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急:政治常识和经济常识
1 商品是用于交换的劳动产品
2 商品的价值量是由生产该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的
3 价值尺度和流通手段是货币的两种基本职能
4 纸币是货币符号
5 商品的价值量是由生产该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的,商品交换以价值量为基础实行等价交换,是价值规律的基本内容。
6 商品价格受供求关系的影响,围绕价值上下波动,是价值规律的表现形式
7 我国的基本经济制度是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
8 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是大力发展生产力;其目标是实现共同富裕
9 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基础性作用的经济就是市场经济
10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基本特征:公有制为主体、以实现共同富裕为根本目标、能够实行强有力的宏观调控
11 国家宏观调控的手段:经济手段、法律手段、行政手段
12 劳动者享有的权利包括:平等就业和选择职业的权利,取得劳动报酬的权利,休息休假的权利,获得劳动安全卫生保护的权利,接受职业技能培训的权利,享受社会保险和福利的权利,提请劳动争议处理的权利以及法律规定的其他劳动权利。
13 依法纳税是公民的基本义务,公民有权对贪污和浪费国家资产的行为进行批评和检举
14 税收的3个基本特征:强制性、无偿性、固定性
15 商业银行是指经营吸收公众存款、发放贷款、办理结算等业务,并以利润为主要经营目标的金融机构
16 投资理财:股票、债券、保险
就这些吧....受不了了...好累..
希望能对你有些帮助~
⑵ 政治经济学最基本的知识有哪些
政治经济学主要是研究和阐述商品经济的基本知识、基本理论和主要经济规律,揭示资本主义商品经济发展过程中所产生的一系列矛盾和问题,探讨解决资本主义经济社会矛盾的途径。学习政治经济学,主要是了解经济方面最基本的知识,并认识社会生产关系发展变化的规律。在此基础上,学会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来观察和分析问题,即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来分析和研究社会生产方式发展的历史和趋势;认识当代资本主义的本质;认识中国走社会主义道路的历史必然性;认识个分析市场经济社会中出现的经济现象的本质和规律。从而,为学习其它理论奠定基础。
政治经济学理论博大精深,内容多、概念多、规律多,较之其它课程来说,有一定的难度。但是,只要掌握一定的方法,就可以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学习政治经济学应当采用的一个首要的基本的方法,就是要每一章、每一节,每一个问题的内容归纳、概括、总结,理清知识体系的脉络,然后将其每一章、每一节,每一个问题的内容提炼出来,加以理解和记忆。如,导言的主要内容是:政治经济学研究的对象是生产关系;对生产关系的研究是从物质资料生产开始;要进行物质资料的生产,就离不开社会生产力和社会生产关系;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统一构成一定社会的生产方式,在此基础上得出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应生产力性质的规律,即经济规律。学习本章应掌握各个范畴之间的辨证关系是: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二者之间关系;社会生产过程(生产关系)生产、分配、交换、消费四环节的相互关系;经济规律的客观性与人的主观能动性的关系;政治经济学研究的对象与生产力和上层建筑之间的关系。学习本章必须把各类原理加以区分:政治经济学研究的对象和研究的任务加以区分;经济规律与自然规律的类型的特点加以区分。通过对内容的归纳,即掌握了知识体系脉络,又对政治经济学研究方法有所了解,在此基础上掌握基本理论和知识就比较容易了。
学习这门课应当采取的第二个方法,就是理论联系实际,用所学的知识联系和研究实际问题。经济知识本来就原于经济实践,是在实践中总结归纳出来的,用学习的理论知识去联系实际有助于对知识的理解。如价值规律发生作用的形式及价值规律作用问题,只要看一下市场上商品供过于求时怎样使价格下降,供不应求时怎样使价格上升;或者反过来,价格上升时怎样使供给增加,价格下降时又怎样使商品的供求关系减少,就容易理解价值规律发生作用的形式,是受商品的供求关系的影响,价格围绕着价值上下波动这一原理了。价值规律的三个作用,只要观察一下厂家和商家怎样为追逐利益而行动,并在竞争中优胜劣汰就很清楚了,所以,学习时联系社会经济实际思考问题,不仅是进行有效学习的良好方法,而且也是知识转化为能力的一个捷径。
⑶ 高分悬赏:找人为我总结一下政治经济学常识的各个知识点!
这是个自学网站:政治经济学知识点 - 自学考试 - 道客巴巴第一章 生产力、生产关系和生产方式1 所有制 生产资料所有制作为经济范畴,其内部结构由人们对生产资料的所有、占有、支配、使用等经济关系组成。其中所有是所有制关系的基础。2 所有权 作为法律用语是指对象的排他性,一个人或某个集团垄断地占有某物,从而可以按照自己的意志处理该物。作为经济用语是指人们占有某物并据此实现的经济利益关系。所有权是在一定所有制关系下产生出来的,且在复杂的社会关系中还涉及和反映着许多派生的权利。(所有制与所有权的关系,区别又联系。①所有制、所有权的含义;②所有制性质决定了一个社会生产关系的本质特征,而所有权是在一定所有制关系下产生出来的,且在复杂的社会关系中还涉及和反映着许多派生的权利;③相互联系:所有权是所有制的法律表现形式,所有制的性质和内容决定所有权的性质和内容。)3 产权 ① 产权是以财产所有权为主体的一系列财产权利的总和。 ② 产权包括所有权及其衍生的“四权”:所有权、占有权、使用权和支配权。 ③ 产权的基本特征有:⑴ 其实质是人与人之间的经济关系;⑵ 是权利束而不是某项权利;⑶ 具有排他性、可转让性和收益性。4 产权制度 ① 产权制度是关于产权界定、保护、运营等的体制安排和法律规定的总称。 ② 产权制度反映的是在财产使用过程中,所有者、使用者、经营者之间的财产利益和责任的法律及其经济的约束关系。 ③ 现代市场经济条件下产权制度的特征是:两权分离。5 经济制度和经济体制(之间的关系) ① 在政治经济学中对经济制度有两种规定:一是反映社会性质的根本性制度。它反映生产关系的本质特征。当今各国的社会经济制度,从本质上分为资本主义经济制度和社会主义经济制度两类。二是经济体制。经济体制是某一社会生产关系的具体形式。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它是支配经济单位之间可能竞争与合作的方式的一种制度安排。这两种制度都属于生产关系的范畴,但前一种制度与一定社会的生产资料所有制关系直接联系,是一种深层次的生产关系;而后一种制度是一种表层次的生产关系,属于经济运行中的制度安排。 ② 经济制度与经济体制是内容与形式的关系。经济体制以各种形式外化经济制度。在一定社会形态下,经济制度具有相对稳定性。经济体制作为形式反映经济制度,它的变化具有相对独立性,不可能像经济制度那样稳定。