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文学经济 » 四大名著文学价值排名
扩展阅读
中国网络原创新人乐团 2021-03-31 20:26:56
党政视频素材 2021-03-31 20:25:44
厦门大学统计学硕士 2021-03-31 20:25:36

四大名著文学价值排名

发布时间: 2021-03-28 21:46:37

1. 四大名著艺术价值排名|

四大名著,是我国文学史上的四部巅峰之作,既然是四大名著,当然是最最著名的四部小说,一般中国人,即使没有看过这四本书的原著,借助电视、评书、漫画、连环画等耳濡目染之下,一定也对四大名著有所了解,四大名著中,三国与水浒内容有相似的地方,施耐庵、罗贯中本来也是师徒,西游记和红楼梦则大不相同,因此虽然同是四大名著,从故事性、通俗性、文学艺术性上等也存在着一个高下之分,依照我的了解,试分析如下:
一、最为大众熟悉程度。
1、三国演义。
三国演义英雄人物众多,故事情节性强,易于传播。桃园三结义、三英战吕布、火烧赤壁等故事情节妇孺皆知,刘关张、诸葛亮、曹操等已成脸谱化人物形象,在现实生活中被频频引用,三国演义的评书也流传最为广泛,近来以三国为背景,又衍生出了很多商业类题材,如《水煮三国》等。综合而言,三国是四大名著中流传最广,在现实生活中影响最大,最通俗,最为大家熟悉和津津乐道的一部。

2、西游记。
西游记中,唐僧和三徒弟也为大家所熟悉,这是最受小朋友欢迎的一本书。但如果单纯认为《西游记》只是一本儿童读物,那就流于肤浅了,透过西游记孙悟空降妖的过程,每个妖都有背景,最后都无罪释放,天上神仙等级制度下的工作生活等,简直是一部《官场现形记》。网络文化的兴起,让西游记中的人物频遭恶搞,从《大话西游》开始,西游记成了被翻拍最多的一部名著,所以西游记位列第二。
3、水浒
水浒中人物繁多,108将,其实真正有雪有肉的刻画的也就十来个,最为大家熟悉的有宋江、吴用、李逵、林冲、武松、花荣等,最受大家喜欢的大概是林冲。水浒一开始是官逼民反,逼上梁山,到结局被朝廷招安,最后和同是农民起义军的方腊恶斗,两败俱伤。可能就是这个结局让老百姓很不爽吧,还有点和“逼上梁山”的主题矛盾,导致受欢迎程度一般,还有农民起义的题材也和所有统治阶级的意志相违背,上层也不愿意多宣传此书。
4、红楼梦
红楼梦相比前三部而言,就通俗性而言,是最为高深的,这使红楼梦成为四大名著中小众化的一本书,于儿童而言,看不懂,于成人而言,没点文学修养,也不太看的明白红楼梦,浅层次的看红楼梦是本言情小说,导致很多人不屑一看,比较而言,红楼梦是老百姓最不熟悉的一部,当然这也是因为普通大众文学欣赏水平有限。

2. 四大名著的排名

排名第一位的是《红楼梦》,从艺术欣赏的角度来看,《红楼梦》无疑是最高的,作者突破了传统封建家族的礼念制度,突出了个性解放自由,和追求爱情的权利,《西游记》孙悟空也有这种反判性格,但孙悟空经历挫折后他同封建专制妥协了,贾宝玉的骨子里有股与风封家长制不相容韧劲,他糟到毒打后,这种反抗更加强烈了,他说:“我为你们死了也愿意”。这种不惜生命来追求个性解放的性格,是非常令人钦佩、感人至深的。曹雪芹品味更高雅些,他的知识储备量也大的惊人,他对建筑、医理、饮食、茶道、园圃、花卉、服装、绘画、诗词歌赋、儒释道的思想等都有较深的造诣和独到的见解,他把中国博大精深的传统文化的精髓,通过巧妙构思穿插在故事情节中,一一罗列在读者面前,给人以美的享受。

同时曹雪芹在塑造人物手法上也是多元的,比如林黛玉冰雪聪明、美丽善良,但她孤芳自赏、说话尖酸刻薄、过于小心眼儿;王熙凤治家理财是一把好手,但她媚上欺下、斗大字不识一口袋;薛宝钗端装大方、知书达理,但她城腹高深、攻于心计;贾宝玉风流倜傥,但他做事缺乏争取和斗争的勇气,当初他如果向贾母挑明同黛玉的婚姻关系,贾母还是对他深爱有佳的,也未必就不同意,但他牙根儿就没说过,或者干脆两个人就离家出走,参照司马相如与卓文君的故事一样,可能就不那么被动,但他没有,这可能也是作者对他依恋与富贵温柔之乡的一个嘲讽。既使是鸳鸯这样一个小人物,作者在突出刚烈性格同时,也不忘闲走一笔,说她脸上还几颗雀斑。多元化的人物塑造,使整本书血肉丰满起来。

曹雪芹在写《红楼梦》是非常迷茫的,他没有写完,这多少让后人感到遗憾,有人把《红楼梦》的残缺,说成同维纳斯雕像是一种美,我不敢苟同,维纳斯雕像是故意留给后人一种想象的空间,而《红楼梦》的残缺,是因为作者在饥寒交迫中潦倒而死,有点“出师未捷身先死”的凄凉。后人高鄂续说,整体上还能通得过,而细看来漏洞百出、错讹多端,这已被人们所共认,另外还有更多的续写者,更没有出高鄂右者!

排名第二是《三国演义》,《三国演义》是一部气势恢宏战争的奇书,如果《红楼梦》具有典型的阴柔之美的话,而《三国演义》则具有十足的阳刚之气,整部《三国演义》里塑造了数十位孔武有力的汉子,他们义高云天,视死如归,痛恨那种鼠摸狗盗行为,比如描写夏侯敦拔目啖睛那节,箭射入夏侯敦眼睛里,夏侯敦把箭拔出来,连眼珠了也带出来了,夏侯敦把眼珠子给吃了,然后说父精母血,不能浪费,现在看来仍令人不寒而栗。描写关羽刮骨疗毒那章也同样精彩,刀在骨头上嚓嚓有声,关羽下弈自如,这种超出常人的大丈夫形象能让人不服气吗?还有更多的英雄为他们自身所坚持的正义,蔑视富贵、临难不惧。

