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硕士学位 » 累迁翰林学士
扩展阅读
中国网络原创新人乐团 2021-03-31 20:26:56
党政视频素材 2021-03-31 20:25:44
厦门大学统计学硕士 2021-03-31 20:25:36

累迁翰林学士

发布时间: 2021-03-17 18:49:22

1. 上多昉有理剧才,改南京副留守,决讼平允,人皆便之的文言文翻译

上多昉有理剧才,改南京副留守,决讼平允,人皆便之。的文言文翻译为皇上看中室昉有治理繁难事务的才能,改任他为南京副留守,判决案件公平合理,大家都觉得很适意。

出处《辽史·室昉传》作者元朝脱脱,原文:室昉,字梦奇,南京人。幼谨厚笃学,不出外户者二十年,虽里人莫识,其精如此,为人叹服。 会同初,登进士第,为卢龙巡捕官。太宗入汴受册礼,诏昉知制语,总礼仪事。天禄中,为南京留 守判官。

应历间,累迁翰林学士,出入禁闼十余年。保宁间,兼政事舍人,数延问古今治乱得失, 奏对称旨。上多昉有理剧才,改南京副留守,决讼平允,人皆便之。迁工部尚书,寻改枢密副使,参知政事。顷之,拜枢密使,兼北府宰相,加同政事门下平章事。

译文:室昉字是梦奇,人是南京人。幼时谨慎笃厚好学,二十年足不出户,即使是同乡人也不认识他。其精诚如此。会同初年,登进士第,任卢龙巡捕官。太宗入汴京受册礼,诏令室昉为知制诰,总管礼仪事务。天禄年间,任南京留守判官。应历年间,累迁翰林学士,出入宫廷门户十余年。

保宁年间,兼任政事舍人,皇上多次向他请教询问古今之治乱得失,奏答很合皇上旨意。皇上看中室昉有治理繁难事务的才能,改任他为南京副留守,判决案件公平合理,大家都觉得很适意。迁任工部尚书,不久改任枢密副使、参知政事。不久拜为枢密使,兼北府宰相,加同政事门下平章事。

(1)累迁翰林学士扩展阅读:

室昉与韩德让、耶律斜轸相交好,同心辅政,整治公害和积弊,知无不言,力求轻徭薄赋,使百姓得到休养生息,因此法度修明,朝廷中没有人持异议。八年,又请求辞官归田,诏令入朝免予朝拜,赐给坐几和手杖,太后派阁门使李从训携带诏书前往慰问,让他一直住在南京,封为郑国公。

九年,推荐韩德让代替自己,皇上不从。皇上因为室昉年老畏寒,赐给貂皮被褥,特准乘辇车入朝。室昉病重,皇上派翰林学士张干到府中去授予他中京留守之职,加号尚父。不久去世,终年七十五岁。皇上叹息悲悼,为之停止上朝二日,追赠尚书令。

2. 古代的“翰林学士”具体是什么官职,权力很大吗

翰林学士,具体是什么官衔呢?早在唐太宗还是秦王的时,就曾开设文学馆,用此来拉拢天下优秀人才。而这些优秀人才,对他夺得天下及其即位称帝充分发挥了关键效用。

翰林学士常常值宿禁中,所以可以参与拟定将领任免、册立皇太子、宣布征伐等大事儿,那时候被称作“内相”。唐朝的翰林学士,往往可以通过中书舍人这一官衔,升为宰相。综上所述可知,唐朝的“翰林学士”权利最大,社会地位也最尊贵,翰林学士有时候甚至被称作“内相”,而明清时期的内阁首辅,也被看作是等同于宰相。

