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李白的文学素养如何
自古科举考试都是非常难的,不能说李白的才华考不上科举考试,但是在大唐人才鼎盛时期,李白要想一举高中也非易事,而且当时李白的名声很大,他也被征调入朝为官,参加科举为的也就是入朝为官,他已经达到目的,所以也就没得必要再去参加科举考试了。
科举考试从隋朝开创到清朝灭亡一直沿用了千年,不能说科举考试一定能够准确的选拔出优秀的人才,但是挑选为国家效力的官员还是可以的,所以科举考试才会延用千年。不过古代人口也不少,每年很多男子参加科举考试,但是才有十几个名额中榜,虽然现在的高考人数更多,不过录取的学校也不少,录取人数也很多,所以古代的科考可比现代要难多了。
大唐昌盛并且开放,所以那个时候文化也非常发达,出现了很多有名的文人,李白就是其中一个,但是如果李白要去参加科举考试,还真不一定可以一举中榜。这自古参加科举考试的人能在花甲之年中榜就算不错的了,有的人一生才考了一个秀才的身份,可见古代科举考试难度有多大,李白虽然文采很好,但是科举考试不会只考文采,还有其他的要考,这些方面李白就不一定是擅长的了,所以综合成绩李白就不一定会能中榜。
而且当时李白因为自己非常大的名气已经被唐玄宗李隆基任用为官,所以他就更没有必要参加科考了。
⑵ 体现了儒家文化的李白的诗
《与韩荆州书》,可以参考
⑶ 诗仙李白的诗和儒家诗经上的诗哪个写的更好
诗仙李白的诗更好
李白(701年2月8日—762年12月) ,字太白,号青莲居士,又号“谪仙人”。是唐代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被后人誉为“诗仙”。
李白有《李太白集》传世,诗作中多以醉时写的,代表作有《望庐山瀑布》、《行路难》、《蜀道难》、《将进酒》、《越女词》、《早发白帝城》等多首。
李白所作词赋,宋人已有传记(如文莹《湘山野录》卷上),就其开创意义及艺术成就而言,“李白词”享有极为崇高的地位。
⑷ 李白诗歌与宗教文化
摘 要:诗人以诗传精神,“诗仙”李白的道教思想极重这一点在其诗歌中体现无遗。士生当以治国为任,诗人的大鹏之志却包含着浓烈的道教思想;记灵丹砂之术的诗歌在诗人作品中占有重要一席;诗人作品无论从内容还是语言特色上都蕴含着道教精义。
关键词:诗仙;诗歌;道教;大鹏之志;丹砂之术;道法自然
中国古代文学以十斗分,诗歌独取其八,而其中唐代诗歌又占八中之六七。大唐盛世,诗歌人才更是若星辰。
诗写黎民苍生之艰辛,冠之杜甫以“诗圣”;心向枯灯厌红尘,冠之王维以“诗佛”;笔自神来功从鬼斧,冠之李贺以“诗鬼”。那么,被后尊为“诗仙”的李白又是怎样以“仙”名?
