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文学采用什么作为媒介和手段
在这方面,文学由于采用语言作为媒介,在表现人物的内心情感世界上,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例如,《红楼梦》中第27回“黛玉葬花”,以细腻的笔触描写了黛玉悲悼自怜的复杂情感。这位多愁善感、天资聪慧的弱女子,在父母双亡后寄人篱下,只能将自己的悲戚郁愤寄托在身世相类的落花上,“侬今葬花人笑痴,它年葬侬知是谁?”正是她内心情感的形象体现。当代作家史铁生《我与地坛》中不动声色的描绘母亲在地坛中一次次寻找关注残疾儿子的行为举止,动人至极。《战争与和平》中,女主人公娜塔莎与人私奔后,请求彼埃尔转告她的丈夫安德烈宽恕自己的行为,彼埃尔听到娜塔莎发自内心的忏悔和自责后,他觉得泪水在他眼镜下边涌流,他请求娜塔莎不要再说了,这段描写同样深深震撼着读者的心灵。正是由于文学作品能够深入到人的精神世界,直接披露出人物最复杂、最丰富、最隐秘的情感,使得语言艺术作品塑造的人物形象更加真实、更加深刻。
⑵ 文学媒介的作用
一 语音媒介与口语文学
语音媒介的首要特点是简便性,它一般不需要其他媒介进行配合,却往往可以借助表情、体态以及手势等身体语言达到更好地表情达意的目的。由于包括语音在内的媒介都是一种身体语言,因此,语音媒介的第二个特点就是它的亲切性和现场感。这是此后同样以语音为媒介的广播甚至影视所匮乏的。但是,语音媒介的局限性也是显而易见的。从语音媒介的要素来看,它主要包括说话人、所说的话、听话人、语境和效果这五个因素。 其中前三个分别是语音的发出者、内涵和接受者,而后两个因素则牵涉到接受的效果问题。首先说话人所说的话是在具体语境中生成的,因而不可避免地要受语境的影响。作为沟通的目的,效果成为考察语音媒介的最终因素。正是在这一点上,语音媒介显示出了它的局限性。事实上,语音媒介基本上是一种面对面的交流模式,这也是造成其现场感的原因所在。然而,一旦有了距离阻隔,作为一种交流媒介的语音就会失去听话人,从而也就失去了效果,失去了存在的意义。而广播电视的优势恰好表现在这里。同时,作为存在于时间里的声音,它转瞬即逝,不可复现,也无法保存。即便后来有了录音技术,但是作为机械复制的结果,录音中的声音已经失去了现场感,而代之以一种无从捉摸的空洞感,事实上这种空洞感根源于身体的缺席。但是和文字相比,其亲切性还是极其鲜明的。所以,多年以后,再次聆听毛主席在天安门城楼上宣告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声音时还是那么激动人心。
由于上述语音媒介的局限性,致使人类早期以语音为媒介的口语文学大多数都失传了,仅存的一小部分已经转化成了文字的形式。但是这并不表明后来的时代以至今天口语文学消失了;相反,在文字发明之后,语音作为人们交流的重要媒介依然发挥着包括文字在内的任何媒介都无法替代的作用。所以,文字发明之后的口语文学仍然是一道历代相传的民间风景线。民歌为中国历代的诗歌发展提供了最有生命力的源泉,其他各种说唱文学形式也不同程度地刺激了小说和戏剧的发展,比较典型的是评书,口语本来是书面文学的来源,而在书面文学成型后它又把书面文学口语化了。
常德诗墙上有一些民歌,民歌往往能以朴素的语言直接表达内心深处的感情,因而显得既明快又热烈,其中的一首印尼民歌这样唱道:“郎若上游去洗澡,为妹采朵素馨花。郎若比妹死得早,天堂门前等一下。”而最震动人心的一首民歌是《我的丈夫土里埋》:“人家夫妻走一排,我的丈夫土里埋。世人晓得阎王路,当田卖地赎回来。”这已不是寻常的悼亡诗,最后两句基于爱情丧失的沉痛而萌发的起死回生、再续深情的心声尤其令人动容,这两句诗完全可以与《梁祝》最后的“化蝶”相比,它表达的是一种异常深挚的情感真实。可以说所有民歌的精华都集结于这种体现了人们情感愿望的神异力量,这种神异力量能使一切不可能的成为可能,它的实质是一种融合了民间智慧的民间精神。
