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佛教中有研究天文学的吗
有.佛教经典中对于世界的描述虽然很抽象,但是符合现代天文学对于宇宙的基本认知.
㈡ 哈佛对天文学的又有了什么最新贡献
哈佛对天文学的最新贡献是在帕勒马山海尔望远镜的设计和建造中扮演了一个核心角色。海尔望远镜的威力比互克望远镜大四倍,是此后40年内最大的望远镜。也许这种状况会持续更长的时间,但却被第二次世界大战中断了。
㈢ 世界上有哪些著名天文学家
世界上有这些著名天文学家:
1、伽利略·伽利雷:意大利数学家、物理学家、天文学家,科学革命的先驱。伽利略发明了摆针和温度计,在科学上为人类作出过巨大贡献,是近代实验科学的奠基人之一。
2、尼古拉·哥白尼:是文艺复兴时期的波兰天文学家、数学家、教会法博士、神父。哥白尼的“日心说”更正了人们的宇宙观。哥白尼是欧洲文艺复兴时期的一位巨人。他用毕生的精力去研究天文学,为后世留下了宝贵的遗产。
3、斯蒂芬·威廉·霍金:1989年获得英国爵士荣誉称号。英国皇家学会学员和美国科学院外籍院士。伦敦皇家天文学会的埃丁顿勋章。
4、罗素:亨利·诺里斯·罗素是20世纪最有影响力的天文学家。他1877年10月25日出生于美国纽约州奥伊斯特贝,20岁毕业于普林斯顿大学天文系,23岁获博士学位。1905年回国,相继担任过教授、天文台台长、空军飞机制造局顾问、实验工程师等职务,在国际上享有很高的声誉。还被授予 “桂冠美国天文学家”荣誉称号。
5、张钰哲:福建闽侯人,中国现代天文学家,“中华”小行星的发现者,[1-2]中国近代天文学的奠基人。毕业于美国芝加哥大学天文学系,民国十七年(1928年)发现第1125号小行星,命名为“中华”。
㈣ 谁能把 佛教的宇宙观与现代天文学做对照说明
从现代天文学看释迦牟尼佛的宇宙观
现代天文学告诉我们,我们人类所居住的这个蔚蓝色的星球只不过是太阳系(the Solar System)中围绕太阳运转的一个普通的行星。我们的太阳系的直径约为300亿公里。
我们的太阳系处的银河系之内。银河系(The Milky Way)是一个由2,000多亿颗恒星、数千个星团和星云组成的盘状恒星系统。银河系的主体直径大约十万光年。光一秒钟约走30万公里,光速走一年的距离称一光年,约九万五千亿公里(一光年约为9.5×10千米)。银河系的直径之大,以光的速度也要走八万年之久,况且银河系在整个宇宙中只是一个很普通的星系。
像银河系这样包含大量恒星的天体系统被叫星系。在现代观测工具(以哈伯望远镜(Hubble Space Telescope)为代表)所能察觉的范围这样的星系约有10亿个。所有这些星系(除银河系)统称河外星系。因为它们远在“河”外所以显得十分暗淡和渺小,肉眼可见寥寥无几。它们在外表上表瑞为模糊的光点,同银河系内由气体和尘埃组成的弥漫星云相似,因而被称为“河外星云”。把外形相似的河外星云同银河星云区分开来,证实它们是“河外”的星系。
现在天文学家已经观察到的宇宙将近二百亿光年。光走二百亿年有多大啊!何况这只是我们现在认识的空间范围。
地球自转一周就是我们的一天,地球绕太阳转一圈就是我们的一年,太阳绕银河系的运转周期约为二亿年,银河系自转一周约为二点五亿年。银河系以每秒二百一十四公里的速度绕河外星系运动,银河系绕河外星系转一圈为多少亿年呢?河外星系绕超星系,超星系绕总星系又为多少亿年呢?依次类推,时间的周期哪有穷尽呢?这就是现代天文学目前所认识的宇宙。 这些图片大部分来源于美国航空航天局(NASA)的门户网站http://www.nasa.gov。以下是几张最新宇宙图片(略)。
以上是目前现代天文学的宇宙观,亦即现代天文学的时空观。(在汉语中,宇指空间,宙指时间)。
早在三千年前的古印度,伟大的释迦牟尼佛对我们人类所生存的宇宙有着更深邃更全面更超前的认识。
