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文学经济 » 资源诅咒是发展经济学
扩展阅读
中国网络原创新人乐团 2021-03-31 20:26:56
党政视频素材 2021-03-31 20:25:44
厦门大学统计学硕士 2021-03-31 20:25:36

资源诅咒是发展经济学

发布时间: 2021-03-30 00:26:12

① 如何理解"自然资源诅咒"假说

资源诅咒是一个经济学的理论,多指与矿业资源相关的经济社会问题。丰富的自然资源可能是经济发展的诅咒而不是祝福,大多数自然资源丰富的国家比那些资源稀缺的国家增长的更慢。经济学家将原因归结为贸易条件的恶化,荷兰病或人力资本的投资不足等,主要由对某种相对丰富的资源的过分依赖导致。

② 资源诅咒的提出

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来,新的内生增长理论对于索洛增长理论的“趋同过程”和“赶超假说”提出了质疑,大量的实证研究开始比较各国经济增长速度的差异。一些经济学家发现自然资源丰裕的国家经济增长速度却令人失望,开始探求其中原因。1993年,Auty在研究产矿国经济发展问题时第一次提出了“资源的诅咒”(Resource Curse)这个概念,即丰裕的资源对一些国家的经济增长并不是充分的有利条件,反而是一种限制。在此之后,Sachs和Warner(1995,1997,2001)连续发表了三篇文章,对“资源诅咒”这一假说进行开创性的实证检验。
他们选取95个发展中国家作为样本,测算自1970—1989年这些国家GDP的年增长率,结果发现仅有两个资源丰裕型国家年增长速度超过2%。回归检验表明,自然资源禀赋与经济增长之间有着显著的负相关性,资源型产品(农产品、矿产品和燃料)出口占GNP中的比重每提高16%,经济增长速度将下降1%。即使将更多的解释变量纳入回归方程,比如制度安排、区域效果、价格波动性等,负相关性依然存在。

