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急求电大本科段外国文学史复习题集
估计那些试题再出的可能不大,希望复习一下比较好
外国文学史(电大)(5286)自学考试大纲
一、课程性质和学习目的
《二十世纪外国文学专题》是汉语言文学专业(专升本)的一门专业必修课。本课程在专科阶段专业基础课《外国文学史》相关知识的基础上,进一步对欧美20世纪文学、特别是现代主义文学的主要流派及代表作家、作品进行学习。其目的是引导学生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了解20世纪外国文学在总体外国文学史中的地位;现代主义文学主要流派的基本特征。理解20世纪外国文学中现代主义、现实主义及后现代主义之间的关系。掌握重点作家的创作特点和重点作品的思想艺术特色。提高学生对20世纪外国文学作品、特别是现代主义文学作品的分析、理解和鉴赏能力。
与本课程相关的课程除《外国文学史》之外,还有《文学概论》、《中国现代文学》、《中国当代文学》、《西方文论选》、《比较文学概论》等。要求学生能够调动所学过的文学理论和中国文学知识,在比较文学的大框架内,更全面地认识20世纪外国文学。
二、课程内容和考试目标
第一章 现代主义的奠基:卡夫卡
第一节 时代的先知
(一)学习目的与要求
了解卡夫卡的生平及创作概况。理解20世纪现代主义文学的主潮地位;《变形记》的“异化”主题。把握卡夫卡在20世纪外国文学中的地位。
(二)课程内容
1.现代主义文学在20世纪外国文学中的主潮地位。
2.卡夫卡的生平与创作。
3.卡夫卡在文学史上的地位。
(三)考核要求与考核知识点
1.识记:卡夫卡的重要作品。
2.理解:现代主义文学在20世纪外国文学中的主潮地位。《变形记》的“异化”主题。
3.掌握:卡夫卡在文学史上的地位。
第二节 表现主义的艺术特征
(一)学习目的与要求
了解表现主义的缘起、发展过程。把握表现主义的艺术特征并结合卡夫卡的创作进行深入的阐释。
(二)课程内容
1.表现主义的缘起与艺术特征。
2.卡夫卡小说创作上的表现主义特征。
3.《饥饿艺术家》的艺术特点。
(三)考核要求与考核知识点
1.识记:表现主义的缘起及发展过程。
2.理解:表现主义。《饥饿艺术家》的艺术特点。
3.掌握:卡夫卡小说的表现主义特征。
第三节 《城堡》
(一)学习目的与要求
了解《城堡》的基本内容。把握“城堡”的象征寓意和《城堡》的“复义性”。
(二)课程内容
1.《城堡》的基本内容。
2.“城堡”的象征寓意。
3.对《城堡》的多重解释。
(三)考核要求与考核知识点
1.识记:《城堡》是卡夫卡最重要的长篇小说。《城堡》的人物。
2.理解:“城堡”的象征意义。
3.掌握:《城堡》的“复义性”及艺术上的“未完成性”特征。
第二章 意识流小说
第一节 意识流的哲学心理学背景及表现技巧
(一)学习目的与要求
了解意识流小说的哲学与心理学基础:“意识流”的心理学解释及作为文学术语的三层含义。把握意识流小说表现人物心理和意识活动的主要技巧。
(二)课程内容
1.意识流小说的代表作家与代表作品。
2.意识流的哲学与心理学基础;柏格森和弗洛伊德的学说。
3.意识流的心理学解释及文学解释。
4.意识流小说表现人物心理与意识活动的主要技巧。
(三)考核要求与考核知识点
1.识记:意识流小说的代表作家与代表作品。
2.理解:意识流的哲学与心理学基础。意识流小说。
3.掌握:意识流小说的主要技巧。
第二节 代表作家
(一)学习目的与要求
了解普鲁斯特、伍尔芙、福克纳等意识流小说代表作家的创作概况。理解普鲁斯特在文学史上的地位及他的代表作《追忆逝水年华》的意识流特征;《到灯塔去》的主题思想。把握《喧哗与骚动》的结构特征及所采用的“白痴叙事”手法。
(二)课程内容
1.普鲁斯特的创作;文学史地位;《追忆逝水年华》的意识流特征。
2.伍尔芙的创作;《到灯塔去》的思想内容。
3.福克纳的创作;《喧哗与骚动》、《我弥留之际》的思想与艺术特点。
(三)考核要求与考核知识点
1.识记:普鲁斯特、伍尔芙、福克纳的重要作品。
2.理解:普鲁斯特的文学史地位。《到灯塔去》的主题思想。
3.掌握:《喧哗与骚动》的结构特征与“白痴叙事”手法。
第三节 乔伊斯
(一)学习目的与要求
了解乔伊斯的生平与创作情况。理解《尤利西斯》在文学史上的地位;《尤利西斯》的意识流特征。把握《尤利西斯》与《荷马史诗》的对应关系。
(二)课程内容
1. 乔伊斯的生平与创作。
2. 《尤利西斯》在文学史上的地位。
3. 《尤利西斯》的结构、人物、艺术特征及与《荷马史诗》的对应关系。
(三)考核要求与考核知识点
1.识记:乔伊斯的创作;《尤利西斯》的人物、结构。
2.理解:《尤利西斯》的意识流特色及文学史地位。
3.掌握:《尤利西斯》与《荷马史诗》的对应关系。
第三章 存在主义文学
第一节 存在主义的哲学思想和文学主题
(一)学习目的与要求
了解存在主义哲学的基本分类(基督教存在主义和无神论存在主义)。理解萨特存在主义哲学的意义及基本哲学主张。把握存在主义文学的基本主题。
(二)课程内容
1.存在主义的哲学思想。
2.存在主义文学的主题。
(三)考核要求与考核知识点
1.识记:存在主义哲学的代表人物。
2.理解:萨特存在主义哲学的基本观点。存在主义文学与存在主义哲学之间的关系。
3.掌握:存在主义文学的基本主题和艺术特征。
第二节 萨特
(一)学习目的与要求
了解萨特的生平与创作。理解戏剧《间隔》与《魔鬼与上帝》的思想内容。把握《恶心》的哲学内含。
(二)课程内容
1.萨特的生平与创作。
2.小说《恶心》。
3.戏剧《间隔》、《魔鬼与上帝》。
(三)考核要求与考核知识点
1.识记:萨特的重要作品。
2.理解:《间隔》中“他人就是地狱”的思想。
3.掌握:《恶心》的哲学内含。
第三节 加缪
(一)学习目的与要求
了解加缪的生平与创作;理解《局外人》中默尔索这一人物形象的意义;把握加缪对“荒谬”的理解及《鼠疫》中“鼠疫”这一意象的象征含义。
(二)课程内容
1.加缪的生平与创作。
2.《西西弗的神话》及加缪的存在主义哲学思想。
3.《局外人》及默尔索形象。
4.《鼠疫》及“鼠疫”意象的象征含义。
(三)考核要求与考核知识点
1.识记:加缪的主要作品。
2.理解:默尔索形象。
3.掌握:《西西弗的神话》所阐发的存在主义哲学思想;《鼠疫》中“鼠疫”意象的象征含义。
第四章 新小说派
第一节 概述
(一)学习目的与要求
了解新小说派产生的背景;理解萨特对“反小说”的论述;把握新小说派的革命性及其思想艺术特征。
(二)课程内容
1.新小说派产生的背景;萨特论新小说。
2.新小说派是二战后最具革命性的文学流派。
3.新小说派的创作特征。
(三)考核要求与考核知识点
1.识记:新小说派的理论著述。
2.理解:萨特的“反小说”概念。
3.掌握:新小说派的革命性;新小说派的思想艺术特征。
第二节 新小说派的代表作家作品
(一)学习目的与要求
了解萨洛特、布托尔、西蒙、罗卜-格里耶的创作概况。理解他们各自在小说创作上的创新;罗卜-格里耶的文学地位。
(二)课程内容
1.萨洛特的创作:“潜对话”的含义。
2.布托尔的创作;《时间的运用》;《变》对第二人称的运用。
3.西蒙的创作;《风》对诗画结合的追求;《农事诗》与“叙述的探险”。
4.罗卜-格里耶的创作及文学地位;《窥视者》对“物”的表现。
(三)考核要求与考核知识点
1.识记:萨洛特、布托尔、西蒙、罗卜-格里耶的代表作品。
2.理解:萨洛特、布托尔、西蒙、罗卜-格里耶对新小说的贡献,萨洛特的“潜对话”,布托尔对第二人称的运用,西蒙的“叙述的探险”;罗卜-格里耶的文学地位。
第三节 罗伯-格里耶的《嫉妒》
(一)学习目的与要求
了解《嫉妒》的内容梗概。在与传统现实主义小说的对比中理解《嫉妒》对传统小说准则的背离;小说的表面化风格。把握小说的“物化”主题及小说里“两个罗卜-格里耶”的存在。
(二)课程内容
1.《嫉妒》对传统小说准则的背离。
2.《嫉妒》内容梗概。
3.《嫉妒》的“物化”主题与“隐藏”艺术、表面化风格(对比喻的排斥)。
4.《嫉妒》中有两个罗卜-格里耶,一个是主观的,一个是客观的。
(三)考核要求与考核知识点
1.理解:《嫉妒》对传统小说准则的背离;表面化风格及对“比喻”的排斥。
2.掌握:《嫉妒》的“物化”主题;小说里的“两个罗卜-格里耶”。
第五章 拉美魔幻现实主义
第一节 概述
(一)学习目的与要求
了解“文学爆炸”时期拉美文学的代表作家;理解阿斯图里亚斯、卡彭铁尔、富恩特斯的创作对魔幻现实主义的贡献;把握“什么是魔幻现实主义”。
(二)课程内容
1.20世纪60年代,拉丁美洲的“文学爆炸”;
2.什么是魔幻现实主义?
3.阿斯图里亚斯、卡彭铁尔、富恩特斯的创作及对魔幻现实主义的贡献。
(三)考核要求与考核知识点
1.识记:“文学爆炸”时期拉美文学的代表作家;阿斯图里亚斯、卡彭铁尔、富恩特斯的创作概况。
2.理解:阿斯图里亚斯、卡彭铁尔、富恩特斯的创作特色及对魔幻现实主义的贡献。
3.掌握:魔幻现实主义。
第二节 魔幻现实主义的艺术手法
(一)学习目的与要求
理解魔幻现实主义的艺术手法与拉美现实及印第安人传统思维方式之间的关系。把握魔幻现实主义的基本艺术手法,特别是要理清魔幻现实主义小说中“魔幻”与“现实”之间的关系。
(二)课程内容
1.幻想与现实、虚构与写实融为一体,体现了印第安人传统的思维方式。
2.陌生化技巧的运用。陌生化是使现实事物魔幻化的一种重要手段。
3.神话化。魔幻现实主义对“整体性象征”的追求。
(三)考核要求与考核知识点
1.理解:魔幻现实主义的艺术手法与拉美现实及印第安人传统思维方式之间的关系;
2.掌握:魔幻现实主义的艺术手法;魔幻现实主义小说中“魔幻”与“现实”之间的关系。
第三节 《百年孤独》
(一)学习目的与要求
了解马尔克斯的生平与创作;《百年孤独》的情节与人物。理解《百年孤独》的艺术成就。把握《百年孤独》的主题思想。
(二)课程内容
1.马尔克斯的生平与创作。
2.《百年孤独》的情节与人物。
3.《百年孤独》的主题思想与艺术成就。
(三)考核要求与考核知识点
1.识记:马尔克斯的主要作品;《百年孤独》的人物。
2.理解:《百年孤独》的艺术成就。
3.掌握:《百年孤独》的主题思想。
第六章 黑色幽默
第一节 概述
(一)学习目的与要求
了解黑色幽默产生的背景及代表作家;理解黑色幽默的具体含义及与传统幽默的区别;把握黑色幽默的艺术特征。
(二)课程内容
1.黑色幽默的代表作家;黑色幽默的内含。
2.传统意义下的幽默与黑色幽默。
3.黑色幽默产生的背景。
4.黑色幽默的艺术特征。
(三)考核要求与考核知识点
1.识记:黑色幽默的代表作家。
2.理解:黑色幽默产生的背景;传统幽默与黑色幽默的区别。
3.掌握:黑色幽默的艺术特征。
第二节 代表作家
(一)学习目的与要求
了解唐纳德?巴塞尔姆、托马斯.品钦、小库尔特.冯尼格、约翰.巴思的创作概况;理解他们各自的创作特色;把握他们创作中突出表现出来的“杂糅”特征。
(二)课程内容
1. 唐纳德.巴塞尔姆的创作;《白雪公主》的杂糅特征。
2. 托马斯.品钦的创作;《万有引力之虹》所具有的“后现代主义大网络全书式的野心”。
3. 小库尔特.冯尼格的创作;《五号屠宰场》、《顶刮刮的早餐》对人类生存危机和“物化”趋势的忧虑。
4. 约翰.巴思的创作;《羊童贾尔斯》与“元小说”。
(三)考核要求与考核知识点
1.识记:唐纳德.巴塞尔姆、托马斯.品钦、小库尔特.冯尼格、约翰.巴思的代表作品。
2.理解:唐纳德.巴塞尔姆、托马斯.品钦、小库尔特.冯尼格、约翰.巴思的创作特色。
3.掌握:黑色幽默的“杂糅”特征。
第三节 海勒及其《第二十二条军规》
(一)学习目的与要求
了解海勒的创作概况。理解《第二十二条军规》的创作背景及其艺术特色。把握“第二十二条军规”的象征意义。
(二)课程内容
1.海勒的生平与创作;《第二十二条军规》的创作背景。
2. “第二十二条军规”的象征意义。
3. 《第二十二条军规》的艺术特色。
4.《出了毛病》简介。
(三)考核要求与考核知识点
1.识记:海勒的主要作品。
2.理解:《第二十二条军规》的艺术特色。
3.掌握:“第二十二条军规”的象征意义。
第七章 后现代主义写作
第一节 概述
(一)学习目的与要求
了解纳博科夫的创作概况。理解“后现代主义”与“后现代写作”;后现代写作的特征。把握“元小说”的特点。
(二)课程内容
1.“后现代主义”释义。文学领域的后现代主义。
2.后现代主义写作的特征:“元小说”与“元叙述”;文类与文体的杂糅性。
3.纳博科夫的《微暗的火》。
(三)考核要求与考核知识点
1.识记:纳博科夫的创作。
2.理解:后现代主义;后现代写作的特征。
3.掌握:什么是“元小说”?
