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苏东坡 的门客形容他“关中大汉,手执铁板高唱‘大江东去’
宋俞文豹《吹剑续录》:“东坡在玉堂日,有幕士善讴,因问;‘我词比柳词何如?’对曰:‘柳郎中词,只好十七八女孩儿执红牙拍板,唱“杨柳岸晓风残月”;学士词,须关西大汉执铁板,唱“大江东去”。’公为之绝倒。”
——————
苏东坡问一位歌唱家:“我的词比柳耆卿如何?”歌唱家道:“柳郎中词只宜十七、八岁女孩儿,按执红牙拍,歌‘杨柳岸晓风残月’;您苏学士的词,则须关西大汉,抱铜琵琶,执铁绰板,唱‘大江东去’!”苏东坡听了,不觉大笑。
苏轼诗词以豪放著称,所以非关西大汉执铁板不能吟唱也。
B. 有词评家说豪放词“须关西大汉,铜琵琶,铁绰板,唱‘大江东去’”。叶梦得的这首词颇具豪放之风,请
答案示例:(意对即可) (1)叶梦得的这首词颇具豪放之风。从他对人物形象的塑造上便可见一斑。在上片,作者对谢安的外貌描写,使穿乌衣、披秀发的英俊少年形象跃然纸上,与“羽扇纶巾”的周瑜颇为神似,使上片显豪放之气。接下来作者又用“坐看骄兵南渡”“一顾功成”等语,描写了谢安的功绩,使我们不禁为谢安的智慧、指挥千军万马的镇定与大气所折服。末尾,作者又写谢安听《怨歌行》流泪,又塑造了一个“鬓虽残,心未死”的英雄形象。总之,本词借刻画谢安彰显了豪放之气。 (2)本词的豪放风格十分典型,似是每一处景物描写都溢涌出一种豪放气概。起句写词人登高远眺之景,视野雄浑开阔;继而遥想当年的淝水一战之景。“沸浪骇奔鲸”寥寥几笔就将战景描绘得宏大有力。下阕视角变换,写八公山下之景,既有断崖草木的刚直峥嵘,又有天空中的云涛吞吐,作者的豪放之气在博大之景中展现得淋漓尽致。综观全词写景格调,同东坡《赤壁怀古》有异曲同工之妙。我们也仿佛于此震撼人心的雄伟之景中,窥探了词人的铮铮铁骨。其于绘景中挥洒的万丈豪情,令人为之动容。 (3)这首词景物描写上大多从大处落笔,刚劲雄浑,颇有豪放之风。故都岸草,长淮孤城,词一开篇所选的意象即给人以雄浑悲怆之感,故都风景依旧然而人事已不复当年。词人描绘过眼前画面后,又以“想”字领起,追述当年景物。戈戟蔽空,惊涛怒浪,词人描写自己想象中当年此地的景象,虽是虚景,却也是豪情万丈,激动人心。通过对淝水之战景象的描写,豪放之风尽出,下阙词人又写眼前的景物,断崖枯草,云涛吞吐,寥寥数笔,以“无处问豪英”作结,借景抒情,写尽豪情。 |
C. 须关东大汉,执铜琵琶、铁绰板,唱大江东去 什么意思
南宋俞文豹《吹剑录》中载:东坡在玉堂日,有幕士善歌,因问:“回我词何如柳七?”对曰:答“柳郎中词,只合十七八女郎,执红牙板,歌‘杨柳岸,晓风残月’。学士词,须关西大汉,铜琵琶,铁卓板,唱‘大江东去’。”东坡为之绝倒。 大意是说苏轼在玉堂署任职时,问一个很擅长拍马的幕僚他的词和柳永相比较如何,这幕僚说了上面一段话,引了他们各自代表性词作中的千古名句,说明了柳永词娇婉细腻,苏轼的则是豪情万丈、睥睨天下,虽然溜须拍马之情溢于言辞,也确实道出了苏轼词的豪迈气慨,难怪苏“为之绝倒”!