《华严经》讲,娑婆世界(包括我们所居住的地球)一劫,等于极乐世界一昼夜;极乐世界一劫,等于袈裟幢世界一昼夜;依次类推……为不退转音声世界→离垢世界→善灯世界→妙光明世界→难超过世界→庄严慧世界→镜光明世界,直至百万阿僧祇世界,其最后世界一劫,於胜莲花世界为一昼夜。佛经中说的一大劫是几十亿年,由此我们可以想一想,胜莲花世界的一昼夜相当于我们地球的多少亿亿年啊?这就是《华严经》上讲的时间观念。我们人只有几十年的一生,在大宇宙的周转循环运转中只是短短地一瞬间,因此我们必须要把握好这一瞬间,让我们在这一瞬间中修学具备无限时空的世界观、无限广阔的心态、清净本然和周遍法界的主客合一、无缘大慈、同体大悲的美好心灵,这就不枉为人一世了。
《华严经》讲的空间有多大?娑婆世界称为三千大千世界。三千大千世界具有千百亿小世界。一个小世界有多大,现在还很难对应现代天文学的认识,但在每个小世界中央皆有须弥山,而且日月绕须弥山的半山腰周转。日指我们的太阳系,太阳系绕银河系周转,如果把须弥山看作是银河系的核心厚度的话,一个小世界就相当于一个银河系。依次计算,娑婆世界就是由千百亿银河系组成的世界,像娑婆世界这样的世界多至无量。《华严经》上讲,一个世界种就有二十层,每层都由无数类似娑婆世界的世界组成。我们娑婆世界在普照十方炽然宝光明世界种的第十三层的中间,而这个第十三层又有多少像娑婆世界一样的世界呢?有十三刹尘世界。一刹尘就是将三千大千世界粉成微尘的数目,你想想十三刹尘有多少?这才是其中一层横向所具有的世界。那么竖向二十层总共有多少类似娑婆世界的世界呢?靠我们极性思维能想象得来吗?这才是一个世界种。在我们这个世界种的周围有十不可说佛刹微尘数这样的世界种,组成了华藏庄严世界海。我们想一想这个华藏世界海有多大啊!在我们这个华藏世界海的周围又有与此世界海相似的十世界海十方围绕,而且此十世界海外还有不可穷尽的世界海,这就是《华严经》讲的空间观念。
释迦牟尼佛讲的时间和空间观念就是我们所说的世界观。
我们想一想,没有释迦牟尼佛,我们哪能了解这样大的时空世界呢?况且这样不可思议的无量时空的无数世界只是一真法界“大海”中的一个水泡(一沤)。
释迦牟尼佛的伟大之处还在于他指出了宇宙(世界)的多层次性(即多维次性)。我们从哈伯天文望远镜所拍摄照片中所看到恒河沙数世界,即现代天文学可观察的200亿光年范围的宇宙,在释迦牟尼佛的时空观中仅仅属于物质世界的层次。而这可观察的200亿光年范围的宇宙仅仅是他所发现的物质世界的极微小极微小的一个部分!除此之物质世界外,还有能量态的世界层次和信息态的世界层次,这两种世界层次已超出我们人类的认识范围;幸好还有爱因斯坦的相对论和质能方程可令我们窥见能量层次世界之一斑!
因此,如果不学习佛教经典,并用这些超前的理论来指导,要想取得思想认识层次上的突破是极其困难的。
释迦牟尼佛的究竟的伟大在于他并没有被这些包罗万象、光怪陆离、艳丽多姿、绚烂璀璨的娑婆(物质)世界所迷惑,他精辟地指出这些日月星辰,山河大地,国土众生,当体皆空,虚幻不实,乃“翳眼”所见的虚空狂花!同时又总结性地指出,“凡所有相,皆是虚妄”,以及“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应作如是观”的超科学的真理性的认识!!!而我们之所以能够见到看到自己所遇到的世界是因为我们所观感到的世界是“随众生心,应所知量”并“循业发现”而已。
释迦牟尼佛将他的前瞻性的、深层次的、超科学的认识流传下来。这并不是圣人为了传播知识而著书立说。而是圣人的“无缘大慈,同体大悲”的性德的自然流露。之所以这样,里面蕴含着释迦牟尼佛这位大圣人的慈父般的殷切期盼:希望所有的人通过学习都能够具备到他那样的认识,进而形成并具有他那样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㈤ 求天文学和宗教的关系
佛教中的三千大千世界
[编辑本段]
基本释义
在梵语中,“世界”一词原来含有时间与空间的双重意义。《楞严经》说:“世为迁流,为方位。汝今当知:东、西、南、北、东南、西南、东北、西北、上、下为界;过去、未来、在为世。”这同现代物理学中相对论所提出的“四维空间”很相似。相对论认为:物理空间加上时间,即构成“四维空间”。不过,“世界”一词在具体运用时,偏重“界”,即空间的意义。