第二节 博尔赫斯
(一)学习目的与要求
了解博尔赫斯的创作。理解博尔赫斯小说的思想艺术特征。把握博尔赫斯对小说学的贡献。
(二)课程内容
1.博尔赫斯的生平与创作。
2.博尔赫斯小说的思想艺术特征:玄学;杂糅;对幻想性题材的高超处理手法。
3.《交叉小径的花园》。
4.博尔赫斯的小说学。
(三)考核要求与考核知识点
1.识记:博尔赫斯的重要作品。
2.理解:博尔赫斯小说的思想艺术特征;《交叉小径的花园》的艺术特点。
3.掌握:博尔赫斯对小说学的贡献。
第三节 卡尔维诺
(一)学习目的与要求
了解卡尔维诺的创作。理解其文学地位;《寒冬夜行人》的艺术特征。把握《我们的祖先》的童话与寓言特征。
(二)课程内容
1.卡尔维诺的生平、创作及文学地位。
2.《我们的祖先》的神话思维与寓言形式。
3.《寒冬夜行人》的实验追求:“时间零”、“套盒结构”及其“元小说”特征。
(三)考核要求与考核知识点
1.识记:卡尔维诺的重要作品。
2.理解:卡尔维诺的文学地位;《寒冬夜行人》的实验追求。
3.掌握:《我们的祖先》的童话和寓言特征。
第八章 现实主义小说
第一节 概述
(一)学习目的与要求
了解20世纪现实主义小说的代表作家与作品。理解现实主义小说在20世纪文学中的地位及其特征。
(二)课程内容
1. 现实主义小说在20世纪文学中的地位;现实主义小说代表作家与作品。
2. 20世纪现实主义小说的特征:多元化趋向与对现代主义的借鉴、融合。
3. 托马斯·曼的《魔山》;海明威的《老人与海》。
(三)考核要求与考核知识点
1.识记:20世纪现实主义小说代表作家与代表作品。
2.理解:20世纪现实主义小说的特征;这些特征在托马斯·曼和海明威创作中的具体体现。
第二节 帕斯捷尔纳克
(一)学习目的与要求
了解帕斯捷尔纳克的生平与创作。理解《日瓦格医生》的艺术特色。把握《日瓦格医生》的精神内含。
(二)课程内容
1. 帕斯捷尔纳克的生平与创作。《日瓦格医生》的出版与获奖。
2. 《日瓦格医生》的思想内容。
3. 《日瓦格医生》的艺术特色。
(三)考核要求与考核知识点
1.识记:帕斯捷尔纳克的创作概况。
2.理解:《日瓦格医生》的艺术特色。
3.掌握:《日瓦格医生》的精神内含。
第三节 索尔·贝娄
(一)学习目的与要求
了解索尔·贝娄的生平与创作。理解其代表性作品的思想内含。把握其文学成就。
(二)课程内容
1. 索尔·贝娄的生平与创作。
2.《赫索格》、《雨王汉德森》对生命意义的追寻;《洪堡的礼物》对“洪堡精神”的弘扬。
3. 索尔·贝娄的文学成就:对现实主义传统的继承、对现代主义表现手法的吸收及“贝娄式风格”。
(三)考核要求与考核知识点
1. 识记:索尔·贝娄的重要作品。
2. 理解:《赫索格》、《雨王汉德森》、《洪堡的礼物》的思想内容。
3. 掌握:索尔·贝娄的文学成就。
第九章 后期象征主义
(一)学习目的与要求
了解后期象征主义诗人及其代表作品。理解其作品的象征之义。把握后期象征主义诗歌的特点。
(二)课程内容
1.什么是“象征”?前期象征主义及其代表诗人。
2.后期象征主义。
3.瓦雷里、里尔克、叶芝、艾略特
(三)考核要求与考核知识点
1.识记:后期象征主义诗人及其代表作品。
2.理解:瓦雷里《海滨墓园》、里尔克《豹-在巴黎植物园》、叶芝《当你老了》、艾略特《普鲁弗洛克情歌》、《荒原》等诗歌的象征意义。
3.掌握:后期象征主义诗歌的特点。
第十章 意象主义诗歌
(一)学习目的与要求
了解意象主义运动发展的三个阶段;意象主义代表诗人的代表作品。理解意象主义的背景;庞德在意象主义发展过程中的作用。把握意象主义诗歌的特点。
(二)课程内容
1.意象主义运动产生的背景及发展的三个阶段。
2.意象主义诗歌的理论与实践及影响。
3.意象主义的代表诗人。
(三)考核要求与考核知识点
1.识记:意义主义运动发展的三个阶段。意象主义的代表诗人及其代表作品。
2.理解:意象主义运动的背景。庞德在意象主义诗歌发展过程中的作用。
3.掌握:意象主义诗歌的特点。
第十一章 超现实主义诗歌
(一)学习目的与要求
了解超现实主义代表诗人的代表作品。理解超现实主义产生的背景。把握超现实主义的思想艺术特征。
(二)课程内容
1.超现实主义的产生;超现实主义的思想艺术特征。
2.法国超现实主义诗人:布勒东、阿拉贡、艾吕雅。
3.拉美超现实主义诗人:帕斯、博尔赫斯、特朗斯特罗姆
(三)考核要求与考核知识点
1.识记:超现实主义代表诗人的代表作品。
2.理解:超现实主义产生的背景。
3.掌握:超现实主义的思想艺术特征。
第十二章 女性主义诗歌
(一)学习目的与要求
了解女性主义诗歌的发展脉络;重要的女性主义诗人及其代表作品。理解伍尔芙等人关于女性主义诗歌的论述。把握女性主义诗人里奇的理论观点与创作特点。
(二)课程内容
1.欧美女性主义思潮中的妇女诗歌。
2.女性文学批评实践及女诗人研究。
3.女性主义诗人。
(三)考核要求与考核知识点
1.识记:女性主义诗歌发展过程中重要的理论家与诗人。
2.理解:伍尔芙关于女性诗歌创作的论述。
3.掌握:里奇的女性主义诗歌理论与创作特点。
第十三章 后现代诗歌
(一)学习目的与要求
了解金斯伯格、布罗茨基的生平与创作。理解他们的创作特点及布罗茨基对语言的崇拜。
(二)课程内容
1.金斯伯格的生平与创作;创作特点;代表作《嚎叫》。
2.布罗茨基的生平与创作;创作特点;布罗茨基对语言的崇拜。
(三)考核要求与考核知识点
1.识记:金斯伯格和布罗茨基的诗歌作品。
2.理解:两位诗人的创作特点;布罗茨基对语言的崇拜。
三、有关说明和实施要求
(一)本大纲的使用说明
本大纲在编写体例上对小说和诗歌作了区别处理,以小说为重点学习内容。因此,涉及到小说的1-8章,分节编写大纲;涉及到诗歌的9-13章,只分章不分节。
本大纲对每个单元都提出了具体的考核要求,并分层次一一列举了考核知识点。凡属于“识记”部分的内容,要求应考者努力记忆,并能在各种情况下准确辨识。“理解”部分的内容,要求应考者不仅熟知相关概念,还要理解其原理,并能联系有关作家作品作简要分析。要求“掌握”的内容,则必须能够运用有关理论和知识,对其展开全面深入的分析,要能体现出应考者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本大纲的实施要求
1. 本大纲是《二十世纪外国文学专题》课程应考者个人自学的依据。应考者应根据本大纲所规定的自学内容和考核要求,在“识记”、“理解”和“掌握”三个知识层次上认真学习,系统把握,并能融会贯通。除教材外,可借助必读书和参考书来辅助学习,但指定的考试与参考用书,如果内容与本大纲有出入,要以本大纲规定的内容和考核要求为准。
2. 本大纲是本课程社会助学的依据。社会助学者应根据本大纲规定的课程性质、学习目的和教学内容开展助学活动。应把重点放在对课程内容的分析和梳理上。同时,根据“识记”、“理解”和“掌握”三个层次要求,对相关知识展开讲解,并注重方法上的指导,以加深应考者对教材的理解,并提高其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 本大纲是本课程考试命题的依据。本课程考试命题的内容范围、能力层次和考试重点均以本大纲规定的考核目标为依据,其他必读书和参考书内容与本大纲不一致时,以本大纲为准。命题时,每份试卷中“识记性”试题的比例应占40%:“理解性”试题应占30%:“掌握性”试题应占30%.三者所占比例可以5%上下浮动。不同难易程度的试题要分布合理,但是要注意,试题的难度与应试者的能力层次不是一个概念,任何一个能力层次中都存在不同的难度。
(三)试题类型举例
1. 单项选择题(每题1分)
(1)《变形记》的作者是( )
①斯特林堡 ②里尔克
③卡夫卡 ④艾略特
(2)帕斯捷尔纳克的代表作是( )
①《地洞》 ②《静静的顿河》
③《洪堡的礼物》④《日瓦格医生》
2. 多项选择题(每题1分)
(1)下列诗人属于后期象征主义的有( )
①拉马丁 ②艾略特
③魏尔伦 ④里尔克 ⑤瓦雷里
(2)存在主义文学代表作家有( )
①加缪 ②萨特 ③波伏瓦
④卡彭铁尔 ⑤鲁尔福
3. 名词解释(每题4分)
(1)魔幻现实主义
(2)元小说
4. 简答题(每题5-8分)
《第二十二条军规》的艺术特色。
5. 分析论述题(每题12-16分)
分析论述《尤利西斯》与《荷马史诗》的对应关系。
❷ 那位好心人能帮帮忙!!!用文学概论的任意一条理论结合实际写一篇论文!
上诉是勃兰克斯对丹麦国民性的总结,克尔凯郭尔确实对这种评价的绝好反叛性人物。他愤世嫉俗,有着绝对的感伤思想,纯粹感性,也许他唯一符合丹麦国民性的特征就是从不亵渎神明,他是一个虔诚的基督教徒,绝对的信仰上帝。他作为一位非典型的丹麦人,对于所生活的年代,克尔凯郭尔的态度基本上是讽刺性的。在他眼中那个正步入工业化的19世纪是僵硬,肤浅而又形式化的,认为它患上了他所深恶痛绝的“贫血症”,并感到这个世界充满了乏味而缺少激情,一切都处于“平均化”状态。为了逃离这种所谓“平均化”的影响,充分发挥个人独特性格,他把个体从群体中分离出来,以个人存在的方式,从个人的角度去观察整个世界,避免世界整体对个人灵性的抹杀。但克尔凯郭尔所倡言的“平等”是完全精神性的,以人脱离社会,成为个体为前提,然后在上帝面前取得精神上的“平等”。在此意义上“平等”将成为永恒背景之下,个性主义之上的“平等”。在取得这种“平等”之后,将获得精神上的“绝对自由”,也能使得人的个性个性得以最大发挥,亦使得存在的个人在思想上得以“绝对自由”。
“个体在永恒之下的生存”即个体作为绝对独立的个体生存于世界,达到绝对自由的状态。就是他所要真正达到的目的,而这个世界令人可笑亦复可悲的之处正是他所批判和嘲讽的“平均化”。这种“平均化”恰好是对个性抹杀的绝好例子,而使得人的个性无法发挥,从而永远处于一种被束缚的状态,永远无法达到“绝对自由”的状态。而正是由于这一点,他把这些归因于工业化对于生存的“遗忘”和“恐惧”。
也许,其所谓对生存的“遗忘”即指该时代因沉湎于思辨的安逸气氛而停止甚至丧失了人作为个体的人的行动机能,忘记了人是作为个体而生存的事实。从而他在不直接否定个人以外的世界存在的前提下把个人从周围环境分离出来,提出独特个性的重要性。即只有从每一个独特的个人出发才能真正了解这个人本身既其所关联的世界。每个人都有自己不同的世界,我有我的世界,你有你的世界。因此,他说“忘记想到自己是一个生活着的个人,就绝不能解释生活。他不过是为了成为一本书或某个客观事物,而试图不在称其为人。”(克尔凯郭尔《<哲学片断>一书最后的非科学性预言》,85页)
也许这只是克尔凯郭尔所有观点中一个较极端的观点,但也就是这种极端性把他送上了他自己的生存哲学观,也成就他作为欧洲哲学转折性学者的命运。
正是如此,克尔凯郭尔把自己对立起来,置身于与思辨哲学直接对立的地位,然后建立自己的生存哲学。他认为个人的生存是一种本真态的行为,因为个人的存在是主观而感性的因此具有“绝对自由”的思想。而一旦理性替代了信仰即理性哲学占据了生存的主导地位,它就必将成为一种社会意识,并“必然”泯灭个人棱角和个性,从而使个人陷入对生存的“遗忘”,失去独特个性,陷入“平均化”的深渊。由此看来,克尔凯郭尔本身是带有强烈的狭隘主义色彩的,以一个人完全脱离世界为前提,使主观存在替代客观实在性,并由此来探讨人生命的价值观和人生观,从而达到所谓的“绝对自由”。与之相同的是,黑格尔认为“绝对自由”是存在于“绝对精神”当中的。但不同的是这里的“绝对”是相对于复杂万物的全体而言的,即他主张的是除全体而外的任何东西都非根本完全实在的,只有全体才是真正实在的东西。从而,在这个观点的基础上,黑格尔提出了体系学说并搬出了“绝对精神”理论。
“绝对精神”是黑格尔哲学的最高范畴或其他诸多范畴之渊源所在。而“绝对精神”意味着这种“精神”无所牵累,无所对待而自作元宰,即就“绝对”的精神自己规定自己,自己亦是自己的主宰,自己亦是自己的理由而言的。黑格尔认为“精神”的唯一真理乃是“自由”。他不轻置“必然”,因为“必然”不外是“自由”精神的自我展开即所谓“精神自己二元化自己,自己乖离自己,但却是为了能够发现自己,为了能够回复自己。”(黑格尔《哲学史讲演录》第一卷,28页)的那种合律则性。它们最终都将归于“自由精神”的范畴,也永远无法脱离这种范畴。
黑格尔说“精神的无限自由也允许自然界有自由”,而人的有限精神也如自然界一样为“无限”自由的精神即“绝对精神”所主宰。因而人是生活于“绝对精神”这一体系当中的,并被这种“绝对精神”所掌控。由此,黑格尔则完全陷入形而上学的理论空间,并力图在“绝对精神”中找寻“绝对自由”这种看似完全不存在的东西。
“意志是自由的,所以自由就构成法的实体性和规定性。”(黑格尔《法哲学原理》,10页)这里“法”是黑格尔所定格的人的社会生活世界,而“意志”则是有“绝对自由”的“主观精神”。黑格尔哲学与克尔凯郭尔美学生活境界有着一种明显的同一性,即是“主观精神”主宰着整个世界,也就意味着意识第一性问题。他们很大意义上都是主观主义者,都以一种所谓“绝对”精神为动力去探讨整个世界。但克尔凯郭尔与黑格尔哲学体系却有着根本性差异,即哲学的出发点不同。黑格尔更多从自己建立的“绝对精神”的全体体系出发,而克尔凯郭尔则从个人存在的角度即从个人的主观性意识去理解和发掘整个世界。也正是由于这个关键性的区别使他们的哲学观点在以后的发展中显得大相径庭甚至相互对立起来。
克尔凯郭尔所实现的转折的主要内容就是以孤独的,非理性的个人存在取代客观物质和理性意识(感性经验和理性思维)的存在,并当做全部哲学的出发点。以一个人的非理性情感代替对外部世界和人的理智认识的研究,并将其作为其哲学的主要内容。与其说他与黑格尔在主观意识领域有极其的相似性,还不如说他在骨子里是绝对反黑格尔体系哲学的。