毛主席的词《十六字令》第一首是:“山,快马加鞭未下鞍。惊回首,离天三尺三。”该词最后一句就出自常德民谣:“上有骷髅山,下有八面山,离天三尺三。人过要低头,马过要下鞍。”该词基本上在民歌的基础上搭建起来的,但是反其意而用之。湘西的幸运在于它孕育出了沈从文这个代言人,沈从文的作品在一定程度上成了体现湘西文化的最佳范本。沈从文在刻画人物时不仅仅把他们放在特定时代的特定地域里,还把他们放在特定民俗和特定文化之中。其中一个值得注意的现象是,沈从文不只一次把湘西的民歌直接写进了他的作品。这绝非一般意义上的发掘工作,沈从文全集中的诗歌有一部分是从民间搜集的民歌。然而,当沈从文把这些民歌融会于他作品之中时就给它们找到了如其所意、适其所愿的家,从而使这些民歌获得了多重意义。如短篇《雨后》(1928年)中引用了这样一首民歌:“大姐走路笑笑底,一对奶子翘翘底,心想用手摸一摸,心子只是跳跳底。”作品写的是四狗和阿姐那种原始而不无野性的肉体之恋,以及淳朴而不乏深沉的相依之情。这首歌就是不识字的四狗在“放肆”前唱的:“四狗是不常常唱歌的,除非是这时人隔一重山——然而如今隔一层什么?他的手,那只拈吃过特意为他摘来的三月莓的手,已大胆无畏从她胁下伸过去,抓定一只奶了。但仍然得唱,唱的是:‘大姐走路笑笑底,一对奶子翘翘底。心想用手摩一摩,心子只是跳跳底。’四狗的心跳,说大话而已。习惯事情不能心跳了,除非是把桐木叶子作她的褥,四狗的身作她的被,那时得使四狗只想学狗打滚。”这种把口语文学融入书面文学的做法无疑为飘浮不定的口语文学带来一种新的可能:作为口语的民歌似乎被带到了它最初的孕育之地,恢复了它那种原有的亲切性和现场感,并且以一种清晰的形式固定了下来,从而使它在获得了新生的同时也拥有了永久的家园。
二 纸质媒介与书面文学
书面文学之所以姗姗来迟是因为它需要综合太多的因素。首先一个因素是文字,其次是纸张,再次是印刷术。在纸发明之前,文学作品是被刻写的对象;在印刷术发明之前,文学作品是被抄写的对象,因此,书面文学的成熟是印刷术发明之后的事。语音被视觉符号文字替代之后,纸成了相应的文学媒介,而印刷术只不过是把字快速印到纸上的一种方式。所以,体现书面文学的媒介是纸,而不是文字和印刷术。
纸质媒介的首要特点是克服了语音媒介的流逝性,它以文字和纸张甚至技术相结合的方式把文学作品保存下来,从而使它获得了相应的稳定性。严格来说,以语音为媒介的口语文学实质上只是一种交流,还不是真正意义上传播。因为传播的前提是首先使被传播的对象具有稳定性,以利于保存;同时要求较快的速度,这样才能为文学作品的超时空传播提供保障和可能,因而,传播其实是印刷术发明之后的事。纸质媒介出现之后,距离不再成为障碍,伴随时间流逝的也不再是对既成作品的抹杀。纸质媒介的势力扩张正是来源于它的稳定性,其广泛性和普遍性都是在稳定性的基础上生成的。但是,纸质媒介的缺陷也很明显。它把原先的说话人变成了写作者,所说的话变成了一行又一行文字,听话人变成了阅读者。写作者写下他的文字之后,不知道过多久才会有人读到。也就是说,原来那种作为一个整体的口语交流在这里被一分为二了,说与听的同时性被分割成了写和读这两个界限分明的环节。反馈不再那么及时,亲切感和现场氛围更是无从谈起,甚至读者根本就不知道作者长的什么样子。
汉字产生以后,其命名不断变化,不同时期的汉字命名主要取决于它所依存的媒介,比如,甲骨文是刻在龟甲和兽骨上的,金文是刻在青铜器上的,石鼓文是刻在石头上的,诸如此类。此后,文字依存的媒介先后经过竹木简帛等,终于固定在纸上。秦代统一全国之后,文字也被统一为小篆。文字的发明是人类进入文明时代的标志,也是伴随在权力左右的工具。直到纸(汉代)和印刷术(唐宋)发明之后,文字才真正走向了平民大众。印刷术发明之后,为了适应印刷的需要,文字逐渐向适于印版镌刻的方向发展,出现了横平竖直、方方正正的印刷字体──宋体。宋体字发端于宋朝,定型于明朝。在装帧方面,中国最早的装订形式是简策装,通行于商周。其方法是用麻绳、丝绳或皮绳在简的上下端无字处编连,编完一篇内容为一件,称为策,也称简策。编简成策之后,从尾简朝前卷起,装入布套,阅读时展开即卷首。到了晋代,随着纸的应用和纸本书的出现,简策书籍逐渐为纸本书所代替。装订形式先后经历了卷轴装、旋风装、经折装、蝴蝶装、包背装和线装等六种,其中出现于南宋末的包背装使对折页版心朝外,背面相对,翻阅时每页都是正面,元、明、清均较多使用。明代《永乐大典》,清代《四库全书》使用的都是这种装订形式。线装是明代中期以后盛行的装帧形式,它与包背装不同之处是改整张包背纸为前后两个单张封皮,包背改为露背,纸捻穿孔订改为线订。线装书籍便于阅读,又不易散破。线装装帧是中国传统装订技术史中最先进的一种。文字、纸和印刷术和装订术合成了一个特别动听名字:书。由此可见,中国的书面文学大致形成于汉唐,而成熟于宋明时期。
