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德国文学的重要地位
民间故事书在16世纪市民文学中占有重要地位,它的前身是民间笑话。笑话故事松散,而民间故事书则已经是围绕一个人或一件事来安排故事情节,初步具有了小说的结构。《梯尔.欧伦施皮格尔》、《约翰.浮士德博士的一生》和《希尔德市民故事集》是最著名的故事书。尤其是《约翰.浮士德博士的一生》,不仅在当时深为人们所喜爱,后来也一直在民间流传,而且它还是后世许多作家取材的一个源泉。
17世纪文学 三十年战争的浩劫,使德国经济凋敝,国家分裂,领主专制进一步巩固。这种形势大大阻碍了市民文学的发展。大多数市民出身的作家,不是继承和发展16世纪市民文学的传统,而是依附宫廷,为王公服务。他们一味摹仿外国,玩弄形式游戏,形成了所谓的“巴罗克”风格。这种宫廷文学统治了整个17世纪的文坛,而且延续到了18世纪上半叶。
17世纪的德国文学也有不少成就。马丁.奥皮茨致力于建立新的诗歌形式,他的《德国诗论》(1624)是德国文学中第一部有影响的文艺理论著作。他还积极支持诗人和学者为纯洁德语而建立的“语言学会”的活动。弗莱明、洛高和格吕菲乌斯的诗歌标志着市民文学的新发展,而格吕菲乌斯的十四行诗和颂歌是这一发展的顶峰。
小说家格里美豪森、莫舍罗施和贝尔的作品,跟当时流行的宫廷小说不同,受西班牙流浪汉小说的启发,大多取材于笑话和民间故事书。格里美豪森的《痴儿历险记》(1668)是17世纪德国文学中最有价值的作品。它发展了12和13世纪宫廷史诗以一个人为中心的写作手法,开日后所谓“发展小说”的先河。在戏剧创作方面,重要的作家有格吕菲乌斯和韦泽。
② 德国汉学家对中国当代文学都有哪些批评意见
就我所知,德国汉学家对中国当代文学批评意见比较少,原因是作品不好,不去关注,不关注肯定没有深入的批评,顾彬所言的批评意见很多指的应该是汉学家看了作品之后觉得写的不好,也不研究写作了。这种批评很可能是学者之间茶余饭后的闲谈,不可能是正式出版的学术著作。德国汉学太多研究传统了,历史研究最深厚,文学比较薄弱,其中古典文学的地位最不可动摇。市场上面向大众的中国当代文学作品的德译本并不按照文学价值出版,学院研究者一己之力阅读研究很有限,学院内八十年代的新文学和九十年代的一些注重形式的小说得到了出版,最瞩目的是现代汉诗,对一些当代诗歌的评价相对不错。
海外研究中国当代文学可能主要集中在北美,华人教授比较多,很多人都有当代中国生活的经历,经历了红色的青春岁月,八十年代出走,现在在各个东亚系的一个小地盘经营着自己的研究,他们的声音也很像北美汉学的主流声音。他们对很多当代文学作品都进行很细致的研究,批评和赞美都有,这是他们的饭碗,不批评不行。
③ 德国的反法西斯文学作品有哪些
西格斯的《第七个十字架》讴歌斗争者的英勇,维谢特的《死者之林》描述集中营的残酷,沃尔夫的《马门教授》控诉法西斯对犹太民族的迫害、《两人在边境》描写共产党员的地下斗争,布莱希特的《第三帝国的恐怖和贫困》白描纳粹统治的社会状况
亨利希·曼的历史小说《亨利四世》借用16世纪法国宗教战争为背景,塑造了一个代表民族利益的开明君主,有影射制造民族灾难的希特勒的意味;布莱希特的历史剧《伽利略传》通过对伽利略生平事迹的重新阐释来探索“真理与强权”的关系,《大胆妈妈和她的孩子们》借三十年战争为历史背维谢特的小说《白水牛,或伟大的正义》,借助于一个虚拟的印度神话,反对凌驾于法律之上的极权统治,虚构幻想的背后,实际上是对纳粹统治时期的政治与道德问题的深刻批判与反思。景,反映的却同是战争给人民带来的不幸与灾难。