他提出体系根本上是发源于“虚无”的,并揭发出思维体系中的真正动因是意志活动。即提醒我们不要迷信体系。这似乎又表明克尔凯郭尔是在借助“理性”去反驳思辨哲学的理性定义。这显得矛盾而又使我们感到迷惑不解,但这种矛盾在一定意义上又是有一定理由的。因为他又认为理性逻辑的东西总是属于某一系统的,而任何系统都是封闭而禁锢的,而人的生存却永远开放,它本身就是一个开放的非体系存在。如果把生存纳入系统中就意味着生存窒息和禁锢,而人一旦陷入这种生存窒息,被体系所禁锢,就“必然”的陷入美学所谓“虚无”的深渊,并且难以甚至无法逃离。而当我们完全迷信于这类体系,而使得体系本身去禁锢个人思维与个性从而束缚人的灵性后,人就将会表现为对这种思辨哲学的“恐惧”,以至于产生对于生存的“恐惧”,从此被悲观颓废的消极情绪所支配。
这就产生了当时以海德格尔为代表的“存在诗学”理论,即美学实质上是“存在诗学”,沉思存在之真理的花朵,是对西方传统知识论美学的批判。他将超脱认识论二元对立,将美学建立于存在之上,使美学之根固扎。由于对这个工业化世界感到绝望和无助,他才提出“作品本身就是真理的发生;现代艺术是异化的艺术,复兴本真艺术具有拯救现代艺术和拯救人类未来的双重使命”。而正是这种绝望和悲观情绪,使他想到“复兴”的必要性。这就成为克尔凯郭尔存在美学的理论依据所在。
而令人更加感到难以置信以及更加矛盾的是,克尔凯郭尔个人本身就为这种消极情绪所支配,被这种“恐惧”所支配。他一无法逃离这种他所深恶痛绝的“平均化”。于是他总是在自我赎罪中感到孤独和绝望,犹如在“虚无”中掉入了深渊,被带入了“虚无”态,被异己力量所包围,然后在宗教信仰中寻求摆脱“虚无”的办法,力图在与上帝的对话中得到安慰和进行自我体验。以逃离这种美学似的深渊,逃离因“虚无”而产生的“恐惧”。
为实现他的最终目的“个体在永恒之下的生存”即达到个人人性的完全解放和“绝对自由”,克尔凯郭尔把美学的“直接性”划分为两个层次,一个是以莫扎特手下唐璜为化身的“感性直接性(sensuous immediacy)”,他存在于精神领域之外;而另一种则以浮士德为形象的落在精神领域之内的“精神的直接性(the immediacy of the spirit)”。
唐璜因“焦虑”而使“感性”诞生,而他的“焦虑”却是实体性的。它与生俱来,不辨缘由。唐璜为摆脱“焦虑”即为摆脱因“虚无”而产生的“焦虑”而走上了“感性”之道,最终成为“肉体的化生(a flesh incarnation)”。与之恰好相反,浮士德则代表了一种“理念”,以“怀疑”为手段取得个体生存所需的终极性真理即他所要追求的“精神”。
克尔凯郭尔称“怀疑是对思想的一种绝望,而绝望是对人格的怀疑。”因而在这两个行动者中,克尔凯郭尔对浮士德的态度是极为赞赏的。然而浮士德的寻求却会因这种事关生存的“精神”而永远无法得到满足,他的行动与唐璜一样源于不由自主而将依然陷入“绝望的深渊”即“虚无”中,美学生活最终是“绝望”的。而浮士德的“怀疑”却永远不会涉足到个人的生存领域,他永远无法逃离“虚无”。
克尔凯郭尔从个人生存角度去探求这个世界,并为之建立了他自己的生存哲学,而他的生存哲学显然是矛盾的。然而他最终的目的,是摆脱“虚无”。去发现人生命存在的意义而已。
❸ 什么是象征派、表现派、未来派、意识流
象征派:
象征派艺术的哲学基础是主观唯心主义。在题材上,它表现了世纪末一部分知识分子的颓废的思想感情和对于病态的“心灵与官能的狂热”的追求;在艺术方法上,它发展了神秘主义哲学家提出的“对应论”的观点,把自然万物视为可以向人们发出各种信息的“象征的森林”,强调通过暗示、烘托、对比、联想等手段来传达诗人内心的微妙世界。
表现派:
二十世纪前期流行于欧洲的艺术流派之一。表现派音乐在德国表现绘画(其代表人物为诺尔德、基希纳、恩斯特)的影响下形成。与印象派音乐相反,其创作特点是通过艺术家的主观内省,运用变化、夸张、象征等手法创作题材。表现派音乐的代表人物有勋柏格、韦勃恩等。
未来派:
未来派一般指未来主义画派,未来主义画派(简称未来派)(Futurism),现代文艺思潮之一,是由意大利诗人菲利波·托马索·马里奈缔(Filippo Tomasso Marinetti)作为一个运动而提出和组织的。未来派全盘否定传统文艺的价值,认为人类的文化遗产和现存的文化都是腐朽、僵死,与现时代的精神不相容的。他们的口号是“摒弃一切博物馆、图书馆和学院”,反对一切模仿的形式,反抗和谐和趣味高雅,否定艺术批评的作用。未来派的美学主张与表现主义、未来主义有相同的地方,只是他们特别强调表现运动和力量,口号更激烈,纲领更明确,虚无主义的色彩更浓郁。
意识流:
“意识流”,美国机能主义心理学家先驱詹姆斯创造出意识流(steam of consciousness)这个词,用来表示意识的流动特性:个体的经验意识是一个统一的整体,但是意识的内容是不断变化的,从来不会静止不动。意识流文学是泛指注重描绘人物意识流动状态的文学作品。是在1918年梅·辛克莱评论英国陶罗赛·瑞恰生的小说《旅程》时引入文学界的。意识流文学是现代主义文学的重要分支,主要成就局限在小说领域,在戏剧、诗歌中也有表现。
❹ 概述异化与网络文化主体异化的概念
概述异化与网络文化主体异化的概念。
❺ 童庆炳文学概论课后习题答案
第一章
基本概念
1文艺学:研究文学及其规律的学科。
2文学活动:把文学理解为一种活动,由作品、作家、世界、读者等要素组成,是人类的一种高级的特殊的精神活动。
3文学理论:对文学的原理、文学的范畴和判断标准等问题的研究。
4文学批评:以文学理论所阐明的基本原理概念、范畴和方法为指导,专门地去具体分析和评论一个个作家、作品。
5文学史:是一门以研究主流文学为对象的,清理并描述文学演变过程,探讨其发张规律的一门学科。
思考问题:
1试从学科归属、对象任务和学科品格三个角度,说明文学理论的性质
答:文学理论的学科归属:文学理论是文艺学中的三个分支之一,与其他分支有密切的联系,它通过对文学问题的审视,侧重于研究文学中带有一般性普遍规律,它力图指导、制约其他分支的研究。
从对象任务上看,文学活动作为人类的一种精神活动,它有一个历史发展过程,它是随着时代的发展而发展的,显示出不同历史阶段的特征。它作为人类的一种特殊的精神活动,从总体上来研究文学活动区别于其他活动的特殊性质。社会生活是一切种类的文学艺术的源泉。经过作家的艺术创造,成为文学文本。研究作品的构成因素和相互关系,文本一定要经过阅读、鉴赏、批评。
从学科品格上看,具有实践性和自身独特的价值取向。
2文学理论的几种基本形态及划分依据
答:基本形态有:文学哲学,文学社会学,文学心理学,文学符号学,文学价值学,文学信息学,文学文化学。
划分依据是:文学创作——文学作品——文学接受和文学创造——艺术价值——文学消费。
第二章
基本概念
1马克思主义文学理论:是马克思主义整体中的有机组成部分。是马克思、恩格斯在批判地继承德国古典哲学、美学、文艺学的基础上创立的。
2中国特色:必须以中国特有的历史文化和现实经验作为土壤去培植马克思主义文学理论。必须吸收中国传统的文学理论遗产,寻求马克思主义文学理论与中国传统文学理论的结合点。
3当代性:必须在研究中国当代文学发展情况的基础上,概括当代社会主义文学实践的新经验,回答当代社会主义文学运动提出的新问题。必须面对20世纪西方文论的挑战。随着科学的发展,20世纪出现了许多新的学科,诸如符号学、解释学、现象学、价值学、信息论等。
思考问题
1作为马克思文学理论的基石是什么?
答:文学活动论:马克思主义首先把文学理解为人的一种活动,并建立了“文学活动论”。文学艺术活动作为人的精神性的生活活动,也是人的本质力量的对象化,人的本质力量的一部分通过文学艺术的创造和欣赏展现和外化出来。文学是作为主体的人的能动的创造,它塑造人,是一种“人学”。
文学反映论:马克思主义从哲学的存在与意识的相互理论出发,把文学活动看成是一种人的主体对于客体的认识与反映,文学是对于生活的反映,是一种艺术的反映。
艺术生产论:人学作为人的活动之一,进入社会就成为一种艺术生产活动。因此,马克思随着时代发展把文学活动理解为“艺术生产”活动,“艺术生产”是把物质生产与作为精神生产的艺术生产相比较,艺术生产是指实际的艺术创作过程。
文学审美意识形态论:文学艺术是建立在社会经济基础之上的上层建筑,是上层建筑中的一种社会意识形态。把文学艺术看成是“审美意识形态”,意味着文学艺术是社会意识形态的变体,它既具有意识形态的性质,又具有审美的性质,是这两者的有机结合。
艺术交往论:把文学艺术理解为一种交往和对话。文学作为一种语言符号的艺术,更是主体与主体之间对话与交往的理想之域。文学活动就是由世界、作家、作品、读者所构成的一个交往结构。
2试概括出马克思主义对文学的理解的特点。
答:由于马克思主义文学理论是马克思、恩格斯在构建其革命学说时创立的,因此,这种理论的创立,总是与革命实践的需要密切相关的,同时也是被实践证明了的。
3建设中国当代的文学理论应注意的问题
答:以马克思主义作为理论指导;中国当代的文学理论应具有中国特色;建设中国当代的文学理论,要具有当代性,体现时代精神。
第三章
基本概念
1生活活动:是以生产活动为基础的,人类生存、繁衍和发展的活动系统的总称。
2本质力量的对象化:在生产劳动中,人改造了自然,使自然变化了人化的自然;同时,人在改造自然的过程中也改造了自己,使自己被自然所丰富所改造。
3文学活动的“四个要素”:作者、世界、作品、读者
4文学活动的对话性结构:指文学活动不同要素之间的互动关系。围绕作品这个中心,作者与世界、读者之间建立起来的是一种话语伙伴关系。其中,分别够成了若干对主体间性关系,包括自我与自我、自我与现实他者、自我与超验他者以及自我与潜在他者。在文学活动中,主体和对象的关系始终处于发展与变化之中。一方面是主体的对象化,另一方面是对象的主体化,正是在主体对象化和对象主体化的互动过程中,才生动地显示出了文学所特有的社会的和审美的本质属性。
5文学本体论:英美新批评强调文学作品的本体地位提出这一观点,代表人物是兰塞姆,认为文学活动的本体在于文学作品而不是外在的世界和作者。
6劳动说:文学原始发生的主要学说之一,把劳动作为文学的起点。劳动提供了文学活动的前提条件,劳动产生了文学活动的需要,劳动构成了文学描写的主要内容,劳动制约了早期文学的形式。
7物质生产与精神生产的“不平衡关系”:指文学进程、发展与经济的发展并不总是同步的。有时甚至是反方向的发展。这种不平衡有两种典型的体现:一是某些文艺类型只能兴盛在生产发展相对低级的阶段随生产力的发展,它的繁荣阶段也就过去了。另一种情况是艺术生产与物质生产的发展水平并不是呈正比例,经济落后的国家或地区可能在文学艺术上反而领先。
思考问题
1文学活动与生活活动是怎样的关系?文学活动在生活活动中处在什么位置?
答:人的生活活动是文学活动的前提。生活活动导致人与对象之间的诗意情感关系,生活活动导致人的自觉能动的文学创造。生活活动使文学成为人的本质力量的确证。
位置:作为一种审美精神活动在人的生活活动中处于重要地位,并且具有意识形态特征。
2文学活动的四种理论视角各自的理论依据是什么?
答:文学活动的四种理论视角分别从文学活动的四个要素为依据。从作品角度出发的本体论(形式主义);从作家角度出发的接受论(接受美学主义);从世界角度出发的再现论(现实主义);以及从读者角度出发的表现论(浪漫主义)。
3简要论述文学起源上的“劳动说”。
答:劳动提供了文学活动的前提条件:人类的生产活动是一切其他基本活动的前提,这一方面在于人要满足基本生存需要后才能从事其他活动,另一方面,在于人就是在这种生产活动中生成的。
劳动产生了文学活动的需要,人的活动都伴随着一个自觉的目的,而这一目的又是源于某种需要而设定的。史前人类在劳动中,为了协调行动,交流情感信息,减轻疲劳等,就由这些需要产生了语言和最初的文学。
劳动构成了文学描写的主要内容。远古遗存的作品中大都描写了当时人们劳动生活的内容。
劳动制约了早期文学形式。早期的文艺形式同劳动过程直接相关,所以是诗、乐、舞三位一体的结合体。
4试辨证说明文学发展的诸多原因。
答:文学发展的动力、动因问题有如下观点:有的认为是社会风气的变化。有的认为文学的发展与时代的变化密切相关。有的认为是某种非人力可改变的因素。另有学者从文学内部来探求文学发展动因,以为文学的发展像自然界运行一样只在于它的内在动因。另外有学者认为文学的发展只是文学固有的因素的不同组合引起了形态变化。另有大部分学者认为文学发展的根本力量在于劳动。
以上原因各有侧重,但在终极意义上应说是经济因素决定了文学发展,直接意义上往往是上层建筑各部门的相互影响制约文学的发展。总的来说,各种观点由于所处的历史时期,社会意识形态及分析角度虽各有不同,但都在某个方面以独有的方式阐释了文学发展的原因。
第四章
基本概念
1文学的含义:简言之,文学是一种语言艺术,是话语蕴籍中的审美意识形态。当然文学的含义是变化发展的。
2话语:话语是一种具体的社会存在形态,是指与社会权利关系相互缠绕的具体言语方式。是特定社会语境中人与人之间从事沟通的具体言语行为,即一定的说话人与受话人之间在特定社会语境中通过文本而展开的沟通活动,
3话语蕴籍:是指文学活动的蕴蓄深厚而又余味深长的语言与意义状况,表明文学作为社会话语实践蕴涵着丰富的意义生成可能性。
4审美意识形态:是指与现实社会生活密切缠绕的审美表现,其集中形态是文学、音乐、戏剧、绘画、雕塑等艺术活动,不是审美与意识形态的简单相加,而是指在审美表现过程中审美与社会生活状况相互渗透,侵染的状况。
5文学:文学是一种语言艺术,是话语蕴籍的审美意识形态。
思考问题
1文学有哪两种含义?现在通行的文学含义是什么?
答:文学的两种含义是文化含义和审美含义。文化含义是指一切口头或书面语言行为和作品,包括今天的文学,以及政治、哲学、历史、宗教等一般文化形态。审美含义是指具有审美属性的语言行动及其作品,包括诗、散文、小说、剧本等。
现在通行的含义是 审美的语言作品。
2怎样理解文学的审美意识形态属性?