《文心雕龙》是中国文学史上一部空前绝后的文艺美学论著。这部一千五百年前写成的著作除了“隐秀”一篇略有残缺外保留得还算完整。事实上,《文心雕龙》不仅是一部理论著作,还是一部极其优秀的骈文作品集,这里以《序志》一篇为例加以简析。《序志》主要写了两个问题,一是为什么写《文心雕龙》,二是怎么写《文心雕龙》。其中的第一个问题源于刘勰的生命感,很值得注意。作为一个崇尚智术的人,刘勰清晰地意识到了岁月的流逝性和肉身的脆弱性,为了使尽管有限其实珍贵的生命呈现出灿烂的光彩,刘勰把著书立言作为了自己的目标,他说:“岁月飘忽,性灵不居,腾声飞实,制作而已。……夫肖貌天地,秉性五行,拟耳目于日月,方声气于风雷,其超出万物,亦已灵矣。形甚草木之脆,名逾金石之坚,是以君子处世,树德立言,岂好辩哉,不得已也。”刘勰之所以能写出《文心雕龙》这部巨著正是他这种生命感促成的。这种生命感如此强烈,以至于反复出现在他的梦里:“予生七龄,乃梦彩云若锦,则攀而采之。齿在逾立,则尝夜梦执丹漆之礼器,随仲尼而南行……”刘勰的这两个梦揭示的无疑都是他那种在不同时期里渴望有所作为的生命感,尤其是第二个梦,特别强调圣人对他的激励作用。象作文一样,刘勰的为人也是征圣、宗圣和崇圣的。
三 电子媒介与影视文学
电子媒介的主要特点是借助科学技术的力量实现了声象的远距离传播,从符号的角度分析,电子媒介的优势是它部分地恢复了语音这个媒介,同时把抽象的文字符号具象化了。所以,通过电子媒介的终端接受器,观众看到和听到的几乎是和自己一样真实而生动的人物和声音。这就在一定程度上恢复了文学作品的逼真感,甚至能让人感受到其中的生活气息。但是这种恢复是有限度的,具体地说,这个限度就是荧屏和银幕。屏幕内外是两个世界,一个是逼真世界,一个是现实世界。逼真世界在给人带来快乐、安慰的同时,也有可能引发出接受者的孤独感和困窘感。因为屏幕里的人自成一个世界,观众能感受到他们的悲欢,他们却不把观众放在眼里,更不可能达成语音媒介时代的那种直接的双向交流。这样一来,屏幕就象一个透明的障碍把观众隔离在外面。所以,这种由虚拟真实营造出来的逼真世界带给人的终归是一种虚幻感。但是问题还不止于此,因为这个障碍是透明的,它以活动的影象招引观众的眼目,而且不失时机地向观众示范和献媚,表征出一种或隐或显的引导意识和诱惑倾向。屏幕就这样完成了既把观众拒斥在外又要引诱观众前来观赏的双重目的。
基于电子媒介的上述特点,影视文学的接受并不适合一个人进行,也不适合象看书时所应有的那种过于安静的氛围。也许书是静的,所以需要以静对静,而影视却是动的,甚至是喧闹的,所以也要以动对动才好。看着剧中人的表演,你可以和同时观赏的人对他们的表演评头论足,总之,在人多势众的情况下,观众往往会消泯剧中人和现实人之间的界限,甚至和剧中人打成一片。所以,影视把书面文学带来的那种精神慰藉变成了感官娱乐,这在某种程度上改变了中国人的民族心理结构。长于感悟的中国人在艺术形态上呈现出来的特色是抒情,所以中华民族的各种文艺形式大体上可以称之为抒情型。诗歌的抒情性就不用说了,散文佳作往往也是抒情性的。中国的小说也常常把诗歌包容于其中,时不时地来一句“有诗为证”;象《红楼梦》那样的小说不仅融合了许多诗歌,而且营造了一种诗意氛围,简直可以称为诗意小说。至于戏曲在一定程度上可以看作是曲(诗的变体)的集成,而且在舞台表演中也往往以虚当实,以少总多,象绘画一样重在写意,表露心曲。就象王实甫的《西厢记》曲词华美,剧情曲折,人物形象鲜明,而所有这些最终表达的都是“愿天下有情人都成眷属”的思想感情。充溢在中国文学中的诗意性一旦进入影视就不可避免地被画面化了。包括诗歌在内的中国文学也是追求画面感的,但是在文学作品中,这种画面感只不过是表情达意的形式,也就是说文学的意蕴是在画面里的感情生成的。而影视之中的画面基本上就是第一个环节也是最后一个环节,随着摄影技术的不断提高,尽管影视也能折射出故事中的某些意味,但是要想营造出书面文学的那种深厚魅力还是困难的,甚至是不可能的。
这里以阎立品主演的《秦雪梅》为例来分析影视文学的特点。《秦雪梅》的大意是:商林原先与秦雪梅订婚,但是由于其家道中落,就寄居在岳父家里读书。一天,秦雪梅去书房看望他,却被秦父发觉。于是,商林被赶出秦家,一病而亡。秦雪梅前去吊祭,万种盘算,终成一空,百般思量,此情难遣。最后全剧以秦雪梅发疯而告终。这个戏具有震撼人心的力量,其关键就在于它本身具有一种极其深刻而痛切的抒情性,尤其是哭灵一场秦雪梅那一大段哭祭,仅看看其唱词就足以催人泪下:
扶灵柩我心如刀绞,珠泪簌簌,
哭了声,商郎夫,你真来命薄。
自幼儿咱两小无猜,早结情果,
成亲眷也算是天地巧合。
多不幸恁家中遭下天祸,
到俺府去读书,我常把心搦。
既怕你吃不好,又怕你穿不妥,
还怕你心中烦闷,不快乐。
我的商郎夫啊,我的好哥哥,
你的影常和我的心连着。
我的父将你赶,铸成过错,
害的你回家来,命见阎罗。
商郎夫你一死,可是苦了我,
撇的我孤苦伶仃伶仃孤苦,
不上不下不下不上啊,
可是死可是活。
