇等。中状元称为“大魁天下”,是读书人的最高荣誉,但大多数的状元,因为个人的因素或当时环境的牵制,使其一生不能大伸手脚,有所作为,而终至湮没在历史的洪流中。
历代状元中,最为后世崇敬的民族英雄,是南宋宝佑四年(1256年) 丙辰科状元文天祥。他以崇高的爱国精神和民族气节,被誉为“状元中的状元”。
历代状元中,对中国政治局势起过重大影响和作用的,是清咸丰六年(1856 年) 丙辰科状元翁同龢。他一生两次为帝师,在晚清帝、后两党之争中为帝党首领。甲午中日战争后,积极支持康有为变法主张,并密荐之于光绪皇帝,最终促成“戊戌变法”,使当时政局发生重大变化。
历代状元中,唯一由状元而成为皇帝的,是西夏天庆十年(1203年) 癸亥科状元李遵顼。他是夏宗室齐王李彦宗之子,于天庆十年(1203 年) 参加西夏科举考试,廷试得中第一,成为状元。袭封齐王,又擢升大都督府主。后于西夏皇建二年(1211 年) 发动宫廷政变,废夏襄宗自立,成为皇帝,是为夏神宗。
历代状元中,有据可考最早在科举考试中连中“三元”的状元,是唐建中二年(781 年) 辛酉科状元崔元翰。他先后考中京兆府解头(解元) 、进士状头(状元) 、博学宏词科敕头、制科三等敕头。
历代状元中,唯一由武状元而位至宰相者,是唐代开元初年武举高等(状元) 郭子仪。他一生历仕玄宗、肃宗、代宗、德宗四朝,曾两度担任宰相。同时,他也是历代武状元中军功最为显著者。
历代科举考试中, 考中“三元”人数最多的是北宋,共有孙何、王曾、宋庠(xiáng,即宋郊)、杨寘(zhì,同‘置’)、冯京、王岩叟等6人。
历代状元中,官至宰相(含相当宰相的官职,如内阁首辅、大学士等) 人数最多的是明朝,共有胡广、商辂等17 人。
历代状元中,诗、画成就最高的,是唐开元十九年(731 年) 辛未科状元王维。他是盛唐山水田园诗派杰出代表之一,其诗歌艺术被认为“自李(白) 杜(甫) 而下,当为第一”。其绘画被推为“南宗绘画之祖”,古代文人画亦自他而始。
历代状元中,词作成就最高的,是南宋绍兴二十四年(1154 年)甲戌科状元张孝祥。其词追踪苏轼,气概凌云,具有深厚的爱国主义色彩,与张元干并称南宋初期词坛双璧,是伟大的爱国词人辛弃疾的先行者。
历代状元中,书法成就最高的,是唐元和三年(808 年) 戊子科状元柳公权。他精于楷书,也擅长行草书,和唐代另一大书法家颜真卿并称“颜柳”,历史上还把他和唐代欧阳询、颜真卿、元代赵孟頫合称为我国“楷书四大家”。
历代状元中,史学成就最高的,是五代时后汉乾佑二年(949 年)己酉科状元王溥。他在唐代苏冕始创会要体的基础上,据苏冕所编唐九朝《会要》及杨绍复等续修之书,重加整理,撰成《唐会要》一百卷。后又据五代历朝实录撰成《五代会要》三十卷。不仅史料丰富翔实,而且正式建立了会要体分类编纂的体例方法,为后世所仿效。这一贡献被《四库提要》称为“厥功甚伟”。
历代状元中,著述最丰的,是明代正德六年(1511 年) 辛未科状元杨慎。他不仅工诗,而且能文、词和曲,并重视民间文学,是颇有成就的文学家和著名学者。其平生著述达四百余种,虽多散佚,仍留存一百多种,现存诗作二千三百首左右,著述之丰,明时推为第一 。
历代状元中,植物学成就最高的,是清代嘉庆二十年(1817 年)丁丑科状元吴其浚(jùn,同‘浚’)。他一生历任多省巡抚,所至注意各地丰瘠与民生的关系,依据耳闻目睹,绘图列说,并辑录古籍中有关植物文献,成《植物名实图考长编》二十二卷、《植物名实图考》三十八卷,是我国19 世纪一部重要的植物学专著。
历代状元中,最著名的思想家是南宋绍熙四年 (1193 年) 癸丑科状元陈亮。他提倡注重事业功利有补国计民生的“事功之学”。提出“盈宇宙者无非物,日用之间无非事”的命题, 和朱熹多次进行过义利、王霸关系的辩论。其学说独具体系,为永康学派的创始人。同时又是著名的文学家。
历代状元中,最嗜饮茶并对我国茶道研究作出贡献的是唐代元和九年(814 年) 甲午科状元张又新。他所撰《煎茶水记》一卷,评论各种泉水煎茶之优劣,是继陆羽《茶经》之后,我国又一部重要的茶道研究著作。
历代状元中,唯一出使过东欧国家的外交使臣,是清同治七年(1868 年) 戊辰科状元洪钧。他于光绪十三年(1887 年) 奉命出使俄、德、荷、奥诸国,任外交使臣三年。他利用西方资料撰著的《元史译文证补》,开创了利用西方著作、资料研究元史的新纪元。
19.历代状元中,有据可考唯一被皇帝招为驸马的,是唐会昌二年(842 年) 壬戌科状元郑颢。他状元及第后七年,即大中三年(849 年) ,被宰相白敏中作为驸马人选推荐给唐宣宗,尚宣宗之女万寿公主。
20.历代状元中,唯一在刚刚及第后即被皇帝下令处死的,是明洪武三十年(1397 年) 丁丑科南榜(或称春榜) 状元陈安。因该科殿试录取的都是南方士人,遭到北方士人不满。明太祖朱元璋怀疑录取有私,大为震怒,竟下令将主考官及陈安等人一并处死。
中国历史上唯一的女状元,是太平天国癸丑三年(清咸丰三年癸丑,1853 年) 女科状元傅善祥。
中国历史上第一个以少数民族文字参加科举考试得中状元的,是金世宗大定十三年(1173 年) 癸巳女真进士科(又称策论进士) 状元徒单镒,为女真族人。他参加科举考试是用女真文字。