我们形容丰富多彩的世态人情时,以“大千世界”称之。“大千世界”一词是“三千大千世界”的简称。佛教认为,以须弥山为中心,以铁围山为外廓,在同一日月照耀下的这一个空间,便是一个小世界。这中间,有四大部洲,洲与洲之间山海回环。积一千个小世界,称为“小千世界”;积一千个“小千世界”,称为一个“中千世界”;积一千个“中千世界”,称为“大千世界”。
[编辑本段]
关于“娑婆世界”的称谓
“大千世界”又称“三千世界”。根据佛教的说法,我们所在的“大千世界”称为“娑婆世界”,教主即释迦牟尼佛。“娑婆世界”是“三千大千世界”在当今佛典中广泛采用的经典译名。最早见于达摩祖师翻译的《金刚经》中。“娑婆”是梵语的音译,也译作“索诃”、“娑河”等,意为“堪忍”。有两层意思:一层意思是说“娑婆世界”的众生罪业深重,必须忍受种种烦恼苦难,故“娑婆世界”又可意译为“忍土”,被称为“五浊世间”,是“极乐世界”和“净土”的对立面;另一层意思,是说释迦牟尼等佛菩萨堪能忍受劳累,难说能说,难化能化,在污浊的“娑婆世界”中不懈地教化众生,表现出大智、大悲和大勇的精神。
“娑婆”二字的组合关系意,无法直接解读,其关系意是隐性的。而与之具有对称关系的准对象--“婆娑”,则可以直译为“旋舞迷离的”。 “娑婆”与“婆娑”,呈对称关系,两者所表达的“关系意”应该呈颠倒映射关系。
映射关系列表如下:
字序对称 “婆娑”---------对称-----------“娑婆”
认识主体互为影射 婆娑世界---------对称-----------娑婆世界
认识主体的方位 由外向内看--------对称--------- 由内向外探。
从以上关系表中可以领悟出“娑婆世界”的原本含义。
因此,以分别心说法:“婆娑世界”是眼在界外,所看世界之形在;“娑婆世界”则是心在界内,悟世界之本象。一个外观看形在。远观转动陀螺状,近察旋舞又迷离;着相才有形和影,若不着相皆空明。一个内探辩万象。上探无垠星际云,下探微尘量子流;不识娑婆真面目,只缘身在娑婆中。
结合现代科学的一些发现,人们已经认识到,原子世界由外部电子绕原子核旋转,太阳系世界由外部的行星绕太阳旋转;银河系世界由外部星云绕中心旋转,这些“世界”之形态是“婆娑世界”最好的实证比喻。
[编辑本段]
“索诃世界”与“娑婆世界”译名的差异
分析“索诃世界”与“娑婆世界”译名的差异,我们可以看到,三藏法师之所以在达摩祖师之后又将“三千大千世界”翻译为“索诃世界”,其本意体现了唐时期那种以人为本的人本主义思想特征。
以现代的世界构造逻辑而论,“娑婆世界”较“索诃世界”更贴近“三千大千世界”的关系意。“娑婆世界”所蕴涵的认识主体处于互为认识的时空对称关系中。因此说,“娑婆”---“婆娑”此时最原始的本原,这个关系式代表“佛”本意,也就是缘生万物的那个原初关系式。
“三千大千世界”的中文译名之所以一直沿用“娑婆世界”,达摩祖师的《金刚经》译文之所以被喻为蕴涵了文字般若的经典,这不能说是没有原因的。
随着人们在社会生活活动中的不断学习与思索,人们的认识不断深入精细。世界原本所谓的有形本元,在人们的认识的过程中变的越来越模糊。从有形的原子说,到二元心物说,进而到形而上的心元说等等。而当今的正教佛学由此也就被称之为了广义的智慧说。
人类对“娑婆世界”的解释本身,表达了人类认识所达到的层面。人们对佛典的理解境界不同,认识也就不同。当今佛学大师对“娑婆世界”的再翻译基本脱离了旧时对“世界”本元的他性解释。进而转向了内观心识性的己证,比如将“娑婆世界”翻译为“堪忍世界”。“堪忍世界”应属于对“三千大千世界”心识性境界的认识。
[编辑本段]
“三”的意义
佛祖之启示“一尘含数刹”,从剖析学的角度揭示了宇宙之本象。反观“三千大千世界”,其中之“三”不是简单的数字之三,而是动生之“三”,与道家所谓的“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之“三”有同理之妙。
