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雨果的个人介绍
雨果简介
维克多·雨果是法国浪漫主义学运动的领袖,是法国文学史上最伟大的作家之一。他的一生几乎跨越整个19世纪,他的文学生涯达60年之久,创作力经久不衰。他的浪漫主义
小说精彩动人,雄浑有力,对读者具有永久的魅力。
雨果1802年生于法国南部的欠尚松城。祖父是木匠,父亲是共和国军队的军官,曾被拿破仑的哥哥西班牙王约瑟夫·波拿巴授予将军衔,是这位国王的亲信重臣。
雨果天资聪慧,9岁就开始写诗。15岁写的《读书乐》受到法兰西学士院的奖励;20岁时因发表诗集的《颂歌与杂诗》,国王路易十八赐给他年金。
1827年,雨果发表剧本《克伦威尔》及其序言。剧本虽未能演出,但那篇序言却被
认为是法国浪漫主义的宣言,成为文学史上划时代的文献。它对法国浪漫主义文学的发展起了很大的推动作用。
1830年,雨果的剧本《欧那尼》在法兰西院大剧院上演,产生了巨大的影响,确立了浪漫主义在法国文坛上的主导地位。
《欧那尼》写的是16世纪西班牙一个贵族出身的强盗欧那尼反抗国王的故事,雨果赞美了强盗的侠义和高尚,表现了强烈的反封建倾向。
1830年7月,法国发生了“七月革命”,封建复辟王朝被翻了。雨果热情赞扬革命,歌颂那些革命者,写诗哀悼那些在巷战中牺牲的英雄。
1831年发表的《巴黎圣母院》是雨果最富有浪漫主义小说。小说的情节曲折离奇,
紧张生动,变幻莫测,富有戏剧性和传奇色彩。
故事发生在中世纪。“愚人节”那天,流浪的吉卜赛艺人在广场上表演歌舞,有个叫埃斯梅拉达的吉卜赛姑娘吸引了来往的行人,她长得美丽动人舞姿也非常优美。
这时,巴黎圣母院的副主教克罗德·弗罗洛一下子对美丽的梅拉达着了迷,他内心燃烧着情欲之火,疯狂地爱上了她。于是他命令教堂敲钟人,相貌奇丑无比的卡西莫多把埃斯梅拉达抢来。结果法国国王的弓箭队长法比救下了埃斯梅拉达,抓住了卡西莫多。他把敲钟人带到广场上鞭笞,善良的吉卜赛姑娘不计前仇,反而送水给卡西莫多喝。
敲钟人虽然外貌丑陋,内心却纯洁高尚,他非常感激埃斯梅拉达,也爱上了她。天真的埃斯梅拉达对法比一见钟情,两人约会时,弗罗洛悄悄在后面跟着,出于嫉妒,他用刀刺伤了法比,然后逃跑了。埃梅斯拉达却因谋杀罪被判死刑。卡西莫多把埃斯梅拉达从绞刑架下抢了出来,藏在巴黎圣母院内,弗罗洛趁机威胁吉卜赛姑娘,让她满足他的情欲,遭到拒绝后,把她交给了国王的军队,无辜的姑娘被绞死了。卡西莫多愤怒地把弗罗洛推下教堂摔死,他拥抱着埃斯梅拉达的尸体也死去了。
小说表现了雨果对封建政府和教会的强烈憎恨,同时也反映了他对下层人民的深切同情。
“七月革命”之后,法国建立了以金融家路易·菲力浦为首的大资产阶级统治的“七月
王朝。”七月王朝不断对雨果进行拉拢,1841年雨果被选入法兰西学士院,1845年,路易·菲力浦封他为法兰西贵族世卿,还当上了贵族院议员。雨果创作中的斗争热情减弱了,1843年,他写了一个神秘主义剧本《卫戍官》,上演时被观众喝倒彩,遭到了失败。雨果为此沉默了将近10年没有写作。
1848年6月,巴黎人民举行革命,推翻了七月王朝,成立了共和国。开始雨果对革命并不理解,但当大资产阶级阴谋消灭共和国时,雨果却成了一个坚定的共和主义者。1851年12月,路易·波拿巴发动政变,雨果参加了共和党人组织的反政变起义。路易·波拿巴上台后建立了法兰西第二帝国。他实行恐怖政策,对反抗者无情镇压。雨果也遭到迫害,不得不流亡国外。
流亡期间,雨果一直坚持对拿破仑三世的斗争,他写政治讽刺小册子和政治讽刺诗,猛烈抨击拿破仑三世的独裁统治。这时期,他先后发表了长篇小说《悲惨世界》、《海上劳工》和《笑面人》。
《悲惨世界》是雨果的代表作。小说的情节大致是这样的:农民出身的贫穷工人冉阿让有一次看见姐姐的几个孩子饿得直哭,于是去偷面包,不幸被人抓住,判了5年徒刑。他几次越狱,被抓回来又加判了共14年刑期,结果为了一块面包坐了19年的牢。出狱之后,冉阿让到处遭人白眼,没有工作,没有饭吃,他发誓一定要向社会复仇。这时,一个叫米里哀的主教感化了他,他决心行善积德,做一个好人。
他化名马德兰,在一个城市办了个工厂,成为富翁。他为贫穷的人提供就业机会,给他们饭吃,给他们房子,他处处乐于助人,被市民们选为市长。这时,市里来了一个叫芒汀的姑娘,她原是农村姑娘,到城里做工,被人诱骗生下一个女儿。她把女儿珂赛特寄养在一个旅店老板家中,老板是个恶棍,趁机敲诈她,芒汀被迫卖掉美丽的头发、漂亮的牙齿,又卖身当了妓女,最后贫困交加,病得奄奄一息,冉阿让听说后立即去照顾她,答应在她死后抚
养她女儿珂赛特。这时,警察沙威正追捕失踪多年的苦役犯冉阿让,在马德兰市,他抓住了一个贫穷的工人,认为他就是冉阿让,准备把他送进监狱,为了救这个无辜的工人,冉阿让挺身而出,主动承认了自己的身份。他又落入警察手中,去监狱的路上,他设法逃脱了。
冉阿让马上找到珂赛特,带着她躲在一个僻偏的修道院里。多年过去了,珂赛特已长成了一个漂亮的大姑娘,她和一个共和党人马吕斯相爱了。1832年,巴黎爆发了共和党领导的起义,遭到七月王朝的血腥镇压,马吕斯身负重伤,冉阿让冒着生命危险通过下水道把他救了出来。这时,沙威混进起义者队伍进行侦察,被抓住后判处死刑,由冉阿让去执行命令,枪毙沙威,但冉阿让却把沙威放了。沙威在冉阿让的高尚人格前羞愧难容,投河自杀。
珂赛特和马吕斯结婚了,年轻人非常幸福。冉阿让一个人过着孤独的日子,最后他死在了珂赛特的怀里。
《悲惨世界》揭露了资本主义社会的尖锐矛盾和贫富悬殊,描写了下层人民的痛苦命运,提出了当时社会的三个迫切问题:“贫穷使男子潦倒,饥饿使妇女堕落,黑暗使儿童羸弱,”猛烈抨击了资产阶级法律的虚伪。全面反映了19世纪前半期法国的社会政治生活。
所以,小说受到全世界人民的欢迎。到了20世纪,它又多次被改编成电影,同样吸引了无数的观众。
1870年普法战争爆发,法国在色当兵败之后,普鲁士军队直逼巴黎。在这国家危亡的紧要关头,雨果在流亡了19年之后回到了祖国。他到处发表演讲,号召法国人民起来抗击德国侵略者,保卫祖国。他还用他的著作和朗诵诗歌得来的报酬买了2门大炮,表现了崇高的爱国精神。
巴黎公社起义时,雨果并不理解这次革命。但当公社失败后,反动政府疯狂镇压公社社员时,雨果又愤怒谴责反动派的兽行,他呼吁赦免全部公社社员,并在报纸上宣布将自己在比利时首都布鲁塞尔的住宅提供给流亡的社员作避难所。为此,他的家遭到反动暴徒的袭击,他自己险些丧命,但他仍然坚持自己的立场。
1885年,雨果逝世。法国人民为这位伟大的诗人举行了国葬。他的遗体被安葬在专门安葬伟人的先贤祠。
雨果简介
在近代的世界上,只有西欧最为发达,而法国又是西欧的一个中心。它在17世纪成为西欧最强大的封建君主制国家,以后出现了启蒙运动、法国大革命、拿破仑帝国、1830年的七月革命和1848年的二月革命、普法战争、巴黎公社等等,这些人所共知的历史事件,都使法国成为令世人瞩目的中心,影响着欧洲乃至整个世界。
19世纪是法国社会最为动荡的时代,但是动荡不安的社会生活正是产生种种文学思潮的温床,所以对于文学的发展来说,19世纪又是法国文学史上最辉煌的时代,雨果、巴尔扎克和左拉等光辉的名字,也正是由此传遍了整个世界。
维克多·雨果生于1802年2月26日,正值拿破仑帝国的鼎盛时期。他的父亲是拿破仑部下的将军,母亲则拥护王室,两人因感情不合而分居,雨果跟随母亲生活。他天资聪颖,喜欢读书,10多岁就写了成千上万行的诗歌。由于母亲保守思想的影响,雨果在青年时代同情保王党,曾因写诗歌颂王朝和天主教而获奖。17岁时与兄长一起创办了名为《文学保守者》的刊物。1922年出版了《颂诗集》,获得路易十八赏赐的年金。1925年写诗歌颂查理十世,得到国王的接见和赠品。
在17世纪的法国,“太阳王”路易十四成为各国君主的楷模,为绝对王权服务的古典主义也应运而生。古典主义崇尚理性,歌颂王公贵族,从宫廷礼仪到贵族沙龙,从饮食服饰到言谈举止,都要讲究高贵典雅。由于古典主义文化的影响,法国的一切都成了欧洲各国宫廷模仿的榜样,上流社会里人们都以会说法语为荣。因此古典主义在欧洲的统治持续了一两百年之久,直到19世纪20年代才被浪漫主义所推翻。
雨果是在20年代逐渐从保守立场转向浪漫主义的。1827年,雨果发表剧本《克伦威尔》,他在序言里猛烈抨击了古典主义的种种清规戒律,主张自然中存在的一切都可以成为艺术题材,并且提出了美丑对照的审美原则,从而使这篇序言成为浪漫主义文学运动的宣言。他的剧本《欧那尼》的上演,标志着浪漫主义对古典主义的胜利。他的一系列剧本都是与古典主义的规则针锋相对的,例如《玛丽蓉·德·洛尔墨》(1831)歌颂了平民出身的青年狄杰和妓女玛丽蓉的爱情;《国王取乐》(1832)写平民姑娘爱上了乔装的国王;《玛丽·都铎》(1833)里的王后爱上了宠臣,而《吕伊·布拉斯》(1838)里与王后相爱的竟是一个仆人等等。
与此同时,他出版了不少诗集和小说。其中有同情和支持希腊民族解放斗争、富于异国情调的《东方集》(1829),描写家庭生活和内心感情、对贫苦受难者表示同情和怜悯的《秋叶集》(1831),欢呼七月革命和歌唱爱情的《黄昏歌集》(1835),讽刺富有阶级、宣扬慈善主义的《心声集》(1837),以及企图在精神上引导民众的《光与影集》(1840),这些诗集的内容涉及政治、哲理、祖国、家庭、爱情和杂感等种种题材,同时注重对诗句形式和语言的革新,带有浪漫主义的色彩。他的小说《一个死囚的末日》(1829)呼吁废除死刑,《巴黎圣母院》(1831)将丑陋但善良的敲钟人卡西莫多与道貌岸然但残酷卑鄙的副主教弗罗洛进行美丑对照,更是家喻户晓、人所共知。