中国历史上最后一个状元,是清光绪三十年(1904 年) 甲辰科状元刘春霖。他状元及第次年,即光绪三十一年(1905 年) ,慈禧太后即下诏停止科举,他也因此成为中国历史上的末科状元。
历代状元人数最多的是唐朝。自高祖武德五年(622 年) 壬午科,至哀帝天四年(907 年) 丁卯科,285 年间,科举考试几乎每年一次,约产生状元270 人。在《登科记考》、《玉芝堂谈荟》等古籍中有名可考者,有140 余人。
中国历史上,一届科举考试中由同一地区包揽前三名发生在明朝建文二年,来自江西吉安府的胡广、王艮和李贯包揽了一甲前三的状元、榜眼、探花。永乐二年则诞生了一个更加令人瞠目结舌的科举奇迹:同样是来自江西吉安府的才子们包揽了此次科举考试前七名!
中国历史上,一朝之中产生状元人数最多的省,是清代的江苏省。从顺治四年(1647 年) 丁亥科武进籍状元吕宫,到光绪二十年(1894年) 甲午科南通籍状元张謇,247 年间,共产生状元49 人。
注:清朝一代正宗江苏籍状元应为43人。之所以有49人的说法的原因是戴有祺(康熙30年状元)、王敬铭(康熙52年状元)、秦大成(乾隆28年状元)、徐郙(同治元年状元)等4人严格说应属上海人,而当时上海属于江苏;吴信中(嘉庆13年状元)、黄思永(光绪6年状元)等2人原籍都是安徽休宁、寄籍在江苏。就算除去这4人,江苏的43人仍大大领先于第二的浙江19人(如不算寄籍在外的应为18人)。
中国历史上,一朝之中产生状元人数最多的府,是清代的苏州府,共有状元24 人。
中国历史上,一朝之中在较短时间内产生状元人数最多的县,是南宋时期的永福县( 今福建永泰) 。自乾道二年(1166 年) 丙戌科,至乾道八年(1172 年)辰科,七年之间,连续产生萧国梁、郑侨、黄定3名状元。
历史上产生兄弟状元人数最多的朝代是唐朝,共有张式(兄) 、张正甫(弟) 等兄弟状元19 人。
30.历史上产生父子状元人数最多的朝代是北宋,共有张去华(父) 、张师德(子) 等父子状元6 人。
历代兄弟状元中,其及第时间相距最短的,是唐咸通十四年(873 年) 癸巳科状元孔纟熏(兄) 和唐乾符三年(876 年) 丙申科状元(弟)孔缄。兄弟二人状元及第的时间仅相隔三年。
历代父子状元中,其及第时间相距最短的,是北宋开宝二年(969 年) 已巳科状元安德裕(父) 和北宋开宝五年(972 年) 壬申科状元安守亮(子) 。父子二个状元及第的时间仅相隔三年。
历代状元中,最早开始从事实业活动并取得巨大成就的,是清光绪二十年(1894 年) 甲午科状元张謇。他于及第后次年(1895 年) 即从事实业活动,先后办起数十个企业及大批社会事业,影响遍及全国,被誉为“中国之大教育家、大实业家”。
历代武状元中,唯一参加过两科考试,先中探花后又考中状元的, 是清乾隆二十五年(1760 年) 庚辰武科状元马全。马全初名为马王泉,于乾隆十七年(1752 年) 曾参加一次武科进士考试,并在殿试中得中一甲三名(探花) 。后因在任职期间与同僚发生矛盾, 被削夺官职。为洗刷耻辱,他更名为全,决意再次夺取功名,终于乾隆二十五年(1760年) 在武科进士殿试中得。
历代状元中,最年轻的状元是唐高宗永徽七年(656年)登第的苏瑰和咸亨四年(673年)登第的郭元振,都是18岁。
历代状元中,有史可查的最年老的状元是唐代的尹枢,一直考到70多岁,才因一偶然机会毛遂自荐,成了状元。嘉庆年间,杭州人王严,以80高龄中试,但未及殿试就死了,不然的话他也许会打破尹枢的纪录。
历史上唯一一次同年文武两状元均为同一个地方举子,发生在北宋熙宁九年(1076),福建路兴化军(今莆田市)的徐铎和薛奕分别高中文武状元,宋神宗得知大魁天下的文武状元乃是同乡时,不由龙颜大悦,特作诗以赐,诗曰:“一方文武魁天下,四海英雄入彀中。”
历代状元中、在今天地位最高的,当属宋度宗咸淳四年(1268)戊辰科状元陈文龙(福建莆田人),明永乐六年(1409年),朝廷封陈文龙为“水部尚书”;清乾隆四十六年(1782年)皇帝加封陈文龙为镇海王,是福州城惶庙神。
在历代状元中、第一个、也是唯一一个因为诗赋被罢免的状元,为梁开平元年(公元907年)状元莆田人徐寅,因梁太祖指其《人生几何赋》中“一皇五帝不死何归”句,要其改写,徐寅答“臣宁无官,赋不可改”,梁太祖怒削其名籍。
历代科举唯一一次“四异”同科,为绍兴八年(1138),莆田人黄公度(1109-1156)殿试进士第一名为榜魁(状元);陈俊卿(1113-1186)第二名为亚魁(榜眼);林邓七十三岁,为榜尊;龚茂良(1121-1178)十八岁,为榜幼。时称“四异”同科。又,黄公度与陈俊卿,又被称为“魁亚占双标”。
许泰:中国历史上唯一被封爵、被皇帝收为义子、被赐国姓(朱)的武状元―明弘治十七年(1504)武状元许泰。
张三甲:中国科举史上最后一位武状元―清光绪二十四年(1898)武状元张三甲。
朱虎臣:中国科举史上年龄最小的武状元―宋绍兴年间的朱虎臣,皇帝赐他武状元时,年仅九岁。
李遵顼:中国历史上唯一由状元而当皇帝者―西夏元庆十年(1203)状元李遵顼。
郑冠:中国历史唯一先考取文状元又武举高第的人―唐朝长庆三年(823)文科状元、大和二年(828)“军谋宏远,堪任将帅”科登第者郑冠。

