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如何理解宏观经济学
宏微观经济学仅仅属于“经济学基础”,放在国外的经济学系,也就只是大一、大二学生的基础课程而已。要想理解现实生活中的所谓“宏观”经济现象,光靠这里面的知识远远不够。经济学基础之上还有至少比如中级微观、宏观等层次。
而且《宏观经济学》仅仅是经济学中的一个学派下的东西而已。并不代表就囊括了所有有关宏观经济现象的理论。
你说的宏观经济现象不知道包括哪些?这里可以举些例子给你:
>常见的经济数据解读——涉及宏观经济学(基础、中级),比如Y=(X-M)+C+I,经济数据基本都反映这个公式里的东西,来判断现在的经济增长动力如何等等
>现在热门的欧债、日本债务问题——涉及货币银行学、金融、制度经济、政治经济等
>再如最近的“国五条”——因为是产业政策,所以能分析的角度就更多,宏观面、产业面、微观面、消费者行为学等等。
宏微观其实真的不算什么,就是经济学的入门读物。国外流行普及新制度经济学几十年了,在国内也就那么几所大学能提供相关课程而已。
补充一下,经济学是一种思维方式,有点哲学的意思。不论哪门哪派,那个程度,只要在解释经济现象的时候,前提明确、逻辑清晰即可。除非你要专门走经济上的学术发展,否则没必要专门去找各种专业书籍来看。平时多看点经济类的科普读物,在经济访谈中注意别人的观点的前提、逻辑什么的,也就可以了。
❷ 你对金融怎么理解
金融的原始含义就是资金的融通流动,也就是借与贷,后来随着时代变化发展,又进一步衍生出了第二层含义——跟资金流动的有关的风险转移和流动,也就是常说的金融衍生品市场。这就是我对金融的理解
❸ 谈谈你对学金融学这门课的体会和理解
经过在校时间对金融学课程的学习,我深刻感觉到金融学在日常生活中有很大的用处,是我们生活处处都会用到的知识。尤其金融学的研究范畴在经济生活中具有极端重要性。现实生活中的各种问题均需要通过学习《金融学》来取得科学的认识。学习《金融学》可以为深入学习经济类各专业课程奠定理论基础。金融学专业教育中统帅性的基础理论课,是教育部确定的11门“财经类专业核心课程”和“面向21世纪经济、管理类核心课程”之一,是金融、财政、工商管理和会计学等专业的必修课,其它相关专业的选修课。金融学的基础知识以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为指导,系统阐述货币银行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及其运动规律,客观介绍世界上主流金融理论和最新研究成果、实务运作的机制及最新发展,立足中国实际,努力反映经济体制改革、金融体制改革的实践进展和理论研究成果,实事求是地探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的金融理论和实践问题。(一)使我对货币金融方面的基本知识、基本概念、基本理论有较全面的理解和较深刻的认识,对货币、信用、银行、金融市场、国际金融、金融宏观调控等基本范畴有较系统的掌握,并且深刻的掌握了观察和分析金融问题的正确方法,培养出我们独立辨析金融理论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这对将来的工作当中面临的各种情况可以有深一步的了解,以便有更好的处理方式。(二)提高了我在社会科学方面的素养,为进一步学习其他专业课程打下必要的基础。这门课程采用宽口径的金融理论研究范畴,可以理解为:凡是涉及货币供给、银行与非银行信用、以证券交易为操作特征的投资、商业保险、以及以类似形式进行运作的所有活动的集合,是宏观金融和微观金融、传统金融与现代金融的聚合体。金融学是一个有内在联系的有机整体。货币、信用、金融机构是金融学的基本支柱。金融市场是金融要素的活动空间。金融总量与调控监管涉及金融学的各个组成部分,是金融学中最重要的内容之一。开放经济条件下国际金融关系是最基本和最重要的经济关系。总之,金融学的知识让我体会到很多实用的知识,可以在日常生活中更好的处理所出现的事件,使我深深的感受到知识的重要。