③ 求作业答案:“资源诅咒”是一个经

D

④ 资源诅咒的核心机制是什么

“资源诅咒”的经济现象
俄罗斯前总统普京说过一句让人深思的话:“我们的国家十分富有,但人民却很贫困”。从 17世纪的西班牙,到19和20世纪的俄罗斯,再到二战后的尼日利亚、委内瑞拉、一些海湾产油国等,这些拥有丰富自然资源的国家,与同时期其他国家相比,经济增长速度明显缓慢(Sachs and Warner,1997)。相反,一些资源贫乏的国家,如 17世纪的荷兰,19世纪的瑞士、日本以及二次世界大战后的NIE(New Instry Economics,新兴工业化经济体),却都表现出了强劲的增长态势。人们有理由怀疑,丰富的自然资源是否造成对经济增长的“诅咒”?
“资源诅咒”的国内外发展
“资源诅咒”这一概念最早出现于Auty(1993)的《丰富的资源与经济增长》,其基本涵义为自然资源丰裕的国家反而比自然资源相对贫乏的国家经济增长得更慢。然而,“资源诅咒”的思想早在 20 世纪 50 年代就出现了。Prebisch 和 Singer 通过实证分析,从国际贸易的角度解释资源出口国家贫困化增长的原因。他们发现,以初级产品为主要出口品的国家在面临不断贸易恶化的状况时,不得不出口更多的初级产品以换取更多的工业品,从而大量贸易利益为发达国家所占有。这一思想被称为“普雷维什——辛格假说”。
经济学家对于“资源诅咒”的解释虽多样化,但概括而言,“资源诅咒”之所以发生的原因在于丰裕的自然资源通过某种机制“挤出”了其它生产性的组织或经济活动。
日本学者Matsuyama(1992)将整个经济分成农业和制造业两个部门,由于制造业具有“干中学”的性质,如果一国中的制造业被更多体现资源优势的初级产业所挤出,那么该国的经济增长就会下降。
Sachs 和 Warner(1995,1997,1999,2001)提出了“荷兰病内生经济增长模型”来解释这种现象。在荷兰病增长模型中,一个国家有三个部门:可贸易的自然资源部门、可贸易的非自然资源部门以及不可贸易的部门,从而建立了Sachs-Warner模型(简称S-W模型),并成为“资源诅咒”理论研究的主流模型。该模型认为:自然资源禀赋越大,对不可贸易产品的需求就越大,从而分配给制
造业部门的劳动力和资本就越少。这导致了制造业的萎缩以及不可贸易部门的扩张。但是由于初级品的价格低于制造业,再加上许多国家对初级品进口的保护政策,从而导致自然资源丰裕国家的经济发展反而出现停滞。然而,恰恰正是制造业及其具有的正外部效应,才是长时期经济增长的关键动力和必要基础;制造业普遍缺乏、经济活动集中于初级产品生产的资源国也就必然摆脱不了增长乏力的困境。
Sachs和 Warner(2001)进一步检验了自然资源丰裕程度对经济增长的间接效应,即丰裕的自然资源主要通过挤出促进经济增长的活动来阻碍经济增长。
资源诅咒的间接传导途径主要有以下几个:首先,由于丰富的自然资源而使得当地居民的收入显著提高,从而使人们忽视良好的经济管理、社会平等以及有效率的政府机构对长期经济增长的重要作用。这也导致人们产生一种错误的安全感,并减弱人们对投资、高级劳动力和推动经济增长策略的需要。其次,本币升值会损害制造业并且导致出口结构向资源密集型产品倾斜。结果,自然资源丰裕的国家往往会面临制造业和其它非原材料产品出口的减少,而这些产品都具有技术溢出和“干中学”的特征(Sachs et a1.1995,1999a;Gylfason 2001)。最后,自然资源也会吸引潜在的创新者在资源部门工作从而挤出企业活动和创新行为,造成资金从研发部门向初级产品部门的转移(Sachs and Warner 2001)。
针对国外的的理论成果,国内学者结合本国实情也做了大量相关的研究,这里提出如下代表性人物:
徐康宁对与“资源诅咒理论”的研究在国内算是第一人了,并在《自然资源丰裕程度与经济发展水平关系的研究》一文中,利用1995-2003年中国省级面板数据,借鉴荷兰病模型方法对采掘业的资本以及劳动力投入比重与经济发展水平的关系进行了实证检验。研究中,他们主要用采掘业资本投入和劳动投入的比重来表示资源丰裕度,从而间接研究丰裕资源与经济增长的关系。研究发现采掘业扩张确实导致经济衰退,这种负面影响主要通过资本转移渠道来实现,同时劳动力转移渠道也起到了抑制经济的作用,但是显著性要低很多。同时他们还通过研究山西的典型案例发现,资源过度开发引起的制造业衰退和制度弱化是导致该省经济衰退的主要传导渠道。借鉴国外学者的模型使用同样方法做同样类型的研究的学者还有李天籽《自然资源丰裕度对中国地区经济增长的影响及其传导机制研
究》、韩亚芬、孙根年和李琦三人的《资源经济贡献与发展诅咒的互逆关系研究》、邵帅和齐中英的《西部地区的能源开发与经济增长——基于“资源诅咒”假说的实证分析》等。
然而,鲁金萍在《广义“资源诅咒”的理论内涵与实证检验》一文中,提出了“广义的资源诅咒理论”,这个理论指出导致经济增长减缓的原因不仅仅是对自然资源禀赋的研究,而主要是由此带来的社会问题、生态环境的不断恶化和资源的快速枯竭所导致的(如下图“广义的资源诅咒理论的模型”)。并且,梁玉洁和黄念兵在《资源诅咒还是制度诅咒?》一文中提出“之所以出现所谓资源诅咒的情况,一个重要的原因是出现资源诅咒地区的经济文化或制度缺陷”。