『叁』 光绪光绪二十一年考国大学士

这个似乎没有考国,这种大学士

在清朝,殿阁大学士,是一品;协办大学士,是从一品;内阁学士,翰林院学士,是从二品;内阁侍读学士、翰林院侍读学士、翰林院侍讲学士,是从四品

内阁的首辅大学士以及协办大学士都被称为中堂,即宰相的别称,但实权则由军机处掌握

唐景龙二年(708)置修文馆(后改弦文馆、昭文馆)大学士,至德二年(757)置集贤院大学士,元和年间后,皆由宰相兼领。天宝二年(743)又曾置崇贤馆大学士,亦由宰相兼领,贞元四年(788)废。五代后梁曾置金銮殿大学士。宋初,沿唐制,宰相分兼昭文馆、集贤殿大学士,其后又置观文殿、贤政殿大学士,用以优礼前任宰执。明洪武十五年(1382),仿宋制,置华盖殿(后改中极殿)、武英殿、文华殿、文渊阁、东阁大学士,以辅太子,备顾问。明成祖选翰林官入直文渊阁,参预机务,称为内阁,有人渐升为大学士,但官阶仅五品。仁宗增置谨身殿(后改建极殿)大学士,后大学士常以三孤兼任尚书,地位尊崇,为皇帝起草诏令,批答奏章,虽无宰相之名,而有宰相实权,号称辅臣。清初,置内三院大学士,顺治十五年(1658),改内三院为内阁,置中和、保和、文华、武英诸殿与东阁、文渊阁大学士。嗣一度复内三院旧制。雍正九年(1731),置协办大学士,乾隆十三年(1748)定制,置大学士满汉各二人,官衔以保和、文华、武英三殿及体仁、文渊、东阁三阁为称,其中保和殿大学士不常置,协办大学士满汉各一人。清大学士官阶:三殿三阁(保和殿 武英殿 文华殿 体仁阁 文渊阁 东阁)为正一品,协办大学士为从一品。为文臣最高级,名为协助皇帝处理政务,而清初有议政处制其权力,雍正年间置军机处后,其职权被取代,但军机大臣及内外官员之资望特重者仍授大学士,以示尊崇。