奴的夫既要死你怎不叫着我,
怎不叫我与你同死,免受折磨……
但是,与舞台演出相比,该剧在电视里播出时却呈现出影视文学的特点。就象观者随时可以更改频道一样,电视在播放节目时可以随时穿插广告。当你正在感受秦雪梅与商林书馆相会的惬意时,突然传来了推销方便面的声音。你正在为秦雪梅的哭灵感动得热泪盈眶时,节目结束了,随之而来的是所谓领导时尚的化妆品。广告在肢解了作品完整性的同时,还严重破坏了你欣赏故事的胃口。广告让你无法沉浸于其中,也不愿再去沉浸于其中。因为真实的广告让你觉得戏是假的,你将要达到的感动会当面遭到广告的否定和嘲讽。事实上,即便没有广告的干扰,影视文学仍然存在着缺憾,这种缺憾与演员有关。观看舞台演出时,真实的阎立品就在你的眼前,演员的真实性让你倾向于认为故事是真实的。而影视中的阎立品只不过是她的一系列照片合成的,就象从高天上的流云投下来的影子一样虽然近在眼前,其实缺乏肉身的气息,离它的本源无比遥远。从接受者的角度而言,观者也成了孤家寡人,身边没有了一排排座位。而且,当阎立品在“父审”中唱道“这时候我正要抽身逃遁,那商郎他邀我书馆谈心,欲想走又觉得欺人太甚,还恐怕失去俺夫妻情深”时,你再也听不到台下的哄笑声。至多也只是自己会心一笑,却不发出任何声音。
四 电脑媒介与网络文学
和影视文学相比,以电脑为媒介的网络文学具有交互性、综合性、链接性等新特点。首要的一点是电脑借助网络实现了影视文学所不具备的交互性功能,这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视为语音媒介时代的重新来临,但是一种无声的交流,因为它借助的符号是文字,而不是话语。也不再是那种面对面的交流,而是穿越时空的对话。一个人把他的作品贴在网上,紧跟着便是读者的评论,写作者(以往的说话人)与阅读者(以往的听话人)又一次达成了瞬间地紧密结合。这种无声的对话是现代科技造就出来的新鲜景观,它以向前追寻的姿态体现了对远古生活方式的还原。
事实上,自从1876年贝尔就已经发明了电话,QQ也已经成功地启动了视频聊天,但这些工具与文学的关系还不是十分密切。网络文学作品的主要存在形式还是以网页为主的。但是网页本身已经被多媒体化了,它上面不仅有文字、图片,还可以有运动的图象,动听的声音,甚至具备和影片一样的视听功能。多媒体体现的正是网络文学的综合性。
网络文学的另一个鲜明特点是链接性。一个人在读书读的不耐烦的时候可以从后面往前读,也可以随便翻开其中的任何一页来读,这种做法就有些类似于网络文学中的链接。网页中的链接一般都是相关话题,其实不断链接下去,完全有可能步入一个完全陌生的领域。这是随意乱翻书(文本)无法相比的。因为一本书的每一页内容不仅处于同一个主题和范围之中,而且是已经确定的既成文字。而在网络文学中,多重链接提供了跨越领域的潜在可能。因而,靠点击链接阅读到的一系列关系松散的网络文学作品被称为“超文本”。此外,网络文学的便利性也是书本难以比拟的,这主要体现在它的搜索功能方面。无论需要什么资源,只需要在网络等搜索网站输入关键词语,马上就会出现众多的相关信息供人选用。由于网络文学并非纯粹的文学天地,而是金玉瓦砾共存的场所。网络文学的这种驳杂性极大地增强了链接的跨越性,那些非文学的色情广告往往借助一种诱人的动态形象(主要形式为flash)以先声夺人的方式出人意料地主动跳跃出来。
⑶ 潜溪文学是什么级别的媒体
级别还可以,但是主要是推广的好处。
潜溪文学为纯文学社会自由团体,以宣传推广优秀文学等作品为乐趣。
口号是:趁着年轻,不要让时光轻易打发了我们。
⑷ 如何看待传统文学媒体开辟网络平台
新媒体时代:当的网络的矛指向传统的盾
随着数字化时代的到来,
一系列崭新的媒体形态渐渐的走进
了我们的生活之中:
从乌鲁木齐国际机场通道,
到北京市西单商
场的电梯间,
甚至在香港海洋公园的海地隧道深处,
我们都会看
到一块块类似于家中电视屏幕一样的窗口
--
其实,
这正是网络媒
体的形式载体
--
媒介终端。
正是这小小的一块,通过它,我们可以了解到知识,新闻,
以及堪称海量的各类资讯
......
而提供这巨大信息量并不断推
陈出新的强大动力,
其实是一张巨大而无形的信息网络:
无穷无
尽的传播符号在这里广泛交织,虽然包罗万象,千丝万缕;却又细致入微,井然有序......
这张由数字化信息所构成的网络,就是我们所说的互联网。随着它的普及,很多传统媒体,譬如报刊,广播,电视,杂志等,也都纷纷开辟了专门的互联网板块,用以与受众的互动;甚至连老牌央视节目"春晚",也开辟了一系列"网络征集,微博互动环节",积极投身到网络化的大潮之中.....