雨果支持1830年的七月起义,并且随着七月王朝金融资产阶级统治的巩固,采取了与现实妥协的态度。他于1841年当选为法兰西学院院士,1845年被路易·菲力普敕封为法兰西贵族院议员,并被授予“法兰西世卿”的称号。他一方面活跃于政治舞台,另一方面大女儿新婚不久和丈夫一起划船时在湖中淹死,他在精神上受到沉重打击,所以将近10年没有发表作品。
雨果始终在君主立宪制度与共和政体之间摇摆不定。他在1848年总统选举中支持路易·波拿巴,后来又成为国民议会中左派的领袖。1851年路易·波拿巴发动政变、恢复帝制,称拿破仑第三。雨果发表演说,鼓舞民众起义反抗,遭到镇压后被迫化装成一个排字工人逃到了比利时,接着又先后居住在英国的泽西岛和盖纳西岛。这段经历使雨果的思想发生了根本的转变,在流亡国外的19年期间,他写出了《小拿破仑》(1852)等揭露拿破仑第三的檄文,同时紧密配合现实的政治斗争,发表了辛辣讽刺拿破仑第三背信弃义的《惩罚集》(1853)、题材多样的《静观集》(1856)和大型史诗《历代传说》(1859)等诗篇,改抒个人之情为抒民族之情、抒爱国之情,吹响了反对专制统治、歌颂光明和进步的斗争号角,同时使用富有表现力的跨行,大胆地改变了音节的顿挫,使这些感情奔放、想象奇特、色彩瑰丽、形象丰富的诗篇成为浪漫主义诗歌的杰作,雨果也因此而成为杰出的民主斗士和法兰西不朽的民族诗人。
雨果的斗志是坚定的。1859年,拿破仑第三对他予以特赦,但是他拒绝回国。他在流亡期间完成了他的杰作《悲惨世界》,揭露社会上存在的“愚昧和穷困”,显示出对劳动人民的深切同情,是一幅波澜壮阔的历史画卷。《海上劳工》(1866)写渔民吉里亚特为了爱情而在海上搏斗,战胜了狂风恶浪和章鱼暗礁等千难万险,事后却发现未婚妻爱着青年牧师,他为了成全别人的幸福而在海水里结束了自己的生命,小说以此歌颂了舍己为人的牺牲精神。《笑面人》(1869)取材于17和18世纪之交的英国,通过贵族后裔关伯伦的悲惨遭遇,将封建贵族的丑恶与劳动人民的善良进行了鲜明的对比。这些小说都内容丰富、情节感人,蕴含着向非正义宣战的浪漫主义激情,因而具有震撼人心的艺术力量。
他在流亡期间也关注着世界上被压迫的人民。1860年,英法联军焚烧圆明园,他写信痛斥联军是强盗,谴责他们毁灭东方文化的罪恶行径;1862年,法军入侵墨西哥,他写信号召墨西哥人民进行抵抗;1863年,他支持波兰人民反抗俄国沙皇的斗争;1868年,他在瑞士洛桑主持世界和平大会。凡此种种,都表明他宣扬的人道主义并非空谈,而是贯彻始终、身体力行。
1870年普法战争爆发,拿破仑第三被俘垮台,雨果回到法国,受到巴黎人民盛大热烈的欢迎。他立即投入了保卫祖国的战斗,发表演说,探望伤员,捐款购买大炮。当巴黎公社被镇压的时候,他呼吁赦免公社社员,并把自己在布鲁塞尔的住宅作为他们的避难所,为此自己被比利时政府驱逐出境。他同时写作了最后一部长篇小说《九三年》(1874),内容是反革命叛乱头子朗特纳克侯爵在逃跑的时候,为了救出在火中的三个孩子而被捕,共和国军队的司令官郭文为此私自放走了侯爵,结果被军事法庭判处死刑。但是判处他死刑的法官薛木尔登的内心也十分矛盾,最后在郭文被处决的同时开枪自杀。小说宣扬了 “在人世的一切问题之上,还有人心的无限仁慈”的观点,这在当时巴黎公社起义被残酷镇压、公社社员们面临死亡威胁的形势下,应该说是具有进步意义的。
雨果在晚年仍坚持创作,完成了诗集《做祖父的艺术》(1877)、《历代传说》的二、三集(1877、1883)等作品。1881年2月26日,60万巴黎人在他窗前游行,庆贺他的80寿辰。他在1883年的遗嘱里宣布给穷人5万法郎,并希望用穷人的送葬马车把他的灵柩送到墓地。1885年5月18日去世,法国政府和人民为他举行了隆重的国葬,由来自法国和世界各地的200万人排成的行列,把他的遗体送进了伟人公墓
1827: 《克伦威尔》(Cromwell) (剧本)
1829:《东方诗集》(les Orientales) (诗)
1830:《欧那尼》 (Hernani) (戏本)
1831:《钟楼怪人》(Notre-Dame de Paris) (小说)
1838:《吕布拉》(Ruy Blas) (剧本)
1853:《惩罚集》 (les Chatiments) (诗)
1856:《沉思集》 (les Contemplations) (诗)
1862:《悲惨世界》(les Miserables) (小说)
1869:《笑面人》 (L’Homme qui Rit) (小说)
1859-1883:《世纪传说》(la Legende des siecles) (诗)
1874:《九三年》 (Quatre-Vingt-Treize) (小说
维克多·雨果
维克多•雨果(Victor Hugo)(l802~1885)是法国文学史上最伟大的作家之一,法国浪漫主义学运动的领袖。他的一生几乎跨越整个19世纪,他的文学生涯达60年之久,创作力经久不衰。他的浪漫主义小说精彩动人,雄浑有力,对读者具有永久的魅力。
雨果1802年生于法国南部的贝尚松城。祖父是木匠,父亲是共和国军队的军官,曾被拿破仑的哥哥西班牙王约瑟夫•波拿巴授予将军衔,是这位国王的亲信重臣。
雨果天资聪慧,9岁就开始写诗10岁回巴黎上学,中学毕业入法学院学习,但他的兴趣在于写作,15岁时在法兰西学院写的《读书乐》受到法兰西学士院的奖励,17岁在“百花诗赛”得第一名,20岁出版诗集《颂诗集》,因歌颂波旁王朝复辟,获路易十八赏赐,以后写了大量异国情调的诗歌。以后他对波旁王朝和七月王朝都感到失望,成为共和主义者,他还写过许多诗剧和剧本。写有大量具有鲜明特色并贯彻其主张出小说 。
1827年,雨果发表剧本《克伦威尔》及其序言。剧本虽未能演出,但那篇序言却被认为是法国浪漫主义的宣言,成为文学史上划时代的文献。它对法国浪漫主义文学的发展起了很大的推动作用。
1830年,雨果的剧本《欧那尼》在法兰西院大剧院上演,产生了巨大的影响,确立了浪漫主义在法国文坛上的主导地位。
《欧那尼》写的是16世纪西班牙一个贵族出身的强盗欧那尼反抗国王的故事,雨果赞美了强盗的侠义和高尚,表现了强烈的反封建倾向。
1830年7月,法国发生了“七月革命”,封建复辟王朝被翻了。雨果热情赞扬革命,歌颂那些革命者,写诗哀悼那些在巷战中牺牲的英雄。
1831年发表的《巴黎圣母院》是雨果最富有浪漫主义小说。小说的情节曲折离奇,紧张生动,变幻莫测,富有戏剧性和传奇色彩。
故事发生在中世纪。“愚人节”那天,流浪的吉卜赛艺人在广场上表演歌舞,有个叫埃斯梅拉达的吉卜赛姑娘吸引了来往的行人,她长得美丽动人舞姿也非常优美。
这时,巴黎圣母院的副主教克罗德•弗罗洛一下子对美丽的梅拉达着了迷,他内心燃烧着情欲之火,疯狂地爱上了她。于是他命令教堂敲钟人,相貌奇丑无比的伽西莫多把埃斯梅拉达抢来。结果法国国王的弓箭队长法比救下了埃斯梅拉达,抓住了伽西莫多。他把敲钟人带到广场上鞭笞,善良的吉卜赛姑娘不计前仇,反而送水给伽西莫多喝。
敲钟人虽然外貌丑陋,内心却纯洁高尚,他非常感激埃斯梅拉达,也爱上了她。天真的埃斯梅拉达对法比一见钟情,两人约会时,弗罗洛悄悄在后面跟着,出于嫉妒,他用刀刺伤了法比,然后逃跑了。埃梅斯拉达却因谋杀罪被判死刑。伽西莫多把埃斯梅拉达从绞刑架下抢了出来,藏在巴黎圣母院内,弗罗洛趁机威胁吉卜赛姑娘,让她满足他的情欲,遭到拒绝后,把她交给了国王的军队,无辜的姑娘被绞死了。伽西莫多愤怒地把弗罗洛推下教堂摔死,他拥抱着埃斯梅拉达的尸体也死去了。
小说表现了雨果对封建政府和教会的强烈憎恨,同时也反映了他对下层人民的深切同情。
“七月革命”之后,法国建立了以金融家路易•菲力浦为首的大资产阶级统治的“七月王朝。”七月王朝不断对雨果进行拉拢,1841年雨果被选入法兰西学士院,1845年,路易•菲力浦封他为法兰西贵族世卿,还当上了贵族院议员。雨果创作中的斗争热情减弱了,1843年,他写了一个神秘主义剧本《卫戍官》,上演时被观众喝倒彩,遭到了失败。雨果为此沉默了将近10年没有写作。
1848年6月,巴黎人民举行革命,推翻了七月王朝,成立了共和国。开始雨果对革命并不理解,但当大资产阶级阴谋消灭共和国时,雨果却成了一个坚定的共和主义者。1851年12月,路易•波拿巴发动政变,雨果参加了共和党人组织的反政变起义。路易•波拿巴上台后建立了法兰西第二帝国。他实行恐怖政策,对反抗者无情镇压。雨果也遭到迫害,不得不流亡国外。
流亡期间,雨果一直坚持对拿破仑三世的斗争,他写政治讽刺小册子和政治讽刺诗,猛烈抨击拿破仑三世的独裁统治。这时期,他先后发表了长篇小说《悲惨世界》、《海上劳工》和《笑面人》。
《悲惨世界》是雨果的代表作。小说的情节大致是这样的:农民出身的贫穷工人冉阿让有一次看见姐姐的几个孩子饿得直哭,于是去偷面包,不幸被人抓住,判了5年徒刑。他几次越狱,被抓回来又加判了共14年刑期,结果为了一块面包坐了19年的牢。出狱之后,冉阿让到处遭人白眼,没有工作,没有饭吃,他发誓一定要向社会复仇。这时,一个叫米里哀的主教感化了他,他决心行善积德,做一个好人。