『肆』 清朝光绪.宣统年间苏姓进士名单

苏文枢,河南汲县人。顺治三年(1646)丙戌科第三甲第10名进士。历礼科右给事中,转户科左给事中。
苏铣,直隶(今河北)交河县人。顺治三年(1646)丙戌科第三甲第64名进士。由卫辉府推官行取监察御史,巡按山西。裁阙改补西宁道,又调岭东道。著有《警仪斋集》、《西宁县志》七卷、《西镇志》八卷。
苏弘祖,河南汤阴县人。顺治三年(1646)丙戌科第三甲第263名进士。
苏霖,顺天府(今北京)宛平县人。顺治四年(1647)丁亥科第二甲第33名进士。历浙江温处道。
苏东柱,字生紫,直隶(今河北)雄县人。顺治四年(1647)丁亥科第三甲第11名进士。顺治十七年任直隶知州。善书、工诗,有文士风第,无吏治之才,权不由己。民多逃亡,颇致口实。然实为衙役所累,非其罪也。六载卒于官。(见《保德州志》卷六)
苏腾凤,直隶(今山东)宁津县人。顺治六年(1649)已丑科第三甲第83名进士。
苏祖荫,江南(今江苏)常熟县人。顺治九年(1652)壬辰科第二甲第27名进士。
苏汝霖,江南(今安徽)石隶县人。顺治九年(1652)壬辰科第三甲第78名进士。授宁波府推官,后升户部郎中,广西提学佥事。
苏汝霖,江西金溪县人。顺治九年(1652)壬辰科第三甲第108名进士。历浙江金华府同知,康熙十三年(1674)卒于官。
苏海色,正白旗人。顺治九年(1652)策试满洲进士壬辰科第三甲第15名。
苏宣化,顺天府(今北京)大兴县人。顺治十六年(1659)已亥科第二甲第5名进士。庶吉士,编修,国子监司业,詹事府少詹事。
苏矿,直隶(今河北)交河县人。顺治十六年(1659)已亥科第三甲第252名进士。
苏嵋,河南汲县人。顺治十八年(1661)辛丑科第二甲第62名进士。
苏楫汝,字用济,广东新会县人。顺治十八年(1661)辛丑科第三甲第49名进士。历内阁中书。有《梅冈集》。《增校清朝进士题名碑录》作黄楫汝。
苏嵋,字依岩,顺天府(今北京)宛平县人。顺治十八年(1661)辛丑科第三甲第140名进士。历江苏邳宿同知,平乐知府。著有《圯上吟》。
苏尧松,福建南安人。康熙六年(1667)丁未科第三甲第34名进士。授徽州府歙县知县。
苏万楚,广东顺德县人。康熙九年(1670)庚戌科第三甲第149名进士。
苏玮,贵州大定府(今大方县)人。康熙十二年(1673)癸丑科第三甲第89名进士。官内阁中书。
苏俊,字用章,别号钝夫,山东武城县人。康熙十五年(1676)丙辰科第三甲第13名进士。授中书科中书舍人、徵士郎,升兵科给事中。
苏翔凤,江南(今江苏)常熟县人。康熙二十一年(1682)壬戌科第二甲第39名进士。
苏伟,字茂宏,一字济夫,山东武城县人。康熙三十年(1691)辛未科第二甲第22名进士。授中书科中书舍人,掌印中书,奉命典试湖广,归途中道卒于卫辉旅次。
苏成俊,广东高要县人。康熙三十年(1691)辛未科第三甲第62名进士。
苏滋忭,浙江余姚县人。康熙三十三年(1694)甲戌科第三甲第51名进士。
苏琠,直隶(今河北)交河县人。康熙三十三年(1694)甲戌科第三甲第55名进士。
苏铭,山东定陶县人。康熙三十六年(1697)丁丑科第三甲第79名进士。
苏埙,福建南安人。康熙三十九年(1700)庚辰科第三甲第198名进士。授江宁知县。
苏璜,字公佩,山东定陶县人。康熙四十八年(1709)已丑科第三甲第114名进士。苏璜,天性浑厚,立品端方。初宰广东乳原县,洁己爱民,弊□利兴。大中丞杨以操守廉洁题请调琼州府文昌□,恤农课士,一如在孺时,兼理安定县、万州邱务道□王以泽流海表题赠。致仕归里,日与生徒谈理论□,数年不倦。卒年八十五。(见乾隆《定陶县志·苏璜传》)
苏浵,河南汲县人。康熙四十八年(1709)已丑科第三甲第150名进士。
苏习礼,字肄三,山东武城县人。康熙五十一年(1712)壬辰科第三甲第69名进士。敕封儒林郎、翰林院检讨。
苏彤绍,广东潮阳县人。康熙五十二年(1713)癸巳恩科第三甲第44名进士。翰林院庶吉士。
蘇姓历代进士录(三)
北宋
蘇易简,字太简,蘇协之子。太平兴国五年(980)庚辰科进士(状元)。初授将作监丞、升州通判,历翰林学士、中书舍人。累拜参知政事,终礼部侍郎、知陈州。諡文宪。著有《文房四谱》、《续翰林志》及文集二十卷传世。与蘇舜钦、蘇舜元并称“铜山三蘇”。
蘇国华,福建泉州人,端拱二年(989)陈尧叟榜进士。历康州知州,累迁著作郎。
蘇季成,蘇国华之弟。咸平三年(1000)陈尧咨榜进士。
蘇颃,福建漳州人。大中祥符元年(1008)姚晔榜进士(第一甲)。
蘇绅,福建泉州人。父仲昌,子颂。天禧三年(1019)王整榜进士。迁太常博士,举贤良方正科。知扬州归。历三司盐铁判官。进史馆修撰,入翰林为学士。除知扬州,再入翰林,以侍读学士、集贤殿修撰知河阳,徙河中,未行卒。《宋史》有传。
蘇 ,蘇国华之子。天圣二年(1024)宋郊榜进士。子复、随、咸,俱登第。
蘇涣,初字公群,更字文甫,蘇洵兄、蘇轼伯父。四川眉山人。北宋天圣二年(1024)甲子科进士。历凤翔宝鸡主簿,凤州司法,後通判阆州、知祥符县,後升为提点利州路刑狱。著有《南麾退翁》、《蘇氏怀章记》一卷,今俱失传。《全宋诗》卷231仅存其诗一首。
蘇仲昌,蘇绅之父。天圣二年(1024)特奏名。
蘇逢,福建漳州人。天圣五年(1027)王尧臣榜进士。
蘇舜钦,字子美,易简孙。四川铜山人。天圣八年(1030)庚午科进士。历任蒙城、长垣县令,入大理评事、集贤校理、监进奏院等职。终湖州长史。其诗与梅尧臣齐名,美称“蘇梅”,被赞为宋诗“开山祖师”。著有《蘇学士集》(又名《蘇子美集》)16卷。
蘇玠,福建晋江人。伯材从兄。景祐元年(1034)张唐卿榜进士。
蘇迪,福建漳州人。景祐五年(1038)特奏名进士。
蘇缄,字宣甫,福建泉州人。绅从弟。宝元元年(1038)吕溱榜进士。历知英州,除广东都监。熙宁中交阯谋入寇,除皇城使,知邕州。卒赠奉国军节度使,諡忠勇。
蘇紘,福建泉州人。绅兄。宝元元年(1038)吕溱榜进士。
蘇畋,福建闽县人。庆历二年(1042)杨置榜进士。检校都官员外郎。
蘇颂,字子容,福建泉州人。庆历二年(1042)杨置榜进士。官至右仆射兼中书门下侍郎。进太子太保,卒赠司空。著有《蘇魏公文集》72卷、附录1卷,《蘇魏公外集》10卷,《蘇侍郎集》1卷《魏公题跋》1卷。《宋史》有传。
蘇舜元,字子翁,舜钦兄。庆历二年(1042)壬午科进士。历尚书度支员外郎,三司度支判官。著有诗集一卷。

