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生态水文学与生态水文地质学
万力
人类进入21世纪后,淡水资源短缺已成为仅次于石油资源短缺的全球性战略问题,而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则是保持经济发展和维护社会稳定的关键。生态水文学是都柏林国际水环境会议(1992)提出的一门独立的学科,人们希望通过该学科的研究和发展,探索出一条人类走出水资源短缺困境的道路。目前,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国际水文计划也将水文生态学作为重要研究领域之一。该学科的最终目标是在保持生物多样、保证水资源数量和质量前提下提供一个环境健康、经济可行和社会可接受的水资源持续管理范式[1]。在这可持续发展理念的影响下,各国学者开始从不同的角度和视野探寻水文学及其子学科与生态之间的相互作用关系。
当一种理念关系到人类的生存乃至社会的发展时,也就是新学科的诞生之际。我国拥有广大的干旱半干旱地区,地下水在整个水资源中占有极高的比率,实现地下水资源可持续利用已成为整个社会可持续发展中的重要组成部分。近几年,生态调查已是国土资源调查的内容之一,但在具体实施过程中,明显感觉缺少理论和学科基础。本文从生态水文学学科的发展过程入手,对生态水文地质学的研究对象、内容和方法进行了初步探讨,提出了现阶段我国社会发展中生态水文地质学研究的主要任务。
1 生态水文学
目前,生态水文学(Eco-hydrology)的定义较多,不同的学者从各自研究的角度给出了生态水文学多种定义。该学科最初(20世纪70~80年代)源于湿地生态学中的湿地生态系统的管理和恢复领域。Wassen(1996)认为生态水文学是一门旨在帮助更好地理解湿地生态系统自然发育以及评价湿地生态系统价值、保护和恢复湿地生态系统的应用学科[2]。Baird(1997)则认为生态水文学是研究水文过程与植物分布、生长相互作用的水文学与生态学相互作用的一门交叉学科,其研究对象不仅包括湿地生态系统,而且还涉及干旱地区生态系统、森林和疏林生态系统、江河生态系统、湖泊生态系统及水生生态系统等[3]。
生态水文学已成为当今热门的学科。其主要研究内容为陆生环境与水生环境植物与水分关系,阐述和探讨不同环境中植物-水分的各种相互作用问题;在流域尺度上研究水文和生物相互功能关系;在生态模式和生态过程的基础上,探讨影响植被变化的水文学机制;在质量守恒和能量守恒的基础上,在周围环境不同的情况下,研究生态变化过程的机制;研究水文循环与生态系统之间的相互作用机理和过程[4]。
从波兰(1998年)召开的生态水文学专项研究会议(UNESCO/IHP)也可看出该学科的研究主题:①水文格局的生态效应。Wangner I.等研究了一低地水库恢复过程中支流水文格局对生物过程的影响;Brinkman W,L.F.等对波兰Plock附近Vistula河洪泛平原结构和功能的研究。②对尺度效应的进一步探索。Kemp J.L.等对生境尺度的河流生态水力学进行了研究;Schuller D.等使用“斑块网络概念”对德国西南部滥用土地的恢复进行了研究。③水文过程的生态环境效应。Biawas S.P.等研究了布拉马普特拉河(雅鲁藏布江)对喜马拉雅山东北部渔业生态的影响;④模型与制图的研究。Tatrai K.等研究了Kis-Balaton水保护系统在水质控制中的应用;Timchenko V.等研究了第聂伯河河口带生态现状和水质模型;Witte J.P.M.研究了利用生态群组进行生态系统类型图的制作;Thiele Michael 研究了垂直土柱中溶质运移的Park分析方案。此外,1998年9月和2000年分别在捷克的Liblice、比利时Gent召开了ERB的第7次和第8次研究会议,都也都强调了以上主题研究。