答:文学作为审美意识形态的表现在,文学成为具有无功利性,形象性和情感性的话语与社会权力结构之间的多重关联域。文学作为审美意识形态,在无功利、形象、情感中隐含功利、理性和认识。
3什么是话语蕴籍?怎样理解文学的话语蕴籍属性?
答:话语蕴籍是指文学活动的蕴蓄深厚而又余味深长的语言与意义状况,表明文学作为社会话语实践蕴涵着丰富的意义生成可能性。进一步看,文学作为话语蕴籍,有两层含义:第一。整个文学活动带着话语蕴籍属性。第二,在更具体的层次上,被创造出来以供阅读的特定文本 带有话语蕴籍属性。
4当前在文学的含义和属性问题上,有哪些代表性观点?这里把文学视为话语蕴籍中的审美意识形态,它表现在哪几点上?
答:文学的审美意识形态属性表现有三种代表性观点:无功利与功利。文学是无功利的,但这种无功利又间接地指向某种权利。确切地说,无功利是直接的,功利是间接的。直接的无功利性总是实现间接的功利性的手段。这一点正从目的的层面上显示了文学的审美意识形态属性。
形象与理性。文学直接是形象的,但在深层又具有某种理性。这是文学的审美意识形态属性在表现方式层面的显现。
情感与认识。在文学中,审美情感是直接的,理智认识则是间接的,直接的审美情感的深层往往隐伏着间接的理智认识。
这说明,文学的属性不是单一的,而是双重的。
第五章
基本概念
1主导性与多样性:社会主义的文学活动在社会主义时期各种不同层次的文学活动中居于主导地位,社会主义文学活动的主导地位并不排斥其他有益无害的文学活动,不应是单调的,模式的化,概念化,公式化的,而应该是主导性、多样性的。
2社会主义新人形象:是体现时代精神和人民审美理想的具有新颖生动的个性和丰富多样的性格内涵的社会主义革命者、创业者和建设者形象。是有血有肉的,内心世界丰富的文学新人。
3百花齐放,百家争鸣:著名的双百方针。是发展和繁荣社会主义时期科学文化和文艺事业的一个根本性方针。艺术上的不同形式和风格可以自由发展,科学上不同的学派可以自由争论。
4推陈出新:以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加以整理区分、思考、分析、排除其糟粕,吸收其精华,在继承优秀文学传统的基础上,根据新时代的审美需要进行艺术的革新和改造。
5人民性:作家同人民保持血肉联系,植根于人民生活,自觉从人民的生活中吸取题材、主题、情节。用人民创造历史的奋发精神丰富自己,服务于人民。
思考问题
1简述社会主义时期文学活动的基本属性。
答:社会主义的意识形态性,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坚持工人阶级及其先锋队共产党的领导地位,维护和巩固社会主义经济基础。社会主义时期文学活动的主导性、层次性、多样性。
2怎样认识社会主义时期文学活动中的雅与俗问题?
答:雅与俗,从字面上看,一个是高雅美好,一个是平凡通俗,文艺作品是适应人美的精神需要而创作出来的。雅与俗是相对的,俗中有雅,雅中有俗,并且不断变化,相互转化。
衡量文艺作品价值高的标准,要看它是否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审美需要,并为人民群众索赏识。
对于这问题,要正确对待、积极引导。从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审美需要出发,大力发展高雅严肃的艺术的同时,重视引导通俗文艺的健康发展。
3弘扬优秀民族文化传统对于建设有中国特色的折回注意新文学的意义。
答:弘扬优秀的民族文化传统要批判的继承,有助于我们正确地借鉴,并根据新时期的审美需要,进行艺术的革新和创造。
4民族文学与世界文学的相互关系。
答:民族文学是世界文学的一部分,各民族相互学习,取长补短,共同促进民族文学繁荣和世界文学进步。当然,世界文学在形成过程中,并不是取消民族文学。相反,各民族文学要在世界文学大背景下,保持和发扬本民族的独特性,从而使世界文学园地更加绚丽多彩。
第六章
基本概念
1精神生产:指的是人类为了取得精神生活所需要的精神资料进行的对于自然,社会的观念活动。
2艺术生产:马克思从社会生产活动的角度,把艺术活动称作“艺术生产”,将其与科学、哲学、政治、法律、道德、宗教等活动一起列入“精神生产”的范畴。
3文学创造的客体:文学创造的课题主要有两种解释,一是客体即“自然说”,认为文学的课题是地利与人之外的自然。这里的“自然”最初指客观存在的自然界,后来泛指社会生活。另一种是客体即“情感”说。 认为文学客体是人的心灵,是情感。我们认为社会生活是文学创造的客体。
4文学创造的主体:是存在于艺术生产活动中的艺术生产者,是美的体验者,评价者和创造者,是具体的社会人。
5文学创造的客体“主体化”:猪蹄能动的审美地反映客体,即主体的选择客体和加工处理客体的有关信息并通过情感体验,把自我的意识,情感对象化,即将客体“主体化”,在观念中创造出源于客体有超越客体的审美形象。
6文学创造的主体“客体化”:主体从选择客体开始的重塑整个过程,都要从生活出发,以生活为依据,受到客体的规定和制约,作家对客体的选择要受到当时社会情势的规定和制约,甚至在创造过程中客体还会改变主体原先的构思,从这个角度说,客体也是使主体“客体化”了。
思考问题
1“艺术生产”的概念是怎样提出来的?文学创造作为一种精神生产与物质生产的关系如何?
答:从社会生产活动的角度看,文学创造是一种生产。马克思在《<政治经济学批判》导言》中把艺术活动称为艺术生产。
关系:物质生产是人类最基本的生产方式,是社会存在的基础,也是历史发展的基本动力,精神生产的产生和发展,始终是以物质生产为前提和基础的,从属于物质生产或直接为物质生产服务。精神生产总是受到物质生产的普遍规律的支配,并随之发展。
2文学创造与科学的本质区别:科学活动的特点是揭示客体的真实本质,它通过理性思维力求如实地把握世界的客观规律,是把直观和表象加工成概念、范畴的活动。目的在于获取关于客观世界的真理知识,以满足人的理性需要。文学活动则是通过人对世界的情感体验、感受、评价、力求表达主体对世界的主观感受和认识,并将这种感受和认识传达给别人,以满足自己和他人的情感需要,其生产成果,主要体现为的情绪,情感的形象形态,科学认识的因素在文学创造及其作品中已被情感化、诗意化、及审美化了。
文学创造于宗教的本质区别:文学创造是一种具有话语蕴藉的审美意识形态生产,建立在对现实世界的真实感受的基础上,力图揭示人的丰富性,弘扬人的价值,是要导向能充分地体现人的本质力量的现实力量。宗教是建立在对世界的颠倒的认识和虚幻的唯心主义臆想的基础上,以虚无的情感去祈求彼岸世界的幸福,通过对神的虚无世界的歌颂把人引向不可知的彼岸,使人忘却现实世界和否定人自身价值,宗教是人的本质的异化形态,是要导向超验的彼岸世界。
文学创造是一种更加自由,更富于个性的创造的原因:文学创造属于精神生产,精神生产始终保持着“精神的自律”,表现为“精神个体性的形式”有利于个体的自由创造。并且文学创造的主体是具体的社会人,作品都表现出个人对生活独特感受和创作个性。所以是一种更加自由、更富于个性的创造。
3文学话语作为一种“言语”与日常言语、科学言语有什么区别?为什么说文学言语是一种创造性语言?
答:文学话语作为一种“言语”与日常言语、科学言语的区别:科学话语作为科学领域使用的言语,强调严谨的逻辑和风格,显得素朴单纯、千篇一律。日常言语由于发生在具体交往中,受到现实人际关系和具体语境的影响,较富于感情色彩和个人风格,但总的来说还是服从于说明的需要。文学言语突破了语法结构和逻辑要求,强调个人感情色彩和风格,比日常言语更富于艺术性、技巧性、个体风格,同时也更含蓄、多义、模糊、有限的言语中往往包含着无限的意蕴。
文学言语是一种创造性语言的原因:突破了语法结构和逻辑要求,强调个人感情色彩和风格。一般不作为说明的手段,而是作为描写、表现、象征的符号体系。与普通的言语有一定程度的背离,采用隐喻、暗喻、转喻、暗示、象征等形式来反映外部世界,表达主体的情思。
4社会生活作为文学创造的客体,它具有什么特点?为什么说只有经过作家体验过的社会生活才是文学创造现实客体?
答:特点:整体性的社会生活,具有审美价值或经过审美提炼而具有审美价值的社会生活,作家体验过的社会生活。
原因:文学创造的客体是特殊的社会生活,当它处于自在状态时,仍不能成为文学创造的真正的现实客体,作家对生活的体验是一种审美的体验,是一种情感体验,情感体验比任何别的体验更具主观性。经过体验的生活才成为主客观统一的具体生活材料。
5能否说“凡是写作的作家就是文学创造的主体”?如何理解“作家是美的体验者、评论家和创造者”?
答:不能说。因为只有处于文学生产活动中并具有主体性的即自由自觉的创造者,才是真正的文学创造的主体。
理解:文学活动属于价值判断的活动,更具体地说,属于审美价值判断的领域。在文学活动中,主体对客体的活动也是一种观念活动,通过具有审美价值的客观事物即审美客体的直观感受、情感体验,对对象作出审美判断和评价,并在此基础上运用文学话语创造出具有审美价值的艺术世界。因此,文学创造的主体即是美的体验者、判断和评价者,又是美的创造者。
6文学创造中主客体关系的特点:
创作主体对客体审美价值的评价以感情体验的心理特征,文学创造主体对客体的审视总是以情观物,在这种情感体验中去发现自身与对象的情感关系。一旦主体与客体发生某种诗意情感联系时,主体就会对它倾注全部热情。
创作主体对客体审美价值的把握以感性直观为思维特征。文学创作作为一种审美活动,主要是一种感性活动,主体不以概念为中介而以形象为中介去连接客体。不扬弃客体的个别性。客体始终以具体形象向主体展现自身。
7文学创造中主客体的双向运动:
首先是主体能动地审美的反映客体,即主动的选择客体和加工处理客体的有关信息;并通过情感体验,把自我意识、情感对象化,即将客体“主体化”,文学创造的客体“主体化”与主体“客体化”统一就实现了主客体的统一。
8文学创造中作为主体的作家始终处于主导地位的原因:
创作客体的社会生活,是经过作者体验过后选择的;在实际创造过程中,对具体客体的剪裁,缀合、概括、综合、虚构、想象、和情感化、观念化上,也就是对客体进行变形、情感投射和观念移注都是由作为主体的作者完成的。
❻ 世界文学流派发展概论
《西方现代主义文学思潮与流派》
一、概述
西方现代主义文学的异化主题、文艺观、表现方法。非理性主义:叔本华、尼采、弗洛伊德的主要理论主张。西方现代主义文学的发展概况。
二、象征主义与意象派诗歌
象征主义的先驱。前期象征主义的代表人物及其主要主张。后期象征主义代表人物的主要作品和文艺观。象征主义的文艺观和创作方法。《荒原》的思想内容。
意象派的基本特点和主要的作家作品。什么是意象?