『伍』 光绪年间有几位大学士他们是谁为什么

材料是不是: 军机大臣:“只供传叙缮撰,而不能有赞画于其间。” 是不是? 答案是: ①锦衣卫。 ②黄帝指挥。 ③采取了八股取士、大兴文字狱等。 加分吧,题目都打出来了

『陆』 寻光绪、宣统年间正定籍举人和秀才名录。如有人物简介,再付N倍财富。

光绪、宣统年间(1875—1911年) 正定籍举人和秀才名录:

李可权 杨安都(今海丰县梅陇镇后围村)人,清光绪二年(1876年)丙子科恩贡生。

陈光耀 兴贤都(今海丰县城)人,清光绪四年(1878年)戊寅科岁贡生。翰林院学士广东提督吴宝恕为题“岁魁”功名匾。

林念仁(1833—1892年)字光紫,号小薇,杨安都(今海丰县梅陇归丰)人,清光绪七年(1881年)辛巳科岁贡生;勤学诗书,工悬腕书楷,常临王、欧法帖,乐善好施,尤能解纷排难,为地方谋公益。

廖允孚 石塘都(今海丰县城东镇龙山小汾村)人,清光绪年副贡生(贡元),任赤山约约正。

黄元棠 石塘都(今海丰县公平),清光绪初年岁贡生。

虞载熙号允蕃,讳芳,兴贤都(今海丰县城东镇泌涛园村)人,清光绪十一年(1885年)乙酉科岁贡生。

马宝华 海丰县人,清光绪十一年(1885年)乙酉科廪贡生。

林梧冈 兴贤都(今海丰县海城金带街)人,清光绪十二年(1886年)丙戌科岁贡生,光绪十四年(1888年)董理重修后门炮台,有功绩,钦赏同知衔,秩从六品。生于道光十七年(1837年)丁酉正月十三日,卒于宣统元年(1909年)九月初五日。

林凌汉 兴贤都(林云鹤孙,今海丰县海城鲤趋埔)人,清光绪初年附贡生。

林汝汉 兴贤都(林云鹤孙,今海丰县海城鲤趋埔)人,清光绪初年附贡生。

林秀升 兴贤都(林云鹤曾孙,今海丰县海城鲤趋埔)人,清光绪年间贡生。

吕铁槎(1853—1938年)号秋舫,字月槎,兴贤都(今海丰县附城鹿境村)人,清光绪十八年(1892年)壬辰科廪贡生;当年,钦命内阁学士兼礼部侍郎衔提督广东全省学政汪大人,钦命广东等处地方承宣布政使司王大人为题“明经”功名匾。民国十二年(1923年)一月三十日,民选任海丰县长。

吕福曜 兴贤都(今海丰县附城鹿境村)人,清光绪十九年(1893年)年癸巳科岁贡生。

张兆焜(?—1906年)字质庵,号“谈瀛海客”, 石帆都(张光栋子,今陆丰市甲子) 人, 清光绪二十三年(1897年) 丁酉科第一名拔贡生(拔元), 任广西横县知县;支持康有为上疏光绪皇帝发动变法维新运动;擅书法,今犹存传世墨迹。

罗公度 号叠石,名仪,吉康都(今陆河县螺溪镇欧田赤犁树下村)人,清光绪二十三年(1897年)丁酉科第一名岁贡生;创办私塾“戆寮书室”以培育山区人才,执教终生。

叶泽深 杨安都(今海丰县梅陇上墩尾村)人,清光绪二十三年(1897年)丁酉科副贡生;当年,工部右侍郎提督广东全省学政(主考官)恽大人为其题“贡元”功名匾。

(注:1988年《海丰文物志》作:红草镇南汾村人,有误)。

叶贻谷 杨安都(今海丰县梅陇镇上墩尾村)人,清光绪二十四年(1898年)戊戌科岁贡生;当年,内阁学士兼礼部侍郎衔广东全省督学部院(主考官)张大人为题“岁魁”功名匾。

(注:1988年《海丰文物志》作:红草镇南汾村人,有误)。

邱兆熊 兴贤都(今海丰县海城南门)人,清光绪年间岁贡生。

许兆寅 金锡都(今汕尾市城区捷胜镇)人,清光绪末年间恩贡生。

陈蔼如 字春熙,金锡都(今汕尾市城区捷胜镇)人,清光绪末年间拔贡生。

马柱屏(?—1939年)字芷湾,兴贤都(今海丰县城内)人,清光绪年间拔贡生。

马遂良 兴贤都(今海丰县海城幼石街)人,清光绪二十一年(1895年)乙未科武庠生,光绪戊戌(1898年)科武科拔贡生,任广东雷州府、廉州府绥靖督办署督办;生于同治十二年(1873年)癸酉,卒于民国十五年(1926年)丙寅十二月二十六日。

