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文学经济 » 墨喋文学
扩展阅读
中国网络原创新人乐团 2021-03-31 20:26:56
党政视频素材 2021-03-31 20:25:44
厦门大学统计学硕士 2021-03-31 20:25:36

墨喋文学

发布时间: 2021-03-30 23:27:52

A. 那些和知了有关的文学作品

  1. 法国作家布丰写过知了(蝉)

  2. 王籍的《入若耶溪>蝉噪林逾静 鸟鸣山更幽,骆宾王的《咏蝉/ 在狱咏蝉》西陆蝉声唱,南冠客思侵

B. 文学手法有哪些

1、借代

借代,顾名思义便是借一物来代替另一物出现,因此多数借代词为名词。使用时,必须考虑替代的正当性与通用性,尽量化简为繁,并且要让文义通顺。并且,此时的借代一般是类似于以小见大,用小事物来反映大的局面或情况,使句子更形象具体。

2、对偶

对偶是用字数相等、结构相同、意义对称的一对短语或句子来表达两个相对应或相近或意思相同的修辞方式。

作用:语言凝练,句式整齐,音韵和谐,富有节奏感和音乐美,使两方面的意思互相补充和映衬,加强语言的感人效果。

3、议论

议论是一种主要的行文方式,它要求论点明确、论据充分、论证周密。亦为文学创作的一种表现手法。议论是一种评析、论理的表述法。一篇或一段完整的议论,通常由论点、论据和论证三要素组成。议论分两大类,即“立论”和“驳论”。

4、描写

描是描绘,写是摹写。描写就是通过一定的写作手段(如生动形象的语言、朴素直白的对话),把人物或景物的状态具体形象地描绘出来。这是一般记叙文和文学写作常用的表达方式。描写的作用是再现自然景色、事物情状,描绘人物的形貌及内心世界,使人物活动的环境具体化。

5、抒情

抒情:表达情思,抒发情感。 指以形式化的话语组织,象征性地表现个人内心情感的一类文学活动,它与叙事相对,具有主观性、个性化和诗意化等特征。抒情方式具体来分又可分为借景抒情法、触景生情法、咏物寓情法、咏物言志法、直抒胸臆法、融情于事法和融情于理法等。

C. 海明威冰山理论对文学的影响

1932年,海明威在他的纪实性作品《午后之死》中,提出著名的“冰山原则”。他以“冰山”为喻,认为作者只应描写“冰山”露出水面的部分,水下的部分应该通过文本的提示让读者去想像补充。 他说:“冰山运动之雄伟壮观,是因为他只有八分之一在水面上。”文学作品中,文字和形象是所谓的“八分之一”,而情感和思想是所谓的“八分之七”。前两者是具体可见的,后两者是寓于前两者之中的。 “冰山理论”有两个层面的含义: 一是简约的艺术。即删掉小说中一切可有可无的东西,以少胜多,象中国水墨画技巧,计白当黑,不要铺陈,不要八分之八,而只要八分之一。英国学者贝茨在《海明威的短篇小说》一文中认为,这种简约在语言上表现为删掉了小说中几乎所有的解释、探讨,甚至议论;砍掉了一切花花绿绿的比喻;剥下了亨利·詹姆斯时代句子长、形容词多得要命的华丽外衣:“他以谁也不曾有过的勇气把英语中附着于文学的乱毛剪了个干净。”这些英语文学的乱毛中被海明威收拾得最利索的是形容词。形容词过多是十九世纪末以亨利·詹姆斯为代表的小说家带给英语文学的一大灾难。譬如詹姆斯的代表作《贵妇人的画像》充斥了长句子和多重修饰,“你不憋足一口长气是读不完一个句子的,好比一长列货车,站在它面前望不到尽头”(董衡巽语)。这绝对是学者型的文风。而海明威18岁就去打仗,根本没有机会进行科班训练,打过仗当了美国一家报纸驻欧洲的记者,写文章和报道要用电报发回国,语言必须简明,于是形成了一种所谓的“电报体风格”,极少用修饰语,极少用形容词。可以说文学史上有一类作家是敌视形容词的。法国大文豪伏尔泰就有句名言:“形容词是名词的敌人。”他似乎在说只有名词是直抵事物本身,是直面、直接呈示事物,形容词多了反而遮蔽事物和内质,所以是名词的敌人。 其二,小说家马原认为“冰山理论”的更内在的质素可以概括为“经验省略”。他指出开始许多评论家把海明威的省略与传统的留空白理论等同起来,以为这是一种含蓄手法的运用,言有尽而意无穷,这是一个大的失误。传统的省略方法很类似于删节号的作用,它省略的是情味和韵致;而海明威省略的则是完全不同质的东西——实体经验。马原以《永别了武器》中曾被海明威改写了三十九遍(在另一处海明威又说是四十遍)的结尾为例: 我往房门走去。 “你现在不可以进来。”一个护士说。 “不,我可以的。”我说。 “目前你还不可以进来。” “你出去。”我说。“那位也出去。” “在此之前作者没告诉我们房间里有几位护士,这段文字也没交代,可是我们马上知道了这间停着‘我’情人(卡萨玲)尸体的房子里有两位护士。‘我’的对话没有丝毫失态之处,可是我们也从这段文字里知道了‘我’的失常变态。”“这些语调上的变化其实在上边文本中全无提示,作者也没有用叙述的方式告诉我们关于主人公‘我’的任何情绪变化,然而我们都知道了。作者利用了人所共有的感知方式及其规律,他知道大家都知道的东西你不说大家也会知道这个道理,他就不说大家都知道的东西,结果大家还是都知道了。这样做除了因省略掉一些东西而缩短了篇幅外,由这种省略还产生了完全出人意料的新的审美方法,以作用于(阅读)对象心理为根本目标的方法。”(马原《小说》) 海明威省略的其实是我们凭经验可以填充想象的部分,因此,这种省略技巧就最大限度地调动了读者的经验参与,使读者觉得作家很信任自己的理解力和经验能力。在这个意义上,海明威等于把冰山的八分之七空在那里让读者自己凭经验去填充。而以往的小说家如果是现实主义者就把什么都告诉你,喋喋不休,不厌其烦,不留空白;如果是浪漫主义者就拼命调动读者的情绪,拼命煽情。海明威也在调动,他调动的则象马原所说,是经验。这肯定是一种新的小说美学。怎样深入阐发它的美学层次的内容还需要继续思考。但我们起码可以说,这种“经验省略”涉及的决不仅仅是个“简洁”的问题,它还关涉着对世界的认知与呈示问题,关涉着小说家对生活中的情境和境遇的传达方式问题,从中有可能生成一种小说的情境美学

D. 文学家的故事

高尔基 玛克西姆·高尔基是伟大的俄国作家、“无产阶级艺术最伟大的代表者”(列宁语)、社会主义现实主义文学奠基人、无产阶级革命文学导师,生于尼日尼·诺 夫戈罗德城(现名高尔基城),父亲是细木工,早逝。高尔基由外祖母抚养成人。外 祖母家贫,十一岁的高尔基就不得不出外谋生。他曾在鞋店、圣像作坊当学徒,在轮 船上帮厨,做过脚夫、锯木工、园丁、面包师等等以维生计,少年时期曾参加倾向民 粹派的大学生秘密团体;这一切就是高尔基的“大学”。二十岁后,高尔基开始在祖 国各地流浪,目的在于“了解一下俄罗斯”,“看一看人民是怎样生活的”。在长期 的流浪期间,他一面做工,一面组织秘密小组,进行革命宣传。一八九二年九月高尔基发表了他的处女作《马加尔·楚德拉》,从此,一颗光芒夺 目的明星升上了俄国文坛。九十年代高尔基写了许多短篇小说,大多取材于“底层”社会(如《马尔华》、《柯诺瓦洛夫》、《切尔卡斯》等)。在高尔基早期作品中,具有浪漫主义色彩的民间传说和寓言式的故事占有重要地位,如《伊则吉尔婆婆的故事》、《鹰之歌》、《海 燕之歌》(1901年);其中《海燕之歌》是一曲鼓舞人心的向革命进军的号角。九十年代末,高尔基的创作思想臻至成熟,这时期高尔基发表了第一部著名长篇小说《福玛·高尔杰耶夫》(1899),接着,《三人》(1900)也问世了。此外,高尔基还写了许多具有极大社会意义的剧本,如《小市民》(1901)、《底层》(1902)、《消署客》(1904)、《太阳的孩子》(1905)、《野蛮人》(1905)、《仇敌》(1906)等等。 一九0六年高尔基最著名的长篇小说《母亲》问世。高尔基在许多作品中无情地抨击了作为旧制度支持力量之一的小市民意识(如中篇小 说《奥古罗夫镇》,1909;《马特威·克日米亚金的一生》,1911)。第一次世界大 战前夕高尔基发表的重要作品有《意大利的故事》、《俄罗斯漫游记》等。在准备十月革命的年代里,高尔基完成了自传性的三部曲的前两部——《童年》 (1914)和《在人间》(1916),第三部《我的大学》于一九二三年写成。十月革命后高尔基完成了长篇小说《阿尔达莫诺夫家事》(1925),同时又创作了几个剧本,其中著名的有《叶戈尔·布雷乔夫及其他》(1932)等。高尔基最后一部长篇小说《克里姆·萨姆金的一生》是一部史诗式的不朽巨著。 高尔基不仅是语言艺术家,同时还是评论家、政论家和学者。高尔基的文学论文是对 马克思主义美学的重大贡献。此外高尔基还从事大量的社会活动,他曾担任《红色处 女地》杂志的编辑工作,组织“世界文学出版社”,领导一九三四年第一次苏联作家 代表大会工作,同时他还是国内战争史和工厂史写作的倡导者和组织者。在他的关怀 下,培养出整整一代的苏联作家。
1934年5月,高尔基的儿子马克西姆神秘死亡,是对他晚年的沉重打击。随后,高尔基的家庭医生维诺格拉多夫死于秘密警察之手,对马克西姆的死因调查中断。克里姆林宫医疗局长柯多洛夫斯基在调查中也死去,死因不明。