其实,传统媒体网络化是一种传播发展过程中的必然趋势,这个道理也很简单,伴随着传播领域的发展,网络互联网以点击量为基础的传播过程是一座蕴量惊人的大金矿,我不知道全国所有报刊,电台,电视台全年全部的收益到底是多少,但有一点可以肯定,较之于形式多元,规模巨大的互联网而言,那绝对是"小巫见大巫了"!
当然了,要说活跃在该网络之中,将这些信息符号从繁琐到精致呈现在我们眼前的,还是以数字化网络媒体为典型代表的新兴力量--新媒体!
新媒体这个概念是1967年由美国哥伦比亚广播电视网(CBS)技术研究所所长戈尔德马克率先提出的。
何为新媒体?在教科书上,其所指的是利用数字技术,网络技术,移动技术等,通过对应的信息终端,达到传播效果的媒介;毫无疑问,这是相对于报刊,广播,电视等传统媒体而言的。
在我看来,即便是用这种二十一世纪新的信息技术来定义新
媒体,也未免显得有些陈旧。新媒体,之所以言"新",应该是一种不断发展着的,不断推陈出新的传播思想和媒介,这当然应该包含3G,4G,甚至5G这样的信息技术的升级,但更为重要的,其实是一种传播领域意识形态的涅槃!
在这一点上,我个人比较认可美国"连线"杂志对新媒体的一个看似十分宽泛的定义,即"所有人对所有人的传播。"对,这里所说的传播主题和传播对象都是"所有人"!而且确确实实是"一个都不能少!"因为,从信息的角度来说,这张无形的大网包罗了我们每一个人生活,观点,乃至思想......在这样一块一块的网格之中,我们每一个人的信息激烈碰撞,并相互进行着复杂而有序的传播活动!
如果觉得这样的表述不够鲜活,形象;没关系,我们可以架设这样一个场景:夏日午后,你在自家的果园里摘了一颗红彤彤苹果,先是凑过去嗅了下,一股清新的水果香味扑鼻而来;然后轻轻的咬下一口,甘甜的汁液沁入咽喉;突然,一只小小的蜜蜂飞了过来,冷不丁叮了你一下,你"啊"的大叫了一声......
好了,现在你在自己的网络空间里发上一句心情:苹果真好吃!要不了多久,全世界都可以获知你的这个感受!当然了,你还可以通过描述一段文字,配张图片,以及各种更为复杂的信息符号来告诉大家:"夏日,午后,果园,清香,汁甜,你被蜜蜂蛰后的疼痛,以及你啊的那一声......"
记得采纳哦!~
⑸ 文学与新闻学的区别
一、文学是以形象思维为主要思维方式,通过艺术概括来塑造形象,反映社会生活的语言艺术。文学写作是一种具有高度创造性的写作方式,是作者通过“想象自己的观察和印象,思想和生活经验等,而将它们装进各种的形象、情景和性格里去”的创造性工程。文学作品形象生动,具有强烈的艺术感染力。根据作品的表现形态和语言特点,可将文学作品分为诗歌、小说、散文、戏剧四种体裁,它具有以形运思、以情走笔和语言优美、创造性强两大特征。
二、新闻学是研究新闻事业和新闻工作规律的科学。新闻学是以人类社会客观存在的新闻现象作为自己的研究对象,研究的重点是新闻事业和人类社会的关系,探索新闻事业的产生、发展的特殊规律和新闻工作的基本要求的一门科学。它研究的内容是新闻理论、新闻史和新闻业务。
三、二者的区别是文学的生命在于形象性和典型性,而新闻学的生命在于真实性。新闻不能杜撰、新闻不能虚构、新闻不能编排、新闻不能拔高,新闻稿件的意义是新闻事件本身蕴有的。真实是新闻的生命。这就点明了新闻客观性的重要性。新闻写作必须完全真实,这是新闻工作者必须信守的基本原则。新闻的真实性,是具体的真实,既不能夸大,也不能缩小。新闻报道与记者采写的最高境界是反映事实本质。真实是新闻的生命,内容真实是对新闻工作者和新闻媒体最基本、最重要的要求。而文学则是以语言为手段塑造形象来反映社会生活、表达作者思想感情的一种艺术。艺术的真实性,是抽象的真实,可以夸大,也可以缩小。
四、本质上,文学是艺术,新闻学是信息;在功能上,新闻学要求的是传播信息,满足人们对信息的需求;文学是提供审美,满足人们对美的追求;在选材上,文学以人为主,新闻不要求以事为主;有人无事不成新闻,有事无人不成文学。
⑹ 文学媒介对文本本身的文学形象的意义内涵产生什么影响
文学媒介对文本本身的文学形象的意义内涵产生什么影响? 答:文学媒介规定文学形象的意义内涵。 我们一般会认为“媒介”只是一种意义表达的“中介”;事实上,媒介不仅 仅意味着意义的传导,还意味着不同的媒介生成和传达特定的形象内涵。也就是 说,文学媒介产生只有这种媒介才会产生的形象及其意义。 朱自清的《背影》是一篇极其“形象化”的散文。在散文的结尾,“父亲” 执意要给“我”买橘子,于是,“我”在凄凉中看到了“父亲”的背影。 “父亲”形象及其背影要是用摄影、绘画或者舞蹈等形象化的手段“塑造” 出来,这种形象的文学意义是不能够传达的。也就是说,这里的“形象”,是一 种建立在文学媒介基础上的“形象”,只能依赖文学媒介而存在。 问:为什么说《背影》中的父亲“形象”只能依赖文学媒介而存在? 答:朱自清笔下的“背影”,事实上包含了两个“形象”:一个是“父亲”的背 影形象,另一个是来自朱自清的对这个背影的“看”的形象。简言之,朱自清笔 下“背影”的感人是因为文学媒介同时“记录”了这个“背影”和这个“背影” 的“被看”。“看背影”成为“背影”情感魅力的重要资源;正是因为这样的“背 影”以这样一种凄凉而伤感的方式被“看到”,才会成为具有情感感染力的形象。 问:文学媒介所生成的形象与普通的视觉形象有什么不同? 答:文学媒介所生成的形象,与普通的视觉形象相比,是一种携带着文学叙事者 色彩的形象,它同时将形象与对这个形象的查看、感受一起传达出来。而普通的 视觉形象则“丢失”了作为文学叙事者的朱自清的目光,变成了直接以其自身轮 廓作用于观看者的形象。显然,文学作品所表达的意义总是深植于文学传播媒介 之中,成为文学媒介的特殊产物。 问:文学媒介对文本本身的修辞效果产生什么影响?
