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西藏比较著名的文学刊物有些什么
藏文/官方
《章恰尔》
《西藏文艺》
《岗坚麦朵》
藏文/民间(包括寺办、团体办、私人办)
《奔比东达》
《萨文》
《雪域文苑》
《夏董日》等几乎每县有3到4个民间文学期刊,但多数不能定时出版,
② 李知宝的媒体报道
《拉萨晚报》报头题字之谜
—纪念《拉萨晚报》创刊二十周年
文/李知宝
“结体严谨、姿态灵动、丰满浑穆、含蓄温润”,这是广大读者和书画家们对《拉萨晚报》报头题字的最好评价。
然而,“拉萨晚报”这几个让书画家和广大读者喜爱的大字究竟是何人所书,二十年来,却一直是个谜。
其实,《拉萨晚报》汉文版的报头题字从创刊至今,已先后更换过三次了。首先为《拉萨晚报》创刊号题写刊名的是李文珊,此后不久,又由原西藏自治区党委副书记丹增同志题写了新的报头。
由于创刊初期的《拉萨晚报》印刷条件有限,还处在沿用古人毕升发明的活字印刷阶段,报头与图片都是采用照相制版术制成铅板,与文字部分拼版后再上机器印刷的。因铅板硬度有限,加上油墨的污渍,连续使用一段时间后,报头题字便会出现增粗、变形现象,时间一长,原来的题字就已变得面目全非了。
当年,我在晚报社任美术编辑,看到这种情况,便向领导建议更换一个新的报头。我认为,作为报头题字,不但要有传统书法艺术的美感,体现出中华民族博大精深的文化底蕴,而且要有时代精神,符合雅俗共赏的原则。时任中央美术学院名誉院长、中国文联副主席、中国美协主席的吴作人先生,其绘画艺术已达登峰造极之境,其书法则流畅而厚重,兼有阿娜与浑厚之美,做到了高雅与平易的统一。如能得到他的题字,那《拉萨晚报》的报头,定会在全国晚报的行列中,一花独放,傲视群芳的。吴作人先生是西藏美协主席、著名画家韩书力同志就读中央美院研究生时的导师,于是,我便向韩书力同志求助,请他出面求他的恩师吴作人先生为晚报惠赐墨宝。
韩书力同志通过吴老的夫人、著名画家萧淑芳帮忙,几经周折,终于求到了吴老题写的“拉萨晚报”四字。这四个字书写在一张约20×10厘米大小的宣纸上,横幅,由左至右书写,“报”字后竖式署名“作人”二字,并铃有一方“吴”字朱砂印章。据说,当时吴老题字的时价已高达每字三千元,我拿到这帧墨痕犹湿的墨宝时,心中非常激动。据我所知,吴作人先生1908年生于江苏苏州,原籍安徽省泾县。1928年入南京中央大学艺术系,在徐悲鸿工作室学画,次年赴欧深造,先后考入巴黎高等美术学校西蒙教授工作室、比利时皇家美术学院,开始专攻油画,四十年代以后又致力于国画创作和书法艺术。几十年来,曾先后到亚洲、欧洲、美洲的二十多个国家访问讲学并展出作品,早已蜚声海外。他自动受家庭薰陶,书法是他的日常必修课。他认为,书法要取法乎上,高屋建瓴,远溯书法之源,识其嬗递之由;务必临摹原拓本,千万不要临二手。因为任何人的临摹都掺入己意,如吴昌硕临《石鼓文》最负盛名,但已非朴质风貌。我们试观作人先生临摹的籀篆,即深得原拓意蕴而又突现其个人风格。他早年在罗浮宫临摹油画、在敦煌临摹壁画都不是依样画葫芦,而是当作写生对象,取舍自由。临摹碑帖亦复如此,并非全文从头写到尾,而是兴之所至,若有不称意的字还可多写几遍。可以看出其滴水穿石、铁杵磨针的工夫,源于坚韧不拔的毅力。
他在谈到书画的笔法时说:“为什么草字不容易写好?问题在往往失之草率。要写好须运笔稳而慢,齐白石老人画虾,须芒线条极细而流畅,非运笔如飞,而是用中锋缓慢地使颖尖划过纸面,达到柔中寓刚,力透纸背,非功力湛深不足以臻此境界”。这一番精辟议论实际上是吴先生的切身体会,他作书画仅偶使硬毫外,一般喜用饱含水墨的羊毫,将腕力运集颖端,化柔毫为劲锋,笔力千钧,墨韵万重,充满了力度和厚度。
我们看到的作人先生的国画,大多数配以篆书和行书款识,字与画相互呼应。尤其他的大幅书法作品,行草挥洒裕如,若天马行空,恣肆奔放;篆书融周秦汉魏于一炉,庄重雍穆,意态奇崛,神韵独具;偶作擘窠大字,似石雕铁铸,仿佛他笔底的莽原奔牦,桀骜不羁,气吞山岳。历代名家篆书各领风骚,但有如此腕力者却不多见。
吴作人先生不仅是书画家、教育家,又是学者、诗人。平生所作大量诗词,格律严谨,意境邃逸,感情真挚,状物抒情,咸臻隽妙。陈衡恪(师曾)说中国文人画有三要素:一、人品;二、天才;三、学问。这对吴先生完全适合。他对祖国、对艺术的无限忠诚,历险不惊、百折不回的毅力,超然物外,不随波逐流的情操,海纳百川、有容乃大的品格,决定了他的书法与绘画无丝毫尘俗之气,既是阳春白雪,又平易近人,为广大人民所喜爱。
当时,作人先生已是78岁高龄之人,他能如此认真、及时地为一个边远地区的小报题写报头,实在是感人至深,难能可贵,可钦可佩。当时,我立即写了一份次日更换新报头的“本报重要启事”,刊登在次日晚报的头版上。但是,当时主管晚报的一位领导见到报上的启事后,认为更换新报头的时机还不成熟,于是,刊登启事后的第二天,晚报并未更换吴作人先生题写的报头,给读者留下了一个“不解之谜”。
转眼到了第二年的夏天,晚报社从市政府大楼搬迁到了现在的社址——拉萨七一农机厂内,原来的报头题字也已被反复修改得面目全非,到了不得不更换新报头的时候了。因为有了上一次的经验和其它方面的原因,这次我们没有发表什么“重要启事”,于1987年月日这一天,悄悄地更换了由作人先生题字的新报头,作人先生题写的报头经过一年多的沉寂后,终于问世了!看着那四个丰满、遒劲、浑穆、灵动的大字,心情无限的慰籍,感到《拉萨晚报》有了一种崭新的面貌,充满了蓬勃向上的精神。
在吴作人先生的艺术生涯中,他曾为各种刊物,斋馆厅堂留下过不少墨迹,但为党报题写报头,却是唯一的一次。因此,这件墨宝才更为珍贵。据专家估计,这件墨宝的原件如今的价值已达二十余万余元人民币了。然而,当年我们在考虑付给作人先生报酬时,想到的是去八廓街选购一份较有纪念意义的“古董”送给他。但我与韩书力同志在八廓街转了三天也未找到一件合意的物件,无奈之中,只好由我以晚报的名义给作人先生写了一封感谢信并寄去100元人民币算是付给作者的稿酬。
如今,作人先生已经仙逝,晚报也已走过了二十个春秋岁月,进入了激光照排的数码时代,作人先生为我们题写的《拉萨晚报》报头还依然清晰如初,似乎墨痕犹湿,总觉得他并未离我们而去。从“拉萨晚报”四个丰满、遒劲、浑穆、灵动的大字,使我联想到先生笔下的牦牛、骆驼、雄鹰、熊猫、玄鹄等,皆被赋予永恒的生命。李白诗序:“夫天地者万物之逆旅,光阴者百代之过客”。人的生涯,即使寿届耄耋期颐,相对宇宙之无限,不过一瞬而已。然而历代杰出的文学家、艺术家的伟大创造,却永远活在人们心里。吴作人先生题写的《拉萨晚报》报头,无疑与他的精粹作品一样同垂不朽。
瑶人及卜·李知宝和他的岩彩画
。韩书力
瑶人及卜有个“官名”叫李知宝,他从湘南瑶山走到雪域高原快三十年了。如今,知宝已是西藏画派中的一位重要画家。然而,就是他,却差点没有出生的可能。
知宝的外公是个汉人,重男轻女的思想非常严重。生了两个女儿后,见第三胎生的又是一个丫头,大怒,命人将婴儿投入尿桶中溺死。幸而外婆母性使然,让人将婴儿包起,放在山间小路上,希望能遇上一位过路人,救这可怜的小孩一命。
天无绝人之路,一位外出烧炭的瑶家女子恰好路过此地,救起了这个被人遗弃在荒野的女婴,抱回家中悉心抚养,终于长大成人,结婚生子,于是,才有了如今的及卜·李知宝。
知宝的家乡在湖南江华的大瑶山里,至今还未通公路。顺着潺潺流淌的小溪往大山里走,路旁是藤箩缠绕的参天古树,猿猴不时攀援其上,发出呦呦呜呜的啼声,有山鸡麂子野猪豺狼虎豹不时出没林间,走上半天也碰不上一个人影,如此一直走到太阳落山,溪水变成山泉方才到家。
就是这么个山沟角落的瑶人,又是凭借什么力量走出大山的?他不仅走出了大山,而且走得很远,很远,一直走到了更高更远的世界屋脊的喜玛拉雅山去了呢?
