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陈独秀在哪提出文学革命的三大主义,对封建文学进行整体宣战
1917年2月18日,《新青年》再次发表陈独秀的《文学革命论》
陈独秀的文学革命三大主张是:“推倒雕琢的阿谀的贵族文学,建设平易的抒情的国民文学”;“推倒陈腐的铺张的古典文学,建设新鲜的立诚的写实文学”;“推倒迂晦的艰涩的山林文学,建设明了的通俗的社会文学”。
『贰』 求陈独秀《文学革命论》与周作人《人的文学》原文!!
原文都在这两个网站上
http://www.21zxq.com/ShowPost.asp?menu=Next&ForumID=49&ThreadID=171
http://blog.sina.com.cn/u/48bfc1ba010002te
『叁』 简述陈独秀<文学革命论>的主要内容和意义
1917年2月发表于《新青年》,作者陈独秀,表明了更坚定的文学革命的立场,明确提出“三大主义”作为新文学的征战目标。推倒雕琢的、阿谀的贵族文学,建设平易的、抒情的平民文学;推倒陈腐的、铺张的古典文学,建设新鲜的、立诚的写实文学;推倒迂晦的、艰涩的山林文学,建设明了的、通俗的社会文学。从内容到形式对封建旧文学持批判否定态度,主张以革新文学作为革新政治、改造社会之途。
全文如下:
今日庄严灿烂之欧洲,何自而来乎?曰,革命之赐也。欧语所谓革命者,为革故更新之 义,与中土所谓朝代鼎革,绝不相类;故自文艺复兴以来,政治界有革命,宗教界亦有革命 ,伦理道德亦有革命,文学艺术,亦莫不有革命,莫不因革命而新兴而进化。近代欧洲文明 史,宜可谓之革命史。故曰,今日庄严灿烂之欧洲,乃革命之赐也。
『肆』 简述陈独秀《文学革命论》的主要内容和历史意义
主要内容:推倒雕琢的阿谀的贵族文学,建设平易的抒情的国民文学;推倒陈腐的铺张的古典文学,建设新鲜的立诚的写实文学;推倒迂晦的艰涩的山林文学,建设明隙的通俗的社会文学。
从内容到形式对封建旧文学持批判否定态度并从启蒙的角度抨击旧文学与“阿谀夸张、虚伪迂阔之国民性”互为因果,主张以革新文学作为革新政治、改造社会之途。
历史意义:陈独秀正式举起文学革命的大旗,对推进文学革命发生了重大影响,是当之无愧的文学革命的主将和急先锋。
(4)文学革命论陈独秀扩展阅读:
文学革命论于1917年2月发表于《新青年》,该论的作者是陈独秀,其表明了更坚定的文学革命的立场,明确提出“三大主义”作为新文学的征战目标。
陈独秀,原名庆同,官名乾生,字仲甫,号实庵,安徽怀宁(今安庆)人。中国近现代史上伟大的爱国者、伟大的革命家与改革家、伟大的民主主义者、伟大的启蒙思想家。
他是新文化运动的发起者,是20世纪中国第一次思想解放运动的倡导者;是五四运动的总司令,是五四运动的思想指导者;是马克思主义的积极传播者;是中国共产党最重要的创始人。
他是中国共产党第一代领导集体的最主要的领导人;是中国近现代历史上第一个深刻总结、反思苏联和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经验、教训的人。
『伍』 陈独秀发表的文学革命论在什么时候
1917年2月发表于《新青年》,作者陈独秀,表明了更坚定的文学革命的立场,明确提出“三大主义”作为新文学的征战目标。推倒雕琢的、阿谀的贵族文学,建设平易的、抒情的平民文学;推倒陈腐的、铺张的古典文学,建设新鲜的、立诚的写实文学;推倒迂晦的、艰涩的山林文学,建设明了的、通俗的社会文学。从内容到形式对封建旧文学持批判否定态度,主张以革新文学作为革新政治、改造社会之途。