在不同的国家不同的发展阶段上实行同样的社会经济制度,其经济体制会有差异。同样的社会经济制度也会有不同的经济体制模式。经济体制的变化不一定会改变经济制度的性质。6 制度创新 ① 是创新主体为实现更高的制度效率而对制度进行的一种重新安排。 ② 制度创新的动力来源于创新利润。 ③ 制度创新的过程表现为:从制度均衡到制度创新,再到制度均衡,又到新的创新,不断演进。第二章 商品和价值1 商品 ① 商品是用来交换的劳动产品。 ② 商品具有价值和使用价值,是二者的对立统一。 ③ 商品体现了一种生产关系。2 商品经济 ① 商品经济是以交换为目的的,包含商品生产和商品交换的经济形式。 ② 商品经济是在自然经济的基础上产生的,与自然经济相对应的经济形式。(产生的两个前提条件:社会分工、剩余产品的出现;两个发展阶段:简单和市场经济。3 使用价值 有用性,价值的载体,反映的是人与自然的物质关系,产品的使用价值本身没有价值,是社会财富的物质内容。4 交换价值 ① 商品能够通过买卖同其他商品相交换的属性,是商品的交换价值。 ② 交换价值表现为一种使用价值同另一种使用价值相交换的量的比例关系。 ③ 交换价值是价值的表现形式。5 价值 ① 价值是人类抽象劳动的凝结。 ② 价值体现了商品生产者之间相互交换劳动的经济关系。③ 价值是商品的社会属性,是一个历史范畴。(价值和使用价值的关系:① 一方面,商品作为使用价值,在质上各不相同,在量上难以比较;另一方面,商品作为价值,在质上是相同的,在量上是可以比较的,因此不同的商品能按一定的比例进行交换。② 二者是统一的,相互依存缺一不可。价值的存在以使用价值的存在为前提,使用价值是价值的物质载体。③又是相互对立、相互排斥的。任何人不能同时既占有商品的使用价值,又占有商品的价值。6 具体劳动在一定具体形态下进行的劳动,创造商品的使用价值。反映了人和自然的关系。7 抽象劳动 ① 撇开劳动的具体形式的无差别的一般人类劳动,称为抽象劳动。 ② 抽象劳动形成商品的价值实体。 ③ 抽象劳动是一个历史范畴,体现了商品经济条件下人与人之间的社会经济关系。8 价值量生产商品所耗费的劳动量,商品的价值量由生产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来决定。9 个别劳动时间 各个商品生产者实际耗费的劳动时间,由个别劳动时间形成的价值是商品的个别价值。10 社会必要劳动时间 是在现有的正常的生产条件下,在社会平均的劳动熟练程度和劳动强度下,制造某种使用价值所需要的劳动时间。(简单劳动和复杂劳动前者指不经过专门的训练和学习就能胜任的劳动,后者指需要经过专门的训练和学习,具有一定技术专长的劳动。在同一时间内复杂劳动比简单劳动能生产出更多的商品价值。简单劳动和复杂劳动的区别不是由自然或生理条件决定的,而是社会条件,主要是由社会分工和科技发展水平的差别及其在生产中应用程度决定的。)11 劳动生产率① 是指劳动者在一定时间内生产某种使用价值的效率;② 劳动生产率可以用单位劳动时间内生产的产品数量来表示,也可以用生产单位产品所耗费的劳动时间来表示,用公式表示为:劳动生产率 = 产品量 / 劳动时间;③ 劳动生产率同商品的使用价值成正比,同商品的价值量成反比。12 价值规律① 价值规律的基本内容是:商品的价值量由生产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以价值量为基础进行商品的等价交换。价值规律既支配商品生产,又支配商品流通,因此是商品经济、市场经济的基本规律。② 价值规律具有三大作用:⑴ 调节作用,指价值规律自发地调节生产资料和劳动力在社会各部门之间的分配;⑵ 刺激作用,指刺激商品生产者不断进行技术创新,加强经营管理,提高劳动生产率,在竞争中努力降低商品价格。⑶ 分化作用。指价值规律作用导致优胜劣汰,商品生产者两极分化。③ 价值规律的作用形式是:价格围绕价值波动。13 市场经济 ① 市场经济是通过市场机制对资源配置起基础性作用的经济② 市场经济是在商品经济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是商品经济发展的较高阶段,市场机制成为资源配置的基础性调节机制时,商品经济就是市场经济。14 资源配置 ①是指在经济运行过程中,各种现实的生产性资源在不同部门之间的分配和不同方向上的使用。②有计划配置和市场配置两种,各有其特征,优缺点。二 简答题1 生产商品的劳动二重性及其理论意义是什么?1、劳动的二重性是指生产商品的劳动具有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二重性质。① 具体劳动是从劳动的具体形态考察的劳动,它创造了商品的使用价值;抽象劳动是从劳动的抽象形态考察的劳动,抽象掉生产商品劳动的具体形式,则所有劳动都是人们的体力和脑力的支出,它撇开劳动的特定性质,是同质的、无差别的、形成商品价值的劳动;② 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是生产商品的同一劳动的两个方面,在时间上、空间上都是不可分割的;③ 具体劳动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条件,它是劳动的自然属性,是一个永恒的范畴;抽象劳动则是劳动的社会属性,是商品生产所特有的范畴,商品生产的历史性决定了抽象劳动的历史性;④ 只有在商品生产和商品交换中,具体劳动才需要还原为抽象劳动,人类脑力和体力的耗费才形成价值;在不存在商品经济的条件下,人民的劳动产品不用来交换,他们的劳动就只表现为具体劳动。2、理论意义:劳动二重性是“理解政治经济学的枢纽”。① 它阐明了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在商品价值形成中的不同作用,为劳动价值论奠定了基础;② 在劳动价值论的基础上揭示了剩余价值的真正来源,为剩余价值理论的创立奠定了基础;③ 资本有机构成理论、资本积累理论、社会资本再生产理论等政治经济学的一系列重要理论的创立也都同劳动二重性学说有关。2 怎样理解社会必要劳动时间的两种含义及其相互关系?(重点!)1)社会必要劳动时间的定义:是在现有的正常的生产条件下,在社会平均的劳动熟练程度和劳动强度下,制造某种使用价值所需要的劳动时间;2)社会必要劳动时间的第一种含义是在生产同种商品的不同生产者之间形成的,它涉及的是同种商品生产上的劳动耗费。3)社会必要劳动时间的第二种含义是指在生产不同商品的生产者之间形成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它涉及的是社会总劳动时间在各种商品上的分配,其作用的是不同商品的价值量被社会接受的程度。不同商品的供求状况会直接影响或决定社会必要劳动时间的生产条件:如果供过于求,优等生产条件就会成为平均生产条件,引起商品价值下降,结果平均生产条件将向上移动;反之如果供不应求,劣等生产条件就会成为平均生产条件,引起商品价值上升,结果平均生产条件将向下移动。可见,供求关系对价值的影响是通过改变生产条件实现的,因此,决定价值的仍然是社会必要劳动时间。4)社会必要劳动时间的两种含义具有相关性,共同决定商品的价值。如果说第一种含义是指价值的决定,那么第二种含义则是指价值的实现。两种含义在分析角度上又各有区别:① 第一种角度是从社会生产条件的角度来说明社会必要劳动时间的,第二种含义则是从社会需要的角度来说明的;② 第一种含义决定的是单位商品的价值,第二种含义决定的是部门总商品的价值;③ 第一种含义涉及劳动消耗,第二种含义则涉及社会规模的使用价值,经济调节的目标就是,社会总劳动时间按社会必要劳动时间配置到各个部门。3为什么说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的矛盾是商品经济的基本矛盾?