也许是因为知宝的母亲是被好心人捡回家中抚养成人的,从小便在心底种下了一颗善良的种子,因此,成年后的她便非常地乐善好施。
如果有过往行人天黑需要进寨借宿时,寨里的人总是把客人往知宝的家里推,知宝的父母们也不问来者是何许人,照例按瑶人的最好礼遇予以招待。待知宝懂事时,又时常有不知何地的大学生来山区考察,探矿,采集标本。这些有男有女穿裙子(身上不怕冷)又穿袜子(脚上怕冷)的汉人,无一例外地又挤在知宝家的土墙屋里住。瑶人的房屋一般都是木质结构,木皮盖顶的吊脚楼,不知什么原因,唯独知宝家的房子是用黄泥夯成的土墙屋。那些年轻的汉人在知宝的堂屋里打上地铺,男女住在一起,女的靠里,男的在外,把那些瑶人看得羞死了。
这样,年复一年,日复一日,不断地有外地的人们来到瑶寨,并且总是在知宝家的堂屋里用稻草打地铺住下。白天,他们外出满山乱转。有人说,这些人是探矿的。还说知宝的屋檐下有银子,只是埋得太深,不容易挖出来。天黑的时候,这些人又回来。他们吃猪肉时不吃皮,还剥一种黑皮子的水果吃。多少年后,知宝到长沙读书,才知道那东西叫香蕉,而且是不新鲜皮变黑了的香蕉。
夜晚,在松明火把的照耀下,那些很有学问的汉人便给知宝讲外面的世界,讲地球是圆的,而且老围着太阳公转。那时的瑶族老人还一直相信大地是平的,上面盖了个大锅盖。太阳下山后,在人们熟睡时,又偷偷跑回原来的地方,第二天又去周游世界。听了这些外地人的说法,老人们还是半信半疑的,还说怎么没看见太阳从西边出来呢?知宝却在这些人带来的仪器里,知道了当地的海拔是1800米,知道了指南针,知道了北斗星和北极星,知道了大小熊星座和牛郎织女,还知道了树子的年轮和雷电风云。
外面的世界是什么样的?瑶人的祖训是人往高处走,水往低处流,人死后也要找一个与远处最高山峰相对的地方安息。这种远走高飞思想的沾溉,无疑成为知宝后来远赴雪域高原的原始动力。
知宝的家山有许多被山洪洗刷得干干净净的大青石板,山涧中还有些五彩的小石头,硬度很低,知宝便用这些石头在石板上涂鸦。他儿时在故乡当牧童时,在躲雨的岩洞里,用彩石随意画的一些图形,还差点被考古人员认为是古代人画的岩画哩。
1969年12月,瑶人及卜·李知宝终于第一次走出了瑶山,来到贵州当兵。在部队时,他有幸被团长发现,从生产连队里调到团部工作,当了几年团部的文书。在团部,他与那些来自美术院校的军旅画家相识,并在他们的指导下,学了些素描速写的基本知识,又借着采购办公文具的机会,在贵阳市的图书馆里借阅了不少美术书籍。其中一本叫《怎样画人像》,是水彩画家哈定早期的著作。那时没有复印机,知宝就用半透明的纸,照着上面的字和图形,硬是将一本书从头到尾描摹下来,装订成一册绝版书。
在部队里,他没有虚度年华。学射击、投弹,又学写作,学画画,这为他后来考入大学美术专业起到了关键的作用。
1976年,知宝从湖南师范大学美术系毕业。鬼使神差,他向校方递交了去西藏工作的申请。就这样,他就成为一直活跃在西藏画坛上的一位瑶人画家。
去年,知宝参加了“雪域彩练——西藏当代绘画邀请展”,在从北京中国美术馆到上海、广州和深圳几家美术馆的展览活动中,让人们对西藏画派的成员和作品有了一个比较客观的了解,同时,也领略了知宝在西藏画派中的个人风格和作品面貌,并由此获得广大观众的赞赏与认同。
知宝原先的艺术状况属于比较宽阔的路子,他有扎实的造型基础,画过油画,热爱水彩,又从水墨入手进入工笔重彩画领域,对现代绘画中平面构成因素的研究,使他在工笔重彩画的创作中,注入了较多的现代意识。在上世纪90年代初之前,知宝曾尝试过多种材料的运用和对绘画艺术的表现方式,正是他比较宽阔的艺术基础和意欲向未知境地探寻艺术取向的理想,使得他不愿意也不能够停留在已有的“定位”中,他在谋求自己艺术转变并重新定位的契机。
这个契机,在1994年底的一次偶然的机遇中到来了。一次,他在考察一处古迹的时候,发现了一堆西藏古代画师们遗存的天然矿物质颜料,其中还夹杂着一些褐黄色的泥土,知宝用这些颜料在画布上制作出一些具有斑驳肌理的底子,然后颠来倒去地观看。他用儿时狩猎的经验,通过画面中的偶然的痕迹与心中经验图式的际遇,捕捉并创造出自己需要的形象。因为知宝长期在西藏工作,藏传佛教绘画的影响已经渗透到他的每一根神经,在他的人物画中,场景的现实性总是十分的淡漠,人物亦非生活中的写实,往往是记忆与想象的产物,且具有一种理想化的色彩,人和佛经常同处一方天地,显得十分的亲近,给人一种神秘虚幻却又真实亲切的感觉,表现了佛教圣地的人们“知足常乐”的情怀。
然而,正当知宝的创作渐入佳境之际,他从古寺的残桓断壁下拾取到的这些矿物颜料很快就用完了。他到处找寻新的替代品。藏族画师们用的传统颜料品种很少,如今的一些画师已在使用水粉和国画色等现代颜料,以弥补天然矿物色的不足。1995年,知宝在中国艺术博览会上,看到一家美术商社出售的天然矿物质颜料,温润沉稳,优雅清新。这种颜料装在透明的玻璃瓶中或装在透明的塑料袋中,深深浅浅,浓浓淡淡地摆放在一起。材质本身就已极具可视性的美感了。这些颜色的名称也让人觉得新奇,什么“赤口岩肌”、“岩古代紫”、“黑耀石末”、“密陀僧”等等,知宝一口气选购了一大堆沉甸甸的颜色。然而,这些具有粗细颗粒之分的东西,却不象平常我们用惯了的不分级的细粒子颜料那样易于驾驭,画出来的作品很容易象水粉画或油画,有时简直是一塌糊涂,这让知宝深感懊恼,有时几近气极败坏。2000年,事情终于有了转机,知宝有幸参加了国家文化部举办的中国岩彩画高级研究班的学习,得到了当今最具权威的岩彩画家和日本岩彩画老师的悉心指点,对矿物色有了全面、整体、深入的了解,并在班上完成了岩彩画创作的“处女作”《随形》。
知宝在岩彩画高研班上学习时,了解到岩彩的历史渊源,明白了岩彩是人类最古老最普遍的画材。当他回到西藏的时候,他又重新走进西藏寺院,走到寺院中那些用或粗或细的黑线,斑斑驳驳地勾勒着藏传佛教人物或山川河流、走兽飞禽,祥云瑞树的墙壁前,看着那些土红、土黄、土绿、土白、平铺成韵的壁画,浑厚地演奏着雪域远古时代的圣歌。当他远离尘世的浮噪与喧哗在夏鲁寺、白居寺、桑耶寺、托林寺和布达拉宫等寺院中缓缓漫步、用心浏览之际,他突然产生了一种奇妙的感觉,他的心情波澜起伏,感到了一种从未有过的充实与自信。那些以岩彩厚涂的壁画,在天顶,在回廊,在四壁,超越上千年的兵荒马乱与风雨沧桑,将宗教的神秘精神延续至今天,让我们仍可以穿越时空,在黑暗中凝神仰望。他终于明白了以往的困惑,找到了期待以久的觉悟,一种超越画种和材料限制的作画方法在他以后的实践中渐渐形成。他早年在大学里接受过的水彩、水粉、油画、工笔和写意国画的综合训练,终于以岩彩为契机获得了一种全新的融合。他从西藏民族民间绘画中获取养分,努力冲破封闭的思维框架和凝固的审美定式,有了一种可以渐别旧的载体而渐进新的未知领域的预感和希望。知宝的绘画终于走到了一个面向世界,走到了一个开放、自由、多元的现代绘画之中。