在我国,生态水文学方面研究起步较晚。2000年以后我国学者才开始重视,并将生态水文学介绍到国内来,目前尚处于起步阶段。我国是一个水资源贫乏的国家,随着国民经济快速增长和生活水平的提高,水资源的需求日益增加。与此同时,生活污水和工业废水污染造成的水污染日趋严重。清洁淡水的短缺对我国国民经济持续发展的瓶颈作用日显突出。目前,为解决我国能源短缺,几乎所有可建水电站的大小江河都已建成或正在拟建不同规模的水电站。水电站建成必然会改变江河、湖泊的水文过程及与其有联系的地下水的水文地质条件,对流域内生态环境将产生重大影响。迄今为止,各流域尚未做过系统的生态水文学的研究和调查。显然在一定经济条件下保持生物多样性、水质、水量和谐平衡,实现淡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我国还有许多研究工作要做。这种实际的需求背景将为生态水文学在国内的发展提供一个巨大的发展平台。
总之,生态水文学是一门年轻的学科,它从生态水文过程着手研究水环境系统的演化和演变对生态系统的现在及潜在影响和作用,以期实现对淡水资源(包括江、河、湖泊、湿地、地下水)全过程的管理,实现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目的。由于生态环境和水环境的多样性和复杂性,因此到目前还未形成完整的系统理论框架和方法体系。生态水文学涵盖范围广,研究内容弹性极大。大尺度的可从全球性的视角来研判水文系统变化对生态系统的耦合作用,小尺度可深入到微生物的级别来探寻生物个体水质代谢过程等。从研究范围和内容来看,生态水文学本身可分为一系列的子学科,如水文学包括有河流、湖泊、湿地和地下水等子学科,当它们与生物种群、生物群落、生态景观等,便构成一个多层次的完整学科群。随着不同层次上的生态水文学的发展和完善,许多子学科也会逐渐成熟,从而带动整个学科的发展。
2 生态水文地质学
俄罗斯学者V.N.Ostrovski(1991)提出了“生态水文地质学”的概念,将水文地质的概念引入生态系统中。他认为,生态水文地质学研究的目的是控制地下水圈的体制以防止发生一些不可逆转的对生态环境不利的影响;一方面要预防人类活动对生态环境产生不利的影响;另一方面要科学地预测人类活动对生态环境所产生的影响[5]。
美国《地下水》杂志2003年第三期社论指出,社会上关心的问题不仅仅局限在水文学上。比如说,对泉、湖、河流、湿地抽水会有什么影响?面对这样的问题,水文学家通常收集大量的水文地质资料,建立一个模型,然后得出关于水位下降、流量减小的精确估计。但是,这并不是公众所关心的。公众关心的是,抽水会对与该系统相关的植物、鸟类、鱼类以及其他一些感兴趣的动物产生什么影响?为了让“生态水文学”不只是一个时髦名词,水文学家必需参与交叉学科的研究。不仅涉及解释水文原理和概念,而且包括学习和了解生态原理和概念。这将意味着新的研究中,往往是用定性的语言和统计数据来描述,而不是传统水文学上的定量方程和确定性模型[6]。
目前,国外从事地下水研究的学者开始关注地下水与生态环境之间的内在关系。学科领域间的拓展与融合向从事地下水研究工作的水文地质、地下水管理方面的学者提出了新的要求。社会公众需要从事地下水文学工作的学者将生态学纳入到今后的研究和调查工作中,回答开采地下水可能引发的各种生态问题,并有效地回避由此带来的风险。
作者认为,生态水文地质学是一门研究地下水与陆生植被生态间相互作用过程和机制的学科。阳光、大气、土壤和水是生命存在的四个基本要素,在地球表面后两个要素的时空变化差异性最大,对植被生长的影响也最大,大气降雨和地表水体也必须进入土壤后才会对植被的生长发挥作用,而水与土壤的相互作用正是水文地质学的研究领域。因此,有理由相信生态学与水文地质学的交叉必将加深人们对生态系统演变和演化过程及其机理的认识。
借助生态学和水文地质学的研究方法,融合两个学科的研究成果,在保持生态多样性的基础上维持地下水水量和水质的均衡,预测地下水水文过程对生态环境的影响效应,实现地下水资源可持续利用的目的,是生态水文地质学当前的主要任务。地下水与地表水的水文过程有很大的区别,而且也不尽相同。地下水的水文过程除受控于地形、地貌、植被、气候、降水等因素外,还受控于地质条件、水文地质条件即含水系统结构及其补给、径流、排泄条件等,并且地下水与地表水有着一定的联系。因此,水文过程远比地表水复杂。地下水水文学与生态水文学相互融合所涉及的学科,有地质学、地貌学、水文地质学、地下水动力学、植被生态学等。随着研究的深入,该学科将逐步形成自己特有的知识结构和理论体系。