李白(公元701-762年),字太白,号青莲居士,天宝年间翰林学士,又称“李翰林”。李白早年,受儒道侠纵横各种思想影响,但浸淫道教至深。他终身学道,孜孜不倦,炼丹、受篆,甚至“余尝学道穷冥梦,梦中往往游仙山”。
道教,五千年文明的亲骨肉,是从古代的鬼魂崇拜发展而来的,便它又不仅仅是鬼魂崇拜,而是掺杂了秦汉时期的神仙信仰和黄老道术而成的。道教的最终目标是“得道成仙”,它认为,通过修道,使人返本还原,与道合一,就可以成为神仙。道教修行有一系列的道功、道术。道功指修性养神的内养功夫,如清静、寡欲、抱朴、养性等;道术指修命固本的具体方法,如吐纳、辟谷、神丹、符篆、斋醮等。
李白重道,有诗史可考。同代有:
谪仙游梁园。魏颢《金陵酬李翰林谪仙子》
自称臣是酒中仙。杜甫《饮中八仙》
天外常求太白老,金陵捉得酒仙人。崔成甫《赠李十二》
后人歌咏有:
诗中日月酒中仙,平地雄飞上九天。殷文奎《经李翰林墓》
谪在人间凡几年,诗中豪杰酒中仙。李俊民《李太白图》
醉别蓬莱定几年,被人呼是谪神仙。李东阳《李太白》
李白本人对于他人美誉也深以为然,其诗云:“谓我是方朔,人间落风星。”《留别西河刘少府》。
一、大鹏之志与道教
儒家八条: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以治国平天下为矢的大鹏之志,粗略看来似是与道教信仰毫无关联,但在《大鹏赋》里却完美结合。
开元十三年,少年就曾与逸人东严子隐于岷山之阳,“巢居数年,不迹城市”的李白离开蜀地。此时的李白胸怀“士生则桑弧蓬矢,射乎四方,故知大丈夫必有四方之志,乃仗剑去国,辞亲远游”的功业热情,而恰巧遇到了一个人,一个道人。
道人叫司马承祯,既为道教大师,又是隐逸高人,先后受到武则天、睿宗、玄宗多次征召,并且受到极高礼遇,但他每次都推辞还山。司马承祯以道人的身份而得恩朝廷知遇的事实,极大地激发了李白的功业热情。《赋》有《序》,《序》称:“余昔于江陵,见天台司马子微,谓余有仙风道骨,可与神游八极之表,因著《大鹏遇希有鸟赋》以自广。”
这个称赞李白的道人真是对李白了如指掌,他知道李白夙志在隐逸,因而称赞李白有“仙风道骨”,“可与神游八极之表”,言谈之间,相知已深,遂结为莫逆。
《大鹏赋》以《逍遥游》之大鹏为基,描绘其“激三千以崛起,向九万而迅征”,极尽浩荡夸诞之辞。如果《大鹏赋》仅仅描写大鹏“水击三千里”,那么它只能算是唐朝的《逍遥游》。《大鹏赋》传在寄寓了李白“一鸣惊人”的功业幻想的同时,写道:“然后六月一息,至于海湄。郯翳景以横翥,逆高天而下垂。憩乎泱漭之野,入乎汪湟之池。猛势所射,余风所吹,溟涨沸渭,岩峦纷披。”大鹏的下落代表了李白愿在“终与安社稷”之后“蓬莱顶上行”,“待吾尽节报明主,然后相携卧白云”。
正是“奋其智能,愿为辅弼,使寰区大定,海县清一。事君之道成,荣亲之义华,然后与陶朱、留侯浮五湖,戏沧州”。
大鹏“以恍惚为巢,以虚无为场”,应了司马承祯:“夫道者,神异之物,灵而有性,虚而无象,随迎不测,影响莫求,不知所以然而然,通生无匮谓之道。”在司马承祯看来,李白已是得道之人。
李白“黄金白璧习歌笑,一醉累月轻王侯”,“不屈己,不干人”,“安能推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追求精神自由独立的人生理想深深吸取了道家精义。《大鹏赋》统一了李白的大鹏之志和隐逸之思,是李白人生理想的形象寄托。
二、 丹砂之术与道教
天宝三年,大鹏之志化为泡影的李白被“赐金还山”,并离开长安后,索性认真地传授了《道篆》,取得了道人的身心份证明。
此时的李白人生理想单剩一个隐逸之思,他道切的希望通过修道成仙。丹砂之术身为修道的捷径,自然成为李白的首选,有诗为证:
愿游名山去,学道飞丹砂。
提携访神仙,从此炼金药。
原随子明去,炼火烧金丹。
无以墨绶苦,来求丹砂要。
强烈的炼丹愿望促使李白各方寻求丹砂之术。唐代道风盛行,服食炼丹之风甚盛,载有炼丹之术的经书自是不少。李白极有可能在青少年时期就已经阅读到炼丹的经书,然而丹砂之术只有经书,没有前辈而授,是非一般人所能为的。