⑺ 有哪些传统媒体发布情感文学方面的新闻
一、媒介即艺术 “媒介”一词在很多场合下被频繁使用,当人们在不同的环境下使用这个词的时候,“媒介”会被赋予各种不同的含义。对“媒介”在各种情况下的含义做出统一的定义是十分不明智的。著名学者麦克卢汉说“媒介即讯息”,他是站在媒介内容的使用者的角度说出这样的定义的。如果我们换一个角度,不是从受众的角度,而是从传播者的角度来看,我们可以这样定义媒介:“媒介即艺术。”艺术的定义和媒介的定义一样,是含义丰富而又充满争论的焦点,笔者曾经在论文中发表过如下观点:“艺术是一个符化的信息传递过程。”艺术之所以成为艺术,就在于它使用了一套独特的符系统,美术有美术的符系统,音乐有音乐的符系统,影视有影视的符系统。同时艺术又是一个信息的传播的过程,是艺术家对信息编码,欣赏者对信息解码的过程。从艺术的角度说“传播是一种艺术”,从传播的角度说“艺术是一种传播”。中国传媒大学胡智锋教授也曾提出过“艺术传播”的概念。 媒介在艺术上不仅包括诸多门类的艺术样式,比如报纸包括了文学的样式,广播包括了音乐的样式,电视又包括了美术和音乐的样式等。媒介而且本身就是一种艺术样式,是一种具有独特符系统的艺术。媒介的符系统包括了意识形态,媒介经济,社会效应,传媒伦理等。意识形态在媒介的符系统中不可避免,媒介是经济基础的上层建筑,必然要受到经济体制和体制的约束。媒介正在全球化的浪潮中走向产业化,文化被用来经营,文化也开始直接对经济发展做出贡献,媒体要生存就会考虑经济的问题。社会效应也在某种程度上对媒介经济起作用,比如收视率的高低,然而社会效应不仅仅指人们接受信息的行为,同时还包含了使用媒介后的心理效果和行动效果,媒介所十分关注的自身“美誉度”常常和此直接相关。传媒伦理在一定程度上被称为“道德审判”,当新闻事件涉及到价值观的问题,媒体常常善于给出自己的判断。上述的四种符被艺术化地隐含在媒介传播的信息之中,当受众接受信息本身的同时,它们也在对受众发挥着不容忽视的影响。媒介的符系统是媒介成为艺术的本质所在,它们被新闻素材所承载,同时它们传达着新闻文本之外的信息,这种信息通常是深层的,是具有“能指”的符所蕴含的“所指”。 受众的媒介素养决定着受众对信息的解码过程,媒介素养越高,解出的媒介艺术符也越多。就好比普通观众和美术评论家同时欣赏一幅画,美术评论家往往能解读出更多的隐含信息。笔者认为媒介素养的提高首先要理解媒介的艺术符系统,要对意识形态,媒介经济,社会效应,传媒伦理等如何在传播过程中发挥作用有清楚的认识。其次要作积极的受众,主动地使用媒介,有效地利用媒介延展我们的感官,而不是被动地接受各种媒介信息的轰炸。在后现代的语境里,在全球化的浪潮中外来文化的冲击下,在新媒体技术花样百出时,人们更难于找到自我的方向,很容易被不良信息干扰,提高媒介素养变得很有必要,对媒介的艺术化解读能有效地提高对媒介的洞察力,成为积极的受众能把我们的信息通过媒介反馈给传播者,完成传播学意义上的“双向流动”。当然,媒介素养的提高还有赖于受众个体的文化素质和所处的文化环境,文化研究在媒介理论中也具有独特的地位。 二、 媒介与文化 媒介在以往的社会分类中可以被划入文化的范畴中,文化与、经济常常被人们并列使用。究竟什么是文化,对文化的定义也是丰富多彩的。在我们对媒介的讨论中,文化可以被定义为:“人们在社会生活中形成的具有传播特性的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比如说中国有茶文化,在客人进门之后给客人上茶,主人表示礼貌,客人也这样认为,那么上茶这种方式就传播了特定的信息。文化具有了传播特性,不仅仅使文化本身可以在有相同文化的社会中传递,同时也促使符合此文化的信息的传播。媒介在传播信息的过程中要想使传播更有效,就要了解受众体的文化,因为文化在一定程度上是精神层面上的,它影响人们的认知方式。信息人们的感官,引发人们的知觉,参与人们的意识,这一系列的心理学过程都投射出文化的影子。传播者和受众的交流如果建立在相同的文化基础上,那么交流就变得容易,认同感加强,话语方式高度一致,情绪情感易于共鸣。从艺术符学的角度说,文化是编码和解码的催化剂。 文化对媒介来说是“水”,媒介对文化来说是“鱼”。上文论述了文化的重要性,而媒介对文化的反作用也是十分显著的,没有鱼的水缺少活力,媒介给文化的传播和交流提供了广阔的平台。我们暂且不讨论是先有文化还是先有媒介的问题,但就电子媒介对文化的作用谈几点看法。首先,电子媒介加快了文化的传播和更替。比如通过各种影视作品,我们可以了解到偏远地区少数民族的文化,这在传统媒体的时代是很难做到的。