近几十年来,随着我国经济发展和人口增加,出现了许多与不合理利用水资源有关的生态环境问题。西北地区干旱内陆盆地水资源综合利用问题。内陆盆地中生态需水大部分靠注入盆地的内陆河流来水量维系。由于绝大部分天然绿洲沿河分布或位于洪冲积扇前缘的地下水排泄区,生态环境十分脆弱。近几十年来,因上游修建水库、中游农业用水、生活用水量剧增,引起下游地区来水量减少,地表水、地下水水文过程发生改变,导致绿洲和荒漠植被系统因缺水而退化乃至消亡,大面积的荒漠化,成为沙尘暴源区。我国西部著名的额济纳旗和河西走廊西部两个沙尘暴源区形成与内陆河流水文过程变化和地下水文过程变化有密切关系。在保护好生态环境基础上,实现干旱内陆盆地水资源综合利用是顺利进行西部大开发的首要问题之一,不仅关系到西部大开发的成败,也是关系到西北沙尘暴的治理。
三江源是我国长江、黄河和澜沧江的发源地,是世界上海拔最高、面积最大、湿地类型最丰富的地区,同时也是世界上高海拔地区中生物多样性最集中的地区,被誉为“高寒生物自然种质资源库”。目前,出现了一系列极为严重的生态水文环境退化现象。湖泊和湿地面积缩小或干涸,河流量减小。特别是黄河源区的断流,尤其是20世纪90年代后期连续三次断流,更是引起了全社会的广泛关注。源区水土流失严重,土地沙化面积仍在不断扩大;荒漠化和草地退化问题日益突出;虫鼠害加剧,黑土滩遍布;受威胁的生物物种占总类的20%以上。若源区的生态环境恶化持续下去,不仅会导致源区水源涵养功能丧失,而且因失去植被覆盖形成高海拔的沙源区,将严重威胁到源区下游的安全。因此,如何运用生态水文地质学结合冻土学、高原植被生态学等有关学科,对源区生态恶化原因进行研究,制定切实可行的生态修复方案是十分紧迫的任务。
生态水文地质学尚有许多领域有待开发和探索。目前,在我国开展生态水文地质学研究,可以考虑以下几个方面:
(1)区域尺度陆生生态状况的定量描述。该问题是研究生态与土壤和水之间相互关系的基础,也是生态水文地质调查的主要任务。生态状况的变化在空间上有巨大的差异性,在时间上又有周期性、趋势性和随机性的特点。以研究地下水运动的尺度定量刻画地表生态状况的时空变化,从理论和方法上都需新的探索。
(2)区域水文地质条件及其变化与植被生态格局的关系。研究不同尺度地下水系统的补给、径流、排泄条件对植被生态格局的控制及其相互影响,尤其要研究在人为作用干扰下,地下水水文过程发生变化对植被生态系统的影响。
(3)包气带多重界面水分水质转换机制及其生态效应。包气带是地下水与地表水系统、大气圈以及植被生态系统相联系的重要纽带,包含水分转化、水质转化等多重界面。大气降水一部分通过包气带渗入补给地下水,另一部分为包气带持有,供给植物生长,通过蒸发和蒸腾作用与大气进行水量交换。虽然水文地质学家已对包气带中饱和水、非饱和水以及毛细水的运移规律曾做过较为详细的研究,但对包气带中气态水通过蒸发与凝结作用所引起的水分分布变化研究较少,这对查明我国西北荒漠植被生长的水环境却显得十分重要。
(4)包气带的生物和地表生态对水的净化机制。孔隙介质组成的包气带具有对渗入水有过滤、吸附、离子交换和生物化学降解作用,尤其是含有粘粒的亚砂土、亚粘土构成的包气带,颗粒比表面积大,孔隙多,具有微生物生长良好的水、热、气条件和繁衍空间,在一定条件下,包气带的生物降解作用不容忽视,而表层土壤中的植物根系对进入土壤中的水也有净化作用,两者共同构成包气带对水的生物净化功能,功能的强弱取决于包气带的岩性、结构、植被类型和覆盖率。
(5)潜水含水层中地下水各种物理化学过程的生态效应。地下水运动过程中各种物理量(流量、水位、水量等运动要素)和化学成分的变化,会很大地影响土壤性质,导致植被生长条件的变化。如土壤盐碱化、沙漠化和荒漠化就是该过程的具体表现。
(6)高寒地区气候变化对地下水的影响及其生态响应。高寒地区通常是生态脆弱地区,对气候变化的反应最为敏感,是研究全球变暖对人类生存环境作用机制的理想区域。
(7)陆生生态系统分布与地下水系统之间的相互作用及反馈机理问题。生态系统与地下水资源有着密切的关系,完好的生态系统对地下水资源有良好的涵养作用,同时地下水系统也滋养着生态系统,两者间存在密切的依附关系。目前1:20万水文地质调查范围覆盖我国大部分地区,基本查明了区内地下水系统的结构和特征,若查清生态系统与地下水系统之间的相互作用及反馈机理问题,将有利于从大尺度的角度对地下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做出合理决策。