另外《三国演义》对智囊人物塑造也是非常成功,这些人胸怀千壑、腹有良谋的饱学之士,关健时判断准确,力排众议,能够把握战机,确实有斡旋天地、扭转乾坤的能力,有的谈笑儒雅、风度翩翩,将人们心目中智者形象描绘的出神入化,鲁迅说:“壮诸葛多智近妖”。这也是罗贯中的败笔,把历史上许多不是诸葛亮所作的事都套在他头上了,反而把他说的不真实了。

《三国演义》能够被领导阶层和掌握一定权利的各界人士所欣赏,主要还在于他的军事谋略,《三国演义》具有很强的实用价值,现在政界人士为提升进级、商界为增加利税,都愿意看《三国》,希望从那里吸取点有用东西,这一点《红楼梦》根本无法和它相比。

金庸在武侠小说里,多次借用《三国演义》的手法,比如《射雕》三擒三纵欧阳锋,就借用了七擒孟获的手法,《笑傲江湖》里左冷禅对武林中的几个佩服与不佩服评论中也有“煮酒论英雄”的痕迹,可见《三国演义》对后人写小说还是有很大的影响,《三国演义》比《水浒》强就强在《水浒》虽劣优于《西游》之幻,然而任意起灭,创作不难,终不如《三国》实录居多,没有高人一等的历史知识是不能把他写好,后来演义类小说多如牛毛,没有那一部能和《三国》相娉美的,四大名著排名第二非《三国》莫属。

《水浒》排在第三位,是许多人不愿意的,《水浒传》塑造的人物形象比《三国》是丰富细腻多了,而且人物的思相性格也是随着故事情节深入而变化的,而《三国》里的人物思想性格从始至终都是一成不变的,比如张飞,开始是性格暴烈、快意恩仇,到死的时候也没变一点,而《水浒》里的林冲则不然,逼上梁山是有个思想过程的,这一点《水浒》比《三国》高出许多。

另外《水浒》中不惜笔墨,描写藩金莲的这个女性人物,含蓄揭示女人的反抗,尽管作者是持批评态度的,但还是使人从这里看到封建社会对女人种种不合理的制度的一种反抗,要比《三国》中的所描绘貂蝉丰富多了,貂蝉更象个间碟式的人物,甚至没有一点自已的思想,而是被上层斗争牺牲了的工具而已。

《水浒》的实用价值也不是很高,里面塑造的智囊人物吴用、公孙胜,《三国》里的智士之才多如牛毛,《水浒》只能屈居第三了。

《西游记》是一部童话小说,可能颇受小读者喜欢,也免强挤进《四大名著》之列,后半部情节雷同,作者不厌其烦。《西游记》成功的塑造了孙悟空、唐僧、猪八戒、沙和尚这几个形象,孙悟空的反判不彻底,也比较盲目,唐僧是最没本事的,但因为是金禅子脱身,就能当领导,孙悟空对这个领导虽然经过几次反复,还是服从了,每当孙悟空和一把手唐僧闹矛盾时,猪八戒就会打击孙悟空,在旁边扇风点火、落井下石,而沙僧只会活希泥。即使西天路上的妖魔鬼怪,孙悟空也没自降几个,这些妖精大都是有来历的,比如那个托塔天王的干女儿,比如如来佛祖的舅舅,比如太白金星的座骑(等于领导的司机),比如某大仙的童子,这些领导们可能很忙,疏于管理他们,这些人成了“灯下黑”为患为害,作威作福,另外西天路上妖精是降了不少,西天路外妖魔鬼怪,就让他们任意的胡作非为了。