他化名马德兰,在一个城市办了个工厂,成为富翁。他为贫穷的人提供就业机会,给他们饭吃,给他们房子,他处处乐于助人,被市民们选为市长。这时,市里来了一个叫芒汀的姑娘,她原是农村姑娘,到城里做工,被人诱骗生下一个女儿。她把女儿珂赛特寄养在一个旅店老板家中,老板是个恶棍,趁机敲诈她,芒汀被迫卖掉美丽的头发、漂亮的牙齿,又卖身当了妓女,最后贫困交加,病得奄奄一息,冉阿让听说后立即去照顾她,答应在她死后抚养她女儿珂赛特。这时,警察沙威正追捕失踪多年的苦役犯冉阿让,在马德兰市,他抓住了一个贫穷的工人,认为他就是冉阿让,准备把他送进监狱,为了救这个无辜的工人,冉阿让挺身而出,主动承认了自己的身份。他又落入警察手中,去监狱的路上,他设法逃脱了。
冉阿让马上找到珂赛特,带着她躲在一个僻偏的修道院里。多年过去了,珂赛特已长成了一个漂亮的大姑娘,她和一个共和党人马吕斯相爱了。1832年,巴黎爆发了共和党领导的起义,遭到七月王朝的血腥镇压,马吕斯身负重伤,冉阿让冒着生命危险通过下水道把他救了出来。这时,沙威混进起义者队伍进行侦察,被抓住后判处死刑,由冉阿让去执行命令,枪毙沙威,但冉阿让却把沙威放了。沙威在冉阿让的高尚人格前羞愧难容,投河自杀。
珂赛特和马吕斯结婚了,年轻人非常幸福。冉阿让一个人过着孤独的日子,最后他死在了珂赛特的怀里。
《悲惨世界》揭露了资本主义社会的尖锐矛盾和贫富悬殊,描写了下层人民的痛苦命运,提出了当时社会的三个迫切问题:“贫穷使男子潦倒,饥饿使妇女堕落,黑暗使儿童羸弱,”猛烈抨击了资产阶级法律的虚伪。全面反映了19世纪前半期法国的社会政治生活。所以,小说受到全世界人民的欢迎。到了20世纪,它又多次被改编成电影,同样吸引了无数的观众。
1870年普法战争爆发,法国在色当兵败之后,普鲁士军队直逼巴黎。在这国家危亡的紧要关头,雨果在流亡了19年之后回到了祖国。他到处发表演讲,号召法国人民起来抗击德国侵略者,保卫祖国。他还用他的著作和朗诵诗歌得来的报酬买了2门大炮,表现了崇高的爱国精神。
巴黎公社起义时,雨果并不理解这次革命。但当公社失败后,反动政府疯狂镇压公社社员时,雨果又愤怒谴责反动派的兽行,他呼吁赦免全部公社社员,并在报纸上宣布将自己在比利时首都布鲁塞尔的住宅提供给流亡的社员作避难所。为此,他的家遭到反动暴徒的袭击,他自己险些丧命,但他仍然坚持自己的立场。
1885年,雨果逝世。法国人民为这位伟大的诗人举行了国葬。他的遗体被安葬在专门安葬伟人的先贤祠。
首届诺贝尔文学奖颁发与1901年,但雨果死于1885年,所以尽管他的文学成就很高,可还是无缘诺贝尔。
【名言】
世界上最宽阔的是海洋,比海洋更宽阔的是天空,比天空更宽阔的是人的胸怀。
未来将属于两种人:思想的人和劳动的人,实际上,这两种人是一种人,因为思想也是劳动。
在绝对正确的革命之上还有一个绝对正确的人道主义。
人的智慧掌握着三把钥匙,一把开启数字,一把开启字母,一把开启音符。知识、思想、幻想就在其中。
世人缺乏的是毅力,而非气力。
大胆是取得进步所付出的代价。
应该相信,自己是生活的强者。
艺术的大道上荆棘丛生,这也是好事,常人都望而怯步,只有意志坚强的人例外。
谁虚度年华,青春就要褪色,生命就会抛弃他们。
笑声如阳光,驱走人们脸上的冬天。
勉强应允不如坦诚拒绝。
释放无限光明的是人心,制造无边黑暗的也是人心。
书籍是造就灵魂的工具。
人,有了物质才能生存;人,有了理想才谈得上生活。
脚步不能达到的地方,眼光可以到达;眼光不能到达的地方,精神可以飞到。
多办一所学校,可少建一座监狱。
生活就是面对微笑。
人的两只耳朵,一只听到上帝的声音,一只听到魔鬼的声音。
我宁愿靠自己的力量,打开我的前途,而不愿求有力者垂青。
人类第一种饥饿就是无知。
【大事记】
1802年 2月26日生于法国东部的贝桑松城(Besancon)。
1819年 同浪漫诗人维尼等人共同创办《保守文艺双周刊》。于期刊发表第一首诗。
1822年 编成第一本诗集《颂歌与杂诗》。与艾德娜在圣苏比士大教堂结婚。
1825年 被授与荣誉勋章,参查理十世的加冕典礼。
1827年 发表韵文剧本《克伦威尔》和著名浪漫主义宣言,成为浪漫主义运动领袖。
1831年 完成浪漫主义文学杰作、长篇小说《巴黎圣母院》(即钟楼怪人)。
1841年 被选入法兰西学院,公开表示拥护君主立宪制度。
1843年 剧本《老顽固》(Les Burgraves)失败及女儿列欧波汀意外死亡,停止新作,转向政治舞台。
1845年 晋身贵族,封为雨果伯爵。
1848年 创办《大事纪报》。
1850年 被捕入狱,雨果化名兰文逃离巴黎。
1851年 路易˙波拿巴发动政变宣布帝制,雨果被迫流亡国外。
1853年 充满讽刺政治意味的诗集——《惩罚集》出版。
1862年 出版不朽的名著长篇社会小说《悲惨世界》。
1868年 雨果夫人艾德娜去世。
1870年 第三共和政府成立,结束十九年的流亡生活,回到巴黎。
1871年 当选国民大会代表。
1876年 雨果当选参议员。
1883年 完成《世纪的传奇》第三卷。
1885年 5月22日,病逝巴黎。 6月1日,雨果灵榇置于凯旋门下,供万民瞻仰,旋葬于巴黎伟人墓园。
【主要作品】
1827: 《克伦威尔》(Cromwell) (剧本)
1829:《东方诗集》(les Orientales) (诗)
1830:《欧那尼》 (Hernani) (戏本)
1831:《钟楼怪人》(即《巴黎圣母院》)(Notre-Dame de Paris) (小说)
1838:《吕布拉》(Ruy Blas) (剧本)
1853:《惩罚集》 (les Chatiments) (诗)
1856:《沉思集》 (les Contemplations) (诗)
1862:《悲惨世界》(les Miserables) (小说)
1869:《笑面人》 (L’Homme qui Rit) (小说)
1859-1883:《世纪传说》(la Legende des siecles) (诗)
1874:《九三年》 (Quatre-Vingt-Treize) (小说)
2. 一些名人对雨果的《悲惨世界》的评论,越多越好
我当时所读到的《悲惨世界》虽只是片段,但震撼力强劲无比,以文学价值而言,远远在大仲马、梅里美等人之上。文学风格与价值的高下,即使对于当时我这个没有多大见识的少年人,其间的对比也是十分明显的。
--金庸
《悲惨世界》的卷首上印着一句话:"只要这土地上有着无知和悲惨,像本书一样性质的书就不无裨益。"雨果的文学热情,与那些隐匿于自己个人的生活世界中,玩弄着近乎独语的、令人费解的语言文字的所谓现代作家的"高雅矜贵"的气派绝然无缘。20世纪被唤做"战争的世纪",持续不断的悲惨与杀戮,不正是因为失去了照亮全人类的"人性之光"吗?在这个意义上,我相信雨果是值得一读再读、长读不衰的作家。
--日本作家 池田
我在少年时候就读了雨果的《悲惨世界》,读得有些早了,我读不懂书中那些有关法庭、监狱、坟场和沙龙乃至巴黎城下密如蛛网的下水道的大段章节,硬着头皮啃下去,心底里让小说抚摸得最柔软的仍是冉阿让的好……20世纪90年代初,我再读《悲惨世界》,这才意识到,小说中那些被人们批评为"议论、考证太多,成为书中累赘"的章节,其实全都蕴藏着无法估量的宝藏,那意味着文化,那是世界上的一座高峰,而且可能是比许多高山还要高的高峰。
--青年作家 孟庆德
3. 名人对雨果的评论有什么
罗曼·罗兰对雨果的评价:“在文学界和艺术界的所有伟人中,他是惟一活在法兰西人民心中的伟人。”
我当时所读到的《悲惨世界》虽只是片段,但震撼力强劲无比,以文学价值而言,远远在大仲马、梅里美等人之上。文学风格与价值的高下,即使对于当时我这个没有多大见识的少年人,其间的对比也是十分明显的。
--金庸
《悲惨世界》的卷首上印着一句话:"只要这土地上有着无知和悲惨,像本书一样性质的书就不无裨益。"雨果的文学热情,与那些隐匿于自己个人的生活世界中,玩弄着近乎独语的、令人费解的语言文字的所谓现代作家的"高雅矜贵"的气派绝然无缘。20世纪被唤做"战争的世纪",持续不断的悲惨与杀戮,不正是因为失去了照亮全人类的"人性之光"吗?在这个意义上,我相信雨果是值得一读再读、长读不衰的作家。
--日本作家 池田
我在少年时候就读了雨果的《悲惨世界》,读得有些早了,我读不懂书中那些有关法庭、监狱、坟场和沙龙乃至巴黎城下密如蛛网的下水道的大段章节,硬着头皮啃下去,心底里让小说抚摸得最柔软的仍是冉阿让的好……20世纪90年代初,我再读《悲惨世界》,这才意识到,小说中那些被人们批评为"议论、考证太多,成为书中累赘"的章节,其实全都蕴藏着无法估量的宝藏,那意味着文化,那是世界上的一座高峰,而且可能是比许多高山还要高的高峰。
--青年作家 孟庆德
4. 代表雨果的思想艺术风格的小说
雨果与《悲惨世界》/人之初名著导读丛书
简介 · · · · · ·
流亡在大西洋上的盖纳西岛,一八六一年六月三十日上午八时半,维克多·雨果,法兰西一代文豪,完成了他的长篇小说《悲惨世界》。