三、未来主义
意大利、俄国、法国未来主义主要作家。意大利正统未来主义的基本主张。
四、表现主义
发展概况。主要作家作品。思想特征、文艺观、主要艺术手法。
卡夫卡主要作品,卡夫卡创作的思想艺术特征。
五、意识流小说
何谓意识流?意识流小说的理论基础。空间时间与心理时间。意识流小说的创作特点。主要作家作品。约克纳帕塌法世系。
六、超现实主义
超现实主义的主要主张和创作方法。下意识写作。主要作家作品。
七、存在主义文学
存在主义哲学的基本观点。存在主义文学的发展概况、主要作家作品、思想艺术特征。
八、新小说派
主要作家作品。文艺观与创作方法。
九、荒诞派戏剧
怎样理解荒诞?发展概况。思想内容与艺术特点。代表作家作品。《等待戈多》的思想内容。
十、黑色幽默
黑色幽默的幽默。主要作家作品。思想内容与艺术特点。《第二十二条军规》的思想内容。
十一、魔幻现实主义
西班牙传统文学、西方现代主义文学、印第安民间文化和东西方古代神话传说对魔幻现实主义文学形成的影响。魔幻现实主义文学形成过程、主要作家作品、艺术特点。《百年孤独》的思想艺术特点。
(一) 现实主义:文学艺术的基本创作方法之一。在文学艺术史上,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是两大主要思潮,现实主义提倡客观地观察现实生活,按照生活的本来样式精确细腻地描写现实,真实地表现典型环境中的典型人物。现实主义文艺在中国有悠久的历史和很高的成就。在文学中如诗经中的一部分作品,杜甫的诗、关汉卿的戏剧、曹雪芹的《红楼梦》等便是其代表作。
(二) 浪漫主义:文学艺术的基本创作方法之一。在文学艺术史上。它在反映现实上,善于抒发对理想世界的热烈追求,常用热情奔放的语言、瑰丽神奇的想象和夸张手法来塑造形象。各国文学艺术创作自始至终就有这种特色。如我国文学中,屈原、李白的诗歌,吴承恩的小说《西游记》等都具有鲜明的浪漫主义特色。浪漫主义作为一种文艺思潮,产生于十八世纪末十九世纪初欧洲资产阶级革命时代,反映了资产阶级上升时期的意识形态。其代表作家有德国的歌德和席勒。法国的雨果、乔治.桑、英国的雪莱和拜伦等。
(三) 文艺复兴(复古主义):十四至十六世纪欧洲新兴资产阶级思想文化运动。十六世纪资产阶级史学家认为它是古代文化复兴,因而得名。新兴资产阶级出于自身的利益和要求,便以复兴古希腊、罗马文化为标榜,提出了人道主义,即人文主义思想体系:反对中世纪的禁欲主义和宗教观,摆脱教会对于人们思想的束缚,打倒作为神学和经院哲学基础的一切权威和传统教条。文艺复兴普遍的表现虽是科学,文学和艺术的高涨,但是由于各国的社会和历史条件不同,文艺复兴运动在各个国家都带有自己的特征。在意大利,诗歌、绘画、雕刻、建筑、音乐取得突出的成就,代表人物是诗人但丁。在英国,诗歌和戏剧达到空前的繁荣,主要代表为莎士比亚。
(四) 批判现实主义:欧洲十九世纪三十年代在文学艺术中开始占主导地位的文艺思潮。它是资本主义社会内部矛盾尖锐化在文学艺术上的反映。它的进步意义在于注重研究社会问题。以现实主义的态度扩大了真实反映现实的生活面,塑造了很多有典型意义的贵族、资产阶级人物形象,揭露和批判了封建社会资本主义社会的罪恶现象,描写了贵族阶级没落和资产阶级兴起与没落的过程,揭示了社会生活的某些本质方面,有些作品对劳动人民的悲惨遭遇表示了同情;同时还丰富了艺术技巧和手法。但由于批判现实主义作家受到历史和阶级的局限,不能指出产生罪恶的根源,揭示其解决问题的出路和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代表作家有法国的巴尔扎克、司汤.达、英国的狄更斯、俄国的果戈里、托尔斯泰等。
(五) 自然主义:文艺的一种创作方法与倾向。作为比较自觉的文艺思潮和流派,于十九世纪六十年代继法国浪漫主义运动后形成。它一方面排斥浪漫主义的想象、夸张、抒情等主观因素,另一方面轻视现实主义对生活的典型概括,要求单纯地描摹自然,照录实物,追求事物外在真实与琐碎细节,拒绝分析与批判,并企图用自然科学规律尤其是生物学知识解释人和社会。代表作家有左拉、龚古尔兄弟等。
(六) 古典主义:十七世纪欧洲出现的一种文艺思潮,主张以古希腊、罗马为典范,所以叫“古典主义”。以法国发展的最为完备。主要代表人物有拉辛、莫里哀、布瓦洛等。他们尊重王权,崇尚理性,在艺术上追求高雅、和谐、均衡的统一。当时曾具有进步意义,但是形式上,抽象化、概念化倾向严重,最后成为消极保守的陈规,被浪漫注意所取代。
(七) 感伤主义:欧洲十八世纪后期的一种文艺思潮。提倡抒发内心感受,强调个性的精神生活,多用第一人称的写法,写景抒情,不满现实,大都带有浓厚的感伤情调。代表作家有英国的斯特恩、法国的卢梭等。
(八) 象征主义:欧洲十九世纪颓废主义文艺思潮中的一个主要流派,要求用晦涩难懂的语言表现恍惚迷离的神秘情境。代表作家如马拉美等。
(九) 维美主义:十九世纪末流行于欧洲的资产阶级文艺思潮,主张“为文艺而文艺”,脱离现实生活而讲求技巧和形式美。
(十) 印象主义:欧洲十九世纪和二十世纪之间出现的文艺思潮和艺术流派。最早出现于法国,主要表现在绘画上。代表作家是德国的霍普特曼等。
嗯,还有很多资料、、、
❼ 电大1362号应用语言学试题
外国文学史(电大)(5286)自学考试大纲
一、课程性质和学习目的
《二十世纪外国文学专题》是汉语言文学专业(专升本)的一门专业必修课。本课程在专科阶段专业基础课《外国文学史》相关知识的基础上,进一步对欧美20世纪文学、特别是现代主义文学的主要流派及代表作家、作品进行学习。其目的是引导学生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了解20世纪外国文学在总体外国文学史中的地位;现代主义文学主要流派的基本特征。理解20世纪外国文学中现代主义、现实主义及后现代主义之间的关系。掌握重点作家的创作特点和重点作品的思想艺术特色。提高学生对20世纪外国文学作品、特别是现代主义文学作品的分析、理解和鉴赏能力。
与本课程相关的课程除《外国文学史》之外,还有《文学概论》、《中国现代文学》、《中国当代文学》、《西方文论选》、《比较文学概论》等。要求学生能够调动所学过的文学理论和中国文学知识,在比较文学的大框架内,更全面地认识20世纪外国文学。
二、课程内容和考试目标
第一章 现代主义的奠基:卡夫卡
第一节 时代的先知
(一)学习目的与要求
了解卡夫卡的生平及创作概况。理解20世纪现代主义文学的主潮地位;《变形记》的“异化”主题。把握卡夫卡在20世纪外国文学中的地位。
(二)课程内容
1.现代主义文学在20世纪外国文学中的主潮地位。
2.卡夫卡的生平与创作。
3.卡夫卡在文学史上的地位。
(三)考核要求与考核知识点
1.识记:卡夫卡的重要作品。
2.理解:现代主义文学在20世纪外国文学中的主潮地位。《变形记》的“异化”主题。
3.掌握:卡夫卡在文学史上的地位。
第二节 表现主义的艺术特征
(一)学习目的与要求
了解表现主义的缘起、发展过程。把握表现主义的艺术特征并结合卡夫卡的创作进行深入的阐释。
(二)课程内容
1.表现主义的缘起与艺术特征。
2.卡夫卡小说创作上的表现主义特征。
3.《饥饿艺术家》的艺术特点。
(三)考核要求与考核知识点
1.识记:表现主义的缘起及发展过程。
2.理解:表现主义。《饥饿艺术家》的艺术特点。
3.掌握:卡夫卡小说的表现主义特征。
第三节 《城堡》
(一)学习目的与要求
了解《城堡》的基本内容。把握“城堡”的象征寓意和《城堡》的“复义性”。
(二)课程内容
1.《城堡》的基本内容。
2.“城堡”的象征寓意。
3.对《城堡》的多重解释。
(三)考核要求与考核知识点
1.识记:《城堡》是卡夫卡最重要的长篇小说。《城堡》的人物。
2.理解:“城堡”的象征意义。
3.掌握:《城堡》的“复义性”及艺术上的“未完成性”特征。
第二章 意识流小说
第一节 意识流的哲学心理学背景及表现技巧
(一)学习目的与要求
了解意识流小说的哲学与心理学基础:“意识流”的心理学解释及作为文学术语的三层含义。把握意识流小说表现人物心理和意识活动的主要技巧。
(二)课程内容
1.意识流小说的代表作家与代表作品。
2.意识流的哲学与心理学基础;柏格森和弗洛伊德的学说。
3.意识流的心理学解释及文学解释。
4.意识流小说表现人物心理与意识活动的主要技巧。
(三)考核要求与考核知识点
1.识记:意识流小说的代表作家与代表作品。
2.理解:意识流的哲学与心理学基础。意识流小说。
3.掌握:意识流小说的主要技巧。
第二节 代表作家
(一)学习目的与要求
了解普鲁斯特、伍尔芙、福克纳等意识流小说代表作家的创作概况。理解普鲁斯特在文学史上的地位及他的代表作《追忆逝水年华》的意识流特征;《到灯塔去》的主题思想。把握《喧哗与骚动》的结构特征及所采用的“白痴叙事”手法。
(二)课程内容
1.普鲁斯特的创作;文学史地位;《追忆逝水年华》的意识流特征。
2.伍尔芙的创作;《到灯塔去》的思想内容。
3.福克纳的创作;《喧哗与骚动》、《我弥留之际》的思想与艺术特点。
(三)考核要求与考核知识点
1.识记:普鲁斯特、伍尔芙、福克纳的重要作品。
2.理解:普鲁斯特的文学史地位。《到灯塔去》的主题思想。
3.掌握:《喧哗与骚动》的结构特征与“白痴叙事”手法。
第三节 乔伊斯
(一)学习目的与要求
了解乔伊斯的生平与创作情况。理解《尤利西斯》在文学史上的地位;《尤利西斯》的意识流特征。把握《尤利西斯》与《荷马史诗》的对应关系。
(二)课程内容
1. 乔伊斯的生平与创作。
2. 《尤利西斯》在文学史上的地位。
3. 《尤利西斯》的结构、人物、艺术特征及与《荷马史诗》的对应关系。
(三)考核要求与考核知识点
1.识记:乔伊斯的创作;《尤利西斯》的人物、结构。
2.理解:《尤利西斯》的意识流特色及文学史地位。
3.掌握:《尤利西斯》与《荷马史诗》的对应关系。
第三章 存在主义文学
第一节 存在主义的哲学思想和文学主题
(一)学习目的与要求
了解存在主义哲学的基本分类(基督教存在主义和无神论存在主义)。理解萨特存在主义哲学的意义及基本哲学主张。把握存在主义文学的基本主题。
(二)课程内容
1.存在主义的哲学思想。
2.存在主义文学的主题。
(三)考核要求与考核知识点
1.识记:存在主义哲学的代表人物。
2.理解:萨特存在主义哲学的基本观点。存在主义文学与存在主义哲学之间的关系。
3.掌握:存在主义文学的基本主题和艺术特征。
第二节 萨特
(一)学习目的与要求
了解萨特的生平与创作。理解戏剧《间隔》与《魔鬼与上帝》的思想内容。把握《恶心》的哲学内含。
(二)课程内容
1.萨特的生平与创作。
2.小说《恶心》。
3.戏剧《间隔》、《魔鬼与上帝》。
(三)考核要求与考核知识点
1.识记:萨特的重要作品。
2.理解:《间隔》中“他人就是地狱”的思想。
3.掌握:《恶心》的哲学内含。
第三节 加缪
(一)学习目的与要求
了解加缪的生平与创作;理解《局外人》中默尔索这一人物形象的意义;把握加缪对“荒谬”的理解及《鼠疫》中“鼠疫”这一意象的象征含义。
(二)课程内容
1.加缪的生平与创作。
2.《西西弗的神话》及加缪的存在主义哲学思想。
3.《局外人》及默尔索形象。
4.《鼠疫》及“鼠疫”意象的象征含义。
(三)考核要求与考核知识点
1.识记:加缪的主要作品。
2.理解:默尔索形象。
3.掌握:《西西弗的神话》所阐发的存在主义哲学思想;《鼠疫》中“鼠疫”意象的象征含义。
第四章 新小说派
第一节 概述
(一)学习目的与要求
了解新小说派产生的背景;理解萨特对“反小说”的论述;把握新小说派的革命性及其思想艺术特征。
(二)课程内容
1.新小说派产生的背景;萨特论新小说。
2.新小说派是二战后最具革命性的文学流派。
3.新小说派的创作特征。
(三)考核要求与考核知识点
1.识记:新小说派的理论著述。
2.理解:萨特的“反小说”概念。
3.掌握:新小说派的革命性;新小说派的思想艺术特征。
第二节 新小说派的代表作家作品
(一)学习目的与要求
了解萨洛特、布托尔、西蒙、罗卜-格里耶的创作概况。理解他们各自在小说创作上的创新;罗卜-格里耶的文学地位。
(二)课程内容
1.萨洛特的创作:“潜对话”的含义。
2.布托尔的创作;《时间的运用》;《变》对第二人称的运用。
3.西蒙的创作;《风》对诗画结合的追求;《农事诗》与“叙述的探险”。
4.罗卜-格里耶的创作及文学地位;《窥视者》对“物”的表现。
(三)考核要求与考核知识点
1.识记:萨洛特、布托尔、西蒙、罗卜-格里耶的代表作品。
2.理解:萨洛特、布托尔、西蒙、罗卜-格里耶对新小说的贡献,萨洛特的“潜对话”,布托尔对第二人称的运用,西蒙的“叙述的探险”;罗卜-格里耶的文学地位。
第三节 罗伯-格里耶的《嫉妒》
(一)学习目的与要求
了解《嫉妒》的内容梗概。在与传统现实主义小说的对比中理解《嫉妒》对传统小说准则的背离;小说的表面化风格。把握小说的“物化”主题及小说里“两个罗卜-格里耶”的存在。
(二)课程内容
1.《嫉妒》对传统小说准则的背离。
2.《嫉妒》内容梗概。
3.《嫉妒》的“物化”主题与“隐藏”艺术、表面化风格(对比喻的排斥)。
4.《嫉妒》中有两个罗卜-格里耶,一个是主观的,一个是客观的。
(三)考核要求与考核知识点
1.理解:《嫉妒》对传统小说准则的背离;表面化风格及对“比喻”的排斥。
2.掌握:《嫉妒》的“物化”主题;小说里的“两个罗卜-格里耶”。
第五章 拉美魔幻现实主义
第一节 概述
(一)学习目的与要求
了解“文学爆炸”时期拉美文学的代表作家;理解阿斯图里亚斯、卡彭铁尔、富恩特斯的创作对魔幻现实主义的贡献;把握“什么是魔幻现实主义”。
(二)课程内容
1.20世纪60年代,拉丁美洲的“文学爆炸”;
2.什么是魔幻现实主义?
3.阿斯图里亚斯、卡彭铁尔、富恩特斯的创作及对魔幻现实主义的贡献。
(三)考核要求与考核知识点
1.识记:“文学爆炸”时期拉美文学的代表作家;阿斯图里亚斯、卡彭铁尔、富恩特斯的创作概况。
2.理解:阿斯图里亚斯、卡彭铁尔、富恩特斯的创作特色及对魔幻现实主义的贡献。
3.掌握:魔幻现实主义。
第二节 魔幻现实主义的艺术手法
(一)学习目的与要求
理解魔幻现实主义的艺术手法与拉美现实及印第安人传统思维方式之间的关系。把握魔幻现实主义的基本艺术手法,特别是要理清魔幻现实主义小说中“魔幻”与“现实”之间的关系。
(二)课程内容
1.幻想与现实、虚构与写实融为一体,体现了印第安人传统的思维方式。
2.陌生化技巧的运用。陌生化是使现实事物魔幻化的一种重要手段。
3.神话化。魔幻现实主义对“整体性象征”的追求。
(三)考核要求与考核知识点
1.理解:魔幻现实主义的艺术手法与拉美现实及印第安人传统思维方式之间的关系;
2.掌握:魔幻现实主义的艺术手法;魔幻现实主义小说中“魔幻”与“现实”之间的关系。
第三节 《百年孤独》
(一)学习目的与要求
了解马尔克斯的生平与创作;《百年孤独》的情节与人物。理解《百年孤独》的艺术成就。把握《百年孤独》的主题思想。
(二)课程内容
1.马尔克斯的生平与创作。
2.《百年孤独》的情节与人物。
3.《百年孤独》的主题思想与艺术成就。
(三)考核要求与考核知识点
1.识记:马尔克斯的主要作品;《百年孤独》的人物。
2.理解:《百年孤独》的艺术成就。
3.掌握:《百年孤独》的主题思想。
第六章 黑色幽默
第一节 概述
(一)学习目的与要求
了解黑色幽默产生的背景及代表作家;理解黑色幽默的具体含义及与传统幽默的区别;把握黑色幽默的艺术特征。
(二)课程内容
1.黑色幽默的代表作家;黑色幽默的内含。
2.传统意义下的幽默与黑色幽默。
3.黑色幽默产生的背景。
4.黑色幽默的艺术特征。
(三)考核要求与考核知识点
1.识记:黑色幽默的代表作家。
2.理解:黑色幽默产生的背景;传统幽默与黑色幽默的区别。
3.掌握:黑色幽默的艺术特征。
第二节 代表作家
(一)学习目的与要求
了解唐纳德?巴塞尔姆、托马斯.品钦、小库尔特.冯尼格、约翰.巴思的创作概况;理解他们各自的创作特色;把握他们创作中突出表现出来的“杂糅”特征。
(二)课程内容
1. 唐纳德.巴塞尔姆的创作;《白雪公主》的杂糅特征。
2. 托马斯.品钦的创作;《万有引力之虹》所具有的“后现代主义大网络全书式的野心”。
3. 小库尔特.冯尼格的创作;《五号屠宰场》、《顶刮刮的早餐》对人类生存危机和“物化”趋势的忧虑。
4. 约翰.巴思的创作;《羊童贾尔斯》与“元小说”。
(三)考核要求与考核知识点
1.识记:唐纳德.巴塞尔姆、托马斯.品钦、小库尔特.冯尼格、约翰.巴思的代表作品。
2.理解:唐纳德.巴塞尔姆、托马斯.品钦、小库尔特.冯尼格、约翰.巴思的创作特色。
3.掌握:黑色幽默的“杂糅”特征。
第三节 海勒及其《第二十二条军规》
(一)学习目的与要求
了解海勒的创作概况。理解《第二十二条军规》的创作背景及其艺术特色。把握“第二十二条军规”的象征意义。
(二)课程内容
1.海勒的生平与创作;《第二十二条军规》的创作背景。
2. “第二十二条军规”的象征意义。
3. 《第二十二条军规》的艺术特色。
4.《出了毛病》简介。
(三)考核要求与考核知识点
1.识记:海勒的主要作品。
2.理解:《第二十二条军规》的艺术特色。
3.掌握:“第二十二条军规”的象征意义。
第七章 后现代主义写作
第一节 概述
(一)学习目的与要求
了解纳博科夫的创作概况。理解“后现代主义”与“后现代写作”;后现代写作的特征。把握“元小说”的特点。
(二)课程内容
1.“后现代主义”释义。文学领域的后现代主义。
2.后现代主义写作的特征:“元小说”与“元叙述”;文类与文体的杂糅性。
3.纳博科夫的《微暗的火》。
(三)考核要求与考核知识点
1.识记:纳博科夫的创作。
2.理解:后现代主义;后现代写作的特征。
3.掌握:什么是“元小说”?