新的材料为更新作品的语言提供了契机,同时也更新了对完成作品的观察角度、思维方式及制作程序,最终获得全新的审美境界。在《守望》—画中,知宝借用西藏寺院壁画大面积使用红色的方式,采用丹子,红梅类水干色调贝类制成的粗糙胡粉,制做了一个有凹凸关系的底子,为天然珊瑚、银朱类红色发色,又借助涂抹了灰绿岩彩的金属箔的斑驳肌理,营造扑溯迷离的气氛,达到了艳而不俗的境界。
虽然知宝接受过学院的严格训练,但学院的清规戒律并未泯灭他的艺术天性,他主张率真而自由的发挥。在创作《远古时代的一个下午》时,画面完成时的原始状态是比较细密的一幅带有工笔重彩意味的作品,但知宝认为这太紧太累,也不能传达出远古时代那种历尽沧桑的感觉。于是,知宝大胆地将波光粼粼的圣湖水纹用蛤粉盖住,并用取自喜玛拉雅山麓的“雪域净土”和金属箔有序地破坏原已完成的画面,斑驳的痕迹复制了古代壁画的片断,繁复的肌理层层透出岩彩材质的美丽,质朴率真的人物造型传达出梦幻般的原始诗意,表现了人和世界之间内在的古老的交流。
及卜·李知宝去西藏最初当教师,后来做过编辑、记者,现为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西藏美协副主席,西藏书画院副院长,拉萨市文联主席。他的作品曾参加过不少国家级大型展览,并获得过金银铜等诸多奖项,但他并未就此止步。也许是知宝在他的童年时期就有用彩石在山涧岩石上涂鸦的经历,因此,他对岩彩有着一种特殊的情感。如今,他通过观照当代世界现代绘画研究的新成果和隐藏在古代艺术经典深处的材料与技法,特别是蕴含在西藏古代壁画中的材料与技术精华,就绘画材料与技法为课题展开了新的研究与实践,并以极大的兴趣去发现与采炼喜玛拉雅和念青唐古拉山那各色各样的晶石和“雪域净土”。我们期待着有一天,知宝忽然从雪域高原再次走来,让我们又一次看到他更多更好的新作。
在西藏用水墨作画的瑶人
文/阿望吉米
从及卜·李知宝踏上西藏这块土地上时,我就认识他了,并且有幸成为他的首批学生之一,三十年过去了,及卜·李知宝依然睿智幽默,甚至童心未泯。
著名画家刘勃舒评价:“李知宝是一位难得的一直坚持在雪域高原用水墨作画的画家,画得很潇洒,很有个性和感染力。”卢沉、周思聪看了李知宝的画后大加赞赏:“西藏有这么好的画家,真不容易。”国画大师黄胄的夫人、炎黄艺术馆馆长郑闻慧看到李知宝的巨幅彩墨作品《梦回秋岸》时,十分高兴,当即叫来工作人员和装裱师,嘱咐好好装裱,并将作品安排在馆内主厅显著位置,参加《情系西部》画展展出。在一次笔会上,上海著名画家陈琪见到李知宝的水墨画后,在一间小房子里找到他说:“我见过你的岩彩画,但没想到你的水墨画也画得这么好。”陈琪还对及卜·李知宝的书法赞赏有加,当场收藏了他的一件书法作品。
2004年,是及卜·李知宝的岩彩作品走出西藏之年,也是他的水墨画复兴之年。在经过近三十年的广收博取、融会贯通之后,他的水墨画以一种寓苍劲于流畅的笔墨性格,给人以直抒胸臆的率真感,再次向人们展示出他的艺术天赋和水墨画创作功底,一下子把自己纳入水墨画家行列。2004年底,国内一家美术机构一次就收藏了及卜·李知宝20余幅水墨作品,这无疑给正站在水墨画创作起跑线上的及卜·李知宝重重地推了一掌,助了一臂之力。
及卜·李知宝是瑶族人。及卜是瑶名,李知宝是“官名”为了方便,大家都习惯叫他李知宝。但一回到故乡,那里的人们便会自然而然地呼唤他的瑶名:及卜。
及卜·李知宝的故乡在湖南江华的大瑶山里,1976年他在湖南师大美术学院以优异成绩毕业,正当学院想让他留校执教时,他却以“不留城市去边疆”的凌云壮志,响应国家的号召,到西藏的一所中学里当了九年教师,又在晚报社当了九年记者,然后,才转到拉萨市文联,成为一名专业画家。
及卜·李知宝在拉萨中学任教期间,开办课外美术小组,带领一群热爱美术的学生在拉萨河谷写生,并时常将学生当模特,画了两百余张人物头像,后来他利用这些人物头像创作了一幅大型历史画《草原纪事》,参加了1991年的西藏美展荣获金奖,同年又荣获建党七十周年全国美展铜奖。在这之前,他还创作了水墨画《谁的首饰美》参加了全国六届美展,在往后的八届、九届美展和其它的一些国家大型美展中,他又以缜密细致的工笔画频频入选,成为西藏画坛上很具代表性的人物画家。
及卜·李知宝作画注重生活,他遍游雪域大地神山圣湖和祖国名川大岳,可谓行万里路,但他念念不忘的还是羌塘草原,“羌”是北方,“塘”是草地。进藏初年,他时常形单影只地深入藏北草原,看牧女唱歌,听牧童吹笛。那完全廻异于自己本民族和故乡的风俗民情及山川地貌,让及卜·李知宝觉得既新奇又感动。在此后的近三十年里,他一次次地走进草原,投宿于牧人的毡房内,成为他们的常客和朋友。
由于长时期地生活于西藏这块神奇的土地,他对藏民族的了解与认识,已远胜于那些来西藏采风,时间仓促的匆匆过客。在西藏,因受藏民族传统艺术的影响,大部分画家都醉心于唐卡、壁画的学习,从中汲取艺术养分,以期寻找到不同于内地艺术家们那种源自于中华民族博大精深的水墨底蕴而自然生发出的“意在笔先”、“轻墨落素”、“气韵俱盛、笔墨积微、真思卓然”的“功夫”。及卜·李知宝自小生活在江南瑶山,并于湖南师大接受过传统的中国水墨画教育,后又数次进京得到卢沉、周思聪两位名师的悉心指点,使他深深热爱水墨这一艺术样式,同时也使他对中国水墨画的“笔墨”艺术特征和中国绘画的民族文化精神有着清醒的认识。他曾说:绘画有共同的因素,又有特殊的要素,所以异彩纷呈。在形式上,中国画的特殊点,在于“笔墨”。笔墨是中国人表现自己艺术理想的抒写方式,是绘画的特殊与一般关系的体现,是画家所表现的特殊与一般关系的反映。“笔墨”集中地反映了中国艺术表现的高下、精粗,所以,我们可以说,离开“笔墨”,不成其为中国画,中国画是“不能舍弃笔墨”为本的。
鉴于此,及卜·李知宝在作画时,兵分两路,一路为重彩法,一路为水墨法。在这两种画法中,重彩部分侧重于表现具有浓郁宗教色彩意味的题材,技法上遵循西藏古代遗存的壁画技法浓抹厚涂并辅以各种金属箔和天然矿物色等材料,制作出一幅幅色彩斑斓的作品,在这种画法上,他善于将日本岩绘具的技法与西藏古老的壁画艺术融会贯通,创造出梦幻般的原始诗意,表现了人和世界之间内在的古老的交流。2004年刊登在《美术》杂志封面上的那幅《放飞吉祥》,便是他的精彩之作。
在水墨画中,他却谨遵古人法度,强调功能,“用笔使墨,笔极精巧”,“有韵有趣,形随笔立,笔寓于形。”他认为,中国画是一个平面空间,凡论意象、画法,无不有系于笔墨,不讲笔墨运用,是得不到“远意”的。所以,及卜·李知宝的作品,是很注重笔墨表现的,而且,他认为,从事水墨画的创作,画家的各种素养要求比起他的重彩画来,要高出许多。“笔墨”绝不仅仅是纯技术问题,要求水墨画家要富有人文精神,要求合情合理,以理节情。中国画的笔墨美,涵有普遍人性的要求,又是中国人的社会性,伦理性的心理感受与满足,并且,他认为中国水墨画的创作不应该脱离生活、脱离自然、脱离现实的人。所以,他的水墨画创作就有别于他的岩彩画所惯用的题材而直接描绘现实中的牧民生活,并将牧人表现得爽健、洒然和诗意,在笔墨线条上,既有豪纵飘逸,也有沉郁顿挫,从而使我们在他的作品中体味到画家本人的审美理想、气质、心灵乃至人格。石涛曾说:“借笔墨以写天地万物而淘泳乎我也。”我想,及卜·李知宝也正是借笔墨所具有的抒情写意性,在笔墨理法和由笔墨表现出的神气以及笔墨所传达出的气韵、气象中,灌注了个人的情感、意趣和思想,从而在运笔中出现种种变化,使得笔墨自身具有了千变万化的姿态。正是由于画家这些明显的个性特征,才使作品达到抒情、畅神、写意的目的。