余炽邦 石塘都(今海丰县赤坑镇南涂村)人,清光绪二十三年(1897年)丁酉科拔贡生(拔元)。

余埏俊 石塘都(今海丰县赤坑镇南涂村)人,清光绪二十四年(1898年)戊戌科附贡生(贡元)。

罗志策 兴贤都(今海丰县海城大街)人,清清光绪年间岁贡生。

陈伯熙 兴贤都(今海丰县附城东笏村)人,清光绪末年间贡生。

黄斗双 兴贤都(今海丰县海城和荣社)人,清光绪末年间廪贡生。

陈寿熙 兴贤都(今海丰县附城东笏村)人,清光绪年间廪贡生。

黄大椿 兴贤都(今海丰县城内)人,清光绪年间岁贡生。

辛经绣 字万贞,石塘都竹雅坑村(今海丰县海城镇长埔)人,清光绪年间增贡生。

辛寿昌 石塘都竹雅坑村(今海丰县海城镇长埔)人,清光绪年间岁贡生。

林晦庵 金锡都(今汕尾市城区捷胜镇)人,清末贡生。

刘吉如 金锡都(今汕尾市城区捷胜镇)人,清末贡生。

林大彬 金锡都(今汕尾市城区捷胜镇)人,清末贡生。

陈其仪 兴贤都(今海丰县附城东笏村)人,清光绪年间附贡生。

陈官龙 海丰县人,清光绪年间附贡生。

吕炳南 号守篆,字寿符,兴贤都(今海丰县附城鹿境村)人,清光绪年间附贡生。

黎殿魁 兴贤都(今海丰县城东镇上埔村)人,清光绪年间附贡生。

卓步青 石塘都(今海丰县城东镇赤山下围村)人,清光绪三十一年(1905年)乙巳科岁贡生。

陈梦龙(1860—1931年),号卧云,兴贤都(今海丰县海城)人,清光绪年间附贡生。民国十九年(1930年)信仰天主教。

陈裕珂 兴贤都(今海丰县附城东笏村)人,清光绪末贡生,任训导,创建陈氏星聚堂。

杨家龙 杨安都(今海丰县梅陇镇仓兜村)人,清光绪年间岁贡生。

杨以学 杨安都(今海丰县梅陇镇仓兜村)人,清光绪年间武科贡生,任海丰长沙炮台守卫。

杨向柏 杨安都(今海丰县梅陇镇仓兜村)人,清光绪年间贡生。

杨向树 杨安都(今海丰县梅陇镇仓兜村)人,清光绪年间贡生。

黄题名 字正品,坊廓都(今陆丰市大安镇石寨村)人,清光绪四年(1878年)戊寅科岁贡生。

黄列玉 字棠,坊廓都(今陆丰市大安镇石寨村)人,清光绪年间贡生。

黄明敏 字道齐,坊廓都(今陆丰市大安镇石寨村)人,清光绪年间岁贡生。

黄李升 字朝东,坊廓都(今陆丰市大安镇石寨村)人,清光绪年间岁贡生。

黄锦江 字朝三,坊廓都(今陆丰市大安镇石寨村)人,清光绪年间岁生。

黄志明 字英西,坊廓都(今陆丰市大安镇石寨村)人,清光绪年间贡生。

黄英渠 字清晖,坊廓都(今陆丰市大安镇石寨村)人,清光绪年间贡生。

黄英栽 字晖陆,坊廓都(今陆丰市大安镇石寨村)人,清光绪年间贡生。

黄济川 字耀臣,坊廓都(今陆丰市大安镇石寨村)人,清光绪十一年(1885年)乙酉科拔贡生。

黄耀潜 字觐臣,坊廓都(今陆丰市大安镇石寨村)人,清光绪年间贡生。

彭斗恒(约1866—1946)字泮香,兴贤都(今海丰县城内)人,清光绪末年岁贡生。精通医术,曾任海丰医官。

陈宅灵 杨安都(今海丰县梅陇镇东港村)人,清光绪年间贡生。

陈荫堂 杨安都(今海丰县梅陇镇东港村)人,清光绪年间贡生。

程英进 杨安都(今海丰县梅陇镇下港程村)人,清光绪年间贡生。

程从善 杨安都(今海丰县梅陇镇下港程村)人,清光绪年间贡生。

莫维轩 杨安都(今海丰县梅陇镇蜈蚣嘴村)人,清光绪年间贡生。

周云标 兴贤都(今海丰县城)人,清光绪三十二年(1906年)丙午科附贡生。兵部尚书两广总督岑春煊、礼部侍郎广东提督朱祖谋为题“贡元”功名匾。

曾树璜 金锡都(今汕尾城区捷胜镇)人,清末年间贡生。

刘 英 金锡都(今汕尾城区捷胜镇)人,清末年间贡生。

何翰藻 金锡都(今汕尾城区捷胜镇)人,清末年间贡生。

何藻泰 金锡都(今汕尾城区捷胜镇)人,清末年间贡生。

何葆谦 金锡都(今汕尾城区捷胜镇)人,清末年间贡生。

何应聪 金锡都(今汕尾城区捷胜镇)人,清末年间贡生。

何松年 金锡都(今汕尾城区捷胜镇)人,清末年间贡生。

何念暨 金锡都(今汕尾城区捷胜镇)人,清末年间贡生。

何大珍 金锡都(今汕尾城区捷胜镇)人,清末年间贡生。

黄 金 金锡都(今汕尾城区捷胜镇)人,清末年间贡生。

何其达 金锡都(今汕尾城区捷胜镇)人,清末年间贡生。

吕心焯 兴贤都(今海丰县附城鹿境村)人,清宣统元年(1909年)己酉科拔贡生。

蔡纯熙 兴贤都(今海丰县附城鹿境村)人,清宣统三年(1911年)辛亥科附贡生。

何彝泰 金锡都(今汕尾市城区捷胜)人,清宣统元年(1909年)己酉科第一名拔贡生,庚戌年(1910年)任法部录事宜。

『柒』 求清朝徐姓进士名单

1、徐继畲

徐继畲(shē)(1795年12月4日—1873年3月30日),晚清名臣、学者,《纽约时报》称其为东方伽利略。字松龛,又字健男,别号牧田,书斋名退密斋,山西代州五台县(今山西省忻州市)人。