这是一轴辉煌的画卷。画幅的卷首可上溯到卞福汝主教经历的一七九三年大革命高潮的年代,卷末直延伸到马吕斯所参加的一八三二年巴黎人民起义。在这里,整整将近半个世纪历史过程中广阔的社会生活画面,都一一展现了出来:外省偏僻的小城,滨海的新兴工业城镇,可怕的法庭,黑暗的监狱,巴黎悲惨的贫民窟,阴暗的修道院,恐怖的坟场,郊区寒怆的客店,保王派的沙龙,资产阶级的家庭,大学生聚集的拉丁区,惨厉绝伦的滑铁卢战场,战火纷飞的街垒,藏污纳垢的下水道……这一漫长浩大的画轴中每一个场景,无不栩栩如生,其细部也真切入微,而画幅的形象又是那么鲜明突出,色彩是那么浓重瑰丽,气势是那么磅礴浩大,堪称文学史上现实主义与浪漫主义结合的典范。
雨果,(l802~1885)是19世纪前期积极浪漫主义文学运动的领袖,法国文学史上卓越的资产阶级民主作家。贯穿他一生活动和创作的主导思想是人道主义、反对暴力、以爱制“恶”,他的创作期长达60年以上,作品包括26卷诗歌、20卷小说、12卷剧本、21卷哲理论著,合计79卷之多,给法国文学和人类文化宝库增添了一份十分辉煌的文化遗产。其代表作是:《巴黎圣母院》、《悲惨世界》等长篇小说。
《悲惨世界》最能代表雨果的思想艺术风格,他以卓越的艺术魅力展示了资本主义社会奴役劳动人民、逼良为娼的残酷的现实。然而,作家深信唯有道德感化是医治社会灾难的良方。小说虽不乏现实主义因素,但就人物形象的塑造、环境的描写,象征和对比手法的运用等方面而言,仍然是一部浪漫主义的杰作。
作者简介 · · · · · ·
雨果
雨果(l802~1885)
法国浪漫主义作家。生于法国东部贝藏松,父亲是拿破仑手下的将军,母亲是个天主教徒,保皇主义者,少年时期的雨果受母亲影响较大。他是19世纪前期积极浪漫主义文学运动的领袖,法国文学史上卓越的资产阶级民主作家。贯穿他一生活动和创作的主导思想是人道主义、反对暴力、以爱制“恶”,他的创作期长达60年以上,作品包括26卷诗歌、20卷小说、12卷剧本、21卷哲理论著,合计79卷之多,给法国文学和人类文化宝库增添了一份十分辉煌的文化遗产。其代表作是:《巴黎圣母院》、《悲惨世界》《九三年》等长篇小说。雨果几乎经历了19世纪法国的一切重大事变。他从小崇拜法国早期浪漫主义作家夏多布里昂。其创作可分为三个阶段。1820~1827年为第一阶段。这时期他政治上保守,文学上受古典主义和夏多勃里昂影响较深,他曾在《颂歌集》中公开表示拥护波旁王朝。1827~1848年是第二阶段。这时期他写有剧本《克伦威尔》和《爱尔那尼》,还有长篇小说《巴黎圣母院》。1827年发表韵文剧本《克伦威尔》因剧本不合舞台表演艺术的要求,未能上演,但其《序言》却成为浪漫主义运动的重要宣言,是雨果极为重要的文艺论著。1830年他据序言中的理论写成第一个浪漫主义剧本《爱尔那尼》,它的演出标志着浪漫主义对古典主义的胜利。
http://www.douban.com/subject/1023663/
5. 求19世纪法国文学家的作品介绍
1:《雨果传》
作 者:(法)安德烈·莫洛亚
成书时间:1954年
维克多·雨果(1802—1885)是法国19世纪最杰出的大作家及政治活动家。他以《巴黎圣母院》、《悲惨世界》、《九三年》等文学名著蜚声世界文坛,然而他的影响却远远超出了文学界。在法国19世纪的几次大革命中,他都是倍受人民爱戴的领导者。1885年,雨果逝世后,法国政府为他举行国葬,有200万人自发参加葬礼,人们都用“万人空巷”来形容当时的盛况。在法国历史上,既得到官方最隆重的纪念,又得到平民最沉痛的悼念,雨果是作家中唯一的一个。直至当代,雨果仍是人们所共同敬仰的人物。1952年,在雨果诞辰150周年之际,世界和平理事会宣布他为该年全世界纪念的四大名人之一。1985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又定该年为“雨果年”。雨果的声誉几乎遍及了世界的每一个角落。
维克多·雨果活了83年,差不多经历了整个19世纪。他的一生极富浪漫色彩和战斗气息。法国当代作家安德烈·莫洛亚写的《雨果传》,为我们勾勒出了这位名人的全貌。它不但详细地介绍了雨果在各个时期的文学创作活动,而且还用大量的笔墨描绘了他的家庭生活和感情纠葛,以及他从保王派向自由主义者、社会主义
者、民主主义者和共和派转变的政治历程。读者仿佛置身于19世纪法国的风云变幻之中,与雨果一道出入各阶层社会,由此体味到雨果激烈的内心情感,并对他本人有了更为真切的认识。
本书作者安德烈·莫洛亚是法国当代负有盛名的传记作家。他把小说和史实巧妙地结合在一起,写出了一系列的政治家和文学家的传记,如《雪莱传》、《夏多布里昂传》、《巴尔扎克传》等等。而《雨果传》是他自认为最难写的却又是最成功的一部传记。在当代多如牛毛的雨果传记中,莫洛亚的作品一枝独秀,最为引人注目。这部传记具有雅俗共赏的特点,它刚刚问世不久、就赢得了专家们的高度评价。法兰西学院院士昂里奥读完这部《雨果传》,大为感叹:“感谢莫洛亚,我8天以来一直沉浸在雨果之中,就好象是沉浸在大海之中。”对于雨果的研究者来讲,书本如此翔实的背景材料实不可多得;即便是一般读者,也会被它强烈的情节性所吸引。所以说,这部《雨果传》堪称一本非常值得一读的好书。
内容梗概
公元1802年2月26日,维克多·雨果来到了人世。父亲莱奥波德·雨果是法国大革命当中的一个军官,母亲索菲·特雷布谢是个船长的女儿。雨果刚生下来时非常孱弱,头大身小,哭声微弱,助产士都以为他活不了。可是由于索菲的固执,小维克多·雨果竟然奇迹般地活了下来。他又是家里最小的孩子,所以父母都特别爱
护和照顾他。
雨果的父亲由于常年在外征战,不免沾花惹草;而母亲索菲在巴黎时,又同自己年轻时的密友拉奥里产生了不一般的友情。他们夫妻之间的隔阂日益加深。终于在1814年,两个人的感情完全破裂了。索菲提出分居,而莱奥波德干脆要离婚。他利用父权,把孩子们带出家门,并以加强管教为名,把他们送进了科尔迪耶和德科特寄宿学校。还嘱咐监护人绝对禁止孩子们与母亲见面。
维克多和哥哥们住进了阴森冰冷的学校。但他早先被母亲培养起来的对诗歌的浓厚兴趣并没有减弱,相反却变得更加强烈。他利用学习之余写了大量相当有水平的诗作。1817年元旦,15岁的维克多参加了法兰西学院举行的诗歌竞赛,竟取得了第9名。这位神童开始在诗坛初崭头角,他写的诗连续3次得奖,并因此被聘为巴黎大学图卢兹学院的年轻院士。连当时颇富盛名的大诗人夏多布里昂都对维克多刮目相看了。
就在母亲患肺炎养病期间,维克多开始了对阿黛尔小姐的初恋。阿黛尔是雨果家的朋友富谢夫妇的干金,很早就指腹为婚,许给了维克多。维克多从半囚禁性质的寄宿学校毕业后。又见到了思念已久的心上人。两个人偷偷幽会,并且私订了终身。这件事终于被维克多的母亲知道了,她表示坚决的反对,因为她认为维克多的前程远大,不应该这么早就受到家庭的羁绊。
1821年6月,维克多的生性坚强的母亲离开了人世。母亲的死使维克多伤心万分,但他并未因此就放弃对阿黛尔的追求。在最终征得富谢先生及父亲的同意之后,维克多于1822年10月与阿黛尔正式结为了夫妇。不过,新婚燕尔的雨果在文学创作上丝毫没有松懈,他先后写出诗集《颂诗及其他》和小说《冰岛魔王》。国王路易十八对雨果非常赏识,决定给他每年2000法郎的薪金,这样,雨果就不用为生计问题发愁了。
雨果成了浪漫派沙龙的常客,他经常在沙龙里给朋友朗诵自己的作品。1827年,雨果创作了正剧《克伦威尔》,写的是17世纪英国资产阶级领袖克伦威尔的事迹。为了表明自己的浪漫主义主张,雨果又写了一篇很长的序文。《克伦威尔序》成了浪漫主义者的纲领和旗帜,它引发了当时法国浪漫派与古典派的大论战。不久,雨果著名的诗剧《艾那尼》在法兰西剧院公演。这部作品招致了古典派的谩骂和攻击,但浪漫派全力维护它,两派在诗剧演出开始时竟然大打出手。但令人惊奇的是,戏越演到后面嘈杂声越小,因为大家都被感伤的剧情深深震撼了,《艾那尼》取得了巨大的成功,连演四五十场依然场场爆满。
1830年,巴黎人民被“七月革命”的隆隆炮火声惊扰得坐立不安。但雨果却闭门不出,埋头赶写《巴黎圣母院》的初稿。经过1年时间的努力,这部长篇巨著终于出版了。它立即受到了社会各界的广泛重视,人们将其誉为“莎士比亚式的作品”、“中世纪的史诗”,各种赞扬铺天盖地而来。
1840年,雨果终于通过竞选,当上了他梦寐以求的法兰西学院院士。但是紧接着雨果就受到了创作和家庭上的双重打击:他为自己的情人——演员朱丽叶所写的《城堡卫戍官》彻底演砸了;而他的长女莱奥波特蒂娜在和丈夫度周末时,不幸落水双双遇难。爱女的死在雨果的心上留下了永不愈合的伤口。
1844年,雨果荣任法兰西学院院长。他和一个比他小18岁的少妇莱奥尼关系密切,不久他们就被莱奥尼怀恨在心的丈夫双双抓获,把整个巴黎闹得沸沸扬扬。雨果只得跑到老情人朱丽叶处隐匿起来,在那里他开始构思创作长篇小说《悲惨世界》。
1848年,雨果参加了巴黎人民的“二月革命”,并当选为法兰西第二共和国的议会议员。这时,拿破仑的侄子路易·波拿巴趁机参加共和国总统的竞选,他的甜言蜜语获得了包括雨果在内的大多数议员的支持,最后执掌了政权。但不久他妄想恢复帝制的野心就暴露出来,雨果由支持波拿巴的右派转向了左派,他和其他议员们共同商讨发动巴黎群众一块反对帝制。然而,还没来得及行动,就被波拿巴的军队血腥地镇压了。
雨果逃往比利时的布鲁塞尔,在流亡期间,他终于完成了已搁置多年的《悲惨世界》。这部小说问世后,收到了空前的社会反响,大街小巷的人们都在谈论它。小说主人公冉阿让、芳汀的命运成了大家关注的焦点。雨果也自认为这部小说代表了他创作的巅峰。