随着信息化社会,学习化社会的形成和知识经济时代的来临,教育正在经历深刻的变革,远程开放教育应运而生。通过参加远程开放教育的学习,促使我的学习观念有了很大的认识,主要有以下体会:
一、虽然面授时间少了,自主学习的要求高了,但通过这种新的学习形式,可以提高自己的学习能力。
二、在信息化社会中,人们生活工作环境的变化越来越快,需要面对不断出现的新知识、新技术。一次性的学校教育,越来越不能满足个人终身的社会需要。只有不断学习,才能跟上生活、工作的节奏。因此,人们越来越认识到,终身学习将伴随自己的一生。
三、现代远程开放教育为所有求学者提供了平等的学习机会,使接受高等教育不再是少数人享有的权利,而是个体生存的基本条件。教育资源、教育对象、教育时空的开放,为大众的终身学习提供了可能性。
四、接受教育不光是学习知识,还要学会学习,为以后继续学习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掌握必要的学习技能。学会利用现代信息技术进行自主学习,对今后不断地获取知识和提高教育层次将是非常有益的。
以上仅为个人对远程开放教育学习的一些浅薄之见,还没有形成一定的理论高度,在今后的工作中还需要加强学习,不断充实自己。
初探金融学有感
我利用了一个周末的时间仔细阅读了第一章的四篇阅读材料,这四篇文章分别从金融与现实的联系,金融的前景以及粮食金融和石油金融这两个新兴的金融的衍生物对金融学这门学科进行了详细而全面的介绍和扩展,由于以前对金融,特别是股票市场知之甚少,了解程度几乎为零,因此,读了这几篇材料,我觉得自己还是很有收获的。
最大的收获就是对于金融有了更加直观与深入的认识。由于几乎是第一次接触以科学术语出现的“金融”,而书上略显晦涩的定义使我通读一遍之后还是没弄明白这门课到底要学什么,或者说没有搞清楚这门课学了之后有什么用。读了这几篇文章,我觉得它拉近了因为教材而让我对之望而生畏的“金融”二字与我的距离。比如季老师的《让我们一起认识金融》这篇文章,它用通俗易懂的语言将金融与我们在日常生活中司空见惯的“钱”相联系,短短一两千字,将金融体系的五大功能,即支付清算服务、媒介资金融通、管理风险、信息处理和公司治理描绘得很清楚,让我感觉到金融并不只是一门科学,它更是每个老百姓日常生活中密不可分的一部分。
第二个收获就是通过阅读这些文章,我认识到学习金融学对于一个主修经济学的同学来说是非常必要的。读了这些文章,我觉得一些问题虽然可以用我们已经学过的微观经济学和宏观经济学去解释,去分析,但是缺少与金融学的联系,得出的结论就是不完整的。比如陈淮老师的《规避石油风险抛弃“鸵鸟”战略》,文章指出,我国石油安全面临的首要威胁是价格风险,因此就需要我们把石油安全与金融安全联系起来,建立在银行系统支持下的“石油金融”体系,这样才能充分发挥金融体系的管理风险作用,转移风险,分散风险,最终制定出战胜市场的战略。再如董振国老师和王春雨老师的《影响粮价的“非农因素”》,如果单纯按照微观经济学的知识去分析,我国去年夏季粮食丰收,那么粮食价格就应该下降。但是事实却与之恰恰相反,粮食价格仍在步步上涨。这篇文章告诉我们,“粮食金融化”是重要的一个原因。受美国次贷危机等影响,以股票、房地产为代表的资产价格在全球范围内都在快速下跌,特别是在新兴市场国家,资产价格更是出现暴跌。因为股票与房地产市场的下跌,全球范围内规模巨大的热钱把投机重点转移到石油和粮食上来,从而导致石油和粮食这两项影响着人类衣食住行的商品价格不断上涨,使全球面临着严重的通货膨胀危险。上述都是金融学所研究的领域,只有学好金融学,我们才能对社会的一些至关重要的热点问题,比如上文提到的石油问题,粮食问题等问题有一个清醒而透彻的认识,这对于我们每一个大学生,特别是学习经济学的大学生都是十分必要的,甚至可以说是不可或缺的。
