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有关数字的古诗有哪些
有关数字的古诗有以下:
1.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早发白帝城》唐·李白
意思是:早上从从五彩云霞映照中的白帝城出发,一天时间就回到了千里之遥的江陵。
2.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唐·王维
意思是:远远的思念着兄弟们,今日登高望远的时候,在漫山遍野长满了茱萸花,可惜就我一个人不在场。
3.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望庐山瀑布》唐·李白
意思是:飞奔流下的瀑布笔直的倒下来,仿佛有几千尺长,就好像是九天之上的银河掉下来了一样。
4.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春望》唐·杜甫
意思是:战火连绵不绝蔓延了三个多月,来自家中的书信比一万两黄金还珍贵。
5.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绝句》唐·杜甫
意思是:两个黄鹂鸟叽叽喳喳热闹的在绿绿的柳树上交谈着,一群白鹭排成一行飞上了天空。
(1)至直学士院樊伯撝家扩展阅读
杜甫(712—770),字子美,尝自称少陵野老。举进士不第,曾任检校工部员外郎,故世称杜工部。是唐代最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宋以后被尊为“诗圣”,与李白并称“李杜”。其诗大胆揭露当时社会矛盾,对穷苦人民寄予深切同情,内容深刻。许多优秀作品,显示了唐代由盛转衰的历史过程,因被称为“诗史”。在艺术上,善于运用各种诗歌形式,尤长于律诗;风格多样,而以沉郁为主;语言精炼,具有高度的表达能力。存诗1400多首,有《杜工部集》。
首句写草堂周围新绿的柳枝上有成对黄鹂在欢唱,一派愉悦景象,呈现一片生机,有声有色,构成了新鲜而优美的意境,具有喜庆的意味。次句写蓝天上的白鹭在自由飞翔。晴空万里,一碧如洗,白鹭在“青天”映衬下,色彩极其鲜明。两句中一连用了“黄”“翠”“白”“青”四种鲜明的颜色,织成一幅绚丽的图景。
② 形容秋天冷的诗句有哪些
形容秋天冷的诗句有:
软绫腰褥薄绵被,凉冷秋天稳暖身。《晓眠后寄杨户部》年代:唐作者:白居易
满阶榆荚,弄轻阴、浅冷似秋天。《木兰花慢·正千门系柳》年代:宋作者:李彭老
暑天长似秋天冷,带郭林亭画不如。《夏日登友人书斋林亭》年代:唐作者:杜荀鹤
- 茶灶烟销回野艇,竹竿霜冷钓秋天。《次韵答樊伯撝见拉钓》年代:宋作者:陈著
秋天渐凉冷,或可赴前盟。《耕樵轩题寄徐良夫》年代:明作者:张羽
水浸秋天风皱浪。缥缈仙舟,只似秋天上。《蝶恋花·水浸秋天风皱浪》年代:宋作者:欧阳修
素女炼云液,万籁静秋天。琼楼无限佳景,都道胜前年。《水调歌头 次东坡韵》年代:宋作者:张玉娘
凄凉怀古地,惨澹暮秋天。《步至湖上寓小舟还舍》年代:宋作者:陆游
秋天清而河气澄明,夜水白而月魂潋滟。《禅人并化主写真求赞》年代:宋作者:释正觉
漠漠暗苔新雨地,微微凉露欲秋天。《赠内》年代:唐作者:白居易
秋天床席冷,夜雨灯火深。《秋霖中过尹纵之仙游山居》年代:唐作者:白居易
③ 《宋史·周必大传》 翻译
周必大,字子充,字洪道。原本是郑州管城人。祖先名诜,宣和中年死于庐陵,于是在那里安家。父亲名利建,官至太学博士。周必大少时很聪明,父亲死后,住在母亲家,母亲督促他学习
绍兴二十年,考中进士。一天,皇上下诏命他和王之奇,陈良翰上殿,从袖中拿出诏书。以唐太宗,魏征为例发问,因为自己在位已久,没有立下功绩,治理的效果好坏,苦于自己不知道,命周必大等人完全的说出好坏与否。退了一步逐条说明:陛下操练士兵,目的是复兴,但是将领却经常变,这是没达到用将之道;选择人守卫国家郡县但守官几次改变,这是没有完成落实责任。各州长吏,一会儿来一会儿去,婺州经过四年换了五任守官,平江四年换了四任守官,甚至秀州一年换了四任守官,官吏的奸恶从哪能观察,百姓的疾苦从哪能解救。皇上非常欣赏他的话,革除这两个弊端。江水湖水干旱,请求从南库捐出二十万代替百姓,皇上嘉奖了他
④ 《周必大》文言文翻译是什么
周必大,字子充,号平园老叟。父亲叫利建,周必大年轻时英俊奇伟,父早故,由外祖母家抚养,母亲亲自督促他勤奋读书。绍兴二十年,周必大中进士,授官徽州户曹。后又中博学宏词科,任建康府学馆的教授。不久,周必大被调到太学任职,宋高宗阅读了周必大起草的策文后,说道:“真是大手笔啊!”