“资源诅咒”的成因解释及对策建议
1.“中心-外围”理论
阿根廷经济学家劳尔·普雷维什认为,世界上存在着两大类国家,一类是西方高度工业化国家,即中心国家,一类是没有实现工业化或畸形工业化的外围国家。中心与外围存在着严重不平等的交换,中心的发展以损害外围的发展为代价。其逻辑结论是,只要“中心-外围”结构不改变,或外围国家不脱离资本主义世界体系,外围国家的发展就没有希望。
2.贸易条件恶化论
普雷维什和辛格等认为,初级产品基本上都是缺乏收入和需求价格弹性的,
出口初级产品的发展中国家,其经济结构如果始终停滞于满足初级产品的国际市场需求,贸易条件将不断恶化,与发达的工业化国家之间的经济发展差距将不断拉大,陷入长期的相对贫困之中。
3.产业关联理论
该理论认为,发展中国家的资源产业与该国其他产业的产业关联度很低,无助于其他部门的成长。一方面,资源产业的劳动者收入水平低,有效需求不足,压制了本国消费品的需求;另一方面,资源产业所需要的资本品几乎全部依靠进口,而所生产的初级产品又全部销往国外加工,也压制了本国加工业的发展。
4.“荷兰病”效应
Coren 和 Neary 研究了上个世纪 60 年代荷兰由于发现巨量天然气并启动大规模开采,最终在很多方面失去了国际竞争力的典型现象。他们将一国的经济分为三个部门:可贸易的资源出口部门、可贸易的制造业部门和不可贸易的部门(主要指一国内部的建筑业、零售贸易和服务业),他们认为资源的突然发现或价格意外上涨会导致资源转移效应和支出效应,这两种效应的结果最终使得当地制造业衰落、服务业繁荣。而制造业承担着技术创新和组织变革甚至培育企业家的使命,一旦制造业衰落,一个国家就失去了长足发展的动力机器。
5.人力资本投入不足
Sachs 和 Warner 还有 Gylfason 等人的研究已经证明,在资源丰裕的国家中,初级产品的生产构成了经济活动的主要部分,这些部门并不需要高技能的劳动力,对这些国家来说,扩大教育支出以增加人力资本似乎是没有必要的。 对于个人而言,由于就业领域仍然以初级产品部门为主,接受教育以提高其人力资本的收益并不高,因而个人也缺乏接受教育的激励。然而,舒尔茨以来关于经济增长的研究已充分揭示人力资本对于经济增长的重要意义,丰裕的自然资源对于人力资本积累的抑制效显然也是“资源诅咒”产生的原因之一。
6.腐败与寻租行为
寻租理论也被人们用来解释“资源诅咒”。Korhonen 等人的研究认为,导致“资源诅咒”的根本原因实际上是不合理的制度。发展中国家普遍存在着法制不健全、官僚治理能力低下、产权的不安全和模糊等等制度问题,而丰裕的自然资源蕴涵了大量的经济租,这就导致在资源产业内或围绕着产业形成相关的寻租利

⑤ 发展经济学题目 请解释一下下列名词 (名词解释),谢谢

主要进口替代:指农产品加工业的发展从一开始,主要是从非耐用消费品生产和投资的替代进口功能分配:经济学家衡量收入分配的另一种常见的方法是分析功能性收入分配。收入分配的功能分布也称为元素,这也解释了收入份额在总国民收入,为生产(土地,劳动力和资本)的各因素得到。内容重点是收入占总国民收入的分配,获得收入的每一个元素的百分比,以及收入多少每个人不重视从什么要素收入