3. 帝爱其不欺,既成,数称善,擢秘书省正字,累翰林学士,迁左庶子翻译

宋真宗
喜欢他的诚实
不欺
,待
晏殊
写完后,宋真宗看了连连称好,提拔他为
秘书省
正字,后来晏殊做官至
翰林学士
,又被任命为
左庶子

4. 奏对称旨,授左赞善 ,累迁翰林学士 翻译

翻译:(因为)上奏对答称合旨意,被授官左赞善,积功升迁任翰林学士。

5. 李白到底官位是翰林学士翰林待诏翰林编修算官吗,相当于几品

李白翰林之谜

玉真公主将李白引荐给唐玄宗,李白终于进入长安见到唐玄宗。但是李白在天宝元年秋天进入长安,天宝三年初春时节就离开了。在长安实际上只住了一年多。在这一年里,李白没有担任过任何实际的官职,也没有做出什么惊天动地的能留给后人反复回味的政治上的业绩,就这么离开了。他为何会如此轻易地放弃了很多知识分子追求一生都往往追求不到的宝贵机会呢?
李白的族叔李阳冰在为李白诗集作的序中记载了唐玄宗接见李白的情形:李白被召入宫后,唐玄宗亲自步行着来接见他,并且设宴招待他,唐玄宗让他坐在七宝床上;亲自给他调了一碗“八宝莲子汁”说:“你是个老百姓,可是我却知道你的名字,不是你平时道德品行高,文章做得好,咱们俩今天怎么能坐到这儿来呢?”可见唐玄宗是很器重他的。
然而皇帝的器重并不能助他实现自己的政治理想,因为他的主要工作是陪皇上玩儿,给皇上写诗。那时,杨玉环还没有被封为妃子,杨玉环本来是唐玄宗的儿子寿王李瑁的妃子,直接娶来不太好,唐玄宗就先让她当了女道士,由女道士再转到宫里来,当时杨玉环还是女道士,但是已经经常到宫里陪皇上赏花,李白有时候会给他们写一些诗。事实上李白在一年多的时间里没有担任过任何实际的政治职务,最关键的问题是,他当的这个翰林到底是个什么性质的翰林?
李白所担任的并不是真正具有政治内涵的政治意义上的翰林学士,他担任的是陪着皇上进行诗文娱乐的翰林待招。有史料为证,在玄宗时代的翰林学士名单中并没有李白的名字。
唐代的宫廷制度有个规定,凡是皇上到了哪儿,身边就得有一帮帮闲的文人陪伴着,比如皇上今天到花园去了,看见牡丹花开得不错,就叫李白来写首词,再找乐工唱个歌,或者找画工画张画,除此以外还有陪皇帝下棋的、讲道的、论佛的,这些人都是翰林待招,主要的职责就是让皇上高兴,陪皇上玩儿,但是玩得高雅,玩得有层次,他们的活动从严格的意义上来讲,跟政治无关,是个没有品级的官,在待沼中地位最高的就是诗文待诏,诗文待诏里最优秀的人,后来可能会发展成为翰林学土,但是可能性很小。他们有时候会帮皇上起草一点文书,但绝对不是诏书。
而翰林学士专管起草沼书,归皇上直接管辖,是宰相的预备役,当玉真公主给唐玄宗推荐李白的时候,压根儿就没想着要推荐一个经天纬地的宰相之才,她只是推荐了一个陪着她哥哥进行诗文欣赏、诗文创作的御用文人。
李白哪知道这些啊?所以他在长安住了一年多,却反而怀才不遇。虽然郁闷、虽然失落,但仅仅是体制就限定了他的命运,这是没有办法改变的事情。可是李白得给自己找个台阶下,他在一首诗里写道:“君王虽爱蛾眉好,无奈宫中妒杀人”,他把自己比喻成一个美女,说皇上虽然很宠爱我,可是有人忌妒我、排挤我,我待不下去,只有走了。到底有没有人打压他?有没有人在唐玄宗面前说他的坏话?李白在长安期间到底有没有得罪了某些政治势力?

6. 求古文翻译!

陈尧佐进士及第,历任魏县、中牟县尉,撰写《海喻》一篇,人们惊奇他的志向。
以试秘书省校善郎知朝邑县,恰逢其兄陈尧叟出使陕西,揭发宦官方保吉的罪行,方保吉怨恨他,以事诬陷陈尧佐,降为朝邑县主簿。
移任下邦县主簿,升任秘书郎、真源知县,任开封府司录参军事,升开封府推官。
因言事忤逆圣旨,降为潮州通判。
修建孔子庙,造韩吏部祠,以教化潮州人民。
百姓张氏的儿子与其母亲在江中洗澡,鳄鱼尾随而吃掉其子,母亲不能营救。
陈尧佐听说后为之伤心,命令两个小吏乘小船拿着网前去捕捉。
鳄鱼最为凶暴,不能网到,到这时,鳄鱼顺服被网住,陈尧佐写文章把鳄鱼示众街市而烹之,人们都感到惊异。