文化的传承也因为媒介的存在而更加容易,但媒介的兼容性和多变性也加快了文化的更迭。第二,电子媒介在文化的塑造上毁誉参半,比如一些影视剧作品用脱离生活的幻想来吸引观众的眼球,在潜意识中改变了观众的价值观。第三,电子媒介在新媒体技术中变得更加深入文化。生活中的角落都开始被各种新媒体占据,、电视、楼宇电视、网络电视、数字报纸、数字广播等深入我们的文化,文化被媒介占据,好比水中的“鱼”越来越多,看上去鲜活,却没有足够的“水”来滋养,导致文化草根化,文化同质化,文化快餐化。第四,跨文化传播在媒体的帮助下大行其道。各个不同的文化落分享着对方的文化产品,好莱坞大片像一把利剑横扫全球,而中国电影在美国却影响不大,这和媒体的实力是分不开的。第五,受众在使用媒介的方式上影响文化的发展。受众被动地使用媒介,则低俗内容对受众的影响加大,受众如主动地使用媒介则会强化原来具有的文化,受众在指导下使用媒介则能发展文化。 媒介工作者的文化素养对社会的影响正逐渐加大。随着媒介产业化的进程,和媒介的广泛使用,对内容的监管变得越来越困难。在媒介自律发挥重要作用的时代,对媒介工作者的文化素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文化是人们社会生活的精神家园,作为文化的守护者和传播者,媒介工作者的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将直接渗透到媒介的文化产品中,受众对文化产品的理解很难达到传播者的批判高度,在一方面加强公民媒介素养教育的同时,对文化在传播者中的依存也要进行考察。传播者不仅要具有优秀的传统文化素养,还要与时俱进地对文明进行传承和发扬,站在时代的前列,把握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媒介工作者在媒介泛化的时代要注意发掘新的好的文化来充实媒体的内容,用新媒体的发展带动文化的繁荣。传播者对受众的媒介使用尽量给予指导,可以做好内容的分类、分级和专业分发,引导大众文化的发展,进而对媒介的文化需求进行反哺,促进文化高雅化,文化多样化,文化深度化。在内容的上谨慎运用意识形态,媒介经济,社会效应,传媒伦理等媒介艺术符,用合适国情的意识形态指导,保证良好的社会声誉,坚持正确的伦理,引导大众,合理发展媒介经济。媒介工作者的社会责任感也是文化素养的内容之一,媒介是大众文化传播的主力,文化是经济基础的上层建筑,在大众传播的过程中如果没有社会责任感,终究是要被社会被大众所抛弃的。文化不仅对大众传播影响深刻,同时也影响着人际传播。人际传播对文化的影响越来越引起媒介工作者的重视,因为新媒体提供了传播转型的可能。 三、 大众传播和人际传播 传播学经常被人们分为大众传播和人际传播两类。大众传播被人们用来指对大范围人的传播,人际传播用来指小范围的人们互相之间的传播。然而随着新媒体技术的发展,大众传播正逐渐走向传播,“”传播正向人际传播过渡。新媒体的出现促使了媒体内容的级数式增长,人们可以从互联网等媒介中获取自己想要的信息,信息在受众中可以是不相同的,获得个性化信息的受众可以使用新媒体发布他们自己的信息,最终这些信息可能被若干个人获得,受众同时也变成了传播者,而信息的传播呈现出人际传播的小范围和个性化的特点。大众传播很好地发展了宣传理论,因为传播者是信源中心,向外辐射信息,而人际传播在宣传实践中常常会对信息造成误传,影响宣传效果。但人们对重要信息,比如国家大事,还是有了解的愿望,所以在人际传播模式日益兴盛的时候,更多的人选择权威的媒体来获得重要的信息。对媒体而言,保持信息的权威是主要的新媒体战略,同时注意信息的个性化和及时性。对权威信息发布的媒体来说,发布此信息的高峰时刻是大众传播,其余时刻可能的是人际传播的模式,媒体正处在一个状态多变的时代,在大众传播的模式和人际传播的模式生。 大众传播对媒体来说也许是一个相对的概念,究竟有多少人在收看电视节目,不是电视台成为大众传播媒介的固定标准。大众传播相对于人际传播而言,受众人数较多,但这时的大众传播和过去的大众传播时代是截然不同的,比如某一财经新闻播放的时候,受众人数较多,但大部分都是对这期财经新闻感兴趣的观众,而不是像过去在很少的选择余地中的被动收看。这时的大众传播可以称为“”传播,它更多的带有人际传播的影子,人际传播的理论也方便地进入了这种传播模式的研究中。传播的对话性质在新媒体中大大加强,这就让媒体具有了更大的人际传播的色彩。人们在技术的支持下可以在任何地方、任何时候,用任何方式和任何人进行交流。这种情况下,人们更快地成为了主动的信息接受者,对信息进行能动的控制,同时反馈信息。人们在人际状态下会更关心信息的来源,对媒介的真实性要求同时加强。 人际传播对媒介来说曾经是以的应用作为典型例证的。人们通过这种技术可以进行远距离的人际传播。