道光六年进士,历任广西、福建巡抚、闽浙总督、总理衙门大臣,并为首任总管同文馆事务大臣。徐继畲是中国近代开眼看世界的伟大先驱之一,又是近代著名的地理学家,在文学、历史、书法等方面也有一定的成就。

著有《瀛寰志略》、《古诗源评注》、《退密斋时文》、《退密斋时文补编》等。

2、徐元文

徐元文(1634年-1691年),字公肃,号立斋,江苏昆山人。探花徐乾学、徐秉义之兄,兄弟三人皆官贵文名,号称“昆山三徐”、斋号“集义居”。

顺治十六年(1659年)进士第一,顺治帝称徐元文为“佳状元”,赐冠带、蟒服、乘御马等,授翰林院修撰。康熙十八年,出任修《明史》总裁,荐万斯同入史局。升国子监祭酒,充经筵讲官。

康熙称赞他:“徐元文为祭酒,规条严肃,满洲子弟不率教者,辄加挞责,人人敬畏。后人不能及也。”后任左都御史,官至文华殿大学士兼翰林院掌院学士。

康熙二十九年(1690年),《尼布楚条约》签订后的隔年,清廷为建立界碑,用汉、满、蒙、拉丁、俄五种文字将条约刻于碑上。

刻碑汉文由徐元文根据《实录本》润饰写定,前有徐元文所写序言。《清朝通志》、《清朝经世文篇》、《中俄约章会要》所载即为徐元文汉文本,一共有六条。

徐元文与其弟徐乾学、徐秉义都是进士出身,很有名望,号称“昆山三徐”。顾炎武曾勖勉徐元文:“有体国经野之心,而后可以登山临水;有济世安民之略,而后可以考古论今。”

康熙二十九年(1690年)江南江西总督傅拉塔弹劾徐乾学及其弟徐元文不法之事共十五款,被解职。闰七月二七日“惊悸呕血而死”,享年五十八岁。著有《含经堂集》、《得树园诗集》。

3、徐世昌

徐世昌(1855年—1939年6月6日),字卜五,号菊人,又号弢斋、东海、涛斋,晚号水竹村人、石门山人、东海居士。

直隶(今河北)天津人。其曾祖父、祖父在河南为官居,出生于河南省卫辉府(今卫辉市)府城曹营街寓所。

徐世昌早年中举人,后中进士。自袁世凯小站练兵时就为袁世凯的谋士,并为盟友,互为同道;光绪三十一年(1905年)曾任军机大臣。徐世昌颇得袁世凯的器重,在袁世凯称帝时以沉默远离之。

民国五年(1916年)3月袁世凯被迫取消帝制,起用他为国务卿。民国七年(1918年)10月,徐世昌被国会选为民国大总统。他下令对南方停战,次年召开议和会议。

民国十一年(1922年)6月通电辞职,退隐天津租界以书画自娱。徐世昌国学功底深厚,不但著书立言,而且研习书法,安阳袁林的墓碑“大总统袁公世凯之墓”九个大字系徐世昌的手笔。

工于山水松竹,如《石门山临图帖》等。一生编书、刻书30余种,如《清儒学案》、《退耕堂集》、《水竹村人集》等。被后人称为“文治总统”。

民国二十八年(1939年)6月5日,徐世昌病故,年85岁,先寄葬于天津桃园村原英国公墓,后同夫人一起归葬于河南省辉县市百泉镇苏门山下。

4、徐孺芳

徐孺芳,字兰皋,浙江仁和县(今属杭州市)人。清朝官员。

顺治十六年(1659年)进士,初授山西遥县知县,历官至福建提学。康熙十八年举博学鸿词科,未取。

5、徐乾学

徐乾学(1631—1694年),字原一、幼慧,号健庵、玉峰先生,清代大臣、学者、藏书家。江苏昆山人,清初大儒顾炎武外甥,与弟元文、秉义皆官贵文名,人称“昆山三徐”。