以上问题的研究将会大大促进生态水文地质学的发展,为解决当前许多已经出现的生态问题奠定基础。
3 结语
生态水文地质学是一门生态学与水文地质学交叉渗透后形成的学科,是地下水可持续利用的理论基础。其中地表生态系统与地下水系统之间的相互作用过程和机理是该学科的核心研究问题。随着知识结构和理论体系的不断完善,该学科必将在我国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过程中发挥巨大的作用。
[1]严登华,何岩,邓伟等.生态水文学研究进展[J].地理科学,2001,Vol.21,No.5:467~473
[2]Wassen M J.Groutjans A P.Ecohyrology:an interdisciplinary approach for wetland management and rescoration[J].Vegetation,1996,126:1~4
[3]Baird A J.Wilby R I.Ecohyrology:Plants and water in terrestrial and aquatic environments[M].London:Routledge,1998.346~373
[4]夏军,丰华丽,谈戈等.生态水文学-概念、框架和体系[J].灌溉排水学报,2003,Vol.22,No.1:4~10
[5]Evgeni V.Pinneker:水文地质学的新概念及其生态问题[J].地学前缘,1996.Vol.3.No.12,49~55
[6]Randall J H and Douglas A W.Ecohydrology-Why Hydrologists Should Care[J].Groundwater,1998.Vol.41.No.3:12
㈡ 什么是工程水文学急急急1!!!
工程复水文学科技名词定义
中文名制称:工程水文学 英文名称:engineering hydrology 定义:应用水文学的一个分支,为工程规划、设计、施工、管理运行决策提供水文依据,主要包括水文计算、水文预报、水利计算和水资源评价等。 所属学科:水利科技(一级学科);水文、水资源(二级学科);水文学(水利)(三级学科) 程水文学是水文学的一个分支,是为工程规划设计、施工建设及运行管理提供水文依据的一门科学,主要内容分为水文分析计算和水文预报两方面。水文学知识河川径流,水文学的基本原理和方法,包括水文资料的收集与统计,设计洪水,流域分析计算,水质及水质评价。
㈢ 水力学是不是可以叫做水文学或者流体力学谢谢!
水力学不是水文学,水力学是研究以水为代表的液体的平衡和运动规律回及其在工程上答的应用,这些规律也可以推广到压力变化不大的气体。所以现在国内很多教材就把《水力学》改称为《工程流体力学》,在内容上也向可压缩的气体做些扩展。
水文学是研究水在自然界的循环,内容有降雨、迳流、集流、河水乃至湖海的涨落等,还研究水在时间和空间上的分布,要用到水力学和统计学的原理。水文学有陆地水文和海洋水文两个分支。
㈣ 请问水文水资源的研究特点与发展趋势对水文水资源的概念有什么专门的定义
基础科学的发展只有应用上的发展变化,也就是社会对它的需求度。作为学科技术本身,发展比较难,道理很简单,基础理论发展往往很难突破的。现在水文的发展都是通用技术应用发展的利用。因此,水文学不会有很大的发展。水文应用的发展,则要看社会的需求了。从个人发展角度,未来10年之后,不会是一个好的行业。制造业、贸易商业才是常青树。公务员、准公务员在未来10年后将不再热门。
㈤ 水文学的发展简史
人类探索除水害、兴水利的历史,犹如人类的文明史那样悠久。在生产实践中,特别在与水旱灾害的斗争中,人类不断观测各种水文现象,思考和研究它们的规律,积累起关于水的丰富知识,逐渐形成、并不断发展了水文科学。
