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西方古典文学有什么特点
1、在政治上拥护王权,维护国家统一,具有鲜明的政治倾向。对王权的态度也存在矛盾,不是一味地颂扬。
2、唯理主义。是一种崇尚理性的文学。
3、艺术上提倡模仿古代,重视创作规范。(主张“三一律”)创作题材:古典主义悲剧大都取材古希腊罗马题材,以古代文学为典范。
文学体裁:古典主义理论家把戏剧体裁分为高雅的和卑俗的两种。悲剧是高雅艺术,语言高尚典雅,喜剧是卑俗艺术,语言俚俗。创作规则:强调服从古代的法则,戏剧必须遵从“三一律”。
(1)西方传统文学扩展阅读
特征
西方古典文化首先由希腊人开创,罗马人依据其民族特点并结合自己的创造,在有选择地光采博收与融合古希腊文化的基础上,不断灌注以新的内容,从而使之发扬光大,最终形成为一种别具一格的文化传统或文化体系。
当然,古希腊文化和古罗马文化也各有其不同的特征。早在奥古斯都时代,罗马著名诗人维吉尔就已经道出了两者各自的旨趣。他认为,希腊人的天才在于文化艺术领域的创造,而罗马人则在于以威力统辖天下万民,在世界“推行和平”。
也正如“希腊可称为光荣,人类精神自由创造,自由思索,自由信仰之光荣;罗马可称为伟大,权利、纪律和一致之伟大。”这是由各自的民族性格、历史传统、社会和自然环境等因素造成的。
但是,古希腊、罗马文化作为一种一脉相承的同质的文化,在历史的长河中凝聚成了一种有其独特内涵和体系的文化传统。
② 西方传统文化有哪些利弊
1、利
1)鸦片战争后,中国社会开始剧变,儒说权威随着封建 制度的崩溃而轰然倒下。“西学东渐”与中国人民百折不挠的救亡图存运动有机结合,从器 物之学到政治之学,促使中国传统政治观念步入了“现代化转型”的轨迹,西方民主观涌入 了中国。康有为改良主义,孙中山三民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等推动中国历史前进 的精神动力,无不吸取了西方民主观的精神营养。
2)在中国传统经济伦理的现代转型中,西方的许多经济伦理观念,如金钱 至上的拜金主义,大力发展国内外贸易的重商主义,主张自由经营、自由竞争、自由贸易的 自由资本主义,崇尚垄断的垄断资本主义,主张国家干预经济的凯恩斯主义,高度集中的经 济体制观念(斯大林模式),接连不断地涌入中国,对中国经济生活发挥巨大影响,促使中 国人经济思想观念发生爆炸式剧变, “市场规律观念”、“多元经济观念”、 “新型择业观 念”、“知识经济观念”、“全球经济一体化观念”、“计划经济与市场经济观念”,已为大众普 遍认同。
3)近现代中国人深入持久地开展了“西学东渐”运动。全面吸收三次科技革 命的成果,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当代中国科技已大大缩短了与西方科技强国的差距,并 进入了与国际科技全面接轨时期。西方发达国家尖端科技———信息技术,新型材料技术, 生物技术,航天技术,核能技术,纳米技术等,一有新动向中国就紧紧跟上,甚至在有的学 科与技术领域,率先突破,取得重大成就。
4)观念上,以独立思考的方式,提高认识和改造自然界和社会环境的主动性。 如果没有这些外来的文化,没有被中国进步力量所接受,中国近现代就不会有今天这样的进步。
2、弊
1)过多的外来文化影响,会使中国人对自己的传统文化不自信。
2)外来文化过量, 导致许多人把中国传统文化当作了“过时的手艺,使中国许多优秀的传统文化失传。
3)快餐文化已经成为了白领们的工作首选餐,有害健康。
4)青少年不加选择地接受了太多的有害元 素,无利于身心发展。
文化是一个民族和国家赖以生存发展的重要根基, 也是区别于其他民族和国家的重要标志。 世界各国人民都以文化来界定自身,以文化核心来 界定自己的民族才有长久的立足之地。一 个民族,如果丧失了其文化的独立性,也就丧失了民族的独立性。
③ 西方主要文学流派有哪些
现实主义:文学艺术的基本创作方法之一。在文学艺术史上,它与浪漫主义是两大主要思潮。它提倡客观的观察现实生活,按照生活的本来面具精确地表现典型环境中的典型人物。现实主义文艺在中国有悠久的历史和很高的成就,在文学史上如《诗经》中的一部分作品、杜甫的诗、关汉卿的戏剧、曹雪芹的《红楼梦》等便是其代表作品。
浪漫主义:在反映现实生活上,善于抒发对理想世界的热烈追求,常用热情奔放的语言、瑰丽神奇的想象和夸张手法塑造形象。如中国屈原、李白的诗歌,吴承恩的小说《西游记》等都具有鲜明的浪漫主义特色。浪漫主义作为一种文艺思潮,产生于18世纪末19世纪初欧洲资产阶级革命时代,反映了资产阶级上升时期的意识形态,其代表作家有德国的歌德和席勒,法国的雨果和乔治·桑,英国的拜伦和雪莱等。
古典主义:17世纪欧洲出现的一种文艺思潮。主张以古希腊、罗马为典范,所以叫“古典主义”。以法国发展最为完备,他们尊重王权,崇尚理性,在艺术上追求高雅、和谐、均衡的统一。代表作家法国的拉辛、莫里哀等。