岁月无情,雨果已老态龙钟。然而他依旧保持着旺盛的创作精力,他的思想之源从没有枯竭过,他的笔还是日行千里。一来到书桌前,雨果就仿佛又拥有了青春活力。他先后完成了《威廉·莎士比亚》、《海上劳工》等著作。在此期间,他始终挚爱着的妻子阿黛尔因心脏病离他而去了。雨果回忆起往日与阿黛尔的亲情,伤心得五脏俱焚。,
1870年,阔别祖国多年的雨果终于又回到了巴黎。不幸的是,当时巴黎的市民暴动以及政府军的镇压接连不断。雨果既不能理解“巴黎公社”的革命行动,又无法忍受法国政府的投敌卖国和政府军对起义者的疯狂屠杀,他再一次离开了巴黎。在一个宁静的海岛上,雨果正式开始了最后一部长篇小说《九三年》的创作。在他生命中的最后几年中,雨果虽然已是髦紫老人,可是仍然一如既往地参加文学界、政界的各类活动,他的激情还是不减当年。
1885年5月22日,雨果终于辞世而去,法兰西人民为他举行了隆重的葬礼。19世纪的一颗巨星陨落了,但是他的光辉永远照亮着整个世界。
2:本书由罗曼·罗兰(法国) 著
《名人传》,又称《巨人三传》,是19世纪末20世纪初法国著名批判现实主义作家、音乐家、小说家、剧作家、社会活动家罗曼•罗兰写的,它包括《贝多芬传》、《托尔斯泰传》、《米开朗基罗传》三部“英雄传记”。
传记里的三人,虽然一个是音乐家,一个是雕塑家兼画家,另一个是小说家,各有自己的园地,三部传记都着重记载伟大的天才,在人生忧患困顿的征途上,为寻求真理和正义,为创造能表现真、善、美的不朽杰作,献出了毕生精力。
3:小仲马
小仲马(1824-1895)是法国小说家、剧作家。代表作品有:《茶花女》、《三个坚强的人》、《迪安娜·德·利斯》、《阿尔丰斯先生》、《德尼莎》等 。他是作家大仲马生子同一个女裁缝的私生子。7岁时大仲马才认其为子,但仍拒不认其母为妻。私生子的身世使小仲马在童年和少年时代受尽世人的讥诮。成年后痛感法国资本主义社会的淫靡之风造成许多象他们母子这样的被侮辱与被损害者,决心通过文学改变社会道德。他曾说:“任何文学,若不把完善道德、理想和有益作为目的,都是病态的、不健全的文学。”这是他文学创作的基本指导思想。而探讨资产阶级的社会道德问题,则是贯穿其文学创。痛苦的家境对小仲马一生产生了深刻影响, 因此,他后来的文学创作大多以探讨社会道德问题 为主题。1848年,小仲马发表了《茶花女》一举成 名,1852年他又将其改编为同名话剧,获得了极大 成功,于是专门开始了戏剧创作。。
“我最好的作品就是你”。这是法国著名作家大仲马对他的儿子小仲马说的一句笑话。
◆一段故事:不想坐在父亲的肩头摘苹果
起初,小仲马寄出的稿子总是碰壁,父亲便对小仲马说:“如果你能在寄稿时,随稿给编辑先生附上一封短信,或者只是一句话,说‘我是大仲马的儿子’,或许情况就会好多了。” 小仲马固执地说:“不,我不想坐在你的肩头上摘苹果,那样摘来的苹果没有味道。”年轻的小仲马不但拒绝以父亲的盛名做自己事业的敲门砖,而且不露声色地给自己取了十几个其他姓氏的笔名。 他的长篇小说《茶花女》寄出后,终于以其绝妙的构思和精彩的文笔震撼了一位资深编辑。直到后来,这位编辑得知,作者竟是大仲马名不见经传的年轻儿子小仲马时疑惑地问道:“您为何不在稿子上署上您的真实姓名呢?”。小仲马说:“我只想拥有真实的高度。”
◆两点评价:历史的选择比某些人的选择更为严格和公正
1875年2月21日,小仲马以二十二票的多数被选入法兰西科学院,成了“不朽”的人。法兰西科学院院士头衔在当时是最高荣誉。在这一点上小仲马比他父亲、比巴尔扎克都幸运得多。他们两位奋斗了一生,到底也没有迈过科学院的门槛。但是历史的选择却比某些人的选择更为严格和公正。现在大概不会有人以小仲马与大仲马比高低,更不要说比巴尔扎克了。雨果认为大仲马是位天才,小仲马只不过有才华而已。这个评语是对的,但不完整。
——更热衷于停留在自己的小世界
小仲马的名字同《茶花女》紧密地联在一起。《茶花女》是他的代表作,不论是小说还是剧本都十分真切感人。遗憾的是,小仲马没有在这一基础上扩大自己创作的路子,开阔自己的视野。相反却以《茶花女》为样本定了调子,热衷于写自己的小世界。加上他又看不透事物的本质,只以道德观点写道德问题。这就使他的作品缺乏深度和广度,愈到后期愈是如此。
除《茶花女》外,他一生写了两部小说和十几部剧本。这些作品几乎都是写上流社会或半上流社会的婚姻家庭问题。其中有些作品具有明显的自传性质。《茶花女》再现了他同玛丽·杜普列西的一段爱情。《珠光宝气的太太》、《狄阿娜·德·利斯》、《克里孟梭的事业》基本上是以他对李吉雅的追求为素材写成的。《私生子》则是写他自己的身世。
——成名之后变成了道德家
他的作品的另一内容是批评生活道德的败坏。对于被欺骗和被遗弃的女性表示同情。这无疑也同他的身世有关。在大仲马同卡特琳娜的斗争中,小仲马一直站在母亲一边。他对母亲的不幸遭遇一直抱着深切的同情。这些思想都曲折地反映在《奥布雷夫人的观点》、《阿尔丰斯先生》、《德尼莎》等剧本之中。
小仲马成名之后变成了道德家。在剧中出现了说教式的人物。如《女性之友》中的德·里昂无所不知,无所不晓,成为女性生活的指导者。
总之,到后来小仲马创作题材狭窄,这种“真实的高度”仅限于婚姻、家庭、不正当的男女关系等道德问题。正如菲迪南·布吕奈缔埃指出的那样:“到了一定年龄,或者准确一些说,取得一定成就之后,许多作者就把自己同周围世界隔离开来,不再进行观察,只看着自己。他们结束了歌德说的《学习年代》,沉溺于幻想。……然而在真空中幻想是飞不起来的。……这位舞台上的霸主在进入成熟期之后还知道什么呢?只不过是文学界和上流社会。这只是巴黎微不足道的一部分,只是罪恶和‘文雅’中的上流社会。这个小世界的作家创造出来的文学作品不可能是别的,只是病态事件的罗列……不能有任何真正健康,真正朴实的文学。” “只要付出真实的感情”——小仲马与茶花女
历史上流传的关于著名青楼女子的故事,好象各国都有,例如我国就有杭州的苏小小、南京的李香君等,而在法国,那就要数茶花女了。
◆凝集着永恒爱情的《茶花女》
1844年9月,小仲马与巴黎名妓玛丽·杜普莱西一见钟情。玛丽出身贫苦,流落巴黎,被逼为娼。她珍重小仲马的真挚爱情,但为了维持生计,仍得同阔老们保持关系。小仲马一气之下就写了绝交信去出国旅行。1847年小仲马回国,得知只有23岁的玛丽已经不在人世,她病重时昔日的追求者都弃她而去,死后送葬只有两个人!她的遗物拍卖后还清了债务,余款给了她一个穷苦的外甥女,但条件是继承人永远不得来巴黎!现实生活的悲剧深深地震动了小仲马,他满怀悔恨与思念,将自己囚禁于郊外,闭门谢客,开始了创作之程。一年后,这本凝集着永恒爱情的《茶花女》问世了。此时,小仲马年仅24岁。
《茶花女》真实生动地描写了一位外表与内心都像白茶花那样纯洁美丽的少女被摧残致死的故事。主人公玛格丽特是个农村姑娘,长得异常漂亮;她来巴黎谋生,不幸做了妓女。富家青年阿芒赤诚地爱她,引起了她对爱情生活的向往。但是阿芒的父亲反对这门婚事,迫使她离开了阿芒。阿芒不明真相,寻机羞辱她,终于使她在贫病交加之中含恨死去。作品艺术表达上独特而新颖。组织情节时,用了追叙、补叙、倒叙,手法多变,生动有致。一个个悬念的设置,扣人心弦,使人不忍释卷。特别是作品洋溢着浓烈的抒情色彩和悲剧气氛,有感人至深的艺术魅力。
◆《茶花女》的成功无疑是巨大的
据称,《茶花女》当时一经出版即轰动全国,尽管上流社会恼怒地批评道:渲染妓女生活,是“淫荡堕落”、“低级下流”。但更多的人们则为真切感人的故事所征服。妓女玛格丽特的悲惨命运,她的灵魂悲号,以及男主人公阿芒痛彻肺腑的悔恨,都强烈地打动了读者的心弦,令人“心神飞越”。
小仲马一举成名,他又把小说改编为剧本。1852年,五幕剧《茶花女》上演了。剧场爆满,万人空巷。当小仲马将《茶花女》演出大获成功的消息,告诉远在比利时的父亲时,电报上写道:“第一天上演时的盛况,足以令人误以为是您的作品。”父亲立即回电:“我最好的作品正是你,儿子!”
小仲马的处女作《茶花女》所取得的成功无疑是巨大的。虽然小仲马后来发表的无数优秀问题剧,今日爱好者都已寥寥无几,但这一部作品就足以使他取得如大仲马一样的名声。《茶花女》也许在社会道德方面未必替小仲马争得好的评价,但却实实在在令这位作者在死后依旧名垂千古。人们所津津乐道的“大小仲马”构成了法国文学史乃至世界文学史上罕见的“父子双壁”的奇观。
《茶花女》后来被改编成歌剧,由意大利著名的音乐家威尔第作曲,影响更为深远。不久,无论是剧本还是小说,很快就跨越国界,流传到欧洲各国。它率先把一个混迹于上流社会的风尘妓女纳入文学作品描写的中心,开创了法国文学“落难女郎”系列的先河。而它那关注情爱堕落的社会问题的题裁,对19世纪后半叶欧洲写实主义问题小说的产生,写实性风俗剧的潮起,却产生了极为深远的影响。
《茶花女》也是最早被介绍到我国的西方文学名著。1897年,著名翻译家林纾将它介绍到我国,当时译名为《巴黎茶花女遗事》,产生了“可怜一卷茶花女,断尽支那荡子魂”的巨大反响,深受我国人民的喜爱。1907年,我国留日学生组织“春柳社”,又把小说改编为剧本,在日本东京首次公开上演,这次演出还标志着我国话剧的开端
6. 悲惨世界(雨果著)的txt全集下载地址
悲惨世界(雨果著) txt全集小说附件已上传到网络网盘,点击免费下载:
内容预览:
流亡在大西洋上的盖纳西岛,一八六一年六月三十日上午八时半,维克多.雨果,法兰西一代文豪,完成了他的长篇小说《悲惨世界》.