第二节 博尔赫斯
(一)学习目的与要求
了解博尔赫斯的创作。理解博尔赫斯小说的思想艺术特征。把握博尔赫斯对小说学的贡献。
(二)课程内容
1.博尔赫斯的生平与创作。
2.博尔赫斯小说的思想艺术特征:玄学;杂糅;对幻想性题材的高超处理手法。
3.《交叉小径的花园》。
4.博尔赫斯的小说学。
(三)考核要求与考核知识点
1.识记:博尔赫斯的重要作品。
2.理解:博尔赫斯小说的思想艺术特征;《交叉小径的花园》的艺术特点。
3.掌握:博尔赫斯对小说学的贡献。
第三节 卡尔维诺
(一)学习目的与要求
了解卡尔维诺的创作。理解其文学地位;《寒冬夜行人》的艺术特征。把握《我们的祖先》的童话与寓言特征。
(二)课程内容
1.卡尔维诺的生平、创作及文学地位。
2.《我们的祖先》的神话思维与寓言形式。
3.《寒冬夜行人》的实验追求:“时间零”、“套盒结构”及其“元小说”特征。
(三)考核要求与考核知识点
1.识记:卡尔维诺的重要作品。
2.理解:卡尔维诺的文学地位;《寒冬夜行人》的实验追求。
3.掌握:《我们的祖先》的童话和寓言特征。
第八章 现实主义小说
第一节 概述
(一)学习目的与要求
了解20世纪现实主义小说的代表作家与作品。理解现实主义小说在20世纪文学中的地位及其特征。
(二)课程内容
1. 现实主义小说在20世纪文学中的地位;现实主义小说代表作家与作品。
2. 20世纪现实主义小说的特征:多元化趋向与对现代主义的借鉴、融合。
3. 托马斯·曼的《魔山》;海明威的《老人与海》。
(三)考核要求与考核知识点
1.识记:20世纪现实主义小说代表作家与代表作品。
2.理解:20世纪现实主义小说的特征;这些特征在托马斯·曼和海明威创作中的具体体现。
第二节 帕斯捷尔纳克
(一)学习目的与要求
了解帕斯捷尔纳克的生平与创作。理解《日瓦格医生》的艺术特色。把握《日瓦格医生》的精神内含。
(二)课程内容
1. 帕斯捷尔纳克的生平与创作。《日瓦格医生》的出版与获奖。
2. 《日瓦格医生》的思想内容。
3. 《日瓦格医生》的艺术特色。
(三)考核要求与考核知识点
1.识记:帕斯捷尔纳克的创作概况。
2.理解:《日瓦格医生》的艺术特色。
3.掌握:《日瓦格医生》的精神内含。
第三节 索尔·贝娄
(一)学习目的与要求
了解索尔·贝娄的生平与创作。理解其代表性作品的思想内含。把握其文学成就。
(二)课程内容
1. 索尔·贝娄的生平与创作。
2.《赫索格》、《雨王汉德森》对生命意义的追寻;《洪堡的礼物》对“洪堡精神”的弘扬。
3. 索尔·贝娄的文学成就:对现实主义传统的继承、对现代主义表现手法的吸收及“贝娄式风格”。
(三)考核要求与考核知识点
1. 识记:索尔·贝娄的重要作品。
2. 理解:《赫索格》、《雨王汉德森》、《洪堡的礼物》的思想内容。
3. 掌握:索尔·贝娄的文学成就。
第九章 后期象征主义
(一)学习目的与要求
了解后期象征主义诗人及其代表作品。理解其作品的象征之义。把握后期象征主义诗歌的特点。
(二)课程内容
1.什么是“象征”?前期象征主义及其代表诗人。
2.后期象征主义。
3.瓦雷里、里尔克、叶芝、艾略特
(三)考核要求与考核知识点
1.识记:后期象征主义诗人及其代表作品。
2.理解:瓦雷里《海滨墓园》、里尔克《豹-在巴黎植物园》、叶芝《当你老了》、艾略特《普鲁弗洛克情歌》、《荒原》等诗歌的象征意义。
3.掌握:后期象征主义诗歌的特点。
第十章 意象主义诗歌
(一)学习目的与要求
了解意象主义运动发展的三个阶段;意象主义代表诗人的代表作品。理解意象主义的背景;庞德在意象主义发展过程中的作用。把握意象主义诗歌的特点。
(二)课程内容
1.意象主义运动产生的背景及发展的三个阶段。
2.意象主义诗歌的理论与实践及影响。
3.意象主义的代表诗人。
(三)考核要求与考核知识点
1.识记:意义主义运动发展的三个阶段。意象主义的代表诗人及其代表作品。
2.理解:意象主义运动的背景。庞德在意象主义诗歌发展过程中的作用。
3.掌握:意象主义诗歌的特点。
第十一章 超现实主义诗歌
(一)学习目的与要求
了解超现实主义代表诗人的代表作品。理解超现实主义产生的背景。把握超现实主义的思想艺术特征。
(二)课程内容
1.超现实主义的产生;超现实主义的思想艺术特征。
2.法国超现实主义诗人:布勒东、阿拉贡、艾吕雅。
3.拉美超现实主义诗人:帕斯、博尔赫斯、特朗斯特罗姆
(三)考核要求与考核知识点
1.识记:超现实主义代表诗人的代表作品。
2.理解:超现实主义产生的背景。
3.掌握:超现实主义的思想艺术特征。
第十二章 女性主义诗歌
(一)学习目的与要求
了解女性主义诗歌的发展脉络;重要的女性主义诗人及其代表作品。理解伍尔芙等人关于女性主义诗歌的论述。把握女性主义诗人里奇的理论观点与创作特点。
(二)课程内容
1.欧美女性主义思潮中的妇女诗歌。
2.女性文学批评实践及女诗人研究。
3.女性主义诗人。
(三)考核要求与考核知识点
1.识记:女性主义诗歌发展过程中重要的理论家与诗人。
2.理解:伍尔芙关于女性诗歌创作的论述。
3.掌握:里奇的女性主义诗歌理论与创作特点。
第十三章 后现代诗歌
(一)学习目的与要求
了解金斯伯格、布罗茨基的生平与创作。理解他们的创作特点及布罗茨基对语言的崇拜。
(二)课程内容
1.金斯伯格的生平与创作;创作特点;代表作《嚎叫》。
2.布罗茨基的生平与创作;创作特点;布罗茨基对语言的崇拜。
(三)考核要求与考核知识点
1.识记:金斯伯格和布罗茨基的诗歌作品。
2.理解:两位诗人的创作特点;布罗茨基对语言的崇拜。
三、有关说明和实施要求
(一)本大纲的使用说明
本大纲在编写体例上对小说和诗歌作了区别处理,以小说为重点学习内容。因此,涉及到小说的1-8章,分节编写大纲;涉及到诗歌的9-13章,只分章不分节。
本大纲对每个单元都提出了具体的考核要求,并分层次一一列举了考核知识点。凡属于“识记”部分的内容,要求应考者努力记忆,并能在各种情况下准确辨识。“理解”部分的内容,要求应考者不仅熟知相关概念,还要理解其原理,并能联系有关作家作品作简要分析。要求“掌握”的内容,则必须能够运用有关理论和知识,对其展开全面深入的分析,要能体现出应考者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本大纲的实施要求
1. 本大纲是《二十世纪外国文学专题》课程应考者个人自学的依据。应考者应根据本大纲所规定的自学内容和考核要求,在“识记”、“理解”和“掌握”三个知识层次上认真学习,系统把握,并能融会贯通。除教材外,可借助必读书和参考书来辅助学习,但指定的考试与参考用书,如果内容与本大纲有出入,要以本大纲规定的内容和考核要求为准。
2. 本大纲是本课程社会助学的依据。社会助学者应根据本大纲规定的课程性质、学习目的和教学内容开展助学活动。应把重点放在对课程内容的分析和梳理上。同时,根据“识记”、“理解”和“掌握”三个层次要求,对相关知识展开讲解,并注重方法上的指导,以加深应考者对教材的理解,并提高其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 本大纲是本课程考试命题的依据。本课程考试命题的内容范围、能力层次和考试重点均以本大纲规定的考核目标为依据,其他必读书和参考书内容与本大纲不一致时,以本大纲为准。命题时,每份试卷中“识记性”试题的比例应占40%:“理解性”试题应占30%:“掌握性”试题应占30%.三者所占比例可以5%上下浮动。不同难易程度的试题要分布合理,但是要注意,试题的难度与应试者的能力层次不是一个概念,任何一个能力层次中都存在不同的难度。
(三)试题类型举例
1. 单项选择题(每题1分)
(1)《变形记》的作者是( )
①斯特林堡 ②里尔克
③卡夫卡 ④艾略特
(2)帕斯捷尔纳克的代表作是( )
①《地洞》 ②《静静的顿河》
③《洪堡的礼物》④《日瓦格医生》
2. 多项选择题(每题1分)
(1)下列诗人属于后期象征主义的有( )
①拉马丁 ②艾略特
③魏尔伦 ④里尔克 ⑤瓦雷里
(2)存在主义文学代表作家有( )
①加缪 ②萨特 ③波伏瓦
④卡彭铁尔 ⑤鲁尔福
3. 名词解释(每题4分)
(1)魔幻现实主义
(2)元小说
4. 简答题(每题5-8分)
《第二十二条军规》的艺术特色。
5. 分析论述题(每题12-16分)
分析论述《尤利西斯》与《荷马史诗》的对应关系。
❽ 电大 外国文学的试题
估计那些试题再出的可能不大,希望复习一下比较好
外国文学史(电大)(5286)自学考试大纲
一、课程性质和学习目的
《二十世纪外国文学专题》是汉语言文学专业(专升本)的一门专业必修课。本课程在专科阶段专业基础课《外国文学史》相关知识的基础上,进一步对欧美20世纪文学、特别是现代主义文学的主要流派及代表作家、作品进行学习。其目的是引导学生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了解20世纪外国文学在总体外国文学史中的地位;现代主义文学主要流派的基本特征。理解20世纪外国文学中现代主义、现实主义及后现代主义之间的关系。掌握重点作家的创作特点和重点作品的思想艺术特色。提高学生对20世纪外国文学作品、特别是现代主义文学作品的分析、理解和鉴赏能力。
与本课程相关的课程除《外国文学史》之外,还有《文学概论》、《中国现代文学》、《中国当代文学》、《西方文论选》、《比较文学概论》等。要求学生能够调动所学过的文学理论和中国文学知识,在比较文学的大框架内,更全面地认识20世纪外国文学。
二、课程内容和考试目标
第一章 现代主义的奠基:卡夫卡
第一节 时代的先知
(一)学习目的与要求
了解卡夫卡的生平及创作概况。理解20世纪现代主义文学的主潮地位;《变形记》的“异化”主题。把握卡夫卡在20世纪外国文学中的地位。
(二)课程内容
1.现代主义文学在20世纪外国文学中的主潮地位。
2.卡夫卡的生平与创作。
3.卡夫卡在文学史上的地位。
(三)考核要求与考核知识点
1.识记:卡夫卡的重要作品。
2.理解:现代主义文学在20世纪外国文学中的主潮地位。《变形记》的“异化”主题。
3.掌握:卡夫卡在文学史上的地位。
第二节 表现主义的艺术特征
(一)学习目的与要求
了解表现主义的缘起、发展过程。把握表现主义的艺术特征并结合卡夫卡的创作进行深入的阐释。
(二)课程内容
1.表现主义的缘起与艺术特征。
2.卡夫卡小说创作上的表现主义特征。
3.《饥饿艺术家》的艺术特点。
(三)考核要求与考核知识点
1.识记:表现主义的缘起及发展过程。
2.理解:表现主义。《饥饿艺术家》的艺术特点。
3.掌握:卡夫卡小说的表现主义特征。
第三节 《城堡》
(一)学习目的与要求
了解《城堡》的基本内容。把握“城堡”的象征寓意和《城堡》的“复义性”。
(二)课程内容
1.《城堡》的基本内容。
2.“城堡”的象征寓意。
3.对《城堡》的多重解释。
(三)考核要求与考核知识点
1.识记:《城堡》是卡夫卡最重要的长篇小说。《城堡》的人物。
2.理解:“城堡”的象征意义。
3.掌握:《城堡》的“复义性”及艺术上的“未完成性”特征。
第二章 意识流小说
第一节 意识流的哲学心理学背景及表现技巧
(一)学习目的与要求
了解意识流小说的哲学与心理学基础:“意识流”的心理学解释及作为文学术语的三层含义。把握意识流小说表现人物心理和意识活动的主要技巧。
(二)课程内容
1.意识流小说的代表作家与代表作品。
2.意识流的哲学与心理学基础;柏格森和弗洛伊德的学说。
3.意识流的心理学解释及文学解释。
4.意识流小说表现人物心理与意识活动的主要技巧。
(三)考核要求与考核知识点
1.识记:意识流小说的代表作家与代表作品。
2.理解:意识流的哲学与心理学基础。意识流小说。
3.掌握:意识流小说的主要技巧。
第二节 代表作家
(一)学习目的与要求
了解普鲁斯特、伍尔芙、福克纳等意识流小说代表作家的创作概况。理解普鲁斯特在文学史上的地位及他的代表作《追忆逝水年华》的意识流特征;《到灯塔去》的主题思想。把握《喧哗与骚动》的结构特征及所采用的“白痴叙事”手法。
(二)课程内容
1.普鲁斯特的创作;文学史地位;《追忆逝水年华》的意识流特征。
2.伍尔芙的创作;《到灯塔去》的思想内容。
3.福克纳的创作;《喧哗与骚动》、《我弥留之际》的思想与艺术特点。
(三)考核要求与考核知识点
1.识记:普鲁斯特、伍尔芙、福克纳的重要作品。
2.理解:普鲁斯特的文学史地位。《到灯塔去》的主题思想。
3.掌握:《喧哗与骚动》的结构特征与“白痴叙事”手法。
第三节 乔伊斯
(一)学习目的与要求
了解乔伊斯的生平与创作情况。理解《尤利西斯》在文学史上的地位;《尤利西斯》的意识流特征。把握《尤利西斯》与《荷马史诗》的对应关系。
(二)课程内容
1. 乔伊斯的生平与创作。
2. 《尤利西斯》在文学史上的地位。
3. 《尤利西斯》的结构、人物、艺术特征及与《荷马史诗》的对应关系。
(三)考核要求与考核知识点
1.识记:乔伊斯的创作;《尤利西斯》的人物、结构。
2.理解:《尤利西斯》的意识流特色及文学史地位。
3.掌握:《尤利西斯》与《荷马史诗》的对应关系。
第三章 存在主义文学
第一节 存在主义的哲学思想和文学主题
(一)学习目的与要求
了解存在主义哲学的基本分类(基督教存在主义和无神论存在主义)。理解萨特存在主义哲学的意义及基本哲学主张。把握存在主义文学的基本主题。
(二)课程内容
1.存在主义的哲学思想。
2.存在主义文学的主题。
(三)考核要求与考核知识点
1.识记:存在主义哲学的代表人物。
2.理解:萨特存在主义哲学的基本观点。存在主义文学与存在主义哲学之间的关系。
3.掌握:存在主义文学的基本主题和艺术特征。
第二节 萨特
(一)学习目的与要求
了解萨特的生平与创作。理解戏剧《间隔》与《魔鬼与上帝》的思想内容。把握《恶心》的哲学内含。
(二)课程内容
1.萨特的生平与创作。
2.小说《恶心》。
3.戏剧《间隔》、《魔鬼与上帝》。
(三)考核要求与考核知识点
1.识记:萨特的重要作品。
2.理解:《间隔》中“他人就是地狱”的思想。
3.掌握:《恶心》的哲学内含。
第三节 加缪
(一)学习目的与要求
了解加缪的生平与创作;理解《局外人》中默尔索这一人物形象的意义;把握加缪对“荒谬”的理解及《鼠疫》中“鼠疫”这一意象的象征含义。
(二)课程内容
1.加缪的生平与创作。
2.《西西弗的神话》及加缪的存在主义哲学思想。
3.《局外人》及默尔索形象。
4.《鼠疫》及“鼠疫”意象的象征含义。
(三)考核要求与考核知识点
1.识记:加缪的主要作品。
2.理解:默尔索形象。
3.掌握:《西西弗的神话》所阐发的存在主义哲学思想;《鼠疫》中“鼠疫”意象的象征含义。
第四章 新小说派
第一节 概述
(一)学习目的与要求
了解新小说派产生的背景;理解萨特对“反小说”的论述;把握新小说派的革命性及其思想艺术特征。
(二)课程内容
1.新小说派产生的背景;萨特论新小说。