迷惘的一代:一战后出现在美国的一个文学流派。它不是一个有组织、有共同纲领的团体。这个名词源出侨居巴黎的美国女作家格特鲁德·斯泰因。她有一次指着海明威等人说:“你们都是迷惘的一代。”海明威把这句话作为他的长篇小说《太阳照样升起》的一句题词,于是“迷惘的一代”成了一个文学流派的名称。“迷惘的一代”作家的共同点是厌恶帝国主义战争,却又找不到出路。他们的作品反映了这些思想感情。海明威是“迷惘的一代”的代表作家。“迷惘的一代”不仅指参加过欧洲大战的作家,也包括没有参加过战争、但对前途感到迷惘和迟疑的20年代作家,例如司各特·菲茨杰拉尔德、托·斯·艾略特和托·马斯·沃尔夫等。“迷惘的一代”主要繁荣在20世纪20年代,30年代以后,他们的创作倾向,都发生了变化。
批判现实主义:欧洲19世纪30年代占主导地位的文艺思潮。它注重研究社会问题,以现实主义的态度扩大了真实反映现实的生活面,塑造了很多有典型意义的贵族、资产阶级形象,揭露和批判了封建社会、资本主义社会的罪恶现象,揭示了贵族阶级没落和资产阶级兴起与没落的过程,揭示了社会生活的某些本质方面,有些作品还对劳动人民的悲惨遭遇表示了同情;同时还丰富了艺术技巧和手法。其代表作家有法国的巴尔扎克、司汤达,英国的狄更斯,俄国的果戈理、托尔斯泰等。
未来主义:20世纪出现最早、反叛精神最强的一个文艺流派。十年之间,来去匆匆。以“否定一切”为基本特征。否定国家机器,否定传统文化,主张彻底抛弃艺术遗产和传统文化,歌颂机械和都市混乱,赞美“速度美”和“力量”,主张打破理性的形式规范,用自由不羁的语句随心所欲地进行艺术创造。创始人是意大利作家马里内蒂,主要成就是诗歌,代表作家及作品是阿波利奈尔的《醇酒集》、马雅可夫斯基的《穿裤子的云》等。
超现实主义:源于法国,鲜明的先锋精神,1916年的达达主义“破坏一切”“清除一切”给它有力的启示。1924年《超现实主义宣言》的发表,标志着运动的正式发端,20~30年代在法国形成高潮,40~50年代拓展为世界现象,1969年结束。强调表现超现实、超理性的无意识世界和梦幻世界,它们超越了现实世界的各种束缚,重直觉,认为潜意识、梦幻才是最真实的;主张无意识的写作,不必有什么主题。广泛使用“自动写作法”和“梦幻记录法”。作品怪诞,夸张、晦涩、神秘。对后来的荒诞派、黑色幽默和魔幻现实主义产生了影响。代表人物有布勒东、阿拉贡、艾吕雅等。
后期象征主义:是19世纪末象征主义的继续和发展,20世纪20年代又一次高潮。提倡凭直觉把握内在真实,寻找思想的“客观对应物”,以可感的形式去体现抽象的理念,在意象、象征中隐含人生的哲理。比象征主义视野更开阔、思考更深沉。主张通过暗示、意象、比喻、自由联想等艺术手法表现人的复杂微妙的主观感受,追求半明半暗、扑朔迷离和带有神秘色彩的艺术效果。英国的艾略特(1888~1965)的《荒原》是它的代表作。此外还有法国的瓦雷里的《海滨墓园》、奥地利的里尔克、梅特林克的戏剧《青鸟》、俄国勃洛克的《十二个》和叶赛宁、爱尔兰的叶芝、美国的庞德等。
表现主义:20世纪初起源于德国的绘画,后扩展至音乐、文学等领域。它的理论纲领是“艺术是表现而不是再现”。要求突破事物表相,表现事物内在的实质,突破对人的行为的描写而揭示其内在的灵魂,突破对暂时现象的抒写而展示永恒的品质与真理。在艺术方法上,由于强调永恒,人物往往是某些共性的抽象或象征;由于强调写内心活动,直觉和梦幻,多采用内心独自、梦境、潜台词等手段;情节离奇,变化突兀,以夸张、扭曲、变形、荒诞的写法,突出主观的感受,追求强烈的艺术效果。代表作与作品有卡夫卡的《城堡》、《变形记》,美国奥尼尔的《毛猿》,捷克的科幻作家恰佩克,瑞典作家斯特林堡的戏剧《到大马士革去》。以及德国的戏剧家布莱希特等。
意识流:以无意识活动作为文艺的表现对象,提示不同层次的心理活动,强调人的意识的矛盾性及复杂性。在作品中,情节淡化,作者不介入,由人物直接表白自己的内心活动,不按情节而是按人物意识流程结构作品,打破了以时间为序的叙述方式,随着人物意识的流动,通过自由联想来表现主题,组织情节,不受时间限制,过去、现在、未来相互颠倒,彼此渗透,相互重叠,网状式的主体结构。代表作家有爱尔兰的乔依斯的《尤里西斯》、法国的普鲁斯特的《追忆逝水年华》、美国的福克纳的《喧嚣与愤怒》、英国的伍尔夫的《到灯塔去》等。
存在主义文学:产生于30年代的法国,日渐流行于欧美。它认为世界是荒谬的,人生是痛苦的。一方面揭露资本主义世界的荒唐丑恶;另一方面表现人的不幸和毁灭的命运与孤独、绝望、恐惧的思想情绪,同时也激励人们面对现实的重压而奋起抗争。艺术上多保留传统风格,思想上开掘哲理深度。代表作家与作品有萨特的《恶心》、加缪的《局外人》等。
荒诞派戏剧:50年代兴起于法国。思想上师承存在主义“荒诞”观念,艺术上吸收超现实主义手法。以荒诞的戏剧形式表现世界和人生的荒诞性:人生的无意义、人的异化、人与世界的隔膜、人与人之间的疏远等。故意采用与传统戏剧相反的手法,制造强烈的荒诞效果。以模糊的背景,象征、寓意、夸张、非逻辑的片段场面,抽象化、普遍化的人物,非理性的、无意义的语言。代表作家作品有:法国尤奈斯库的《秃头歌女》、《椅子》,贝克特的《等待戈多》,俄国的阿达莫夫的《弹子球机器》,美国的阿尔比的《动物园的故事》,法国的让·日奈的《阳台》等。
新小说派:50年代兴起于法国。“怀疑的时代”的“怀疑精神”的产物。反对传统现实主义小说的艺术模式。认为小说应主要描写物的世界,应透过平常琐碎的日常生活,揭示人的潜意识活动,表现“潜在真实”。非意义化,非情节化,非人物化是新小说派的三个基本论点。文体革新。代表作家及作品有娜塔丽·萨洛特的《无名氏肖像》、米歇尔·布托尔的《米兰巷》、克洛德·西蒙的《佛兰德公路》等等。