⑻ 有哪些关于文学的网站
1、中国作家网
中国作家网由中国作家协会主办、《文艺报》社管理运营,作为一家公益性文学网站,已成为“汇聚作家信息、发出作家声音、展示文学魅力”的平台,是广大作家和读者了解中国作协工作、观察当代文学艺术发展趋势、跟踪当代文学创作动态、获知国外文艺新状况的重要渠道。
正式上线的新版中国作家网,在页面风格、栏目设置、功能拓展等方面呈现出新气象,网站设立“服务”、“评奖”、“新闻”、“报刊”、“评论”、“阅读”、“文史”等27个频道。
2、中国青年文学网
中国青年文学网,原名红草莓文学论坛,2010年6月,于2011年5月4日青年节正式改版为中国青年文学网,同时报请国家工业和信息化部域名备案。
为网站涵盖原创诗歌、散文、小说、连载、随笔、对联、美图、摄影、影音、灌水、娱乐等版块,同时集成个人空间、微博、签到、游戏等多种娱乐功能于一身,致力于打造最前沿的青年文学交流平台。
3、中国报告文学网
中国纪实文学研究会是经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政部、中共中央宣传部、中国作家协会批准登记的全国性纪实文学一级学术团体,是海内外纪实文学工作者的联系中心。
其宗旨是坚持党的文艺方针政策,繁荣纪实文学事业,以高度的责任感反映现实生活,讴歌新时期风貌,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和物质文明建设服务。通过开展纪实文学理论研讨活动,交流纪实文学创作、编辑、出版工作经验。
4、中国散文网
散文是中国语言文化的一大精粹,是值得品味的文学宝藏。中国散文网隶属于北方联合传媒有限公司,北联传媒前身为北方联合电台报道中心。
是集合了互联网信息服务、高端奢侈品代理销售、藏獒宠物养殖、汽饰汽配零售批发、房地产开发、建材生产开发、多媒体广告合作、影视制作及图书出版、演艺经纪、文化信息交流等多项商业及文化服务,具有雄厚实力的一家综合型股份制企业。
5、晋江原创网
晋江原创网创立于2003年8月1日,是全球最大女性文学基地。具备投稿系统、个人文集系统、媒体联络发表系统及高创作水平的原创书库。2010年2月,晋江原创网正式更名晋江文学城。
晋江是福建省所属的一个县级市,晋江文学城的前身是晋江电信所创办的一个小BBS,后有了晋江文学城和晋江原创网。
⑼ 文学媒介可以分成什么
文学媒介可以分成口语媒介、文字媒介、印刷媒介、大众媒介。
1、口语媒介
口语媒介是语言媒介的一种重要形态,是指以口头语言形式实现人际传播的语言媒介。口语媒介具有如下特点:一是简便快捷,二是与身体语言和原始礼仪相伴随,三是真切生动,四是不易保存。
2、文字媒介
在距今约7000年前的埃及,出现了象形文字。中国也是最早发明和运用象形文字的国家之一。文字是记录语言的书写符号系统,是语言的最重要的辅助工具。它可以说是在石头、青铜器、兽骨、竹简、木牍、缣帛和纸张等媒介上记载的语言。
3、印刷媒介
印刷媒介是把文字和图画等做成版、涂上油墨、复制在纸张上的媒介技术,它通常包括手工印刷媒介和机械印刷媒介两种形态。这里谈印刷媒介主要是指手工印刷媒介,而机械印刷媒介则纳入大众媒介部分去谈。
从中国文学史看,手工印刷媒介在宋、元、明、清时代文学中起到了主导媒介的作用,对这时期文学的发展产生了巨大影响。
4、大众媒介
大众媒介(mass media),又称大众传播媒介(mass media of communication),按传播学家的定义,“通常指的是中间插进了用以重复或传布信息符号的机器和有编辑人员的诸如报纸或电台之类的传播组织的传播渠道”。
(9)文学媒体扩展阅读:
媒介包括两方面要素:
一、是包容媒质所携带信息或内容的容器,如书( 甲骨、竹简、帛书、纸书)、相片、录音磁带、电影胶片、录像带、影音光盘等。
二、是用以传播信息的技术设备、组织形式或社会机制,包括通讯类(驿马、电报、电话、传真、电子邮件、可视电话、移动电话等)广播类(布告、报纸、杂志、无线电、电视等) 和网络类三大类。
在当代社会,一般而言,媒介指机械印刷书籍、报刊、杂志、无线电、电视和国际互联网等,它们都是用以向大众传播消息或影响大众意见的大众传播工具,都是传播信息的媒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