宋孝宗即位以后,被任命为起居郎。(一次),侍奉宋孝宗讲经,孝宗对蜀地的情况颇为担忧,周必大回答道:“蜀地的人民长期困顿,希望陛下颁诏对他们安抚劝谕,事情安定后应当宽限他们的租赋,这样,蜀地就可以安定了。”应诏上书列了十件事,都切中时弊。
暂代给事中之职,他上奏辩驳,不避权贵。金索要议和时厚礼,周必大分条上奏,请求确定敌国的名称,金国因此屈服。曾觌.龙大渊得到孝宗的宠幸,众多大臣纷纷上书弹劾他们。(孝宗不仅没有接受大家的意见,)反而晋升两人的职务。诏旨下达后,周必大和金安节拒绝在上面签署同意的意见,并且上奏孝宗:“陛下对于政府中官员,欲罢则罢,欲贬则贬,惟独对于曾.龙二人委曲迁就,多加重用,恐怕众人会议论纷纷啊!”第二天,孝宗宣布了自己提升曾.龙的手诏,并对周必大呵斥道:“你的官职只不过是为人君鼓扇而已,在先皇帝时位卑事微,如今怎敢抗命!”周必大进入宫廷向皇帝谢罪,但他仍然坚持已见:“我知道了,那么为臣也就不以侍奉先皇帝的态度来侍奉陛下了。”说完,周必大退至一边,等待处罚。孝宗(看到周必大的态度坚决,)说道:“我知道你忠贞事国,举荐官员时极力破除朋党.严明纲纪。”十天以后,孝宗重申以前的命令,周必大仍然拒不奉命。不久,他辞去了给事中的职务。
过了很长时间,周必大先后担任南剑州知府,福建刑狱提点官。以后又升任秘书少监,同时在直学士院任职,兼任史职。不久,辞去直学士院职。张说又命担任签书枢密院。周必大谏道:“(关于此人的任用,)以前曾经在朝廷上议论过,大家都认为不可,陛下也觉得这个决定不妥而改变了自己的想法。现在没过多长时间,又作出这样的命令,使贵戚干预朝政,于公于私都是缺失,臣下不敢起草诏书。”结果,周必大被罢去京官,调任建宁府。他到了丰城便称病回到京城。后来周必大屡次辞官不就,由此名声更重。过了一段时间,又担任了敷文阁待制兼侍读.兼权兵部侍郎.兼直学士院。连孝宗也由衷感叹道:“你不迎合别人,也无所依附,正是我最器重的。”
周必大担任兵部侍郎,不久兼太子詹事。上奏说:“太宗储才为了真宗.仁宗之用,仁宗储才为了治平.元佑之用。自从章.蔡京以来挫伤士人志气,最终导致“自取灭亡”。秦桧忌妒刻薄,排挤人才,流弊至今。希望陛下在平日储蓄人才。”皇帝沉迷于球场,必大直言劝谏。江浙久雨,上奏请求减少后宫的开支,免去江浙郡县拖欠的税收,命令省部注重抚恤。
淳熙十四年,周必大任右丞相。十六年,任左丞相。庆元四年,周必大去世,被朝廷谥为“文忠”。有著作《平园集》。
⑤ 有关家的有哪些
你好,你想问有关家的什么是成语吗或者是其他什么问题没有说清楚具体无法回答,若是一成语的话有白手起家、千家万户、无家可归、家家户户、孤家寡人等。
⑥ 《周必大》文言文翻译
出自《二十四史 宋史》之《周必大传》。
《周必大传》译文:
周必大字子充,又字洪道,其祖先是郑州管城人。祖父周诜,宣和年间在庐陵任副职,因此定居在这里。父亲周利建,是太学博士。年少时就特别杰出,父亲死后,他被寄养在外祖母家,母亲亲自督促他学习。
绍兴二十年(1150),周必大考中进士,被授予徽州户曹之职。周必大考中博学宏词科,任建康府教授。周必大拜官太学录,被召去应试馆职,高宗读了他的策文,说:“是个负责起草诏书的人才。”周必大任秘书省正字。馆职恢复由朝廷诏试从此开始。周必大兼国史院编修官,拜官监察御史。
孝宗即位后,周必大拜官起居郎。直接到皇上面前奏事,皇上说:“我过去看过你写的文章,把你的近作拿来看看。”皇上当初亲临经筵,周必大奏道:“经筵并不是分析文章讲解句子的地方,想从容不迫地了解情况,增益于圣德,就要探求治理之本。”开始,左右史很久没有任命人担任,史事记载被中断、累积,周必大请求必须记下君臣们的言行举止,他日夜兼程修史,每月一次呈给皇上看。于是皇上命令周必大兼编类圣政所详定官,又兼权中书舍人。周必大在经筵侍讲,曾论及边境之事,皇上为蜀感到担忧,周必大回答说:“蜀中百姓受困苦已很久了,希望陛下颁布安抚令,要使政局稳定应减少赋税。”周必大应皇上诏令奏上十件事,都切中时弊。