俄罗斯作家申塔林斯基在前苏联秘密警察(克格勃)档案中,发现列宁和斯大林统治时期有关作家艺术家的大量秘密档案,皆属苏联政权的高度机密,多年被封锁,申塔林斯基把这些史料整理成一本书,1993年在巴黎出版法文本;1995年英国伦敦出版克罗福特译自俄文的英文节译本《克格勃文学档案》,对了解斯大林时代苏联作家、艺术家遭受的种种迫害实情以及死亡的真实原因和日期,都是第一手史料;倍受赞扬、地位首屈一指的高尔基,虽未被监禁过,同样受到克格勃的秘密监视,苏联秘密警察总部档案室存有大量关于他的秘密材料。

跟列宁闹翻

高尔基被前苏联当局誉为“无产阶级文学之父”,也跟列宁有 “伟大的友谊”,但从克格勃档案里看,高尔基与这位俄国“革命之父”之间发生过多次观念和政治冲突,几乎闹到决裂地步。高尔基稍有摇摆,列宁就会批评他,高氏则报以诙谐一笑:“我知道我是一个很差劲的马克思主义者。说来说去,我们这些艺术家都有那么几分傻劲儿……”。十月革命发生后,高尔基被事实震骇,在《新生活报》 (左派孟什维克办的日报,1917年4月在彼得堡出版)发表文章,公开反对布尔什维克夺取政权,认为这是俄罗斯的悲剧和毁灭,由此,1918年夏列宁则以一纸命令关闭了这家报纸。第二届共产国际代表大会开幕时,列宁评论高尔基为此次会议写的文章“毫无共产党人气味,却有浓厚的反共性质。因此,这种文章绝不能在杂志上发表。”

到了1920年上半年,他们之间几乎断交,高尔基在列宁五十寿辰之际,把他同彼得大帝相比,说:“看见这个伟人,总让人有那么一种恐惧,他随心所欲地摆弄我们这个星球上的历史杠杆。”1922年, 秘密警察第七部在暗中准备整肃高尔基,他们从高氏的朋友和熟人那里收集证据。此时,列宁和契卡总头目捷尔任斯基依然在世。

列宁和高尔基最后一次见面是在1920年10月20日,关于此次相见,有过一些戏剧化的描述,如电影《带枪的人》(1938年)。这次相聚也是分手,列宁一再要高尔基移居国外:“如果你不走,那么我们就不得不送你走了”。

这是对持不同见解者的一种驱逐方式,两年之间有数十位知识分子被驱逐出国。可是苏共却不让另一些需要出国的人走,1921年诗人布洛克重病,高尔基一次次催促列宁和卢那察尔斯基放布洛克去芬兰治病,但诗人还是在得到护照前去世了。18天后,即8月25日,另一位诗人尼古拉·古米廖夫被处决,罪名是白卫分子,尽管根本没有证据,高尔基对此案的求情同样毫无作用。这两位诗人的死亡,开启了作家受害的时代。

1921年10月8日,高尔基写信跟列宁告别,离开苏联去了欧洲。 1922年夏他在德国北部一个小城,得知俄国社会革命党的领袖们正在莫斯科受审,7月1日写给苏维埃政府首脑里科夫:“亲爱的阿列克谢 :如果对社会革命党人的这场审判以谋杀告终,那么这将是一件有预谋的罪恶谋杀。我请求你把我的观点告诉托洛茨基和其他人。我希望这不会使你惊讶,因为在整个革命期间,我已经向苏维埃当局一千次指出,在我们这个充满文盲、没有教育的国家里,毁灭知识分子是愚蠢和犯罪行为。我现在坚信,如果社会革命党人被杀害,这一罪行将会使俄国在道德上自绝于社会主义欧洲。高尔基”。他7月3日也写信给法朗士,希望在欧洲唤起公众关注此事,流亡国外的孟什维克人士 主办的杂志发表了高尔基这封信。两封信都保存在克格勃总部。他写给法朗士的信产生广泛影响,惊动了克里姆林宫。列宁称高尔基的信“卑鄙”,托洛茨基则指示《真理报》“就作家高尔基,写一篇措辞温和的文章,搞政治的人不会把这种文人放在眼里,要用外文发表”。一篇题为“几乎堕落到极点”的措辞严厉、猛烈批判高尔基的文章说:“从这种政治声明可以看到,身在国外的高尔基在危害我们的革命。他的危害极大……”。但也许是高尔基的呼吁起了效果,苏共中央执行委员会批准了革命法庭通过的死刑判决,却没有执行死刑。

流亡意大利

高尔基和家人住在意大利的索兰托,他在整理他的长篇小说《克里姆·萨姆金的一生》,撰写文章和回忆录,与外界保持广泛的通信关系,身边朋友和客人不断。他已年近花甲,似乎应当决定自己晚年的去留问题,可是当他听到列宁的遗孀克鲁普斯卡娅开列了一个书单,要把所有图书馆里的《圣经》、《可兰经》、但丁和叔本华的著作下架的消息之后,决定宣布放弃他的苏联国籍,甚至为此写了一份声明。

他为此受到来自两个阵营的强烈批评。莫斯科的革命诗人马雅可夫斯基公开说他是一具僵尸,在文学上已成废物;流亡巴黎的旧俄人士则强烈谴责他跟苏联革命的关系,把他那篇关于列宁的随笔视为俄罗斯文学史上的奇耻大辱。高尔基《论俄罗斯农民》一书出版后,既引来克里姆林宫的愤怒,也遭到一家流亡报纸的谴责,说他诽谤俄国农民。另一家报纸则刊登苏维埃政府一项决定:如果高尔基进入苏联边境将会被逮捕,迫使高尔基马上声明自己忠诚于苏俄,他唯一不能同意的就是他们对知识分子的迫害。

这一期间,莫斯科的秘密警察总部文件柜多了一份题为“高尔基在国外”的文章,无人署名,也没有日期,可能是秘密警察派在外国的某个间谍撰写的一份汇总材料,以备发表用。新闻界对高尔基的各种报导,都在秘密警察总部有细致分析,国外流亡报纸都被打印出来,各种文字都被译出。高尔基的大量信件,特别是他人写给高尔基的信,都被秘密警察总部收集。高尔基1924年3月3日致叶卡特琳娜· 彼什科娃信中有这样一段话:“我想,现在已经到时候了,不要再谈论什么我是受某个人影响这种话。大家应当知道,我55岁,我自己有非常丰富的经验……如果我那么容易受影响,那么我很久以前就应当服从伏拉基米尔·伊利奇,他在影响别人方面无人能及,那么今天我就应当灯红酒绿,有芭蕾舞女演员们簇拥,坐着最豪华轿车满城兜风……”这封信写于列宁死后六周。

秘密警察感兴趣的是高尔基的著作和观点,以及他对苏俄政权的敌人所持的态度。他的秘密档案成为一项巨大工程,耗费大批特工的劳动。他的信件上有许多批注,如“送第七部”、“送阿格拉诺夫”、“存档”、“对照原文查过”,等等。

秘密档案中有高尔基1927年9月8日写给身在苏联的年轻作家朋友维·伊凡诺夫的一封信,此信从未披露过,可以看出当时他的观点:“我天生就不能理解那种把群众、把一个民族或是一个阶级理想化的做法。我是一个很差劲的马克思主义者,我不喜欢把人生的责任由个人转移到群众、集体、某个党或某个集团。而且,我知道,一粒胡椒子比一把罂粟种更有生命。我相信,如果我倒过来看问题,那就虚伪可笑了”、“当我想象俄国、中国、印度和所有其他乡村地区那一片无知而又混乱的大漠,看到这大漠前面那位极为渺小、非常疯狂的俄国革命者——尽管他发现了阿基米德的杠杆——便唤起我对这位俄国革命者命运的某种焦虑……”

从高尔基这些观点可以看出,他是怀疑、批评俄国革命的,为此他曾不得不流亡,但当他后来回到苏联之后,完全变成另外一个人了。他为什么要回国?关于这个问题,秘密档案没有交待,也未见到关于高尔基的研究对此做出解释。

利诱与监视

1928年,高尔基回到阔别近七年的俄国,但他只是要在苏联度夏,每年秋天还回索兰托。

斯大林亲自在莫斯科为他找了一幢房子,离克里姆林宫很近,是一位百万富翁的豪宅,这里很快成为苏联领袖和艺术家、作家们聚会的地方。他还分到两座大别墅,有警卫保护,一座在克里米亚,一座在莫斯科近郊。

至于这背后的事情,可以通过秘密档案来看。第二个阶段收集的档案从1926到1928年,此时列宁已死,斯大林执政,捷尔任斯基也死去,继任者是雅果达,一个极端阴险的克格勃头子,他手下的秘密警察,不仅遍及苏联,而且遍布海外。现在他们不仅继续收集高尔基的材料,并且开始操纵他,秘密监视他的活动。

秘密档案显示,克格勃对高尔基的控制,主要通过他的秘书克鲁奇科夫。此人从1918年开始为高尔基工作,聪明能干,成为高尔基工作和生活中不能缺少的人物,逐渐控制了他的社交、文学和出版方面的联系,处处代表高尔基。

未知克鲁奇科夫与雅果达相识之前是否与克格勃有联系,但他在1937年被视为人民敌人和反革命阴谋集团而随雅果达一起被逮捕后, 在狱中承认,雅果达经常来找他,他也去秘密警察总部找雅果达;他 还承认,他找雅果达商谈去意大利看望高尔基;1932年,雅果达给他四千元,为身在国外的高尔基买轿车;1933年,高尔基没有足够钱买下索兰托的别墅,雅果达给克鲁奇科夫两千元去支付,他拿了这笔钱,没有签写收据。

由此可见,高尔基侨居意大利时就受到苏联秘密警察的资助。高尔基当然知道这笔款子,这种事很自然地使他与克格勃头子雅果达相识。秘书招认,不仅涉及高尔基,而且高家其他成员也受到资助:他好几次从雅果达那里拿现金给M·巴德勃格(高尔基最后一位妻子, 同时又是H·G·威尔斯的情妇);1936年雅果达交给他和高尔基的儿媳彼什科娃400英镑,也是给巴德勃格的;最后一次是在1936年9月 (即高尔基去世后),彼什科娃告诉他,她从雅果达的私人秘书那里收到一大笔钱,她迷惑不解地说:“他们为什么要把这么多钱硬塞给我呢?”