康熙九年(1670年)进士第三名(探花),授编修,先后担任日讲起居注官、《明史》总裁官、侍讲学士、内阁学士,康熙二十六年(1687年),升左都御史、刑部尚书。

曾主持编修《明史》、《大清一统志》、《读礼通考》等书籍,著《憺园文集》三十六卷。家有藏书楼“传是楼”,乃中国藏书史上著名的藏书楼。

参考资料来源:网络——徐乾学

参考资料来源:网络——徐孺芳

参考资料来源:网络——徐继畲

参考资料来源:网络——徐元文

参考资料来源:网络——徐世昌

『捌』 清朝历届科举进士的名单

1、杨瑄。字玉符,一作玉斧,号楷庵,华亭(今上海市松江县)洛北村人。清朝进士。其遗著有《楷庵诗草》(一作《楷庵集》),又作《楷庵诗略》、《塞外草》。

2、王煜,字綗斋,滁州乌衣人,清朝道光年进士。于道光二十二年请假回原籍。被江苏都督陆建瀛举荐主持南京钟山书院。清咸丰二年去世。著有《笔耕书屋诗赋草》传世。

3、王沆,王鼎之子。清道光二十年进士,翰林院编修。王鼎自缢尸谏后,他以不能成父志而为王鼎门生及陕甘同乡所鄙弃。自感愧恨,终生不出。

4、刘光三。嘉庆十九年(1814年),刘光三考中进士,起初授职吏部主事,后升任员外郎。刘光三任职吏部,才德兼优,吏部准备举荐他任知府。刘光三认为居官应为民造福,忠臣当为国除害,就选择了考取监察御史。

中国古代科举制度中,通过最后一级中央政府朝廷考试者,称为进士。是古代科举殿试及第者之称。元、明、清时,进士经殿试后,及第者皆赐出身,称进士。

(8)光绪二十七年学士名扩展阅读:

清朝时期一个人考中了进士,虽然也能象明朝那样,可以直接进入翰林院供职,领一份工资。但是就整体而言,清朝虽然号称完全继承了明朝的制度,但事实上做了一定改变,

尤其是大量的满洲人不通过考试就可以直接进入官僚体系,等于挤占了原由进士们垄断的官僚体系,从而造成进士们的地位在一定程度上下降。

而到了清朝中期以后,在翰林院供职的进士们收入无法保证基本生活的事情越来越多。到了晚期,他们甚至到了只能依靠地方实力派才能过活的地步,进士的意义其实已经名存实亡了。

这是中国科举时代最腐朽落后的时期,也就是说,即使朝廷不取消科举制,也必须开创其它的制度来对进士们进行二次淘汰,来选任合适的官员。

『玖』 光绪的历史

光绪皇帝历史:

光绪帝儿时《清史稿》论曰:德宗亲政之时,春秋方富,抱大有为之志,欲张挞伐,以前国耻。已而师徒饶败,割地输平,遂引新进小臣,锐意更张,为发奋自强之计。然功名之士,险躁自矜,忘投鼠之忌,而弗恤其罔济,言之可为于邑。洎垂帘再出,韬晦瀛台。外侮之来,衅自内作。卒使八国连兵,六龙西狩。庚子以后,怫郁摧伤,奄致殂落,而国运亦因此而倾矣。呜呼,岂非天哉。光绪驾崩后,清越四年而亡。

作为一个年轻发奋的君主,光绪皇帝以社稷为重,推行变法,不轻易退缩妥协, 以求自保; 反而在关键时刻, 为了变法信念,置生死安危于度外。这已经超出了一位傀儡帝王的行为价值选择, 即使从人格上看也是值得称道的。也许, 身为帝王, 百年来他受尽冷落和责难, 甚至有人指责他“懦弱无能”,但作为一个人, 作为一个资产阶级改良运动的先驱者, 他的人格是显示出一定亮色的, 是不必讳言的。变法的最终结果是失败了, 但对当时社会发展起了积极作用。 打破了封建专制主义的思想禁锢, 启开了中国思想解放的先河; 在经济上, 光绪接受了维新派发展民族资本主义的主张, 为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扫清道路; 在文化教育方面, 开办学堂, 改革科举制度, 派人出国留学、游历等, 这就使知识分子扩大了眼界, 给长久封闭的国家带来了一些西方的先进思想、理论和技术。光绪皇帝不愧为近代中国第一个效仿西方来变革中国的开明皇帝。

光绪对珍妃的深情,同样令人感动。“金井一叶坠,凄凉瑶殿旁。残枝未零落,映日有辉光。沟水空流恨,霓裳与断肠。何如泽畔草,犹得宿鸳鸯”每读此诗,令吾辈唏嘘不已。

载湉是醇亲王的儿子,慈禧太后的外甥,内侄。登基时只有五岁,两宫太后"慈禧"、"慈安"即"垂帘听政"。至光绪19岁,慈禧"归政",但仍实掌大权。光绪二十年(公元1894年),岁次甲午,朝鲜发生东学党之乱,日本趁机进占汉城,击沉我国运兵船,并攻击我牙山驻军。七月一日中、日两国正式宣战,后清廷战败,签订马关条约,史称为甲午战争。甲午战败后,朝野有志之士便提倡维新变法,其领导人物康有为以著书立论,发行中外公报主张变法,亦曾数次上书光绪,要求改革。其学生梁启超则于上海主编时务报,鼓吹变法图强。至光绪二十四年(公元1898年),清德宗下诏变法,以康有为﹑谭嗣同等人推行新政。但以慈禧太后为主的守旧派反对变法,于是发动政变,德宗被幽禁,康、梁逃亡日本。

因历时仅一百零三天,故称为百日维新。又因是年为戊戌年,故称为戊戌变法。光绪二十六年(公元1900年),义和团起事,仇杀外人,引起英、俄、法、德、美、日、义、奥八国共组联军,攻陷北京,光绪,慈禧太后逃亡西安。光绪二十七年(公元1901年),岁次辛丑,九月七日,在北京与各国所订立的条约,共十二款,以赔款一项为最重,数目高达白银四亿五千万两,为不平等条约中最苛刻的。后慈禧处死光绪的爱妃珍妃。光绪被软禁瀛台,最终死于急性砒霜中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