⑥ 论述资源诅咒的现象与治理措施

2世纪7年代,荷兰发现大量石油与天然气,于是荷兰政府大力发展资源和能源产业,大量出口石油和天然气。在一段时间内,荷兰出口剧增,出现大量贸易顺差,荷兰经济因此得到飞速发展。但是没过多久,荷兰经济却经历了一场衰退,失业率升高,劳动生产率下降,通货膨胀率上升。丰富的资源却使经济出现一系列问题,这种现象使得众多经济学家开始关注一个全新的研究领域。
1 “资源诅咒”的概念
很多研究表明,丰富的自然资源非但不能促进经济增长,反而会导致经济出现衰退等一系列问题。例如,就世界范围而言,OPEC国家的经济增长率与同期其他国家相比,明显处于落后地位;马来西亚、印度尼西亚等国家资源丰富,但是国民收入却很低。与此相反的是,中国香港、日本、韩国等资源匮乏型国家(地区)却属于发达国家(地区)之列。就国内而言,山西、甘肃等省份资源丰富,但是经济总量和经济增长率等却在全国排名末位;而北京、上海、广东等省市,资源异常匮乏,而这些地区的人均收入等各项经济指标却在全国排名前列。这一系列现象颠覆了人们的传统观念,资源丰富不再视为一个国家或地区的优势,它反而会在一定程度上抑制经济增长,并造成多方面的问题。学界把这种现象叫做“资源诅咒”。
2 我国“资源诅咒”现象产生的原因
大量实证研究表明,我国确实存在“资源诅咒”现象,这种现象的产生是有一定原因的:
(1)资源产业的繁荣会抑制其他产业的发展。资源丰富地区通常大力支持资源产业的发展,在资源产业繁荣的同时,忽视了产业结构的合理性,导致制造业等其他产业的发展受到抑制,最终使经济发展出现一系列问题。在这里以山西省为例进行说明:
山西省作为中部内陆省份,由于具有得天独厚的煤炭资源优势,8年代初,国家确立了以山西为中心的全国能源基地的战略地位。在政策引导和巨大投资的推动下,山西的煤炭工业繁荣发展,山西煤炭调出量占全国煤炭市场交易量的2/3。但是到现在为止,山西的经济在全国仅仅处于中游水平,丰富的煤炭资源并没有给山西的经济带来迅猛增长。其原因为:为了利用自然资源,必须增大采掘、原料工业等资源产业的投资,而这些产业的各类产品的加工链很短,中间产品比例高,最终消费品比例低,这就挤占了技术含量和附加值高的最终产品工业和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从而患上“荷兰病”。
(2)资源产业的扩张容易导致人力资本积累的不足。人力资本是衡量经济发展阶段的重要标准,有其存在和成长的特定环境。只有在现代制造业和高科技产业为主的经济结构中,人力资本才能充分发挥作用,科技能力才能保持较高的水准。而资源丰富的地区一般是以采掘业及相关的低级制造业为主的产业结构,这种经济环境需要的是对工资要求不高的低技术廉价劳动力,一般的技术工人就基本可以胜任大多数工作,再加上人力资本投资本来就是一个无法立竿见影的系统工程,需要长时间才能得到投资回报,短视的政府因此常常忽略对人力资本的积累。这在长期后会导致这些地区产业结构和水平的低端化、低附加值化和低科技含量化,阻碍产业结构的更新换代。