最后,阅读这些材料还使我觉得金融学是一门很难学好的课程。之所以这么说,是因为它包罗万象,粮食,石油,信息技术,都跟金融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其次,金融学还是一门前沿学科,它“与时俱进”,正如季老师在《让我们一起认识金融》一文中开头所写的那样:“当今社会,金融已经广泛渗透到社会经济生活的各个方面,微至老百姓的日常生活中,金融自身也在不断创新中深化和扩张,不要说普通老百姓,被越来越多的金融服务搞得眼花缭乱,就是我们这些长期从事金融教学、科研的学者和那些在实际部门工作的同志,对不断扩张的金融领域也都大有望洋兴叹之感。”对于我们初涉金融领域的大学生来说,这无疑是一种挑战。不仅如此,金融学还是一门理论性很强的学科。季老师的另一篇文章《“金融学”的深化:范式转变与信息技术》回顾总结了结构范式主导“金融学”的历史,并阐释了结构范式所遇到的危机,最后论证了功能范式的“先进性”,并解释了原因,即信息技术对金融的革命性影响。这一系列科学而富有逻辑性的过程使我觉得,研究金融学要有扎实的知识基础和敏锐的思考能力,因此想要学好这门课,还需要我们在平时多读书,下一番功夫。
❹ 学金融为什么要先了解宏观背景
今天是咱们延展话题的时间,我们开学已经两周了,从这周开始,我们已经进入了真正的“金融之术”的学习。所以在“金融之术”这个学习阶段刚开始的时候,我想跟你聊一聊,学好金融学的方法论。
在这一周的前三天,你已经从法定货币、存款准备金、基准利率几个维度理解了银行体系是怎么进行信用创造的。有细心的用户发现,这个部分的很多内容是从宏观层面出发的。有些用户就会觉得奇怪了,说,“老师,这些国家层面的大词,对我们个人的金融思维、金融框架有什么作用呢?”下面,就是我今天要跟你讲的内容,你为什么要从宏观入手来理解金融市场和金融现象。
一、从“宏观”到“微观”是你理解金融世界必备的知识框架
1.世界上从来就不存在独立的微观金融现象,它的背后一定有某种宏观层面的逻辑或者推动力。
你如果不理解这个逻辑,学习金融就是缘木求鱼,不得要领。比如说,存款准备金率的调整、利率的调整,这都是宏观行为,但是它会直接导致你手里的股票、债券、资产价格波动,然后会对企业的投融资产生重要的影响,而企业的景气与否会直接影响到我们个人的求职、创业,这些所谓的微观行为。
理解宏观背景有多重要?我可以给你讲点金融八卦。很多人听说过证券公司有一个叫“新财富分析师评选”的活动,如果你拿下了这个评选的前三名,身价立马就倍增。那要是冠军呢?薪水就会翻跟斗了。你知道现在在中国金融市场上,一线的宏观分析师薪水大概是多少?年薪1500万,还要再加上分红。次一级的宏观分析师,大概也能拿到400万到500万左右的年薪。虽然不能以薪水论英雄,但是这么高的市场薪水,就多少反映了宏观分析对金融市场有一个异常重要的作用。所以,这是你要从宏观开始理解微观金融市场的一个重要原因。
在后面的课程里,我也一直会遵循这个原则,带你从宏观、中观、到微观的逻辑来学习。我敢说,你用这种方法论学出来的金融学才会真的有框架,也才能够真正地帮助你“既见树木,又见森林”。
2.我们中国市场是一个强政府指导下的逐步开放的金融市场,所以政府在这个市场的影响力是很深的。
而美国的金融市场不太一样,美国是一个自下而上、慢慢演化形成的市场。政府和市场中间,泾渭分明。
中国的情形完全不是这样子的。举个例子,咱们都知道,一般来说商业银行存贷的利率,应该是自己决定,对吧?但是,我们国家的利率真的能够市场化吗?在我们国家,银行体系有一个叫“窗口指导”的制度,就是国家如果希望银行多放贷,或者少放贷,央行就打个电话给四大行的行长,进行窗口指导。就是告诉你应该多放贷,或者应该少放贷,应该给哪些企业放贷,这就叫窗口指导。那作为四大行的行长,你听不听?一定要听的呀,因为四大行是谁的?是国家的。行长是谁定的?是国家定的。所以说,在中国不存在一个纯粹的政府行为,或者纯粹的市场行为,两者都是绑定在一块儿的。
