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大学士在清朝到底是什么存在各种阁殿的大学士又有什么区别
我们看过一些古代剧的时候,都会在古代剧中听到大学士这样一个职位,而且大学士是整个朝廷之中学历最高的,但是又分有很多种不同的大学士,这其中到底有什么样的区别呢?文渊阁大学士和武英阁大学士,又有什么不同?
其实大学士并不是清朝所特有的,而是清朝在清兵入关之后,效仿明朝的制度所设立的一种官职,在这个官职上面,也是所有内阁中最高的一名长官,在清朝初期的时候有6位大学士,这个大学士就分管6个不同的方面。但是到了乾隆的时候呢,乾隆又把大学士这个官职,最终确立起来称为真正的由清朝确定的一个官职。
但是就大学士的比较而言,明朝的大学士会有更大的权力,相当于是宰相的形式,然而清朝的大学士虽有宰相的名字,却没有宰相的权力,很大方面都是被很多的权力机构给分走了权力,并不能独揽大权。
B. 明朝各种大学士是怎么划分的什么殿、阁、馆、坊之类的!
内阁大学士是抄统称,指袭身在内阁并且有大学士的头衔的人,这只是一个统称并不是一个官名,所以不在朝廷的编制里。
在明朝一共有6个分别为“四殿”、“两阁”。四殿者,中极殿大学士(原为华盖殿),建极殿大学士(原为谨身殿),文华殿大学士,武英殿大学士。两阁者,文渊阁大学士,东阁大学士。统称为殿阁大学士。一般都由内阁成员兼领。
C. 龙图阁大学士是什么官
“龙图阁大学士”是一个艺术作品中虚构的官职,历史上实际并不存在。
历史中包拯又称包龙图,因为包大人被仁宗封为龙图阁大学士。
拓展资料
包拯(999年-1062年7月3日),字希仁。庐州合肥(今安徽合肥肥东)人。北宋名臣。
天圣五年(1027年),包拯登进士第。累迁监察御史,曾建议练兵选将、充实边备。历任三司户部判官,京东、陕西、河北路转运使。入朝担任三司户部副使,请求朝廷准许解盐通商买卖。改知谏院,多次论劾权贵。授龙图阁直学士、河北都转运使,移知瀛、扬诸州,再召入朝,历权知开封府、权御史中丞、三司使等职。嘉祐六年(1061年),任枢密副使。因曾任天章阁待制、龙图阁直学士,故世称“包待制”、“包龙图”。
嘉祐七年(1062年),包拯逝世,年六十四。追赠礼部尚书,谥号“孝肃”,后世称其为“包孝肃”。有《包孝肃公奏议》传世。
D. 保和殿大学士具体是做什么的还有其他殿的大学士都是做什么的
唐代有宏文馆学士、集贤院学士,为掌文学著作之官,尝以宰相兼领、知馆、院事,称大学士。宋沿之,对学士中资望特高者,加‘大’字。及明洪武十三年(公元1382年)废丞相及中书省,十五年仿宋制设大学士,以为皇帝顾问。成祖即位后,以侍讲、侍读学士等翰林官参预机务,入内阁,至明中叶,遂以大学士为内阁长官,替皇帝起草诏令,批条奏章,商承政务,其本身官阶在尚书、侍郎下,但实权甚重。稍后,以尚书、侍郎入阁办事,兼大学士,加官至于一品,位望益尊,乃成为事实上的宰相。清代设立军机处,大学士职权为军机大臣所代替,其称仅作为荣衔,授予军机大臣及内外各官资望特高者,为正一品。大学士皆以殿阁名入衔,明有中极、建极、文华、武英等殿和文渊阁、东阁大学士,并正五品,无定员;清隆十年(公元1745年)以后,大学士专以三殿(保和、文华、武英)三阁(文渊、体仁、东阁)入衔,满、汉各二人;协办大学士满、汉各一人。均为文臣最高官位,汉人一般非翰林出身不授此官。
E. 古代有的官职里有什么殿的,如武英殿大学士,是不是就是把这个殿给他办公了
不是。
首先你要明白殿阁大学士的由来,“大学士”起源于唐,后废止,正式开始于宋。成立之初是为了加封重臣,类似于封爵的意思,只不过封爵是世袭的,而加封“大学士”则不必世袭,这样既彰显了皇帝对大臣的爱护、提高了功臣的地位,又为国家节省了开支。