《西游记》实用价值不高,挤进四大名著有点免强。

3. 四大名著的历史价值排名 说出理由

四大名著,是我国文学史上的四部巅峰之作,既然是四大名著,当然是最最著名的四部小说,一般中国人,即使没有看过这四本书的原著,借助电视、评书、漫画、连环画等耳濡目染之下,一定也对四大名著有所了解,四大名著中,三国与水浒内容有相似的地方,施耐庵、罗贯中本来也是师徒,西游记和红楼梦则大不相同,因此虽然同是四大名著,从故事性、通俗性、文学艺术性上等也存在着一个高下之分,依照我的了解,试分析如下:
一、最为大众熟悉程度。
1、三国演义。
三国演义英雄人物众多,故事情节性强,易于传播。桃园三结义、三英战吕布、火烧赤壁等故事情节妇孺皆知,刘关张、诸葛亮、曹操等已成脸谱化人物形象,在现实生活中被频频引用,三国演义的评书也流传最为广泛,近来以三国为背景,又衍生出了很多商业类题材,如《水煮三国》等。综合而言,三国是四大名著中流传最广,在现实生活中影响最大,最通俗,最为大家熟悉和津津乐道的一部。
(最为人熟知的三国演义)
查看图片
2、西游记。
西游记中,唐僧和三徒弟也为大家所熟悉,这是最受小朋友欢迎的一本书。但如果单纯认为《西游记》只是一本儿童读物,那就流于肤浅了,透过西游记孙悟空降妖的过程,每个妖都有背景,最后都无罪释放,天上神仙等级制度下的工作生活等,简直是一部《官场现形记》。网络文化的兴起,让西游记中的人物频遭恶搞,从《大话西游》开始,西游记成了被翻拍最多的一部名著,所以西游记位列第二。
3、水浒
水浒中人物繁多,108将,其实真正有雪有肉的刻画的也就十来个,最为大家熟悉的有宋江、吴用、李逵、林冲、武松、花荣等,最受大家喜欢的大概是林冲。水浒一开始是官逼民反,逼上梁山,到结局被朝廷招安,最后和同是农民起义军的方腊恶斗,两败俱伤。可能就是这个结局让老百姓很不爽吧,还有点和“逼上梁山”的主题矛盾,导致受欢迎程度一般,还有农民起义的题材也和所有统治阶级的意志相违背,上层也不愿意多宣传此书。
4、红楼梦
红楼梦相比前三部而言,就通俗性而言,是最为高深的,这使红楼梦成为四大名著中小众化的一本书,于儿童而言,看不懂,于成人而言,没点文学修养,也不太看的明白红楼梦,浅层次的看红楼梦是本言情小说,导致很多人不屑一看,比较而言,红楼梦是老百姓最不熟悉的一部,当然这也是因为普通大众文学欣赏水平有限。
二、故事及情节完整性
1、西游记
故事情节最为完整,历经81难,取完经,功德圆满,该打死的妖怪也打死了,没打死的也算了,恩怨情仇全部解决,看完后也没什么遐想空间和想看续集的想法。西游记抛开刚开始的孙悟空出世和大闹天空,后面的降妖故事内容其实很雷同,唐僧被抓,悟空打的过,正要收服,天上神仙来劝架;打不过的,还是请个神仙来收服。西游记每个故事都可以独立成篇,所以就完整性而言,西游记最完整。
(万人空巷的西游记:小时候热衷于收集西游记的贴画)
2、水浒
水浒的故事本身也很完整,从一开始的逼上梁山,意气风发,到后来的归顺朝廷,委屈求全,窝囊而死,梁山好汉的故事就这么轰轰烈烈开始,窝窝囊囊结束了。但水浒看完后,就是让人感觉难受,为梁山好汉的结局而难过,为奸臣没得到惩治而难过。按照传统评书小说,哪本的结局那些什么潘太师、庞太师、奸相、奸妃都得到了相应的下场,水浒却不是这样的结局,让人不禁感觉可惜和不解气,所以水浒里面的英雄人物很多后来都又出现在了别的评书中,水浒后传也有,只是名气不大。
查看图片
3、三国演义
三国的故事从情节上讲也很完整,三国归晋大一统,历史上也就是这么回事。但就是故事情节上虎头蛇尾,看三国,很多人都看到刘备去世就失去了一半的兴趣往后看了,待到诸葛亮一死,就又少了一半的兴趣,后面的事知道结局是怎么回事就行,很少有人有兴趣详细研究了解。三国的几乎所有精华故事都集中在了刘备去世前,甚至有的说书人,直接就是讲到诸葛亮去世就不往下讲了,三国的故事就算结束了。后面那几十年,草草带过,罗贯中没兴趣,大家也没兴趣,导致了三国情节上的虎头蛇尾。
4、红楼梦
红楼梦的不完整,就如同断臂的维纳斯一样著名,由于曹雪芹生前只写了80回,导致后面续写本颇多,最为认可的高鹗版本,但据懂行的红学家们言,高鹗写的也只能是矬子里挑将军,跟前80回的文笔艺术性比较,判若云泥。根据前80回书中的判词、偈语、暗语等线索提示,对于红楼中人物的结局,不同人解读会有不同的答案,没有一个固定的结局,这让红楼梦成为四大名著中最不完整的一部,也是红楼的一个魅力所在。
三、文学艺术性
1、红楼梦
红楼梦但就文学价值而言,毫无疑问是最高的,红楼梦被认为是中国最具文学成就的古典小说,是中国长篇小说创作的巅峰之作,是网络全书,是知识宝库。对于红楼梦有很多经典的评价,如:毛泽东--《红楼梦》我至少读了五遍……我是把它当历史读的。开头当故事读,后来当历史读。鲁迅---《红楼梦》是中国许多人所知道,至少,是知道这名目的书。谁是作者和续者姑且勿论,单是命意,就因读者的眼光而有种种:经学家看见《易》,道学家看见淫, 才子看见缠绵,革命家看见排满,流言家看见宫闱秘事。。等。
(三位形神俱佳的主演)
2、西游记
西游记是部神魔小说,内容海阔天空,五光十色。就世界范围而言,四大名著中孙悟空的知名度应该是最高的,西游记这本书说简单呢,也很简单,小朋友能看懂,外国人也能看明白,说复杂,那也是很有内涵的。孩子们喜欢其情节的离奇绝妙;成人喜欢其乐观勇敢;娱者爱其快乐与艺术享受;学子恋其可以久久赏读,品味其中深含的学术韵味;而智者可以从中体会出更多的生活哲理与人生智慧。及到现在商业社会,人们又从中学习到了团队管理的智慧!西游记故事可谓男女老少、社会各阶层皆宜,还记得央视《西游记》初播时,可谓万人空巷,如果那时候有收视率统计的话,大概是要接近100%吧。
3、水浒
《水浒传》的艺术成就,最突出地表现在英雄人物的塑造上。在《水浒传》中,至少出现了一二十个个性鲜明的典型形象,这些形象有血有肉,栩栩如生,跃然纸上。水浒也是我国第一部章回体小说,以至后来的很多评书,包括后来的武侠小说人物塑造上都受到水浒英雄人物性格的英雄,热血聚义、纵马驰骋、厮杀疆场,五虎将、双枪将、连环马、钩镰枪等都成为了挥不去的英雄影子。林冲、武松、燕青、鲁智深、花荣、李逵、石秀、时迁,王英扈三娘等英雄人物性格成为后世以英雄为题材的小说取之不尽的宝藏,包括后来的武侠小说,甚至在足球场上,生活中论英雄时,这些绰号也是用的很频繁。犹记得以前跟同学们一大爱好就是背诵互考水浒的英雄绰号和名称。
(林冲和武松的英雄故事最震撼)
4、三国演义
《三国演义》开创了历史小说的先河,书中除了英雄人物的刻画,还有就是对战争与计谋的成功描写。罗贯中师施耐庵的学生,现在很多人认为水浒罗贯中也帮着写了点,三国演义,施耐庵可能也指导写作了。所以三国和水浒有一些相似的地方,比如五虎将,关胜是关羽的替代,林冲和张飞一样也是豹头环眼。水浒讲义,三国讲忠,这也是三国也受统治阶级爱好,乃至影响力超过水浒的一个原因吧。就关羽的地位,那就不是水浒中任何一位英雄所能撼动的。三国的故事虽然流传最广,但单纯就文笔功底而言,在四大名著中应该是比较靠后的,全书语言通俗易懂,但因为叙事时间跨度大,在相同的篇幅内刻画人物比之其他三大名著略显潦草,这是三国文学性差的一个原因,也是三国更为流传的一个原因。

4. 中国四大名著的排名

从雅俗的角度,笔者赞成楼上朋友的排序.
如果从艺术内涵、文学价值的角度排序,则又有不同的看法:
第一:红楼梦。“红学会”专门从事该书研究,许多年来,不断发现其博大精深、深邃无比的艺术内涵和价值。
第二:三国演义。艺术经典,集史、学、研于一体,尤其兵家知识丰富,而且史学教育意义易看懂
第三:西游记。佛学思想丰富、人物塑造成功、善恶好坏分明、思想色彩健康。
第四:水浒传。人物塑造成功,时代色彩较浓,但忠君思想过重,结果令人遗憾无比。

当然,最后还得看提问的朋友以什么为标准进行排序了。希望这些对你有帮助。

5. 四大名著的文学地位排名

红的文学价值较高,有人言老不看三国,少不看水浒,它们两个都给人一定的兴趣倾向.西游记对于现代人就纯粹是娱乐性的了.当然,它们其实都有一定的揭露,都反应了当时社会的某种现象(地球人都知道?),但是我们也不是研究家,用不着太关心这个,你能看出来当然更好,看不出来就当娱乐

