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文学经济 » 碗盆文学
扩展阅读
中国网络原创新人乐团 2021-03-31 20:26:56
党政视频素材 2021-03-31 20:25:44
厦门大学统计学硕士 2021-03-31 20:25:36

碗盆文学

发布时间: 2021-03-28 04:40:14

A. 碗、盆,有什么区别都是吃饭用的那种!

这个定义比较主观,也可以说是经验性的称谓。
碗的量可以全部下肚——但吃一个碗里的;盆需要三个人以上共同努力了。

B. 装碗和盆的东西叫什么

是餐具收纳

C. 碗的历史

1、碗的起源可追溯到新石器时代泥质陶制的碗,其形状与当今无多大区别,即口大底小,碗口宽而碗底窄,下有碗足。高度一般为口沿直径的二分之一,多为圆形,极少为方形。不断变化的只有质料,工艺水平和装饰手段。

2、考古学家推测,古人对碗的使用,可能是最初放在地上挖出的坑之内的。在商周至春秋战国时期,出现了最早的瓷碗是原始的青瓷制品。

3、考古发现和史料记载,最早的瓷碗是原始的青瓷制品,基本形状为大口深腹平底,使用于商周至春秋战国时期。随着时代的演进,制瓷工艺的逐步改善以及人们的审美和实用要求的提高,碗的形状、纹饰、质量也越来越精巧,使用分工也越来越具体多样,如饭碗、汤碗、菜碗、茶碗等。

4、不同时期的瓷碗,其形状、釉水、纹饰是有着明显差别的。

唐以前的碗,其型多为直口、平底、施釉不到底,基本无纹饰。唐代的碗器型较多,有直口、撇口、葵口等,口沿突有唇边,多为平底、玉壁底及环条形底,施釉接近底部,精制的产品施满釉,有简单的划花装饰出现。

宋代碗其型多为斗笠式、草帽式、大口沿、小圈足,圈足直径大小差不多是口沿的三分之一。釉色多为单色,如影青、黑、酱、白等,纹饰用刻、划、印等手法,将婴戏、动物、植物文字形象绘在碗的内外壁或内底心上。

元代碗型同宋代相比,突出表现为高大厚重,圈足多为内斜多撇,断面呈八字形。多采用印花、刻花装饰。明代碗多鸡心式、墩子式及口沿外向平折式,圈足较为窄细,大多采用画花装饰。画花装饰技法用于碗上,自唐长沙窑起始,至宋磁州窑过渡,经元青花激发,到明代才真正兴盛起来。

明代最多的就是胎体轻薄、白底青花的饮食用碗。清代碗无论在哪一方面均胜过前朝,形状、釉色、纹饰更为丰富多样,工艺制作更为精巧细腻,素三彩、五彩、粉彩装饰的宫廷皇家用碗更让人叹为观止。