水文学源远流长,经历了漫长的酝酿时期,而它的飞跃发展则是最近一个世纪的事。同自然科学的许多学科相似,人们还难以找出公认的里程碑,把水文科学的历史进程划分成若干明确的阶段。我们只是顺着它前进的足迹,大体划分以下。 (远古至约公元1400年)
在尼罗河、幼发拉底河、恒河和黄河这些古老文化发祥地的遗迹中,我们可以看到这一时期已经开始了原始的水文观测。最早的水位观测是在中国和埃及开始的。
约公元前22世纪,中国传说中的大禹治水,已“随山刊木”(立木于河中),观测河水涨落。此后,战国时李冰设于都江堰的“石人”,隋代的石刻水则,宋代的水则碑等,表明水位观测不断进步。
最早的雨量观测于公元前四世纪首先在印度出现,中国于公元前三世纪的秦代已开始有呈报雨量的制度,到了公元1247年,已有了较科学的雨量器和雨深计算方法,并开始用“竹笼验雪”以计算平地降雪深度。明代刘天和在治理黄河工作中,已采用手制“乘沙量水器”测定河水中泥沙的数量。
中国古籍《吕氏春秋》中写道:“云气西行云云然,冬夏不辍;水泉东流,日夜不休,上不竭,下不满,小为大,重为轻,国道也。”提出了朴素的水文循环概念。成书于公元约六世纪初的《水经注》中,记述了当时中国境内1252条河流的概况,成为水文地理考察的先驱。
诚然,这些原始的水文观测和水文知识是肤浅零星的,但已为当时生活和生产提供了重要的水文资料。例如,根据雨量多少决定税收的多少,根据上游的水位向下游传递水情等,标志着水文科学的萌芽。 (约1400~1900)
欧洲文艺复兴带来的科学思想的解放和科学技术的进步,为水文科学发展成为独立的学科奠定了基础。这一时期,水文仪器的发明使水文观测进入了科学的定量观测阶段。
1663年雷恩和胡克创制了翻斗式自记雨量计,1687年哈雷创制测量水面蒸发量的蒸发器,1870年埃利斯发明旋桨式流速仪,1885年普赖斯发明旋杯式流速仪。这些近代水文仪器使流量、流速、蒸发、降水的观测达到了相当的精度,利用这些近代水文仪器进行水文观测的各种水文站陆续出现。
1746年,中国在黄河老坝口设立了全国第一个正规水位站,开始系统观测水位,并进行报汛。这些成就使水文现象的观测视野在深度和广度上空前扩大,为水文科学在理论上的发展创造了条件。
在这一时期,近代水文科学理论开始逐渐形成。1674年佩罗提出了水量平衡的概念,成为水文科学最基本的原理之一;1738年伯努利父子发表水流能量方程,1775年谢才发表明渠均匀流公式;1802年道尔顿建立了研究水面蒸发的道尔顿公式;1856年,达西发表了描述孔隙介质中地下水运动的达西定律;1851年莫万尼提出了汇流和径流系数的概念,并发表了计算最大流量的著名推理公式。
这些科学理论的创立,为水文科学在河道水流、蒸发、地下水运动、径流形成和水文循环等领域的发展奠定了理论基础,它表明人类对水文现象的认识已由萌芽时期那种肤浅零星的知识,发展到了比较深刻系统的知识。同时也表明,人类对地球上水的运动、变化规律的探索,已发展到以大量观测事实为基础,进行假说、演绎和推理,进而建立各理论体系的近代科学方法论。
19世纪末,专门水文研究机构开始出现,一些国家开始出版水文年鉴。弗里西著的《河流水文测验方法》、福雷尔著的《日内瓦湖湖泊志》、马略特著的《水的运动》等水文学专著陆续出版。这些著作总结了当时水文观测和理论研究的成就,标志着水文科学作为一门近代科学已奠定基础。 应用水文学(约1900~1950)
这一时期,水文科学在观测方法,理论体系和研究领域等方面继续取得新成就,但它最重要的进展是应用水文学的兴起。
进入20世纪,特别是第一次世界大战以后,大量兴起的防洪、灌溉、交通工程和农业、林业乃至城市建设向水文科学提出越来越多的新课题,解决这些课题的方法也由经验的、零碎的逐渐理论化和系统化,水文科学的应用特色逐渐表现出来。
首先,从1914年到1924年,经过黑曾、福斯特等人的工作,把概率论、数理统计的理论和方法系统地引入了水文科学,使水文变量(如洪峰和洪量)和它出现的机率联系起来,为预估工程未来运行时期内可能出现的水文情势开辟了道路。
接着,从1932年到1938年,谢尔曼、霍顿、麦卡锡、斯奈德等人在产流和汇流计算方面取得开拓性进展,为根据降雨推算洪水开辟了道路。随后,克拉克、林斯雷等人在单位线、多个水文变量联合分析和径流调节的理论、方法等方面发展并丰富了上述的内容。