黑色幽默:20世纪60年代美国重要的文学流派。1965年3月,弗里德曼编了一本短篇小说集,收入12个作家的作品,题名为《黑色幽默》,“黑色幽默”一词即由此而来。这些作家认为世界是一片荒原,历史是一片混乱,个人无法改变生存现状,无法掌握自己的命运。在这种情况下,既缺乏充满自信的庄严的悲剧精神,又缺乏敢于蔑视对手的明快喜剧精神,只能是“苦恼人的笑”。黑色幽默不仅嘲弄他人,更是自我嘲弄,喜剧手法不仅用于处理丑恶和畸形,也用来处理痛苦和不幸。代表作家及作品有:海勒的《第二十二条军规》、冯内古特的《第五号屠场》、巴斯的《烟草经纪人》、品钦的《万有引力之虹》等。
魔幻现实主义:拉美小说创作的大潮,发端于40年代,到60~70年代形成高潮。它根植于民族文化传统的基础上,又吸收了欧美现代化主义的表现手法。“变现实为幻想而不失其真”,在现实生活的叙述与描写中,引入大量超延自然的因素,奇迹、幻觉、梦境甚至鬼魂形象经常出现于情节中,时序关系被打乱,场面常带有象征色彩,带有鲜明的民族和地域色彩。代表作家及作品有哥伦比亚的马尔克斯的《百年孤独》。墨西哥的鲁尔弗的《佩德罗·帕拉莫》,危地马拉的阿斯图里亚斯的《玉米人》、《总统先生》,古巴的卡彭铁尔的《这个世界的王国》等。
垮掉的一代: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出现于美国的一群松散结合在一起的年轻诗人和作家的集合体。这一名称最早是由作家杰克·克鲁亚克于1948年前后提出的。“垮掉的一代”的成员们大多玩世不恭,笃信自由主义理念。他们的文学创作理念往往是自发的,有时甚至非常混乱。“垮掉的一代”的作家们创作的作品通常广受争议,原因是这些作品通常不遵守传统创作的常规,结构和形式上也往往杂乱无章,语言粗糙甚至粗鄙。主要文学作品包括杰克·克鲁亚克的《在路上》、艾伦·金斯堡的《嚎叫》和威廉·博罗斯的《裸体午餐》等。
④ 举例说明西方现代派文学在思想内容和艺术表现手法上同传统文学的区别
两者的关系:我们分两个层次看这个问题。
一、西方现代派文学与20世纪之前西方传统文学的关系。20世纪之前西方传统文学大致上经历了三次浪潮(古希腊、文艺复兴、浪漫主义)和19世纪现实主义文学几个时期,但不管哪个时期,文学与当时社会的主流话语从总体上说是保持一致的,比如19世纪的商业文化精神,既是社会主体话语,也是19世纪现实主义文学的重要主题。人类进入20世纪以后,商业文化不可替代地成为社会主流话语,而现代派文学则是“对社会主流话语的抗拒和疏离”,比如表现主义文学在小说方面的代表人物,奥地利小说家弗兰兹-卡夫卡的小篇小说代表作《城堡》“就是对西方商业社会占主流地位的文化话语的背离和‘反叛’”。从这个意上讲,现代派文学是对20世纪之前西方传统文学的反叛背离。但是,“人本主义的思想色彩”是现代派文学主题特征之一,而“人本主义”是自古希腊以来西方传统文学一贯的文化传统,从这个意义上讲,现代派文学又是对20世纪之前西方传统文学的继承和发展。此外,现代派文学“强烈的批判精神”可以看成是对传统文学的继承和发展,而以“人的异化”为主要内容的“异化主题”则可以看成是对传统文学的背离和反叛。从艺术手法上看,“主观性、内倾性”、“以丑为美的‘反向诗学’”可以看作是对传统文学的背离和反叛,而“象征、隐喻的神话模式”在一定程度上可以看成对传统文学的继承和发展。
二、西方现代派文学与20世纪西方现实主义文学的关系。20世纪西方现实主义文学具有“多元的审美形态对商业文化主流话语的拒绝和疏离”的特征,现代派文学虽也是“对社会主流话语的抗拒和疏离”,但个别流派则不尽然,比如未来主义文学就一反“传统文学对商业文化滚滚浪潮历来持疏离和焦虑的态度”,而“对欧洲工业化大规模的机器生产,科学技术的迅速发展感到欢欣鼓舞……”。现代派文学较之20世纪西方现实主义文学,更关注“人”,“对人中心地位的关注、普遍的危机意识、人本质的‘异化感’、以及深刻的非理性色彩……是现代主义文学的基本审美话语。”正是从这个意义上讲,现代派文学与20世纪西方现实主义文学不是一回事。但是,现代派文学与20世纪西方现实主义文学在艺术手法上,都“兼蓄并收”,都具有“审美视角的‘内倾性’”特征,从这一点看,现代派文学与20世纪西方现实主义文学又在一定程度上出现了相互融合的趋势。总之,在20世纪,现代派文学和现实主义文学是西方文学并行不悖的两个发展方向,不存在所谓背离反叛或继承发展的问题。
西方现代派文学与西方传统文学不能做反叛背离或继承发展这样的二元选择。
思想上:一、鼓吹非理性主义。这是现代派文学与传统文学不同的一大特色。欧洲从文艺复兴时期的人文主义文学到19世纪、20世纪的批判现实主义文学,都提倡理性,高举理性主义旗帜。现代派反其道而行之,否定理性,否定客观世界及其规律。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前的现代派作家主要受叔本华、柏格森、尼采等哲学家的唯心主义哲学响,同时也受心理学家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学的影响。笫二次世界大战以后的现代派作家主要受存在主义哲学影响,同时也受到其他—些唯心主义哲学和心理学的影响。 叔本华强调生存意志(或称生活意志、生命意志)。他认为这种意志是万物之源,不受理性制约。他认为生活意志既是宇宙意志,也是人的意志。