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清朝"协办大学士"和"大学士"有什么区别么
大学士成为清王朝最高的官员
到雍正八年(公元1730年),满、汉俱定为正一品,犹如历朝的丞相.
协办大学士,犹如宋之参知政事,为大学士之副职。到乾隆四年(公元1739年)才有协办大学士,以后并改为常设。其品级比大学士稍低,从一品。
『贰』 协办大学士是副宰相
清以大学士为内阁长官,遇有大学士在内廷行走或奉差外出者,另派人协办阁务。雍正元年(1723)至五年间有署大学士,二年有协理大学士,六年又有额外大学士,十年至十三年复置协理大学士。皆非常设,无定额。乾隆四年(1739)方有协办大学士,十三年额定为满、汉各一员,由六部尚书或总督中选任,为大学士副职,可递升大学士。从一品。
『叁』 大学士相当于什么官
在明清两代就相当于宰相,在现代相当于总理、副总理。
大学士为正一品,是明清两朝的最高官。理论上,清朝大学士最多可以有六人,但一般只设置两三人,多时也只有四五人。
清大学士官阶:三殿三阁为正一品,协办大学士为从一品。为文臣最高级,名为协助皇帝处理政务,而清初有议政处制其权力,雍正年间置军机处后,其职权被取代,但军机大臣及内外官员之资望特重者仍授大学士,以示尊崇。
在六个名号的大学士中,在乾隆十三年裁撤中和殿之前,其地位顺序从高到低为:中和殿、保和殿、文华殿、武英殿、文渊阁、东阁。后来变成:保和殿、文华殿、武英殿、文渊阁、东阁、体仁阁。大学士的迁转也大多按从体仁阁至文华殿这样的顺序迁转。
(3)协大学士扩展阅读:
明清时流行的中堂一称,一般是指大学士或首辅大学士。此外,越南的后黎朝和阮朝也曾模仿中国,设立大学士之职。 洪武十三年(1380年),丞相胡惟庸因案被诛,明太祖罢中书省,废除二千余年来的丞相制度,直接由皇帝亲统六部。
洪武二十八年(1395年)六月,太祖御奉天殿,敕谕文武群臣说:“自古三公论道,六卿分职。自秦始置丞相,不旋踵而亡。汉、唐、宋因之,虽有贤相,然其间所用者多有小人专权乱政。我朝罢相,设五府、六部、都察院、通政司、大理寺等衙门,分理天下事务,彼此颉颃,不敢相压,事皆朝廷总之,所以稳当。
明成祖始开内阁于文渊阁,延揽大学士入内阁,选翰林官解缙、胡广、杨荣等入职文渊阁,参预机务,阁臣政务自此始,有人渐升为大学士,但品阶只有正五品。
仁宗增置谨身殿(后改建极殿)大学士,后大学士常以三孤兼任尚书,地位尊崇,为皇帝起草诏令,指导批答奏章,号称辅臣。仁宣时有三杨(杨士奇、杨荣、杨溥)入阁,多所扶正,海内清平。
大学士中居首者,号称首辅,其权最大,有票拟之权。明武宗正德中期以后,内阁权力急速发展,但首辅大学士的职权仍无法与以往的丞相相比。
『肆』 纪晓岚是大学士,大学士是干什么的,几品官为什么没有兵
大学士,是辅助皇帝的高级秘书官。一开始大学士并无实权,类似今日的秘书之职。从品级上讲,大学士都一样,均为正一品,实际地位会有些许差别。大学士属于文职秘书官,所以没有兵。
大学士在明朝及以后又称内阁大学士、殿阁大学士等,也有协办大学士。明清时流行的中堂一称,一般是指大学士或首辅大学士。此外,越南的后黎朝和阮朝也曾模仿中国,设立大学士之职。
洪武十三年(1380年),丞相胡惟庸因案被诛,明太祖罢中书省,废除二千余年来的丞相制度,直接由皇帝亲统六部。但由于工作份量实在过于庞大,洪武十五年(1382年)不得不设殿阁大学士,为皇帝顾问,一开始大学士并无实权,类似今日的秘书之职。
清朝沿用明代内阁制,但内阁的权力在一定程度上受到议政王大臣会议的限制。乾隆年间改“中和殿大学士”为“体仁阁大学士”,成为“三殿三阁”。
在裁撤中和殿大学士之后,诸殿阁大学士中,以保和殿为最尊贵,一般很少人能得到。在乾隆十三年裁撤中和殿之后,得到保和殿大学士的有傅恒,自傅恒乾隆三十五年死后至清亡,就再没有人得到保和殿大学士。