在此期间,水文站在世界范围内发展成规模宏大的水文站网系统,这些成就为应用水文学的兴起在理论上、方法上和资料条件方面奠定了基础,并率先形成了它最重要的分支学科——工程水文学。接着,农业水文学、森林水文学、都市水文学也相继兴起。
1949年,林斯雷和柯勒、保罗赫斯合著《应用水文学》;同年,姜斯敦和克乐斯合著的《应用水文学原理、美国土木工程师学会编著的《水文学手册》等应用水文学专著陆续问世,总结了这一时期的成就,标志着应用水文学的诞生。应用水文学,以它直接为生产和生活提供多方面服务这一鲜明特征,获得迅速发展,成为近代水文科学体系中最富有生气的分支学科。 20世纪50年代以来,社会生产规模空前扩大,科学技术进入了新的发展时期,并正在出现新的技术革命,人类改造自然的能力迅速增强,人与水的关系已经由古代的趋利避害,和近代较低水平的兴利除害,发展到了现代较高水平的兴利除害的新阶段。这个新阶段赋予水文科学以新的动力和新的特色。
首先,由于人类对水资源的突出需求,水文科学的研究领域正在向着为水资源最优开发利用的方向发展,以期为客观评价、合理开发、充分利用和保护水资源提供科学依据
其次,大规模的人类活动对自然水体,进而对自然环境正在产生多方面的影响。研究和评价人类活动的水文效应和这种效应的环境意义,揭示人类活动影响下水文现象的规律,进而探讨水文分析的新方法和新途径,防止人类活动对水文循环的影响朝着不利于人类生存环境的方向发展,这一切正在成为水文科学面临的新课题。
另外,现代科学技术使获取水文信息的手段和分析水文信息的方法有了长足的进步。例如,遥感技术的应用,使同时观测大范围内的宏观水文现象成为可能;核技术的应用使人们能够获得微观水文信息;水文模拟方法、水文随机分析方法、水文系统分析方法,使人们研究水文现象的能力发展到新的水平;尤其是电子计算机的应用,使水文科学从水文观测到基本规律的研究,由人力和机械操作,发展到以电子计算机为核心的自动化。
水文科学和其他科学之间的边缘科学正在不断兴起,学科间的空隙逐渐得到填补。同时,人们开始看到,水已成为影响社会发展的重要因素。水在表现它的自然属性的同时,它的社会属性也日益表现出来,并逐渐为人们所认识。因此,水文科学将有可能发展成为具有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双重性质的一门综合性科学。
㈥ 什么叫做水文循环分为几类
中文名称:水文循环 英文名称:hydrologic cycle;hydrological cycle 其他名称:水循环(water cycle) 定义1:地球表面的水在太阳辐射的作用下,蒸发上升,遇冷凝结,在一定条件下,以降水形式落到地球表面,在重力作用下不断运动,又重新产生蒸发、凝结、降水和径流等循环往复的变化过程。 应用学科:地理学(一级学科);水文学(二级学科) 定义2:地球上的水在太阳辐射和重力作用下,以蒸发、降水和径流等方式往返于大气、陆地和海洋之间周而复始的运动。包括全球水循环和局部水循环。 应用学科:水利科技(一级学科);水文、水资源(二级学科);水文学(水利)(三级学科) 定义3:大气降水通过蒸发、蒸腾又进入大气的往返过程。 应用学科:土壤学(一级学科);土壤物理(二级学科)
㈦ 水文灾害的定义是啥 专业点的答案
水文灾害是指水圈水体异常变化产生的灾害,即水圈水体性质、水量和运动异常形成的灾害。
㈧ 工程水文学与水文学有何联系主要包括哪两方面的内容
在学科分支方面,工程水文学属于应用水文学的范畴。
水文学是研究地球上各种水体的一门科版学,其既包括研究水文权的基础水文科学,也包括广泛为生产和生活服务的应用水文科学。
从工程水文学的定义看, 应用于实际工程的水文学称为工程水文学,这一定义决定了工程水文学属于水文学应用的范畴。
从工程水文学的特性看,工程水文学是为工程规划设计、施工建设及运行管理提供水文依据的一门科学,其包括水文计算、水利计算、水文预报等组成部分。水文计算和水利计算主要为各类防洪工程、灌溉工程、水力发电、航运工程、道路和桥捅工程、军事工程等的规划、设计提供水文依据。也就是说,工程水文学是为工程服务的,其研究目的在于水文学在工程领域的应用,体现了工程水文学的应用特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