因此,我们可以说,笔墨,既是及卜·李知宝水墨作品的灵魂,更是及卜·李知宝情系草原,执着归一的艺术之魂。
③ 藏北羌塘盆地索县至唐古拉山一带的地层及分区断裂特征
李尚林1 杨补旺2 袁华钵3 于景春1 赵寒冬4 李瑞清4 汪晓燕3
(1.国土资源部实物地质资料中心,北京 101149;2.内蒙古地质调查院,呼和浩特 010020;3.中国冶金地质勘查工程总局第一地质勘查院,北京 101601;4.中国地质大学,北京 100083)
摘要 在藏北羌塘盆地索县-唐古拉山一带,自北而南首次确定为三个地层区:华南地层大区羌北-昌都-兰坪地层区唐古拉-昌都分区、滇藏地层大区羌南-保山地层区索县-左贡地层分区和滇藏地层大区班公错-怒江地层区东恰错分区,其间被双湖-查吾拉-碧土-昌宁断裂带和班公错-怒江断裂带所分割。为区域地质研究提供了重要的实际资料。
关键词 藏北;唐古拉山;地层;断裂带
一、概述
藏北羌塘盆地索县至唐古拉山一带仅有1:100万地质调查简单路线穿越的资料,前人对研究区的地质认识多属于推断解释,并且认为是单一地层区[1~23]。笔者(2003~2005年)在藏北羌塘盆地1:25万仓来拉幅开展区域地质调查,根据研究区地层分布和发育特征、岩性及其组合、层序与接触关系、古生物组合和不同地质时期的建造特征,结合区域地质资料[23~37],将研究区自北而南划分为三个地层区:华南地层大区羌北-昌都-兰坪地层区唐古拉-昌都分区、滇藏地层大区羌南-保山地层区索县-左贡地层分区和滇藏地层大区班公错-怒江地层区东恰错分区(图1),其间被双湖-查吾拉-碧土-昌宁断裂带(F2)和班公错-怒江断裂带(F1)所分割(图1)。为认识区域构造古地理格局和地史演化提供了重要资料。
二、研究区地层系统概述
1.华南地层大区羌北—昌都—兰坪地层区唐古拉—昌都分区(表1)
图1 研究区位置图
Ⅰ—滇藏地层大区班公错-怒江地层区东恰错分区;Ⅱ—滇藏地层大区羌南 保山地层区索县-左贡分区;Ⅲ—华南地层大区羌北-昌都-兰坪地层区唐古拉-昌都地层分区;F1—班公错-怒江断裂带;F2—双湖查吾拉-碧土-昌宁断裂带
表1 研究区地层系统简表
唐古拉-昌都分区发育富含化石的以滨浅海相碳酸盐岩为主的下石炭统杂多群珊瑚河组和东风岭组,生物总体呈现华南暖水型化石面貌下侏罗统那底岗日组、中侏罗统雁石坪群雀莫错组、布曲组和夏里组的含火山岩碎屑的海相沉积地层直接覆盖于石炭系之上。古近系—新近系沱沱河组为陆相“磨拉石”泥石流沉积和査宝马组大陆性火山建造。
2.滇藏地层大区羌南-保山地层区索县-左贡地层分区(表1)
索县-左贡分区,在基底变质岩系之上发育上三叠统东达村组、“甲丕拉组”、“波里拉组”、“巴贡组”的“磨拉石”[37、41]——含震积岩海相沉积,东达村组中的菊石Paratibetites为喜马拉雅区所特有。中侏罗统查吾拉组的海相沉积[37]和古近系牛堡组的磨拉石建造,具有喜马拉雅地方种的生物分子。
3.滇藏地层大区班公错-怒江地层区东恰错分区(表1)
东恰错分区的上三叠统确哈拉群为深水相的浊流沉积,中侏罗统马里组为海陆交互相沉积和“吉匈达”混杂堆积岩,新近系康托组为磨拉石沉积。
三、分区断裂特征
1.班公错-怒江断裂带(F1)
该断裂带呈NWW—SEE向展布,是班公错-怒江断裂带与南羌塘地块的重要构造界线。该断裂由多条彼此近平行的大型断裂和断裂所夹持的断块组成,在研究区内的出露长度约50 km,最大宽度约5 km。区域资料表明,该断裂带沿走向延伸发育有蛇绿岩[39],其初始活动时间为早三叠世,晚侏罗世至早白垩世持续活动[5]。断块岩性复杂,其时代最老为前奥陶纪[40、41],最新为晚侏罗世。以班公错-怒江断裂带为界,它的南侧为班公错-怒江地层区东恰错分区,北侧为羌南-保山地层区索县-左贡分区。
2.双湖-查吾拉-碧土-昌宁断裂带(F2)
该断裂带多被白垩纪侵入岩所占据,断裂带对古生界、三叠系、侏罗系及古近系具有明显控制作用。它的南侧为滇藏地层大区羌南-保山地层区索县-左贡分区,北侧是华南地层大区羌北-昌都-兰坪地层区唐古拉-昌都地层分区。研究区地层发育不全,但各分区中发育的地层与区域上各分区中典型的地层均能够对比。
四、结论
在藏北羌塘盆地索县—唐古拉山一带,自北而南首次确定为三个地层区:华南地层大区羌北-昌都-兰坪地层区唐古拉-昌都分区、滇藏地层大区羌南-保山地层区索县-左贡地层分区和滇藏地层大区班公错-怒江地层区东恰错分区,其间被双湖-查吾拉-碧土-昌宁断裂带和班公错-怒江断裂带所分割。各分区发育各自的岩石地层组合和古生物组合,为区域地质研究提供重要的实际资料。
[1]西藏自治区地质矿产局.1993.西藏自治区区域地质志[M].北京:地质出版社,144~194
[2]西藏自治区地质矿产局.1997.西藏自治区岩石地层[M].武汉:中国地质大学出版社,19~58
[3]青海省地质矿产局.1991.青海省区域地质志[M].北京:地质出版社,159~188
[4]青海省地质矿产局.1997.青海省岩石地层[M].武汉:中国地质大学出版社,242~298
[5]中国地质调查局成都地质矿产研究所.2004.1:500000青藏高原及邻区地质图及说明书.成都:成都地图出版社
[6]王成善,伊海生.2001.西藏羌塘盆地地质演化与油气远景评价[m].北京:地质出版社,183~233
[7]蒋忠惕.1983.羌塘地区侏罗纪地层的若干问题[A].见:青藏高原地质文集[C],第3集.北京:地质出版社,87~111
[8]蒋忠惕.1994.青藏高原地区的特提斯性质、演化及区域构造发育特征[A].中国地质科学院562综合大队集刊(第11—12号)[C],115~119
[9]李才,和中华,杨德明.1996.西藏羌塘地区几个地质构造问题[J].世界地质,15(3):18~23
[10]黄继钧.2001.藏北羌塘盆地构造特征及演化[J].中国区域地质,20(2):178~186
[11]黄继钧.2000.羌塘盆地性质及构造演化[J].地质力学学报,6(4):58~66
[12]黄汲清,陈炳蔚.1987.中国及邻区特提斯海的演化[M].北京:地质出版社
[13]李廷栋,肖序常等.1985.略论青藏高原的地壳构造和地壳演化[J].大自然探讨,4(12):61~66