④ 德国有哪些著名的作家和文学作品
德国著名的作家
1.歌德——(1749年8月28日 ——1832年3月22日)德国著名的思想家,小说家,剧作家,诗人,自然科学家,博物学家,画家,是德国和欧洲最重要的作家之一。
歌德的作品充满了狂飙突进运动的反叛精神,在诗歌,戏剧,散文,自然科学,博物学等方面都有较高的成就,主要作品有剧本《葛兹·冯·伯里欣根》、中篇小说《少年维特的烦恼》、未完成的诗剧《普罗米修斯》和诗剧《浮士德》的雏形《原浮士德》,此外还写了许多抒情诗和评论文章。
2.莱辛——(1729.1.22 — 1781.2.15)德国启蒙运动时期剧作家、美学家、文艺批评家。作为启蒙主义思想家,莱辛批判虚伪的宫廷风格和“虔诚”的情感,用人道主义、浪漫主义取代已陷于僵死、衰落的古典主义。主张天才与艺术创造的完美结合,反对艺术创作中的固有的模式的限制。莱辛处于古典主义向浪漫主义的转折点,将启蒙运动推向高潮。其美学思想预示了即将到来的浪漫主义美学与萌芽和蓬勃发展。
3.约翰·克里斯托弗·弗里德里希·冯·席勒(Johann Christoph Friedrich von Schiller)——(1759年11月10日-1805年5月9日),通常被称为弗里德里希·席勒,德国18世纪著名诗人、哲学家、历史学家和剧作家,德国启蒙文学的代表人物之一。席勒是德国文学史上著名的“狂飙突进运动”的代表人物,也被公认为德国文学史上地位仅次于歌德的伟大作家。他是歌德的挚友,死后和歌德葬在一起。他还是《欢乐颂》的词作者。
4.海因里希·海涅(Heinrich Heine,又译亨利希·海涅,1797-1856)——1797年12月13日生于德国杜塞尔多夫,童年和少年时期经历了拿破仑战争。在德语近代文学史上,海涅堪称继莱辛、歌德、席勒之后最杰出的诗人、散文家和思想家。他不仅擅长诗歌、游记和散文的创作。
还撰写了不少思想深邃、风格独特并富含文学美质的文艺评论和其它论著,给后世留下了一笔丰富、巨大、光辉而宝贵的精神财富。海涅兼擅诗歌、散文和游记的创作,但是无论个人的性情和气质,还是创作的成就和影响,都仍然让我们首先尊他为一位出色的抒情诗人和伟大的时代歌手。
5.弗里德里希·威廉·尼采(Friedrich Wilhelm Nietzsche,1844年10月15日~1900年8月25日)——德国著名哲学家。西方现代哲学的开创者,同时也是卓越的诗人和散文家。他最早开始批判西方现代社会,然而他的学说在他的时代却没有引起人们重视,直到20 世纪,才激起深远的调门各异的回声。后来的生命哲学,存在主义,弗洛伊德主义,后现代主义,都以各自的形式回应尼采的哲学思想。
文学作品
1.格林《格林童话》——《格林童话》是由德国语言学家雅可布·格林和威廉·格林兄弟收集、整理、加工完成的德国民间文学。《格林童话》里面约有200多个故事,大部分源自民间的口头传说,其中的《灰姑娘》、《白雪公主》、《小红帽》、《青蛙王子》等童话故事较为闻名。
2.歌德《少年维特之烦恼》——小说描写进步青年对当时鄙陋的德国社会的体验和感受,表现了作者对封建道德等级观念的反应以及对个性解放的强烈要求:少年维特爱上了一个名叫绿蒂的姑娘,而姑娘已同别人订婚。爱情上的挫折使维特悲痛欲绝。之后,维特又因同封建社会格格不入,感到前途无望而自杀。它是歌德作品中被他的同时代人阅读得最多的一本。