所谓人的意志就是“我的意志”。他声称“世界就是我的意志。”这显然是在宣扬唯我论。他还认为,人生是意志,从而也就是欲望所支配的。欲望无尽无休,永远无法满足,这就产生痛苦。因此人的一生都是充满痛苦的,人生只不过是一场悲剧。尼采的悲观主义对现代派文学产生了影响。 柏格森认为生命冲动是宇宙万物的主宰。他用神秘的生命冲动派生万物来解释物种的形成和进化。他公开反对理性主义,认为人类的理智不可能认识世界。认为理智是固定的、相对的、外在的东西,它不可能认识作为运动变化的生命冲动。他否定科学,认为如果科学的概念是理智的概念,那么这种概念只不过是人造的符号,不能反映世界的本质。与此同时,他宣扬神秘的直觉主义。他把直觉称为“理智的交融”。这是一种人的内心体验,是一种主体与客体完全融合在一起的无差别境界。直觉主义否定人的感觉认识、理性认识和实践;是道地的主观难心主义;柏格森神秘的直觉主义对现代派文学也产生了较大的影响。 尼采狂热地宣传“权力意志论”和超人哲学,鼓吹强者统治弱者;在艺术方面,他认为“艺术就是艺术”,“艺术高于一切”、。他的唯我主义与唯艺术论也影响了现代派文学。 心理学家弗洛伊德也反对理性,他强调潜意识的作用。认为艺术作品源于潜意识,是作者心中潜意识的外化和变形。他的理论对现代派文学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存在主义哲学极力宣扬先有主观意识,后有客观存在,并认为世界是荒谬的,人生是痛苦的。这种主观唯心主义和颓废主义思想,渗透在现代派文学许多作品中。
二、强调表现自我。现代派文学不重视环境描写,而是着重表现人物的主观世界。现代派作家把个人内心生活作为作品的重点,精雕细刻地描绘人的心理活动,表现人物的情绪、联想、幻想、幻觉以及微妙的感情变化等。现代派作家经常描写入的异化的主题,他们认为在颠倒混乱的资本主义社会中,人已异化为非人。人已失去了自我的本质。他们的创作也成了“寻找自我”的文学。他们笔下的人物是卑微的畸形的,甚至是游离在社会之外的局外人。
艺术形式上:①象征性。现代派作品为探求人物的内心真实,着重表现难以直接描述的复杂多变的内心活动,借助意象,用暗喻、烘托、渲染等手法,把思想还原为知觉,使抽象的思想外化。
②荒诞性。现代派作家通过非理性的极度夸张的形式,将现实与非现实糅合在一起,寓严肃于荒诞。以战后的计算机工业为标志的“第四次工业革命”把社会结构改组成一个庞大精密的机器,人成了由机器控制的动物。科学对世界和人的统治比过去任何时代都要残酷无情,人再也没有主体性可言。科学对人的压抑使人在生理和心理上都产生分裂,而“荒诞本质上是一种分裂”,当代人由于科学的异化而产生对世界和人的荒诞体验。荒诞形象具有一种特殊的概括力。
③意识流。现代派作家热衷于挖掘人的潜意识,大量采用“内心独白”“自由联想”的手法,表现人物意识“自然”流动状态,力求开掘人物心理的复杂性,扩大心理描写的范围,意识流技巧的目的是要深入人的精神活动,表现那种纷乱飘忽的思绪和感触,这种思绪和感触还没有经过严密的整理和组织,常常显得松散零乱,缺乏条理,不合逻辑。
④意义的不确定性。由于该时期文学关注的社会准则问题长期陷入混乱,他们感到世界的意识只是部分的、暂时的、甚至是矛盾的,而且总会有争议,这样的社会已不适宜于明确的定义,因而该时期文学更侧重于探究那种混乱的多重复合意义。在艺术表现上他们常采用事实与虚构交织的拼凑、自相矛盾、不连续性、模糊性等方法来表现这个复杂多变、难于捉摸的世界。
⑤ 在西方传统文化里面有那几本文学理论比较有代表作的
【美国】塞林格
《麦田里的守望者》
【捷克】昆德拉
《玩笑》
《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
【美国】海明威
《老人与海》
【英国】劳伦斯
《儿子与情人》
【美国】海勒
《第二十二条军规》
【哥伦比亚】马尔克斯
《百年孤独》
【法国】普鲁斯特
《追忆似水年华》
【奥地利】卡夫卡
《变形记》
【德国】恺撒
《从清晨到午夜》
⑥ “西方传统文化”有哪些
文化形态的东西之所以能够传承下来,必须通过两种途径(或形式):一是“民族凝聚的形式”,二是“个体转换的形式”。这两种形式彼此呼应,构筑成一个稳固的文化观念传承体系。任何形态的文化,首先是民族性的文化,它是适应民族生存的特点而形成发展的,它往往凝聚为民族特有的国民性格和社会心理意识。不同时期、不同民族有着不同甚至非常不同的文化传统和文化类型。但是,民族精神和社会心理必须通过具体的活生生的个体生命的存在得以凸显,一切自然的、社会的、历史的、文化的、意识形态的历史,都要经由“个体”思维的反馈、转换、过滤、筛选等活动,才能获取其崭新的思想内容和理论价值。缺少“个体”这一现实媒质,一切将变得毫无意义。在自然-社会-历史所建构的三维文化背景中,与历史发展相伴随的文化成为对人们影响最大的文化背景,历史形成的文化氛围每时每刻都在塑模着符合文化类型的人格,每个个体也以自身的心智去建构、维系、支撑传统文化的平衡与存在。传统文化时时刻刻在影响人,改造人;人又在既定文化环境中保存、再造传统文化,保存、再造的过程也就是传统文化不断得以延续流传的过程。这样,传统文化就形成了一个自我更新的内在动因、内在机理、内在规律,世世相传,代代相继。
⑦ 各种文学体裁的特点,对西方文学传统的影响