[14]李勇,王成善,伊海生等.2001.青藏高原中侏罗世—早白垩世羌塘复合型前陆盆地充填模式[J].沉积学报,19(1):1~8
[15]李勇,王成善,伊海生.2002.中生代羌塘前陆盆地充填序列及演化过程[J].地层学杂志,26(1):63~79
[16]刘增乾,徐宪,潘桂堂.1990.青藏高原大地构造与形成演化[M].北京:地质出版社,9~34
[17]王乃文.1985.青藏高原古生物地理与板块构造的探讨[J].中国地质科学院地质研究所所刊,第9号,1~28
[18]尹安.2001.喜马拉雅-青藏高原造山带地质演化——显生宙亚洲大陆生长.地球学报,193~230
[19]王鸿祯等.1990.中国及邻区构造古地理和生物古地理[M].武汉:中国地质大学出版社,1~125
[20]肖序常,王军.1998.青藏高原构造演化及隆升的简要评述[J].地质论评,44(4):372~381
[21]赵政璋,李永铁,叶和飞.2001.青藏高原羌塘盆地石油地质[M].北京:科学出版社,1~349
[22]白生海.1989.青海西南部海相侏罗纪地层新认识[J].地质论评,35(6):529~536
[23]郝子文,饶荣标,姚冬升等.1999.西南区区域地层[M].武汉:中国地质大学出版社,96~156
[24]刘世坤,吕敬.1988.羌塘地区海相下侏罗统新知[J].地层学杂志,12(2):133~135
[25]马孝达.1983.青南藏北海相侏罗系划分的讨论[A].见:青藏高原地质文集[C],第3集.北京:地质出版社,113~118
[26]沙金庚.1995.青海可可里西地区古生物[M].北京:科学出版社,175
[27]王乃文.1983.中国侏罗系特提斯地层学问题[A].见:青藏高原地质文集[C],第3集.北京:地质出版社,62~86
[28]吴瑞忠.胡承祖等.1985.藏北羌塘地区地层系统[A].见:青藏高原地质文集[C],第9集.北京:地质出版社,1~32
[29]徐钰林,万晓樵,苟宗海等.1990.西藏侏罗、白至、第三纪生物地层[m].武汉:中国地质大学出版社,1~56
[30]杨遵仪,阴家润.1988.青海省南部侏罗纪地层问题讨论[J].现代地质,(3):278~292
[31]阴家润.1989.青海南部侏罗纪雁石坪群中半碱水双壳类动物群及其古盐度分析[J].古生物学报,28(4):415~438
[32]阴家润.1988.唐古拉山北坡雁石坪群巴柔期双壳类动物群[J].地质论评,34(5):439~447
[33]阴家润.1987.唐古拉山北坡侏罗纪双壳类化石新材料[J].现代地质,(3+4):327~337
[34]顾知微.1962.中国的侏罗系和白里系[A].见:全国地层会议学术报告汇编[C].北京:科学出版社
[35]范和平,杨金泉,张平.1988.藏北地区的晚侏罗世地层[J].地层学杂志,12(1):66~70
[36]陈兰,伊海生,时志强.2002.羌塘盆地雁石坪地区侏罗纪沉积物特征与沉积环境[J].沉积与特提斯地质,22(3):80~84
[37]李尚林,王根厚,马伯永等.2005.藏东北巴县江绵乡上三叠统东达村组和“甲丕拉组”的沉积特征及其意义[J].地质通报,24(1):58~64
[38]李尚林,王根厚,胡敬仁等.2005.藏北聂荣县查吾拉区巴通阶与基底岩系的角度不整合及地质意义[J].地质通报,24(3):239~242
[39]王建平,刘彦明,李秋生等.2002.班公错—丁青蛇绿岩带东段侏罗纪盖层沉积的地层划分[J].地质通报,21(7):405~410
[40]鲁兵,刘池阳,刘忠等.2001.羌塘盆地的基底组成、结构特征及其意义[J].地震地质,23(4):581~587
[41]王根厚,贾建称,李尚林等.2004.藏东巴青县以北基底变质岩系的发现[J].地质通报,23(5~6):613~615
Strata & their Regionalization Fracture Characteristics fromsuoxian to Tanggulamountains of Qiangtang Basin,Northern Tibet
Shanglin Li,Buwang Yang,Huabo Yuan,Jingchun Yu,Handong Zhao,Ruiqing Li,Xiaoyan Wang
(1.National Geologicalsample Center,ministry of Land and Resources,Beijing 101149;2.Geologicalsurvey Institute of Innermongolia,Hohhot 010010;3.Chinametallurgical Geological Exploitation Engineering General Bureau First Geologicalsurvey Institute,Beijing 101601;4.China Geology University,Beijing 100083)
Abstract In Qiangtang Basin,Northern Tibet,stratigraphic regionalization fromsuoxian county to Tanggulamountain is initially recognized as consisting of threestratigraphic regionalization,from north tosouth as:Tanggula-Changsubarea of the Qiangbei-Chang-Lanpingstrati graphic area under thesouthern Chinastratigraphicsuper-division;Suoxian-Zuogongstratigraphicsubarea of the Qiangnan-Baoshanstratigraphic area under the Yunnan-Tibetstratigraphicsuper-division;East Qiangcuosubarea of the Bangong Co-Nujiangstratigrapic area under the Yunnan-Tibetstratigraphicsuper-division.They arespaced respectively byshuanghu-Chawola-BishiChangning fault zone and Bangong Co-Nujiang fault zone.These variousstrata provides important practical information for regional geologicalstudies.