这是一轴辉煌的画卷.画幅的卷首可上溯到卞福汝主教经历的一七九三年大革命高潮的年代,卷末直延伸到马吕斯所参加的一八三二年巴黎人民起义.在这里,整整将近半个世纪历史过程中广阔的社会生活画面,都一一展现了出来:外省偏僻的小城,滨海的新兴工业城镇,可怕的法庭,黑暗的监狱,巴黎悲惨的贫民窟,阴暗的修道院,恐怖的坟场,郊区寒怆的客店,保王派的沙龙,资产阶级的家庭,大学生聚集的拉丁区,惨厉绝伦的滑铁卢战场,战火纷飞的街垒,藏污纳垢的下水道......这一漫长浩大的画轴中每一个场景,无不栩栩如生,其细部也真切入微,而画幅的形象又是那么鲜明突出,色彩是那么浓重瑰丽,气势是那么磅礴浩大,堪称文学史上现实主义与浪漫主义结合的典范.
小说中的画面描绘,远远超出了表现历史背景与叙述人物故事经历的需要,雨果有意识要为后世留下史笔,他所描绘的这个世纪两大……
7. 雨果的介绍
雨果简介
维克多·雨果是法国浪漫主义学运动的领袖,是法国文学史上最伟大的作家之一。他的一生几乎跨越整个19世纪,他的文学生涯达60年之久,创作力经久不衰。他的浪漫主义
小说精彩动人,雄浑有力,对读者具有永久的魅力。
雨果1802年生于法国南部的欠尚松城。祖父是木匠,父亲是共和国军队的军官,曾被拿破仑的哥哥西班牙王约瑟夫·波拿巴授予将军衔,是这位国王的亲信重臣。
雨果天资聪慧,9岁就开始写诗。15岁写的《读书乐》受到法兰西学士院的奖励;20岁时因发表诗集的《颂歌与杂诗》,国王路易十八赐给他年金。
1827年,雨果发表剧本《克伦威尔》及其序言。剧本虽未能演出,但那篇序言却被
认为是法国浪漫主义的宣言,成为文学史上划时代的文献。它对法国浪漫主义文学的发展起了很大的推动作用。
1830年,雨果的剧本《欧那尼》在法兰西院大剧院上演,产生了巨大的影响,确立了浪漫主义在法国文坛上的主导地位。
《欧那尼》写的是16世纪西班牙一个贵族出身的强盗欧那尼反抗国王的故事,雨果赞美了强盗的侠义和高尚,表现了强烈的反封建倾向。
1830年7月,法国发生了“七月革命”,封建复辟王朝被翻了。雨果热情赞扬革命,歌颂那些革命者,写诗哀悼那些在巷战中牺牲的英雄。
1831年发表的《巴黎圣母院》是雨果最富有浪漫主义小说。小说的情节曲折离奇,
紧张生动,变幻莫测,富有戏剧性和传奇色彩。
故事发生在中世纪。“愚人节”那天,流浪的吉卜赛艺人在广场上表演歌舞,有个叫埃斯梅拉达的吉卜赛姑娘吸引了来往的行人,她长得美丽动人舞姿也非常优美。
这时,巴黎圣母院的副主教克罗德·弗罗洛一下子对美丽的梅拉达着了迷,他内心燃烧着情欲之火,疯狂地爱上了她。于是他命令教堂敲钟人,相貌奇丑无比的卡西莫多把埃斯梅拉达抢来。结果法国国王的弓箭队长法比救下了埃斯梅拉达,抓住了卡西莫多。他把敲钟人带到广场上鞭笞,善良的吉卜赛姑娘不计前仇,反而送水给卡西莫多喝。
敲钟人虽然外貌丑陋,内心却纯洁高尚,他非常感激埃斯梅拉达,也爱上了她。天真的埃斯梅拉达对法比一见钟情,两人约会时,弗罗洛悄悄在后面跟着,出于嫉妒,他用刀刺伤了法比,然后逃跑了。埃梅斯拉达却因谋杀罪被判死刑。卡西莫多把埃斯梅拉达从绞刑架下抢了出来,藏在巴黎圣母院内,弗罗洛趁机威胁吉卜赛姑娘,让她满足他的情欲,遭到拒绝后,把她交给了国王的军队,无辜的姑娘被绞死了。卡西莫多愤怒地把弗罗洛推下教堂摔死,他拥抱着埃斯梅拉达的尸体也死去了。
小说表现了雨果对封建政府和教会的强烈憎恨,同时也反映了他对下层人民的深切同情。
“七月革命”之后,法国建立了以金融家路易·菲力浦为首的大资产阶级统治的“七月
王朝。”七月王朝不断对雨果进行拉拢,1841年雨果被选入法兰西学士院,1845年,路易·菲力浦封他为法兰西贵族世卿,还当上了贵族院议员。雨果创作中的斗争热情减弱了,1843年,他写了一个神秘主义剧本《卫戍官》,上演时被观众喝倒彩,遭到了失败。雨果为此沉默了将近10年没有写作。
1848年6月,巴黎人民举行革命,推翻了七月王朝,成立了共和国。开始雨果对革命并不理解,但当大资产阶级阴谋消灭共和国时,雨果却成了一个坚定的共和主义者。1851年12月,路易·波拿巴发动政变,雨果参加了共和党人组织的反政变起义。路易·波拿巴上台后建立了法兰西第二帝国。他实行恐怖政策,对反抗者无情镇压。雨果也遭到迫害,不得不流亡国外。
流亡期间,雨果一直坚持对拿破仑三世的斗争,他写政治讽刺小册子和政治讽刺诗,猛烈抨击拿破仑三世的独裁统治。这时期,他先后发表了长篇小说《悲惨世界》、《海上劳工》和《笑面人》。
《悲惨世界》是雨果的代表作。小说的情节大致是这样的:农民出身的贫穷工人冉阿让有一次看见姐姐的几个孩子饿得直哭,于是去偷面包,不幸被人抓住,判了5年徒刑。他几次越狱,被抓回来又加判了共14年刑期,结果为了一块面包坐了19年的牢。出狱之后,冉阿让到处遭人白眼,没有工作,没有饭吃,他发誓一定要向社会复仇。这时,一个叫米里哀的主教感化了他,他决心行善积德,做一个好人。
他化名马德兰,在一个城市办了个工厂,成为富翁。他为贫穷的人提供就业机会,给他们饭吃,给他们房子,他处处乐于助人,被市民们选为市长。这时,市里来了一个叫芒汀的姑娘,她原是农村姑娘,到城里做工,被人诱骗生下一个女儿。她把女儿珂赛特寄养在一个旅店老板家中,老板是个恶棍,趁机敲诈她,芒汀被迫卖掉美丽的头发、漂亮的牙齿,又卖身当了妓女,最后贫困交加,病得奄奄一息,冉阿让听说后立即去照顾她,答应在她死后抚
养她女儿珂赛特。这时,警察沙威正追捕失踪多年的苦役犯冉阿让,在马德兰市,他抓住了一个贫穷的工人,认为他就是冉阿让,准备把他送进监狱,为了救这个无辜的工人,冉阿让挺身而出,主动承认了自己的身份。他又落入警察手中,去监狱的路上,他设法逃脱了。
冉阿让马上找到珂赛特,带着她躲在一个僻偏的修道院里。多年过去了,珂赛特已长成了一个漂亮的大姑娘,她和一个共和党人马吕斯相爱了。1832年,巴黎爆发了共和党领导的起义,遭到七月王朝的血腥镇压,马吕斯身负重伤,冉阿让冒着生命危险通过下水道把他救了出来。这时,沙威混进起义者队伍进行侦察,被抓住后判处死刑,由冉阿让去执行命令,枪毙沙威,但冉阿让却把沙威放了。沙威在冉阿让的高尚人格前羞愧难容,投河自杀。
珂赛特和马吕斯结婚了,年轻人非常幸福。冉阿让一个人过着孤独的日子,最后他死在了珂赛特的怀里。
《悲惨世界》揭露了资本主义社会的尖锐矛盾和贫富悬殊,描写了下层人民的痛苦命运,提出了当时社会的三个迫切问题:“贫穷使男子潦倒,饥饿使妇女堕落,黑暗使儿童羸弱,”猛烈抨击了资产阶级法律的虚伪。全面反映了19世纪前半期法国的社会政治生活。
所以,小说受到全世界人民的欢迎。到了20世纪,它又多次被改编成电影,同样吸引了无数的观众。
1870年普法战争爆发,法国在色当兵败之后,普鲁士军队直逼巴黎。在这国家危亡的紧要关头,雨果在流亡了19年之后回到了祖国。他到处发表演讲,号召法国人民起来抗击德国侵略者,保卫祖国。他还用他的著作和朗诵诗歌得来的报酬买了2门大炮,表现了崇高的爱国精神。
巴黎公社起义时,雨果并不理解这次革命。但当公社失败后,反动政府疯狂镇压公社社员时,雨果又愤怒谴责反动派的兽行,他呼吁赦免全部公社社员,并在报纸上宣布将自己在比利时首都布鲁塞尔的住宅提供给流亡的社员作避难所。为此,他的家遭到反动暴徒的袭击,他自己险些丧命,但他仍然坚持自己的立场。
1885年,雨果逝世。法国人民为这位伟大的诗人举行了国葬。他的遗体被安葬在专门安葬伟人的先贤祠。
雨果简介
在近代的世界上,只有西欧最为发达,而法国又是西欧的一个中心。它在17世纪成为西欧最强大的封建君主制国家,以后出现了启蒙运动、法国大革命、拿破仑帝国、1830年的七月革命和1848年的二月革命、普法战争、巴黎公社等等,这些人所共知的历史事件,都使法国成为令世人瞩目的中心,影响着欧洲乃至整个世界。
19世纪是法国社会最为动荡的时代,但是动荡不安的社会生活正是产生种种文学思潮的温床,所以对于文学的发展来说,19世纪又是法国文学史上最辉煌的时代,雨果、巴尔扎克和左拉等光辉的名字,也正是由此传遍了整个世界。
维克多·雨果生于1802年2月26日,正值拿破仑帝国的鼎盛时期。他的父亲是拿破仑部下的将军,母亲则拥护王室,两人因感情不合而分居,雨果跟随母亲生活。他天资聪颖,喜欢读书,10多岁就写了成千上万行的诗歌。由于母亲保守思想的影响,雨果在青年时代同情保王党,曾因写诗歌颂王朝和天主教而获奖。17岁时与兄长一起创办了名为《文学保守者》的刊物。1922年出版了《颂诗集》,获得路易十八赏赐的年金。1925年写诗歌颂查理十世,得到国王的接见和赠品。
在17世纪的法国,“太阳王”路易十四成为各国君主的楷模,为绝对王权服务的古典主义也应运而生。古典主义崇尚理性,歌颂王公贵族,从宫廷礼仪到贵族沙龙,从饮食服饰到言谈举止,都要讲究高贵典雅。由于古典主义文化的影响,法国的一切都成了欧洲各国宫廷模仿的榜样,上流社会里人们都以会说法语为荣。因此古典主义在欧洲的统治持续了一两百年之久,直到19世纪20年代才被浪漫主义所推翻。