文学传统的诗是有韵律的文学作品。它通过诗的想像与抒情来表达某种强烈的情感。诗是历史最悠久的文学形式,中国是世界上诗歌最发达的国度之一。从中国最早的诗歌总集诗经,最早的长篇抒情诗离骚以来。汉代的乐府,唐宋格律诗,和唐末兴起的词,元曲以及五四以来的新诗。历代的民间歌谣。构成了中国诗歌无以伦比的巨大传统。相比之下西方的叙事诗发达较晚,并结合戏剧,成就很大。例如荷马史诗,但丁神曲,莎士比亚剧本。
散文是没有严格的韵律和篇幅限制的文学形式。与韵文相对。中国的散文从先秦诸子散文发展而来,代有散文名家名作。其中历史散文和赋体以及奏议文告等应用文体,对后代产生了深远影响。中国自古是世界上散文最发达的国度。
戏剧是另一种古老的文学形式。它主要通过不同角色之间的对话来表达作者的思想和感情。戏剧可以用于舞台的表演,也可以阅读。
小说是以虚拟世界为内容的综合文学形式。传统上以散文为主体。庄子:饰小说以干县令。中国现代意义上的小说,是从先秦散文中的寓言滥觞,经过汉末六朝的笔记,到唐传奇宋话本拟话本而成熟,再传至明清以四大奇书为代表的长篇小说和以聊斋志异为代表的短篇小说。西方的小说称为fiction,被称为散文史诗。小说上接神话传说,作为后起的文学形式。由于其巨大的容量,深刻全面地反映了现实和人们的思想,成为近代以后主流的文学形式之一。
寓言是文学体裁的一种。含有讽喻或明显教训意义的故事。它的结构简短。主人公可以是人,可以是动物,也可以是无生物。多借用比喻手法,使富有教训意义的主题或深刻的道理在简单的故事中体现。
⑧ 西方传统文化的特点是什么
当欧洲笼罩于基督教的黑暗之时,以伊斯兰为特征的阿拉伯帝国文明光芒璀璨,成就斐然。对于这种文明的地位,权威的科学史学家的评价是,纵向来看,它在人类历史上具有不可或缺的承前(希腊、罗马)启后(文艺复兴)的作用;横向来看,东、西方文明在此碰撞,水乳交融,相得益彰……
了解一些科学史的人都知道,历史上西方学者曾广泛使用阿拉伯文,或受益于阿拉伯帝国的科学文化,许多科学著作都是用阿拉伯语撰写的,帝国在此期间也涌现出一大批著名的科学家。因此,前西德历史学家赫伯特·格特沙尔克在《震撼世界的伊斯兰教》一书中写到:“全世界都感谢阿拉伯语在传播中世纪高度发展的阿拉伯科学知识方面所带来的媒体作用……如果没有阿拉伯语这个媒介,得到这些知识是不可想象的,或者说无论如何也不会了解得那么早。”
斯塔夫理阿诺斯在《全球通史》中说:“西欧人对希腊知识已缺乏直接的了解,甚至长期不知道它的存在。因此,穆斯林这一学术成就在西欧准备重新恢复他们的研究之前,起到了保存希腊古典著作的作用。”
而作者Robert Briffault在《构建人性》中则更加明确地说:“如果没有阿拉伯人,现代的欧洲文明就根本不会出现,这是极其可能的;绝对可以肯定,如果没有他们,欧洲便不会扮演那么一种超越所有先前进步阶段角色。” “正是在阿拉伯与摩尔人文化的感召下……真正的文艺复兴才得以发生。正是西班牙而非意大利,成为欧洲再生的摇篮……”
居斯塔夫·勒朋旗帜鲜明地指出:“十字军战争不是导致学术进入欧洲的主要原因,而是通过西班牙、西西里和意大利。”
他在《阿拉伯文明》一书中写道:“阿拉伯人迅速地创立了一种与以往的许多文化有着很大差异的新兴文明。由于他们良好的政策,使许多民族接受了他们的宗教、语言和文化,连具有古老文明的埃及人、印度人也不例外,他们情愿地接受了阿拉伯人的宗教信仰、传统习惯和建筑艺术……”
《西班牙的摩尔人》的作者、英国人斯坦利·莱恩·普尔说:“西班牙在穆斯林统治下的近8个世纪里,发展成为整个欧洲文明的光辉典范——当欧洲其它地方呈现萧条的时候,这个国度的艺术、文学与科学一片繁荣。来自法国、德国与英国的求学者聚集在这里,汲取这些流淌在摩尔人的城市里的知识的甘泉。”历史上,在西班牙科尔多瓦、塞维利亚、与格拉纳达的高等学府里,云集着为数众多的基督徒与犹太学生,他们如饥似渴地向穆斯林学者学习科学,然后又把所学到的知识在欧洲播散。以下引用当时英国国王乔治二世写给西班牙哈里发希沙姆三世(公元1027~1031年在位)的一封信函,他在信中请求允许派遣王族成员前往科尔多瓦大学学习。
“乔治二世——英国、高卢、瑞典及挪威的国王,致西班牙穆斯林国王哈里发希沙姆三世陛下:
我们已经获悉,贵国之科学、知识、技术与制造业甚为发达,故,鉴于我们的国家在此类方面之匮乏,及全然处于愚昧无知,我们希望获得良机,以使我们的青年人受益于贵方之成就。
我们期盼这种良机可以让我们跟随你们的脚步前进,并以知识照亮我们的人民。鄙侄女杜邦特公主及一些英国贵族女子,希望受惠于你们的学术机构(科尔多瓦大学——笔者注)。对您特许给予我们机会以实现我们的目标致以敬意。
年轻的公主将为陛下晋献一份礼物。您若能够收下我们将倍感荣幸。
落款:您顺从的仆人,乔治”
西班牙穆斯林创建的大学也是后来一些欧洲早期的大学的模范,例如阿方索八世于公元1208年建立的帕伦西亚大学与弗雷德里克二世于公元1224年建立那不勒斯大学。
尽管基督教世界翻译穆斯林的科学著作在诸如巴塞罗纳、里昂或图卢兹等地进行,但是占据首要位置的无疑是西班牙的托莱多。这座从公元8世纪初至11世纪的3~4百年之间由摩尔人穆斯林治理的城市,开始成为整个欧洲的文化中心,其声望尤其是在翻译工作大规模开展的12世纪以来,持续相当长的一段时间。