李白是幸运的,在此关键之际,有人授之以丹砂之术:“吾希风广成,荡漾得也,表受宝决,为计六帝之外臣。”
“我有锦囊诀,可以持君身。当餐黄金药,去为紫阳宾。”李白是很以此为傲的,“闭剑琉璃匣,炼丹紫翠房。身佩豁落图,腰垂虎盘囊。”积极筹备着“炼丹费火石,采药穷山川。”
在李白诗歌作品中,较为详尽的铺陈了炼丹常识的是《草创大还赠柳官迪》。“姹女乘河车,黄金充辕轭。执枢相管辖,摧伏伤羽翮。朱鸟张炎威,白虎守本宅。相煎成苦老,消烁凝津液。仿佛周窗尘,死灰同至寂。铸治入赤色,十二周律历。赫然称大还,与道本无隔。白日可抚弄,清都在咫尺。北酆落死名,南斗上生籍。”
然而,同大鹏之志无异,李白的丹砂之术亦是无果,这一点,从李白晚年的作品可以探出眉目:
待吾还丹成,投迹归此地。《江上望皖公山》
水碧或可采,金膏秘莫言。余将振衣去,羽化出嚣烦。《过彭蠡湖》
苦于炼金丹不成的李白,去心执神仙之道,无奈之下,只得服食丹砂,“嗽之以琼液,饵之以丹砂”。这里的丹砂是指经过简单处理而未经烧炼的丹砂。
三、 自然之诗与道教
道教发展到唐代,道家学说已全融其中,道家大成者庄子被称为“华阳真人”。道家学说作为中国古代哲学的重要组成,与道教迷信是不能苟同的,我们不能混为一谈。自谦醉心于探讨炼丹术的李白,却是现实的醒者,特别是在晚年,他基于“道法自然”学说,屡屡发出对道教迷信的批判:
仙人殊恍惚,未若醉中真。《拟古十二首》之三
蟹螯即金液,糟丘是蓬莱。《月下独酌四首》之四
松子栖金液,安期入蓬海。此人古之仙,羽化竟何在?浮生速流电,倏忽变光彩。天地无凋换,容颜有迁改。对酒不肯饮,含情欲谁待?《对酒行》
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它既为道家学说脊梁,亦为道教思想抛开迷信之后的精髓,同样,它对李白的影响也是至深的。
于诗歌的内容
经过道法自然洗礼的李白毫无尘土气,“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蒿人”,“我本楚狂人,凤歌笑孔丘”,他精神如同一匹骏马,驰骋东西。“我觉秋兴逸,谁云秋兴悲”,极尽诗人风度之洒脱;“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极尽诗人胸怀之豪迈;“峨眉山月半轮秋,影入平羌江水流”,极尽诗人心底之宁静;“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消愁愁更愁”,极尽诗人心头之紧锁……
诗人在诗歌表现上似乎没有了形式,没有了规律,便实际说来,诗人是真正主宰着形式和规律的。极富张力的诗歌生命力充溢,“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还”。
于诗歌的语言特色
“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这是古今文人对李白诗歌语言的共识。
“黄河落天走东海,万里写入胸怀间”之“走”;“孤帆远影碧空尽,惟见长江天际流”之“惟”;“黄河西来决昆仑,咆哮万里触龙门”之“决”、“触”;“兴酣落笔摇五岳,诗成笑傲凌沧州”之“摇”、“凌”;“素手把芙蓉,虚步蹑太清”之“把”、“蹑”等等。
诗人反对模仿,反对雕饰,提倡质朴自然,要求诗整个形象浑然一体,毫无斧凿痕迹,正是道法自然的完全体现。
少怀大鹏之志,壮浸丹砂之术,生写自然之诗,从结缘到浸淫,再到对道教糟粕的批判,飘逸,豪迈的李白可真谓“仙游未曾歇”。
白已逝,其诗歌将长存,历千万纪与天壤而同久,共三光而永光。
参考文献:
1、《李太白全集》中华书局1977年 [清]王琦 注
2、《李白与道教》1987年5期《文史知识》 罗宗强
3、《中国道教》知识出版社1994年
4、《出岫集》薛天纬
5、《中国李白研究》1990年下辑
6、《李白与杜甫》一文 郭沫若
7、《道教徙的诗人李白及其痛苦》商务印书馆1980年
8、《中日李白诗词研究论文集》
9、《李白研究论文精选集》太白文艺出版2000年
致谢:能有此文,特别感谢焦玉莲老师的殷切指导,谢谢!