召陈尧佐回朝,任直史馆、知寿州。
当年大饥荒,陈尧佐拿出俸米做成粥供饥饿的人吃,官吏都献出大米,赈济几万人。
改任庐州,因父亲患病请求辞官回家,提点开封府界事,后来为两浙转运副使。
钱塘江用竹笼装石筑堤,堤第二年就毁坏。
陈尧佐请求放进柴薪装满泥土以坚固耐久,丁谓不以为是,陈尧佐政任京西转运使,后终于按陈尧佐的建议实行。
改任河东路转运使,河东土地贫瘠百姓贫困,依靠石炭焉生,奏请朝廷免除税收。
又减少泽州大广冶铁课税几十万。
改任河北,母亲年老请求就近侍养,召他纠察在京刑狱,为御试编排官,因安排等次失误被降官,监鄂州茶场。

召他同修《三朝史》,替代弟弟陈尧咨同知开封府,累迁右谏议大夫,为翰林学士,于是授官枢密副使。
祥符知县陈诂治理严厉苛刻,手下官吏打算加罪陈诂,就使县空逃去,太后果然愤怒;但陈诂与吕夷简连亲,执政大臣以嫌疑不敢争辩。
事情传至枢密院,陈尧佐独自说:“惩处陈诘则奸吏得计,以后谁敢再约束胥吏呢?”陈诂因此得以免罪。
陈尧佐以给事中为参知政事,升任尚书吏部侍郎。

生性勤俭节约,看见动物必定告诫左右侍从不要杀害,器物衣服坏了,就随时缝补,说:“无非是使之不全部被丢弃。”号称“知余子”。
自己写墓志说:“年寿八十二不为夭折,官一品不为低贱,使相接受俸禄不为耻辱,这三者大略可以归息于父母栖神之地了。”陈搏曾对他的父亲说:“你三个儿子都当为将相,惟有中子颢贵而且年寿高。”后来果像陈搏所说的那样。
陈尧佐有《集》三十卷,又有《潮阳编》、《野庐编》、《愚丘集》、《遣兴集》。

7. 翰林学士的地位是如何步步晋升的

学士本是文学儒生的泛称,后来随着各类机构的设置而成为一种差遣职,如唐代有弘文馆回、崇贤馆、集贤院答等学士。张说入充翰林院待诏时也是集贤院学士。供职于翰林学士院的学士也是差遣职,本身并无秩品,都带本官,上自尚书(三品),下至校书郎(九品),均可充任,也有中书舍人充任的。初置时并无员额,少或一两人,多或五六人,由皇帝遴选。后来依照中书舍人之例,置学士六人,择其中资历深者一人为“承旨”。安史之乱以后,军事频繁,“深谋密诏,皆从中出”,翰林学士于其间起着极大作用,地位愈来愈重要,不但在草拟诏制方面分割了中书舍人之权,也在参谋密计方面分割了宰相之权。唐德宗时翰林学士陆贽因此被称为“内相”。唐宪宗以后,翰林学士承旨往往晋升为宰相。