周必大暂代给事中,封驳政令之失当,不任用权贵、宠臣。翟婉容对官吏进行升调时违反了有关法令,周必大竭力争执,认为不妥。皇上说:“原以为你只会写文章,没想到你如此刚强正直。”金索取讲和时的旧礼,周必大一一上奏,请求端正敌国之称呼,金国为之气沮。
曾觌、龙大渊被皇上宠幸,台谏官交替弹劾他们,一起被调任知..门事,周必大与金安节不书写备案录黄,并奏道:“陛下对于政府侍从,想罢就罢,想贬就贬,唯独对这二个人委屈迁就,这样恐怕公众的议论会纷纷而至不得停止。”第二天皇上宣布手诏,说:“给事中、中书舍人为人煽风点火,太上皇时的小事情,怎么可以乱说。”周必大进宫谢罪道“:如此看来,那是我没有像侍奉太上皇一样侍奉陛下。”周必大退朝待罪,皇上说:“我知道你很尽职,只是想破除朋党、端正纲纪。”十天后,皇上重申以前的任命,周必大阻止不了,于是请求任宫观官。
很久后,周必大被差遣任南剑州知州,又改为提点福建刑狱。周必大进宫回答皇上的提问,希望皇上令中外各地举荐文武人才,分别把他们的长处记在一本册子上,藏于禁中,以备缓急之用。周必大拜为秘书少监、兼直学士院,兼任史职。郑闻起草,周必大定稿,最后由皇上修改,这是模仿汉宣帝时的制度所为的。于是上奏说“:陛下根据汉宣帝时的例子,亲自制定赞书,明确表示自己的好恶。我看西汉时所说的国家大臣,乃是浅陋朴实的周勃,缺乏文采的汲黯,不学无术的霍光。至于公孙弘、蔡义、韦贤,号称儒者,只是拿俸禄保全地位,所以汉宣帝说俗儒不合时宜。如果宣帝了解真正的儒士,怎么会把他们混淆呢?希望陛下平心观察,不可有轻视儒士的名声。”皇上喜爱他论述精辟,知识广博,想与他日夜讨论文章。
高宗要加尊号,周必大说:“太上皇万岁,而绍兴末年所议之文及近来上的表使用嗣皇帝的称呼不妥。按照建炎年间遥拜徽宗表,以及唐宪宗献给唐顺宗尊号的册文,都称皇帝。”决议于是定下。赵雄出使金朝,要携带国书,朝廷讨论受国书的礼节。周必大立即具体草拟,大致内容是:“尊卑名分之定,有人计较等级、威风;叔侄亲戚关系,难道还计较是坐着还是站立。”皇上赞赏地说“:我未曾告诉国书的内容,而你能道出我心中所想,真是真正的人才呀。”
周必大兼权兵部侍郎。奏请敬重侍从以储备将相之才,增设台谏官以广开言路,选择监司、郡守以补充郎官之不足。不久,周必大暂代礼部侍郎、兼直学士院,同修国史、实录院同修撰。
一天,皇上令周必大同王之奇、陈良翰到选德殿回答问题,皇上从袖中拿出手诏,举出唐太宗与魏征关系之例,询问他在位久,而功绩未成,治政的好坏,他自己不能发觉的解决办法,命令周必大等人尽言是否。周必大一一陈述“:陛下训练士兵以图谋恢复国土而将领多次更换,这是用将的法则未掌握好;选择人戍守郡国而郡守多次变换,这是把责任落在实处的方法不完善。各州官吏,一下子上任一下子罢职,婺州四年而地方官换了五次,平江四年换守臣四次,更有甚者秀州一年而四次换守臣,官吏奸邪如何得以考察清楚,百姓疾苦怎么可能得到缓和!”皇上认为他的话很对,于是革除了这二种弊端。江湖二州干旱,周必大请求捐出南库钱二十万代民交税,皇上很赞赏。
周必大兼侍讲,又兼任中书舍人。不久,他辞去直学士院之职,得到批准。张说再次拜为签书枢密院,给事中莫济封驳回录黄,周必大奏道:“过去全朝廷的人都认为张说这个任命不适合,陛下自己也知道错了而加以制止了。未到一年,这个任命又下发。贵戚参预政事,公私两方面都受到损失,我不敢草拟此令。”皇上批示:“王日严立即撰写任命书。莫济、周必大降为宫观官,傍晚离开国都。”张说公开奏章的内容,让被弹劾者知道,又荐举莫济、周必大二人,于是莫济被派往温州任职,周必大到建宁府任职。莫济接到任命立即离朝,周必大到丰城后称病而归,莫济听说后很后悔自己的行动。周必大三次请求一宫观职,因此名气更大了。
时间过了很久,周必大拜官敷文阁待制兼侍读、暂代兵部侍郎、兼直学士院。皇上安慰他说:“你不迎合别人,不附会权贵,我十分倚重你。”周必大拜为兵部侍郎,不久兼任太子詹事。他上奏说“:太宗储备人才为真宗、仁宗所用,仁宗储备人才为英宗、哲宗所用。自从章..、蔡京打击了士气后,最终导致外族入侵之祸。秦桧嫉妒刻薄,驱逐人才,其弊端遗留至今。希望陛下在闲暇之时储备人才。”