(重点!)1)先论述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的含义及其矛盾:① 私人劳动是指生产资料归不同利益主体所有;② 社会劳动是指社会分工决定了劳动具有社会性质;③ 二者的矛盾表现为直接的私人劳动和间接的社会劳动之间的矛盾;④ 二者矛盾的解决要依靠商品交换的实现。2)再论述为什么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的矛盾是商品经济的基本矛盾。因为:① 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的矛盾是商品经济内在各种矛盾的根源,如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的对立,使用价值和价值的对立;② 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的矛盾决定了商品经济发展的全过程;③ 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的矛盾决定了商品生产者的命运,即若私人劳动成功转化为社会劳动,则再生产顺利进行;若私人劳动无法转化为社会劳动,商品生产者会破产。4 怎样理解科学技术和管理在商品价值创造中的作用?(重点!)1)在现代经济中,技术、管理在经济增长、价值创造过程中所起的作用越来越突出,越来越重要;2)技术人员和管理人员也是生产劳动者,他们和普通工人的具体劳动共同创造了使用价值,他们和普通工人的抽象劳动共同创造了新价值;科技人员和管理人员的劳动大多是复杂劳动,复杂劳动是倍增的简单劳动,能比普通劳动创造更多的价值,所以也该获得更多的报酬;在现代社会中,复杂劳动所占的比重不断增大;3)科技人员的劳动创造价值不等于科技本身创造价值。科技人员的劳动是一种活劳动的形式,科技则是一种物化劳动的形式。商品的新价值只能由活劳动创造,而物化劳动形式的科技本身不创造新价值。科学技术在转化为现实的生产力时,分别作用于生产力中物的因素和人的因素。一方面,科学技术在生产上的应用使劳动对象的范围更广、性能更好;另一方面,科学技术可以培养出素质更高的工人、管理人员和科技人员。高素质的人的因素和高效能的物的因素的结合形成了新的生产力,从而使得社会平均劳动的性质出现了新的变化,最终体现在商品的价值创造上;4)管理劳动也是一种复杂的劳动(主要是脑力劳动)。管理劳动是整个生产劳动的不可分割的一部分。管理劳动首先是一种具体的劳动;管理劳动又是一种抽象劳动,管理人员的劳动与其他生产劳动者一道作为生产过程的人力要素,利用物化劳动因素,生产出物质产品,并使自己的劳动凝结于新商品之中,它所耗费的劳动时间,当然也和实际生产使用价值的劳动一样,形成必要劳动时间的一部分,构成商品的价值。由于管理劳动是一种复杂的高智力劳动,因此,它在商品新价值形成中的贡献是多倍的简单劳动的贡献。
⑷ 政治经济学常识
高考政治主干知识归纳总结(经济学常识) 总起来不少 一本书那
⒈商品和商品经济
本部分是整个经济学的理论基础,由商品、货币、价值规律三部分内容组成。
商品包括商品和商品经济的含义、商品的基本属性,商品的价值量,货币包括货币的产生和本质、货币的职能、通货膨胀与通货紧缩、纸币的产生和发展:价值规律包括价值规律的内容和表现形式、价值规律的作用。
把握商品概念还要注意物品和商品转换的两个条件:一是劳动产品,二是必须用于交换。
商品的基本属性是使用价值和价值,除了要准确把握它们的定义外,还要明确它们与商品的关系,使用价值是商品的自然属性,是商品的非本质属性,因此,有使用价值的东西不一定是商品。使用价值反映的是人与物的关系,价值是商品的社会属性,是商品的本质属性,因此有价值的东西一定是商品,价值反映的是商品生产者之间互相交换劳动的关系,反映的是人与人的关系。二者之间是对立统一的关系,它们的对立表现在:含义不同;同商品的关系不同,在交换过程中二者必须分离,不能兼得,商品生产者要实现价值,必须让渡使用价值;消费者要获得使用价值,必须让渡价值;它们的统一表现在商品是使用价值和价值的统一体。这部分内容在高考中主要是考查使用价值、价值、商品三者之间的关系,另外,当前企业要面向市场、重视产品质量,其经济学依据也在这里。
商品的价值量涉及三对概念之间的关系:社会劳动生产率和个别劳动生产率,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和个别劳动时间;单位商品价值量和商品价值总量。这三对关系是复习时的重点和难点,因此一定要彻底弄清它们之间的内在联系,并通过不同类型的题目加以巩固。
货币的本质是一般等价物,如同商品、价值等概念,都体现了商品生产者之间的生产关系。对于货币的职能,重点把握两个基本职能,即价值尺度和流通手段。价值尺度要把握:为什么;表现形式,价格和交换价值的区别,交换价值的表现形式。流通手段要把握:商品流通:表现形式,支付手段与流通手段的区别。
通货膨胀与通货紧缩需要储备的学科知识包括现象、原因、影响、对策以及纸币的发行规律等。
关于价值规律,重点把握价值、供求与价格之间的关系,区分决定和影响作用的不同,还需要把握其与市场经济的基本特征,交易原则之间的内在联系。此点是高考考查的重点
内容。企业要提高产品质量、实施“走出去战略”、整顿和规范市场经济秩序、经济结构调整等热点问题都与价值规律的作用有直接关系。
2.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经济制度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本部分由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经济制度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基本特征两部分内容组成,具体包括公有制是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基础、我国的经济制度、分配制度、市场经济
的一般特征、国家宏观调控、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基本特征。
把握我国的基本经济制度需要区分公有制与所有制、公有与国有、主导与主体三对概念,虽都是一字之差,含义却大不相同。
根据十六届三中全会的精神,对公有制的实现形式和非公有制经济的地位和作用有重大创新,需要予以特别关注。其中,我国的分配制度也根据十六大精神有所更新:
(1)确立劳动、资本、技术和管理等生产要素按贡献参与分配的原则。
(2)坚持效率优先、兼顾公平。
(3)初次分配注重效率,再分配注重公平。
对市场经济的一般特征要掌握其各点是什么、为什么,这对于我们观察市场经济中的现象具有广泛的应用价值,因此要能够记忆、理解和应用,尤其是我国加入“世贸”以后,
对市场经济基本特征的认识和把握也是社会发展的要求。
国家宏观调控要掌握的内容主要是市场调节的弱点和缺陷、国家宏观调控的任务和手段。教材对国家宏观调控的主要目标进行了修改,复习时学生也要注意。
3.企业和经营者
本部分由企业是巾-场的主体和企业的经营者两部分组成,具体包括企业及其作用、公司是企业的一种重要形式、国有大中型企业是国民经济的支柱、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国有
企业经营者的地位、企业经营者的素质。
关于企业这一知识点,学生在理解和应用上容易在企业和市场主体的关系上出现偏差:市场上从事交易活动的组织和个人,都是市场主体,企业是最重要的市场主体,不要误