3.歌德《浮士德》——是德国作家歌德创作的一部长达12111行的诗剧,第一部出版于1808年,共二十五场,不分幕。第二部共二十七场,分五幕。全剧没有首尾连贯的情节,而是以浮士德思想的发展变化为线索,以德国民间传说为题材,以文艺复兴以来的德国和欧洲社会为背景,写一个新兴资产阶级先进知识分子不满现实,竭力探索人生意义和社会理想的生活道路。是一部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结合得十分完好的诗剧。
4.席勒《强盗》——《强盗》一剧的主人公就是一个典型的狂飙突进青年形象。他不满于专制与格局并存的社会现状,却由无力改变。他追求自由,对当时的社会提出挑战,是典型的叛逆者,最后却只能悲剧收场。
(4)德国批判文学扩展阅读
约翰·沃尔夫冈·冯·歌德(Johann Wolfgang von Goethe,1749年8月28日—1832年3月22日),出生于美因河畔法兰克福,德国著名思想家、作家、科学家,他是魏玛的古典主义最著名的代表。而作为诗歌、戏剧和散文作品的创作者,他是最伟大的德国作家之一,也是世界文学领域的一个出类拔萃的光辉人物。
他在1773年写了一部戏剧《葛兹·冯·伯利欣根》,从此蜚声德国文坛。1774年发表了《少年维特之烦恼》,更使他名声大噪。1776年开始为魏玛公国服务。1831年完成《浮士德》,翌年在魏玛去世。
1749年8月28日,歌德出生于法兰克福镇(位于黑森州)的一个富裕的市民家庭。小时候,父亲是严厉的、严肃的。而母亲则用不同于父亲的那种温柔、体贴的母爱安抚、保护、激励着歌德,引导他对学习的兴趣,并竭力培养歌德掌握对于文学的正确理解能力。
母亲常常把他放在自己的膝头,讲述各种各样有趣的故事给他听。母亲的语言表达能力很强,言辞新奇而丰富,歌德常常听得如醉如痴。也许正是传承了母亲的这种才能,歌德成年以后母亲仍是跟他像朋友般共同探讨问题。
对于儿子的作品,母亲是凡有必读,并总能给予恰如其分的评论。歌德悟性很高,妈妈一点就通,并能很快完善自己暴露出来的不足。
除了1750年12月7日出生的妹妹科尼丽亚·弗里德里柯·克里斯蒂娜之外,约翰·沃尔夫冈·冯·歌德的其他兄弟姐妹都很早夭折了。1758年,歌德染上了天花。
歌德受到父亲和家庭教师的教育,也学习骑术和击剑。
歌德很早就已经对文学产生了兴趣。在这方面他首先把注意力投向了克洛普斯托克和荷马。14岁时,他就想参加一个田园诗协会。同时,他也喜欢戏剧,因此在法国占领期间他频频造访法国剧院。1763年他在一场音乐会上见到了当时年仅7岁的莫扎特。
1765年9月30日他离开法兰克福,到莱比锡学习法学。
1765年10月至1768年8月年间,歌德在莱比锡学习。他听了作家盖勒特(Christian Fürchtegott Gellert)的诗艺讲座,并参加了他的写作风格练习。同时他也接受了莱比锡学院院长安瑟的绘画课程。他爱上了凯特馨·勋考普夫(Kaumlthchen Schoumlnkopf),并在欢乐、轻快的诗句中,以洛可可风格传统歌颂了这段爱情。(诗集《安内特》(Annette))
莱比锡市最著名的和拥有第二长历史的饭店:奥厄巴克斯·凯勒饭店和这里的浮士德的故事给他留下了很深的印象,以至于奥厄巴克斯·凯勒成了他在戏剧《浮士德》的第一部中涉及的唯一的真正存在的地方。一次大咯血使得歌德不得不中断学业,于1768年8月28日返回法兰克福。
歌德不仅善绘画,对自然科学有广泛研究,其创作囊括抒情诗、无韵体自由诗、组诗、长篇叙事诗、牧童诗、历史诗、历史剧、悲剧、诗剧、长篇小说、短篇小说、教育小说、书信体小说和自传体诗歌、散文等各种体裁的文学作品。