(4)协大学士扩展阅读:
明成祖始开内阁于文渊阁,延揽大学士入内阁,选翰林官解缙、胡广、杨荣等入职文渊阁,参预机务,阁臣政务自此始,有人渐升为大学士,但品阶只有正五品。
仁宗增置谨身殿(后改建极殿)大学士,后大学士常以三孤兼任尚书,地位尊崇,为皇帝起草诏令,指导批答奏章,号称辅臣。仁宣时有三杨(杨士奇、杨荣、杨溥)入阁,多所扶正,海内清平。
大学士中居首者,号称首辅,其权最大,有票拟之权。明武宗正德中期以后,内阁权力急速发展,但首辅大学士的职权仍无法与以往的丞相相比。
『伍』 协办大学士是什么官
清初,置内三院大学士,顺治十五年(1658),改内三院为内阁,置中和、保和、文华、武版英诸殿与东阁、文渊权阁大学士。嗣一度复内三院旧制。雍正九年(1731),置协办大学士,乾隆十三年(1748)定制,置大学士满汉各二人,官衔以保和、文华、武英三殿及体仁、文渊、东阁三阁为称,其中保和殿大学士不常置,协办大学士满汉各一人。清大学士官阶:三殿三阁(保和殿 武英殿 文渊殿 体仁阁 文渊阁 东阁)为正一品,协办大学士为从一品。为文臣最高级,名为协助处理政务,而清初有议政处制其权力,雍正年间置军机处后,其职权被取代,但军机大臣及内外官员之资望特重者仍授大学士,以示尊崇。
应是政治局常委。
『陆』 内阁学士,协办大学士,大学士
大学士,又称内阁大学士、殿阁大学士、中堂等。
最大是大学士
大学士:满、汉各二人,正一品,掌钧国政,赞诏命,厘宪典,议大礼、大政,裁酌可否入告。修实录、史、志,充监修总裁官,经筵领讲官,会试充考试官,殿试充读卷官,春秋释奠,摄行祭事。
第二等是协办大学士
协办大学士:满、汉各一人,尚书内特简。从一品,辅佐大学士;
第三等是学士
学士:满洲六人,汉四人,从二品,掌敷奏;
后面依次
侍读学士:满洲四人,蒙、汉各二人,从四品,掌典校;
侍读:满十人,蒙古、汉军、汉各二,正六品,掌勘对;
典籍:满、汉、汉军各二人,正七品,掌出纳文移。内阁,为典掌丝纶之地,自大学士以下,皆不置印,惟典籍置之,以钤往来文牒。
中书:满洲七十人,蒙古十六人,汉军八人,汉三十人,正七品,掌撰拟、繙译。
贴写中书:满洲四十人,蒙古六人。
大学士的名称前要改加殿、阁衔,数目为六人。清朝有“中和殿大学士”、“保和殿大学士”、“文华殿大学士”、“武英殿大学士”、“文渊阁大学士”、“东阁大学士”。
乾隆年间改“中和殿大学士”为“体仁阁大学士”,成为“三殿三阁”。
从品级上讲,大学士都一样,均为正一品,实际地位会有些许差别。在裁撤中和殿大学士之后,诸殿阁大学士中,以保和殿为最尊贵,一般很少人能得到。在乾隆十三年裁撤中和殿之后,得到保和殿大学士的有傅恒,自傅恒乾隆三十五年死后至清亡,就再没有人得到保和殿大学士。 在六个名号的大学士中,在乾隆十三年裁撤中和殿之前,其地位顺序从高到低为:
中和殿、
保和殿、
文华殿、
武英殿、
文渊阁、
东阁。
后来变成:
保和殿、
文华殿、
武英殿、
文渊阁、
东阁、
体仁阁。
大学士的迁转也大多按从体仁阁至文华殿这样的顺序迁转。当然并不一定要从体仁阁开始作为起步。大学士是可以空缺的,不一定要六个全授满,而且从实际情况上看,四个大学士的情况最常见。
希望能帮到您 欢迎讨论~
『柒』 纪晓岚是内阁大学士还是协办大学士
纪晓岚24岁应顺天府乡试,为解元。31岁中进士,入翰林院为庶吉士,继授编修。版乾隆三十三年,授贵权州都匀知府。但皇帝认为纪昀学问优胜,到外省做官不能尽其所长,将其留在身边。同年4月,提升为侍学士。但纪晓岚一生并未做过一天大学士,临终前勉强做了一个月的协办大学士,也只是安慰之意。
『捌』 协办大学士的简介