『陆』 胡适是如何评价陈独秀的文学革命主张的
①胡适的文学主张对中国现代文学的诞生有着开创性的作用。关于文学内容、社会作用的重视与提倡,所持的“历史进化的文学观”,对控制当时文坛的陈腐的封建旧文学,形成了很大冲击。特别是白话文学的主张,有力地促进了语言的现代化变迁。但主张多为形式上的点滴改良,且有较大的妥协性。
②陈独秀的文学主张从彻底的反封建的民主主义立场出发,不仅反对旧文学的语言形式,更反对旧文学的反动思想内容,从而鲜明地举起了文学革命大旗。主张文学革命的态度较之胡适,也要坚决和激进的多。但在否定了封建旧文学后,建立什么样的新文学,回答却欠具体。从西方汲取来的文学观念,本身也存在着某些矛盾和混乱。
而胡适对于陈独秀的文学革命主张是:在1915年至1925年陈独秀的文章中,陈独秀言愿拖“四十二生的大炮”猛轰旧文化、旧道德,大呼“破坏!破坏偶像!破坏虚伪的偶像!”,甚至提出毁掉“全国已有之孔庙而罢其祀”。五四新文化运动发端时,大致是1917年前后,陈独秀在提倡新道德和新文化的同时,对传统文化攻击不遗余力,切时有过激言辞。及以发起文学革命而言,他的《文学革命论》较之胡适的《文学改良刍议》更为激进,也多偏激之言,他几乎否定了包括汉赋、唐诗、宋词在内的自汉至宋的全部文学。对宋以后的文学,他肯定元明剧本和名清小说,推马致远和施耐庵、曹雪芹是盖代英豪,但他们都被“妖魔所扼”,“几不为国人所识”。他斥明代前后七子和归有光,加上清代的方苞、刘大魁和姚鼐,都是妖魔,是所谓“十八妖魔辈”。他认为他们的作品“无一字有存在之价值”。《文学革命论》发表以后,胡适对此提出了异议,但陈独秀坚持“绝对之是”的态度。
但是其实他们之间的文学革命主张是有共同点,对“国学”态度,传统文化方面,胡适是不赞同陈独秀的关于这些方面的主张,太过偏激。
『柒』 陈独秀有没有提出过文学革命的口号
陈独秀提过文学革命的口号有,“德”和“赛”不是吗。
『捌』 提出文学革命"三大主义",正式举起文学革命大旗的是谁
陈独秀在《新青年》(1917年2月)上发表的《文学革命论》鲜明地提出文学革命的 三大主义 .
『玖』 陈独秀在什么中提出文学革命的三大主义
陈独秀在《新青年》(1917年2月)上发表的《文学革命论》鲜明地提出文学革命的 三大主义 :曰推倒雕琢的阿谀的贵族文学,建设平易的抒情的国民文学;曰推倒陈腐的铺张的古典文学,建设鲜明的立诚的写实文学;曰推倒迂晦的艰涩的山林文学,建设明了的通俗的社会文学.
『拾』 胡适是怎样评价陈独秀的文学革命论的
我没有找到胡适对于“文学革命论”看法,但相关联的“汉语改革办法”,我找到了胡适是“大力赞成”,如下全文:
__
__对于陈独秀的汉语改革办法,胡适当然也大力赞成。在《中国今后之文字问题》跋中说:"独秀先生所问'仅废中国文字乎,抑并废中国言语乎?'实是根本的问题。独秀先生主张'先废汉文,且存汉语,而改用罗马字母书之'的办法,我极赞成。凡事有个进行次序。我以为中国将来应有拼音的文字。但是文言中单音太多,决不能变成拼音文字。所以必须先用白话文字来代文言的文字;然后把白话的文字变成拼音的文字。至于将来中国的拼音字母是否即用罗马字母,这另是一个问题,我是言语学的门外汉,不配说话了。"
__这个跋刊登在4月15日《新青年》四卷4号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