这位秘书的口供中,提到与高尔基有特殊密切关系的两个女人。 一位就是玛丽娅·巴德勃格,一个迷人而且大胆的女人,有好几个有名的情人,有人认为她是双重特务,既为英国服务,也为苏联工作。 这种说法没有证据。高尔基秘书的调查案卷中有一个八人名单,她的名字被列入“参与反苏右派分子组织”,只有她既未逮捕也未被处 决。1938年雅果达及其他人受审时,她已经远在伦敦,苏联秘密警察鞭长莫及。另一位女人是纳狄娅·彼什科娃,高尔基的儿媳,长得很 美,罗曼·罗兰说她“年轻,非常美丽,单纯而且快活”,雅果达试图通过她,更深地打入高尔基家庭内部。

斯大林的宠臣

高尔基于1933年回苏联定居后,便受到秘密警察的警察来访和包围。甚至他的日常用品,都与斯大林和政治局委员一样,要由秘密警察部门负责。

庆祝高尔基创作四十年闹得很红火。斯大林下令以高尔基名字命名城市、研究所、街道等等。有人战战兢兢对斯大林说,莫斯科艺术剧院是契诃夫创办的。斯大林回答:“没有关系。高尔基是个没有用处的人,我们必须把他拴在党的身上。”高尔基接受了这些礼物,他也不必害怕别人的批评,政府不许人们批评他。在斯大林的主持下,文学界开始崇拜高尔基。

1932年10月26日,在莫斯科高尔基家有一次著名聚会,冠盖云集,有克里姆林宫的首脑斯大林、莫洛托夫、伏罗希洛夫、卡冈诺维奇等,他们谈笑风生,觥筹交错;还有五十余位作家,如阿赫玛托娃、曼德尔斯塔姆、帕斯捷尔纳克、普拉托诺夫、布尔加科夫、巴贝尔等,举止却相当恭谨自制。忽然,作家马利什金来到斯大林面前和他碰杯,诗人卢果夫斯科依大声喊道:“让我们大家都为斯大林同志的健康干杯!”此时,坐在斯大林对面的小说家尼基夫洛夫,猛地站起来说:“我听厌了这种话!我们已经为斯大林的健康干了114万7千次了。他大概已经厌烦这套了……”顿时冷场。斯大林伸出手,握着这位小说家的指尖说:“谢谢你,尼基夫洛夫,谢谢你。我确实厌烦 这套。”几年后,那天晚上参加聚会者中,每四位就有一位被投入监狱,许多人被枪决。被枪决者中也包括那位小说家尼基夫洛夫。后来,高尔基的秘书在狱中交待,雅果达在幕后积极操纵文学界活动和作家协会主席人选,1934年作家代表大会即将召开之际,他要高尔基写信给斯大林,推荐阿维尔巴科作主席。

有人说高尔基反对暴力,说他会反对1937年的“大清洗”,因此斯大林才把他除掉。现在看来,这种说法纯属编造。阿维尔巴科在狱中受审时证实,高尔基对秘密警察的工作给以极高评价。高尔基对1932年8月7日通过的法律毫无抗议,这项法律规定,12岁的儿童也可以像成人一样判罪,包括死刑。他对著名作家科里乌耶夫和曼德尔斯塔姆的被捕漠不关心。1929年,他参观索洛维基,赞扬苏联这个第一座集中营。

在集体化时期,高尔基向当局提供一个骇人听闻的口号:“敌人不投降,就让他灭亡”(1930年11月15日真理报)。同时,当局策划公开审判“工业集团”,包括那些革命前的老一代工程技术人员,高尔基如此写道:“读到关于那些恶棍的报告,我怒火填膺。”1931年3月,他同意孟什维克人士受审,其中包括他以前的一些朋友,他称他们是罪犯和破坏者,还说他们还有人漏网,应当继续搜捕。他在一封信里称赞:“斯大林干得多漂亮呵!”

1934年12月,列宁格勒党委第一书记基洛夫被刺,给斯大林展开大清洗一个借口,许多人未经调查或审判就以间谍罪名立即枪决。高尔基1935年1月2日在《真理报》发表一篇文章为斯大林呐喊助威: “必须无情地、毫无怜悯地消灭敌人,不要理睬那些职业的人道主义者们的喘息和呻吟。”

难堪的晚年

1934年5月,高尔基的儿子马克西姆神秘死亡,是对高尔基晚年的沉重打击。随后,高尔基的家庭医生维诺格拉多夫死于秘密警察之手,对马克西姆的死因调查中断。克里姆林宫医疗局长柯多洛夫斯基在调查中也死去,死因不明。

生命最后两年,高尔基完全成为政府的驯服工具,他不倦地颂扬斯大林,可是后者对他已毫不在意。他建议出版陀思妥耶夫斯基的小说《恶魔》,《真理报》立刻发表一个御用文人的文章批判他犯了“自由主义”。甚至,高尔基看不到报纸,克格勃有几次还专门为他印了一份报纸,高尔基纪念馆就保存著这样一份报纸。

高尔基想去意大利旅游,但得不到批准。他被锁入囚笼。表面上他的名声仅次于斯大林。作家什喀帕在回忆中,谈到高尔基绝望地喃喃自语:“我实在太疲倦了。好像他们把我圈在篱笆里,我走不出去。我落在陷阱里。进退不得!我不习惯这种生活……”

高尔基在克里米亚的别墅度过最后一个春天。法国作家安德列· 马尔罗去那里访问他。在苏联秘密警察总部保存的巴贝尔审讯档案证辞中,提供了此次会见的细节。马尔罗问高尔基,苏联文学现在是否正处于衰落阶段,高尔基的回答是肯定的;那时《真理报》正在批判什柯洛夫斯基等人的文学形式理论,以及萧斯塔科维奇的音乐,高尔基非常关心,他不同意那些批评;他心情抑郁而孤独,多次说有人不许他回莫斯科,去从事他热爱的工作。雅果达和克鲁奇科夫安排一些行迹可疑的女人和高尔基一起彻夜纵酒狂欢,直到高尔基昏昏睡去。克鲁奇科夫控制了高尔基的日常生活,那些来访者都得经他挑选,使高尔基只能见到雅果达秘密警察圈子里的人物和一些文化骗子。

这位无产阶级“文学之父”之死,官方的解释是一桩罪恶的谋杀,是托洛茨基右派集团庞大阴谋的一部分,由布哈林、里科夫、雅果达以及托洛茨基等人直接操纵,阴谋在于推翻斯大林政权。连他的死也被斯大林用来大做文章。高尔基死后,他的房子被彻底搜查,而且不只一次。他的秘书克鲁奇科夫被捕时,秘密警察甚至把土豆一个个切开,寻找他们需要的材料。

高尔基的可悲命运,耐人深思。他顺从于斯大林政权,享受最高的名誉和地位,却付出一个知识分子最高的代价——人格的丧失和良知的扭曲。他参与残酷,宣扬虐杀,既是虐政的受害者,也成为虐政的工具
一八六八年俄历三月十六日,阿列克赛·马克西莫维奇·彼什科夫(即马克西姆·高尔基),生于下诺夫哥罗德。高尔基五岁时,做木匠的父亲去世,于是他寄居开设染坊的外祖父家。幼年的高尔基常常陷入日渐衰微的家庭小私有者们凶狠的争吵斗殴中。后来,破了产的外祖父把老房子卖掉,在卡那特街另买了一所房子。“这是一条没有铺装、长满了草,然而却很清洁而且安静的街,它穿过两排色彩斑斓的小屋,一直通到田野。新房子比从前那所漂亮、可爱;正面涂着令人感觉温暖恬静的深红的颜色;三个天蓝色的窗扉和一扇带栅栏的顶楼白叶窗鲜亮得耀眼;靠左边的屋顶遮掩着榆树和菩提树的美丽的浓荫。”———《童年》

在高尔基的童年,曾是织花边女工的外祖母是他“最亲近的人”。

不知有多少个夜晚,在这所老木屋里,外祖母常常坐在炕炉沿上,望着被小洋灯的亮光照耀着的小外孙,滔滔不绝地讲述着勇士伊凡和悲哀的强盗母亲等许多童话。外祖母的疼爱和那些如现实生活一般不幸又闪烁着善良和理想光芒的童话,使过早就饱尝底层生活艰辛的高尔基获得了“坚强的力量以应付困苦的生活”。同时,这些童话正如高尔基后来回忆的,“我的头脑里充满了外祖母的童话,就像蜂房里充满甜蜜一样”。正是这些记忆给了作家以最初的丰赡的滋养。

高尔基童年故居至今仍完好保留着,并已辟为作家纪念馆,当地人依高尔基原姓亲切地称其为“彼什科夫小屋”。

E. 请文学高人将这段文字改成隐晦的预言诗

杀神骤临招巨变,
圣殿日暮似血潭。
众生梵唱挽颓势,
存亡却在红唇间。

其实现代诗楼上的写得很好了,我改了一下,以合乎楼主要表达的意思:
末日的阴暗
光明的黄昏
暗黑镰刀下的杀戮

圣殿的悸动
光辉的散乱
存亡接近的未卜

炼狱梵唱
经文神杖的光芒
在白衣前
接引着上天的眷顾

F. 友们 可以推荐一些好看的文学类的小说吗 谢谢

1《铁皮鼓》(德)君特·格拉斯著 纳粹史/傀儡叙事法

行文灵巧自如,飞扬跳脱,生机横溢,寓庄于谐,辛辣犀利,绚烂多姿,叙事视角独特新颖,以一个侏儒的视角来观察世界,几场性爱描写新颖别致,傀儡叙事法的运用是一大亮点,叙事淡定从容、娓娓道来,描写浓墨重彩、新奇生动,细部叙事有时达到了很高的程度,构思巧妙新颖、独具匠心,观察敏慧,从一个另类的视角反映了一段纳粹史,有着浓郁醇厚的时代、地方色彩与丰富深邃的内蕴。小说的独创性、具体作品精美的程度、艺术深度、结构艺术等均有不俗表现。