(3)资源丰裕使经济出现寻租、制度弱化等乱象。因为自然资源容易带来高额的经济租金,很容易引起各种利益集团在对其分配和再分配过程中进行各种合法和非法的博弈行为,因此形成了各种政治利益集团,导致制度弱化、寻租等现象。
在我国现阶段,产权制度不清晰、法律制度不完善、市场规则不健全,导致了这些乱象的发生:地方政府和各级资源管理部门对矿业资源拥有较大的管制权,资源开发过程中的成本由国家和地方政府等代理人承担,而大部分收益却为经营者及少数政府官员所享有,这种有缺陷的制度安排不仅使得资源的所有权与行政权、经营权相混淆,而且所有权在经济上没有得到充分的体现,其收益由多种途径转化为一些部门、地方、企业甚至是个人的利益,这就导致了资源的浪费、过度消耗和利用率低等问题。 转贴于 看准网 http://www.kanzhun.com
(4)对资源的过度开采使经济的发展不可持续。因为高额利润等问题,一个地区的资源通常被过度开发利用,使得环境恶化、污染严重等现象不断发生,再加上“先开采后治理”的传统思想的影响,使本地区的环境压力越来越大。此外,由于技术水平的限制,矿产资源的开采都会伴随着严重的环境污染甚至伤亡事故,直接威胁到人的生活与生存。脆弱的自然环境状况不仅阻碍了地区潜在优势的发挥,而且成为经济发展的主要障碍。在资源接近枯竭时,经济发展的可持续性受到了严峻的挑战,由此引发了大量的失业和社会不稳定问题。
3 解决“资源诅咒”现象的对策分析
(1)合理安排产业结构,积极促进产业升级。我国一些资源丰裕地区产业结构是相当落后的,增加值高的制造业很不发达。因此,这些地区产业结构的设计要避免单纯以资源开采为导向,而要把资源开发同发展高增加值的制造业结合起来,每年从资源产业受益中拿出一定比例,大力发展先进的制造业和高新技术产业,同时把旅游业、生态农业、环保产业等新兴产业作为重要的战略产业和支柱产业,将可持续发展作为根本战略加以贯彻。与此同时,必须积极促进包括资源行业在内的产业升级,生产由低附加值向高附加值转变;由初级产品向工业制成品转变,加快经济的可持续发展的转型。
(2)加大人力资本的投资和对创新的投入。我国资源丰裕的落后地区虽然人口数量较大,但人力资本的积累与发达地区相比有较大的差距,甚至人力资本不断地被资源产业资本所“挤出”。政府必须增加对这些地区的教育投入,改善不合理的教育投资体制,吸引外来的技术人才和知识人才,积累宝贵的人力资本。同时,政府要加大对创新的投入,促进资源丰裕地区的经济发展高端化。
(3)明晰资源产权,合理安排相关制度。“资源诅咒”现象导致制度弱化等问题的发生,这是由于体制机制不健全造成的。要从根本上减少寻租和****行为的发生,必须加快推进资源有关产权制度的改革步伐,制定规范产权的法律制度,从法律上保证资源的所有权得到实现;明晰资源的使用权和收益权;制定与完善资源税征收制度,理顺资源产品价格,使资源价格确实反映资源破坏与环境治理成本。
4 总 结
我们应该认识到,只要采取了有效措施,完善了相关制度,合理地利用、管理自然资源,资源就能起到支持经济增长的作用,“资源诅咒”是完全能够避免的。因此,深入了解自然资源削弱经济增长的作用机制,及早采取措施避免“资源诅咒”,是我国自然资源丰裕地区的政府应该深入思考的问题。