⑸ 李白的思想是以道家为主还是以儒家为主
是道家。疯狂爱李白的人都知道,李白的诗豪放不羁,随遇而安。与老子的道家学说有很多相同的地方。我是李白的超级粉丝,同时也很喜欢道家。李白那种谪仙人般的思想与道家天地混沌之说很是相像,所以李白和儒家是八竿子打不着的!李白不是唯唯诺诺之人,自然不说什么以人治国。儒家。。。李大钊之类的人在新文化革命时期是很排斥的,当然,我不能说儒家不好,但是的的确确是有弊处的。我很确定,李白思想便道家,而且楼主,李白最爱最爱的“千金买壁”的妻子宗室是道教的忠实信徒哦!所以你确定了吧?
吁~记得采纳我哦!哈哈,我最爱的李白~
⑹ 李白的文学知识
李白(701--762),字太白,盛唐最杰出的诗人,也是我国文学史上继屈原之后又一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素有“诗仙”之称。他经历坎坷,思想复杂,既是一个天才的诗人,又兼有游侠、刺客、隐士、道人、策士等人的气质。儒家、道家和游侠三种思想,在他身上都有体现。“功成身退”是支配他一生的主导思想。 李白留给后世人九百多首诗篇。这些熠熠生辉的诗作,表现了他一生的心路历程,是盛唐社会现实和精神生活面貌的艺术写照。李白一生都怀有远大的抱负,他毫不掩饰地表达对功名事业的向往。《梁甫吟》、《读诸葛武侯传书怀》、《书情赠蔡舍人雄》等诗篇中,对此都有绘声绘色的展露。李白自少年时代就喜好任侠,写下了不少游侠的诗,《侠客行》是此类诗的代表作。在长安3年经历的政治生活,对李白的创作产生了深刻的影响。他的政治理想和黑暗的现实,发生了尖锐的矛盾,胸中淤积了难以言状的痛苦和愤懑。愤怒出好诗,于是,便写下了《行路难》、《古风》、《答王十二寒夜独酌有怀》等一系列仰怀古人,壮思欲飞;自悲身世,愁怀难遣的著名诗篇。李白大半生过着流浪生活,游历了全国许多名山大川,写下了大量赞美祖国大好河山的优美诗篇,借以表达出他那种酷爱自由、渴望解放的情怀。在这一类诗作中,奇险的山川与他那叛逆的不羁的性格得到了完美的契合。这种诗在李白的诗歌作品中占有不小的数量,被世世代代所传诵,其中《梦游天姥吟留别》是最杰出的代表作。诗人以淋漓挥洒、心花怒放的诗笔,尽情地无拘无束地舒展开想象的翅膀,写出了精神上的种种历险和追求,让苦闷、郁悒的心灵在梦中得到了真正的解放。而那“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的诗句,更把诗人的一身傲骨展露无遗,成为后人考察李白伟大人格的重要依据。 李白作为一个热爱祖国、关怀人民、不忘现实的伟大诗人,也十分关心战争这一重要问题。对保卫边疆的将士予以热情的歌颂(如《塞下曲》),对统治者的穷兵黩武则给予无情的鞭挞(如《战城南》、《丁都护歌》等)。李白还写了不少乐府诗,描写劳动者的艰辛生活,表达对他们的关心与同情(如《长干行》、《子夜吴歌》等)。 李白的诗具有“笔落惊风雨,诗成泣鬼神”的艺术魅力,这也是他的诗歌最鲜明的艺术特色。作为一个浪漫主义诗人,李白调动了一切浪漫主义手法,使诗歌的内容和形式达到了完美的统一。李白的诗富于自我表现的主观抒情色彩十分浓烈,感情的表达具有一种排山倒海、一泻千里的气势。