2《汤姆叔叔的小屋》(美)斯陀夫人著 黑奴解放

英文版的文字很好,口语化对白栩栩如生。语言优美,富有生活气息,人物刻画生动,好几个人物刻画得栩栩如生,宗教色彩浓厚。

3《小妇人》(美)路易莎·梅·奥尔科特著 家庭/言情

古龙小说《欢乐英雄》就是借鉴这本书的。文字纯朴淡雅、散淡自然,行文恬淡柔和、情味浓郁、不事雕琢,人物刻画自然生动,思想上有较浓的道德色彩,但不令人反感,调子乐观进取,颇带教育意义。小说真实有生活味道。

4《荆棘鸟》(澳大利亚)考琳·麦考洛著 家世/言情

全书共分七部分,每部以一人为中心,按时间顺序(1951—1969)写了澳大利亚一家三代人的沧桑变化,主要写三代人的爱情历程(前两代是悲剧,第三代则以大团圆收场),又以第二代人麦琪的爱情悲剧为线索结构全文,作为一部家世小说,格局未免偏狭,但书中浓郁的地方风味、人物的生动刻画(其中尤以第三代人贾斯丁的塑造最为新颖独特,写她的六、七部也是小说的精华部分)、布局的精巧严密、情感的细腻动人则是小说的亮点,语言则清新流丽,间或委婉动人。

5《童年》、《在人间》 (苏联)高尔基著 童年三部曲/自传体

小说文字素淡、精炼,情节、人物真实可信,对当时的下层社会有较真实的描绘,情感力度很强。《我的大学》明显弱于前两部,不推荐。

6《廊桥遗梦》 (美)罗伯特.詹姆斯.沃勒著

小说写的是两个中年人的凄婉爱情故事,写得真实感人,于简单的情节中迸发出思绪、情感的火花。首先,主角是中年人(男主角52岁,女主角45岁,这在言情小说中是少见的);其次,小说行文中常以女主角67岁时触景生情的场景和45岁时的场景交替出现,用了时空交错的蒙太奇手法,写得很有味道;男主角是一名摄影家,女主角是一名农妇,这也很特别。内容讲述的是一位生活平淡乏味的家庭妇女与一位习惯漂泊的孤独的摄影师心灵产生相撞,产生了刻骨铭心、挥之不去的情愫,然而却因世事的羁绊怆然分离。

7《基督山伯爵》(法)大仲马著 名著中的通俗小说/复仇

情节跌宕起伏、扣人心弦,情节性很强,金庸受影响最大的一位外国作家。故事非常好看,人物刻画栩栩如生,不过思想性较差。

8《在路上》(美)杰克·凯鲁亚克著 自传体/流浪/垮掉派小说

行文洒脱自然、轻松活泼、自由散漫、不拘一格、真实天成,有浓郁的时代、生活、地方色彩,对人生、世界充满调侃,很是消极颓废的调子,叛逆、张扬、我行我素但却尽显真性情。

9《屠场》[美]厄普顿·辛克莱著 黑暗系/苦难

写美国工人的悲惨生活。笔力挺拔刚健、粗犷遒劲、浑朴,笔调庄严凝重,笔墨酣畅,讽刺犀利,感情充沛,调子沉重凄凉,风格苍凉,人物有较强的悲剧性。下层人民苦难生活的描写细致真实,让人触目惊心。人物刻画不足。有群P场景的侧写。

10《呼啸山庄》(英)艾米莉·勃朗特著

小说揭示了震撼人心的人性的复杂与深刻,所蕴含的情与爱的激情触动人心,艺术风格独特,带有梦魇与恐怖的气氛,属哥特式小说,情节悬念魅力层次较高,人物性格鲜明独特,叙述结构是从故事的中间部分叙述起的,再倒叙,后顺叙,现代主义成分较浓。《呼啸山庄》的人物感情太极端了,人物也是非常态的那种,整个世界觉得都像是作者臆想出来的,爱情描写很不理智,男主是围绕着女主角转的。

11《悲惨世界》(法)雨果著

语言典雅华丽、委婉细腻,词彩华茂,集诗意盎然和悲壮激昂为一体,感情细腻充沛,壮美有气势,用浪漫主义笔法写现实主义的题材,多煽情性描写,风格苍凉忧伤深沉,内蕴厚实,有浓郁的时代、生活、地方色彩,融知识性、艺术性、思想性为一体,结局以悲剧收场(雨果小说一贯以主角死亡作结),有声有色。但刻画人物多详尽静态的描绘,琐碎的心理分析,非细部叙事很多,行文拖沓杂冗、繁杂细碎,多喋喋不休的议论说教,多冗长静态的历史事件、专门知识、相关背景的介绍,不加节制、拖泥带水,情节主干很简单,却枝蔓丛生(很不必要)。人物多善恶分明,基本上都属于扁平人物,复杂性稍差。悲惨世界的文学史意义更多于其文学价值。

12《百年孤独》(哥伦比亚)马尔克斯著

小说展示了一个建立在过去、现在和未来重复循环的象征框架中的现代神话故事,一部小长篇就写了布恩蒂亚家族七代人的兴亡史,也是一百多年来拉丁美洲封闭落后、与世隔绝的象征史,小说中现实与魔幻水乳交融,艺术手法上很有特色,将来过去完成式及循环往复式的叙事方法和结构就很有独创性。《百年孤独》对国内的纯文学创作很有影响。

13《挪威的森林》(日)村上春树著 青春言情

一首奇特的悲情恋曲,奇特的人,奇特的事,奇特的场景,奇特的哲理,奇特的韵味。

有一种孤独感,淡淡的抑郁与忧愁。

14《海边的卡夫卡》(日)村上春树著 青春/奇幻/超现实主义

文字明净清爽、优雅灵秀、委婉细腻,行文灵气流转、随意随性、玲珑剔透,风格恬淡幽深空灵自然,情调如烟似梦,韵味隽永微妙,基调柔曼愁楚、感伤孤清,有着淡淡的抑郁忧愁迷离的气息;情节玄奥睿智,采用双轨平行结构,有大量的隐喻和象征,充满神秘主义色彩、哲理化倾向;人物少,但很有自己的个性与味道,主角有一种孤寂迷惘虚脱失落无力感,其心灵的感性历程写得微妙生动,文字间有一股淡淡的情感潜流波动着,如润物细无声的春雨,虽不强烈,但自有一股穿透力直渗人心。另2006年《海边的卡夫卡》获得世界奇幻奖(WorldFantasyAwards)。

15《官场现形记》 李伯元著 官场百丑图

文字爽朗泼辣、犀利激越,笔调劲挺,笔墨酣畅,笔带锋芒,行文庄谐并出,寓庄于谐,妙趣横生,观察力敏慧,视野广阔,略为缺乏厚度,由于连环式结构的原因,写人物一两个侧面(多为负面性格的刻画)颇为传神,但丰满度、整体感就嫌不足,小说是一部晚清官场五花八门、各显神通的百丑图。这部谴责暴露类官场小说,一定程度上也是当代官场的写照。

16《白夜》 贾平凹著

白夜即男女主角虞白和夜郎的合称,小说与《废都》类似,以主角的经历揭示生活、社会的病态现象,探讨都市人的生存状态,也是一个悲剧故事。

17《在细雨中呼喊》 余华著

比余华的其他长篇写实多了,最喜欢的余华小说。小说的细部叙事充满魅力,人性的美丑爱憎在字里行间跳跃不已,很有震撼力。叙事顺序颠倒得七零八落,小说情节由一个个不断变换的人物、一件件不同的事叠缀而成,整体显得很松散,人物栩栩如生、很有味道,逼近生活真实。

18《狼图腾》 姜戎著

关于游牧民族、草原狼的知识非常丰富,对游牧民族及狼的观念也彻底变化,提出了一种震撼人心的全新“狼文化”。“狼”观念,是一次思想上、观念上的翻天覆地的革命,本书所写的场面细节真实逼人,小狼的命运始终牵动人心,文末的理性挖掘——关于狼图腾的讲座与对话也很不错,本书更像是一部知识性小说、哲理性小说,而在人性上、典型人物的塑造上就略显苍白,此外,小说的文字也一般。

19《藏獒》 杨志军著

语言粗犷阳刚,虽阴柔之美不足,但基本同所写的高原背景相契,人物语言也颇有民族风味,小说的行文布局并无突出之处,唯其题材的独特,结尾主旨、情感的深化使小说添了几分魅力。小说的藏獒对决虽有趣味性,然类似武侠武侠小说,并不能超出一般武侠的水准,整体水准略逊于《狼图腾》

20《茶人三部曲第一部:南方有嘉木》王旭烽著 家世小说

文字纤巧灵秀,柔润雅洁,缠绵清丽,委婉细致,诗意盎然,有着如烟似梦的情调,荡气回肠的意境,悠远幽深的韵味,心理刻画细腻生动,人物描写栩栩如生。人世的悲欢离合、爱恨情仇,命运的莫测,浮生的沧桑渗透了纸间,让人共鸣、感动,以家写国,写时代风云,茶的知识很丰富。小说非叙事部分过多,不时有连篇累牍的题外话、说明、介绍等,虽说增添了一些历史的底蕴,但多可有可无,有炫耀知识之嫌,不断地打断叙事的节奏。第二部不夜之侯与第三部筑草为城写得远逊于第一部,不看亦可。

21《日光流年》阎连科著 悲剧

阎连科只喜欢这一部。文字凝炼精致、文采斐然,摇曳多姿,修辞手法(特别是通感)的运用推陈出新、不拘一格、独具匠心,极富于文学意象之美,运用了时序颠倒等现代派小说的技巧,风格苍凉沉郁,调子沉重忧伤,有浓重的悲剧情结,内蕴沉淀厚重。人物刻画略逊色。

22《动物凶猛》王朔著 wen ge

写一个wen ge其间的少年爱情荒诞剧,故事由现实、虚幻交错回忆而成,并把回忆片段打断重新组构,写出了wenge间的一些荒诞,是最喜欢的王朔小说,曾改编成电影《阳光灿烂的日子》。