D. “铁板铜琶继东坡高唱大江东去,美芹悲黍冀南宋莫随鸿雁南飞!”什么意思
这是辛弃疾纪念祠的楹柱挂对联:“铁板铜琶继东坡高唱大江东去,美芹悲黍冀南宋莫随鸿雁南飞。” 是当代著名作家郭沫若1959年题写。上联写出了辛弃疾的文学成就和风格特点,下联道出了他一生的追求和政治理想。
上联“铁板铜琶”形容豪放激越的文词;“玉堂”是宋代翰林院别称;“柳郎中”即当时词人柳永;“大江东去”是苏轼(念奴娇• 赤壁怀古》首句,后人多用“大江东去”代表苏轼的创作风格。辛弃疾继承了苏词豪放的特点,在创作中取得了较高的成就。
下联的“美芹悲黍”中的“芹”指芹菜。《列子• 扬朱》篇载:有人向同乡富豪赞美芹菜好吃,结果富豪吃了反倒嘴肿闹肚子。后人以“献芹”称所献之物菲薄,以示诚意。辛弃疾曾于1165年写论文10篇,又称《美芹十论》,陈述抗金救国、收复失地、统一中国的大计,“悲黍”,黍即小米。
据史书记载,周室东迁后,周朝志士回到故都,见昔日宗庙夷为田地,黍苗丛生,便悲国家之颠覆,故《诗经》有《黍离》篇。“冀南宋莫随鸿雁南飞”,是说辛弃疾希望南宋小朝廷不要偏安江南一隅,而要立志收复失地,表示了他“男儿到死心如铁”(辛弃疾词《贺新郎》中的句子)的豪情壮志。
(4)学士词需关西大汉铜琵琶铁绰板唱大江东去扩展阅读:
辛弃疾 (南宋将领、词人):
辛弃疾(1140年5月28日-1207年10月3日),原字坦夫,后改字幼安,号稼轩,山东东路济南府历城县(今济南市历城区遥墙镇四凤闸村)人。南宋豪放派词人、将领,有“词中之龙”之称。与苏轼合称“苏辛”,与李清照并称“济南二安”。
辛弃疾生于金国,早年与党怀英齐名北方,号称“辛党”。青年时参与耿京起义,抗金归宋,献《美芹十论》、《九议》等,条陈战守之策。先后在江西、湖南、福建等地为守臣,平定茶商赖文政起事,又创制飞虎军以弹压湖湘。
由于他与当政的主和派政见不合,故而屡遭劾奏,数次起落,最终退隐山居。开禧北伐前后,宰臣韩侂胄接连起用辛弃疾知绍兴、镇江二府,并征他入朝任枢密都承旨等官,均遭辞免。开禧三年(1207年),辛弃疾抱憾病逝,年六十八。宋恭帝时获赠少师,谥号“忠敏”。
辛弃疾一生以恢复为志,以功业自许,却命运多舛、壮志难酬。但他始终没有动摇恢复中原的信念,而是把满腔激情和对国家兴亡、民族命运的关切、忧虑,全部寄寓于词作之中。其词艺术风格多样,以豪放为主,风格沉雄豪迈又不乏细腻柔媚之处。
其词题材广阔又善化用典故入词,抒写力图恢复国家统一的爱国热情,倾诉壮志难酬的悲愤,对当时执政者的屈辱求和颇多谴责;也有不少吟咏祖国河山的作品。现存词六百多首,有词集《稼轩长短句》等传世。
E. 学士词需关西大汉铜琵琶铁绰板唱大江东去评价的是宋代词人谁
俞文豹《吹剑续录》称:“学士词,须关西大汉,铜琵琶,铁绰板,唱内《大江东去容》。”学士所指为苏轼,因其官翰林学士,故名。苏轼是北宋文坛领袖,诗词文画均称当时翘楚,其成就为中国文学史上所罕见。苏轼在词史上有特殊贡献,其词创造了多种风格,除传统的婉约清丽外,他的词或清旷,或雄放,或凝重,或空灵,佳作极多,对后世影响极为深远。后人将其与辛弃疾并称苏辛,誉为豪放词的代表。《大江东去》本名《念奴娇》,因苏轼所作【赤壁怀古】脍炙人口,故又称《大江东去》、《大江东》、《酹江月》等。此词笔力遒劲,雄奇壮丽,很能代表苏词的典型风格,故有所言。