另外就是我们后面会讲到股票的“风险定价”。你们会听到两个名词,一个是“系统性风险”,另一个叫“个体性风险”。美国市场上的股票定价是怎么来的呢?基本上是根据自己公司的情况来上下波动的,这就叫以“个体风险”定价占主导。中国不是这样子的,中国大家都很熟了,大盘涨,全都涨,大盘跌,全都跌,这就叫“系统性风险”占主导。换句话说,就是中国的微观金融的定价其实是和宏观大势连在一起的,我们的金融市场跟宏观大势天生是密不可分的。
3.在中国你如果不理解宏观政策,你就真的是要吃真金白银的亏了。
比如说,国家出了很多金融严监管的政策,那很多用户可能会觉得,金融严监管跟我有什么关系?关系太大了。现在我给你一个建议,你赶紧看一看,自己买的那些银行非保本的理财产品,清查一下,利率过高的产品就不要持有了。为什么呢?因为国家现在是严防系统性金融风险。关于互联网金融、P2P、银行通道业务这些非保本的理财产品,这些业务在明年将会受到很大冲击,所以一定要清盘的,我会在后面几周给你详细解释原因。你说严监管跟你有没有关系?它跟你的银行理财产品就是密切相关的。
所以说国家政策听上去像是套话,但都是有内在乾坤的,信息量丰富得不得了。因此我一直强调,你一定要理解中国的宏观大背景,要理解政策的趋向和走势,别以为国家政策和我无关,没有这种事。在中国,每一个宏观大词都跟你的生活、财富是密切相关的。
有一个很有趣又严肃的研究表示,散户在股市里投资亏损得厉害。但如果把人去分个组的话,就会发现其中的不同。结婚后的女人投资收益率最高,单身的男子亏损最严重,所以我们圈子里有个笑话,就是说在家里要听太太的话,在外面要听党和国家的话,这样你才能够保证在人生和财富的追求上一往无前。
所以我们的这门北大金融学课是一门打通了宏观和微观的课程,目的就是要带你从宏观视角来理解微观金融现象,最后再做出适合自己的金融决策。所以,这种从宏观到中观,再到微观的方法,是理解金融现象的一个特别强大的框架,也是特别适合中国国情的一种学习方法。
最后,我接着这个宏观、中观、微观的框架,再补充一点关于这门课程进阶式的学习方法。
二、3个阶段的通关秘笈
我把整个这一年的学习,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个阶段,叫概念、术语通关,也就是说在这个阶段,你会接触到大量的金融术语,然后理解这些词语——降准、降息、影子银行、IPO、PE、VC,你得把握这些词的概念,然后建立一个自己对金融市场的体感,这是第一个阶段。
第二个阶段叫框架通关。这就是说,要求你建立一个金融思考的框架。我们现在面临的是一个信息爆炸的时代,市场上其实错误的信息是很多的,比如说你经常会听到什么“货币超发”、“货币战争”这些词语,这里面有很多的逻辑硬伤。在概念通关的基础上,你要学着建立一个自己的金融思维的框架,辨别这些信息。
我们是怎么做这件事呢?你回头看课表,你会发现我们设计的每一个版块、每一个模块,以及每个模块下面的小主题之间,都是有机联系的。比如说在银行这个模块里面,我们是分货币与信用、银行分类、银行与个人这么几个维度来逐层理解的。这个模块完成了以后,你就会对银行有一个整体性的概念。然后,银行这个模块又是和投资银行这个模块相连的,而这两个模块又是放在金融机构这么一个大板块下面。然后等投资银行和银行这两个模块结束以后,你就会发现,投行和银行都是属于金融机构,但它们中间是既有联系,又有区别的。所以,这样一个一层一层,一环一环相扣的框架和结构,会帮助你建立一个完整的框架性的思维,在这种框架底下,你回头再读很多微观的信息,比如说一个分析师的报告,你就有了完全不一样的分析和辨别能力了。
第三阶段叫做实操通关,这就是要求你运用金融框架来解决问题,在这个阶段,我会给你一些模拟的宏观环境,让你置身在一个具体的场景里面,这个时候你要开始运用自己在前面学到的很多知识进行判断,进行操作、投资、商业决策、金融运作等等。