23《三寸金莲》 冯骥才著

语言出色,视觉独特,题材新颖,故事也挺好看的,写女人小脚的美的。

24《到黑夜想你没办法:温家窑风景》曹乃谦著 乡土系列短篇小说集

题材写的是山西雁北农村农民的原生态生存状态(多写食欲、性欲,乱伦、兽交也不回避),真实、震撼、独特,文字朴素精炼、清疏简淡、粗犷遒劲、散淡自然、不事雕琢,纯粹简单本色,风格恬淡幽深、苍凉浑朴、纯朴真挚,行文简约含蓄。感情充沛却又客观冷漠,在不动声色的外表下藏着那样荒谬、卑微、苦难的人生,那样沉重凄凉孤清的调子,那样厚实、深远的内蕴。小说的口语方言、民歌民谣的运用也尽显其浓郁的生活、地方色彩。

25《白先勇短篇小说集》 白先勇著

作者简介:民国白崇禧的儿子,搞基,写有长篇同志小说《孽子》

文字凝炼传神、圆熟洗练,笔力劲键,擅于以形写神、以外写内,风格多苍凉沉郁,寥寥几笔,人物音容笑貌宛然如生,擅白描,通过人物言行举止活画出其内心情绪波动,擅意识流,把现在、过去打成一片,富于历史感与人世沧桑感,有些作品隐约可见张爱玲的影响。其中,《永远的尹雪艳》、《游园惊梦》、《金大班的最后一夜》、《谪仙记》等写得尤为出色。

26《郁达夫小说集》 郁达夫著

文字淡雅清秀、委婉细致、清新柔润,行文俊逸奔放、自由散漫,如流水行云、散淡自然,情味浓郁,感情充沛,感情热烈奔放、大胆率真,情绪多感伤惆怅、忧郁凄婉,多表现人物内心的苦闷伤感、病态忧患、青春期的烦恼与性纠葛,有着强烈的自传色彩与抒情性,写景生动、抒情动人,但题材多雷同狭隘。《她是一个弱女子》是郁达夫写的百合小说。

27《汪曾祺小说集》 汪曾祺著 沈从文弟子/散文化

汪曾祺的短篇小说大多呈现散文化趋势,注重对民俗风情、生活场景的描写,知识性很强,人物刻画得很活、有味,行文优美、舒缓、散漫,人物语言生动传神,小说故事性很淡,有些根本谈不上情节,小说写得不像小说,但很有味。其乡土抒情小说常精心勾画美的人情人性。《受戒》、《大淖记事》、《鸡鸭名家》、《羊舍一夕》、《王全》、《骑兵列传》、《黄油烙饼》、《七里茶坊》等都体现这作者鲜明的个人风格,但其小说有雷同趋势。

28《王小波小说集》 王小波著 黄金、白银、青铜时代

《黄金时代》(包括《黄金时代》、《三十而立》、《似水流年》、《革命时期的爱情》、《我的阴阳两界》)

这本集子的小说属于现代主义的范畴,王小波的小说创新意识挺强,思想也挺新,语言也挺幽默,叙事视角不停转换,叙述模式新颖复杂,批判尖锐、想象丰富,属于先锋派小说,小说淡化人物、情节,注重人物心理流动。总之,王小波的小说让人耳目一新。其中《黄金时代》、《似水流年》、《革命时期的爱情》较出色。

29《红拂夜奔》(《青铜时代》之一)

故事在现实与想象中交叉叙述,含有表现主义、魔幻现实主义、黑色幽默色彩,寓真实于荒诞调侃中,王小波堪比古龙,智慧在轻松幽默中飞射,文章写得轻灵活跃、独出心裁。

30《呼兰河传》萧红著 乡土/自传体/童年回忆/散文化/诗化

萧红一生坎坷,晚年却写了这部充满童真与欢乐的书。文字清新隽永、委婉细致、空灵秀美,行文洒脱自然,颇见童趣,景物描写颇见功力,是诗化小说的代表。

31《结婚十年》苏青著 自传体婚恋小说

语言清丽柔婉,笔触机敏纤细,心理描写细腻动人真挚,情感感染力颇强,对家庭生活琐碎真实的描写、男女情感的描摹、职业妇女在社会上的挣扎与奋斗的艰辛历程的描绘均娓娓道来,不乏可圈可点之处,这是一部大胆裸露的女性文学、妇女问题小说。

32《水与火的缠绵》池莉著 言情

真实的、琐碎的、充满矛盾与摩擦的爱情,真实裸露的情感剥离了浪漫感,虽然小说没有高度集中的细部叙事,但其叙述方式自有其特色,生活是那么裸露真实,生活、岁月、爱情让人成熟,小说有新现实主义的成分,自有其魅力,受《约翰·克里斯朵夫》影响。缺陷是too much tell,too little show.

33《北京娃娃》 春树著 自传体小说/残酷青春/80后作家

这书出版后,春树的父母与她断绝了关系。小说真实大胆裸露地写了作者14-17岁时的生活,各种性、乱搞,出书时作者才19岁。行文散漫自然,散文化、个人化叙事,着重个人情感体验,有浓重的颓废压抑忧伤沉重的调子,在书中能读到束缚、叛逆、代沟、孤独、性爱(作者的性经历和性观念都很大胆地在文中剖露,作者有自己的思想、才情,小说很有风格。

34《我爱比尔》王安忆著 中篇

对人物心理的描绘真实生动,行文富有美感,题材独特,不如俗套,有才情、灵气。

35《祖父在父亲心中》方方著 中篇

写作者祖、父两代知识分子的人生遭遇,笔力老到,动人心弦。

36《来来往往》、《生活秀》 池莉著 中篇/新写实主义

文字洒脱自然、爽朗细致,用冷静客观、真实细腻的笔法来写原生态的日常生活,生活味道跃然于纸上,颇有情感感染力,人物形神毕肖,女人写得比男人好。

37《三毛全集》 三毛著

三毛的散文情感真挚,意味隽永,独有一种魅力。前期比较欢乐,后期越来越压抑凄凉,有一种生命的沉痛在里面,是很有灵魂的书。三毛的散文不多说了,读散文者几乎没有不看的。

以上转载。

G. 文学欣赏论文

论王朔《动物凶猛》大院孩子的心理释放
【摘要】王朔的小说常被划为“异类小说”的范畴,在其小说《动物凶猛》中呈现的是“文革”时期的北京和当时特定的城市群落,即所谓“军队大院”的孩子的少年生活,本文从心理释放的角度对此小说进行分析。
【关键词】文革;顽主;心理释放
在大一的现当代文学史学习中对新时期的文学有了一定的把握,新时期以来的小说集中表现为伤痕小说、反思小说、先锋小说和新写实小说等。而文学批评家们对王朔却很难下一个定义,他的小说既与新时期整体的小说群体有粘连,但又表现出独特的“痞子文学”特征,以“玩”和“侃”语言文字形成了自己的特色。王朔的作品提供给人们的是一个幽默宽松的小社会,这里的人没有什么崇高的精神,没有什么救世的情怀,他们都是一些没有什么正当职业的人,打架、咒骂、起哄、相互嘲笑与模仿。
王朔的小说塑造了一系列顽主的形象,《动物凶猛》中的大院孩子们也是王朔笔下塑造的典型顽主群体,通过描写这些顽主的心理释放,就是王朔对逝去青春的一次总体缅怀,对昔日纯情的一次全面告慰,他对少年的初恋情怀、强烈的性心理和青春期叛逆与逃避的种种潜意识进行了细致的体察和描摹。
一、“文革”历史背景下成长起来的大院孩子
历史背景是文学成长的土壤,特殊的历史背景下人们的心理都有自己的特点。“文革”是新时期历史上一段特殊的历史,在此背景下成长起来的少年心理有着独特表现。
(一)“文革”背景
在20世纪70 年代前期,“文革”红卫兵运动开始陷入低潮,知识青年“上山下乡”,幻想着成为国家主人翁的青少年们忍受着未来注定无用的知识教育,军队大院里的军官们忙于应付自己的工作让他们的孩子处于无人看管的状态,社会经济萧条,人们生活单调,空荡荡的北京城里,以马小军为代表的顽主们逐步成长为城市里的主角。
(二)大院孩子的心理及其表现
他们不服老师的管教,躲避家长的束缚,他们有的是旺盛的精力,四处寻找刺激的欲望,穿梭于北京的大街小巷,穿着成人的军大衣装模作样地吸烟,并引以为傲地吞云吐雾,肆无忌惮地与路过的漂亮姑娘搭讪,从姑娘的害羞中感到自我成长的满足,即便是有过对于异性的浪漫幻想也被兽欲所吞噬,哥们义气地斗殴打架,为自己的某次出彩沾沾自喜,谈论着谁又成了某条街的老大,并憧憬着有朝一日自己便成了老大……由于自己是高干子弟的优越心理,他们认为“不必学习那些后来注定要忘掉的无用的知识”,从而使自己的动物本能得到了最大的解放,这些动物性的“非理性”本我表现使他们的理想应运而生,“唯一可称得上是幻想的,便是中苏开战。我热切地盼望卷入一场世界大战,我毫不怀疑人民解放军的铁拳会把苏美两国的战争机器砸得粉碎,而我将会出落为一名举世瞩目的战争英雄。”
马小军身上所表现出来的心理释放尤为典型,他急于融入顽主们的世界,出于虚荣心把心仪的米兰约到自己的大院里向哥儿们炫耀,米兰的变化使“我”由嫉妒而变得无法容忍,为了寻找心理平衡,就千方百计挑起事端,捉弄她,侮辱她,谩骂她,潜伏于“我”身上的动物本能成为“我”的主宰,在一种疯狂心理的支配下,“我”终于像完成一项使命一样强暴了她。
这是经历文革动荡的后的少年最凶猛的青春和直接的感情表达,盲目冲动,他们就像凶猛的野兽,带着青春的锋芒,在属于他们的社会里横冲直撞。