最著名的是书信体小说《少年维特之烦恼》(1774)、诗体哲理悲剧《浮士德》(1774~1831)和长篇小说《威廉·麦斯特》(1775~1828)。《少年维持之烦恼》因反映了一代青年反封建的心声,受到群众热烈的欢迎,使歌德从此享有世界声音。
《浮士德》取材于德国16世纪关于浮士德博士的传说,给以加工改造。是欧洲资产阶级上升时期资产阶级先进人士不断探索、追求的艺术概括。悲剧不但结构宏伟,色彩斑斓,融现实主义、浪漫主义和象征手法为一体,且让主要人物浮士德和魔鬼靡菲斯特的整个思想言行都形成善与恶、行与情、成与败的辩证发展关系。
⑤ 德国颓废文学主要有哪几个流派
19世纪末20世纪初的德国出现了印象主义和新浪漫主义文学,在第一次世界大战时又产生了表现主义文学。这是德国颓废文学的3个主要流派。前二者又都属于象征主义文学。
20世纪德语文学,包括德意志(现代又分东、西德)、奥地利及瑞士文学几部分。
⑥ 近代德国文学是什么
18世纪市民文学开始进入繁荣时期,同时在英、法等国的影响下,德国兴起了启蒙运动,其代表人物为莱辛,从此德国有了自己的民族文学。70年代又产生狂飙突进运动,它是启蒙运动的继续和发展,具有强烈的反封建反专制的倾向。青年歌德和席勒均是这一运动的杰出代表。
法国大革命后,德国产生了浪漫派文学及以歌德和席勒合作为代表的古典文学。它们在思想意识及创作风格上存在着极大的差异,但它们均反映了对德国现状的不满情绪。歌德和席勒合作的10年(1794~1805),在德国文学史上被称为文学的“古典时期”。
19世纪初叶,德国政治分裂、经济落后的情况仍然没有改变。在贫穷落后的德国,哲学家和诗人只能在精神世界中创造资产阶级的理想图像,例如康德、费希特、黑格尔、谢林的唯心主义哲学,歌德、席勒的“古典”主义文学和一些浪漫主义者的梦幻,以及贝多芬的音乐等,基本上都是这样。
这一时期的哲学和文学有着相当密切的关系。康德企图调和经验主义和理性主义这两种互相敌对的世界观,在他承认客观世界的存在的同时,又宣称这个客观世界是不能认识的,可能认识的只是现象世界。康德的主观唯心主义以及他对天才、自由、艺术即游戏之类的概念的阐述,替浪漫主义运动奠定了哲学基础。他把艺术和审美活动看作自然界的必然王国和精神界的自由王国二者之间的桥梁,这一思想对德国“古典”主义文学也起了影响。
席勒在《审美教育书简》里曾对此加以发挥。费希特摈弃了康德的理论,把“非我”看作“自我”的创造性活动的产物,他的极端主观唯心主义哲学也成为浪漫主义的理论依据。黑格尔则集德国古典唯心主义哲学之大成,认为一切存在的事物都是绝对理念的“另一体”或自身发展的结果,他发扬了康德以来德国哲学的辩证思想,在哲学和艺术理论中都建立了历史发展观念。谢林则宣扬自然和精神、客体和主体在“绝对”中的统一。他说,自然是看得见的精神,精神是看不见的自然。这种哲学对浪漫主义运动有很大影响。
德国“古典”主义文学不同于17世纪法国古典主义文学,更不同于德国启蒙文学初期高特舍特所倡导的对法国古典文学形式的模仿。它是在德国的特殊历史条件下产生的。
18世纪80年代,歌德和席勒先后脱离了狂飙突进时期,在法国革命前后动荡不安的年代里,逐渐形成了他们的“古典”主义文艺思想。他们认为人类历史在不断发展,日益接近所谓人道主义的理想,他们企图培养完整的、和谐的人。他们的人道主义理想承袭了文艺复兴时期人文主义的传统,但是削弱了后者的反宗教、反封建的内容,而提倡以宽容和妥协来解决情感和理智、自由和法则、个人和社会的矛盾。他们在创作方法上强调现实主义和理想主义相结合;在艺术上要求形式完整、语言纯洁。他们接受了温克尔曼用以概括希腊艺术特点的“高贵的单纯和宁静的伟大”的看法,把希腊艺术作为典范,同时也从民间文学里吸取养分。但他们回避革命,不想通过社会和政治的变革来改造人,只想用抽象的理想来教育人,甚至企图在“和谐”中维持旧的社会秩序。这种建立在历史唯心主义基础上的理想是不可能实现的。实际上,他们所谓的“人类”不过是资产阶级的人,所追求的自我完成是资产阶级个人主义的一种表现。