这就是我们今天的学习,我给你设计了三个阶段。在这三个阶段里面,我会给你设置不同的测验,就像市场上的 CFA,也就是注册金融分析师的阶段性的测验一样。当然,我们不一定要追求 CFA 考试里面那么细节的东西,但是我们的整个框架、逻辑、思维都是跟这个很接近的。所以我想,只要你坚持每天的学习,一年以后,一定能够在这三个阶段全部通关。你会发现,自己和那些拿到 CFA 证书的人站在一个非常接近的水平上。如果你正在考 CFA 证书的话,我觉得这个学习会把你的金融品位提高到一个特别高的层次上。
❺ 请问金融领域是宏观经济学的内容吗
金融领域不是宏观经济学的内容,二者研究内容有很大的区别:
金融学是从经济学分化出来的,是研究公司、个人、政府、与其他机构如何招募和投资资金的学科。传统的金融学研究领域大致有两个方向:宏观层面的金融市场运行理论和微观层面的公司投资理论。
宏观经济学又称总体经济学、大经济学,是现代经济学的一个分支。宏观经济学以整个国民经济为考察对象,研究经济中各有关总量的决定及其变动,以解决失业、通货膨胀、经济波动、国际收支等问题,实现长期稳定的发展。
金融学的主要分类:
1、微观金融学
微观金融学,也即国际学术界通常理解的Finance,主要含公司金融、投资学和证券市场微观结构(Securities Market Microstructure)三个大的方向。微观金融学科通常设在商学院的金融系内。微观金融学是目前我国金融学界和国际学界差距最大的领域,急需改进。
2、宏观金融学
国际学术界通常把与微观金融学相关的宏观问题研究称为宏观金融学(Macro Finance)。我个人认为,Macro Finance 又可以分为两类:一是微观金融学的自然延伸,包括以国际资产定价理论为基础的国际证券投资和公司金融(International Asset Pricing And Corporate Finance)、金融市场和金融中介机构(Financial Market And Intermediations )等等。这类研究通常设在商学院的金融系和经济系内。第二类是国内学界以前理解的“金融学”,包括“货币银行学”和“国际金融”等专业,涵盖有关货币、银行、国际收支、金融体系稳定性、金融危机的研究。这类专业通常设在经济系内。
❻ 请问宏观经济学、微观经济学、宏观金融学与微观金融学的关系是什么
宏观和微观是将研究的对象范围进行限定。宏观注重研究对象的全局性、整体回性答。微观注重研究对象的具体化、差异化、结构化、多样化,注重组成整体的各个部分单独或者相关情况下的存在形态和运行状态。
作为拉动经济发展的三驾马车,在消费、出口受经济危机影响较大的情况下,加大投资成为重要的政策选择。2008年11月中央政府出台了四万亿投资计划以刺激经济,并于2009年3月两会政府工作报告中强调“大规模增加政府投资,实施总额4万亿元的两年投资计划”。
(6)如何理解宏观金融学扩展阅读:
同步指标:
我国常采用如下指标作为一致同步指标:工业总产值、全民工业总产值、预算内工业企业销售收入、社会商品零售额、国内商品纯购进、国内商品纯销售、海关进口额、货币流通量、广义货币M2、银行现金收入等共10项。
滞后指标是指相对于国民经济周期波动,在指标的时间上落后,例如某指标的高峰或谷底均比国民经济周期的高峰或谷底落后若干个月,则称该指标为滞后指标。我国主要有:全民固定资产投资、商业贷款、财政收支、零售物价总指数、消费品价格指数、集市贸易价格指数等共6项。
❼ 什么是宏观金融学和微观金融学什么是金融经济学和投资学
宏观和微观是将研究的对象范围进行限定。宏观注重研究对象的全局性、整体性。微观注重研究对象的具体化、差异化、结构化、多样化,注重组成整体的各个部分单独或者相关情况下的存在形态和运行状态。
