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左翼文学,京派,海派对文学史的意义,从创作方法或创作风格分析。
一、左翼文学
以左联作家为主要阵营创作的革命现实主义文学。其中以茅盾为首的社会剖析小说是其主要代表。
二、京派
30年代活跃在北平和天津等北方城市的自由主义作家群,他们主要以办同人刊物而联系在一起,在创造精神、心态和审美追求上有相对的一致性,政治意识淡化,追求艺术独立性,主要是处于浓厚学院氛围的知识分子,重视介绍世界文化,追求道德与艺术的“健康”与“纯正”,创作上一方面反映了西方的民族观念和现代意识,一方面与时代性较强的尖锐的社会冲突保有距离。往往以“乡下人”的眼光,在乡村与城市的比照中建立自己的审美天地。作品多有乡土气息,具有乡野的质朴之美,同时又有凝重古久之风。
三、海派
海派小说是在消费文化和商业文化环境中形成的文学样式。承续了鸳鸯蝴蝶派文学商业价值传统,但又超越了鸳鸯蝴蝶派单纯媚俗的为文态度,在文学形式和审美观念上更加符合现代市民欣赏的需要和现代文学发展的趋势。在城市生活和罪恶中发现美,写都市对传统文化的冲击和现代大都市中人的变态和堕落。
左翼文学从阶级论出发,把自己定位于产业工人和大众的代言人,对资本主义工业文明和西方殖民主义展开批判,要求文学充当夺取政权的政治斗争的工具。
京派是以北京等北方城市为中心的一批学者型的文人,多是北大、清华、燕大、南开等几所知名大学的著名学者、教授,追求学术的自由与独立,既反对文学从属于政治,也反对文学的商业化追求。
海派是与“京派”相对应的一个概念,一般是指活跃在上海的作家,以都市生活为描写对象,既写出他们在都市生活中的享受,也写出了他们在都市生活中所独有的都市“文明病”。
② 什么是左翼文学
左翼文学来运动是在中国现代文学自史上继五四文学革命后最重要的文学运动。它所形成的文学理论在新文学界举足轻重,保持着强大的、主导性的影响。
20世纪前半叶的中国左翼文学思潮不但是时代的主导思想,也是世界左翼文学的一部分。这一时期的中国左翼文学将自己与祖国被压迫人们的命运、与世界被压迫人们的命运紧紧地联系在一起。人民性和世界性是中国左翼思潮的两个鲜明的特征。
(2)左翼文学上海扩展阅读
左翼文学运动给中国带来了有实践经验的马克思主义,形成了建立在唯物史观基础上的马克思主义文学批评。苏联的“无产阶级文化派”、“拉普”和波格丹诺夫的“文艺组织生活”论均成为中国左翼文学的理论来源。
鲁迅、瞿秋白、茅盾、胡风、周扬、冯雪峰等人的文章有相当一部分是用经过苏联革命实践检验过的马克思主义来总结中国左翼文学创作实践经验的总结。
是“依据社会潮流阐明作者思想与其作品底构成,并批判这社会潮流与作品倾向之真实否”(冯雪峰《社会的作家论·题引》)的优秀文学理论作品,对中国左翼文学直至以后文学的发展起了重要的指导作用。
③ 左翼文学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特殊作用
左翼文学之所以被称为左翼,是因为它是在当时国民党文化政策下一种激进的文学观念,是强权压迫下的文学。已上升为主导内容是反帝、反封建和宣扬阶级斗争的文学创作是现政权不允许的,主张马克思主义批评方法去评判现存的文学现象,强调对社会黑暗面的暴露和批判,强调作家的世界观和作品的真实性。
左翼文学时期的大众化讨论,基本上是着眼于如何用民间形式让大众获得新的文化,是文化的大众化。左翼文学呈现着不同的文学主题意识。“左联”作家之间不同文艺理念的论争存在着,对文艺的发展是有裨益的。
左翼文学有三个基本特点:
1、左翼文学运用马克思主义阶级理论和文艺思想,把人生和人性放在社会历史的宏观背景中考察。
2、社会价值高于审美价值,是左翼文学价值取向和政治化倾向的具体体现。
3、文学创作"社会化"倾向加重,是左翼文学政治化倾向的又一体现,以重视分析社会客体、流贯理性精神为特点。
主要文学活动:成立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研究会,加强对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的翻译、介绍和研究工作;努力输入苏联及其他世界各国的无产阶级文学作品;还积极推动文艺大众化运动。
左翼文学明确服务的对象是"工,农,兵".由于它活跃在上海等大城市里,"工人阶级"就成为主要的宣传对象.而由于它的作者大多是对革命向往的"小知识分子",所以实际上是以城市贫民,小资产阶级的思想反映出社会不满.如茅盾的<子夜>,夏衍的<包身工>.