皇上一天亲临..场,周必大说:“我固然知道陛下不会忘记检阅战备,然而太祖二百年的天下,其希望在于圣上的勤勉,希望皇上自爱。”皇上脸色大变说:“你的话很忠心,是不是为了预防衔橛之变?我正以国仇未报、耻辱未雪为念,不想自寻安逸。”周必大升兼侍读,改任吏部侍郎,拜为翰林学士。
天上下了很长时间雨,周必大奏请减少后宫供给,松缓对浙郡长期以来积欠的租税的逼责,令省部讨论对百姓抚恤之事。内直宣引,上责说:“金星靠近前面的星,武士踢..,太子参与,我们很担心。”皇上让周必大把这些话转告太子,周必大说:“太子是人子,陛下令他驱驰,我怎么敢劝他违抗命令,陛下不要命令他就可以了。”
周必大乞求回乡,未得到批准。皇上想召人为他分担职责,于是问周必大:“吕祖谦能写文章吗?”周必大回答说:“吕祖谦的涵养很深,了解典故,不仅仅工于文字。”周必大拜为礼部尚书兼翰林学士,升为吏部兼承旨。皇上令礼官讨论明堂典礼,周必大提出祭天与祭地分别举行的意见。周必大受旨撰写《选德殿记》及《皇朝文鉴序》。周必大在翰苑近六年,制命文字温和、雅致,考虑事情周到、全面,是一时文学侍从之臣中的第一人。有人说他再次入翰苑任职,实际上是曾觌所荐,而周必大不知道真相。
周必大拜官参知政事,皇上说:“执政与宰相,本来应当和睦而又有不同之处。在这之前宰相论述某事,而执政再没有什么可补充的了,这是为什么?”周必大说:“大臣本来应该相互支持或反对。自从秦桧当权后,执政不敢讲一句话,以后于是成为理所当然。陛下虚心请教抛开自己的尊严,大臣哪敢自以为是?只要小事不敢隐瞒,那么大事又有什么理由要隐瞒。”皇上深以为然。天久旱,皇上手诏求直言。宰相认为此诏令一下,各州郡都会乞求赈济,如何应付,于是约周必大一起上奏反对此令。周必大说“:皇上想了解下面的情况,而我们却要加以阻拦,怎么可以堵塞公众的言路呢?”
有人借助后妃的引荐请求为郎官,皇上把此事交给给事中与中书舍人处理,周必大说:“台谏、给舍与三省互相牵制,怎能禀承旨意办事呢?不听从旨意有失于礼节,听从了又有损于法则。旨令下达之日,我们应当一起上奏。”皇上高兴地说“:肯如此任劳任怨吗?”周必大说“:当给而未给就会有怨恨,不当给而不给,有什么怨恨呢!”皇上说:“这是负责任,不是任怨。”周必大拜官知枢密院。皇上说:“每次看见宰相不能处理之事,你用几句话就解决了,三省根本不能少了你。”
山阳过去屯兵八千,雷世方乞求只差遣镇江一支军队五千人驻守山阳,周必大说“:山阳控扼黄河口,如果今天减少驻军而后又增加驻军,必然导致敌人的怀疑。扬州武锋军本来驻守山阳,不如每年拨三千人,与镇江五千人一同驻守山阳。”郭杲请求把荆南军队一万二千人移至襄阳永久屯守,周必大说:“襄阳固然是要地,江陵也是江北的襟喉。”于是留下二千人驻扎江陵。皇上问“:金主已经回到上京,并分派他几个儿子镇守各地,将怎么办?”周必大说:“敌人的恫吓可能只是虚探,正担心我们先行动。我们应当静守,只是边地将领不可不精选。”
周必大拜官枢密使。皇上说“:如果边境出事,宣抚使之职只有你可胜任,他人不行。”各位统帅呈上各军升迁名单,周必大不时点名召见一二人考察其才能优劣,统帅十分恐惧,不敢容于私情。周必大创造了诸军点试法,对分散在外的军队就亲自去检阅。池州李忠孝自己说有二名正将不能拉开弓,乞求罢去他们的军职。皇上说“:这是枢密使措置的效果。”金州寻求将帅,周必大说:“与其让人私下举荐,不如正大光明地选报。”皇上命令侍从、管军举荐将帅。有人传言大石林牙将要加兵攻金,忽鲁大王分别占据上京,边境大臣与夏国订下盟约。周必大都一概不理会,劝皇上持重,不要轻举妄动。果然所传之言都是妄言。皇上说“:你真有先见之明。”
淳熙十四年(1187)二月,周必大拜官右丞相。他首先奏道“:现在国内外安定,这种安定局面大约将近有二十四年了,这正是令人担心之时,应考虑国家的长远之计,不可以频频更改治国方针以图速强。”秀州乞求减去大军总制钱二万缗,官吏请求核审是否合适,周必大说:“这难道是审核的时候?”立即蠲免了秀州的总制钱。密封的奏章多说大臣们的同异,周必大说:“各尽所见,归纳到一处,怎么可能还相同呢?陛下恢复祖宗过去的制度,令三省反复阅读奏章后行动,正是想使上下互相牵持,并不是只奉行文书。”