解为只有企业才是市场主体;正确理解企业法人和法人代表,不要把法人代表误认为“法人”。
运用比较的方法分析股份有限公司和有限责任公司的不同点和共同点,股票价格的公式在教材中虽然是以小字出现的,也要认真阅读,弄清它们之间的经济联系。要侧重从国企改革的角度去把握国有大中型企业是国民经济的支柱,包括改革的重要性、方向、方针、改革进程发展的情况等。另外,为深化国有资产管理体制改革,国务院机构改革专门设立了国有资产监督管理委员会(简称国资委),对它的主要职责要有所了解。
在提高经济效益的途径上,可从宏观和微观两方面去把握;宏观上需要进行两个根本性转变:微观上除了教材所说一靠技术、二靠管理以外,还可以根据实际情况进行拓展,如
扩大规模、面向市场、名牌战略、搞好服务、正当竞争、塑造良好的企业形象和信誉等。
关于企业经营者的素质,基础知识上要把握企业经营者素质的内容、企业信誉和形象、正当竞争与不正当竞争等内容,还要注意与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规范市场经济秩序、国
企改革的联系。4.产业和劳动者
本部分由三大产业和劳动者的权利和义务两部分组成,具体包括三大产业的地位和作用、劳动者的权利和义务、劳动合同制度、我国的社会保障制度。
农业问题已扩展为“三农”问题,即农业、农村、农民的问题,既是教材的重点,也是目前我国社会的重点和热点问题,根据十六大精神,此部分需要注意的变化有: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发挥城市对农村的带动作用。 要把工业是国民经济主导的基础知识放到新型工业化道路的问题中去复习。
我国第三产业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相对还比较低,随着经济结构调整步伐的力n快,第三产业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和作用将越来越突出,因此这个问题已成为近几年高考考核的重点,它与经济结构调整、解决下岗和就业、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三农”问题等都有着密切的内在联系。
关于劳动者要把握劳动者主要权利和义务的基本内容以及二者的关系,从和现实的联系上看,要重点把握提高劳动者素质的问题,包括道德素质和技能素质,尤其是关于提高劳动者职业技能的重要性。另外,它和就业、人力资源发挥、劳动纠纷问题等都有内在联系。
劳动合同制度重点把握订立的原则、意义。随着我国劳动用工制度的改革、劳动纠纷的增多、我国法律法规的健全与完善,劳动合同制度同每个劳动者都有直接的联系。
我国社会保障制度中,容易混淆的是社会保险与商业保险,要注意加以区分。另外,复习时要注意与解决贫困人口、扩大就业问题相联系。
5.财政税收和纳税人
本部分由国民收入的分配与财政、税收与纳税人两部分组成,具体包括国民收入的分配、财政收入和支出、财政的作用、税收及其基本特征、我国税收的性质和作用、依法纳税是公民的基本义务。
衡量国民经济发展状况的综合指标,需要在社会总产品(总产值)、国民收入与国民生产总值、国内生产总值的比较中去把握。
财政与税收的作用在比较中把握,注意其区别。财政预算的过程体现国家权力机关的职能,因此可以和《政治常识》中人大的职权相联系。
需要注意的变化有:一个是财政收入,由于我国实行的“费改税政策”,因此目前主要是税、利、债三种形式,二是我国的费改税政策:农村税费改革,将农村的分配制度进一步纳入法治轨道,堵住加重农民负担的口子,是深化农村改革的重大步骤,是切实减轻农民负担的治本之策,是增加农民收入、提高农村生产力、促进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
的有效途径,是改善干群关系、党群关系,维护农村稳定的重要举措。
另外对财政赤字要能够运用辩证的观点去分析。
6.银行和储蓄者
本部分由我国的银行和公民的储蓄两部分组成,具体包括银行的产生、分类和职能、业务和作用、存款储蓄和作用、债券与商业保险。
重点把握中央银行的性质及职能,把握中央银行的职能时要注意和政治学部分国家职能、经济学部分国家宏观调控的知识综合起来进行复习。另外,有关银行利润、利率的知
识也需要很好地复习和掌握。
我国银行已成为发展经济和国民经济宏观调控的重要杠杆,我国为扩大内需实施的积极财政政策、稳健货币政策、正确消费政策都和银行的作用有直接联系。
对储蓄的作用,要能够运用辩证的、全面的观点去认识和理解。储蓄存款一方面反映了我国居民收入和生活水平的提高,但同时折射出我国当前经济发展中的一些问题。
债券与商业保险的复习要放到关系中去看,包括债券与股票,政府债券、金融债券、公司债券,商业保险与社会保险的关系,要用比较的方法,掌握它们的区别与联系。同时,如何投资理财使财产保值、增值,如何规避生活中的风险,都是当今社会经济生活中的热点问题。
7.商品服务市场和消费者
本部分由商品服务市场和家庭消费与消费者的合法权益两部分组成,具体包括商品服务市场的内容和特点、市场交易原则、家庭消费的内容、树立正确的消费观,依法保护消
费者的合法权益。
关于市场交易原则要把握原因、内容、每—一原则在市场经济中的地位,依据、如何遵守等内容。从与社会实际的联系看,我国要建立健全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现代市场
体系,就必须坚持市场交易原则,这体现了市场经济是法制经济与道德经济的统一,是遵循市场运行规律的必然要求,也是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题中之义,为此必须整顿和规范市场经济秩序,健全现代市场经济的社会信用体系,打破行业垄断和地区封锁,促进商品和生产要素在全国市场自由流动。
树立正确的消费观要把握生产与消费的关系原理、树立正确消费观的重要性以及正确消费观的内容。从与实际的联系看,本部分涉及消费对社会需求的拉动作用。
依法保护消费者的合法权益是教材重点、社会热点、学生联系实际紧密的交叉点,当然也就是高考考查的重点。
8.当代世界市场和我国的对外贸易
本部分由当代世界市场和对外贸易两部分组成,具体包括世界市场的形成和发展、经济全球化、世界性贸易与金融组织、外汇与汇率、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必须面向世界、对
外贸易的含义、主要内容、方式与作用、基本原则。关于经济全球化,要从含义、主要表现、产生原因、实质、影响、我国应如何应对及与政治多极化的关系等多方面去把握。
加入世贸组织后,对世贸组织规则的熟悉与利用以及对我国各方面改革提出的要求、三大产业如何应对挑战等都可能成为高考考查的问题。另外,复习中要注意其与政府机构
改革、“三农”、国企改革、经济全球化问题等的内在联系。
在外汇、汇率的问题上,要分清本币与外币的升值或跌落以及对经济的影响。还要注意我国市场经济在面向世界上与市场经济的基本特征、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市场机制与宏观调控、当代世界市场的新特点、世界经济的国际化、对外贸易等知识的内在联系。
对待贸易顺差与逆差,不仅要会辨别,还要能做辩证的分析,对其评价更应依据具体的条件而定。
我国对外贸易的原则和作用是重点,复习中要注意与我国与世界贸易与金融组织、世界市场与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经济全球、提高企业经济效益、国企改革、技术创新、“走出去战略”、国家的经济安全等知识点相联系。
⑸ 政治经济学和哲学的的基础知识有哪些