比如,他入京求官时,“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蒿人!”想念长安时,“狂风吹我心,西挂咸阳树。”这样一些诗句都是极富感染力的。 极度的夸张、贴切的比喻和惊人的幻想,让人感到的却是高度的真实。在读到“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消愁愁更愁”,“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这些诗句时,读者不能不被诗人绵长的忧思和不绝的愁绪所感染。李白的这一艺术表现手法在《梦游天姥吟留别》、《蜀道难》等诗中表现得尤为突出。 李诗中常将想象、夸张、比喻、拟人等手法综合运用,从而造成神奇异采、瑰丽动人的意境,这就是李白的浪漫主义诗作给人以豪迈奔放、飘逸若仙的韵致的原因所在。他的语言正如他的两句诗所说,“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明朗、活泼、隽永。 李白的诗歌对后代产生了极为深远的影响。中唐的韩愈、孟郊、李贺,宋代的苏轼、陆游、辛弃疾,明清的高启、杨慎、龚自珍等著名诗人,都受到李白诗歌的巨大影响 。
⑺ 李白涉及儒家圣贤的诗
儒学在唐代不是主流思想哈!李白主要还是道家的!“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能是儒家的么!他没有设计儒家圣贤的!因为他不爱,他是诗仙!仙人!
⑻ 为何说可从杜甫和李白的诗中,看出儒家,道家的不同
从两人的诗中看出,仙:超然物外;圣:外王内圣
李白的《庐山遥寄卢侍御虚周》里面“我本楚狂人,凤歌笑孔丘”、“五岳寻仙不辞退远,一生好入明山游”
还有杜甫的《进雕赋表》(虽然不是诗)里面有一句“奉儒守官,未坠素业”。一个是勤勤恳恳的做官,一个是既然不能当官那就愉快的游山玩水吧。一入世,一出世。
。
⑼ 李白是儒家还是道家还是侠客
李白(701年2月8日—762年12月),字太白,号青莲居士,又号“谪仙人”(贺知章评李白,李白亦自诩),而“居士”一词若源于中国古代最早见于《礼记》玉藻篇“居士锦带”一语,那是指的为道为艺的处士,含有隐士的意义,于韩非子一书中,亦谓有任矞、华仕等居士,皆指颇有道艺而不求仕宦之处士。唐宋时期,佛教在我国盛行,道教修行之人也自称居士,而李白笃信道教,自号“青莲居士”,因此,说其为道家也可。
李白的剑术在唐朝可排第二(在裴旻之下),在年轻的时候是一位路见不平、拔刀相助的侠士(这与他的三大思想之一的侠士思想有关),《野史》上有若干关于这方面的记载。年轻时游历大江南北,“十五好剑术,遍干诸侯。”,可见说他侠客也不未过。
关于儒家,没有明确的资料可考,不过,儒家讲究礼仪道德,法之以度,而李白恰恰最是一个视礼教如粪土的人,他崇尚以自然无为为宗旨,蔑视礼法,所以说他是儒家则不妥。
这些是俺的一点小小感触,不知道道长同意否,O(∩_∩)O哈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