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文学经济 » 区域经济学差异
扩展阅读
中国网络原创新人乐团 2021-03-31 20:26:56
党政视频素材 2021-03-31 20:25:44
厦门大学统计学硕士 2021-03-31 20:25:36

区域经济学差异

发布时间: 2021-03-29 07:06:00

Ⅰ 如何看待并协调我国的区域经济差异

一、区域经济差异是指在一个统一的国家内部,一些区域比另一些区域有更快的增长速度、更高的经济发展水平和更强的经济实力,致使空间上呈现发达区域与不发达区域并存的格局。
二、区域经济差异的形成原因
第一,是资源禀赋的差异,资源禀赋包含了丰富的内容,包括自然资源和社会资源,自然资源又包括地理位置、土地资源、水资源、矿产资源、气候资源等,社会资源包括劳动力、科学技术发展水平等;
第二,是制度的差异,包括经济制度、政治制度、法律制度等;
第三,是历史和文化。事实上,区域差异理论多是从这些方面来分析差异形成的原因,分析和总结这些差异变化的趋势和规律,从而提出如何缩小差异的建议。

三、区域经济差异的影响因素
影响区域差异的因素很多,但基本上可以分为几大类:
1.自然禀赋差异因素
2.社会环境差异因素
3.经济差异因素
4.决策差异因素
5.极化因素
四、区域差异对国民经济的影响
(一)区域差异的积极作用
1.发挥了地区比较优势。
2.发达地区先发展起来,不仅积累了大量经济财富,而且创造了地区工业化的丰富经验,从而对落后地区产生一种示范、激励和传导效应。
3.经济发展的地区落差,促进了生产要素的空间流动,使全面资源配置不断优化。
(二)区域差异扩大的不利影响
1.不利于国民经济的持续稳定协调发展。
2.引发和加剧社会矛盾。
3.不利国民素质的提高。

Ⅱ 区域经济差异分析一般从哪些方面

解1.地理位置方面
比如我国的东中西部,经济形势呈阶梯递减趋势
2.城市人口密集程度方面
比如上海,与经济发展水平也呈正比状态
3.交通便利方面
比如昆山距离上海较近,经济发展形势就较好,比如长江沿岸城市,借助长江水利交通枢纽优势,对当地经济增长也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补充:经济发展水平是指一个国家经济发展的规模、速度和所达到的水准。反映一个国家经济发展水平的常用指标有国民生产总值、国民收入、人均国民收入、经济发展速度、经济增长速度。
对一个国家或地区经济发展的水平,可以从其规模(存量)和速度(增量)两个方面来进行测量。所谓“经济规模测量”是指对一个国家在特定时间范围里能够生产出来的财富总量,包括从基本的生活用品到复杂的生产资料,再到各种文化和精神产品等财富的总量。在对经济规模的 测量中最常用的指标是“国内生产总值”(GDP),它综合性地代表了一个国家或地区在一定时期内所生产的财富(物品和服务)的总和。此外,对经济规模的测 量又分为对绝对规模和相对规模的测量。绝对规模只是测量一个国家或地区在特定时期内的GDP总量,而不论这一规模的GDP是多少劳动力创造出来的。而相对规模指标则要关心一个国家的人口(或劳动力数量)与其GDP总量之间的关系。在相对规模指标中,最常用的是“人均GDP”指标。在经济发展速度方面,最常用的指标是“GDP年增长率”。
参考:网络

Ⅲ 经济区域差异产生的原因有哪些

造成中国区域经济发展差异的原因是非常复杂的,既有历史文化的因素,也有资源禀赋的不同,更有改革开放以来制度变迁的影响等等。其中主要成因有:
(一)文化意识、思维观念的差异
中国受两千余年封建文化的统治,使得与自然经济相适宜的小农意识根深蒂固,尤其在相对闭塞的中西部地区,其居民普遍存在着进取不足而守成有余的特征。
(二)区位差异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我国的对外开放采取了梯度推进的战略,使东部地区成为改革开放的前沿地带。特别是珠江三角洲、长江三角洲和环渤海地区,既临近港澳、韩国等地区和国家,又有上海、北京等大城市为依托。我国中西部地区虽也开通了一些对外贸易口岸,但由于与我国西部接壤的国家,其经济发展水平并不具有明显的优势,无力带动我国边疆地区的发展。
(三)政策因素
改革开放以前,我国经济虽有东西部之分,但实行的是均衡发展战略。这种发展战略有两根理论支柱:生产力均衡布局和建立相对完整的区域经济体系。与这两根理论支柱相联系还有三条生产力布局的主要原则:燃料生产地和消费地的原则;生产力布局必须考虑国防安全和备战需要的原则;把加快少数民族地区经济发展提高到战略高度来认识的原则。与这种均衡发展战略相联系,国家为了改变东部与中西部地区历史上遗留下来的经济发展差距,实行了西倾的区域经济发展政策,加强了内陆地区投资建设与工业化进程,在西部地区形成了许多新兴工业基地,经济有相对较快的发展,东中西部地区经济发展相对均衡。改革开放以后,我国实行的是非均衡发展战略,与此同时实行了东倾的区域经济发展政策。非均衡发展战略的两根基本理论支柱是生产力非均衡布局和区域分工原则,主张将社会资金重点投放在投资环境比较好、经济效益比较高的东部地区,使这些地区先发展起来,再扩散带动全国经济的发展,即由东向西梯度推进发展。
(四)非国有经济发展是关键因素
我国的基本经济制度是“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一个地区的非国有化程度越高,计划控制的能力就越弱,经济市场化程度就越高,经济发展的速度就越快。东部地区非国有经济增长速度大大高于中西部,具体表现在:1、东部非国有经济投资增长快。2、东部非国有经济增长率高。3、东部非国有经济产值比重增长快。