最初出现的资产阶级古典政治经济学,研究的是在资本主义制度下如何使财富增长以及财富的生产和分配的规律。例如,斯密的《国富论》就是把国民财富的性质及其产生和发展的条件作为研究对象的。小资产阶级政治经济学研究的是人口和财富的比例问题是人们的物质福利问题。资产阶级政治经济学由于它的阶级和时代的局限性,使得它们总是撇开财富的社会形式去研究财富的生产、分配和交换,研究物与物之间的关系。 马克思和恩格斯实现了政治经济学的伟大革命,科学地确立了政治经济学的研究对象,明确指出政治经济学的研究对象不是物,而是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是社会生产关系。社会生产关系的内在结构,即社会生产关系运动中生产和交换、分配、消费之间的关系,不是并列的,也不是互不相关的,而是辩证地运动着的。“生产既支配着与其他要素相对而言的生产自身,也支配着其他要素。”“一定的生产决定一定的消费、分配、交换和这些不同要素相互间的一定关系。”当然,生产就其单方面形式来说也决定于其他要素。但是,政治经济学对社会生产关系的研究,必须从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运动中去研究。 政治经济学是研究人类社会生产关系(经济关系)及其发展规律的科学。用马克思自己的话说,就是:“从最广的意义上说,是研究人类社会中支配物质资料的生产和交换的规律的科学”。在《资本论》第一卷序言中又指出:“我要在本书中研究的,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以及合同相适应的生产关系和交换关系”。为什么政治经济学要义研究生产关系为其研究对象呢? 1、物质资料的生产是政治经济学研究的出发点 ①、物质资料的生产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 我们知道,人们要生存,就要吃饭、穿衣、住房,就需要各种生活用品,但是,要得到这些东西,就要经过人们的生产活动,正如马克思所说:“任何民族,如果停止了劳动,不用说一年,就是几个星期,也要灭亡。”所以,物质资料的生产是社会生活的基础,也是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只有在这个基础上,人们才能从事政治、科学、艺术等其他方面的活动。这就是说,人类的一切活动都依赖于生产活动。因此,我们说:“人类的生产活动是最基本的实践活动,是决定其他一切活动的东西”。正因为如此,物质资料的生产就是政治经济学研究的出发点。 ②、生产过程三要素 人们要进行物质资料的生产,就必须具备三个条件:人的劳动、劳动对象、劳动资料。 人的劳动:就是指劳动者运用自己的体力和脑力改变自然使之适合人类需要的活动,或者可以说是劳动力的支出,也可以说是劳动是人的脑力和体力的耗费。这一要素是进行生产的主观条件。 劳动对象:就是指被劳动加工的一切东西。劳动对象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自然界原来就有的东西,如,原始森林中的树木,地下埋藏的矿石化石油等;另一类是以被人们加工过的东西,这一类也叫原材料,如织布厂用的棉纱,化工厂用的催化剂等。 劳动资料:也叫劳动手段,是指人们在劳动过程中,用来改造劳动对象的一切物质资料和物质条件。即除劳动对象以外的一切物质条件。它包括生产工具、生产建筑物、道路、河流、仓库等。在劳动资料中,起主导作用的是生产工具。生产工具的发展水平,是人类控制自然能力的尺度,是社会生产力发展水平的物质标志。正如马克思所说:“各种经济时代的区别,不在于生产什么,而在于怎样生产”。 从上述三要素,我们可以看出,任何一个生产过程,都是人使用劳动资料,对劳动对象进行加工的过程。劳动资料和劳动对象,我们把它们统称为生产资料,它是进行生产的客观条件。
⑹ 政治经济学基础知识
本门课程的目的:掌握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基本理论和观点,深刻认识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和社会主义生产关系的实质,把握反映社会化大生产客观要求的经济运行的一般规律,全面认识资本运行和社会主义经济运行的基本问题,把握经济全球化发展的大趋势,以及认识在这一趋势下世界经济发展的新变化与中国经济发展面临的新问题,从而科学认识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发展的历史进程。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共分七章,这七章的内容结构是:
第一章、导论。主要阐述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创立、发展以及研究对象等内容。
第二章、社会经济制度与经济运行的一般原理。包括社会经济制度的变革、社会经济的两种基本形态以及商品经济的基本原理等内容。中心是阐明马克思主义的劳动价值论。
第三章、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实质及其发展阶段。包括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实质,垄断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特征和资本主义发展的历史进程等内容。重点阐明马克思主义的剩余价值生产、实现理论和垄断资本主义理论。
第四章、资本的运行。包括资本运行的一般原理,垄断阶段的资本运行和垄断资本主义经济向国际范围扩展等内容。
第五章、社会主义生产关系的实质与经济制度。包括社会主义生产关系的实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经济制度以及社会主义个人收入分配制度等问题。
第六章、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和经济运行。包括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基本特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微观基础、运行基础,调控体系和保障体系等内容。
第七章、经济全球化与国际经济关系。包括经济全球化的客观趋势及其对世界经济的影响,经济全球化与中国经济的发展等内容。
⑺ 高一上期政治经济学知识梳理
高考政治主干知识归纳总结(经济学常识) 总起来不少 一本书那
⒈商品和商品经济
本部分是整个经济学的理论基础,由商品、货币、价值规律三部分内容组成。
商品包括商品和商品经济的含义、商品的基本属性,商品的价值量,货币包括货币的产生和本质、货币的职能、通货膨胀与通货紧缩、纸币的产生和发展:价值规律包括价值规律的内容和表现形式、价值规律的作用。
把握商品概念还要注意物品和商品转换的两个条件:一是劳动产品,二是必须用于交换。
商品的基本属性是使用价值和价值,除了要准确把握它们的定义外,还要明确它们与商品的关系,使用价值是商品的自然属性,是商品的非本质属性,因此,有使用价值的东西不一定是商品。使用价值反映的是人与物的关系,价值是商品的社会属性,是商品的本质属性,因此有价值的东西一定是商品,价值反映的是商品生产者之间互相交换劳动的关系,反映的是人与人的关系。二者之间是对立统一的关系,它们的对立表现在:含义不同;同商品的关系不同,在交换过程中二者必须分离,不能兼得,商品生产者要实现价值,必须让渡使用价值;消费者要获得使用价值,必须让渡价值;它们的统一表现在商品是使用价值和价值的统一体。这部分内容在高考中主要是考查使用价值、价值、商品三者之间的关系,另外,当前企业要面向市场、重视产品质量,其经济学依据也在这里。