8.  文言文翻译《宋史·叶梦得传》

原文:
叶梦得,字少蕴,苏州吴县人。嗜学蚤成,多识前言往行,谈论亹亹不穷。用蔡京荐,召对。上异其言,特迁祠部郎官。大观初,京再相,向所立法度已罢者复行。梦得言:“《周官》太宰以八柄诏王驭群臣,所谓废置赏罚者,王之事也,太宰得以诏王而不得自专。”上喜曰:“迩来士多朋比媒进,卿言独无观望。”遂除起居郎。时用事者喜小有才,梦得言:“自古用人必先辨贤能。贤者,有德之称;能者,有才之称。故先王常使德胜才,不使才胜德。愿继今用人以有德为先。”二年,累迁翰林学士,极论士大夫朋党之弊,专于重内轻外,且乞身先众人补郡。政和五年,移帅颍昌府,发常平粟振民,常平使者刘寄恶之。宦官杨戬用事,寄括部内,得常平钱五十万缗,请籴粳米输后苑以媚戬。戬委其属持御笔来,责以米样如苏州。梦得上疏极论颍昌地力与东南异,愿随品色。时旁郡纠民输镪就籴京师,怨声载道,独颍昌赖梦得得免。李彦括公田,以黠吏告讦,籍郏城、舞阳隐田数千顷,民诣府诉者八百户。 梦得上其事,捕吏按治之,郡人大悦。逮高宗驻跸扬州,迁翰林学士兼侍读,除户部尚书。陈待敌之计,因请上南巡,阻江为险,以备不虞。既而帝驻跸杭州迁尚书左丞奏监司州县擅立军期司掊敛民财者宜罢上逾以兵食三事最大当择大臣分掌 门下侍郎颜岐、知杭州康允之皆嫉梦得。海寇朱明猖獗,诏梦得挟御前将士便道之镇,或招或捕,或诱之相戕,遂平寇五十余群。然颇与监司异议,上章请老。绍兴十八年,卒湖州,赠检校少保。
(节选自《宋史·叶梦得传》)
译文:
叶梦得,字少蕴,苏州吴县人。喜欢学习,很早就有成就。对前人言行有大量的了解,谈论起来滔滔不绝。因为蔡京举荐,被皇上召见入朝应答。皇上认为他的看法奇特,特别提升他担任祠部郎官。大观初年,蔡京再次担任宰相,以前已经被废止的(他)确立的法令制度恢复实施。叶梦得上奏说:“《周官》记载太宰告诉皇帝用八种手段驾驭群臣,所说的废置赏罚,是君王的事,太宰只能告诉君王却不能自行擅权。”皇帝高兴地说:“近来大臣多依附勾结来谋求进身,唯独你的话没有观望。”于是(皇上)任命他为起居郎。当时执政者喜欢稍有一点才能的人,叶梦得说:“自古用人一定先分辨贤能。贤,称为有德;能,称为有才。所以先王常使德胜过才,不使才胜过德。希望如今用人以德为先。”大观二年,叶梦得多次升迁担任翰林学士,极力论说士大夫结为朋党的弊端,集中表现在重视朝官而轻视地方官,而且他请求先于众人补任郡职。政和五年,叶梦得到颍昌府任职,发放常平粮食赈济百姓,常平使者刘寄痛恨他。宦官杨戬当权,刘寄搜刮部内,得到五十万缗常平钱,请求买粳米运到后苑来讨好杨戬。杨戬派他的属下拿来御笔,责成颍昌府上贡的米品种应和苏州的一样。叶梦得上书竭力陈述颍昌的地力与东南不同,希望用本地品种。当时邻近的州郡纠集百姓交纳钱款到京城买米,百姓怨声载道,唯有颍昌依赖有叶梦得得以免除。李彦搜求公田,因狡猾的官吏告发,登记郏城、舞阳瞒报的田地几千顷,有八百户百姓到府中申诉。叶梦得上奏此事,捕捉奸吏查办,郡人非常高兴。等到高宗暂住扬州时,叶梦得升为翰林学士兼侍读,担任户部尚书。(叶梦得)陈述对敌计策,因而请求皇上南巡,以长江为天险,以备不测。不久皇上在杭州暂停小住,叶梦得升任尚书左丞,向高宗奏报监司、州县擅自设立搜敛民财的军期司,应该废止。皇上告谕军队、粮食二事最重要,应选大臣分别掌管。门下侍郎颜岐、杭州知州康允之都怨恨叶梦得。海寇朱明猖獗,诏令叶梦得带御前将士从小路前往镇压,或者招降,或者捕获,或者诱使强盗自相残杀,最终平定了五十余群强盗。然而叶梦得)与监司意见多有不合,上奏请求告老还乡。绍兴十八年,在湖州去世,赠官检校少保。

9. 诏书悉罪无名寺院今以主请赐额不惟违前诏恐此风愈至翻译成汉语是什么意思

昉奏曰:“诏书悉罪无名寺院。今以主请赐额,不惟违前诏,恐此风愈炽。”上从之。出自《辽史·室昉传》。译文为:室昉上奏说“:诏书中曾说对于无正当理由而建的寺院要一律降罪。现在因为公主的请求就赐给匾额,不仅违背了先前所颁的诏书,恐怕滥建寺院之风气将愈演愈烈了。”皇上从之。