雨果是在20年代逐渐从保守立场转向浪漫主义的。1827年,雨果发表剧本《克伦威尔》,他在序言里猛烈抨击了古典主义的种种清规戒律,主张自然中存在的一切都可以成为艺术题材,并且提出了美丑对照的审美原则,从而使这篇序言成为浪漫主义文学运动的宣言。他的剧本《欧那尼》的上演,标志着浪漫主义对古典主义的胜利。他的一系列剧本都是与古典主义的规则针锋相对的,例如《玛丽蓉·德·洛尔墨》(1831)歌颂了平民出身的青年狄杰和妓女玛丽蓉的爱情;《国王取乐》(1832)写平民姑娘爱上了乔装的国王;《玛丽·都铎》(1833)里的王后爱上了宠臣,而《吕伊·布拉斯》(1838)里与王后相爱的竟是一个仆人等等。
与此同时,他出版了不少诗集和小说。其中有同情和支持希腊民族解放斗争、富于异国情调的《东方集》(1829),描写家庭生活和内心感情、对贫苦受难者表示同情和怜悯的《秋叶集》(1831),欢呼七月革命和歌唱爱情的《黄昏歌集》(1835),讽刺富有阶级、宣扬慈善主义的《心声集》(1837),以及企图在精神上引导民众的《光与影集》(1840),这些诗集的内容涉及政治、哲理、祖国、家庭、爱情和杂感等种种题材,同时注重对诗句形式和语言的革新,带有浪漫主义的色彩。他的小说《一个死囚的末日》(1829)呼吁废除死刑,《巴黎圣母院》(1831)将丑陋但善良的敲钟人卡西莫多与道貌岸然但残酷卑鄙的副主教弗罗洛进行美丑对照,更是家喻户晓、人所共知。
雨果支持1830年的七月起义,并且随着七月王朝金融资产阶级统治的巩固,采取了与现实妥协的态度。他于1841年当选为法兰西学院院士,1845年被路易·菲力普敕封为法兰西贵族院议员,并被授予“法兰西世卿”的称号。他一方面活跃于政治舞台,另一方面大女儿新婚不久和丈夫一起划船时在湖中淹死,他在精神上受到沉重打击,所以将近10年没有发表作品。
雨果始终在君主立宪制度与共和政体之间摇摆不定。他在1848年总统选举中支持路易·波拿巴,后来又成为国民议会中左派的领袖。1851年路易·波拿巴发动政变、恢复帝制,称拿破仑第三。雨果发表演说,鼓舞民众起义反抗,遭到镇压后被迫化装成一个排字工人逃到了比利时,接着又先后居住在英国的泽西岛和盖纳西岛。这段经历使雨果的思想发生了根本的转变,在流亡国外的19年期间,他写出了《小拿破仑》(1852)等揭露拿破仑第三的檄文,同时紧密配合现实的政治斗争,发表了辛辣讽刺拿破仑第三背信弃义的《惩罚集》(1853)、题材多样的《静观集》(1856)和大型史诗《历代传说》(1859)等诗篇,改抒个人之情为抒民族之情、抒爱国之情,吹响了反对专制统治、歌颂光明和进步的斗争号角,同时使用富有表现力的跨行,大胆地改变了音节的顿挫,使这些感情奔放、想象奇特、色彩瑰丽、形象丰富的诗篇成为浪漫主义诗歌的杰作,雨果也因此而成为杰出的民主斗士和法兰西不朽的民族诗人。
雨果的斗志是坚定的。1859年,拿破仑第三对他予以特赦,但是他拒绝回国。他在流亡期间完成了他的杰作《悲惨世界》,揭露社会上存在的“愚昧和穷困”,显示出对劳动人民的深切同情,是一幅波澜壮阔的历史画卷。《海上劳工》(1866)写渔民吉里亚特为了爱情而在海上搏斗,战胜了狂风恶浪和章鱼暗礁等千难万险,事后却发现未婚妻爱着青年牧师,他为了成全别人的幸福而在海水里结束了自己的生命,小说以此歌颂了舍己为人的牺牲精神。《笑面人》(1869)取材于17和18世纪之交的英国,通过贵族后裔关伯伦的悲惨遭遇,将封建贵族的丑恶与劳动人民的善良进行了鲜明的对比。这些小说都内容丰富、情节感人,蕴含着向非正义宣战的浪漫主义激情,因而具有震撼人心的艺术力量。
他在流亡期间也关注着世界上被压迫的人民。1860年,英法联军焚烧圆明园,他写信痛斥联军是强盗,谴责他们毁灭东方文化的罪恶行径;1862年,法军入侵墨西哥,他写信号召墨西哥人民进行抵抗;1863年,他支持波兰人民反抗俄国沙皇的斗争;1868年,他在瑞士洛桑主持世界和平大会。凡此种种,都表明他宣扬的人道主义并非空谈,而是贯彻始终、身体力行。
1870年普法战争爆发,拿破仑第三被俘垮台,雨果回到法国,受到巴黎人民盛大热烈的欢迎。他立即投入了保卫祖国的战斗,发表演说,探望伤员,捐款购买大炮。当巴黎公社被镇压的时候,他呼吁赦免公社社员,并把自己在布鲁塞尔的住宅作为他们的避难所,为此自己被比利时政府驱逐出境。他同时写作了最后一部长篇小说《九三年》(1874),内容是反革命叛乱头子朗特纳克侯爵在逃跑的时候,为了救出在火中的三个孩子而被捕,共和国军队的司令官郭文为此私自放走了侯爵,结果被军事法庭判处死刑。但是判处他死刑的法官薛木尔登的内心也十分矛盾,最后在郭文被处决的同时开枪自杀。小说宣扬了 “在人世的一切问题之上,还有人心的无限仁慈”的观点,这在当时巴黎公社起义被残酷镇压、公社社员们面临死亡威胁的形势下,应该说是具有进步意义的。
雨果在晚年仍坚持创作,完成了诗集《做祖父的艺术》(1877)、《历代传说》的二、三集(1877、1883)等作品。1881年2月26日,60万巴黎人在他窗前游行,庆贺他的80寿辰。他在1883年的遗嘱里宣布给穷人5万法郎,并希望用穷人的送葬马车把他的灵柩送到墓地。1885年5月18日去世,法国政府和人民为他举行了隆重的国葬,由来自法国和世界各地的200万人排成的行列,把他的遗体送进了伟人公墓
1827: 《克伦威尔》(Cromwell) (剧本)
1829:《东方诗集》(les Orientales) (诗)
1830:《欧那尼》 (Hernani) (戏本)
1831:《钟楼怪人》(Notre-Dame de Paris) (小说)
1838:《吕布拉》(Ruy Blas) (剧本)
1853:《惩罚集》 (les Chatiments) (诗)
1856:《沉思集》 (les Contemplations) (诗)
1862:《悲惨世界》(les Miserables) (小说)
1869:《笑面人》 (L’Homme qui Rit) (小说)
1859-1883:《世纪传说》(la Legende des siecles) (诗)
1874:《九三年》 (Quatre-Vingt-Treize) (小说
维克多·雨果
维克多•雨果(Victor Hugo)(l802~1885)是法国文学史上最伟大的作家之一,法国浪漫主义学运动的领袖。他的一生几乎跨越整个19世纪,他的文学生涯达60年之久,创作力经久不衰。他的浪漫主义小说精彩动人,雄浑有力,对读者具有永久的魅力。
雨果1802年生于法国南部的贝尚松城。祖父是木匠,父亲是共和国军队的军官,曾被拿破仑的哥哥西班牙王约瑟夫•波拿巴授予将军衔,是这位国王的亲信重臣。
雨果天资聪慧,9岁就开始写诗10岁回巴黎上学,中学毕业入法学院学习,但他的兴趣在于写作,15岁时在法兰西学院写的《读书乐》受到法兰西学士院的奖励,17岁在“百花诗赛”得第一名,20岁出版诗集《颂诗集》,因歌颂波旁王朝复辟,获路易十八赏赐,以后写了大量异国情调的诗歌。以后他对波旁王朝和七月王朝都感到失望,成为共和主义者,他还写过许多诗剧和剧本。写有大量具有鲜明特色并贯彻其主张出小说 。
1827年,雨果发表剧本《克伦威尔》及其序言。剧本虽未能演出,但那篇序言却被认为是法国浪漫主义的宣言,成为文学史上划时代的文献。它对法国浪漫主义文学的发展起了很大的推动作用。
1830年,雨果的剧本《欧那尼》在法兰西院大剧院上演,产生了巨大的影响,确立了浪漫主义在法国文坛上的主导地位。
《欧那尼》写的是16世纪西班牙一个贵族出身的强盗欧那尼反抗国王的故事,雨果赞美了强盗的侠义和高尚,表现了强烈的反封建倾向。
1830年7月,法国发生了“七月革命”,封建复辟王朝被翻了。雨果热情赞扬革命,歌颂那些革命者,写诗哀悼那些在巷战中牺牲的英雄。
1831年发表的《巴黎圣母院》是雨果最富有浪漫主义小说。小说的情节曲折离奇,紧张生动,变幻莫测,富有戏剧性和传奇色彩。
故事发生在中世纪。“愚人节”那天,流浪的吉卜赛艺人在广场上表演歌舞,有个叫埃斯梅拉达的吉卜赛姑娘吸引了来往的行人,她长得美丽动人舞姿也非常优美。
这时,巴黎圣母院的副主教克罗德•弗罗洛一下子对美丽的梅拉达着了迷,他内心燃烧着情欲之火,疯狂地爱上了她。于是他命令教堂敲钟人,相貌奇丑无比的伽西莫多把埃斯梅拉达抢来。结果法国国王的弓箭队长法比救下了埃斯梅拉达,抓住了伽西莫多。他把敲钟人带到广场上鞭笞,善良的吉卜赛姑娘不计前仇,反而送水给伽西莫多喝。
敲钟人虽然外貌丑陋,内心却纯洁高尚,他非常感激埃斯梅拉达,也爱上了她。天真的埃斯梅拉达对法比一见钟情,两人约会时,弗罗洛悄悄在后面跟着,出于嫉妒,他用刀刺伤了法比,然后逃跑了。埃梅斯拉达却因谋杀罪被判死刑。伽西莫多把埃斯梅拉达从绞刑架下抢了出来,藏在巴黎圣母院内,弗罗洛趁机威胁吉卜赛姑娘,让她满足他的情欲,遭到拒绝后,把她交给了国王的军队,无辜的姑娘被绞死了。伽西莫多愤怒地把弗罗洛推下教堂摔死,他拥抱着埃斯梅拉达的尸体也死去了。