我们今天所熟知的“殿阁大学士”则起源于明朝,是权力斗争的产物。明初太祖励精图治,所有政事都亲力亲为,这既是因为明朝草创,天下不稳,民生焦困,急需搭理施政的缘故,也是因为朱元璋意图进一步缩小臣子权利,加强中央集权的缘故。但是他很快就发现自己即使每天只睡3、4个小时也忙不完,不得不找人分担自己的工作,而他又不想把权利交还给臣子,那怎么办呢?于是馆阁大学士应运而生。大学士的好处是,由皇帝直接点名提拔,不必经过官员选拔制度约束,且大学士设立之初只是七品官员(大家都知道皇帝如果想罢免三品以上的官员是很麻烦的,要经过很多繁琐的程序,如果朝臣反对还不一定能罢免成功),所以可以说大学士是皇帝真正可以信任的人,“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使他们的成败都由皇帝一言决定。一旦失去天子的信任,马上就会被罢免,因此可以说皇帝掌握了绝对的权利。至于后来的一些权臣如张居正、杨廷和、徐阶、严嵩等为什么权倾朝野,是因为大学士一职经过多年演变,品级不断提升至后来的正三品、大学士管部、大学士连任等现象的出现,已经偏离了朱元璋创立的初衷造成的。
所以综上所述,尽管后来大学士的权力越来越大,但它创立之却是皇帝的私人幕僚班子,所以可以在皇宫里办公,而不必且不能在皇宫外自开府邸,自辟僚属。而皇宫分为前廷、后廷两部分,前廷的作用是工作,后廷的作用是生活,四殿两阁位于前廷太和门左右偏殿,可以说就工作岗位来说大学士们是全天下离皇帝最近的几个人,以“馆阁”之名贯之大学士,是彰显皇帝恩宠,显示他们是皇帝的近臣,同事也是为了告诉世人大学士只是皇帝的秘书班子罢了,而不是朝廷重臣。
随着明朝科举制度的推行,结党之事不绝,同时由于大学士权力过大,明君在位不必担心,但昏君在位时,由于其私人幕僚性质最易蒙蔽皇帝,比大臣尤甚。所以后来的大学士才有莫大的权利。
所以大学士名臣前的“馆阁”并不是把这个殿给他办公了,而是代表大学士官职的性质,是皇宫内管员,而不是朝廷管员。同事不同的殿阁也决定着大学士们地位的不同 ,按照由高到低的顺序为中极殿大学士、建极殿大学士、文华殿大学士、武英殿大学士、文渊阁大学士、东阁大学士,决定大学士地位的是资历,初入阁是东阁大学士只有当前面出现空缺时才能递补。大学士也很少有满员的情况出现。
F. 明清各殿的大学士有什么不同,职位还是什么
明洪武十五年来(1382),仿宋制,自置华盖殿(后改中极殿)、武英殿、文华殿、文渊阁、东阁大学士,以辅太子,备顾问,但品阶只有正五品,后大学士常以三孤兼任尚书,地位尊崇,为皇帝起草诏令,批答奏章,虽无宰相之名,而有宰相实权,号称辅臣。清初,置内三院大学士,顺治十五年(1658),改内三院为内阁,置中和、保和、文华、武英诸殿与东阁、文渊阁大学士。嗣一度复内三院旧制。雍正九年(1731),置协办大学士,乾隆十三年(1748)定制,置大学士满汉各二人,官衔以保和、文华、武英三殿及体仁、文渊、东阁三阁为称,其中保和殿大学士不常置,协办大学士满汉各一人。清大学士官阶:三殿三阁(保和殿 武英殿 文华殿 体仁阁 文渊阁 东阁)为正一品,协办大学士为从一品。为文臣最高级,名为协助皇帝处理政务,而清初有议政处制其权力,雍正年间置军机处后,其职权被取代,但军机大臣及内外官员之资望特重者仍授大学士,以示尊崇。
G. 明朝的东阁大学士,极英殿大学士,等等称号都是什么意思
明朝一共有6个级别:分别为“四殿”、“两阁”。四殿者,中极殿大学士(原为华盖殿),版建极权殿大学士(原为谨身殿),文华殿大学士,武英殿大学士。两阁者,文渊阁大学士,东阁大学士。统称为殿阁大学士。一般都由内阁成员兼领。 没有极英殿大学士 这一说法。
H. 内阁华盖殿大学士是干嘛的
明朝仿照宋朝制度,设置华盖殿、武英殿、文渊阁、东阁诸大学士
I. 古代的翰林院大学士与内阁大学士都是干什么的