高宗逝世,议定根据显仁的例子,派三位使者报告金朝。周必大说“:今天的事很特殊,不应当害怕敌人而曲意顺从。”阻止了派使者之事。金的贺正使来到宋,有人请求皇上暂且穿淡黄袍在御殿接受国书,周必大执意不肯,于是皇上穿素色丧服,在帷幄中接见金使。淳熙十五年(1188),思陵出殡,周必大根据熙陵吕端的故事,请求随同前往,于是皇上给他太傅头衔,为山陵使。明堂大礼时皇上对周必大加封恩赐,封他为济国公。
十一月,周必大单独留下来请求让他去职,皇上再三加以安慰。皇上忽然宣谕道:“近年来我经常生病且感到疲倦,想传位给太子,但你必须暂且留下。”周必大说:“圣上身体安康,只是由于思念高宗稍稍过度了些,怎么至于倦于辛苦。”皇上说“:最大的礼仪没有比得上事奉宗庙的,而初享时我大多是带病前往坚持祭祀的;最大的礼仪没有大于执丧的,而我不能亲自到德寿宫去。想不退休,可以吗?我才把这个重任委托给你。”周必大哭着退下了。十二月十一日,皇上秘密赐给周必大绍兴时制定的传皇位亲札。三十日,皇上令周必大留下商议。二月初二日,又令周必大参与草拟诏书,专门论述了供奉灵位、侍奉太子之事。周必大拜为左丞相、许国公。参政留正拜为右丞相。壬子日,皇上才把传位的打算告诉二府。二月初一,皇上降传位令。第二天,皇上穿着吉祥的衣服到紫宸殿。周必大奏道“:陛下传位给皇子,再观盛典,流芳千古。看来从今后不能每天侍奉皇上了。”于是哽噎不能说下去,皇上也流泪说:“只有靠你们协助新君主。”
光宗询问当今急务,周必大奏称为用人、求言二件事。三月,周必大拜官少保、益国公。李山献草拟了二相制度,大家对此贬褒不一,皇上召李山献令他用麻纸另拟文书,不久把李山献贬斥到一郡任职。周必大请求离朝。
何澹为司业,在职很久都没有升迁,留正奏请提拔他。何澹对周必大不满而感激留正,到他为谏长时,于是首先弹劾周必大。皇上诏令周必大以观文殿大学士之职任潭州判官。何澹对周必大的谴责不停,于是周必大以少保充当醴泉观使。周必大任隆兴府判官,没有赴任,又拜为观文殿学士、潭州判官,恢复大观文之职。周必大被所举官吏受贿败露之事牵连,降职为荣阳郡公,又复为益国公,改任隆兴判官,他辞去此职,拜官醴泉观使。
宁宗即位,令大臣直言朝政得失,周必大奏上四件事:至孝、敬天、崇俭、久任。庆元元年(1195),周必大三次上表引退,于是以少傅身份退休。
开始,平民吕祖泰上书请求杀韩..胄,驱逐陈自强,以周必大代替他。嘉泰元年(1201),御史施康年弹劾周必大首先为诡诈之徒唱赞歌,又私植党派,皇上令降周必大为少保。自庆元以后,韩..胄之党以建立伪学的名义,来禁锢君子,而周必大与赵汝愚、留正被指责为罪魁祸首。
嘉泰二年(1202),周必大又为少傅。嘉泰四年(1204年)死去,终年七十九岁。皇上赠他为太师,谥号“文忠”。宁宗为他的墓碑题写篆文“忠文耆德之碑”。
周必大自己号称平园老叟,著书八十一种,有《平园集》二百卷。周必大曾在乡里建三忠堂,说欧阳修、杨邦..、胡铨都是庐陵人,他平生所敬慕的人,故写文章记下他们的事迹,这是他的绝笔。周必大有一子,名周纶。
⑦ 关于“女子劝君少喝酒”的诗词有哪些
1、《送张子固》
宋代:彭汝砺
吾少饮酒不知数,有如长虹吞百川。
老来畏酒饮辄醉,百事一无如少年。
瘦脚踉跄走病鹤,吟肠悲壮啼寒蝉。
夫君尚勇不宜怯,急上青云须着鞭。
译文:我不知道我喝了多少酒,就像彩虹吞没了百川。百事可乐从来不像一个害怕喝酒和喝醉的青少年。纤细的脚摇摇晃晃地离开病态的鹤,唱着庄严肃穆的心寒蝉。丈夫很勇敢,但并不胆小。他冲向云端时需要一根鞭子。
2、《南归寄乡旧 其三》
明代:陈献章
省事除烦恼,端居养静虚。栽花终恨少,饮酒不留馀。
山径儿吹笛,村田妇把锄。殷勤谢闾里,胜事莫相疏。
译文:省事,保持安静。花儿不嫌少,饮酒不嫌少。山里的管道,村里的妇女锄头。在礼貌和感恩中,成功之间没有疏离。
3、《次韵答樊伯撝》
宋代:陈著
直以佣为业,何妨睡作魔。
吟诗终日少,饮酒一生多。
坐久头鸣籁,行迟脚有鹅。
林居三十载,一室小维摩。
译文:做仆人不如睡得像个魔鬼。一个人一生中的诗歌和酒精饮料更少。坐在你的头上很长一段时间,让鹅站在你的脚边。林居30年,一间小维摩房。
4、《次韵答攀拍撝》
宋代:陈著
直以佣为业,何妨睡作魔。