6. 四大名著的文学价值

“中国四大小说名著”,指明代的《三国志演义》、《水浒传》、《西游记》和清代的《红楼梦》四部小说。在某种意义上说,它们都是文化密码,我们可以从中解读中国人的历史观、政治观、人生观、生命观等等。
《三国志演义》的历史意识
清朝康熙初年刊行的毛宗岗本《三国志演义》,一开篇引录了一首杨慎的词:“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是非成败转头空: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白发渔樵江渚上,惯看秋月春风。一壶浊酒喜相逢。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谈中。”
这首词传达给我们两个历史感受:第一,不管有多少英雄,他们曾有多少轰轰烈烈的事迹,最终都是“空”的。留下的是什么?是不变的青山和夕阳。中国还是中国,青山还是青山,曾经的英雄不再重现。
可是真的不会重现了吗?这就引出了第二个历史感受:历史英雄仍然生活在我们当中,在我们的心目中,他们的一生借助语言表述方式得以重现——“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谈中”。“笑谈”是一种语言表述方式,是说故事。所以,历史上的英雄还活在当下。
结构框架:分合循环的历史宿命
《三国志演义》的故事,起自“宴桃园豪杰三结义”,终于“降孙皓三分归一统”。在历史叙述中,叙事者总是将充满偶然性的历史事件当作在必然规律支配下肯定发生的事实,于是原本不确定的历史便成为朝着理性目的行进的必然过程。
民间流传的《三国志平话》,原来构想了一个历史寓言:由于西汉初年高祖刘邦残杀功臣,所以功臣们托生成为三国诸侯,最终颠覆了汉王朝。这种不切实际的前世因缘,蕴含着冤冤相报、道德报应的历史宿命,表现的是民间的善恶观念和因果观念。而《三国志演义》却用黄巾起义、三国归晋这种确凿的历史变迁,取代了《三国志平话》的历史寓言。那么,它的开端和结局又蕴含着什么样的象征意蕴呢?
就开端而言,“黄巾起义”对中央政权的冲击,不仅表征了王朝兴衰循环的道理,而且揭示了一个王朝最终灭亡的种种原因:桓、灵二帝用人不当,特权集团——包括宦官和外戚——败坏朝政,激烈的朋党之争,膨胀的个人权欲等等。这里的因果关系是环环相扣的,表现出《三国志演义》对历史的深刻思考。
《三国志演义》小说的结尾,呈现出一种对小说开篇情节的回应。在小说的结尾部分,叙事者常常运用闲笔,提到远在众多章回之前、标志小说开篇的一些情节。比如第一百一十四回,曹髦大喝“吾乃天子也”,这跟第一回刘备幼时同乡中小儿以树下游戏,自称“我为天子,当乘此车盖”,遥相呼应。历史,仿佛在转了一圈以后,又回到了它的起点。
从历史循环论的观点来看,分—合—分—合……构成了一种永无止境的历史过程。这就是毛宗岗所总结的:“天下大势,分久必合,合久必分。”
这种分合循环的历史宿命观并不高明,但比起《三国志平话》因果报应的宿命观,已经是切切实实的历史观念了。
情节主线:悲愤感伤的道德信念
《三国志演义》描述了诸侯割据给人民造成的苦难,在“青梅煮酒”中,还借曹操之口,评述当时局势,嘲讽门阀士族。小说家不赞成由曹操来统一天下,但却肯定曹操在反对门阀士族、诸侯割据中的功劳。同时他又清醒地认识到,曹操毕竟得了“天时”,最终只能由属于曹魏一方的司马氏政权来统一天下。
但是,全书的情节展开却更鲜明地是以蜀汉一方为中心的,小说家极力讴歌、热情寄望的是蜀汉一方。从第一回至第八十五回,小说展开了刘备一生经历的描写。其中有两个转折点:第一个转折点是第二十一回,在这之前,刘备在诸侯争战中只是一个极不起眼的小配角,在这之后,刘备集团作为一股新生的政治势力开始与曹操集团正面对抗;第二个转折点是第四十三回赤壁之战,在这之前,刘备东奔西走,狼狈不堪,在这之后,刘备取得荆、襄数郡,并将势力发展到了西川。而刘备一生最重要的事迹是三顾茅庐。从第三十七回至第一百零三回,小说实际上书写了“诸葛亮传”,以赤壁之战、三气周瑜、七擒孟获、六出祁山等重要情节,展开蜀汉惊天动地的战绩。
《三国志演义》以蜀汉为中心的总体构思,具有深刻的寓意。本来,就像“春秋无义战”一样,三国争战也无所谓正义与邪恶的区别。但是由于小说家赋予三国中的刘备集团以“占人和”、得民心的客观条件,“上报国家,下安黎庶”的政治理想,使刘备集团成为正义力量的象征,而与之相对立的曹操集团却成为邪恶势力的代表。这种“拥刘反曹”的政治倾向,既表现了中国古代平民百姓的心理和愿望,又浸透了源远流长的封建正统观念,是二者的融合,构成一种强烈的道德信念。
可是,严酷的历史事实是,真正实现统一的是由邪恶力量曹魏一方派生出来的司马氏政权,以正义力量刘蜀一方来统一天下终究成为幻灭的理想。诸葛亮临终时不能不哀叹:“吾本欲竭忠尽力,恢复中原,重兴汉室,奈天意如此,吾旦夕将亡矣!”《三国志演义》小说的后半部流溢着浓重的感伤情调,就像铺天盖地的迷雾一样弥漫寰宇,压得人喘不过气来。
《水浒传》的政治思考
如果说《三国志演义》是在问鼎逐鹿的政权斗争中思考历史兴亡的话,那么,《水浒传》小说则是在绿林好汉的草莽世界中展示社会动乱。《水浒传》小说的故事始于“张天师祈禳瘟疫,洪太尉误走妖魔”,北宋嘉祐三年,京师瘟疫盛行,民不聊生,殿前太尉洪信奉仁宗圣旨,到江西信州龙虎山,宣请天师张真人到朝廷祈禳瘟疫。洪太尉到信州贵溪县,游览伏魔殿,擅自打开殿门,掀开石碑、石龟压着的青石板:“石板底下,却是一个万丈深浅地穴。只见穴内刮刺刺一声响亮,那一声响亮过处,只见一道黑气,从穴里滚将起来,掀塌了半个殿角。那道黑气直冲上半天里,空中散作百十道金光,望四面八方去了。”这就是“三十六员天罡星,七十二座地煞星,共是一百单八个魔君”——即梁山泊首领的来历。
因天灾引起人祸,这是有深刻的寓意的。“洪太尉误走妖魔”的事情,距离梁山好汉揭竿而起的徽宗宣和元年,有61年。60年一甲子,这有某种特殊寓意,指出宋徽宗的社会动乱来源于61年前的宋仁宗。仁宗朝是北宋盛世,小说显然隐含着“从盛世寻求乱世根源”的叙事动机。
小说的故事终于“宋公明神聚蓼儿洼,徽宗帝梦游梁山泊”,宋江兄弟零落星散以后,大半惨死,受玉帝敕封,阴魂聚于蓼儿洼。一天,宋徽宗梦游梁山泊,得知宋江等人冤情,惊醒后,命宿太尉查明真相,下旨封宋江为“忠烈义济灵应侯”,在梁山泊“起盖庙宇,大建祠堂,妆塑宋江等殁于王事诸多将佐神像。”,四时享祭。