商品的价值量涉及三对概念之间的关系:社会劳动生产率和个别劳动生产率,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和个别劳动时间;单位商品价值量和商品价值总量。这三对关系是复习时的重点和难点,因此一定要彻底弄清它们之间的内在联系,并通过不同类型的题目加以巩固。
货币的本质是一般等价物,如同商品、价值等概念,都体现了商品生产者之间的生产关系。对于货币的职能,重点把握两个基本职能,即价值尺度和流通手段。价值尺度要把握:为什么;表现形式,价格和交换价值的区别,交换价值的表现形式。流通手段要把握:商品流通:表现形式,支付手段与流通手段的区别。
通货膨胀与通货紧缩需要储备的学科知识包括现象、原因、影响、对策以及纸币的发行规律等。
关于价值规律,重点把握价值、供求与价格之间的关系,区分决定和影响作用的不同,还需要把握其与市场经济的基本特征,交易原则之间的内在联系。此点是高考考查的重点
内容。企业要提高产品质量、实施“走出去战略”、整顿和规范市场经济秩序、经济结构调整等热点问题都与价值规律的作用有直接关系。
2.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经济制度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本部分由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经济制度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基本特征两部分内容组成,具体包括公有制是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基础、我国的经济制度、分配制度、市场经济
的一般特征、国家宏观调控、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基本特征。
把握我国的基本经济制度需要区分公有制与所有制、公有与国有、主导与主体三对概念,虽都是一字之差,含义却大不相同。
根据十六届三中全会的精神,对公有制的实现形式和非公有制经济的地位和作用有重大创新,需要予以特别关注。其中,我国的分配制度也根据十六大精神有所更新:
(1)确立劳动、资本、技术和管理等生产要素按贡献参与分配的原则。
(2)坚持效率优先、兼顾公平。
(3)初次分配注重效率,再分配注重公平。
对市场经济的一般特征要掌握其各点是什么、为什么,这对于我们观察市场经济中的现象具有广泛的应用价值,因此要能够记忆、理解和应用,尤其是我国加入“世贸”以后,
对市场经济基本特征的认识和把握也是社会发展的要求。
国家宏观调控要掌握的内容主要是市场调节的弱点和缺陷、国家宏观调控的任务和手段。教材对国家宏观调控的主要目标进行了修改,复习时学生也要注意。
3.企业和经营者
本部分由企业是巾-场的主体和企业的经营者两部分组成,具体包括企业及其作用、公司是企业的一种重要形式、国有大中型企业是国民经济的支柱、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国有
企业经营者的地位、企业经营者的素质。
关于企业这一知识点,学生在理解和应用上容易在企业和市场主体的关系上出现偏差:市场上从事交易活动的组织和个人,都是市场主体,企业是最重要的市场主体,不要误
解为只有企业才是市场主体;正确理解企业法人和法人代表,不要把法人代表误认为“法人”。
运用比较的方法分析股份有限公司和有限责任公司的不同点和共同点,股票价格的公式在教材中虽然是以小字出现的,也要认真阅读,弄清它们之间的经济联系。要侧重从国企改革的角度去把握国有大中型企业是国民经济的支柱,包括改革的重要性、方向、方针、改革进程发展的情况等。另外,为深化国有资产管理体制改革,国务院机构改革专门设立了国有资产监督管理委员会(简称国资委),对它的主要职责要有所了解。
在提高经济效益的途径上,可从宏观和微观两方面去把握;宏观上需要进行两个根本性转变:微观上除了教材所说一靠技术、二靠管理以外,还可以根据实际情况进行拓展,如
扩大规模、面向市场、名牌战略、搞好服务、正当竞争、塑造良好的企业形象和信誉等。
关于企业经营者的素质,基础知识上要把握企业经营者素质的内容、企业信誉和形象、正当竞争与不正当竞争等内容,还要注意与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规范市场经济秩序、国
企改革的联系。4.产业和劳动者
本部分由三大产业和劳动者的权利和义务两部分组成,具体包括三大产业的地位和作用、劳动者的权利和义务、劳动合同制度、我国的社会保障制度。
农业问题已扩展为“三农”问题,即农业、农村、农民的问题,既是教材的重点,也是目前我国社会的重点和热点问题,根据十六大精神,此部分需要注意的变化有: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发挥城市对农村的带动作用。 要把工业是国民经济主导的基础知识放到新型工业化道路的问题中去复习。
我国第三产业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相对还比较低,随着经济结构调整步伐的力n快,第三产业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和作用将越来越突出,因此这个问题已成为近几年高考考核的重点,它与经济结构调整、解决下岗和就业、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三农”问题等都有着密切的内在联系。
关于劳动者要把握劳动者主要权利和义务的基本内容以及二者的关系,从和现实的联系上看,要重点把握提高劳动者素质的问题,包括道德素质和技能素质,尤其是关于提高劳动者职业技能的重要性。另外,它和就业、人力资源发挥、劳动纠纷问题等都有内在联系。
劳动合同制度重点把握订立的原则、意义。随着我国劳动用工制度的改革、劳动纠纷的增多、我国法律法规的健全与完善,劳动合同制度同每个劳动者都有直接的联系。
我国社会保障制度中,容易混淆的是社会保险与商业保险,要注意加以区分。另外,复习时要注意与解决贫困人口、扩大就业问题相联系。
5.财政税收和纳税人
本部分由国民收入的分配与财政、税收与纳税人两部分组成,具体包括国民收入的分配、财政收入和支出、财政的作用、税收及其基本特征、我国税收的性质和作用、依法纳税是公民的基本义务。
衡量国民经济发展状况的综合指标,需要在社会总产品(总产值)、国民收入与国民生产总值、国内生产总值的比较中去把握。
财政与税收的作用在比较中把握,注意其区别。财政预算的过程体现国家权力机关的职能,因此可以和《政治常识》中人大的职权相联系。
需要注意的变化有:一个是财政收入,由于我国实行的“费改税政策”,因此目前主要是税、利、债三种形式,二是我国的费改税政策:农村税费改革,将农村的分配制度进一步纳入法治轨道,堵住加重农民负担的口子,是深化农村改革的重大步骤,是切实减轻农民负担的治本之策,是增加农民收入、提高农村生产力、促进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
的有效途径,是改善干群关系、党群关系,维护农村稳定的重要举措。
另外对财政赤字要能够运用辩证的观点去分析。
6.银行和储蓄者
本部分由我国的银行和公民的储蓄两部分组成,具体包括银行的产生、分类和职能、业务和作用、存款储蓄和作用、债券与商业保险。