吟诗终日少,饮酒一生多。
坐久头鸣籁,行迟脚有鹅。
林居三十载,一室小维摩。
译文:做仆人不如睡得像个魔鬼。一个人一生中的诗歌和酒精饮料更少。坐在你的头上很长一段时间,让鹅站在你的脚边。林居30年,一间小维摩房。
5、《对酒》
宋:秋瑾
不惜千金买宝刀,貂裘换酒也堪豪。
一腔热血勤珍重,洒去犹能化碧涛。
译文:用一把珍贵的小刀,貂皮也可以用来换酒。一腔温血和勤劳的珍宝,洒上还可以化碧涛。
⑧ 四川,中国,旌阳区,西南地区,德阳按顺序排列
德阳这个地名的来历,有一个故事在元代以后曾广为流传:西晋太康初年,道教仙人许逊任旌阳县令,因其能点石成金、救济贫困、画符水祛除瘟疫而有德于民,朝廷诏改旌阳县为德阳县。而据史料考证,自东汉起,江油小溪坝、遂宁龙凤场先后以德阳之名设县,后又撤消,到唐高祖武德3年(公元620年)才“分雒县、绵竹地置德阳县”。德阳之名最终扎根此地,未再变迁。李冰:秦昭王时人,公元前276-251年任蜀郡太守,治水雒绵(今石亭江、绵远河、汉建置雒县、绵竹县)使德阳人民古今获利,消除水患,自流灌溉。李冰卒于任所,以身殉职,葬于章山(今名蓥华山),古今建祠承祀。雍齿(?-公元前192年):周秦末时沛(今江苏沛县东)人,出身豪强,与刘邦(汉高祖)为同乡旧友关系。秦二世二年(前208年)随刘邦起兵反秦,秦军围攻刘邦于丰(沛县西),刘败秦军,命雍齿守丰。雍多次叛刘,因战功多而不忍杀。公元前201年,刘邦封雍齿为什方肃侯,食邑2500户,治地今什邡雍城。汉惠帝三年(前192年)雍齿卒,葬于城西(今方亭镇),有雍齿祠。侯国传三代至孙雍桓而终,至汉武帝元鼎五年(前112)9月,因终侯不肯从军击南越和所献酬金不合格,被削去侯位袭爵。侯国历时89年,什方遂降为普通县。雍齿祠墓至20世纪60年被废,今什邡市城历称"雍城",为四川省级命名的历史文化名城之一。李尤(约公元54-137年):雒县(今广汉市雒城镇)人,东汉文学家,与班固、张衡齐名,曾任兰台令史、谏议大夫,受诏与刘珍编纂《汉记》(西汉纪传体史书),刘保继位为孝顺帝,封李尤为乐安(今山东)相。据《后汉书》载:李尤著有赋、铭、诔、颂、《七叹》、《哀典》等28篇及《蜀记》、《兰台集》2卷。《东观赋》、《德阳殿铭》较为有名。姜诗:(生卒年不详),雒县汛乡(今旌阳孝泉镇)人,与妻庞氏、子石泉(乳名安安)奉母至孝,为"姜氏一门三孝子"。汉明帝永平二年(公元59年)察孝廉,擢江阳令。历代表彰孝行,隋代将姜诗故里阳泉县改名为孝水县,唐代改称姜诗镇,宋代改名孝泉镇,姜诗庙改为孝感庙。元代将其子姜安安读书送米孝行列为全国二十四孝之一。其地孝泉镇今为省级历史文化名镇。姜公祠墓古今犹存,现建中国德孝城占地100余亩,每年秋季举孝文化节活动,参观旅游者数十万人次。郭玉:(生卒年不详),雒县(今广汉雒城镇)人,东汉孝和帝、孝安帝时为蜀中名医。少年时学医于绵竹程高与涪县涪翁。中年时医术名气甚高,被聘任太医院,专为皇宫贵人治病。和帝刘肇亲自考察郭玉医术,对其诊脉技术和辨证施治理论,甚为赞赏。《后汉书》有传。秦宓(?-226年):东汉末至三国时绵竹县(今德阳市旌阳区城北秦宓村)人,官至蜀国大司农。博学多才,安贫乐道,不愿为官。刘焉、刘璋时称郡才,屡召不应。刘备时任益州从事祭酒。备伐吴,宓谏阻,下狱幽闭,后贷出。建兴二年,丞相诸葛亮领州牧,选宓为别驾,寻迁中郎将、长水校尉。吴遣使张温来蜀,宓答问如流,反难吴使,取得外交大胜。宓迁大司农,助诸葛亮治蜀有政绩。卫元嵩(?-579年):原籍成都,晚年定居并卒葬于什邡。北周著名高僧,先崇佛,后从道。深得武帝宇文邕宠信,"赐爵持节为蜀郡公"。建德三年,"僧道还俗",嵩失宠。定居什邡,继事佛道,潜研《周易》。自著《元包经》、《易论》、《齐三教论》等。后封"惠应希微真人"。雍城古有祠墓承祀。马道一(709-788年):唐代什邡县今两路口镇人,世称马祖,中国佛教禅宗第八代大师。20岁时为僧,落发资中,受戒渝州,崇法于江南。中年曾回什邡罗汉寺筑台说法,弘扬禅宗教义。唐贞元四年(788)圆寂于江西建昌石门宝峰院,终年80岁。名相权德舆撰写《马祖塔碑铭》,皇帝李赐谥号大寂禅师,塔名"大庄严之塔"。