祸由皇帝而起,由皇帝而终,小说构成了一个完整的叙事结构,对宋江起义的发生和结局做历史和政治的阐释。我把这种阐释概括为“魔君三部曲”。108位好汉本是“魔君”,最后却变为神。神和魔之间的冲突在《西游记》小说里大量展开,《水浒传》讲的是魔变成神的过程,包括三个故事:第一,群魔乱世;第二,改邪归正;第三,荣升天神。这个“魔君三部曲”隐含着深层政治思考,它蕴含三重寓意,即“官逼民反”、“替天行道”和“忠义之烈”。
官逼民反
首先,一百单八个“魔君”降生社会的原因,是奉了圣旨的洪太尉“误”放出来的,这一描写隐喻着“乱自上作”、“官逼民反”的思想。
金圣叹整理出版了《第五才子书施耐庵水浒传》,在《水浒传序》中他说:《水浒传》“无美不归绿林,无恶不归朝廷”。在第一回批语中他又说:“一部大书,将写一百八人也,乃开书未写一百八人,先写高俅,则是乱自上作也。”深有见地。
《水浒传》小说第一回,写破落户子弟高俅受到宋徽宗的宠用,从一个市井无赖升迁为殿帅府太尉,倚势逞强,无恶不作。高俅不务正业,“自小不成家业”,“只在东京城里城外帮闲”,而且品行不好,“若论仁义礼智,信行忠良,却是不会”。但他有特长,“只好刺枪使棒,最是踢得好脚气毬”。高俅在东京难以存身,“只得来淮西临淮州,投奔一个开赌坊的闲汉柳大郎”。后来遇赦,高俅要回东京,柳大郎乘机将他托付给“东京城里金梁桥下开生药铺的董将仕”。董将仕怕他影响自己的子女,将他推荐给小苏学士。小苏学士又把他推荐给王驸马,由此得以接近端王,即后来的徽宗,飞黄腾达,“没半年之间,直抬举高俅做到殿前府太尉职事”。
小说家借高俅发迹的故事告诉我们,北宋徽宗时期官员的素质并不高,甚至普遍低下,这就造成了官员的贪欲,成为政治黑暗的根源。同时这是人才选拔体制的问题,皇帝仅凭自己的喜好就可以让你生、让你死,让你升官、让你贬职。所以高俅的故事隐喻的是对整个政治体制的批判和失望,对整体官员素质低下的失望,这才导致百姓揭竿而起,“乱自上作”。
替天行道
其次,一百单八个“魔君”降世,纠集在梁山泊,一方面扰乱了“大宋天下”,“兀自要和大宋皇帝做个对头”;一方面又成为“宋朝忠良”,力图以违背现实政治秩序的叛逆行为来达到整顿伦理纲纪的最终目的。这隐喻着“替天行道”思想的复杂内涵。
梁山泊杏黄旗上大书的口号是“替天行道”,这是一个含意模糊的口号。
“替天行道”可以是造反的口号。孔子说“天无二日,民无二王”,“代天行道”原本只能是皇帝的专利,现在居然有人擅自出来“替天”了,这便说明原来的皇帝已经不能代表“天”了,必须取而代之。但是,“替天行道”也可以是一个妥协的口号。在古代社会里,反叛政府的武装力量不敢“擅改年号”,不愿像李逵那样公然宣称夺取皇帝的“鸟位”的时候,便可以用这个口号,把“天”说成是当今皇帝,把自己的反叛行为说成是代替皇帝单杀赃官污吏谗佞之人。这样一来,反叛政府的武装力量就可以给自己留下回旋的余地。
在《水浒传》小说中,九天玄女教导梁山义军领袖宋江说:“汝可替天行道,为主全忠仗义,为臣辅国安民,去邪归正。”小说第七十一回从天而降的镌有天书的石碣,侧首一边写着“替天行道”,另一边写着“忠义双全”——从这些描写我们可以看出,在《水浒传》小说里,“忠”、“义”是相辅相成的。
“忠义之烈”
造反与效忠原本是对立的两码事,怎么能够把它们统一起来呢?《水浒传》提供了一条切实可行的道路,那就是招安。
正是因为社会黑暗,奸臣当道,这才使得忠义之士被逼无奈,走投无路,迫不得已地采取先造反而后受招安的方式,以达到“为国尽忠”的目的,完成“替天行道”的使命。小说第七十一回,宋江在“英雄排座次”时写的《满江红》词说得很明白:“……中心愿,平虏保民安国。日月常悬忠烈胆,风尘障却奸邪目。望天王降诏早招安,心方足。”后来燕青到东京,又向徽宗进言:“宋江这伙,旗上大书‘替天行道’,堂设‘忠义’为名,不敢侵占州府,不肯扰害良民,单杀贪官污吏,谗佞之人。只是早望招安,愿与国家出力。”就在“替天行道”、“忠义双全”的旗号下,经过几番周折,排除了朝廷之中和梁山内部的重重阻力,宋江带领众兄弟惩恶除暴,救困扶危,创造条件,终于接受招安,替皇帝北征南讨,遏止觊觎国鼎的辽军,扫除不“替天行道”的方腊。
然而,即使“魔君”已经改“邪”归“正”了,但在现实政治中仍然不得善终。这批“替天行道”英雄,仍然被误国之臣、无道之君逼向了绝路。小说的结局只能是:“煞曜罡星今已矣,谗臣贼子尚依然”。
《水浒传》小说这样的描写,引发了一个相当深刻的文化思考,这就是在中国古代社会中政治与道德的严重分裂。宋江等人最终的结局说明,招安也许是坦途,但却意味着生命会消亡。这是对传统政治的深刻思考。这种政治思考告诉你,当你步入政治的漩涡中时,你可能面临道德的考验,可能最终要付出生命的代价。
《西游记》的人生哲理
一部《西游记》,是一部孙悟空的英雄史,记录了他的出生、成长、奋斗,直到成为“斗战胜佛”的全过程,探求他追求自由、追求平等、追求成功的人生意义。
自在不成人
《西游记》小说写孙悟空的出生,有一点和普通人大不一样的地方:他是天生地长的,从石头缝里蹦出来的神猴。
孙悟空从石头里蹦出来,他就摆脱了人与生俱有的社会关系。任何一个个体的人,当他来到这个世界的时候,无可奈何地落入社会关系网中,有父母、兄弟姐妹,这是一种非常复杂的网络。个体的人与生俱来地落入社会关系网中,不是“自在”的,不能想干什么就干什么。中国传统的社会结构是一种家庭、家族、宗族式的社会结构,中国的文化也是这种家族文化或宗族文化。咱们习惯说“国家”,“国”是放大了的“家”。“忠”是放大了的“孝”而已,臣子对君主的“忠”是子女对父母的“孝”的放大。美猴王没有家庭的束缚,也就意味着他一开始就不受任何的社会束缚,用小说的话,就是“不服麒麟辖,不服凤凰管,又不服人间王位拘束”,成为一个摆脱一切社会关系的原生态的人。
那么,作为一个原生态的人,是不是就获得了真正的“自在”呢?这还不行。石猴有一天突然发现,自己生活的环境太狭隘了,来来回回的就是在花果山上,交往的就是那些个猴哥猴弟。他想要拥有更大的空间和世界,所以他就去寻仙问道,有了种种法力。这既提升了个人能力,同时也拓展了无穷的生存空间。一个筋斗云就可以翻出十万八千里,生活空间如此之大,可以为所欲为,来去自如。
有了这么广阔的生存空间,人就能获得真正的“自在”了吗?还是不行。孙悟空有一天突然悲叹起来,他看到老猴子一个个死去,想到自己迟早也要死去。孙悟空努力超越,到阎罗殿去,把自己的名字从生死簿中勾掉。
于是,孙悟空有了绝对意义上的自由。作为个体人,这是自由的最高境界。但是对社会人来说,却触犯了规范,社会不允许没有经过任何修炼就得到这种绝对自由。孙悟空扰乱了正常秩序,对于这样一个人,社会要么剿灭他,要么改造他。
孙悟空对精神自由的追求是被唤醒的,原来他只有对空间自由和时间自由的追求,但一旦上了天庭,孙悟空就变化了,他有对“名”的追求。原来他是没有追求“名”的意识的,你叫他美猴王也罢,叫他悟空也罢,什么都行。所以当孙悟空第一次被收容到天庭时,让他当“弼马温”,他还挺高兴,可以天天管马。