小说表现了雨果对封建政府和教会的强烈憎恨,同时也反映了他对下层人民的深切同情。
“七月革命”之后,法国建立了以金融家路易•菲力浦为首的大资产阶级统治的“七月王朝。”七月王朝不断对雨果进行拉拢,1841年雨果被选入法兰西学士院,1845年,路易•菲力浦封他为法兰西贵族世卿,还当上了贵族院议员。雨果创作中的斗争热情减弱了,1843年,他写了一个神秘主义剧本《卫戍官》,上演时被观众喝倒彩,遭到了失败。雨果为此沉默了将近10年没有写作。
1848年6月,巴黎人民举行革命,推翻了七月王朝,成立了共和国。开始雨果对革命并不理解,但当大资产阶级阴谋消灭共和国时,雨果却成了一个坚定的共和主义者。1851年12月,路易•波拿巴发动政变,雨果参加了共和党人组织的反政变起义。路易•波拿巴上台后建立了法兰西第二帝国。他实行恐怖政策,对反抗者无情镇压。雨果也遭到迫害,不得不流亡国外。
流亡期间,雨果一直坚持对拿破仑三世的斗争,他写政治讽刺小册子和政治讽刺诗,猛烈抨击拿破仑三世的独裁统治。这时期,他先后发表了长篇小说《悲惨世界》、《海上劳工》和《笑面人》。
《悲惨世界》是雨果的代表作。小说的情节大致是这样的:农民出身的贫穷工人冉阿让有一次看见姐姐的几个孩子饿得直哭,于是去偷面包,不幸被人抓住,判了5年徒刑。他几次越狱,被抓回来又加判了共14年刑期,结果为了一块面包坐了19年的牢。出狱之后,冉阿让到处遭人白眼,没有工作,没有饭吃,他发誓一定要向社会复仇。这时,一个叫米里哀的主教感化了他,他决心行善积德,做一个好人。
他化名马德兰,在一个城市办了个工厂,成为富翁。他为贫穷的人提供就业机会,给他们饭吃,给他们房子,他处处乐于助人,被市民们选为市长。这时,市里来了一个叫芒汀的姑娘,她原是农村姑娘,到城里做工,被人诱骗生下一个女儿。她把女儿珂赛特寄养在一个旅店老板家中,老板是个恶棍,趁机敲诈她,芒汀被迫卖掉美丽的头发、漂亮的牙齿,又卖身当了妓女,最后贫困交加,病得奄奄一息,冉阿让听说后立即去照顾她,答应在她死后抚养她女儿珂赛特。这时,警察沙威正追捕失踪多年的苦役犯冉阿让,在马德兰市,他抓住了一个贫穷的工人,认为他就是冉阿让,准备把他送进监狱,为了救这个无辜的工人,冉阿让挺身而出,主动承认了自己的身份。他又落入警察手中,去监狱的路上,他设法逃脱了。
冉阿让马上找到珂赛特,带着她躲在一个僻偏的修道院里。多年过去了,珂赛特已长成了一个漂亮的大姑娘,她和一个共和党人马吕斯相爱了。1832年,巴黎爆发了共和党领导的起义,遭到七月王朝的血腥镇压,马吕斯身负重伤,冉阿让冒着生命危险通过下水道把他救了出来。这时,沙威混进起义者队伍进行侦察,被抓住后判处死刑,由冉阿让去执行命令,枪毙沙威,但冉阿让却把沙威放了。沙威在冉阿让的高尚人格前羞愧难容,投河自杀。
珂赛特和马吕斯结婚了,年轻人非常幸福。冉阿让一个人过着孤独的日子,最后他死在了珂赛特的怀里。
《悲惨世界》揭露了资本主义社会的尖锐矛盾和贫富悬殊,描写了下层人民的痛苦命运,提出了当时社会的三个迫切问题:“贫穷使男子潦倒,饥饿使妇女堕落,黑暗使儿童羸弱,”猛烈抨击了资产阶级法律的虚伪。全面反映了19世纪前半期法国的社会政治生活。所以,小说受到全世界人民的欢迎。到了20世纪,它又多次被改编成电影,同样吸引了无数的观众。
1870年普法战争爆发,法国在色当兵败之后,普鲁士军队直逼巴黎。在这国家危亡的紧要关头,雨果在流亡了19年之后回到了祖国。他到处发表演讲,号召法国人民起来抗击德国侵略者,保卫祖国。他还用他的著作和朗诵诗歌得来的报酬买了2门大炮,表现了崇高的爱国精神。
巴黎公社起义时,雨果并不理解这次革命。但当公社失败后,反动政府疯狂镇压公社社员时,雨果又愤怒谴责反动派的兽行,他呼吁赦免全部公社社员,并在报纸上宣布将自己在比利时首都布鲁塞尔的住宅提供给流亡的社员作避难所。为此,他的家遭到反动暴徒的袭击,他自己险些丧命,但他仍然坚持自己的立场。
1885年,雨果逝世。法国人民为这位伟大的诗人举行了国葬。他的遗体被安葬在专门安葬伟人的先贤祠。
首届诺贝尔文学奖颁发与1901年,但雨果死于1885年,所以尽管他的文学成就很高,可还是无缘诺贝尔。
【名言】
世界上最宽阔的是海洋,比海洋更宽阔的是天空,比天空更宽阔的是人的胸怀。
未来将属于两种人:思想的人和劳动的人,实际上,这两种人是一种人,因为思想也是劳动。
在绝对正确的革命之上还有一个绝对正确的人道主义。
人的智慧掌握着三把钥匙,一把开启数字,一把开启字母,一把开启音符。知识、思想、幻想就在其中。
世人缺乏的是毅力,而非气力。
大胆是取得进步所付出的代价。
应该相信,自己是生活的强者。
艺术的大道上荆棘丛生,这也是好事,常人都望而怯步,只有意志坚强的人例外。
谁虚度年华,青春就要褪色,生命就会抛弃他们。
笑声如阳光,驱走人们脸上的冬天。
勉强应允不如坦诚拒绝。
释放无限光明的是人心,制造无边黑暗的也是人心。
书籍是造就灵魂的工具。
人,有了物质才能生存;人,有了理想才谈得上生活。
脚步不能达到的地方,眼光可以到达;眼光不能到达的地方,精神可以飞到。
多办一所学校,可少建一座监狱。
生活就是面对微笑。
人的两只耳朵,一只听到上帝的声音,一只听到魔鬼的声音。
我宁愿靠自己的力量,打开我的前途,而不愿求有力者垂青。
人类第一种饥饿就是无知。
【大事记】
1802年 2月26日生于法国东部的贝桑松城(Besancon)。
1819年 同浪漫诗人维尼等人共同创办《保守文艺双周刊》。于期刊发表第一首诗。
1822年 编成第一本诗集《颂歌与杂诗》。与艾德娜在圣苏比士大教堂结婚。
1825年 被授与荣誉勋章,参查理十世的加冕典礼。
1827年 发表韵文剧本《克伦威尔》和著名浪漫主义宣言,成为浪漫主义运动领袖。
1831年 完成浪漫主义文学杰作、长篇小说《巴黎圣母院》(即钟楼怪人)。
1841年 被选入法兰西学院,公开表示拥护君主立宪制度。
1843年 剧本《老顽固》(Les Burgraves)失败及女儿列欧波汀意外死亡,停止新作,转向政治舞台。
1845年 晋身贵族,封为雨果伯爵。
1848年 创办《大事纪报》。
1850年 被捕入狱,雨果化名兰文逃离巴黎。
1851年 路易˙波拿巴发动政变宣布帝制,雨果被迫流亡国外。
1853年 充满讽刺政治意味的诗集——《惩罚集》出版。
1862年 出版不朽的名著长篇社会小说《悲惨世界》。
1868年 雨果夫人艾德娜去世。
1870年 第三共和政府成立,结束十九年的流亡生活,回到巴黎。
1871年 当选国民大会代表。
1876年 雨果当选参议员。
1883年 完成《世纪的传奇》第三卷。
1885年 5月22日,病逝巴黎。 6月1日,雨果灵榇置于凯旋门下,供万民瞻仰,旋葬于巴黎伟人墓园。
【主要作品】
1827: 《克伦威尔》(Cromwell) (剧本)
1829:《东方诗集》(les Orientales) (诗)
1830:《欧那尼》 (Hernani) (戏本)
1831:《钟楼怪人》(即《巴黎圣母院》)(Notre-Dame de Paris) (小说)
1838:《吕布拉》(Ruy Blas) (剧本)
1853:《惩罚集》 (les Chatiments) (诗)
1856:《沉思集》 (les Contemplations) (诗)
1862:《悲惨世界》(les Miserables) (小说)
1869:《笑面人》 (L’Homme qui Rit) (小说)
1859-1883:《世纪传说》(la Legende des siecles) (诗)
1874:《九三年》 (Quatre-Vingt-Treize) (小说)
8. 雨果代表作的主要内容!!
1、《巴黎圣母院》(港译钟楼驼侠,台译钟楼怪人)是法国文学家维克多·雨果所著,在1831年1月14日出版的小说。故事的场景设定在1482年的巴黎圣母院,内容环绕一名吉卜赛少女爱丝梅拉达和由副主教克洛德·弗洛罗养大的圣母院驼背敲钟人卡西莫多。此故事曾多次被改编成电影、电视剧及音乐剧。
2、《悲惨世界》是由法国大作家维克多·雨果在1862年所发表的一部长篇小说,涵盖了拿破仑战争和之后的十几年的时间,是十九世纪最著名的小说之一。故事的主线围绕主人公土伦苦刑犯冉·阿让(Jean Valjean)的个人经历,融进了法国的历史、革命、战争、道德哲学、法律、正义、宗教信仰。多次被改编演绎成影视作品。
3、《笑面人》是雨果在一八六九年写成的长篇小说。这部小说以十七世纪末和十八世纪初的英国社会为背景,也就是从詹姆士二世起到他的女儿安妮女王统治英国的那个时期。
4、《“诺曼底”号遇难记》,作者维克多·雨果,19世纪文学运动领袖,人道主义的代表人物,被人们称为“法兰西的莎士比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