翰林院从唐朝开始设立。始为供职具有艺能人士的机构,但自唐玄宗后演变成了专门起草机密诏制的重要机构。院里任职的人称为翰林学士。从制度上讲,明代 翰林院是朝廷考议制度、详正文书、咨议政事的职官机构,翰林官的主要活动多为朝廷日常性工作,如从事诰敕起草、史书纂修、经筵侍讲等。然而,自天顺朝以后,出现了“非进士不入翰林,非翰林不入内阁”的奇怪现象。这种现象足以说明,翰林院既是明代通过科举考试汇集优秀人才之所,又是明代高层政治人物的输出之所。
明代科举进士分为三等,一等直接进入翰林院,二等为翰林院庶吉士,取得翰林院的预备资格,三等则委以地方基层官吏或其他职务。可见,能够直接进入翰林院的,实则仅科举进士名列前茅者。对于这样一批人才,朝廷高度重视,精心培植。翰林院的日常活动,既是履行其处理政事的职能,同时更具有锻炼能力、增长见识的意义。譬如,以皇帝名义颁发的各种诰敕本应阁臣起草,但实际上一般性文件多由翰林代笔,这项工作有助于翰林官适应政务、加深阅历、加强对国家事务的熟悉;对明代历朝实录的编写一般由阁臣领衔,翰林负责实际编修,这项工作加强了翰林官对前朝政典故事的深入了解;而在经筵侍讲中,翰林官又因此而不断熟悉朝廷仪制和国家要政;同时由于经筵讲读而形成的亦君臣亦师生的关系,成为翰林官在院期间或日后为官主政时启沃君心、对皇帝施加影响的重要条件。此外,翰林官有着更多的亲炙鸿儒、接近权要的机会,又能饱览史料邸报,参加某些重要会议,便于对政局时事获得具体而深入的了解。这些都使翰林学士不断积累政治学识和经验,为日后准备较好的政治素养。
明代翰林院官员具有两重意义:其一,作为参预机务的内阁成员。内阁成员称大学士,因而内阁与翰林院为一而二,二而一的机构,这是清制只有翰林出身者才能入阁的由来。自明宪宗成化(公元1465——1487年)以后,不但内阁,就连六部长官也有定例以翰林官充任的。据《明史·职官志二》载:“其在六部,自成化时,周洪谟以后,礼部尚书、侍郎必由翰林,吏部两侍郎必有一由于翰林。其由翰林者,尚书则兼学士(六部皆然),侍郎则兼侍读、侍讲学士。其在詹事府暨坊、局官,视其品级,必带本院衔(詹事,少詹事带学士衔,庶子,谕德,中允,赞善则带侍讲、侍读学士以至于编修、检讨等衔)”。其二,明代的翰林院包括前代的秘书监、史馆、著作局、起居郎、舍人等职;因此,这些官名均已废除。事实上连这些官的职务也废除了,有时不过作为装点门面而已。
内阁大学士为中国清朝官制之一,品等为正一品。1659年,清政府将文馆与内三院统一且更名为内阁,其内阁设大学士。满人与汉人各两名。大学士于1730年代乾隆朝时,成为三殿三阁定制。事实上,内阁大学士有票拟之权,可说是清朝的实际宰相。相权废止后,朱元璋集皇权、相权于一身,每天要处理大量政事,为保证君权不至于旁落,又便于处理政事,洪武十五年(1382年),朱元璋仿宋制,从翰林院等机构挑选了几名文臣充任文渊阁、东阁、华盖殿、武英殿、文华殿的殿阁大学士,协助皇帝批阅奏章,充当顾问。明成祖朱棣又准许阁臣参予机务,但不置僚属,不得专制百官。从明仁宗朱高炽开始,用六部尚书、侍郎兼殿阁大学士,阁臣权力渐重。明中叶以后,阁臣又有了首辅、次辅和群辅的区别。首辅拥有票拟权,位极人臣,一切朝政皆归其调度。随着时间的推移,阁权一代一代的积累,明中叶以后的殿阁大学士已经掌握了一部分宰相之权,早已不是最初的皇帝“顾问”了,首辅已成为实际上的宰相。内阁则成为事实上的全国行政中枢机构。但首辅的地位经常受到专权宦官的挑战。首辅毕竟不是合法的宰相。明中期朝政的混乱与此有着密切的关系。
内阁学士为中国清朝官制之一,品等为从二品。1659年,清政府将文馆与内三院统一且更名为内阁,其内阁设学士。在数量上,内阁学士中,满人六人,而汉人则四名。学士于1730年代乾隆朝时,成为三殿三阁定制。数量达到几十人之多。