可是,当他知道“弼马温”是个未入流品的官职的时候,他明白了人和人之间还有官职的区别,于是他又造反了。他给自己创造了响亮的名号——“齐天大圣”。这是社会教他的。社会教他,人和人不一样,由于有制度化的衡量标准,人总是要被贴上各种各样的标签。当社会给你贴上标签的时候,你就得到一种精神满足。
社会教给孙悟空知识的过程就是他个人的欲望不断膨胀的过程。最后他提出一个最极端的口号,就是“皇帝轮流做,明年到我家”。孙悟空说这是“常言道”,咱们要追问:这“常言”是哪儿来的?孙悟空不识字,他从哪儿学到这“常言”呢?花果山猴子们哪能知道“皇帝”是什么?这显然是玉皇大帝和臣子们教的。在天庭生活的耳濡目染中,孙悟空受到了熏陶,被知识化了。他逐渐失去原本有的“赤子之心”,导致了个人欲望的极端膨胀。
有了个人欲望的极端膨胀之后,社会就不能容忍他了。有人赞扬说“皇帝轮流做”体现出“造反精神”。但这种造反精神如果应该得到肯定的话,那么这个社会就毫无秩序可言了。“皇帝轮流做”,是靠能力还是靠年龄?怎么“轮流”法?如果人人想要当皇帝,这只能导致个人欲望的极端膨胀,造成社会秩序的残酷破坏。
孙悟空打破了这种社会规律,扰乱了正常的文化秩序,这必定要受到惩罚。小说采取了寓意性的写法,用“如来佛的掌心”代表一种无所不能的社会规范,个人有再大的能耐也逃不出如来佛的手掌心。“个体人”一旦步入社会,就不可能再有绝对的自由自在,不可能再为所欲为了。
《西游记》小说揭示了规范和自由之间的矛盾对人一生发展过程所起的作用。随着他个人欲望的不断膨胀,社会对他的压制的手段也越来越严厉。凭借一身高超的武艺,美猴王几乎所向无敌,但是他终究逃不脱社会关系之网。
成人不自在
孙悟空遇到唐僧,投身西天取经的事业,这是偶然的事情吗?不完全是。《西游记》充满着喜剧的、游戏的色彩。在阅读《西游记》的时候,我们想都没想过,孙悟空被压在五指山下,该有多么沉重!没有人会替孙悟空掬一把辛酸泪。不是幸灾乐祸,而是知道孙悟空不会总被压在山下,他迟早会出来的。这是因为,在《西游记》小说中,孙悟空生活在一个有希望的、正常的社会里,这样的社会能给有能耐的人提供种种机会。这种情况与《水浒传》相反,《水浒传》是不给人希望的社会,所以英雄只能被逼上梁山。但是孙悟空不会被逼上梁山,因为他生活的社会能够让他发挥自己的才能,达到“成人”的境界。
所以小说就有了一个寓意性的写法——“紧箍儿”。紧箍儿是有形的东西,但却有无形的含义。孙悟空头上的紧箍儿是怎么戴上的?是他自己戴上的。他看到藏着紧箍儿的花帽子漂亮,就自己给自己戴上了。这是一种寓意性的写法,说明孙悟空是心甘情愿地接受社会规范,保护唐僧西天取经的。“紧箍咒”有一个很雅的名字,叫“定心真言”。只有把孙悟空的心“定”住,他才能真正地长大成人。
于是,西天取经,是孙悟空充分发挥个人能力的过程,更是他收心敛性的过程。西天取经赋予孙悟空的任务,就是要求他保护唐僧一步一步走到西天去,跋山涉水,不能偷懒。这是一种人生的命题,人生是一步一步走过来的,人生最大的价值不在于目的,而在于过程。
西天取经的八十一难,并没有内在的逻辑联系。那些周而复始、形形色色的险阻与妖魔,在这一意义上,都不过是作为孙悟空修心过程中所遇障碍的象征。小说第十七回写道:“菩萨、妖精,总是一念。”妖魔生于一念之间。八十一难的磨炼,无非是隐喻着一个人明心见性必须经过长期艰苦的“渐悟”过程。
任何社会中的人都面临着“自在”和“成人”的两难处境,你生活在社会当中,一方面希望有更多自由,另一方面又发现面临着种种约束。这是两难的,人的一生就是在这种两难处境当中找到最佳位置。在这个意义上,孙悟空是成功的。
《红楼梦》的生命体验
《红楼梦》有非常丰厚的文化价值,但今天我们只能讲一个主题,就是生命体验。这种生命体验,在某种意义上说是一种悲剧性的体验。
这种“极苦极郁”的悲剧性的体验,集中地表现在小说主人公贾宝玉的身上。在小说中,贾宝玉第一次正式登场,小说家就把贾宝玉放到被人质疑甚至嘲笑的审判席上:“无故寻愁觅恨,有时似傻如狂。纵然生得好皮囊,腹内原来草莽。”“富贵不知乐业,贫穷难耐凄凉。可怜辜负好韶光,于国于家无望。天下无能第一,古今不肖无双。寄言纨绔与膏粱,莫效此儿形状。”
这里有两个要点值得注意:第一,把贾宝玉跟“世人”相对立,甚至到了“天下无能第一,古今不肖无双”的地步,他是一个独特的个体。第二个要点是,贾宝玉觉着自己不是这个世界的人,与这个社会格格不入,因为他有着一种与生俱来的超前的体验:“无故寻愁觅恨,有时似傻如狂”。他始终沉浸在一种自我的悲哀中。
迈进成年门槛的深沉恐惧
《红楼梦》中的贾宝玉形象,有一个特点可以得到共识,就是他在贾府这个大家庭中,属于一个应该负责任而不负责任的人。
对家庭有意义的人生道路是传统的读书做官,光宗耀祖,而贾宝玉却打心眼里厌恶这种道路,甚至多次对这种读书做官的人生道路提出尖锐的批判。
再从贾宝玉的心理状态来看,他有着一种与生俱来的迈进成年门槛的深沉恐惧。
在小说里,贾宝玉的这种恐惧有着文化的、社会的根源。中国古代的宗法制度是“嫡长子制度”。在一个家庭里,只有嫡长子才是合法的继承人。如果贾珠还在世,他是当然的嫡长子。但是贾珠早早去世了,腾出位置给贾宝玉。贾宝玉不得不担负起继承贾府家族事业的责任,这是他绝对不愿意承担家族的责任。
感知社会人生的热切温情
同贾宝玉对家庭、对社会的极度冷漠的态度相比较,他对人生、对生命却有着一种极其热烈的情感。一冷一热,截然相反。通过贾宝玉形象的塑造,小说深刻地表现了人的生存悲剧。
小说中警幻仙姑评价这种情感,称作“意淫”。脂砚斋批语解释“意淫”说:“按宝玉一生心性,只不过是‘体贴’二字”。
在小说里,“意淫”还有一种说法,叫“情不情”。凡世界上无知无识的东西叫“不情”。脂砚斋评语说:“宝玉情不情,黛玉情情。”所谓“情不情”、“情情”,第一个“情”是动词,第二个“情”是名词。
当听到林黛玉吟咏《葬花辞》时,宝玉哭倒在地,他想:“黛玉的花颜月貌,将来亦到无可寻觅之时……推之于他人,如宝钗、香菱、袭人等,亦可到无可寻觅之时”。如果说宝钗、袭人还跟他有密切的关系,那么香菱是薛蟠的妾,跟他有什么关系,能让他如此关心呢?所以贾宝玉的情感逻辑是非逻辑性的,他甚至想到:“斯处,斯园,斯花,斯柳,又不知当属谁姓矣。”世间一切有灵无灵的事物,宝玉都觉着跟自己相关。在贾宝玉看来,人的重合价值不仅在于关心自己,而且在于关心自己所面对的所有事物,所以叫“情不情”。
贾宝玉的“情不情”,表现出一种超越经验的人生感受。他尝受的是一种情感受到压抑和摧残的个人的痛苦,也是一种对生命转瞬即逝、飘泊无依的感受,是一种生命的悲剧感受。