(3)碗盆文学扩展阅读

古瓷碗的种类大体分为供奉类、观赏类、饮食类和冥器类4种。

1、供奉类型的碗民间简称为“供碗”,它是专门用于庙宇、家庭,供奉在菩萨或神像面前、盛放食品的一种容器。

2、观赏类型的碗是一种陈设品,为文人雅士、商贾富豪所观赏和把玩之物。

3、饮食类型的碗是人们日常生活中盛饭、菜、酒等的器具。冥器类型的碗是专门用于伴随死者的陪葬品。

4、供奉类型的碗既注重饮食类的实用性又兼顾观赏类的艺术性,因而此碗尺寸大、造型奇、纹饰美、做工细。

D. 受人碗盆风水上有啥说法

所谓风水,都是胡说八道,没有科学道理。

E. 家中盆、碗老坏易经如何解释

破财的预兆。开支大。

F. 有一篇文章叫做“碗”

三十多年了,我用过三个碗。
小时,家里穷,买不起碗,我和哥哥用一个碗吃饭。那是一个黑釉子的粗瓷碗,豁着一个缺口。那时,哥哥上学,每次吃饭,总是哥哥先吃,然后我才吃。有一次,弟弟用我们的碗喝水,没端住掉在地上,摔成了两瓣。碗坏了,我和哥哥用葫芦水瓢喝饭。后来,村里来了个扒锅补碗的(当然是偷偷摸摸来的),爹花了五分钱把坏碗扒了五个“扒锔子”,像拳师穿的对扣拳衣,很好看。
十三岁那年,开始吃大锅饭了。娘说:哥俩用一个碗,抢不过人家。便狠了狠心,用积攒半年预备给爹看关节炎的鸡蛋钱给我买了一个大号的搪瓷盆,它盛的饭是黑瓷碗的两倍。
一到开饭时间,我就第一个来到食堂。不知为什么,那时特别爱饿,也许是长身子,非常能吃。记的有一回,烧的是用小麦磨的稀糊汤,那个香啊,我一连喝了三盆。旁人看我小小年纪,为我担心,劝我别撑着。摸摸肚子,不饱,又来了一“碗”。没等到太阳落,肚子咕咕叫,原来几泡尿下去,肚子瘪了。我就端着“碗”去了食堂,里面的人也许是可怜我,把刚刚刷完锅想要泼掉的刷锅水端给了我……
我那么能吃,身子还是瘦瘦的,像没有压住、窜缸的绿豆芽,又细又长,很苗条。为此,娘叹息,爹皱眉。我不知道是为什么。
食堂没吃多久,散了。家里被折腾得没什么吃的了,便跟着娘去要饭。我发现,用我的“碗”要饭赚巧,一勺两勺盖不住盆底。我能吃,每到饭时,就快吃快赶门。有回,为多赶两个门,我喝着刚要来的热糊糊,光顾跑,没看脚底,“啪”地一下绊倒了,盆扔出五步开外,我四“爪”着地,门牙磕掉两个,满嘴的血;再看“碗”,釉子掉得花花答答,如长了几年疮才好的疤。看着“碗”,我“哇”地哭了……
实行生产责任制,腰里有钱了,我更换了跟随我多年和我同风雨共患难的“碗”,买了一个带花的细瓷碗。一个真正的碗。
而立之年,正是肚量大开,吃壮饭的时候,可我不能吃了,喝不上半碗就饱。干脆,我把细瓷碗又换了,专门到瓷器店挑了一套餐具,全是景德镇出口的精细瓷小碗。正好,我一顿一碗饭。现在,我大腹便便,旁人都说我:往日的“细竹杆”,今日成了“弥陀佛”。并感慨万千地说:还是现在的饭养人!
还有一件事,我至今不明白:那时,我那么能吃,还整天饿,干瘦如猴;如今,一碗饭下去就饱,并有使不完的劲。娘对我说:傻孩子,那时饭孬,肚子里生不出油;现在饭好了,肚子里生满了油水,所以吃一点就不爱饿!
不知娘的话对还是不对。

有一家人,穷得快要死掉了,上帝就派天使带他们到了一个花园别墅,天使把一个碗扣在桌子上对他们说:“这里所有的东西你们都可以永远免费的使用,吃的、用的住的都是无穷尽的,除了这个碗,你们千万别把它翻过来,更不能看里面扣了什么东西。” 这家人就同意了。于是他们开始幸福的在这个花园别墅里生活。 日子一天天过去,逐渐的,他们开始熟悉每一个庄园里的日出和日落,熟悉了庄园里每个角落的花花草草,熟悉了这个庄园的每一寸土地和每一块砖瓦……除了那个扣着的碗。 终于有一天,他们再也按奈不住疯长的好奇心,翻开了那个碗。 他们又回到了贫穷的小茅草棚…… 在婚姻里,婚外情就是那只扣着的碗。 一旦翻开,就再也回不去了。 这是前几天看的一个故事。呵呵,感觉很不错。难得有这么贴切的形容婚外情的故事。贴上来。引以为戒。