学士一词最早出现在周代。《周礼·春官》:“诏及彻,帅学士而歌彻。”《礼仪·丧服》:“大夫及学士则知尊祖矣。”唐著名学者孔颖达对此注:“此学(士)谓乡庠、序及国之大学、小学之学士。”庠、序以及大学、小学,均为古代贵族子弟读书场所,相当汉以后的太学,西晋以后的国子学。可见,学士最早是指那些在学读书的贵族子弟,后来逐渐变成官名和文人学者的泛称。
魏晋以后,学士成了以文学技艺供奉朝廷的官吏。如南北朝著名诗人庚信、徐陵曾作梁武帝东宫学士,专陪皇帝吟诗作赋,写了大量绮艳靡丽的宫体诗。当时学士无定员,无品序,无定名,有的深受皇帝宠信,有的则地位低下,甚至备受欺凌。尽管他们的地位、职责不尽相同,但有一点是相同的,即学士必须是博学多识或专精一门学问的人。
唐朝设置了学士院,奉旨起草诏命,学士地位有了很大提高,学士甚至可以参与朝政。例如,唐太宗李世民召名儒房玄龄、魏征、杜如海等十八人为学士,共议天下大事。玄宗、德宗时设翰林院、学士院。翰林学士为众学士之首,常以博学多才、有极高文学造诣的学者充任。著名浪漫派诗人李白就曾作过翰林学士。唐以后,除翰林院设学士外,还以殿、阁、馆之名命名学士,其中观文殿学士最为荣贵,须曾任宰相者才得授予。唐以后还置大学士,为殿、阁、馆学士之首。到了清朝,大学士地位更加显赫,官拜正一品,为文职官吏之首。这些大学士参赞朝政,表率百官,甚至官至宰相,为此在公私礼节上人们都不直称其名,而以“中堂”尊称。无论学士还是大学士,都必须是有学问的人才能担任。
J. 古代的大学士相当于现在的什么职位
古代的大学士相当于现在的常委。
大学士,为辅助皇帝的高级秘书官。又称内阁大学士(明及以后)、殿阁大学士等,也有协办大学士。明清时流行的中堂一称,一般是指大学士或首辅大学士。
大学士一职乃唐中宗时,原职为协助皇帝批阅奏章,起草诏书等。唐景龙二年(708年)置修文馆(后改弘文馆、昭文馆)大学士,至德二年(757年)置集贤院大学士,元和年间后,皆由宰相兼领。天宝二年(743年)又曾置崇贤馆大学士,亦由宰相兼领,贞元四年(788年)废。
五代后梁曾置金銮殿大学士。宋初,沿唐制,宰相分兼昭文馆、集贤殿大学士,其后又置观文殿、崇政殿大学士,用以优礼前任宰执。
明大学士中居首者,号称首辅,其权最大,有票拟之权。明武宗正德中期以后,内阁权力急速发展,但内阁首辅的职权仍无法与以往的丞相相比。
清朝沿用明代内阁制,但内阁的权力在一定程度上受到议政王大臣会议的限制。
(10)阁殿大学士工作扩展阅读:
其他古代官职今昔对比:
太守战国称郡守,汉改太守,为一郡的行政最高长官。秦分三十六郡,比县大。相当于现在的省辖市市长。
刺史汉武帝分全国为十三州,刺史掌管一州军政大权。相当于省(市)长兼省(市)军(分)区司令员。
京兆尹西汉京畿地方行政长官,京兆特指现,京兆尹相当于首都市长。
太尉秦至宋均有设置,为全国军政首脑。相当于国防部部长。
廷尉执掌法律、主审要案的大臣。相对最高法院院长。
吏部尚书掌管全国文武官吏考核赏罚。相当于组织部部长。
光禄大夫皇帝身边顾问之臣。相当于中央顾问委员会常委。
中书令掌管皇帝命令发布。相当于“两办”秘书长。
尚书令参议大政,综观政务,百官之长。相当于总理。
车骑大将军地位尊崇,相当于元帅军衔。
都察院御史 古代最高的监察机构。相当于监察部长。
知府地方行政长官。相当于省辖市市长。
知州宋朝州的最高长官,相当于省辖市市长,略低于“知府”。
知县地方行政长官。相当于县长。
通判府之副职。相当于副市长。
县丞协助县令治理一县之事。相当于副县长。
主薄掌钱粮、户籍。相当于粮食局长或户籍局长。
教授府掌训导考核学生。相当于省教育厅厅长。
游击位参将之下,掌率兵防御。负责防御工作的师级军官。
侍郎宿卫侍从皇帝的官员。中央警卫局官员(一说相当于现在的副部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