《辽史·室昉传》

室昉,字梦奇,南京人。幼谨厚笃学,不出外户者二十年,虽里人莫识,其精如此,为人叹服。

会同初,登进士第,为卢龙巡捕官。太宗入汴受册礼,诏昉知制语,总礼仪事。天禄中,为南京留 守判官。应历间,累迁翰林学士,出入禁闼十余年。保宁间,兼政事舍人,数延问古今治乱得失, 奏对称旨。上多昉有理剧才,改南京副留守,决讼平允,人皆便之。迁工部尚书,寻改枢密副使,参知政事。顷之,拜枢密使,兼北府宰相,加同政事门下平章事。乾亨初,监修国史。

统和元年, 告老,不许。进《尚书?无逸篇》以谏,太后闻而嘉奖。二年秋,诏修诸岭路,昉发民夫二十万,一 日毕功。是时昉与韩德让耶律斜轸相友善同心辅政整析蠹.弊知无不言务在息民薄赋以故法度修明朝无异议。八年,复请致政。诏入朝免拜,赐几杖,太后遣阁门使李从训持诏劳问,令常居 南京,封郑国公。初,晋国公主建佛寺于南京,上许赐额。昉奏曰:“诏书悉罪无名寺院。今以主请赐额,不惟违前诏,恐此风愈炽。”上从之。表进所撰《实录》二十卷,手诏褒之,加政事令,赐帛 六百匹。

九年,荐韩德让自代,不从。上以昉年老苦寒,赐貂皮衾褥,许乘辇入朝。病剧,遣翰林学士张干就第授中京留守,加尚父。卒,年七十五。上嗟悼,辍朝二日,赠尚书令。遗言戒厚葬。 恐人誉过情,自志其墓。论曰:景宗之世,人望中兴,岂其勤心庶绩而然?盖承穆宗营虐之馀,为善易见,亦由群臣多贤,左右弼谐之力也。室昉进《无逸》之篇,郭袭陈诛猎之疏,所谓仁人之言, 其利溥哉。

译文

室昉,字梦奇,南京人。幼时谨慎笃厚,好学,二十年足不出户,即使是同乡人也不认识他。其精诚如此。

会同初年,登进士第,任卢龙巡捕官。太宗入汴京受册礼,诏令室昉为知制诰,总管礼仪事务。天禄年间,任南京留守判官。应历年间,累迁翰林学士,出入宫廷门户十余年。保宁年间,兼任政事舍人,皇上多次向他请教询问古今之治乱得失,奏答很合皇上旨意。皇上看中室昉有治理繁难事务的才能,改任他为南京副留守,判决案件公平合理,大家都觉得很适意。迁任工部尚书,不久改任枢密副使、参知政事。不久,拜为枢密使,兼北府宰相,加同政事门下平章事。乾亨初年,监修国史。

统和元年(983),请求告老还乡,不许。他呈上《尚书 无逸篇》以进谏,太后得知后很是嘉许。二年(984)秋,诏令修筑各山岭道路,室昉征发民夫二十万,一个月就修完了。当时,室昉与韩德让、耶律斜轸相交好,同心辅政,整治公害和积弊,知无不言,力求轻徭薄赋,使百姓得到休养生息,因此法度修明,朝廷中没有人持异议。八年(990),又请求辞官归田,诏令入朝免予朝拜,赐给坐几和手杖,太后派阁门使李从训携带诏书前往慰问,让他一直住在南京,封为郑国公。当初,晋国公主在南京建佛寺,皇上允诺赐给匾额。室昉上奏说“:诏书中曾说对于无正当理由而建的寺院要一律降罪。现在因为公主的请求就赐给匾额,不仅违背了先前所颁的诏书,恐怕滥建寺院之风气将愈演愈烈了。”皇上从之。上表呈进所撰《实录》二十卷,皇上亲草诏书褒奖他,升为政事令,赐给帛六百匹。

九年,推荐韩德让代替自己,皇上不从。皇上因为室昉年老畏寒,赐给貂皮被褥,特准乘辇车入朝。室昉病重,皇上派翰林学士张干到府中去授予他中京留守之职,加号尚父。不久去世,终年七十五岁。皇上叹息悲悼,为之停止上朝二日,追赠尚书令。室昉遗言严禁厚葬。又恐怕他人撰写墓志铭时称誉言过其实,自己做了墓志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