德国“古典”主义文学虽然反映出德国资产阶级的弱点,但它的思想内容基本上是积极的、向前看的,它在艺术上有很大的成就。与此相反,德国浪漫主义文学大多数是消极的、向后看的,甚至是病态的。德国浪漫主义运动开始于18世纪90年代,结束于19世纪30年代。
当“古典”主义主要只能由歌德和席勒这两个名字来代表时,浪漫主义则拥有大量的作家和诗人。早期的浪漫主义者除诺瓦利斯出身贵族外,史雷格尔兄弟、蒂克等都是出身于小资产阶级,对法国革命曾一度表示欢迎,随后由于对法国革命暴力的恐惧和厌恶,才否定现实,向后退却。他们缅怀过去,歌颂封建的、教会的中古时代。他们标榜要创造一种“新”的文艺,实际上这是一种反动的文艺。他们继承了狂飙突进运动崇尚情感、不受理性约束的方面。却丧失了狂飙突进文学中那种战斗的、反封建的精神。在艺术上,同启蒙时期文学相反,他们混淆文学艺术种类的界限;同“古典”主义文学相反,他们的作品形式是散漫的,语言是模糊的,甚至是怪诞的。他们写出大量作品,艺术上的成就却很有限,政治上则越来越趋向反动,标志着资产阶级向封建贵族投降。在某种意义上说,他们已经是19世纪末期资产阶级颓废文学的“先驱”了。
在拿破仑占领德国的时期,德国人民民族意识觉醒,爱国情绪高涨,涌现出一些爱国诗人如恩斯特·莫里茨·阿恩特(1769~1860)、台奥多尔·克尔纳尔(1791~1813)等,他们号召人民行动起来,反抗法国侵略,他们的思想中含有狭隘的民族主义成分。
时势所趋,一些较晚的浪漫主义者在他们创作辞藻华丽、充满怀古情调的作品的同时,也不能不考虑到祖国的前途和民族的命运。他们中间,有人写出爱国诗歌,有人挖掘中古时代的文学遗产,有人搜集和整理了民间童话和民歌。也有个别作家在反对市侩习气、揭露社会不合理现象的作品中显示出现实主义的因素。此外,浪漫主义者在翻译介绍外国文学方面也有过卓越的成绩。这可以说是德国浪漫主义文学对德国文学做出的带有积极性的贡献。
维也纳会议以后,德国封建势力非常猖獗,浪漫主义文学内容更为空虚,不少的浪漫主义者美化封建贵族和天主教教会,给腐朽的封建制度穿上妖冶的服装,他们成为反动统治者的文化助手。
这期间老年的歌德却密切注意欧洲先进国家的进步事物,继续进行创作。他反对文学中一切神秘的、宗教的、蒙昧主义的倾向,不断地批判浪漫主义脱离现实和敌视人生。他说,“古典的是健康的,浪漫的是病态的。”但他晚年的作品,无论是内容和形式都不能说纯粹是“古典”主义的,其中含有不少积极浪漫主义的成分。
与此同时,青年海涅已经写出清新生动的抒情诗和尖锐地讽刺德国落后现象的散文,预示德国文学一个新时代将要来临。他的创作本来是在浪漫主义的影响下开始的,但他后来却“用鞭笞答谢了老师”。
⑦ 谁知道德国古典时期的文学情况啊
我有好多部德语版小说,电子版的,不过还没有时间去看
⑧ 现代德国文学是什么
19世纪末20世纪初的德国出现了印象主义和新浪漫主义文学,在第一次世界大战时又产生了表现主义文学。这是德国颓废文学的3个主要流派。前二者又都属于象征主义文学。
20世纪德语文学,包括德意志(现代又分东、西德)、奥地利及瑞士文学几部分。