金融学是经济学的广义范围的一部分。经济学涵盖所有经济事件,金融是其中一部分。金融特别研究金融领域,比如资金配置的问题。经济学还包括资源配置、劳动力配置,生产关系、行政干预经济活动等等。
❽ 什么是宏观金融
定义:
国际学术界通常把与微观金融学相关的宏观问题研究称为宏观金融学(Macro Finance)。
介绍:
宏观金融学研究在一个以货币为媒介的交换经济中如何获得高就业,低通货膨胀,国际收支平衡和经济增长。宏观金融学是宏观经济学(包括开放条件下)的货币版本,它着重于宏观货币经济模型的建立,并通过它们产生对于实现高就业、低通货膨胀、高经济增长和其它经济目标可能有用的货币政策结论和建议。
发展:
宏观金融学的发展经历了以下几个重要的发展阶段:
(一)古典货币需求理论
古典“二分法”把经济分为两个相互独立的部分:实际领域和货币领域。实际领域的因素决定相对格和生产要素的所得,构成价值理论。货币领域的因素决定一般物价水平,构成货币理论。经济学家多用瓦尔拉斯一般均衡体系研究价值理论,用货币数量方法研究货币理论。
凯恩斯从宏观经济的角度来考察就业量、国民收入、国民生产、总供给、总需求、社会总消费和社会总投资等宏观变量。在总量分析的基础上,提出了“有效需求不足理论”。凯恩斯认为,由消费需求和投资需求构成的有效需求,其大小主要取决于消费倾向、投资边际效率和流动性偏好三大基本心理因素以及货币数量。
弗里德曼的货币需求理论是他的现代货币数量说的重要组成部分。这一货币需求学说研究的是人们愿意持有的现金数量是由哪些因素决定的。弗里德曼摒弃了凯恩斯和凯恩斯学派从人们保持货币的动机出发来研究货币需求的方法,把货币作为一种资产,一种持有财富的方式或“一种资本货物”。
(二)新凯恩斯主义经济学派
新凯恩斯主义经济学派承认实际产量和就业量波动的非均衡性质,特别是承认产品市场中的普遍生产过剩,承认劳动市场中非自愿失业的存在;认为名义总需求的冲击可以造成非决衡的产量和就业量的波动;经济体系本身的不完全性是名义总需求的冲击产生的实际效应的原因。
新凯恩斯主义经济学派货币是非中性的、政府的经济政策能够影响就业和产量,市场的失效需要政府干预来发挥积极作用。
(三)金融约束理论
金融约束理论由斯蒂格利兹等提出。指金融管理当局在金融部门创造一种寻租机会,即有意识地为一些金融机构提供“特许权价值”,如存贷利率控制、市场准入限制等,使这些机构能获得一个持续稳定的利润流,让银行不为短期获益而损害社会利益。
金融约束理论对金融自由化条件尚不成熟的发展中国家有一定的指导意义,它为发展中国家由“金融抑制”走向“金融深化”提供了过渡性的指导思想,也是对金融抑制论和金融深化论的补充,它所提出的政策主张有助于推动发展中国家的金融改革,使金融市场保持稳定和健康发展。
(四)理性预期学派
20世纪70年代美国发生了严重的通货膨胀,物价一直居高不下,投资减少,经济发展缓慢,然而运用凯斯主义经济政策增加货币供应量并没有使利率下降,却因为人们对于物价上涨的预期,利率反而上升了。与此同时,消费、储蓄、投资等反面都受到物价上涨预期的影响。
人们的预期从被动地适应情况渐渐地变得更明智、更合理、更有主动性,他们根据预期打出了提前量,而且采取各种预防措施,与政府相抗衡,这一事实表明当人们的预期对于经济活动具有越来越大的作用,预期日益成为经济中不可忽视的因素。
20世纪70年代初在美国形成的理性预期学派的一个重要结论就是货币政策无效。
❾ 金融宏观经济学
关于利率决定理论,以下表述中正确的是(A. 古典学派的实际利率理论认为决定利率水平回的只有实体经济答运行,货币因素只会导致物价变动。C. 根据凯恩斯理论,流动性陷阱出现在利率低到不能再低的时候,这时交易动机和预防动机持币的收益低,人们倾向于持有金融资产。D. 可贷资金理论将货币因素和实体经济因素均考虑在内,认为只有两个市场分别实现均衡时,其决定的利率水平是均衡利率。)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