官名。清以大学士为内阁长官,遇有大学士在内廷行走或奉差外出者,另派人协办版阁务权。雍正元年(1723)至五年间有署大学士,二年有协理大学士,六年又有额外大学士,十年至十三年复置协理大学士。皆非常设,无定额。乾隆四年(1739)方有协办大学士,十三年额定为满、汉各一员,由六部尚书或总督中选任,为大学士副职,可递升大学士。从一品。
『玖』 协办大学士的历史
明朝建立的大学士制度防止了宰相专权,并建立了完备的中央运转机制。明初的时候,朱元璋废除了丞相一职,避免皇权旁落,不过,这样一来,全国军政大权就集于皇帝一人,皇帝的政务十分繁忙,遇事无人商量。所以,他又设了殿阁,殿阁的组成人员就是大学士了,作为顾问,但是,这时候的大学士只是高参并无实权;到了明成祖的时候,阁臣渐参与机务,协理朝政,慢慢的就形成了内阁制度。再往后来,徐光启任大学士的时候,内阁的权力已经很大了,几乎相当于丞相。而且,徐光启还任礼部尚书,这是一个负责全国典礼、教育、科举的官,也算是权倾朝野了。
明朝的殿阁大学士有中极、建极、文华、武英等殿大学士和文渊阁、东阁等大学士。画面上的殿阁大学士像,为洪武十六年文华殿大学士形象。他头戴展角漆纱幞头,两旁长一尺二寸的展角,据说是为了防止上朝时互相交头接耳。身穿盘领宽袖紫袍,胸背有象征等级的补子,腰间挂有牙牌及穗条。牙牌上刻着官职、姓名,是出入关防的凭证。大学士脚穿皂靴,双手持笏,一副上朝奏事时对皇帝毕恭毕敬的样子。 顺治十五年(公元1658年)七月,清王朝参照明制,改内三院为内阁。大学士改加殿、阁头衔,称“中和殿大学士”、“保和殿大学士”、“文华殿大学士”、“武英殿大学士”、“文渊阁大学士”、“东阁大学士”(乾隆十三年去掉中和殿,增入体仁阁,成为三殿三阁)。
协办大学士,犹如宋之参知政事,为大学士之副职。初期未有定额设置,遇有大学士在内廷行走或奉差在外,才另选人员协办阁务。早在雍正元年至五年间(公元1723—1727)有署大学士,六年(公元1728年)又有额外大学士。十年至十三年(公元1732—1735年)再设协理大学士。到乾隆四年(公元1739年)才有协办大学士,以后并改为常设。其品级比大学士稍低,从一品。
『拾』 吏部尚书与协办大学士谁大
协办大学士是个什么官职,类比今天的中央政治局委员或者候补常委
吏部尚书是什么呢,类比今天的组织部部长……那么你说哪个大
协办大学士加六殿大学士往往人数总计不过十人上下,有时还更少,这个级别基本就是国家的最高领导集团,李鸿章当年也是因为协办大学士而被称为李中堂,因为这些人在上朝的时候,一定是第一排而且立于人群中间正对皇帝,所以才叫中堂,吏部尚书的位置要么是第二排,要么是第一排最边的位置,你说呢,这位置难不成瞎站的?并且吏部并不像楼上说的那么权利巨大,人事完全任免,汉代宰相的时候都没这本事……
三省六部是对职责的细化,皇帝一天事情很多,没那么多时间搞什么小官的升迁调动,才有了吏部,清朝吏部可对正四品以下官员直接任免,正四品类比于今天的正厅级,这样看是否合理多了,正部级任免最高正厅级,另外吏部还对外放的官员,比如巡抚考核的权利,但对省这一级,更多的是靠另外的一套系统,监察院在搞,监察院在每个省都有按察使,这货可是正三品,放今天就是副部级,所以吏部实际上也就是对四品以下有较大影响力……是不是看起来和今天也很像,省纪委书记就是副部级归中央纪委管
协办大学士或者说大学士这个官职是一个加衔,很多时候,某些官会获得这个加衔,但是吏部尚书还不太够格……一般来说监察院左都御史+某部尚书,总领内大臣,军机大臣,外放的拥有重兵的将军,这种官会获得某殿大学士,极个别九门提督,极个别尚书,极个别地方总督,极个别八旗部队的旗都统,才有幸得到协办大学士,因为协办大学士一般也就两三人,有时候压根一个都没有……所以你说哪个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