⑦ 什么是资源诅咒理论

资源诅咒(Resource Curse) 资源诅咒是一个经济学的理论,多指与矿业资源相关的 经济 社会问题 。丰富的 自然资源 可能是经济发展的诅咒而不是祝福, 大多数自然资源丰富的国家比那些 资源 稀缺的国家增长的更慢。 经济 学家将原因归结为 贸易条件 的恶化, 荷兰病 或 人力资本 的 投资 不足等 ,主要由对某种相对丰富的资源的过分依赖导致。

⑧ 资源如何避免成为“诅咒”

[编者按] 经济增长和发展问题引起人们的广泛关注以来,经济学家一直致力于探究与经济增长有关的诸种因素和条件,即增长的源泉问题。自然资源或自然禀赋、物质资本、技术进步、公共秩序与法律乃至信念和价值观,相继被揭示出来并置于突出位置。其中,自然资源作为物质生产活动的必要投入品,成为经济赖以发展的重要物质基础,资源相对丰裕的国家通常蕴含了更大的发展潜力。近代以来的经济发展史表明,自然资源的确对于一国国民财富的初始积累起到了非常关键的作用,如美国、澳大利亚、加拿大和斯堪的纳维亚地区的快速工业化与其丰裕的自然资源密不可分。 上世纪80年代以来,越来越多资源丰裕的国家陷入了增长陷阱的事实引起了经济学家的深思。经验数据显示,从一个较长的时间范围来看,资源丰裕国家经济增长的速度是缓慢的,甚至是停滞的。1965~1998年全世界中低收入国家人均GNP以年均2.2%的速度递增,而OPEC(石油输出国组织)国家同期却下降了1.3%。在全球65个资源相对丰裕的国家中,只有四个国家(印度尼西亚、马来西亚、泰国、博茨瓦纳)人均GNP年增速达到4%(1970~1998),而一些东亚资源稀缺的经济体(中国香港、新加坡、韩国、中国台湾),经济增长却超过了发达国家的平均水平(世界银行,2000)。因此,国际经济学界提出了一个专有名词:资源诅咒(resource curse) ,即丰富的自然资源并没有给国家带来好运,反而与一些对经济持续增长极为有害的变量相联系。例如收入分配极端不平等、腐败和寻租活动盛行、人力资本投资严重不足、内乱频频爆发等等。类似情形在非洲和拉美一些国家表现得极为突出。 我国号称资源大国,但在实际的经济运作过程中我们却越来越多地发现,我们开采资源所要付出的成本,特别是社会成本,远远高于所获得的收益。《》是对关于“资源诅咒”的文献综述,但读来仍具有启示意义。 资源怎么就成了诅咒? 国际经济学界对于自然资源丰富反而拖累国民经济的研究已成为近20年发展经济学重要的发现之一。为什么资源丰富的国家比资源贫乏的国家经济增长更慢?为什么资源丰富的国家收入更加不平等,人力资本投资低下,甚至内乱和战争频频爆发? 上世纪90 年代以来,对资源诅咒之谜的探索已成为发展经济学中的焦点之一。在解释资源诅咒的问题上,国际学术界形成了若干不同的观点,其中有将重点放在资源出口国的贸易条件的长期恶化上,也有将重点放在自然资源的出口导致国内经济结构的变化使得国际竞争力下降上,还有人认为是由于收入的不平等和人力资本投资的严重不足造成的。 贸易条件论。最早提到或者说与资源诅咒有关的经济理论要数上世纪50 年代末期的发展经济学界中的结构主义学派。普雷维斯(Prebisch) 和辛格(Singer) 等经济学家认为,初级商品的出口国将不可避免地遭受贸易条件恶化的命运,并且这些初级产品基本上都是缺乏收入和需求价格弹性的,这将导致富有的工业化国家和贫穷的初级产品出口国之间的差距越来越大。还有一些经济学家注意到国际初级产品市场价格的剧烈波动将给政府制造难题,出口商品价格的剧烈波动往往导致政府的财政收入大受影响并进而影响到一国的宏观经济政策。此外,他们还认为资源部门的发展不可能促进甚至有可能阻碍其他部门的发展。由于自然资源部门大多数掌握在跨国公司巨头手中,使得这些部门类似发达国家的经济飞地,而且自然资源开采部门基本上不存在“前向联系”或“后相联系”。这就使得自然资源部门的发展即使是一枝独秀但对其他部门却没有什么带动作用,这最终会拖累整个国民经济。 荷兰病(Dutch disease)。上世纪60 年代荷兰北海一带发现大量天然气,随着天然气的大量开采和出口,荷兰盾变得坚挺,非石油出口的竞争力却下降了,人们把这种综合病症称做“荷兰病”。荷兰病表现在自然资源丰富的发展中国家制造业的逐渐衰落。