2.新小说派是二战后最具革命性的文学流派。
3.新小说派的创作特征。
(三)考核要求与考核知识点
1.识记:新小说派的理论著述。
2.理解:萨特的“反小说”概念。
3.掌握:新小说派的革命性;新小说派的思想艺术特征。
第二节 新小说派的代表作家作品
(一)学习目的与要求
了解萨洛特、布托尔、西蒙、罗卜-格里耶的创作概况。理解他们各自在小说创作上的创新;罗卜-格里耶的文学地位。
(二)课程内容
1.萨洛特的创作:“潜对话”的含义。
2.布托尔的创作;《时间的运用》;《变》对第二人称的运用。
3.西蒙的创作;《风》对诗画结合的追求;《农事诗》与“叙述的探险”。
4.罗卜-格里耶的创作及文学地位;《窥视者》对“物”的表现。
(三)考核要求与考核知识点
1.识记:萨洛特、布托尔、西蒙、罗卜-格里耶的代表作品。
2.理解:萨洛特、布托尔、西蒙、罗卜-格里耶对新小说的贡献,萨洛特的“潜对话”,布托尔对第二人称的运用,西蒙的“叙述的探险”;罗卜-格里耶的文学地位。
第三节 罗伯-格里耶的《嫉妒》
(一)学习目的与要求
了解《嫉妒》的内容梗概。在与传统现实主义小说的对比中理解《嫉妒》对传统小说准则的背离;小说的表面化风格。把握小说的“物化”主题及小说里“两个罗卜-格里耶”的存在。
(二)课程内容
1.《嫉妒》对传统小说准则的背离。
2.《嫉妒》内容梗概。
3.《嫉妒》的“物化”主题与“隐藏”艺术、表面化风格(对比喻的排斥)。
4.《嫉妒》中有两个罗卜-格里耶,一个是主观的,一个是客观的。
(三)考核要求与考核知识点
1.理解:《嫉妒》对传统小说准则的背离;表面化风格及对“比喻”的排斥。
2.掌握:《嫉妒》的“物化”主题;小说里的“两个罗卜-格里耶”。
第五章 拉美魔幻现实主义
第一节 概述
(一)学习目的与要求
了解“文学爆炸”时期拉美文学的代表作家;理解阿斯图里亚斯、卡彭铁尔、富恩特斯的创作对魔幻现实主义的贡献;把握“什么是魔幻现实主义”。
(二)课程内容
1.20世纪60年代,拉丁美洲的“文学爆炸”;
2.什么是魔幻现实主义?
3.阿斯图里亚斯、卡彭铁尔、富恩特斯的创作及对魔幻现实主义的贡献。
(三)考核要求与考核知识点
1.识记:“文学爆炸”时期拉美文学的代表作家;阿斯图里亚斯、卡彭铁尔、富恩特斯的创作概况。
2.理解:阿斯图里亚斯、卡彭铁尔、富恩特斯的创作特色及对魔幻现实主义的贡献。
3.掌握:魔幻现实主义。
第二节 魔幻现实主义的艺术手法
(一)学习目的与要求
理解魔幻现实主义的艺术手法与拉美现实及印第安人传统思维方式之间的关系。把握魔幻现实主义的基本艺术手法,特别是要理清魔幻现实主义小说中“魔幻”与“现实”之间的关系。
(二)课程内容
1.幻想与现实、虚构与写实融为一体,体现了印第安人传统的思维方式。
2.陌生化技巧的运用。陌生化是使现实事物魔幻化的一种重要手段。
3.神话化。魔幻现实主义对“整体性象征”的追求。
(三)考核要求与考核知识点
1.理解:魔幻现实主义的艺术手法与拉美现实及印第安人传统思维方式之间的关系;
2.掌握:魔幻现实主义的艺术手法;魔幻现实主义小说中“魔幻”与“现实”之间的关系。
第三节 《百年孤独》
(一)学习目的与要求
了解马尔克斯的生平与创作;《百年孤独》的情节与人物。理解《百年孤独》的艺术成就。把握《百年孤独》的主题思想。
(二)课程内容
1.马尔克斯的生平与创作。
2.《百年孤独》的情节与人物。
3.《百年孤独》的主题思想与艺术成就。
(三)考核要求与考核知识点
1.识记:马尔克斯的主要作品;《百年孤独》的人物。
2.理解:《百年孤独》的艺术成就。
3.掌握:《百年孤独》的主题思想。
第六章 黑色幽默
第一节 概述
(一)学习目的与要求
了解黑色幽默产生的背景及代表作家;理解黑色幽默的具体含义及与传统幽默的区别;把握黑色幽默的艺术特征。
(二)课程内容
1.黑色幽默的代表作家;黑色幽默的内含。
2.传统意义下的幽默与黑色幽默。
3.黑色幽默产生的背景。
4.黑色幽默的艺术特征。
(三)考核要求与考核知识点
1.识记:黑色幽默的代表作家。
2.理解:黑色幽默产生的背景;传统幽默与黑色幽默的区别。
3.掌握:黑色幽默的艺术特征。
第二节 代表作家
(一)学习目的与要求
了解唐纳德?巴塞尔姆、托马斯.品钦、小库尔特.冯尼格、约翰.巴思的创作概况;理解他们各自的创作特色;把握他们创作中突出表现出来的“杂糅”特征。
(二)课程内容
1. 唐纳德.巴塞尔姆的创作;《白雪公主》的杂糅特征。
2. 托马斯.品钦的创作;《万有引力之虹》所具有的“后现代主义大网络全书式的野心”。
3. 小库尔特.冯尼格的创作;《五号屠宰场》、《顶刮刮的早餐》对人类生存危机和“物化”趋势的忧虑。
4. 约翰.巴思的创作;《羊童贾尔斯》与“元小说”。
(三)考核要求与考核知识点
1.识记:唐纳德.巴塞尔姆、托马斯.品钦、小库尔特.冯尼格、约翰.巴思的代表作品。
2.理解:唐纳德.巴塞尔姆、托马斯.品钦、小库尔特.冯尼格、约翰.巴思的创作特色。
3.掌握:黑色幽默的“杂糅”特征。
第三节 海勒及其《第二十二条军规》
(一)学习目的与要求
了解海勒的创作概况。理解《第二十二条军规》的创作背景及其艺术特色。把握“第二十二条军规”的象征意义。
(二)课程内容
1.海勒的生平与创作;《第二十二条军规》的创作背景。
2. “第二十二条军规”的象征意义。
3. 《第二十二条军规》的艺术特色。
4.《出了毛病》简介。
(三)考核要求与考核知识点
1.识记:海勒的主要作品。
2.理解:《第二十二条军规》的艺术特色。
3.掌握:“第二十二条军规”的象征意义。
第七章 后现代主义写作
第一节 概述
(一)学习目的与要求
了解纳博科夫的创作概况。理解“后现代主义”与“后现代写作”;后现代写作的特征。把握“元小说”的特点。
(二)课程内容
1.“后现代主义”释义。文学领域的后现代主义。
2.后现代主义写作的特征:“元小说”与“元叙述”;文类与文体的杂糅性。
3.纳博科夫的《微暗的火》。
(三)考核要求与考核知识点
1.识记:纳博科夫的创作。
2.理解:后现代主义;后现代写作的特征。
3.掌握:什么是“元小说”?
第二节 博尔赫斯
(一)学习目的与要求
了解博尔赫斯的创作。理解博尔赫斯小说的思想艺术特征。把握博尔赫斯对小说学的贡献。
(二)课程内容
1.博尔赫斯的生平与创作。
2.博尔赫斯小说的思想艺术特征:玄学;杂糅;对幻想性题材的高超处理手法。
3.《交叉小径的花园》。
4.博尔赫斯的小说学。
(三)考核要求与考核知识点
1.识记:博尔赫斯的重要作品。
2.理解:博尔赫斯小说的思想艺术特征;《交叉小径的花园》的艺术特点。
3.掌握:博尔赫斯对小说学的贡献。
第三节 卡尔维诺
(一)学习目的与要求
了解卡尔维诺的创作。理解其文学地位;《寒冬夜行人》的艺术特征。把握《我们的祖先》的童话与寓言特征。
(二)课程内容
1.卡尔维诺的生平、创作及文学地位。
2.《我们的祖先》的神话思维与寓言形式。
3.《寒冬夜行人》的实验追求:“时间零”、“套盒结构”及其“元小说”特征。
(三)考核要求与考核知识点
1.识记:卡尔维诺的重要作品。
2.理解:卡尔维诺的文学地位;《寒冬夜行人》的实验追求。
3.掌握:《我们的祖先》的童话和寓言特征。
第八章 现实主义小说
第一节 概述
(一)学习目的与要求
了解20世纪现实主义小说的代表作家与作品。理解现实主义小说在20世纪文学中的地位及其特征。
(二)课程内容
1. 现实主义小说在20世纪文学中的地位;现实主义小说代表作家与作品。
2. 20世纪现实主义小说的特征:多元化趋向与对现代主义的借鉴、融合。
3. 托马斯·曼的《魔山》;海明威的《老人与海》。
(三)考核要求与考核知识点
1.识记:20世纪现实主义小说代表作家与代表作品。
2.理解:20世纪现实主义小说的特征;这些特征在托马斯·曼和海明威创作中的具体体现。
第二节 帕斯捷尔纳克
(一)学习目的与要求
了解帕斯捷尔纳克的生平与创作。理解《日瓦格医生》的艺术特色。把握《日瓦格医生》的精神内含。
(二)课程内容
1. 帕斯捷尔纳克的生平与创作。《日瓦格医生》的出版与获奖。
2. 《日瓦格医生》的思想内容。
3. 《日瓦格医生》的艺术特色。
(三)考核要求与考核知识点
1.识记:帕斯捷尔纳克的创作概况。
2.理解:《日瓦格医生》的艺术特色。
3.掌握:《日瓦格医生》的精神内含。
第三节 索尔·贝娄
(一)学习目的与要求
了解索尔·贝娄的生平与创作。理解其代表性作品的思想内含。把握其文学成就。
(二)课程内容
1. 索尔·贝娄的生平与创作。
2.《赫索格》、《雨王汉德森》对生命意义的追寻;《洪堡的礼物》对“洪堡精神”的弘扬。
3. 索尔·贝娄的文学成就:对现实主义传统的继承、对现代主义表现手法的吸收及“贝娄式风格”。
(三)考核要求与考核知识点
1. 识记:索尔·贝娄的重要作品。
2. 理解:《赫索格》、《雨王汉德森》、《洪堡的礼物》的思想内容。
3. 掌握:索尔·贝娄的文学成就。
第九章 后期象征主义
(一)学习目的与要求
了解后期象征主义诗人及其代表作品。理解其作品的象征之义。把握后期象征主义诗歌的特点。
(二)课程内容
1.什么是“象征”?前期象征主义及其代表诗人。
2.后期象征主义。
3.瓦雷里、里尔克、叶芝、艾略特
(三)考核要求与考核知识点
1.识记:后期象征主义诗人及其代表作品。
2.理解:瓦雷里《海滨墓园》、里尔克《豹-在巴黎植物园》、叶芝《当你老了》、艾略特《普鲁弗洛克情歌》、《荒原》等诗歌的象征意义。
3.掌握:后期象征主义诗歌的特点。
第十章 意象主义诗歌
(一)学习目的与要求
了解意象主义运动发展的三个阶段;意象主义代表诗人的代表作品。理解意象主义的背景;庞德在意象主义发展过程中的作用。把握意象主义诗歌的特点。
(二)课程内容
1.意象主义运动产生的背景及发展的三个阶段。
2.意象主义诗歌的理论与实践及影响。
3.意象主义的代表诗人。
(三)考核要求与考核知识点
1.识记:意义主义运动发展的三个阶段。意象主义的代表诗人及其代表作品。
2.理解:意象主义运动的背景。庞德在意象主义诗歌发展过程中的作用。
3.掌握:意象主义诗歌的特点。
第十一章 超现实主义诗歌
(一)学习目的与要求
了解超现实主义代表诗人的代表作品。理解超现实主义产生的背景。把握超现实主义的思想艺术特征。
(二)课程内容
1.超现实主义的产生;超现实主义的思想艺术特征。
2.法国超现实主义诗人:布勒东、阿拉贡、艾吕雅。
3.拉美超现实主义诗人:帕斯、博尔赫斯、特朗斯特罗姆
(三)考核要求与考核知识点
1.识记:超现实主义代表诗人的代表作品。
2.理解:超现实主义产生的背景。
3.掌握:超现实主义的思想艺术特征。
第十二章 女性主义诗歌
(一)学习目的与要求
了解女性主义诗歌的发展脉络;重要的女性主义诗人及其代表作品。理解伍尔芙等人关于女性主义诗歌的论述。把握女性主义诗人里奇的理论观点与创作特点。
(二)课程内容
1.欧美女性主义思潮中的妇女诗歌。
2.女性文学批评实践及女诗人研究。
3.女性主义诗人。
(三)考核要求与考核知识点
1.识记:女性主义诗歌发展过程中重要的理论家与诗人。
2.理解:伍尔芙关于女性诗歌创作的论述。
3.掌握:里奇的女性主义诗歌理论与创作特点。
第十三章 后现代诗歌
(一)学习目的与要求
了解金斯伯格、布罗茨基的生平与创作。理解他们的创作特点及布罗茨基对语言的崇拜。
(二)课程内容
1.金斯伯格的生平与创作;创作特点;代表作《嚎叫》。
2.布罗茨基的生平与创作;创作特点;布罗茨基对语言的崇拜。
(三)考核要求与考核知识点
1.识记:金斯伯格和布罗茨基的诗歌作品。
2.理解:两位诗人的创作特点;布罗茨基对语言的崇拜。
三、有关说明和实施要求
(一)本大纲的使用说明
本大纲在编写体例上对小说和诗歌作了区别处理,以小说为重点学习内容。因此,涉及到小说的1-8章,分节编写大纲;涉及到诗歌的9-13章,只分章不分节。
本大纲对每个单元都提出了具体的考核要求,并分层次一一列举了考核知识点。凡属于“识记”部分的内容,要求应考者努力记忆,并能在各种情况下准确辨识。“理解”部分的内容,要求应考者不仅熟知相关概念,还要理解其原理,并能联系有关作家作品作简要分析。要求“掌握”的内容,则必须能够运用有关理论和知识,对其展开全面深入的分析,要能体现出应考者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本大纲的实施要求
1. 本大纲是《二十世纪外国文学专题》课程应考者个人自学的依据。应考者应根据本大纲所规定的自学内容和考核要求,在“识记”、“理解”和“掌握”三个知识层次上认真学习,系统把握,并能融会贯通。除教材外,可借助必读书和参考书来辅助学习,但指定的考试与参考用书,如果内容与本大纲有出入,要以本大纲规定的内容和考核要求为准。
2. 本大纲是本课程社会助学的依据。社会助学者应根据本大纲规定的课程性质、学习目的和教学内容开展助学活动。应把重点放在对课程内容的分析和梳理上。同时,根据“识记”、“理解”和“掌握”三个层次要求,对相关知识展开讲解,并注重方法上的指导,以加深应考者对教材的理解,并提高其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 本大纲是本课程考试命题的依据。本课程考试命题的内容范围、能力层次和考试重点均以本大纲规定的考核目标为依据,其他必读书和参考书内容与本大纲不一致时,以本大纲为准。命题时,每份试卷中“识记性”试题的比例应占40%:“理解性”试题应占30%:“掌握性”试题应占30%.三者所占比例可以5%上下浮动。不同难易程度的试题要分布合理,但是要注意,试题的难度与应试者的能力层次不是一个概念,任何一个能力层次中都存在不同的难度。
(三)试题类型举例
1. 单项选择题(每题1分)
(1)《变形记》的作者是( )
①斯特林堡 ②里尔克
③卡夫卡 ④艾略特
(2)帕斯捷尔纳克的代表作是( )
①《地洞》 ②《静静的顿河》
③《洪堡的礼物》④《日瓦格医生》
2. 多项选择题(每题1分)
(1)下列诗人属于后期象征主义的有( )
①拉马丁 ②艾略特
③魏尔伦 ④里尔克 ⑤瓦雷里
(2)存在主义文学代表作家有( )
①加缪 ②萨特 ③波伏瓦
④卡彭铁尔 ⑤鲁尔福
3. 名词解释(每题4分)
(1)魔幻现实主义
(2)元小说
4. 简答题(每题5-8分)
《第二十二条军规》的艺术特色。
5. 分析论述题(每题12-16分)
分析论述《尤利西斯》与《荷马史诗》的对应关系。
❾ 我想知道刚柔说,风格美是什么意思(文学概论)
文学风格
总的说来,文学风格是一个很宽泛的概念,它不仅包括作家风格 作品风格而且包括流派风格 时代风格 民族风格 文体风格等,但一般来说,我们主要是指作品风格,因为其他各类风格都含盖在作品风格之中,通过作品风格显现出来.与此同时,作品风格的形成也离不开其他各种风格,正是其他各类风格的集合,才形成了一部作品的风格.