二、以回溯追忆的姿态描绘大院孩子的心理
作者以一个中年男子的口吻回忆过去,《动物凶猛》带有自传性质。这种“往回看”的对历史记忆的追溯的态度,表现出了作者对该时期的少年心理的怀念留恋之情。
(一)回忆的切入
这个回忆连作者自己都不确定是否是真实的回忆。回忆是顺着作者见到十三年后的那群朋友开始的。回忆有点模糊也有点混乱,甚至有臆想的成分。正如王朔自己在书中所写的那样“我想说真话的愿望有多强烈,我所受到的文字干扰便有多大。我悲哀地发现,从技术上我就无法还原真实”。所以他不断地夸大或捏造自己的经历,虚构了回忆,急于表现自己被肯定、被关注、被崇拜的心态。这些都是作者回忆的切入口,也是唤醒作者回忆的片段。
(二)回忆的态度
王朔对于大院生活的回忆是持着一种冷静温和的态度的,直接讲述自己的“文革经验”来追忆似水年华,不自觉流露出与批判相异的温情,写出少年时代的乐趣:“我们”吸烟、逃学、打架、谈恋爱。即使是被视为顽主的少年,他们有悖于传统道德的心理释放,在作者看来都是美好的回忆。
亲情的冷淡造成了少年们极度的孤独感和无安全感,他们不是没有家,而是在渴望“家”的同时抵触甚至毁灭现实的家。王朔的调侃,王朔的叛逆,都是这种没有安全感的外在表现。在故事的结尾王朔这样写到“我在清澈透明的池底翻滚、爬行,惊恐地挥臂蹬腿,想摸着、踩着什么坚硬结实的东西,可手到之处都是一片温情脉脉的空虚”,最后“我抽抽搭搭地哭了,边游边绝望地无声哭泣”。“我”一次次被肆虐的脚踩下,把我踩在水底下的又岂止是我曾经痛殴过的同学呢?“我”哭泣,是为那再也无法爬上岸的青春时光吗,还是对生活的惶恐和无助?王朔曾经说过:“我年轻的那个年代,常常是你老老实实在家坐着,你一个哥们突然哭着闯进来说被谁揍了,那你就得二话不说立马撅着屁股满世界找砖头,不管有仇没仇都要去拼命。”这种凶猛鲁莽的哥们义气已经随着那个时代流失了。我们可以指责那个时代少年们做的无知的事,可那正是青春凶猛的印证。但是我们又不得不承认,那个时候的生活是被人怀念并被人深深羡慕的,那时候的生活充满了阳光,充满了无知的快乐,没有复杂的念头,也没有世故的理想。

三、道德的归正下大院孩子的悲伤
小说中展示的热闹的人物和语言背后是否都是满心欢喜的笑容呢?他们带给人们的是否是永恒的甜美呢?其实不然,无论是《动物凶猛》中的语言还是人物形象最终反映出的都是顽主们的悲歌。
(一)被发现并表现的悲伤
《动物凶猛》其实很悲伤,通过作者回忆,我们清楚的看到了“顽主”们的少年时期。而与现实生活中的当有着一张狐狸一般娇媚的脸的女子变成了苍老憔悴的女人,要知道年轻的时候她是多么风流,然而现在她的心比她的容貌还要老得快,她学会了顺从,再没有年轻时纵情的笑容;当时帅气霸道的小伙子成了发福的商人,过着平凡的生活,失去了少年时爱过的迷人的姑娘,不小心就落入了俗套;当年意气风发的流氓头子谈起少年往事和跟他相熟的女孩他却避而不谈了,也许他只想一个人静静地回忆这些往事。二十多年过去了,那些只属于青春的绝对的自由和叛逆只能停留在记忆中了,那些人回忆起过去少年时做过的事也许都会感到不可思议,因为他们再也没有年轻时的勇气和精力了,他们早已不再是凶猛的动物,他们已经老了,早已被生活训化,在觥筹交错中融入了生活的轨道。
(二)关于“米兰”的猜测
在“我”眼里米兰散发着迷人的芳香,因“我”的由爱生恨,恶言诋毁,米兰对“我”而言由一个美妙的梦变成了一个不能触碰的伤口。就像这个缓慢的故事以急速衰老地让“我”不敢认的于北蓓开始,但却再也没有涉及到成年的米兰,因为在“我”记忆中的米兰是迷人的,幻化成了少年心中的梦想,一个带着英雄主义色彩的梦想。或许,作者刻意“遗漏”了她,而是把她看做是年轻时代的信仰,这种回忆是永远回忆不完的,越回忆越不清晰,因为曾经凶猛过的青春已经被岁月融合,回忆过去,是斑驳而模糊的,这样的美好记忆是不能再与现实碰撞的,美好的记忆在现实的摧枯下也只能无奈地支离破碎。不提及是最好的,这样至少米兰在“我”心中还是记忆中的样子,那么纵然再残酷的青春和现实都还是存有一丝美好的幻想。又或许,米兰的不复出现只不过是“我”之于现实生活对自己的一种无力的安慰罢了。

四、总结
王朔小说在嘲笑一切高贵和神圣的同时,也涌动着对纯真的惦念和向往,他既展示着精神的虚无和混乱,又去撩拨着隐藏在人内心深处的温情。
成年了的顽主们再也没有少年时天真的莽撞和肆意挥洒的激情梦想了,他们已经在世俗的价值观中失去了太多真性情的东西。于是少年时期的顽主们的心理真性情释放引起了作者的怀恋。
虽然语言上的“贫”和内容上调侃的过度发挥一定程度上掩盖了小说思想性的闪光,但是《动物凶猛》对当下和个人生活精神的体察,以及与世纪末青年人心态的契合是不可否认的。