制造业承担着技术创新、组织变革,甚至培养企业家的使命,而自然资源开采部门缺乏联系效应以及外部性,对人力资本的要求也相当低。所以一旦制造业衰落,人才的外流是必然趋势。仔细观察荷兰病可以发现,荷兰病模型并不能完全解释发展中国家的资源诅咒问题。荷兰病模型的理论假设是在资源出口繁荣之前存在充分就业并且资本是固定的,这无疑不符合发展中国家的实际情况。在发展中国家,普遍存在着劳动力的绝对过剩和资本的严重不足。按照荷兰病的分析思路,由于发展中国家劳动力过剩,资源部门的意外繁荣会使得过剩的劳动力转向现在繁荣的资源产业,但同时并不会提升制造业的工资水平。因此,资源转移效应中所说的劳动力成本上升未必存在。另外,如果发展中国家制造业的中间产品大都需要进口,假如汇率升值,本国的制造业未必会失去竞争力,而不是像荷兰病模型所说的制造业会一蹶不振。但是荷兰病分析思路的价值在于,它强调本土的制造业在发展中国家经济增长中的决定性作用,这与他们提出的资源转移效应与后来一些学者认为优秀的人才会转向收入丰厚的部门导致国民经济增长速度降低的思路不谋而合。 人力资本的投资不足和收入的不平等。无论国家还是企业层面的研究都提供了足够的证据表明,教育应该被视为一项投资品。人力资本理论包括内生增长理论预言,对教育投资的差异将导致各国在劳动生产率上的差异。除此以外,对教育的投资还能降低收入的不平等,从而提高经济增长率。对妇女教育的投资还会降低生育率和改善子女的健康水平,这都有利于一国的长期经济增长。近来,不少经济学家试图从此角度来解释资源诅咒,即探讨资源丰富国家为什么对教育投资缺乏积极性。研究结果表明,资源丰富的国家的资源开采部门本身对高素质劳动力的需求就严重不足。 从产权到寻租、腐败和内战。上世纪50 年代到70 年代中期,发展中国家的很多资源部门被收归国有,但这种国有并不能解决资源部门的产权问题,一个典型的弱点就是产权界定的无法可依和有法不依。当产权的实施面临困境时,制造业的发展将有更多难以克服的障碍。但这种产权的困境并不妨碍资源产业的发展,其原因在于资源产业的短期回报率高到足以吸引投资。并且这种投资的回报甚至会要求产权的私人实施。当资源的租金足够高,而国家的产权实施又面临合法性障碍或操作困难时,大规模的寻租活动和内乱就不可避免。一般认为,丰富的自然资源之所以会提高一国的内战风险,是因为内战的产生与资金密切相关。冷战结束后,分离主义者无法从以前的超级大国那里得到资金的支持,这就使得他们很容易把目光转向一些高额租金的自然资源。还有一点需要说明的是,许多自然资源的出口相对来说并不受内战的影响。于是就会出现这样的奇怪现象:一方面内战在如火如荼地进行,另一方面围绕自然资源的交易却有条不紊。但其他部门如制造业和服务业(旅游业) 却没有这么好的运气,他们往往在内战中遭受毁灭性的打击且不容易在战后恢复。即使内战停息,双方会很快的发现国计民生比内战前更依赖自然资源部门,这又再一次为内战埋下了火种。 资源如何才能不成为诅咒? 在如何避免资源诅咒方面,有两个问题必须加以考虑:一是采取怎样的政策,二是为什么要采取这样的政策。在学术界对自然资源诅咒的分析中,也提出了一些如何避免资源诅咒的政策建议。 将自然资源留在地下。这种观点看起来比较极端,以至于不能被认为是一项严肃的政策建议。其倡议者牛津饥荒救济委员会认为,必须对自然资源开采的速度以及由此产生的社会经济后果仔细权衡。 根据传统的工程或项目经济学的观点,在自然资源的开采和开发上,强调速度是符合效率原则的。很明显,资源开发速度的放慢将会降低资源的现值。在资源价格随时间增长的情况下,所有者可以预期资源作为资本的收益而随之增加。如果资源资本的收益增长率等于其他财产的利率,所有者就会对将资源保存在地下和开采出来这两种选择没有偏好,资源开采将以最优速度进行。但是考虑到资源诅咒假说,集中的自然资源出口和开发,将使得国民经济变得更加脆弱。资源开发项目的放缓会使一个国家有更多的机会和更大的能力调节伴随而来的收入流。显而易见的是,缓慢而稳定的收入流比快速而巨大的收入流更易于管理。相应的由荷兰病所带来的资源转移效应和挤出效应也会变得轻微。在这方面,英国和挪威的成功实践已经提供了一个有用的借鉴。 多样化。解决资源诅咒的另一个方案就是减少对资源部门的依赖,也就是推进产业的多样化。