G. 古时候的碗叫什么

盆、碗、盂、钵等
古人的餐具
簋(fu),形状很像大碗,圆口,大腹,下有圆座。有的簋还有耳朵,或者是方座。米煮好了以后,古人就把饭从甗(上文提到)中盛到簋里,就可以开吃了。
簠(gui),和簋的功能差不多,也是用来盛粮食的,簠大多有盖。最开始有说圆的叫簋,方的叫簠,后来渐渐不那么严格区分了。尤其是在表示祭祀的礼仪时,簠簋两个字还常常连在一起组成特定的词语,表示祭器。
豆,有点像现在的高脚盘,盘上有柄。后来,豆演变成一种量器,古代四升为一豆,就是从它的食具功能来的。
箪(念“单”),多是竹制或苇制的,用于盛饭。从材质上就可以看出,相比较大户人家的青铜制的簋簠,箪多半是平民百姓的食具了。《论语》中就有这样一句话,人们大都耳熟能详:“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描述的正是孔子的学生颜回清贫的生活;当然,更该记住的是他乐在其中的心态。
皿,用于盛饭食用,等同于现代饭碗,两边有耳。
盂,盛饮之器,敞口,深腹,有耳,下有圆形之足。
盆盂,均为盛物之器。
案,有脚的托盘,用于摆放食物,即“举案齐眉”中的“案”。
匕,是长柄汤匙;俎,即现代砧板的前身,两头有足用于支地。古人食肉常用匕把鼎中肉取出,置于俎上,然后用刀割着吃。
箸,夹食的用具,即“筷”。这些餐具的原料有竹、木、陶、青铜乃至金银、象牙所制等。

H. 碗应该怎么说是一个碗还是一只碗

任何量词来源于生活,口语的话,视当地口音,一般是“只”,如果追求书面,则皆可以,比如,如果这个碗,碗口粗广,体积较大,则应为“只”;如果碗口较小,体积小巧,则应为“个”。

通常用来表示人、事物或动作的数量单位的词,叫做量词。如头、匹、条等。

量词有明显的表形作用:运用不同的量词可以表现同一事物不同方面的形态特征;运用量词可以突出表现事物的主要形态特征;运用不同的量词,可以借助其表形作用来区分那些本质相同而外部形态不同的事物。

(8)碗盆文学扩展阅读

汉语中的量词,尤其是名量词,特别丰富多彩,是英语、俄语等外国语不能比拟的。这是汉语的特点之一。有的量词性格很孤僻,只同两三个词有交往 ,例如“尊”,只能说“一尊佛像”、“一尊菩萨”等;

有的量词却相当好动,交游很广,例如“个”,可以说“一个人、一个问题、一个苹果、一个家、一个座位、一个单位、一个口信”等等。有的名词又可以同几个量词相搭配,例如: 一只/一顶/一个/一打帽子,一条/一尾/一串/一斤鱼,一颗/一粒/一堆/一串/一把/一吊葡萄。

什么量词同什么名词相搭配,有一定的规律,如凡是小而圆的东西,如珍珠、米、葡萄、小石子等,可用量词“颗”;凡是细而长的东西,如竹竿、长枪、香烟等,可用量词“支”、“根”。使用这些量词,不仅表示单位,而且表示出事物的形状来,显得具体形象。

文学家利用量词这个特点,创造出“一轮明月、一钩残月、一弯新月、一叶扁舟、一缕笛声”等简洁形象的语言来。

I. 从前有座山,山上有座庙,庙里有个缸,缸里有个盆,盆里有个钵,钵里有个豆,我吃了,你馋了什么意思

一种相声贯口而已。从前有座山,山上有座庙,庙里有个和尚,和尚旁边有个缸,缸里有个桶,桶里有个盆儿,盆儿里有个筐,筐里有个碗,碗里有个勺,勺里有块肉,肉上有个豆,我吃了,你馋了,我的故事讲完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