Key words Northern Tibet;Tanggulamountains;stratigraphic regionaliztion;fault zone
④ 迪丽热巴的全名是什么
迪丽热巴原名迪丽热巴·迪力木拉提。
迪丽热巴(Dilraba),1992年6月3日出生于新疆乌鲁木齐市,中国内地影视女演员。
2013年5月,出演个人首部电视剧《阿娜尔罕》,并因饰演女主角阿娜尔罕受到关注;
2014年7月,出演古装玄幻电视剧《古剑奇谭》;同年12月获得中国时尚权力榜年度演艺圈新锐势力奖;
2015年2月,主演校园魔幻网络剧《逆光之恋》;同年因参演都市爱情电视剧《克拉恋人》走红,并凭借该剧获得2015年国剧盛典最受欢迎新人女演员;
2016年,主演古装仙侠剧《三生三世十里桃花》,同年获得2016中英电影节最佳新人奖;
2017年加盟浙江卫视《奔跑吧》第一季,并担任该季常驻MC。8月14日,主演古装剧《秦时丽人明月心》。
(4)羌塘文学杂志扩展阅读:
2018年10月11日,第12届金鹰节开幕式晚会官方宣布第12届金鹰节金鹰女神为迪丽热巴。
10月14日,凭借《漂亮的李慧珍》获得第29届中国电视金鹰奖观众喜爱的女演员、第12届中国金鹰电视艺术节最具人气女演员两项殊荣。10月17日,参与的“脱贫攻坚战——星光行动”大型公益项目在CCTV6电影频道及全网播出。
公益活动
1、2012年08月29日,迪丽热巴只身前往新疆某县福利儿童院看望当地的无依无靠、无人抚养的孤儿和残疾儿童,并谈及:”每一个孩子都应该被疼爱,献出点爱心,他们是我们的未来。“
2、2013年4月26日,迪丽热巴参加在北京召开《阿娜尔罕》央视首播新闻发布会,剧组全体主创心系雅安灾区,为震区捐款。
3、2014年10月16日,迪丽热巴通过”体验饥饿“的形式呼吁网友为生活在贫困山区的孩子、留守儿童提供营养加餐共同奉献一份力量。
4、2015年03月12日,迪丽热巴响应微公益号召,通过微博呼吁参与由中国绿化基金会保护自然行动发起的网络植树绿化项目;10月14日,迪丽热巴携同杨幂、刘恺威共同出任暖冬行动第五季爱心大使。暖冬行动持续至11月末,旨在为暖冬奔跑接力,让爱回归 。
5、2015年10月14日,迪丽热巴携同杨幂、刘恺威共同出任暖冬行动第五季爱心大使。暖冬行动持续至11月末,旨在为暖冬奔跑接力,让爱回归。
6、2016年01月13日,为帮助处于疾病、灾害、战争中的儿童,迪丽热巴参与联合国儿童基金会和路易威登发起的”MAKEAPROMISE“活动,并以“勾小指”手势分享承诺,用以支援急需帮助的儿童。
7、2018年10月17日,参与的“脱贫攻坚战——星光行动”大型公益项目在CCTV6电影频道及全网播出。
⑤ 急!西藏中路656号美华大厦703室,说是友声旅行社,是不是骗人的,有人去过吗
上海友声旅行社有限公司地址是在福州路707号,不在西藏中路656号美华大厦703室,恐怕是职业中介在捣鬼,一切小心以防受骗上当。
⑥ 关于保护环境的故事
故事一:
《千年井,不反唾 》
古时候,在我国江南某地有一个小官吏。一天,他接到一个出差的任务,是到当时的京城去送文件。他骑着一匹马匆匆上了路,傍晚,他歇宿在一个旅馆里。旅馆里有一口水井,井水冬暖夏凉,还有一丝淡淡的甘甜。小官吏喝着井水,感到旅途的辛劳减轻了不少。
这口井为南来北往的人增添了许多美好的回忆。但这个小官吏是个自私自利的人,第二天早上他离开旅馆时,顺手便把马吃剩下的残草败根倒在了水井里。
过了一个月左右,小官吏从京城办完事回来,又来到这家旅馆。他赶到这里时,天已完全黑了,经过一天的长途奔波,小官吏感到又累又渴,他便从水井里打水上来喝。由于天黑看不清水桶里的水,小官吏又渴得够呛,喝起水来如同牛饮一样,结果喝进去一根草杆。
草杆卡在小官吏的喉咙里,吞又吞不下,吐又吐不出,不一会儿,小官吏就一命呜呼了。而这草杆正是他前次来的时候,倒在水井里的。 古人为了吸取小官吏的教训,便告诫后人说:“千年井,不反唾。”这就是告诫人们不要弄脏水源的意思。
(6)羌塘文学杂志扩展阅读
人们一直以为地球上的海、陆、空是无穷尽的,所以从不担心把千万吨废气送到天空去,又把数以亿吨计的垃圾倒进海洋。大家都认为世界这么大,这一点废物算什么?我们错了,其实地球虽大,但生物只能在海拔8千米到海底11千米的范围内生活,而占了95%的生物都只能生存在中间约20千米的范围内,人竟肆意地从三方面来弄污这有限的生活环境。
海洋污染:主要是从油船与油井漏出来的原油,农田用的杀虫剂和化肥,工厂排出的污水,矿场流出的酸性溶液;它们使得大部分的海洋湖泊都受到污染,结果不但海洋生物受害,就是鸟类和人类也可能因吃了这些生物而中毒。 不仅仅是这些,一些农田为此受损。
陆地污染:垃圾的清理成了各大城市的重要问题,每天千万吨的垃圾中,好些是不能焚化或腐化的,如塑料、橡胶、玻璃、铝等废物。它们成了城市卫生的第一号敌人。
空气污染:这是最为直接与严重的了,主要来自工厂、汽车、发电厂等等放出的一氧化碳和硫化氢等,每天都有人因接触了这些污浊空气而染上呼吸器官或视觉器官的毛病。我们若仍然漠视专家的警告,将来一定会落到无半寸净土可住的地步。
环境污染是指人类直接或间接地向环境排放超过其自净能力的物质或能量,从而使环境的质量降低,对人类的生存与发展、生态系统和财产造成不利影响的现象。
⑦ 我想更多地了解关于保护野生生物的事
东北虎反偷猎公众教育与参与式保护项目
项目背景
中国是虎的发源地,在其长达200万年的生存和进化中,虎的分布逐步从中国扩散到印度、土耳其、俄罗斯的西伯利亚、东南亚以及中亚地区。1996年,国际野生生物保护学会在俄罗斯开展的全面调查显示,野生东北虎的数量约为350头左右。在中国,国际野生生物保护学会组织中、俄、美三方专家于1998~1999年间在吉林和黑龙江两省先后展开了野外调查。结果表明,中国境内东北虎仅剩不到15头并无“常住个体”,野生华南虎已消失或濒临灭绝,我们若不下决心,我们就不能保证华南虎的情况不在东北虎上发生。
冬季是最容易发现东北虎活动踪迹的季节,静静的深林里,皑皑的雪面上,东北虎那巨大、美丽的足印既显眼又神秘,即令人紧张,又令人激动。冬季又是野外巡护清山工作任务最重、最容易出成果的季节。目前中国的东北虎由于公路交通和生产活动,单只的老虎被分割在不同区域的山林中,呈片段化、岛屿化的倾向。而只有在发情期雌雄老虎才会相聚繁衍后代,片段化、岛屿化后,老虎相聚很难,这也是中国东北虎繁衍十分缓慢的一个原因。
目前老虎的活动区域都有人类的活动,东北虎的保护就显得困难和复杂。当地偷猎现象严重,一些不法份子用套猎、铗捕、堵洞穴、设陷阱等来进行偷猎活动。对大型兽类来说,最常见也是危害最大的就是铁丝套猎捕。猎具简单,携带方便,隐蔽性强,不易发现,给管理造成困难。另外设置套子数量多,常年放在山上,持续危害。铁丝套大多是用来套猎狍子、野猪等大中型兽类,有时虎在追赶野猪捕食过程中也会偶尔会误入圈套,甚至死亡。例如:1995年动机迎春林业局五泡林场29林班,有一个套野猪的铁丝套子套住了一只东北虎。最后导致这只虎的死亡。在珲春东北虎国家级自然保护区,2002年和2005年都发生过非法狩猎者用钢丝套猎杀东北虎和远东豹的违法犯罪案件。