奥梯(Auty) 认为,产业的单一是资源丰富国家经济绩效差的一个重要原因。尽管多样化几乎被所有经济学家公认为解决资源诅咒的良方,但要成功地实施却不容易。从上世纪70 年代开始,石油出口国将其巨额的石油出口收入投入到产业多样化的推进上,但结果却令人失望。原因除了前面所述的“荷兰病”外,还在于政府主导的刻意追求多样化而忽视了市场自发力量的培育,并且这些所谓的多样化往往都是政府垄断经营,这就给一些部门寻租套取政府资金提供了大量机会,自然也谈不上什么效率和竞争力,反而限制了充满希望的私人投资的发展空间。虽然政府在其中也扮演了重要的角色,但真正有效率的多样化来自私人部门的投资。另外,在鼓励多样化的同时要求政府实施开放的出口导向性的贸易政策,这有利于本国私人产业的成长和制造业竞争力的形成。 收入冻结、稳定化和资源基金。合理的宏观经济政策、特别是财政政策,是解决资源诅咒的一个重要手段。在资源出口型国家,巨额出口收入转化为大量增加的财政收入,政府往往被如此“大好形势”冲昏了头脑,匆忙上马一些耗资巨大、周期长的项目,这往往会造成国内总需求的膨胀。一旦资源价格不由自主地回落,政府又迅速地陷入财政危机,需求的紧缩造成国民经济的大起大落极不利于国民经济的成长。这就需要政府阻止将来自资源出口的收入转化为增加的总需求,可通过设立资源基金的形式来完成。 资源基金既可用于海外投资也可用于稳定收入。具体的方法是从稳定政府预算收支的目的出发设立一个资源价格,如果国际市场上的价格超过此价格,则基金收入增加,以此来防止增加的收入转为预算支出;如果低于此价格,基金的收入的一部分进入到政府预算中以稳定预算支出。在经验研究方面,既出现了成功资源基金案例,如智利和印度尼西亚,也有失败的国家,如委内瑞拉。另外, 2002 年,德福林(Devlin) 和莱文(Lewen)在对71 个国家从1970 到2000 年的数据研究发现,资源基金能起到降低政府支出提高投资率的作用。但是也有经济学家提出了疑问,他们认为资源基金实际上有可能恶化财政纪律导致软预算约束,因为这种设置资源基金的办法实际上是为政府在财政支出压力增大时留了一个后门。 政治改革。也有部分经济学家主张应该重视资源丰富国家的政治制度改革。在政治制度的改革方面,一部分经济学家主张推进民主制度。但战后50 年的经济发展实际上已经证明,如果从纯粹的经济增长目标出发,民主制度体现不出其优越性,民主制度并不是经济发展真正的必要条件。并且问题在于,如果一国收入和财富分化严重,要使民主制度成功运转是相当困难的。现代社会选择理论已经指出了民主制度理论上的缺陷,收入的严重分化往往导致利益的尖锐对立,民主的推行往往使政府成为再分配的机器,反而不利于经济的增长。但不引入民主,继续维持寡头和上层精英的统治,又会使资源财富继续集中于少部分人手中,使收入的不平等继续恶化,这实在是一个两难选择。另一部分经济学家将政治改革的焦点集中在清除腐败和寻租行为上,要求增加政府的支出和有关资源收入项目的透明性,要求有更多的公众参与到政府决策中去,以此来防止政府部门和官员滥用资源收入损害民众利益。例如在2003 年,透明国际发起一场运动,要求跨国石油公司公布他们对产油国政府或国家石油公司支付的款项及其用途。透明国际英国分会主席库克库勒夫特指出:“此举有利于这些产油国家,如尼日利亚、安哥拉、伊拉克、印尼和哈萨克斯坦等国家的人民及其公民社会组织了解他们国家的收入状况。这样,他们就有权利监督他们的政府是否把国家预算用于增加公共服务及物品,防止这些财富被挥霍在没有任何实效的面子工程或干脆被转移到政客在海外的银行户头。” 目前,对资源诅咒的研究方兴未艾。最新的研究试图通过对自然资源制度质量的探讨来研究资源诅咒的传导机制。因为这个世界上还是有些资源同样非常丰富的发达国家,例如美国、澳大利亚、加拿大、挪威等;还有些资源非常丰富的发展中国家,例如马来西亚、博茨瓦纳等成功地维持了长期的高水平经济增长,这种现象的确是令人费解的。目前的研究认为,自然资源秉赋和自然资源制度将影响经济发展,而制度的发展路径和制度质量的不同会影响长期经济绩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