左翼文学从作品的表现手法看是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的文学,它是中国新文化的一翼.实际上它从西方文学中吸收养料,采用新颖的文学表现手法,表现了反帝反封建的内容.
在这一派中的佼佼者,如茅盾,丁玲,夏衍也在文学史上留下一页.
④ 何谓“左翼文学”
左联是中国左翼文学作家联盟的简称,1930年3月2日在上海成立,1936年解散。主要发起人有鲁迅、沈端先、冯乃超等,鲁迅在成立大会上作了著名的《对于左翼作家联盟的意见》的演讲,是其纲领。主张马克思主义批评方法去评判现存的文学现象,强调对社会黑暗面的暴露和批判,强调作家的世界观和作品的真实性。主要文学活动:成立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研究会,加强对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的翻译、介绍和研究工作;努力输入苏联及其他世界各国的无产阶级文学作品;还积极推动文艺大众化运动。
⑤ 什么是中国近现代史上的左翼文学和右翼文
左联是中国左翼文学作家联盟的简称,1930年3月2日在上海成立,1936年解散。主要发起人有鲁迅、沈端先、冯乃超等,鲁迅在成立大会上作了著名的《对于左翼作家联盟的意见》的演讲,是其纲领。主张马克思主义批评方法去评判现存的文学现象,强调对社会黑暗面的暴露和批判,强调作家的世界观和作品的真实性。主要文学活动:成立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研究会,加强对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的翻译、介绍和研究工作;努力输入苏联及其他世界各国的无产阶级文学作品;还积极推动文艺大众化运动。右翼信奉的是“英雄史观”,认为历史是英雄创造的,其政治主张是偏向中产阶级、精英阶层的。右翼特别反对左翼的“均贫富”的观点,认为这实际上是在追求终点的平等,是错误的。右翼和左翼共同之处是都追求起点的平等,但右翼更强调个人的使命感和责任感,强调国家应给每一个公民以机会,尊重每一个人的个性,强调平等受教育(基础教育)的权力,认为人必须对自已的命运负责,贫困只能源于自已的低素质、懒惰和无能,不能怪其他的因素。 右翼的经济政策是主张自由放任的,主张小政府、大社会,对经济的干预和宏观调控越少越好,通过主张减税、减少公共福利、刺激投资来解决失业问题和社会问题,认为福利越多,人的的依赖性就越强,进取心就越差,就会鼓励懒惰,打击勤奋,因此对一个国家的前途将造成消极的影响。
⑥ "左翼作家"是哪九个
中国左翼作家联盟
现代文艺团体。简称“左联”。1928至1929年间的
革命文学论争,传播了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提高了革
命作家的思想理论水平。通过论争,各方的观点逐渐接
近,提倡和发展普罗(英语prole-tariate音译“普罗利
塔利亚”的简称,意为“无产阶级”)文学成为他们的
共同要求,资产阶级文艺家对于革命文学的攻击,从另
一个方面促使革命作家认识到必须联合起来才能有力地
进行文艺思想斗争;苏联的“拉普”(全称“俄罗斯无
产阶级作家联合会”),日本的“纳普”(全称“全日
本无产者艺术联盟”)和“革命文学国际局”先后成立,
也对中国革命作家的联合起了推动作用。革命文艺运动
的发展及其由于论争而暴露出来的弱点,引起中国共产