同为国家一级保护动物,东北虎一直没有得到向大熊猫、藏羚羊、白暨豚等动物一样的重视。学会希望通过清套活动,可以切实保护野生动物资源,有效遏制和震慑乱捕滥猎等破坏野生动物资源的违法犯罪行为,杜绝和防止非法猎捕工具对野生动物的危害和伤害,进一步强化全社会保护野生动物资源、维护生态平衡意识,确保野生动物资源及国土生态安全。同时提高广大人民群众保护野生动物资源的意识,使更多的志愿者参与到东北虎及其野生动物保护事业中,了解并宣传保护事业,促进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良好环境。
项目目标
(1) 消除套子等非法狩猎工具,最大程度上消除其对东北虎及其狩猎的威胁;
(2) 通过此次活动对当地居民进行教育,遏制和震慑乱捕滥猎等破坏野生动物资源的违法犯罪活动;
(3) 使广大人民群众重新正确地认识东北虎以及认识到自己对保护东北虎的责任。
(4) 希望通过一系列的宣传活动,使保护区及其周遍当地能够理解并亲自参与东北虎的保护;并希望能通过宣传加大政府和国际组织对东北虎保护工作的资金和人力投入。
11重要奖项:中国边境野生生物卫士奖
中国的陆地国境线长达21000多公里,其中包含一系列独特的生态系统,是多种珍稀野生动物的家园。但在这些地区,野生动物却面临着非法盗猎与走私犯罪的威胁,而边境地区艰苦的执法环境更使得当地的保护工作及其复杂。2008年,WCS中国项目启动了中国第一个针对边境地区的野生生物执法保护的奖项——中国边境野生生物卫士奖。该奖项旨在激励、表彰打击盗猎、控制野生生物跨国界非法贸易,为中国野生生物保护做出重要贡献的集体和个人,促进边境地区相关人员在野生生物保护和执法工作上的交流,提高他们的野生生物保护和执法能力。
2008年12月,首届中国边境野生生物卫士奖最终评选出25名获奖者。获得相关执法设备等物质奖励之外,获奖者还参加了WCS在新疆举办的野生生物保护与执法培训,并赴柬埔寨、泰国、老挝三国进行考察,参观学习当地先进的野生生物保护与执法经验。
2009年10月,WCS启动了第二届中国边境野生生物卫士奖,最终评选出5名卓越卫士奖、5名杰出卫士奖以及15名优秀卫士奖获奖者。2010年1月25日的第二届“卫士奖”颁奖仪式被英国《卫报》誉为“奥所卡式的野生生物保护颁奖典礼”。
2009年10月24日,11月27日,2010年1月25日,WCS联合搜狐网先后三次举办公益访谈,呼吁公众拒绝消费野生生物制品,支持边境地区的野生生物执法保护。著名演员陶虹、知名导演冯小宁与著名节目主持人龚宁作为特邀嘉宾参加了访谈。
第二届“卫士奖”期间,知名导演冯小宁与著名节目主持人龚宁应邀担任WCS野生生物保护形象大使,与WCS一同呼吁更多公众关注我国的野生生物保护。西藏羌塘地区生物多样性保护项目(2007-2010)青藏高原西南部的羌塘地区是世界上最独特的景观之一,有着丰富和特有的野生动物资源。但是,该区域内持续增长的人口和家畜的数量,导致原先没有被人类利用的地区也开始被人类所利用。牧民们原来的帐篷换成了房屋,马匹也换成了摩托车。这些变化导致了羌塘地区的人——野生动物冲突的不断升级,包括家畜被捕杀、草场的竞争和野生动物栖息地的错位。家畜和野生动物活动区域的重叠同时也导致了它们之间疾病的传播。而且,新建成的青藏铁路直接连接了拉萨和北京,加速了羌塘地区的发展,该地区脆弱的生态系统所面临的环境压力越来越大。
该项目将通过政府部门间的合作,制定和加强执行相关的计划和政策。特别是本项目将推动制定一个项目区内全面的景观水平上的保护管理计划,并将被整合到关键经济部门的现有政策和发展计划中。这样,该项目将支持对该计划所需信息的收集,帮助建立必需的监测机制来跟踪保护的效果。该项目将和当地牧民合作,提高他们了解更多的保护信息,帮助他们发展可持续生产活动。
目前关于环境方面的政府和牧民的工作生产习惯的改变,将被结合到这个管理计划中,并受到培训项目的支持。培训、教育和宣传-中医药与濒危野生动物保护项目传统中医药是中国文化遗产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千百年来它为防病治病、提高人民的健康水平起到了相当重要且不可替代的作用。动物类中药是中医药的重要部分,有着悠久的历史。然而近十几年来,中医药中动物药的需求和濒危动物的保护产生了矛盾。以虎为例,尽管虎制品贸易被明令禁止,仍有不法之徒参与虎制品贸易,同时有不少人仍然相信虎制品的疗效,因此供需关系依然存在。中医药从业人员对于公众消费动物药起了重要的作用,WCS一直注重与中医药界的联系和合作,并把中医药界专家和相关权威人士以及中医药大学生作为宣传教育的主要对象。
WCS在ACCP项目的支持下,自1997年以来共举办了15次“中医药与濒危野生动植物保护”研讨会,足迹遍布上海、云南、四川、海南、湖北、广西、江苏等地。研讨会邀请中医药界著名专家、中医药杂志主编、林业局和有关主管部门官员等参加。在这些研讨会上,项目人员对濒危动植物现状做了详细介绍。研讨会为中医药界与保护濒危野生动物学家、政府主要官员等的交流提供了一个平台。希望通过这些系列研讨会的召开与中医药人员达成共识,共同来解决好保护与利用的矛盾。在此期间,WCS先后根据研讨会的发言以及专家的投稿汇编成《中国濒危野生药用动植物资源的保护》和《中药资源和濒危野生动植物保护》两本书。
WCS同时积极参加与濒危药用保护动物相关的研讨并积极资助相关研讨会的召开,如资助了1999年9月在第二军医大学召开的第四届动物药学术研讨会,其后的全国第四届生药研讨会,第五届中医药和濒危药用动物保护研讨会等等。通过这一系列的会议,使得野生动物保护成为中医药界的一种共识。所有这些研讨会的目的是一致的:呼吁中医药人士与我们共同努力,为濒危野生动植物保护作出自己的贡献。
为了覆盖更多的中医药人群,WCS也尝试把目光投向普通医师。1999年WCS在《药学实践》杂志上连续刊登了“请不要使用濒危野生动物入药”为主题的公益广告。杂志《未来在你手中》也有6期被发送到中医药医师的手中。同时2003年8月在长春举行的研讨会上,WCS也邀请了部分普通中医药医师积极参与研讨。
中医药大学生在今后会成为正式的中医药从业人员,他们的态度对于消费者将有直接的影响。项目对这些未来的中医药从业人员也开展了相应的教育活动,形式上以学生的自主参与为主。譬如2000年11月WCS在上海组织了以“濒危物种入药利弊孰大”为主题的研讨会,得到了医学院校和非医学院校学生的积极响应。随后,在合肥、长春、桂林等地相关的辩论赛和其它形式的活动也被组织起来,并附有拯救野生动物的签名仪式等。同时,WCS也十分支持学生的实践活动,曾支持了四川和安徽的中医药大学学生进行野生动植物考察和保护宣传活动。通过这些活动学生们普遍对于野生生物保护的重要性都有了更加深刻的认识。
WCS计划将继续开展这方面的宣传教育活动,目前正在向CEPF申请经费。
乔治·夏勒
1933年生于德国柏林,野外保护生物学家、作家,是国际野生生物保护学会(WCS)首席科学家,曾担任WCS科学与探险部副主席。从上个世纪50年代开始,乔治·夏勒博士致力于野生动物的研究和保护工作,被公认为世界上最杰出的野外生物学家,对于许多大型濒危物种,如大猩猩、非洲狮进行先锋性研究。他的足迹遍及亚洲、非洲和南美洲的荒野,是诸多长期研究项目的开创者,揭示了许多保护问题,对学术界乃至社会公众影响至深。他将深奥的科学研究同公众交流、政府合作以及对生命的尊重有机地结合到了一起,将许多鲜为人知的动物及其现状告知世人,并协助多个国家的地方政府推动当地的野生动物及景观水平上的生态系统保护事业。[2]