在托莱多被译成拉丁语的穆斯林科学著作应该有几百部以上。事实上,欧洲也因此而涌现出诸杰拉德、普拉托、阿德拉尔德、罗杰·贝肯、罗伯特·切斯特,以及荷尔曼等著名的翻译家。他们云集于此,如饥似渴地从事科学著作的翻译工作[在那些翻译家来到托莱多之前,那里甚至还出现了后来成为罗马教皇的吉伯特(公元940~1003年)的身影。]。《全球通史》也提到这些翻译家,它写到:“12、13世纪,这里的翻译家有犹太人、西班牙人和欧洲各地的外国学者。”可以这样说,他们来到托莱多的目的只有一个――尽一切可能获取穆斯林的科学知识。
自公元12世纪阿拉伯帝国学者的著作(和希腊、罗马著作的阿拉伯语译本)被大批译成拉丁语及其它欧洲语言以来,欧洲各大学将它们作为教科书长达几个世纪。
科学史告诉我们,阿拉伯帝国的科学技术与文化承前启后,独步中古。如果将《构建人性》加以引申,人们就会明确无误地看到,彼时其科学技术与文化水平代表当时人类文明的最高境界。
阿拉伯帝国文明在科学上多有建树,而且正是通过广大科学家与学者的创造性劳动,古代印度、希腊、波斯与罗马的科学巨著得以矫正并保存。
欧洲文艺复兴的大师们从阿拉伯语书写的这些古代希腊与罗马巨著开始,点燃了复兴的火炬。如果没有崇尚科学的穆斯林的辛勤劳动,今天就不会有人看到欧几里德的《几何原本》了;因为中世纪笼罩在欧洲的基督教的黑暗几乎摧毁了一切古代希腊与罗马的科学文化典籍,尽管衰败的拜占廷可能剩下典籍中的片言只语。不要轻视阿拉伯帝国科学的作用——当苟延残喘的拜占廷几乎完全隔绝欧洲通向东方的道路之时,中国的“四大发明”是经由当时在阿拉伯伊斯兰文明影响下的西班牙、西西里和法国部分地区,传往整个意大利乃至欧洲的;而奠定今日科学基础的文艺复兴,正是始于欧洲的这些地方。
对此,Arnold和Guillaume编撰的《伊斯兰的遗产》有所佐证。该书写到:“回顾历史,我们可以这样讲,伊斯兰(医学与)科学映射着希腊的光芒,当希腊科学的白昼流逝,伊斯兰(医学与)科学的光辉犹如月亮,照耀着中世纪欧洲最黑暗的夜晚……因为伊斯兰(医学与)科学指引或引导了那场伟大的运动(文艺复兴),所以我们有理由宣称这种文明依然与我们同在。”
流传下来阿拉伯帝国科学的历史文稿有时是很粗略的,这使得一些人产生这样一种错觉,即它的科学只不过是对希腊科学在欧洲科学革命之前的一种保存。出现这种错觉的原因恐怕还在于,中世纪阿拉伯帝国的科学著作几乎都是以阿拉伯语书写的,而今天的科学编年史学家真正精通这种科学语言的已经不多了。另外,一些被翻译成拉丁语或其它语言的书籍,随着时间的推移,读者已然很难分辨它们的渊源了。还有一个原因可能在于,一些人有意或无意地进行了“模糊”处理。
但是,一些史学家力图歪曲史实,认为阿拉伯(伊斯兰)文化“只不过是希腊、罗马文化的一点余光。”其实,这种蓄意抹杀阿拉伯帝国的科学地位与成就的鼓噪,不是处于无知,就是缘于偏见。而事实是足以胜过诡辩的。
诸如Otto Neugebauer与Delambre之类所谓的学者甚至走的更远。例如在他们的报告里,伊斯兰天文学仿佛根本就不曾存在过,穆斯林也从来不曾凝视过星空,尽管那时的繁星也是像今天一样俯瞰着大地。而Pierre Duhem的态度则可谓是滑稽可笑了。按着他的逻辑,中世纪的穆斯林在天文学方面同时身兼两重身份――一是疯狂焚烧托勒密书稿的暴徒,二是毫无建树地模仿希腊科学的抄写员。可是,一个抄写员如何能够眷抄一部已经投进烈焰的书稿?这就好比让Duhem先生用自己的脚掌抽自己的嘴巴一样困难。此类荒唐的逻辑也不乏追随者,他们甚至企图使人类的天文学由托勒密直接蛙跳到哥白尼,而这一步蛙跳几乎有1500年的距离。先后担任国英国欧文学院与曼彻斯特大学历史系教授的陶特说:“看到还有人相信,一个人能够从伯里克利或奥古斯都时代一步蛙跳到美第奇和路易14时代,这实在令人痛心……从头开始固然好,但是我们根本不能随意在某个时候停下来,跳跃过数百年,然后重新开始。”
现在来戳穿一个关于穆斯林征服者焚毁亚力山大图书馆的寓言故事,以便使“疯狂焚烧托勒密书稿”这样的故事就此止步,也为让Duhem之类的“伪术士”在天真的读者面前被彻底揭去伪装的面皮。
居斯塔夫·勒朋的《阿拉伯文明》有这样一段文字:“所谓的焚烧亚力山大图书馆这样荒蛮的行为并不符合阿拉伯人或穆斯林的道德准则。人们会产生这样的质疑――那些杰出的学者们长久以来怎么会相信这样一种传说?这种传说遭到我们这个时代唾弃,根本没有再去讨论必要了。没有什么事情比证明在伊斯兰征服世界以前,是基督徒自己焚毁了异教徒的书籍更容易了。”
奇怪的是,那些穆斯林征服时代或稍晚一些的、人才济济的历史学家,没有一人留下对焚烧亚力山大图书馆事件的片言只语的记载,倒是到了13世纪突然冒出3个人讲起这个故事,其中尤以一个人叫Ibnul al’Ibri(意思是“犹太人的儿子”)的说法经不起推敲。按照这位“犹太人的儿子”的说法,那些被焚烧的70万册书被亚力山大的4000座浴室当作燃料连续燃烧了半年的时间。但是,这种说法却出现了简单的算数问题――如果把按此人所说的70万册书分送到4000座浴室,那么每个浴室只能分到175本,而要想让这175本书连续焚烧半年,则每本书至少需要持续燃烧1天以上。况且多达70万册这一数量本身就是令人无法相信的。由此听众便有理由怀疑这个“犹太人的儿子”讲述的“寓言”故事的真实性了。事实上亚力山大图书馆倒真是被放了两次大火,一次在公元前48年,放火的是大名鼎鼎的朱利斯·恺撒的舰队,另一次在公元391年,适值罗马帝国狄奥多西统治时期。莫非“犹太人的儿子”以那两次放火为蓝本,杜撰了一个寓言故事?