房琯(696-763年):河南人,唐天宝年间,拜监察御史、主客员外郎、给事中,文部尚书,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宰相职)。乾元年间,出任汉州(今广汉)剌史,赠太尉。在汉州任中,政绩卓著,民德颂之。凿西湖以为游玩之所,又立石于治厅之后,人号房公湖、房公石。今广汉雒城镇房琯公园,亦是游人响往之地苏易简(958-996)字太简,北宋梓州铜山(今中江广福镇)人,官参知政事(副宰相)。聪明好学,才思敏捷。22岁中进士,太宗复试为状元。27岁时主持全国大考,续编《翰林志》,太宗赐诗嘉之,轻绡飞白手书"玉堂之署"赠之。迁参知政事后,常侍帝侧,关心国家兴衰,勤谏政事,酷爱文学,协助宰相李昉编纂《文苑英华》一千卷,自撰《文集》20卷,著《文房四谱》5卷传世,故有文学家、科学家之称。至道二年病逝,终年38岁。苏舜钦(1008-1048):字子美,梓州铜山人,苏易简之孙,与其兄舜元皆为宋代文学家是"铜山三苏"代表人物。27岁中进士。任光禄寺主簿、蒙城知县等职。一生关心政事,酷爱文学,史称爱国诗人。庆历四年,岳父社衍为相,范仲淹任参知政事(副相),舜钦任集贤校理、监进奏院,共辅厉行新政,遭权奸嫉恨,以细故弹劾,被革职为民,徙居苏州,筑沧浪亭,以诗文自娱。为诗豪放,洋溢爱国革新之情,与梅尧臣齐名并称"苏梅"。庆历八年病逝,终年41岁,有《苏学士集》传世。苏舜元(1006-1054年):苏易简之孙,苏舜钦之兄,梓州铜山(今中江广福镇)人。北宋初期文学家、书画家、庆历进士。官至尚书度支员外郎、三司度支判官。为人精明强悍,重文士气节,善草、隶书,字胜其弟。诗文崇尚革新,与其弟及穆修等齐名。《宋史》及《中国文学家大辞典》有传。舜元有《才翁集》一部传世。张浚(1097-1164):字德远,号紫岩,宋代绵竹人,进士,官至宰相,著名抗金重臣。一生历经北宋哲宗、徽宗、钦宗和南宋高宗、孝宗五代,力主抗金,反对投降。秦桧执政,被贬永州,受斥二十年,连奏主战五十疏。金军南侵,复起用,后受主和派打击,罢右丞相,贬福州通判,赴任途中病死,封魏国公,著有《紫岩易传》、《中兴备览》、《论语解》、《春秋解》、《中庸解》共52卷传世。张栻(1133-1180):字敬夫,又字乐斋,号南轩,绵竹人,张浚之子。南宋学者、理学家、官至右文殿修撰、吏部员外郎、知州、知府等职,与朱熹、吕祖谦齐名,时称"东南三贤"。受父政治、学术思想影响,攻研理学甚笃,为湖湘理学派集大成者。著有《南轩集》传世。吴泳:字叔永,中江人,南宋孝宗时人,生卒年不详,1208年进士,历官军器少监,兼权直舍人院,寻迁吏部侍郎兼直学士院,进宝章阁学士,差知温州,后改知泉州,以言罢所。是文学家,著有《鹤林集》、《玉海》和《嘉祐绍兴诸臣奏议》。《宋史》有传,民国《中国文学家大辞典》有简介吴昌裔:字季永,吴泳之弟,中江人,南宋孝宗时期,生卒年不详。1214年进士,初授阆中尉,再调眉州教授,擢知华阳县,通判眉州,旋知汉州。累官至监察御史,集英殿修撰,以宝章阁待制终,谥忠肃公。著有《苦言》、《储鉴》、《蜀鉴》、《奏议》、《四书讲义》、《乡约口义》、《诸老见闻》、《容台议礼》、《文集》等行世。《宋史》有本传,是宋代文学家,《中国文学家大辞典》有简介。宋述祖(1543-1611):先世江苏常熟人,明初徙居汉州,嘉靖三年成进士,历官陕西宝鸡儒学教谕,擢南京国子监学正,出守云南晋宁知州。乙未(1595)补临安郡丞,戊戌(1598)入觐,解组以归。著有《岩居》、《渭滨》、《白下》、《淇游》、《归来》等。其子守恕汇编为《伴鹤轩稿》8卷及《族谱》10卷。另有《汉乘备录》史料2卷。刘宇亮(?-1642):明代汉州绵竹县人,万历四十七年(1619)进士,选翰林院庶吉士,授编修职,迁文渊阁大学士,擢兵部、礼部尚书。明思宗崇祯十一年(1638)至十二年,为首辅(宰相)职务,督师出征抗清,兵败消职,归家闲居。为绵竹修建城垣、关帝庙、上帝宫、瞰海楼等。病故后葬县西宋家林。近年出土刘翰林有关文物甚多。