H. 推荐十篇以上的散文(具体内容,最好是文学味浓的,或是高考满分作文),奖励5分

。一、美景,总在半梦半醒之间
太阳是不大懂得养生的,只要它出来,永远圆圆着脸,没心没肺地笑。它笑得适度时,花儿开得繁盛,庄稼长势喜人,人们是不厌弃它的;而有的时候它热情过分了,弄得天下大早,农人们就会嫌它不体恤人,加它身上几声骂。看来过于光明了,也是不好。月亮呢,它修行有道,该圆满时圆满着,该亏的时候则亏。它的圆满,总是由大亏小亏换来的。所以亏并不一定是坏事,它往往是为着灿烂时刻而养精蓄锐。
在故乡的夜晚,一本书,一杯自制的五味子果汁,就会给我带来踏实的睡眠。可是到了月圆的日子,情况就大不一样。穿窗而过的月光,会拿出主子的做派,进了屋后,招呼也不打,赤条条的,仰面躺在我身旁空下来的那个位置。它躺得并不安分,跳动着,闪烁着,一会儿伸出手抚抚我的睫毛,将几缕月光送人我的眼底;一会儿又揉揉我的鼻子,将月华的芳菲再送进来。被月光这样撩拨着,我只能睡睡醒醒了。
月光和月光是不一样的。春天的月光,似乎也带着股绿意,有一种说不出的嫩,夏日的月光呢,饱满,丰腴,好像你抓上一把,它就能在指尖凝结成膏脂;秋天的月光,一派洗尽铅华的气质,安详恬淡,如古琴的琴音,悠远,清寂;冬天的月光,虽然薄而白,但它落到雪地后,新鲜明媚得像刚印刷出来的年画。原来雪和月光,是这世上最好的神仙眷侣啊。
满月的日子,故乡的亲人们聚在一起,大家快活地喝酒聊天。晚饭后,熄灯睡了。
大约凌晨三点来钟的样子吧,我被渴醒了,床畔的小书桌上,通常放着一杯白开水。室内似明非明,我起身取水杯的时候,发现杯壁上晃动着迎春枝条般的鹅黄光影。心想月光大约太喜欢玻璃杯了,在它身上做起了画。喝过那杯被月光点化过的水,无比畅快。回床的一瞬,我有意无意地望了一下窗外,立时被眼前的情景震住了:天哪,月亮怎么掉到树丛中了?我见过的明月,不是东升时蓬勃跳跃在山顶上的,就是夜半时高高吊在中天的,我还从没见过栖息在林中的月亮。那团月亮也许因为走了一夜,被磨蚀得不那么明亮了,看上去毛茸茸的,更像一盏挂在树梢的灯,那些还未发芽的树,原本一派萧瑟之气,可是掖在林间的月亮,把它们映照得流光溢彩,好像树木一夜之间回春了。
看过了这样的月亮,我再回到床上时,又怎能不被美给惊着呢!只要睁开眼,朦胧中会望一眼窗外——啊,月亮还在林间,只不过更低了些,再睡,再醒来,再望,也不知循环往复了多少次,月亮终于沉在林地上,由灯的形态,变幻成篝火了。
第二天彻底醒过来时,天已大亮。窗外的山,哪还有满月时的盛景?消尽了白雪而又没有返青的树,看上去是那么的单调。虽然寻不见月亮的踪迹,但我知道它因为昨夜那一场热烈的燃烧,留下了缺口,不知去哪儿疗伤去了。因为它燃烧得太忘我了,动了元气,所以不管怎么调理,此后的半个月,它将一点点地亏下去。待它枯槁成弯弯的月牙儿,才会真正复苏,把亏的地方,再一点点地盈满。它圆满后,不会因为一次次地亏过,而就不燃烧了,因为月亮懂得,没有燃烧,就不会有灰烬,而灰烬,是生命必不可少的养料。
我怎么能想到,在印象中最不好的赏月时节,却看见了上天把月亮抛在凡尘的情景呢。在那个时刻,那团月亮无疑成了千家万户共同拥有的一盏灯。假使我彻头彻尾醒着,这样的风景即使人了眼,也不会慑人心魄。
正因为我所看到的一切在黎明与黑夜之间,在半梦半醒之间,那团月亮,才美得夺目。
二、清风明月书做枕
现代社会,真正静下心来对一两本书,似乎是一件极为奢侈的事情,而我,也似乎天天在过着奢侈的日子,读书需要一种心境。安详的心绪以及静谧的氛围,都可以将我带入那种既恍惚空灵又旖旎美妙的境界中去。在一种如诗的意境中读书,心灵会像热水里的新茶一般丝丝缕缕地舒展开来,抑或会感到那个温暖的杯底从心房间熨过,熨平心上的每一条褶皱。
心境摇曳不可读书,功利浮躁不可读书,灵魂纷乱不可读书。读书需要静下心来,心无旁骛,仿佛人于树下禅定,风声雨声车声马声,无一入其耳;酒色财气,无一动其心。其中境界如徐燕谋赠钱钟书先生的佳句:“北海西山都可恋,我来只为读奇书。”
于幽美如诗情琴韵的意境之外读书,看来几乎是不可能的。想起一位伟人青年时锤炼自己,专拣市声嘈杂之处读书,常激赏赞叹,这种大境界,非常人所能修得。看来,片刻宁静,一室温馨,对读书人是何等重要。求生存的匆促步履,打乱了众生心灵的止水。爱于时光的余白处,慵读几页书,犒赏一下干渴的灵魂,可是家务劳动、友人来访、子女教育以及电视喇叭的聒噪,使你无处躲藏。日常的喧嚣里,早已不进须臾的宁静。
所以深夜是最宜于读书的时候。这时,人已去,茶已凉,片刻前还热闹非凡的斗室骤然阒寂。家人睡熟,喋喋不休的电视也早已哑然无声。月华似水,佳期如梦,捻亮床头一盏青灯,取一个舒适的姿势,或躺或坐,罗埝掩住半个身子就可以了。
书是选好的,就放在枕下,不必从书架上查取。用不着书签指路,一下就能翻到要看的地方,对于一个真正的读书人来说,这动作就该像手巧的售货员取货一样娴熟。不紧不慢地接着昨天的看,若是情节极佳的小说,可以一口气读上三五十页;若是散文,品上几篇也就够了,不必太多。像少年时读书那样,不眨眼看到明天,是不可能的。因为明天一早,还有许多重要的事情等待着我。学生时代焚膏继晷的苦读对我来说已成一种可望而不可及的奢移。不再去想那些,用宁静的读书为每日的繁忙画上一个优雅的休止符,已经令我感到自豪,哪怕只读三五页,也已满足,关键是活得一分安然的心境,心甘情愿地做精神麦田里最后的守望者。
我常常被书感动着,被友情感动着,被鼓励感动着,被忠诚感动着,被美好感动着,被优秀人物感动着,被思想家感动着,被科学家感动着,被文学家感动着。书于我就像是流水于干裂的土地,书于我就像天空于小鸟……
窗外夜色渐深,疲倦渐浓。合上书本,塞于枕下,坦然入眠。三更有梦书当枕,纵然明日有万劫不复的灾难等着,在梦乡里,仍会一枕书香而露出一丝无忧的微笑。
在法国,从政府要员到作家、教授乃至普通百姓,几乎都有爱书和读书的习惯。难怪一位法国人说:“如果房间里没有书,就仿佛一个人没有灵魂。”是不是可以这样说呢?法国人之读书,并不是因为生活的负担和生活的压力,而是因为受浓厚兴趣和美妙情愫的牵引、役使。
如果把读书视为心灵的旅程的话,那么从容实在是最为紧要的了。你无论读什么,都需要给自己一段完整的时间、一个静谧的氛围——写作是个人行为,读书又何以不是个人体验?读书一旦进入了从容的境界,则定然像元人吴徽所说“尚友古之人焉”,也就是说,此时此刻,读书人已在精神上与古人相沟通、相交流,从而陶冶、净化、提升了自己的心灵世界。
从容读书的真谛若此,然而,却并非人人都能把握。最近,从报上看到这样两则故事,觉得颇能说明问题。南北朝有一名学者叫陆澄,他从小好学,青灯黄卷,行坐眠食,手不离书。可读三年《易经》,背得滚瓜烂熟,却不明白其中的道理。从表面上观之,“读三年《易经》”怕是够从容的了,然而,不求审美体验、感情共鸣,不求甚解,又怎与从容读书沾上边去?同是读书,亦喜背诵,文学巨匠茅盾却从容得可以。他照样能熟练地背出120回的《红楼梦》,茅盾在长篇小说创作上取得巨大成就,不就归源于其从容读书,能够把书本知识转化为精神的养料?
镇镇定定、从从容容读书的人,怕不乏读书的情趣。想当年,司马温公启卷“必先几案洁净,藉以茵褥,然后端坐之”,有的则“夜雨孤灯乱翻书”,有的以为“读书要在床上、炉旁、雾烟中、酒瓶边才行,这样才能读出味道来”。于是,我猜想鲁迅读史,从通篇尽是“仁义道德”的字缝里,看出满本都是写着“吃人”两字,看出了几千年的历史只有两个时代,即百姓想做奴隶而不得的时代和暂时做稳了奴隶的时代——这石破天惊之言,固然依恃的是其慧眼睿识,然而,何以不跟鲁迅一茶一烟相伴,不慌不忙解构、有滋有味剖析有关?
一个人真要做到从容读书,没有把读书当作心灵义务,没有把一段青春时光托付给高贵的思想和真诚的文字,那大抵是不行的。因为不想从容读书者,自可以有诸多的理由,什么世界太吵呀,热闹事太多呀,诱惑太强呀,等等。亦难怪古代不少读书人总是把静坐作为理学的必修课,以清心寡欲,打消杂念。朱熹告诫读书人说:“当静坐涵养时,正要体察思绎道理。”程颐则“每见人静坐,便叹其善学。”是啊,只有冲破名缰利锁,耐得住寂寞,经得住诱惑,方能从容读书。从这个意义上说,读书该是无条件的,它完全取决于自我的选择。就拿法国密特朗总统来说,他从政数十年,无论政务活动多么繁忙,每天不读两小时书总是夜不安寝的。一个国家的总统其繁忙程度当是可想而知的,其尚且能够从容读书,那么我们呢?
著名作家茹志娟书室挂着写有“煮书”二字的条幅。她说:“书,光看是不行的,看个故事情节,等于囫囵吞枣,应该精读。然而,还不够,进而要‘煮’。‘煮’是何等烂熟、透彻。”
如果把好的书籍视为朋友,那么一个不会“煮书”的人,坐在一群才华横溢的朋友中间,除了是一具木偶、一个讽刺和一种折磨而外,又能是什么呢?有位书人说:“每个人都是一个神,然后才有奥林匹斯神界的欢聚。”说得多精彩呵!欲要成“神”,则不妨从“煮书”始,不妨学会从容读书!
或许,我们穷尽一生亦无法接近从容的境界,然而,崇尚从容品质的过程,毫无疑问已经开始从容了。
三、一朵白蔷薇 冰心
怎么独自站在河边上?这朦胧的天色,是黎明还是黄昏?
何处寻问,只觉得眼前竟是花的世界。中间杂着几条白蔷薇。
她来了,她从山上下来了。靓妆着,仿佛是一身缟白,手里抱着一大束花。
我说,“你来,给你一朵白蔷薇,好簪在襟上。”她微笑说了一句话,只是听不见。然而似乎我竟没有摘,她也没有戴,依旧抱着花儿,向前走了。
抬头望她去路,只见得两旁开满了花,垂满了花,落满了花。我想白花终比红花好;然而为何我竟没有摘,她也竟没有戴? 前路是什么地方,为何不随她走去?
都过去了,花也隐了,梦也醒了,前路如何?便摘也何曾戴?
四、 花拆 张晓风
花蕾是蛹,是一种未经展示未经破坏的浓缩的美。花蕾是正月的灯谜,未猜中前可以有一千个谜底。花蕾是胎儿,似乎浑淹无知,却有时喜欢用强烈的胎动来证实自己。
花的美在于它的无中生有,在于它的穷通变化。有时,一夜之间,花拆了,有时,半个上午,花胖了,花的美不全在色、香,在于那份不可思议。我喜欢慎重其事地坐着昙花开放,其实昙花并不是太好看的一种花,它的美在于它的仙人掌的身世的给人的沙漠联想,以及它猝然而逝所带给人的悼念,但昙花的拆放却是一种扎实的美,像一则爱情故事,美在过程,而不在结局。
有一种月黄色的大昙花,叫“一夜皇后”的,每颤开一分,便震出轰然一声,像绣花绷子拉紧后绣针刺入的声音,所有细致的蕊丝,顿时也就跟着一震,那景象常令人不敢久视——看久了不由得要相信花精花魄的说法。
我常在花开满前离去,花拆一停止,死亡就开始。
有一天,当我年老,无法看花拆,则我愿以一堆小小的春桑枕为收报机,听百草千花所打的电讯,知道每一夜花拆的音乐。
五、地毯的那一端 张晓风
德:
从疾风中走回来,觉得自己像是被浮起来了。山上的草香得那样浓,让我想到,要不是有这样猛烈的风,恐怕空气都会给香得凝冻起来!
我昂首而行,黑暗中没有人能看见我的笑容。白色的芦荻在夜色中点染着凉意。
这是深秋了,我们的日子在不知不觉中临近了。我遂觉得,我的心像一张新帆,其中每一个角落都被大风吹得那样饱满。
星斗清而亮,每一颗都低档地俯下头来。溪水流着,把灯影和星光都流乱了。我忽然感到一种幸福,那种浑沌而又淘然的幸福。我从来没有这样亲切地感受到造物的宠爱——真的,我们这样平庸,我总觉得幸福应该给予比我们更好的人。
7.远 山
——严阵
在我的窗口的远方,有一片远山。
晴朗的日子,当我在晨光澄明间第一次打开窗子,我会发现,它是在无边的
浅蓝中一缕静悄无声的黛青,而在黄昏,当我最后一次把窗子关上以前,映入我
眼帘的它,却是一道神秘的金紫。
当风雨如晦云飞雾涌时,我虽然看不见它的影子,但我知道,它依旧在那儿,
默默地静静地无怨无悔地守在那儿。因此在看不到它的时候,从一直涌到我窗口的
风云的气息中,我却能感受到另一种美,那种既无青黛又无金紫而却是不用任何一
种颜色表达的,看起来并不存在而实际上却分明存在着的,令人只能无穷地意会到
的那种美,那种并不为人发现的美。
我惊异于初冬季节的一个早晨,当一夜小雪过后,在片云不见的蓝空的边际出
现一弧柔美的银色曲线的时候,我真的惊愕于它的绝妙。那在万花纷谢千树凋零
的季节显现出的那种无与伦比的淡薄和不可思议的清远。
我曾到过黄山、泰山、庐山和峨眉。
可是,我所见到的,却只能是见到,我所登临的却只能是登临。于是我在兴高
采烈过后,渐渐感悟到:人生的一览无余是多么地让人追索永世,而又是多么地
令人感到可怕,那种会演变为幻灭的可怕。
而远山却不。
它永远不会让那一抹黛青变成真实的绿树芳草,它永远不会让那一道金紫变
成具体的茅屋桑田,它也不会让那迷蒙的烟雨变成可以听得到可以看得见的小溪和
池塘,它同样也不会让 那一弧银白变为崚嶒岩石和凋落的园林。
那是你吗?我从我打开的窗口远远地望着它。没有握手。没有面对面地看清
脸上的每一条深深纹路。它给予我的,只是一个遥远的模糊的微笑。
那是你吗?它有时只是蓦然一现随之便销声匿迹。我知道它是在他在的地方,
但我希望那云,那雨、那雾、那雪,一直笼罩着它,只给我留下一个第六感觉的空
间。
那是你吗?只和我隔着一扇门,只和我隔着一条路,只和我隔着一个季节,
只和我隔着一片云也似的流年。我依稀地看到你。没有点头,没有摇头。没有承袭,
也没有承诺。那是永远的不缺陷的缺陷。那是永远的不圆满的圆满。
我曾经试图走近你,可是我又不能走近你,因为,当我真的走近你,真的走近你
的你,我便会失去你留给我的那一缕黛青,那一缕永远无法解释的黛青。我也会失去
你展示在我视觉里的那一抹金紫,那一抹永远无法猜猜的金紫。同时,我也会永远失
去你隐入轻云薄雾中留给我的那种感觉,那种虚虚的无比神秘的,仿佛在初雪轻掩的
荒原上留下的一行似曾相识的忽隐忽现的脚印的感觉。我也会失去你出现在天际线上
的那一缕银白,那永远也无法代替的至纯至圣的梦影。
我曾经试图走近你,可是我又不能走近你,因为,当我真的走近你,你那远山的
有魅力,便会在了无距离了无界限之间顷刻消失,而与此同时,你便不再是我的远山,
而却是别人的远山了。
距离是什么?距离是一个空间。距离是什么?距离是一个时间。因此,人只有在
一定的时空之外,才有可能领略到某种真正的完美,并有可能将它永远收入你终生
的美丽的珍藏之中。
不要攫取。攫取会使你失落。失落你要攫取的东西和你的自我。不要占有。
占有会使你虚无。你得到的不再是你所需要的,而你也不再过去的你。
永远可望而不可及。永远可想而不可依。永远可疏而不可密。永远可寄而不
可系。
在我的窗口的远方,有一片远山。
尽管流年似水,世事沧桑,各种各样的时尚的追求,穿梭于朝朝暮暮的红灯
绿酒之间,我却越来越感觉到,我你一片远山的美丽和我你一片远山的富有。
8秋绪