党中央的重视,加强了对文艺工作的领导,帮助革命作
家成立联合的团体。
中国左翼作家联盟成立大会于1930年3月2日在上海
的中华艺术大学举行。到会的有冯乃超、华汉(阳翰笙)、
龚冰庐、孟超、莞尔、邱韵铎、沈端先(夏衍)、潘汉
年、周全平、洪灵菲、戴平万、钱杏□(阿英)、鲁迅、
画室(冯雪峰)、黄素、郑伯奇、田汉、蒋光慈、郁达夫、
陶晶孙、李初梨、彭康、徐殷夫、朱镜我、柔石、林伯
修(杜国庠)、王一榴、沈叶沉、冯宪章、许幸之等40余
人。最初的盟员共50余人。大会通过了左联的理论纲领
和行动纲领,选举沈端先、冯乃超、钱杏□、鲁迅、田
汉、郑伯奇、洪灵菲7人为常务委员,周全平、蒋光慈两
人为候补委员。鲁迅在会上发表题为《对于左翼作家联
盟的意见》的演说,强调革命作家一定要接触实际的社
会斗争。他对左联工作提出四点意见:“对于旧社会和
旧势力的斗争,必须坚决,持久不断,而且注重实力”;
“战线应该扩大”;“应当造出大群的新的战士”;“联
合战线是以有共同目的为必要条件的。……如果目的都
在工农大众,那当然战线也就统一了”。
中国左翼作家联盟创办的部分刊物
左联一成立,立即遭到国民党政府的破坏和镇压,如
取缔“左联”组织,通缉左联盟员,颁布各种法令条例,
封闭书店,查禁刊物和书籍,检查稿件,拘捕刑讯,秘密杀
戮革命文艺工作者等。人们习惯称为“左联五烈士”的
李伟森(李求实,左翼文化工作者,不是左联成员)、柔
石、胡也频、殷夫、冯铿,就是1931年2月7日被秘密杀
害于上海龙华国民党警备司令部的。但左联仍顽强战斗,
除上海总盟外,还先后建立了北平左联(又称北方左联)、
东京分盟、天津支部,以及保定小组、广州小组、南京
小组、武汉小组等地区组织。参加左联的成员,也不限
于文化工作者,还扩大到教师、学生、职员、工人,盟
员总数达数百人。
左联的领导机构,起初是常务委员会,后改称执行
委员会(或两者同时并存),设秘书处,有行政书记负责日
常工作。下设组织部、宣传部、编辑部、出版部、创作
批评委员会、大众文艺委员会、国际联络委员会等。担
任过左联领导工作的,除成立大会选出的常务委员之外,
后来还有茅盾、冯雪峰、柔石、丁玲、胡风、以群、任
白戈、夏征农、徐懋庸、何家槐、林淡秋等。左联内有
中国共产党的组织“党团”,先后担任党团书记的有潘
汉年、冯乃超、冯雪峰、阳翰笙、丁玲、周扬等。在组
织上,左联接受中共中央宣传部文化工作委员会(简称
“文委”)的领导。
左联与国际无产阶级文艺运动建立了联系,1930年
11月,左联派萧三作为代表参加在苏联哈尔科夫召开的
第二次国际革命作家代表会议。中国左翼作家联盟加入
国际革命作家联盟,成为它的一个支部——中国支部。
左联先后创办的机关刊物有《萌芽月刊》、《拓荒
者》(二刊系接办)、《巴尔底山》、《世界文化》、
《前哨》(第 2期起改名为《文学导报》)、《北斗》、
《十字街头》、《文学》《文艺群众》、《文学月报》、
《文学新地》等等;还秘密发行了《秘书处消息》和《文
学生活》;并在《时事新报》副刊《青光》主办《每周
文学》。另外有外围刊物《文艺新闻》。北平左联机关
刊物有《文学杂志》、《文艺月报》等。东京分盟办有
《东流》、《新诗歌》、《杂文》(后改名《质文》)。
左联盟员以个人名义编辑的刊物有《无名文艺》(叶紫、
陈企霞)、《文艺》(周文、刘丹)、《春光》(庄启
东、陈君治)、《中华日报》副刊《动向》(聂绀弩)、
《译文》(鲁迅,后为黄源)、《太白》(陈望道)、《新
小说》(郑君平,即郑伯奇)等。左联领导的中国诗歌
会有会刊《新诗歌》。