李调元(1734-1802年):罗江县人,1762年中进士,选翰林院庶吉士,授吏部文选司主事,擢录通永道、考功司员外郎,充广东乡试副考官、旋任广东学政。仕途坎坷,为上官讦陷,充发伊犁,以钱赎归。乾隆四十八年(1783)回罗江家乡。一生著书藏书甚富,是著名的文学家、戏曲理论家,编著《函海》40函、200余种、800余卷。李鼎元(1746-1810年):罗江县人,李调元堂弟,1778年进士,选翰林院庶吉士,授兵部车马司主事、马馆监督,由内阁中书册封琉球(台湾)副使,钦赐正一品麟蟒服。善诗文、工书法。时称"罗江三李以墨庄为魁"。著有《球雅》、《使琉球记》、《师竹斋诗集文集》、《道德经正义》等。李骥元(1755-1799年):罗江县人,李鼎元胞弟,1784年进士,选翰林院庶吉士,授编修,充山东乡试副考官,迁左中允,入直上书房。劳卒任所。工诗文。著有《凫堂诗稿》。李化楠(1767-1710年):罗江县人,李调元之父。1742年进士。授浙江余姚知县,继秀水、平湖知县,升补知沧州,擢宣化、顺天知府。著有《万善堂稿》、《石亭诗集》、《石亭文集》、《醒园录》等。张宗法(1675-1760):清代康乾时什邡徐家场(今民主乡师古村)人。少年好学,不慕荣利,耕种三亩祖田,开设三个学馆,除授徙外,常与老农交往。毕生研究农事,博采俗谚耆语童言,著《三农纪》和《正情说》。《三农纪》24卷33万言,流传全国,时称"先生作有《三农纪》,千古田家不可无"。世称古代农学家杨锐(1857-1898)字叔峤,号钝叔,绵竹人,"戊戍六君子"之一。举人出身,为两广总督张之洞弟子,后作幕僚,任内阁中书,参加强学会、保国会,倡立蜀学会,维新变法,任四品卿衔军机章京,参与新政被害,为爱国志士,终年41岁。著有《杨叔峤诗文集》、《说经堂诗草》,以及《隋史补遗》、《晋书注》等。萧朴生(1897-1926年):德阳县天元乡人。1920年冬赴法国留学。在法勤工俭学期间从事共产主义的宣传和革命活动。1922年6月,旅欧中国少年共产党创建时,萧是18位代表之一。1923年2月,更名为派欧中国共产主义年团,萧任委员、支部负责人。1925年6月被法国反动当局驱逐回国,在上海江浙济难委员会工作,兼职上海大学教师。1926年10月病逝。终年29岁。戴季陶(1891-1949年):广汉县人,清末留学日本,参加中国同盟会,孙中山的秘书,任国民党中央执行委员、宣传部长。继任国民政府委员、考试院长、中山大学校长、国史馆长等职。1949年在广州自杀,归葬于成都西门外枣子巷。黄继光(1931-1952)原名黄际广,中江县兴发(今继光镇)人,中国人民志愿军特级英雄。1952年10月20日在朝鲜江原道金化郡上甘岭抗美援朝战役中,受重伤后,扑敌堡,以胸膛堵住敌人机枪射孔,英勇献身,保障攻克高地,歼敌两个营。追记特等功,授特级英雄称号,并荣获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英雄称号及金星奖章、一级国旗勋章等。中江县建继光馆、继光乡、继光水库等纪念。陈豹隐(1886-1960年):中江县悦来乡人。清末明初留学日本十二年,先读预科,后毕业于东京帝国大学法科。民国7年(1918)回国后,在北京、上海等地从事经济学教授、翻译和爱国革命活动。民国16-18年讲授并率先翻译马克思所著《资本论》。早期参加共产党和国民党。1957年参加民革,任民革中央常委、中国政协常委。1960年9月9日病逝于成都。覃子豪(1912-1963)广汉雒城镇人,台湾诗坛"三老"之一,被称为台湾第一代诗人,跨海诗人。孑然独身又被称为"不会恋爱的诗人"。30年代就学于北京中法大学和日本东京中央大学。有《自由旗》等诗歌和散文、译文传世。今广汉雒城公园建有覃子豪纪念馆及铜像。何北衡(1896-1972):罗江县人,1924年北大法律系毕业后任巴县县长、川军刘湘部科长。1938年后任四川省建设厅长、川康水利局长。对四川水利贡献大,在今德阳地区修堰多。1949年赴香港,1951年3月应邀回北京任水利部参事、全国政协委员。1972年在北京病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