进入20世纪,德语文学有突出成就的首先当是传统的现实主义文学,除了托马斯·曼写了《布登勃洛克一家》(1901),海赛(1877~1962)写了《在轮下》(1906),当推亨利希·曼(1871~1950)的创作。亨利希·曼在20世纪初写了长篇小说《在懒人乐园里》(1900年,又名《一部写上等人的小说》)、《垃圾教授》(1905)、《小城》(1909)、《臣仆》(1911~1914)。他的小说批判资本主义社会,揭露德国反动的教育制度和虚伪堕落的知识分子,展示民主力量与反动力量的冲突,十分有力。《臣仆》和后来写的《穷人》(1917)、《首脑》(1925)组成《帝国三部曲》。前者通过欺软怕硬的造纸厂老板的儿子的卑劣性格,揭示了德意志帝国忠顺奴才的典型;后两部描写了无产阶级同资产阶级的冲突。20世纪30年代,他还写了历史小说《亨利四世》(1935~1938)等等。他一生写了19部长篇,55部中短篇,11部剧本,还有大量的散文与政论。
从1919~1933年,在俄国十月革命影响下,德国无产阶级文学运动高涨,它不但有革命作家联盟与《左翼》杂志,而且涌现了大批作家。德国主要的无产阶级革命家梅林(1846~1919)、蔡特金(1857~1933)和卢森堡(1871~1919)均写了不少文艺论著。无产阶级作家还有贝希尔、沃尔夫、托勒等由表现主义转到无产阶级立场上来。女作家安娜·西格斯(1900~),著名作品有广泛反映20世纪20年代各国政治社会生活的长篇小说《同伴们》(1932)、反法西斯小说《月之路》(1935)等。从文学形式上来分,长篇小说有格伦贝格的《鲁尔烈火》(1926)、图雷克的《一个无产者自述》等等。诗歌有贝希尔的诗集《王位上的尸体》(1925)等等。戏剧方面,有沃尔夫和布莱希特等。沃尔夫(1888~1953),代表作是揭露法西斯的话剧《马门教授》(1933~1934),《氰化钾》也是他的作品。布莱希特(1898~1956)是著名剧作家和戏剧理论家,他建立了独特的称作“叙事性演剧”的戏剧理论体系。他的作品主要有剧本《三角钱的歌剧》(1928)、《母亲》(1932年,据高尔基小说改编)、《卡拉尔大娘的枪》(1937)、《伽利略传》(1939)和歌颂巴黎公社的《公社的日子》(1948)等。
1933年希特勒上台,这时期的名著有捷克德语作家基希的报告文学《神秘的中国》(1933)、沃尔夫的剧本《马门教授》(1935)和《博马舍》(1941)、贝希尔的诗《1937的祖国》、布雷德尔的小说《父亲们》(1941)、西格斯的小说《第七个十字架》(1942)等等。
这个时期的传统现实主义文学,有的在思想上受左翼文学影响,有的在艺术上受现代派影响,亨利希·曼的《帝国》的后两部、托马斯·曼的《约瑟和他的兄弟》四部曲,都是力作。其他著名作家作品有福伊希特万格(1884~1958)他的《候车室》三部曲:《成功》(1930)、《奥倍曼兄妹》(1933)、《流亡》(1942)写了纳粹的形成与发展,批判了法西斯的罪恶。他另有3部曲《约瑟夫斯》(1932~1942)、《冒牌的尼罗》(1936)、《西蒙》(1945)以及战后写的关于西班牙画家的《戈雅》(1951)。和平主义者雷马克(1898~1970)的《西线无战事》(1929)与雷恩的《战争》(1928)一样都是优秀反战小说。雷马克通过8个普通士兵的痛苦的战壕生活,揭露战争的恐怖。他还写有反法西斯的小说《流亡曲》(1941)和《凯旋门》(1946)。奥地利作家茨威格(1881~1942)是有特殊文学贡献的作家,他的《三大师》(1920)与《三诗人》(1928)等是优秀的传记,也是深刻的文学评论。他的小说集《马来狂人》(1922)、《感觉的混乱》(1927)、《象棋的故事》含蕴极丰。唯一的长篇《焦躁的心》(1938)写瘫痪少女的爱情与自杀,十分深刻。茨威格善于写孤独者的奇特遭遇。《一个女人一生的二十四小时》和《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细腻地分析了资产阶级妇女的心理,影响颇深。