以上供参考,请采纳

7. 四大名著最佳排名

四大名著的影响力比较和排名

一、最为大众熟悉程度。
1、三国演义。

三国演义英雄人物众多,故事情节性强,易于传播。桃园三结义、三英战吕布、火烧赤壁等故事情节妇孺皆知,刘关张、诸葛亮、曹操等已成脸谱化人物形象,在现实生活中被频频引用,三国演义的评书也流传最为广泛,近来以三国为背景,又衍生出了很多商业类题材,如《水煮三国》等。综合而言,三国是四大名著中流传最广,在现实生活中影响最大,最通俗,最为大家熟悉和津津乐道的一部。

(最为人熟知的三国演义)

2、西游记。

西游记中,唐僧和三徒弟也为大家所熟悉,这是最受小朋友欢迎的一本书。但如果单纯认为《西游记》只是一本儿童读物,那就流于肤浅了,透过西游记孙悟空降妖的过程,每个妖都有背景,最后都无罪释放,天上神仙等级制度下的工作生活等,简直是一部《官场现形记》。网络文化的兴起,让西游记中的人物频遭恶搞,从《大话西游》开始,西游记成了被翻拍最多的一部名著,所以西游记位列第二。

3、水浒

水浒中人物繁多,108将,其实真正有雪有肉的刻画的也就十来个,最为大家熟悉的有宋江、吴用、李逵、林冲、武松、花荣等,最受大家喜欢的大概是林冲。水浒一开始是官逼民反,逼上梁山,到结局被朝廷招安,最后和同是农民起义军的方腊恶斗,两败俱伤。可能就是这个结局让老百姓很不爽吧,还有点和“逼上梁山”的主题矛盾,导致受欢迎程度一般,还有农民起义的题材也和所有统治阶级的意志相违背,上层也不愿意多宣传此书。