重点把握中央银行的性质及职能,把握中央银行的职能时要注意和政治学部分国家职能、经济学部分国家宏观调控的知识综合起来进行复习。另外,有关银行利润、利率的知
识也需要很好地复习和掌握。
我国银行已成为发展经济和国民经济宏观调控的重要杠杆,我国为扩大内需实施的积极财政政策、稳健货币政策、正确消费政策都和银行的作用有直接联系。
对储蓄的作用,要能够运用辩证的、全面的观点去认识和理解。储蓄存款一方面反映了我国居民收入和生活水平的提高,但同时折射出我国当前经济发展中的一些问题。
债券与商业保险的复习要放到关系中去看,包括债券与股票,政府债券、金融债券、公司债券,商业保险与社会保险的关系,要用比较的方法,掌握它们的区别与联系。同时,如何投资理财使财产保值、增值,如何规避生活中的风险,都是当今社会经济生活中的热点问题。
7.商品服务市场和消费者
本部分由商品服务市场和家庭消费与消费者的合法权益两部分组成,具体包括商品服务市场的内容和特点、市场交易原则、家庭消费的内容、树立正确的消费观,依法保护消
费者的合法权益。
关于市场交易原则要把握原因、内容、每—一原则在市场经济中的地位,依据、如何遵守等内容。从与社会实际的联系看,我国要建立健全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现代市场
体系,就必须坚持市场交易原则,这体现了市场经济是法制经济与道德经济的统一,是遵循市场运行规律的必然要求,也是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题中之义,为此必须整顿和规范市场经济秩序,健全现代市场经济的社会信用体系,打破行业垄断和地区封锁,促进商品和生产要素在全国市场自由流动。
树立正确的消费观要把握生产与消费的关系原理、树立正确消费观的重要性以及正确消费观的内容。从与实际的联系看,本部分涉及消费对社会需求的拉动作用。
依法保护消费者的合法权益是教材重点、社会热点、学生联系实际紧密的交叉点,当然也就是高考考查的重点。
8.当代世界市场和我国的对外贸易
本部分由当代世界市场和对外贸易两部分组成,具体包括世界市场的形成和发展、经济全球化、世界性贸易与金融组织、外汇与汇率、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必须面向世界、对
外贸易的含义、主要内容、方式与作用、基本原则。关于经济全球化,要从含义、主要表现、产生原因、实质、影响、我国应如何应对及与政治多极化的关系等多方面去把握。
加入世贸组织后,对世贸组织规则的熟悉与利用以及对我国各方面改革提出的要求、三大产业如何应对挑战等都可能成为高考考查的问题。另外,复习中要注意其与政府机构
改革、“三农”、国企改革、经济全球化问题等的内在联系。
在外汇、汇率的问题上,要分清本币与外币的升值或跌落以及对经济的影响。还要注意我国市场经济在面向世界上与市场经济的基本特征、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市场机制与宏观调控、当代世界市场的新特点、世界经济的国际化、对外贸易等知识的内在联系。
对待贸易顺差与逆差,不仅要会辨别,还要能做辩证的分析,对其评价更应依据具体的条件而定。
我国对外贸易的原则和作用是重点,复习中要注意与我国与世界贸易与金融组织、世界市场与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经济全球、提高企业经济效益、国企改革、技术创新、“走出去战略”、国家的经济安全等知识点相联系。 嘿嘿、、
⑻ 一道高中政治经济学常识的计算题
1单位的运输设备日本抄需要800工时,中国需要1200个工时
出口后换回中国服装,相当于中国生产服装单位数为1200/1000=1.2个单位的衣服
1.2单位的衣服如果都要日本自己生产的话,需要工时数为1.2*900=1080
日本多耗费的工时为1080-800=280个工时
⑼ 高中政治经济学知识点总结
《经济生活》知识要点总结
第一单元 生活与消费,包括三课:第一课 神奇的货币;第二课 多变的价格;第三课 多彩的消费,以及综合探究——正确对待金钱。
第一框“揭开货币的神秘面纱”的知识要点:
1.商品的定义及基本属性(提示:商品的定义主要强调它的交换特征;对商品的基本属性只要做一般性了解即可);
2.货币产生的原因及其本质;
3.货币的两个基本职能:价值尺度与流通手段(提示:为什么货币具有价值尺度职能只需要作一般了解即可);
4.纸币产生的原因、纸币的定义、纸币的优点(延伸:货币的历史:实物货币、金属货币、信用货币,其中前两者是商品货币;纸币一样具有价值尺度、储藏手段等职能);
5.纸币的发行规律及通货膨胀、通货紧缩
第二框“信用工具和外汇”的知识要点:
1.信用卡的含义及在使用上的特点和优点(提示:教材中指的是广义的信用卡);
2.支票的含义、类型及在使用上的特点
3.什么是外汇、汇率(提示:外汇定义中的支付手段是广义的;汇率就是货币买卖的价格;必须学会识别汇率升值与贬值;与其他物品一样,货币买卖的价格——汇率也由供求关系决定,主要是受购买力平价的影响);
4.为什么要保持人民币的币值稳定。
第二课 多变的价格,包括两框:影响价格的因素;价格变动的影响
第一框“影响价格的因素”的知识要点:
1.影响价格变动与差异的因素:直接与间接因素(提示:变动是时间维度,差异是空间维度;要知道间接因素是如何通过直接因素起作用);
2.供求关系对价格的影响,包括:需求扩大对价格的影响;需求缩小对价格的影响;供给扩大对价格的影响;供给缩小对价格的影响;
3.价格与价值的关系;
4.商品价值量的决定;
5.企业为什么要提高劳动生产率及社会劳动生产率对商品价值量的影响。
6.价值规律的内容及表现形式。(提示:第一目是重点)
第二框“价格变动的影响”的知识要点:
1.价格变动对生活的影响:商品价格变动与商品购买量之间的一般规律(提示:需求法则是针对同一时间而言的,必须假定所有其他因素保持不变);不同商品的需求量对价格变动的反应程度不同;替代商品与互补商品价格变动对商品需求量的影响
2.价格变动对生产的影响:调节生产;提高劳动生产率;生产适销对路的高质量产品。
第三课 多彩的消费
第一框“消费及其类型”的知识要点有:
1.收入水平对消费的影响:当前收入水平,未来收入水平及居民收入差距对消费的影响
2.物价水平对消费水平的影响(提示:源于名义收入与实际收入);
3.钱货两清的消费、贷款消费、租赁消费的含义、区别及各自的适用范围
4.消费结构变化的一般规律;
5.什么是恩格尔系数及恩格尔系数大小变化的含义。
第二框“树立正确的消费观”的知识要点:
1.从众心理、求异心理、攀比心理及求实心理所引发的消费现象的表现及对它们的评价(提示:如何区分从众与攀比);
2.若干值得倡导的消费原则:量入为出,适度消费(提示:它与提倡贷款消费矛盾吗?);避免盲从,理性消费;保护环境,绿色消费;勤俭节约,艰苦奋斗(提示:与鼓励消费矛盾吗?)。
第二单元 生产、劳动与经营,包括:第四课 生产与经济制度;第五课 企业和劳动者;第六课 投资的选择;以及综合探究——做好就业与自主创业的准备。
第四课 生产与经济制度,包括两框:发展生产、满足消费;我国的基本经济制度。
第一框“发展生产、满足消费”的知识要点有:
1.生产对消费的决定性作用:生产决定消费的对象;生产决定消费的方式;生产决定消费的质量和水平;生产为消费创造动力;
2.消费对生产的反作用:消费是生产的目的;消费对生产的导向作用;消费对劳动力再生产的作用;
3.大力发展生产力的原因及意义(提示: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主要矛盾的准确表述);
4.如何大力发展生产力: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发展科技、培养人才;改革落后的生产关系。