左联以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指导自己的实践,在宣
传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方面,鲁迅、瞿秋白、冯雪峰等
人都做了不少翻译介绍工作。左联从一开始就重视理论
批评工作,其成员以马克思主义理论为武器,对于“新月
派”、“民族主义文艺运动”、“自由人”、“第三种
人”及“论语派”等的资产阶级文艺观点,进行了批评。
对国民党当局的反动文艺政策,进行了批判和斗争。他们
很重视文艺大众化的问题,先后在《大众文艺》、《拓
荒者》、《文学导报》、《北斗》、《文学》、《文学月
报》以及其他报刊上发表文章,展开热烈讨论,形成很
有声势的文艺大众化运动。
左联领导的左翼文艺运动,在创作方面取得巨大成
就。革命作家在左联刊物和其他进步刊物上发表了大量
作品,鲁迅的《故事新编》以及他和瞿秋白的杂文,茅盾
的《子夜》、《林家铺子》、《春蚕》,蒋光慈的《咆
哮了的土地》,丁玲、张天翼、叶紫等人的小说,田汉、
洪深、夏衍等人的剧作,中国诗歌会诸诗人的诗歌,都
以其思想上艺术上新的拓展,显示了左翼文艺的实绩,产
生了广泛的影响。在左联的培养下,涌现了
沙汀
、艾芜
、
叶紫
、周文
、蒋牧良
、艾青、
蒲风、
聂绀弩
、徐懋庸
一批文学新人。他们给文坛带来许多生气勃勃的作品,成
为30年代文坛上活跃的力量。创作方面的巨大成就还在
于出现了许多新的具有重大社会意义的题材和主题。革
命者在白色恐怖下的英勇斗争,工人群众对资本家剥削
的猛烈反抗成为许多作品描写的内容。农村生活和斗争
的题材也进入了许多作家的创作视野,不少作品以真实
生动的艺术画幅反映了农村贫困破产的景象,显示了广
大农民的觉醒和斗争。此外,30年代动荡不安的城市生
活也在文学作品中得到了真实、集中的反映。所有这些
作品都体现着强烈而鲜明的时代色彩。
由于受到当时中国共产党内左倾路线的影响,左联
在工作中有过教条主义、宗派主义的错误倾向。反映在
创作中,不少作品内容上染有较浓厚的小资产阶级意识。
有些作品还有公式化、概念化的弱点。对此,鲁迅曾进
行过中肯而切实的批评。1936年春,为了适应抗日救亡
运动的新形势,左联自行解散。
左联在国民党政府残酷压迫下顽强战斗了 6个年头,
粉碎了国民党当局的文化“围剿”,有力地配合了中央
苏区军事上的反“围剿”斗争。左联培养了一支坚强的
革命文艺大军,为抗日战争时期、解放战争时期,甚至
建国以后的人民文艺事业准备了一批骨干人才。左联为
建设人民大众的革命文艺作出了卓越贡献。
⑦ 中国左翼作家联盟于哪一年在上海成立
左联:是中国左翼作家联盟的简称,1930年3月2日在上海成立,主要发起人有鲁迅、沈端先、冯乃超等,鲁迅在成立大会上作了著名的《对于左翼作家联盟的意见》的演讲,是其纲领。"左联"的成立,实际上形成了比较广泛的革命文学统一战线,推动了左翼文艺运动迅猛发展。左翼文学粉碎了国民党的文化"围剿"。左联十分重视理论批评。开展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的传播。开展了文艺大众化运动。文学创作十分繁荣,左联还重视培养青年文学作者。代表作家有:蒋光慈、柔石、殷夫、叶紫等。"左联"也存在一些不足,思想倾向上存在"左"的错误,理论上存在严重的教条主义思想,组织工作方面存在比较重的关门主义和分派主义倾向,文学创作上,许多作品存在严重公式化,概念化的问题。
采纳哦
⑧ 什么是左翼文学
如何评说左翼文学运动的功与过?