F. “关西大汉,手持铁板,唱大江东去”这话是谁说的
“关西大汉,手持铁板,唱大江东去”这话是宋代俞文豹说的。
出处:宋 俞文豹《吹剑续录》:“东坡在玉堂,有幕士善讴。因问,我词比柳词何如?对曰,柳郎中词,只好十七八女孩儿执红牙板唱‘杨柳岸晓风残月’,学士词,须关西大汉执铁板唱‘大江东去’。”
译文:东坡在堂上,有个仰慕他的人喜欢唱歌。东坡问,我做的词和柳宗元的相比如何?那个人说柳先生的词就像一个十八岁的女孩拿着红牙板唱“杨柳岸晓风残月”有情有调,您的词,就像一个关西大汉拿着铁绰板唱大江东去那样有气势。
(6)学士词需关西大汉铜琵琶铁绰板唱大江东去扩展阅读
“关西大汉,手持铁板,唱大江东去”赏析:
古代的词是用来唱的,对于词的好坏,歌者也最有发言权。《吹剑续录》中这位善歌的幕士一语中的:柳永的词,适合十七八岁的少女,手执红牙板,低声吟唱,别有风趣;苏轼的词,适合关西大汉,手拿铜琵琶铁绰板,引吭高歌,慷慨激昂。
幕士的表述中,无褒无贬,其核心思想是:柳永的词是婉约派,胜在情感细腻,苏轼的词是豪放派,胜在气象恢弘,二者适宜的对象、乐器、情景,均不相同,没有可比性。
G. 学士词须关西大汉铁绰板,唱大江东去评价哪个诗人
苏轼,,,,,,,的词,手下人评的,苏轼听完大笑,苏轼问的是他和柳永比怎样
H. 关西大汉手持狼牙铁板高唱大江东去 下联的 什么
小桥流水是马致远的是。晓风残月才是柳永的名句。
柳郎中词,只合十七八女郎,执红牙板,歌‘杨柳岸,晓风残月’。学士词需关西大汉,铜琵琶,铁绰板,唱‘大江东去’
安易如的书上的。
I. 响彻琵琶,千古大江东去;吹残铁笛,一声孤雁南飞。指哪位文学家
响彻铜琶,千古大江东去;
吹残铁笛,一声孤鹤南飞。
江门陈白沙钓台。大江东去:宋俞文豹《吹剑录》载“东坡在玉堂日,有幕士善歌,因问:‘我歌何如柳七?’对曰:‘柳郎中词,只合十七八女郎,执红牙板、歌杨柳岸晓风残月。学士词,须关西大汉,铜琵琶,铁绰板,唱大江东去。’坡为之绝倒。”故大江东去原指长江之水向东流去,后也用以比喻历史发展的趋势
J. 铜琵琶铁绰板唱大江东去,还有一句相对应的是什么
这对联借用了关于苏轼的两个典故,一个是据《吹剑续录》记载,有人评价苏轼和柳永的时候说“柳永的词,适合于十七、八岁的女郎,手执红牙拍板,轻唱“杨柳岸晓风残月";而苏东坡的词,则适合于关西大汉,弹铜琵琶,执铁绰板,高歌“大江东去”。
下联的孤鹤南飞,则出自据《苕溪渔隐丛话》,据记载:东坡被贬在黄州生日时,他的朋友们置酒于长江亦壁矶下为他庆寿。酒酣,忽闻笛声起于江上。座中有郭,石二生颇知音,对东坡说:笛声里有新意,不是平常乐工所奏。派人探问,知是进士李委因东坡生日,特作新曲《鹤南飞》来献。东坡题诗一首:山头孤鹤向南飞,载我南游到九嶷。下界何人也吹笛,可怜时复犯龟兹。
这对联上联写了苏轼的文化成就,下联写了他的人生经历,可以说是对仗得宜的好联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