第二框“我国的基本经济制度”的知识要点有:
1.公有制经济的地位;
2.国有经济、集体经济的含义、作用;
3.混合所有制经济;
4.公有制的实现形式及准确理解公有制的主体地位;
5.个体经济、私营经济、外资经济的含义、作用;
6.公有制与非公有制经济的关系;
7.坚持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的原因。
第五课“企业和劳动者”包括两框:公司的经营;新时代的劳动者
第一框“公司的经营”的知识要点有:
1.公司的特点;
2.有限责任公司及股份有限公司的异同
3.公司的组织机构;
4.国有企业为什么要以公司制为方向;
5.公司经营成功的主要因素:制定正确的经营战略;依靠技术进步和科学管理,形成竞争优势;诚信经营;
6.企业兼并与破产。
第二框“新时代的劳动者” 的知识要点有:
1.劳动的意义;
2.就业的作用;
3.我国的就业问题;
4.如何解决我国的就业问题:国家该怎么做;劳动者自己该怎么做;
5.正确的择业就业观:自主择业、竞争就业、职业平等、多种方式就业;
6.劳动者享有的主要权利;
7.如何维护劳动者的权益:包括国家如何维护劳动者权益;劳动者本人合法维护自己的权益。
第六课“投资的选择”包括两框:储蓄存款和商业银行;股票、债券和保险。
第一框“储蓄存款和商业银行”的知识要点有:
1.储蓄存款的含义;
2.我国主要的储蓄机构(延伸:究竟什么是商业银行;我国的信用社);
3.利息的含义及计算;
4.活期储蓄、定期储蓄的区别;
5.商业银行的含义及其主要业务。
第二框“股票、债券和保险” 的知识要点有:
1.股票的含义、特点及股东的主要权利;
2.股票投资收入的来源及特点;
3.国债、金融债券及企业债券的特点(延伸:从流动性、收益性、安全性总结储蓄、股票及债券的特征);
4.保险的含义及保险业务的种类(提示:严格说来保险不是投资)。
5.订立保险合同的原则。
第三单元 收入与分配,包括:第七课:个人收入的分配;第八课:国家收入的分配;第九课:征税和纳税;以及综合探究——讲求效率,维护公平。
第七课“个人收入的分配”,包括两个框题:“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以及“兼顾效率与公平”。
第一框“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知识要点有:
1.按劳分配的内容、必然性;
2.按劳分配的作用、意义;
3.按生产要素分配的含义(延伸:按个体劳动成果分配也是按要素分配。提示:不要对按要素分配作进一步的分类,如劳动收入与非劳动收入);
4.确立按生产要素分配的意义。
第二框“兼顾效率与公平” 的知识要点有:
1.效率的含义、收入分配方式对效率的影响;
2.公平的含义及社会主义为什么要重视收入公平分配;
3.公平与效率的辩证关系;
4.效率优先、兼顾公平的含义及为什么要效率优先;
5.如何兼顾效率与公平
第八课“国家收入的分配” 包括两个框“财政收入和支出”及“财政的巨大作用”。
第一框“财政收入和支出”的知识要点有:
1.财政收入的种类
2.影响财政收入高低的因素;
3.财政支出的种类;
4.财政收入与财政支出的对比关系
第二框“财政的巨大作用” 的知识要点有:
1.集中力量办大事的表现:促进资源合理配置;促进经济平稳运行;促进经济发展;
2.人民生活有保障的表现:财政是国家政权的物质保证;财政是社会公共服务体系的物质保证;财政具有促进收入公平分配的再分配作用;
3、财政政策如何正确运用:经济不景气时如何运用;经济过热时又如何运用。
第九课“征税和纳税”,包括两框:“税收及其种类”及“依法纳税”。
第一框“税收及其种类”的知识要点有:
1.税收的含义及特征;
2.增值税的内容、优点(提示:不要求掌握计算);
3.个人所得税的含义、特点、作用。(800到1600元)
第二框“依法纳税” 的知识要点有:
1.纳税人和负税人的区别;
2.偷税、欠税、骗税、抗税的表现及其处罚。
第四单元“面对市场经济”包括:第十课:走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第十一课:小康社会的经济建设;第十二课:经济全球化与对外开放;以及综合探究——经济全球化与中国。
第十课“走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包括两个框“市场配置资源”;“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第一框“市场配置资源”的知识要点有:
1.为什么要合理配置资源(延伸:经济学的定义——研究资源的有效配置);
2.市场是如何配置资源的(提示:强调价格、供求两个机制);
3.市场调节的两大优点(提示:不要忽视它,不能把它与2混淆);
4.如何规范市场秩序:市场规则、社会信用制度。
5.市场调节的局限性(提示:究竟什么是公共物品。)。
第二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的知识要点有:
1.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含义和基本特征;
2.我国宏观调控的目标:促进经济增长、增加就业、稳定物价、保持国际收支平衡。
3.我国宏观调控的手段:经济手段、法律手段、行政手段(提示:多挖掘经济手段中的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
第十一课“小康社会的经济建设” 包括两个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经济目标”;“促进小康社会经济发展”。
第一框题“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经济目标”的知识要点有:
1.总体小康的微观和宏观表现;
2.总体小康水平是低水平的、不全面的、发展不平衡的;
3.为什么要提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
4.建设全面小康社会的经济目标。
第二框题“促进小康社会经济发展” 的知识要点有:
1.为什么要坚持科学发展观(延伸:国内生产总值的准确计算;没有发展的增长是什么意思:经济增长是指产量或生产能力的扩大;经济发展是指在经济增长的基础上发生的结构性、体制性变化);
2.科学发展观的内涵: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3.科学发展观的主旨;
4.如何促进经济持续协调发展:走新型工业化道路、优化产业结构、统筹城乡、统筹区域发展。
第十二课“经济全球化与对外开放” 包括两个框题:“面对经济全球化”和“积极参与国际经济竞争与合作”。
第一框“面对经济全球化”的知识要点有:
1.经济全球化的含义;
2.经济全球化主要表现:生产全球化、贸易全球化、资本全球化(提示:比较优势要学会计算);
3.经济全球化的载体:跨国公司;
4.经济全球化的利弊影响;
5.经济全球化的实质;
6.发展中国家应对经济全球化的态度。
第二框“积极参与国际经济竞争与合作” 的知识要点有:
1.世界贸易组织的作用;
2.世界贸易组织的基本原则;
3.加入世界贸易组织给我国带来的机遇与挑战;
4.对外开放是长期基本国策;
5.对外开放在当前的基本格局:全方位、宽领域、多层次;
6.全面提高对外开放水平的必要性及战略措施;
7.“引进来”与“走出去”相结合战略的内容;
8.对外开放必须坚持的原则:独立自主、自力更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