答:一、功
(1)左翼文学运动给中国带来了有实践经验的马克思主义,形成了建立在唯物史观基础上的马克思主义文学批评。苏联的“无产阶级文化派”、“拉普”和波格丹诺夫的“文艺组织生活”论均成为中国左翼文学的理论来源。鲁迅、瞿秋白、茅盾、胡风、周扬、冯雪峰等人的文章有相当一部分是用经过苏联革命实践检验过的马克思主义来总结中国左翼文学创作实践经验的总结,是“依据社会潮流阐明作者思想与其作品底构成,并批判这社会潮流与作品倾向之真实否”(冯雪峰《社会的作家论•题引》)的优秀文学理论作品,对中国左翼文学直至以后文学的发展起了重要的指导作用。
(2)左翼文学运动加速了中国文艺大众化的发展步伐。经过1930年关于文艺通俗化、旧形式的采用和新形式的创造、1932年文艺大众化的任务、内容以及方法、形式、1934年关于大众语言和文字拉丁化这三次大的讨论,以及工农兵通讯员运动、街头文学运动等实践活动,左翼文学运动有力的促进了中国文艺的大众化。
(3)左翼文学运动加强了中国文学与世界文学、特别是无产阶级文学运动的联系。由外向内方面:首先,输入了大量苏联、东欧国家、美国、日本等国先进的文学作品,诸如高尔基的《母亲》、法捷耶夫的《毁灭》、绥拉菲摩微支的《铁流》、肖洛霍夫的《被开垦的处女地》、雷马克的《西线无战事》均成为影响几代人的作品。其次,通过文学期刊以及作品文丛介绍世界文学形势,借以影响中国文学的发展。第三,积极的批判吸收苏俄与西方国家先进的文学理论。由内向外方面:推动中国文学走向世界,鲁迅、郭沫若、茅盾、张天翼、沈从文、沙汀等人的作品先后被介绍到各个国家,中国的左翼文学在世界上发出了自己的呼声,成为世界无产阶级文学的有机组成部分。
(4)左翼文学在文学创作各个领域均取得了辉煌的成绩。以鲁迅为代表的杂文,以茅盾、蒋光慈为代表的小说,以蒋光慈、殷夫为代表的诗歌,以田汉、夏衍为代表的话剧均取得了重大的成就。涌现了《新梦》、《别了,哥哥》、《丽莎的哀怨》、《莎菲女士的日记》、《蚀》、《子夜》等为现代文学史上永为不朽的作品。
二、过
(1)左翼文学的出生和发展天生带着冲动的印记。由于对中国的革命实际缺乏必要的了解以及斗争经验的缺乏,左翼文学在成立初期错误的否定了五四文学革命取得伟大成就,并对鲁迅、茅盾、叶圣陶等著名作家进了错误的批判,只是凭借年轻的热情和冲动对中国文学发出了急功近利的呐喊。
(2)由于过于强调文学的“工具”属性和阶级属性,左翼文学忽视了其他文学力量的一些正确观点,并对本应成为同志的一些作家进行了集团式的打压。比如与梁实秋关于人性论的论战、对“自由人”和“第三种人”的批判在今日看来均有些值得商榷的地方。
⑨ 左翼文学是什么
左翼文学运动是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继五四文学革命后最重要的文学运动。它所形成的文学理论在新文学界举足轻重,保持着强大的、主导性的影响。
20世纪前半叶的中国左翼文学思潮不但是时代的主导思想,也是世界左翼文学的一部分。这一时期的中国左翼文学将自己与祖国被压迫人们的命运、与世界被压迫人们的命运紧紧地联系在一起。人民性和世界性是中国左翼思潮的两个鲜明的特征。
左联是中国左翼文学作家联盟的简称,1930年3月2日在上海成立,1936年解散。主要发起人有鲁迅、沈端先、冯乃超等,鲁迅在成立大会上作了著名的《对于左翼作家联盟的意见》的演讲,是其纲领。主张马克思主义批评方法去评判现存的文学现象,强调对社会黑暗面的暴露和批判,强调作家的世界观和作品的真实性。主要文学活动:成立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研究会,加强对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的翻译、介绍和研究工作;努力输入苏联及其他世界各国的无产阶级文学作品;还积极推动文艺大众化运动。
(9)左翼文学上海扩展阅读
左翼文学运动给中国带来了有实践经验的马克思主义,形成了建立在唯物史观基础上的马克思主义文学批评。苏联的“无产阶级文化派”、“拉普”和波格丹诺夫的“文艺组织生活”论均成为中国左翼文学的理论来源。鲁迅、瞿秋白、茅盾、胡风、周扬、冯雪峰等人的文章有相当一部分是用经过苏联革命实践检验过的马克思主义来总结中国左翼文学创作实践经验的总结,是“依据社会潮流阐明作者思想与其作品底构成,并批判这社会潮流与作品倾向之真实否”(冯雪峰《社会的作家论·题引》)的优秀文学理论作品,对中国左翼文学直至以后文学的发展起了重要的指导作用。
左翼文学运动加速了中国文艺大众化的发展步伐。经过1930年关于文艺通俗化、旧形式的采用和新形式的创造、1932年文艺大众化的任务、内容以及方法、形式、1934年关于大众语言和文字拉丁化这三次大的讨论,以及工农兵通讯员运动、街头文学运动等实践活动,左翼文学运动有力的促进了中国文艺的大众化。
参考资料来源:网络-左翼文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