20世纪20年代,表现主义发生了左翼与右翼的分化,中间派在艺术上成就突出。其中最重要的作家是奥地利的卡夫卡(1883~1924),他影响着几代现代派作家。其他还有:凯泽(1878~1945)的《珊瑚》(1917)、《煤气》(二部,1918年,1920)三部曲写瓦斯工人的受剥削。托勒(1893~1939)的《群众和人》(1921)、《机器破坏者》(1922)表现了无产阶级的斗争。施特思海姆、考考施卡等也写了有代表性的作品。
民主德国的文学以社会主义文学为主,其中著名诗人,除了贝希尔以外,还有魏纳特(1890~1953)。这位20世纪20年代就著名的无产阶级诗人在他众多的诗篇中,号召反对法西斯,热情歌颂社会主义。小说家除了布雷德尔、西格斯,有成就的还有写《创奇迹的人》(1957年,1973)的施特里特马特(1912~)、写《被分裂的天空》(1963)的女作家克里斯塔·沃尔芙(1929~)、写《少年维特之新烦恼》(1972)的普伦茨多夫(1934~)等等。戏剧方面,突出的是布莱希特(1898~1956)的《高加索灰阑记》(1946)、《伽利略传》(1947)和歌颂巴黎公社的《公社的日子》(1948)。60、70年代,民主德国卓有成效的作家还有赖曼、康特、布劳思、诺伊奇、库纳尔特等等。
联邦德国战后最先出现的是以博歇尔特(1921~1947)为代表的“废墟文学”。1947年成立“四七社”,一批作家迅速震动文坛,其中有伯尔、格拉斯、瓦尔泽、沙吕克和奥地利的巴赫曼、汉德克等等。亨利希·伯尔(1917~1985)的长篇小说《一个妇女周围的群像》(1971年,中译名《莱尼和他们》)、《丧失了名誉的卡塔琳娜·勃罗姆》(1974)通过善良妇女的受迫害,控诉了西方社会。京特·格拉斯(1927~)的“但泽三部曲”:《铁皮鼓》(1959)、《猫与鼠》(1961)、《非人的岁月》(1963)既回顾了法西斯统治的残暴,又揭露了现实资本主义的丑恶。西格弗里德·伦茨(1926~)的《德语课》(1968)以警察儿子在德语课作文中回忆往事形式,写出了纳粹时期人们悲观绝望的心理。奥地利作家彼得·汉德克(1942~)的剧本《卡斯帕尔》(1968~)以痴人学话形式表现了对人生哲理的探求。
1961年工人文学家成立了“六社”,1970年又成立“劳工界文学社”提倡工人文学与纪实文学。20世纪70年代,纪实文学发展引起日记体、自传体小说盛行。戏剧方面受欢迎的是霍赫胡特(1931~)的《助产士》(1971)、《猎人之死》(1976~)和彼得·魏斯(1916~)的《马拉萨德》(1964)。
现代瑞士德语文学以弗里施与迪伦马特的小说与戏剧最引人注目。弗里施(1911~)的闹剧《中国长城》(1947)让秦始皇、拿破仑、罗密欧与朱丽叶不同时代的人物同台,喜剧《唐璜》《老妇还乡》(1956)揭露了西方金钱万能的现象,《物理学家》(1962)说明强权争霸对科学的侵占。他们的戏用夸张手法,写异化现象,也有人归之为荒诞戏。
⑨ 《化装舞会》选自《世界文学》,作者是德国最杰出的批判现实主义作家亨利希·曼,判断是否正确
正确 可 追问 亨利希·曼当之无愧是二十世纪上半叶德国最杰出的批判现实主义作家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