Ⅳ 区域经济学和经济地理学有什么具体的异同点,两个专业研究的侧重各在哪方面考研的话各有哪些好学校

楼主也应该是学来习经济学源的,那我先说一下概念吧:
经济地理学:从地理学的角度,运用综合方法和区域观点,从自然、技术、经济的相互联系中,研究生产力布局和地区生产综合体的形成条件与发展规律的科学。它属于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交叉的边缘学科。
区域经济学:一门运用经济学的原理,对资源不均质分布且不完全能自由流动的社会经济空间中多种区域经济现象进行描述、分析,并揭示其内在规律的经济科学。
所以简单说:经济地理学研究经济活动(包括微观、中观和宏观的经济活动)的空间分布;而区域经济学研究区域(中观尺度的空间)的经济活动,因而侧重是中观经济学。
关于区域经济学的学科性质还未形成统一的观点,目前,主有三种观点:
(1)区域经济学为应用经济学的分支学科,与产业经济学一起构成中观经济学;
(2)区域经济学为地理学的分支学科;
(3)区域经济学为交叉学科,为经济学与地理学的交叉学科。

Ⅳ 区域经济学的特点

区域经济学的特点 ①区域经济发展是一个社会、经济发展的综合系统,它不仅涉及各个产业之间的关系,而且涉及与经济基础相对应的“上层建筑”——区域的管理、政府的效率等。②区域经济除了是一个产业系统以外,还是一个地域系统,是一个由区域内具有不同形式和功能的地理单元,如城镇、乡村和道路,和由具有不同产业分工的地理单元,如工业区、农业区、交通运输枢纽等构成的地理空间。③因为区域经济是一个产业系统和地域系统,所以它必然与区域的地理条件、地理环境发生必然的关系,区域的气候、地形、矿物资源、地表植被、土地资源、水资源,以及区域的生态环境质量都会对区域经济发展产生积极的或消极的影响。④区域之间的差异是必然的,区域之间的经济发展条件、水平、产业结构、发展障碍和发展道路等许多方面差异是必然的。⑤区域经济由于是一个小于国民经济的尺度系统,所以它不可能具有国民经济的全部功能和内容。

Ⅵ 产业经济学和区域经济学有什么差别

产业经济学来是现代西方经济学源中分析现实经济问题的新兴应用经济理论体系~~~
区域经济学是是研究经济活动在一定自然区域或行政区域中变化或运动规律及其作用、机制的科学~~~这两个专业在我国的起步都较晚,硕士点不多,相比较后者的就业前景好点

Ⅶ 为什么地区经济差异大

地区经济发展不平衡的表现主要有:一是地区经济发展水平的差异;二是地区经济结构的差异,如三产的比重;三是人民生活水平的差异,如消费水平高低;四是人均收入的高低。
地区经济发展不平衡的主要原因:一是自然资源分布不均衡以及开发建设程度的不同导致经济发展不均衡;二是工业基础,技术条件的差异导致发展不平衡;三是生态建设以及市场化运作程度等导致经济发展不平衡 ;四是经济发展政策导致发展不均衡 ;五是人才流动导致经济发展不均衡 ;六是交通等基础设施的建设的不均衡影响。

Ⅷ 如何缩小区域经济差异

区域经济发展差距是自然、历史、经济综合作用的结果,具有一定的客观必然性,解决起来具有长期性。区域协调发展也是相对的,不同地区发展条件的差异,有的是可以改变的,有的特别是自然条件是难以改变的,要使各区域经济发展总量大体相等是不现实的。所以,缩小区域发展差距不能只注重经济总量,还要注重不同区域的人民生活水平。
首先,注重缩小区域间基本公共服务的差距,实现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使不同区域的人民生活水平的差距不断缩小,是比较切合实际的要求。这不仅是应该做到的,而且从国家现有的经济实力和财力看也是可以做到的。建立以促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为目的的公共财政体系,加大对这些地区的财政转移支付,增强地方政府提供公共服务的能力,缩小中西部地区与东部地区在享有公共服务方面的差距,使不同区域民众享有比较均等的就业、住房、医疗、教育、基本公共文化的机会、公共服务水平和良好生活环境。
其次,是要引导生产要素跨区域合理流动。促进人口与生产要素、经济布局的区域上的均衡,可以有效缩小不同区域民众的人均收入水平、享受基本公共服务的差距。要创造条件引导中西部劳动力向经济相对集中的地区转移,充分发挥这些地区的人口承载力;引导资金、技术等生产要素向中西部地区流动,增强中西部地区的经济实力。通过人口和生产要素的合理流动,促进区域协调发展,逐步缩小发展差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