终于,夏带着我浓浓的眷恋走了,还未来得及说句:Bye-Bye。我有些茫然,仿佛失去了什么,却又不知究竟失去什么。
落叶
放眼望去,树上一片一片的金黄,真美!可一阵风吹过,那片片金黄在空中盘旋几周即而躺在地上。我不知道自己为什么刻意地踩在它们身上,或许是因为他们的不忠诚吧!
树的一生都在为叶忙碌:冬,它积蓄力量:春,它努力成长;夏,它倾其所有;然而秋一来,叶便攀附着风尾随而去了。树是爱叶的,永远把它高高举过头顶,即便是叶离开它的刹那,它仍矢志不移的坚持:给叶最好的生活,给它一个动力,希望它能永远地飘在美丽的天空中。然而风是藐视叶的,视它为无物,即使给了它几秒钟炫耀的机会,但马上就把它踏于足下,然后哼着胜利的歌,来庆祝又成功的捕获了一个俘虏。
然后我沉思,我到底失去了什么?后来,我明白了:我讨厌叶,正如讨厌那个负面的我一样。和叶一样尾随虚荣而去,面对虚假的荣誉与赞扬,我动摇了,失去了本该珍惜的东西。

一阵风吹过,DearTree:轻轻的我走了,正如我轻轻的来,我轻轻的挥一挥衣袖,作别这段凄楚、铭心的爱。秋来了,双手轻轻地拂过我的面颊,他说要给我最美好的生活,让我在蓝天中自由飞翔。你知道,我向往,那是我的夙愿。我知道,你为了我付出了很多,甚至于生命,这些我都十分感激,可唯一遗憾的是:你给不了我想要的生活。尽管你天天把我举过你的头顶,可这对于天而言还是太远太远,对不起!我也只能说对不起了,拜拜!
啊!好清新的空气,这才是生活嘛!
(突然一阵风把叶压向地面)啊!!(一声悲惨的绝叫)不,不会的,风不会这样对我的,他说过要给我最美好的生活。
远远的我望着你,耳边回响着刚刚对你说的话,树,原谅我,看来我的选择是错的,我失去了我一生中珍贵的。
叶,她
叶走了,我悲哀,当你的最爱离你而去的时候你也会。
她,是一个善良却不美丽的女孩,因此,许多机缘都与她失之交臂。
我失去了叶,其实从某中意义上说,我并没有失去它,而是换了一种拥有它的方式。
但她呢?失去了就真的找不回最初的感觉了,可她并不失落,看她雄赳赳的样子是准备开拓更美好的明天了,抬着头,望着天空的那片云彩,怕是那里满载了她成功的希望吧!
自白
是啊!人间白态,处处都包含着丰富的哲理,我自然明了,那虚伪的掌声和赞美早晚有一天离我而去,哪怕我牺牲其它一切也不可能挽留得住,所以我心伤但不沮丧,于是我踏着落叶腐朽的躯体昂首前进去寻找那片属于我的天空,那有一个充满自信的我渴望真实的生活
9永远令人陶醉的王朝
风若遥远的回音,追着梦的翅膀,在亘古不变的神话里寻找一个金壁辉煌的王朝。她是史册里深藏的墨迹,带给人无法言说的美丽和忧愁;她是云彩里镌刻的记忆,留给世间难以忘却的厚重和大气。宛如宝剑上镶刻的星辰,恍若皇冠烘托的太阳,一袭轻纱下的曼妙舞蹈,摇醒了一个盛世的传说。 古老的风铃开始变奏,浑厚如黄钟大吕的音符直贯苍穹。是你吗,唐朝? 我用想像触摸你诗的轮廓,我手心的雪花含苞欲放,我梦想的枝头辍满星光。没有比枫桥更波澜的心情,摇荡清秋的月亮;没有比李白更易醉的豪肠,张口一吐,就是半个盛唐。李商隐的秋池浇开紫丁香的惆怅,渭城的朝雨沾湿王维的衣裳。在一个民族精神疆域里呈现出人生的壮美,艺术情怀的宏广。唐朝啊,你美丽竟是这么多生命的拓荒,怎能不令人陶醉,怎能使人遗忘? 我的脚步惊醒了你繁华的美梦了吗?那根透明的琴弦还在你修长的十指下震颤,震落了美人脸上凝香的露华,是谁的眼泪这样甘之如泉?面对银烛秋光冷画屏,你叹息了吗?独步瑶台的风采,高处不胜寒的无奈,切莫乱了音律,不然,古淡清醇的山水恨你,恨你弹指惊春去。而今,你竟融成一盏铁观音,散发着在沧桑中冶炼过的从容风味,让一代又一代文人墨客来品评你如盛绚的过往,一个泱泱大气的传说! 你仍然庄严地站在中华五千年的青史中,以博大的文化情怀和丰繁的艺术成就笑傲同侪。夜光杯里的葡萄红闪闪发亮,醉了一个又一个世纪。那些坚守岁月的人,朝霞从此耀眼,残阳从此灿烂,中国从此芳醇神气,永久蕴香迷人。是这样吗,唐朝?你陶醉和震响了整个生命的世界。 把满纸才子的情高遐想折好,我愿枕琴声做一场崇古清梦,醉于此间,永不醒来。 纵使时间流淌,时光飞逝,美丽的唐朝不老,永恒的记忆不褪。
10.宝钗的独白 做为一个女子,寻一个好良人,从此平平顺顺度过一生,这有什么过错呢? 我家表面上风光,其实里面早就垮了。大哥薛蟠又是一个败家子,母亲又毫无主见。我不撑着点,为这个家打算打算,那怎么行! 寄在人家屋檐下,又不像林妹妹与贾母关系亲。我能不想办法四面讨好,八面玲珑吗? 人道是,但见隔墙花,风雨早摧残,细料茅中草,漏夜茅舍搭,私从心底涌,花儿不如茅中草。 况且,与人相处就应和蔼,我也从没有做过挑拨离间,搬弄是非之事。 至于用金玉良缘拆散宝玉与林妹妹之间的木石前缘。这可是凤姐企划,贾母点头安排的。我不过也是其中一颗棋子罢了。 我若是一名男子,我早就凭自己去考功名,兴家业了。可叹,你知道的,在我们那个封建社会,女子是没有这个权利的。 唉,不然,我也“好风凭借力,送我上青云”了。 你不要嘲笑我,你不理解我们的社会,我以前也曾浪漫天真过,后来吃了冷香丸,压下了这“热毒”,回归正道了。我毕竟不是那个林妹妹,到底是个仙姝,超凡脱俗。 我们那个社会,女子一生最重要的是娘家要好,但出生是天定的不可违。那就要找一个好婆家,后半生才能有保障。 你想,有多少人夫家清贫,只好一生清苦,到老了还不知是否有一口饱饭吃;若夫家不贤,犯了错很可能会牵连到妻儿的。你想那妻儿何错之有? 我原想那宝玉至少还是一个通灵人,幸许:在我的牵引下,能走上正途,给我一个依靠。没想到后来却还是疯疯癫癫。你也许没见我吵闹过吧。 后来,宝玉出了家,我也只有认了,好在有一个遗腹子,我能守着他,望他像李纳那样,能苦尽甘来。 唉,我至少也比许多女人幸福了,像那些望门寡,还没过门丈夫就死了,只能守寡一辈子(有些也跟着自杀了,自杀倒好,一了百了),只为了家族那块贞节牌坊。 其实,我很羡慕你们,只能恨自己生不逢时。罢了,罢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