约翰·威廉·德雷珀在《欧洲知识发展》一书中仗义执言说道:“欧洲文献故意系统性地抹杀穆斯林的科学成就,对此我不得不表示悲愤。但是我肯定,他们再也不会继续被隐瞒下去了。建立在宗教敌视与民族自负基础上的偏见永远都不会长久。”
在乔治·萨顿的《科学史导引》中有这样一段话——“有一些荣耀的名字足以让人们想起,在西方是没有同时代的人物能够与这些名字相匹敌的……加长由这些名字组成的豪华的名单也并不是困难的。如果有人告诉你说中世纪的科学没有什么进步,那么就把这些名字读给他听,他们所有人都是在一段不太长的时期内取得辉煌成就的——公元750~1100年。”
让我们回味一下乔治·萨顿的一句话的含义吧——“一个自以为是和虚伪的哲学家不可能理解伊斯兰的智慧,同样也应受到谴责。”
前文引用的文献作者皆为研究科学史的著名学者。另外,也有一些“大众化”人物所言亦可稽考。但愿这些政治家或政客不是不学无术、胡说八道。
《自然辩证法》一书指出:“古代留传下欧几里德几何学和托勒密大阳系;阿拉伯留传下十进位制、代数学的发端,现代数字和炼金术;基督教的中世纪什么也没有留下。”这是马克思主义的创始人之一恩格斯对科学史的评价。
美国前总统尼克松在《抓住时机》中说:“当欧洲还处于中世纪的蒙昧状态的时候,伊斯兰文明正经历着它的黄金时代……几乎所有领域的关键性进展都是穆斯林取得的……当欧洲文艺复兴时期的伟人们把知识的边界往前开拓的时候,他们所以能眼光看到更远,是因为他们站在穆斯林巨人的肩膀上。”
西方音乐界及作曲界则忌讳“9”,因为贝多芬创作了举世闻名的9大交响曲后辞世。此后舒伯特、德沃夏克、威廉斯等名作曲家也都在写完9首交响曲后与世长辞。
有趣的是,奥地利作曲家马勒在写完八首交响乐,并为之编号后有意继续写,但又想逃过“9”字,就写了一首不编号的交响曲,果然安然无恙,但后来他又创作了一首交响乐,将之编号为9,不幸在尚未编写十号交响乐前就死了。
在日本,忌讳“9”字,是“9”的发音与“苦”相近
⑨ 中西方传统文化差异是什么
中国传统文化与西方文化的差异
中国传统文化是农耕文化,是以定居农业和血缘氏族制度为基础。来源可以追溯到漫长的新石期时期,主要构成是源于北方农业厚朴雄浑、质朴刚健、厚重实用的不屈不挠龙的精神和来源于南方渔稻轻巧婉丽、奇幻多姿、绚烂瑰丽的凤的风采。两者的代表是传统的鲁文化和楚文化,引申到以后就是儒家和道家。传统中国文化成熟的特别早,大概是在周王朝前期就已经成熟,那时的中国文化就已经走出蒙昧,不再匍匐于人格神的控制之下,对所处环境作出成熟的判断,标志就是我们所说的周易。周王朝之前的商代是个极端发达的文明社会,今天发现的青铜器大量来自商代。其工艺制作水平今天的我们还有不能解释的地方,能够肯定的是商朝时期,人可能还有鬼神信仰,而周代人们就知道“圣人以鬼神设教”。明确将“神”定义为“聪明正直,死而为神。”但这并表示中国古人就没有信仰,中国人虽然不信仰鬼神,但是却信仰“道”,这可以是“规律”、“礼法”、“宗法”“天命”等等任何东西,只要说这是“道”,中国人都信。造成的国民性是:全世界都没有像我们这样讨厌自己传统的族群,我们总是毫不犹豫地打碎我们的过去,去创造所谓新的传统。看看我们周围,没有超过三百年的建筑。可吊诡的是我们的文化坚信我们的过去是好的,我们总是试图回到过去。
传统的西方文化来源据说:一是古希腊求真的精神;二是古希伯来求爱的精神。古希伯来和古希腊都是游牧、航海和商业社会。面对的是不稳定的社会环境和交易对象,这就要求要有严格的契约精神和理性自治能力。这与建立在定居的氏族成员和熟人之间的我们中国传统文化温情脉脉的感情关系就迥然不同,那就是建立在契约基础上奴隶只是会说话工具的社会理性。
我将文化定义为:人适应环境的生活方式。文化没有先进和落后之分,只有适应不适应的问题。今天是工业社会,社会的主要生产方式是社会化大生产,要求的是标准化和专业化。很显然建立在农耕基础上中国传统文化不能满足这样的要求,这就需要文化的改造,甚至于革命。
⑩ 西方现代派文学与传统文学的关系是什么(思想和艺术形式上)
两者的关系:我们分两个层次看这个问题。
一、西方现代派文学与20世纪之前西方传统文学的关系。20世纪之前西方传统文学大致上经历了三次浪潮(古希腊、文艺复兴、浪漫主义)和19世纪现实主义文学几个时期,但不管哪个时期,文学与当时社会的主流话语从总体上说是保持一致的,比如19世纪的商业文化精神,既是社会主体话语,也是19世纪现实主义文学的重要主题。人类进入20世纪以后,商业文化不可替代地成为社会主流话语,而现代派文学则是“对社会主流话语的抗拒和疏离”,比如表现主义文学在小说方面的代表人物,奥地利小说家弗兰兹-卡夫卡的小篇小说代表作《城堡》“就是对西方商业社会占主流地位的文化话语的背离和‘反叛’”。从这个意上讲,现代派文学是对20世纪之前西方传统文学的反叛背离。但是,“人本主义的思想色彩”是现代派文学主题特征之一,而“人本主义”是自古希腊以来西方传统文学一贯的文化传统,从这个意义上讲,现代派文学又是对20世纪之前西方传统文学的继承和发展。此外,现代派文学“强烈的批判精神”可以看成是对传统文学的继承和发展,而以“人的异化”为主要内容的“异化主题”则可以看成是对传统文学的背离和反叛。从艺术手法上看,“主观性、内倾性”、“以丑为美的‘反向诗学’”可以看作是对传统文学的背离和反叛,而“象征、隐喻的神话模式”在一定程度上可以看成对传统文学的继承和发展。