[关键词]:文学风格 沈从文 时代特征 民族文化 地域文明 作家本人
[正文]:
一 何为文学风格?
有关文学风格的定义,历来众说纷纭.
一种观点认为,风格是作家以自己独特的审美理想 审美情趣所选择的语体.如诗歌的语体有较强的格律性,小说则采用贴近生活的叙事语体,戏剧要求符合舞台表演的对话语体,散文则采用亲切自然的语体.这里的语体不仅是体裁,而且是一种语言格调.比如鲁迅的沉郁深刻,郭沫若的奔放热烈,周作人的冲淡平和,茅盾的明快细腻,赵树理的幽默风趣.
这种观点以十九世纪法国文艺理论家丹纳为代表.就小说而言,他认为包含三种要素,一是性格鲜明的人物,二是人物的遭遇和故事,三便是风格.他说风格是来自于语言:"一部书,不过是一连串的句子和,或者是作者说的,或者是作者叫他的人物说的;我们的眼睛和耳朵所能扑捉的只限于这些句子,凡属心领神会,在字里行间所能感受的更多的东西,也要靠这些句子作媒介.所以风格是第三个主要的元素."
另外,在刘勰的<<文心雕龙.体性篇>>中有这样的描述:"夫情动而言形,理发而文见;盖沿隐以至显,因内而符外者也。然才有庸俊,气有刚柔,学有浅深,习有雅郑;并情性所铄,陶染所凝,是以笔区云谲,文苑波诡者矣。故辞理庸俊,莫能翻其才;风趣刚柔,宁或改其气;事义浅深,未闻乖其学;体式雅郑,鲜有反其习:各师成心,其异如面。若总其归涂,则数穷八体:一曰典雅,二曰远奥,三曰精约,四曰显附,五曰繁缛,六曰壮丽,七曰新奇,八曰轻靡."
叔本华说::“风格是心的形态,它为个性的,且较妥于为面貌的索隐。去摹拟别人的风格如戴假面具,无论怎样好,不久即引起厌恶,因它是没生命的;所以最丑的‘活’脸且优于此。”
上面所言,正是法国文学家布封提出的"风格即人"的观点.与中国古代的"言为心声" "文如其人"不谋而合.钱钟书对此作过进一步的分析.他认为不能一味以文观人,因为"所言之物,可以饰伪:巨奸为忧国语,热中人作冰雪文,是也.其言之格调,则往往流露本相;狷急人之作风,不能尽变为澄澹,豪迈人之笔性,不能尽变为谨严.文如其人,在此不在彼也."可见,"文如其人"的"文",不是"所言之物",而是指作品中的格调,格调是作者自身自然的流露.
显而易见,上述的两种观点都比较片面.下面咱们看看在现在文学理论上占重要地位的观点.
德国语言学家 文艺理论家威廉.威克纳格指出:"在全部艺术领域内(绘画 雕刻 音乐等),我们说到风格总是意味着通过特有标志在外部表现中显示自身的内在特性."
歌德将文学创作分作三种不同的境界:自然的单纯模仿 作风 风格.他说:"单纯的模仿是以宁静的存在和物我交融作为基础;作风是用灵巧而精力充沛的气质去攫取现象;风格则是奠基于最深刻的知识原则上面,奠基在事物的本性上面,而这种事物的本性应该是我们可以在看的见触得到的形体中认识到的."歌德认为风格是"艺术所能企及的最高境界,艺术可以向人类最崇高的努力相抗衡的境界."
可见,两人将风格分作两个层次,一个是外在的表象形式,即字词组成的文学作品,第二个层次,也是更重要的一个层次,那就是文学作品中所隐含的内部特性,可谓之为"文学作品的气",或叫"韵味".它往往不是直接陈述的,也不可能直接陈述,它是通过外在的形式表现出来的,脱离开文学作品外在的表现形式,内在特性就无从谈起,相反,要是一部作品只有形式,那也是单调无味的.
文学风格作为文学创作的最高境界,它是作家成熟的标志,是作家刻印在自己作品上面而区别于其他作家的徽章.
所谓文学风格,就是在一系列作品的内容与形式的有机统一中显示出来的作家的精神个体性.
二、沈从文的文学风格
我们了解了什么是文学风格,下面就以沈从文为例,来看文学风格的具体体现。
提到沈从文,我们第一印象就是他留给我们的一幅“湘西世界”图,他用清新舒缓、自然流畅、恬静优美的风格,描写了湘西原始的、自然的生命形式,赞美了人性美。在沈从文看来,湘西世界是一个“神性”的世界,是一个“爱”与“美”的王国。以《边城》为代表,作者以恬静悠远的风格,用温润柔和的笔调,借诗词曲赋的意境,描绘出了“风俗淳朴,便是做妓女,也永远那麽浑厚……”的湘西边城的美丽风光,反映了“优美、健康、自然,而又不悖于人性的人生形式”,刻画了一群性格鲜活而又可爱的人物形象,它既是湘西边城山村生活的牧歌,也是一曲真挚、热烈的爱情颂歌。
这主要体现在他的小说和散文中,是他区别于当时其他作家的主要风格,与其他乡土作家不一样,比如说开乡土小说先河的鲁迅,他们看到的是中国农村的破败与落后,想通过作品以启发更多的民众,带有浓厚的启蒙色彩,而沈从文主要表现的不是当时农村的封建色彩或对乡土的留恋,而是在农村生存方式里面所隐藏着的人类普遍的理想因素,那就是“爱”和“美”,因此,他对乡村生活的方式很少持批判者的态度,没有用一个审判者或启蒙者的高度审视它,而是一种平等的态度,去发现乡村生活的细微之处。
除此之外,沈从文还是一名多产作家。新中国建立后,改行对我国历史文物进行研究,也发表过多篇学术著作,综其一生的文学风格,是多样性的。
三、文学风格形成的原因
一个作家文学风格的形成是多方面的,概括来说,至少包括以下几个要素:
1、时代特征
不同时代有着不同时代的文化,作家生活于时代之中,不能不深受时代气息的感染,也可谓“时代的局限性”。文学风格总是这样那样的反映时代文化特点,形成文学的时代风格。这是从历史和社会的高度把握的,只属于特定的时代的文学的总体特征。
时代风格的形成,除受时代情景和语境影响外,也离不开文学自身的发展规律。
沈从文生活在20世纪的革命年代,虽然身处湘西,任然逃托不了革命大潮流的影响。1917年小学毕业后,他加入了当地的地方军,跟随军队,浪迹了川、湘、鄂、黔四省边区。1922年,受“五四”余波影响,他到北京自学并学习写作。1924年走上了文学创作之路。
从荒蛮、偏僻的湘西走进都市的沈从文,却始终未真正的融入都市的文化圈。他一直以“乡下人”自居,用一种乡下人的眼光和立场来衡量生命力的强与弱,批判道德观念的美与丑,并展开对都市“文化病”的批判,抨击都市人性的异化。
特别是1948年受到左翼文化界猛烈批评后,彻底改变了他的命运,放弃了前期的文学创作,下半生的著作也主要以学术著作为主,其文学风格也大大的改观。
2、民族文化
不同的民族有不同的民族文化传统,作家生活于这样的民族文化传统中,从一坠地就开始受到这种文化的影响,其作品自然就带有民族性,形成文学的民族风格。
沈从文虽然没有受过中国传统的教育体制的规范,但他所生活的家乡是中国式的农村,带有典型的中国乡土文明,所以他的小说广泛的吸收了中国民间文学的营养。
3、地域文明
不同地域有不同的文化,正所谓“五里不同风,十里不同俗”。作家身居其中,其文学风格必然渗入地域文化的因素,不仅包括自然环境,也含有社会环境。沈从文生长于湘西,湘西偏僻而荒凉,保留了许多原始因素,民风的淳朴,人与自然的和谐与宁静,使得进入大都市的他无限的留恋,而这种留恋已经不是现实的湘西世界,现实的湘西已经改变,然而他却不甘心,于是他大力描绘他理想中的湘西世界的真挚、朴实的人性美,与虚伪、尔虞我诈的城市文化的人性丑形成鲜明的对照。
4、作家本人
作家不同的生活环境,产生不同的性格特征和兴趣爱好,因此他们的创作动机也各不相同,形成的文学风格也各不相同。
沈从文在谈到他的创作时曾说到:“我只想造希腊小庙,……精致、结实、匀称,形体虽小而不纤巧,是我理想的建筑,这神庙供奉的,是‘人性’。”在《边城》这座“希腊小庙”里,作者供奉着自己的人生理想。爱与美完美结合,人与人肝胆相照。然而这理想生活的结局并不完美,但作者认为,这就是“神性”,是天意。
沈从文对故乡怀有一种“无可言说的温爱”,他用作品赞颂故乡的一切,用作品探索故土人们生命的形态,即“自然、自在、自为”。
综上所述,文学风格的形成离不开时代特征、民族文化、地域文明及作家本人的创作情趣。除此之外,还有诸多因素。比如说文学作品自身的发展规律。所以,文学风格是具有综合性,对文学风格的探讨也是一项复杂的任务。
参考文献:
1、《中国现当代文学专题研究》,李平主编,北京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
2、《百年文学十二谈》,陈恩和等讲谈,复旦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
3、《文学概论》,余三定主编,南京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
4、《文学理论》,刘安海、孙文宪主编,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
❿ 文学概论现代主义文学类型的特征是什么
一、现代主义文学思想特征:
1、现代主义具有强烈的文化批判倾向。
2、现代主义文学突出表现异化主题。
二、现代主义文学艺术特征:
1、现代主义文学强调表现内心生活和心理真实,具有主观性和内倾性特征。
2、现代主义文学普遍运用象征隐喻的神话模式,追求艺术的深度模式。
3、现代主义文学提倡“以丑为美”、“反向诗学”,大量描写丑的事物。
4、现代主义文学热衷于艺术技巧的革新和实验,某些作家的创作具有形式主义倾向。
(10)异化文学概论扩展阅读
现代文学类别的历史背景
在整个19世纪,统治欧洲科学界的是达尔文的进化论和牛顿的力学体系。在其影响下,实证、理性等观念是引导文艺发展的主流观点。但在20世纪初期,现代物理学,尤其是爱因斯坦相对论的诞生,极大动摇了古典物理学的物质宇宙观,科学世界变得微妙、复杂、难于把握。
相继诞生的电子论、控制论和信息论进一步毁灭了传统的形而上学观点,甚至极大的改变了语言。科学的发展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文学和艺术的发展。例如,作为现代主义文学重要流派之一的未来主义文学,就是在新科技发展的直接影响下诞生的。
在哲学与文化领域,尼采“重估一切”的极端主张,对德语世界的表现主义文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奥地利精神病学家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学理论,引导文学家深入开掘潜意识和无意识领域,直接影响了意识流小说。
然而,对现代主义文学影响最大的,却是法国哲学家亨利·柏格森。他的直觉主义理论在一定程度上奠定了整个现代主义文学的理论基调。此外,康德不可知论、荣格的集体无意识理论和克罗齐的直觉美学理论,也对现代主义文学的发展产生了不同程度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