㈥ 宗教与天文学的关系
古代多种宗教都是通过观天象来预知要发生的事。这种情况在电影内里面很常见,新天魔666里面梵容蒂冈教会通过观察到3颗围成三角形的彗星经过地球而预知撒旦的儿子要降生到世界上。再就是中国古装剧里经常出现的什么帝星暗淡、紫微星出现类似等等。
㈦ 编制《大衍历》的唐代著名佛教天文学家是谁
亦称“开元大衍历”。唐开元十七年(公元729年)起施行二十九年的历法。一行版撰。权因立法依据《易》象大衍之数而得名。一行测各地纬度,南至交州北尽铁勒,并步九服日晷,定各地见食分数,复测见恒星移动。十五年而历成。共分七篇,包括平朔望和平气、七十二候,日月每天的位置与运动、每天见到的星象和昼夜时刻、日食、月食和五大行星的位置。后世历家遂相沿袭用其格式来编历。《新唐书.历志一》:“唐终始二百九十馀年,而历八改。初曰戊寅元历,曰麟德甲子元历,曰开元大衍历。”又《历志三上》:“开元九年,麟德历署日蚀不效,诏僧一行作新历,推大衍数立术以应之,较经史所书气朔、日名,宿度可考者皆合。十五年,草成而一行卒,诏特进张说与历官陈玄景等次为《历术》七篇、《略例》一篇、《历议》十篇,玄宗顾访者则称制旨。”陈遵妫《中国天文学史》第六编第二章五:“一行在梁令瓒和南宫说观测资料的基础上,编撰了大衍历;当时很少经过这样充分准备而后编造的历法,因而大衍历被称为唐历之冠,列为好历,可以说是理所当然的。”
㈧ 佛教所说的宇宙和天文学里说的宇宙是同一个概念吗
有一致的地方,也有不同的地方。
佛教中所说的宇宙,与中国古代对“宇宙”这个词的理解相似,即:四面八方曰宇,古往今来曰宙,所以佛教中所说的宇宙,就是无边无际延续的空间,加上无始无终绵延的时间。
但佛教所说的宇宙只包括天文学家里所说的宇宙中的一部分。天文学家中所说的宇宙,包括所有的物质、能量、时间、空间。物质、能量、时间、空间是构成宇宙的四要素。
㈨ 佛对宇宙的是怎么看的
你直接问我不就得了,真无聊。
一个人出生最想解答的问题是:宇宙是如何生成的?宇宙是如何运作、如何发展的?
拿一些宗教的说法:那就是神,上帝创造了一切。佛不同,佛家一出场就揭开了宇宙的真相,公开宣称宇宙是无限的,没有开始也没有终了。 结合“云淡风清 ”这位仁兄的解答你看下。
佛教中所讲的世界,就是普通所称的宁宙。《淮南子》云:’’上下四力一谓之宁,古往今米谓之宙。”佛教经典《楞严经·卷四》云:’’世为迁流,界为力一位。汝今当知,东西南北,东南西北,上下为界;过去、未米、现在为世。”这二者同是无量空间和无限时间的合称。因此佛教的世界观,也就是普通所称的宁宙观。佛经中经常提到“三千大千世界”这一概念。三千大千世界并不是指三千个世界,而是集一千个世界为一小千世界,集一千个小千世界为一中千世界,集一千个中千世界为一大千世界。因其中含有三个千的倍数,故称三千大千世界,其中包含着!亿个世界。如此广大无际的虚空宁宙范围,在释迦牟尼佛眼中也只不过是一佛摄化之土。《妙法莲华经·如米寿量品》云:’’譬如五百千万亿那由它阿僧瘤三千大千世界,假使有人抹为微尘,过东力一五百千万亿那由它阿僧瘤国,乃下一尘,如是东行,尽是微尘,诸善男子,羚意云何,是诸世界,知其数否。”可见释迦牟尼佛所观察到的宁宙空间是多么深大无量,不可胜言。诚可谓:世界无量,国土众生无量,三千大千世界亦是无量,那里有什么中心可言。我们人类所居的地球,在宁宙天体中,相比之下,不过是宁宙中的一粒微乎其微的微尘。现在人类的天文学研究已取得了相当高的成就,借助先进的科学仪器,实现了古人‘举头天外望”的梦想。人们看到茫茫宁宙,无穷无尽,无边无际,仅仅银河系中的星球就已多至不可胜数,星球之间的距离亦大至不可限量。非但古人的地球中心说固无道理,即使哥白尼的日心说实属滑稽可笑。而释迦牟尼佛所讲的虚空无尽,三千大千世界无量,才是究竟的宁宙真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