二、西方现代派文学与20世纪西方现实主义文学的关系。20世纪西方现实主义文学具有“多元的审美形态对商业文化主流话语的拒绝和疏离”的特征,现代派文学虽也是“对社会主流话语的抗拒和疏离”,但个别流派则不尽然,比如未来主义文学就一反“传统文学对商业文化滚滚浪潮历来持疏离和焦虑的态度”,而“对欧洲工业化大规模的机器生产,科学技术的迅速发展感到欢欣鼓舞……”。现代派文学较之20世纪西方现实主义文学,更关注“人”,“对人中心地位的关注、普遍的危机意识、人本质的‘异化感’、以及深刻的非理性色彩……是现代主义文学的基本审美话语。”正是从这个意义上讲,现代派文学与20世纪西方现实主义文学不是一回事。但是,现代派文学与20世纪西方现实主义文学在艺术手法上,都“兼蓄并收”,都具有“审美视角的‘内倾性’”特征,从这一点看,现代派文学与20世纪西方现实主义文学又在一定程度上出现了相互融合的趋势。总之,在20世纪,现代派文学和现实主义文学是西方文学并行不悖的两个发展方向,不存在所谓背离反叛或继承发展的问题。
西方现代派文学与西方传统文学不能做反叛背离或继承发展这样的二元选择。
思想上:一、鼓吹非理性主义。这是现代派文学与传统文学不同的一大特色。欧洲从文艺复兴时期的人文主义文学到19世纪、20世纪的批判现实主义文学,都提倡理性,高举理性主义旗帜。现代派反其道而行之,否定理性,否定客观世界及其规律。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前的现代派作家主要受叔本华、柏格森、尼采等哲学家的唯心主义哲学响,同时也受心理学家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学的影响。笫二次世界大战以后的现代派作家主要受存在主义哲学影响,同时也受到其他—些唯心主义哲学和心理学的影响。 叔本华强调生存意志(或称生活意志、生命意志)。他认为这种意志是万物之源,不受理性制约。他认为生活意志既是宇宙意志,也是人的意志。所谓人的意志就是“我的意志”。他声称“世界就是我的意志。”这显然是在宣扬唯我论。他还认为,人生是意志,从而也就是欲望所支配的。欲望无尽无休,永远无法满足,这就产生痛苦。因此人的一生都是充满痛苦的,人生只不过是一场悲剧。尼采的悲观主义对现代派文学产生了影响。 柏格森认为生命冲动是宇宙万物的主宰。他用神秘的生命冲动派生万物来解释物种的形成和进化。他公开反对理性主义,认为人类的理智不可能认识世界。认为理智是固定的、相对的、外在的东西,它不可能认识作为运动变化的生命冲动。他否定科学,认为如果科学的概念是理智的概念,那么这种概念只不过是人造的符号,不能反映世界的本质。与此同时,他宣扬神秘的直觉主义。他把直觉称为“理智的交融”。这是一种人的内心体验,是一种主体与客体完全融合在一起的无差别境界。直觉主义否定人的感觉认识、理性认识和实践;是道地的主观难心主义;柏格森神秘的直觉主义对现代派文学也产生了较大的影响。 尼采狂热地宣传“权力意志论”和超人哲学,鼓吹强者统治弱者;在艺术方面,他认为“艺术就是艺术”,“艺术高于一切”、。他的唯我主义与唯艺术论也影响了现代派文学。 心理学家弗洛伊德也反对理性,他强调潜意识的作用。认为艺术作品源于潜意识,是作者心中潜意识的外化和变形。他的理论对现代派文学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存在主义哲学极力宣扬先有主观意识,后有客观存在,并认为世界是荒谬的,人生是痛苦的。这种主观唯心主义和颓废主义思想,渗透在现代派文学许多作品中。
二、强调表现自我。现代派文学不重视环境描写,而是着重表现人物的主观世界。现代派作家把个人内心生活作为作品的重点,精雕细刻地描绘人的心理活动,表现人物的情绪、联想、幻想、幻觉以及微妙的感情变化等。现代派作家经常描写入的异化的主题,他们认为在颠倒混乱的资本主义社会中,人已异化为非人。人已失去了自我的本质。他们的创作也成了“寻找自我”的文学。他们笔下的人物是卑微的畸形的,甚至是游离在社会之外的局外人。
艺术形式上:①象征性。现代派作品为探求人物的内心真实,着重表现难以直接描述的复杂多变的内心活动,借助意象,用暗喻、烘托、渲染等手法,把思想还原为知觉,使抽象的思想外化。
②荒诞性。现代派作家通过非理性的极度夸张的形式,将现实与非现实糅合在一起,寓严肃于荒诞。以战后的计算机工业为标志的“第四次工业革命”把社会结构改组成一个庞大精密的机器,人成了由机器控制的动物。科学对世界和人的统治比过去任何时代都要残酷无情,人再也没有主体性可言。科学对人的压抑使人在生理和心理上都产生分裂,而“荒诞本质上是一种分裂”,当代人由于科学的异化而产生对世界和人的荒诞体验。荒诞形象具有一种特殊的概括力。
③意识流。现代派作家热衷于挖掘人的潜意识,大量采用“内心独白”“自由联想”的手法,表现人物意识“自然”流动状态,力求开掘人物心理的复杂性,扩大心理描写的范围,意识流技巧的目的是要深入人的精神活动,表现那种纷乱飘忽的思绪和感触,这种思绪和感触还没有经过严密的整理和组织,常常显得松散零乱,缺乏条理,不合逻辑。
④意义的不确定性。由于该时期文学关注的社会准则问题长期陷入混乱,他们感到世界的意识只是部分的、暂时的、甚至是矛盾的,而且总会有争议,这样的社会已不适宜于明确的定义,因而该时期文学更侧重于探究那种混乱的多重复合意义。在艺术表现上他们常采用事实与虚构交织的拼凑、自相矛盾、不连续性、模糊性等方法来表现这个复杂多变、难于捉摸的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