4、红楼梦

红楼梦相比前三部而言,就通俗性而言,是最为高深的,这使红楼梦成为四大名著中小众化的一本书,于儿童而言,看不懂,于成人而言,没点文学修养,也不太看的明白红楼梦,浅层次的看红楼梦是本言情小说,导致很多人不屑一看,比较而言,红楼梦是老百姓最不熟悉的一部,当然这也是因为普通大众文学欣赏水平有限。

二、故事及情节完整性

1、西游记

故事情节最为完整,历经81难,取完经,功德圆满,该打死的妖怪也打死了,没打死的也算了,恩怨情仇全部解决,看完后也没什么遐想空间和想看续集的想法。西游记抛开刚开始的孙悟空出世和大闹天空,后面的降妖故事内容其实很雷同,唐僧被抓,悟空打的过,正要收服,天上神仙来劝架;打不过的,还是请个神仙来收服。西游记每个故事都可以独立成篇,所以就完整性而言,西游记最完整。

(万人空巷的西游记:小时候热衷于收集西游记的贴画)

2、水浒

水浒的故事本身也很完整,从一开始的逼上梁山,意气风发,到后来的归顺朝廷,委屈求全,窝囊而死,梁山好汉的故事就这么轰轰烈烈开始,窝窝囊囊结束了。但水浒看完后,就是让人感觉难受,为梁山好汉的结局而难过,为奸臣没得到惩治而难过。按照传统评书小说,哪本的结局那些什么潘太师、庞太师、奸相、奸妃都得到了相应的下场,水浒却不是这样的结局,让人不禁感觉可惜和不解气,所以水浒里面的英雄人物很多后来都又出现在了别的评书中,水浒后传也有,只是名气不大。

3、三国演义

三国的故事从情节上讲也很完整,三国归晋大一统,历史上也就是这么回事。但就是故事情节上虎头蛇尾,看三国,很多人都看到刘备去世就失去了一半的兴趣往后看了,待到诸葛亮一死,就又少了一半的兴趣,后面的事知道结局是怎么回事就行,很少有人有兴趣详细研究了解。三国的几乎所有精华故事都集中在了刘备去世前,甚至有的说书人,直接就是讲到诸葛亮去世就不往下讲了,三国的故事就算结束了。后面那几十年,草草带过,罗贯中没兴趣,大家也没兴趣,导致了三国情节上的虎头蛇尾。

4、红楼梦

红楼梦的不完整,就如同断臂的维纳斯一样著名,由于曹雪芹生前只写了80回,导致后面续写本颇多,最为认可的高鹗版本,但据懂行的红学家们言,高鹗写的也只能是矬子里挑将军,跟前80回的文笔艺术性比较,判若云泥。根据前80回书中的判词、偈语、暗语等线索提示,对于红楼中人物的结局,不同人解读会有不同的答案,没有一个固定的结局,这让红楼梦成为四大名著中最不完整的一部,也是红楼的一个魅力所在。

三、文学艺术性

1、红楼梦

红楼梦但就文学价值而言,毫无疑问是最高的,红楼梦被认为是中国最具文学成就的古典小说,是中国长篇小说创作的巅峰之作,是网络全书,是知识宝库。对于红楼梦有很多经典的评价,如:毛泽东--《红楼梦》我至少读了五遍……我是把它当历史读的。开头当故事读,后来当历史读。鲁迅---《红楼梦》是中国许多人所知道,至少,是知道这名目的书。谁是作者和续者姑且勿论,单是命意,就因读者的眼光而有种种:经学家看见《易》,道学家看见淫,
才子看见缠绵,革命家看见排满,流言家看见宫闱秘事。。等。

2、西游记

西游记是部神魔小说,内容海阔天空,五光十色。就世界范围而言,四大名著中孙悟空的知名度应该是最高的,西游记这本书说简单呢,也很简单,小朋友能看懂,外国人也能看明白,说复杂,那也是很有内涵的。孩子们喜欢其情节的离奇绝妙;成人喜欢其乐观勇敢;娱者爱其快乐与艺术享受;学子恋其可以久久赏读,品味其中深含的学术韵味;而智者可以从中体会出更多的生活哲理与人生智慧。及到现在商业社会,人们又从中学习到了团队管理的智慧!西游记故事可谓男女老少、社会各阶层皆宜,还记得央视《西游记》初播时,可谓万人空巷,如果那时候有收视率统计的话,大概是要接近100%吧。

3、水浒

《水浒传》的艺术成就,最突出地表现在英雄人物的塑造上。在《水浒传》中,至少出现了一二十个个性鲜明的典型形象,这些形象有血有肉,栩栩如生,跃然纸上。水浒也是我国第一部章回体小说,以至后来的很多评书,包括后来的武侠小说人物塑造上都受到水浒英雄人物性格的英雄,热血聚义、纵马驰骋、厮杀疆场,五虎将、双枪将、连环马、钩镰枪等都成为了挥不去的英雄影子。林冲、武松、燕青、鲁智深、花荣、李逵、石秀、时迁,王英扈三娘等英雄人物性格成为后世以英雄为题材的小说取之不尽的宝藏,包括后来的武侠小说,甚至在足球场上,生活中论英雄时,这些绰号也是用的很频繁。犹记得以前跟同学们一大爱好就是背诵互考水浒的英雄绰号和名称。

4、三国演义

《三国演义》开创了历史小说的先河,书中除了英雄人物的刻画,还有就是对战争与计谋的成功描写。罗贯中师施耐庵的学生,现在很多人认为水浒罗贯中也帮着写了点,三国演义,施耐庵可能也指导写作了。所以三国和水浒有一些相似的地方,比如五虎将,关胜是关羽的替代,林冲和张飞一样也是豹头环眼。水浒讲义,三国讲忠,这也是三国也受统治阶级爱好,乃至影响力超过水浒的一个原因吧。就关羽的地位,那就不是水浒中任何一位英雄所能撼动的。三国的故事虽然流传最广,但单纯就文笔功底而言,在四大名著中应该是比较靠后的,全书语言通俗易懂,但因为叙事时间跨度大,在相同的篇幅内刻画人物比之其他三大名著略显潦草,这是三国文学性差的一个原因,也是三国更为流传的一个原因。

综上而言,四大名著在文学史上影响深远,对我们的生活也影响深远,其知名度、文学性、艺术性、故事性都是非常非常优秀的,所谓排名也只是在四大名著中的相对排名,本文的排名只是我个人的一些浅见,实际上他们之间的差别可能很小很小,或者是见仁见智,没有定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