20世纪80年代初,受世界自然基金会和原国家林业部的邀请,乔治·夏勒博士成为
乔治·夏勒
了第一位来到中国研究大熊猫的西方人,此后,他更成为第一个被允许进入羌塘的外国专家。他也是第一个将“沙图什”贸易和藏羚羊数量锐减联系在一起的人,从而揭示出藏羚羊被大量猎杀的事实真相。乔治·夏勒博士在中国的足迹遍及四川、内蒙、西藏、甘肃、青海、新疆等地,所研究的野生动物包括大熊猫、藏羚羊、雪豹、马可波罗盘羊、普氏原羚、孟加拉虎等多个物种。
乔治·夏勒博士先后获得世界自然基金会金质勋章、国际宇宙奖、泰勒环境成就奖、美国国家地理学会终身成就奖、印第安纳波利斯奖、中华环境奖等多个奖项。他发表了众多的科学论文,出版了15部书籍,其中《塞伦盖提的狮子》获得了1972年美国国家图书奖,而《最后的熊猫》一书则为众多中国读者所熟知,成为他们关注、保护野生动物的最初启蒙。
乔治·夏勒博士如今已近80岁,却依然工作在中国荒野的第一线。
在将近半个世纪中,乔治·夏勒博士一直从事野生动物的研究和保护工作。1933年他生于德国柏林,从大学开始,至今每年仍有8个多月都在野外度过。
从非洲的狮子、大猩猩,到亚洲的野羊和藏羚羊,他是许多长期研究项目的开创者和保护问题的揭示者,对学术界乃至社会公众影响至深。 执著和敏锐使他成为当今世界上最著名的野生动物学家之一,并先后获得国际宇宙奖(日本)和泰勒环境成就奖(美国)、2007美国国家地理学会终身成就奖。迄今,他已经发表了众多的科学论文,出版了15本书,其中《塞伦盖提的狮子》获得了1972年美国国家图书奖。
他写的《最后的熊猫》一书曾为众多中国读者所熟知,成为他们心中对野生动物关注和保护意识的最初启蒙。
他是第一个研究大熊猫的外国专家;
他是第一个被允许进入羌塘的外国专家;
乔治·夏勒博士
他是美国新闻周刊评选出的20世纪最伟大的生物学家之一。
他第一个将“沙图什贸易”和藏羚羊的锐减联系在一起,1984年,乔治治夏勒博士开始在羌塘无人区开展研究,他的著作《青藏高原上的生灵》和最新出版的《西藏生灵》(Tibet's Hidden Wilderness-Wildlife and Nomads of Changtang Reserve)将帮助你了解那片土地。
解焱
[3]国际野生生物保护学会(WCS)中国项目主任,国际动物学会秘书长。1989年南京大学生物系学士,1994北京农业大学动物科技学院遗传系硕士,2000年中科院动物所生态学博士毕业。
她从小热爱动物和大自然,从1994年进入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就开始从事生物多样性保护工作。由她负责统筹的“中国物种信息服务”(CSIS)、“保护中国的生物多样性网站”、《世界自然保护信息》刊物和野生生物保护阅览室坚持向全国各地的保护管理人员、保护研究人员、教育人士以及保护爱好者、自然爱好者提供最新、最全面的保护理念和方法。她的一些研究引导了新的保护理念的传播,包括保护地、外来入侵种、天然植被恢复、濒危物种红色名录制定、中国生物地理区划等。
此外她长期坚持国际合作,与国际保护界保持着密切联络,曾经担任中国环境与发展国际合作委员会生物多样性工作组、生态安全课题组和保护地课题组协调员,现任IUCN物种生存委员会执委会成员,曾任IUCN世界保护地委员会东亚地区副主席、全球GAP分析项目技术指导委员会成员、GEF项目专家。
她参与编写的《中国物种红色名录》(4卷)、《中国生物多样性地理图集》、《中国兽类野外手册》、《中国的保护地》、《生物入侵和中国生态安全》、《中国外来入侵种》、《恢复中国的天然植被》、《开发建设中的生物多样性原则》、《大自然的精灵》等书成为保护界人士的参考书和宣传教育的材料。
伊丽莎白·贝内特
Elizabeth Bennett获得剑桥大学马来半岛灵长类生态学博士学位。曾在马来西亚及其所属沙捞越工作达18年。起初,她同时为WCS和WWF马来西亚组织工作,首次开展了长鼻猴的生态与保护需求方面的深入研究。之后又参与了WCS和沙捞越政府组织的多个项目,包括沙捞越全境野生生物调查,捕猎及木材砍伐对野生生物影响的详细研究,最终担任考察队的领队,与WCS和沙捞越政府工作人员一起制定了综合野生生物政策,随后担任政府一个部门的领导,负责监督政策的执行情况。包括为新的野生生物与保护区立法提供技术帮助,通过广泛宣传和巩固项目的方法完成计划,协助沙捞越政府制定保护区体系。政策的核心及实施包含了多种途径,从而可以控制沙捞越不断出现的捕猎与野生生物贸易活动。
Elizabeth还积极参与了许多培训工作,从研究生管理到培训沙捞越、沙巴、缅甸、中国台湾和大陆从事野生生物研究人员。她已出版了85个科学与普及出版物,包括合作编写的一本关于热带雨林狩猎综合议题的著作,以及合著的涉及同类问题的世界银行政策论文。1994年,荷兰Berhard Prince授予她“金文学”奖,2003年她又获得沙捞越政府颁发的“Pegawai Bintang Sarawak”奖,2005年获得英国女王陛下伊丽莎白二世为她颁发的“英国最杰出人物勋章”,这些都对她在野生生物保护方面所做的工作给予了肯定。
点击阅读Elizabeth1发表于2006年12月《中国国家地理》的文章《沉寂的荒野——记录全球野生动物消费》
Joel Berger
保护事业从大角羊开始
1978年,Joel毕业于科罗拉多大学生物学专业后,就投身于保护事业。他关注的第一种动物是加拿大、美国和墨西哥的大角羊。大角羊喜欢生活在自然形成的多岩干燥的山区。它是对付硬东西的专家,那又长又宽的臼齿是在长期磨碎食物的过程中进化出来的。之前几乎绝迹的大角羊,现如今数量得到了很大恢复,最近还允许了猎杀。管理当局通过颁发严格控制的狩猎许可证进行管理,人们可以凭证猎杀老羊,并用获取的收益来改善大角羊和其他野生动物的生存环境。
紧接着,他画出一幅动物图让记者猜他保护的是什么,在记者表示猜不出来后,他又模仿着那种动物的叫声,原来是非洲的犀牛。
保护非洲犀牛的方法并没成功
在100年前的非洲大地上,生活着3万多头犀牛,而现在不到4000头,盗猎像癌症一样蔓延。角是犀牛的
防御武器以及搜寻食物时翻土的工具。东方将犀牛角粉视为珍贵的退烧药。据说,有一半多的犀牛角会经黑市由阿拉伯的货船运到一个叫北叶门的国家,制成男人们腰间佩刀的刀柄。在北叶门,拥有犀牛柄的佩刀被视为无上的荣耀,会得到所有人的羡慕,一把犀牛角的佩刀最高可以卖到1.5万美元以上。
90%的非洲犀牛因此被杀,于是Joel考虑割去犀牛的角来达到保护的目的。五六年后,被割去角的犀牛会重新长出角来。“但这样做带来的一个问题是,失去角的犀牛妈妈不能保护小犀牛被猎狗吃掉,所以这个方法并不很成功。”因为调研和保护的需要,Joel的足迹踏遍了非洲的纳米比亚和津巴布韦。
1991年~1994年,Joel将视野投向麝牛和赛加羚羊。麝牛曾经在欧洲和亚洲北部都有分布,而如今它们的身影只能在北美和格陵兰岛的北极圈区域才能看到。19世纪末,人类曾试图在俄罗斯、北欧和阿拉斯加等地重新引入这种古老的动物。
麝牛是更新世留存的古老物种,曾经与猛犸、野马和剑齿虎生活在同一地区。麝牛是羚牛的近亲,尽管像牛,但是许多方面都更像羊,可以说是一种超大型的野羊。Joel研究麝牛是在阿拉斯加接近西伯利亚的地方,当地人在两方面利用麝牛:麝牛的肉可以吃,毛发也非常暖和。他说,研究麝牛能够帮我们更好地理解北极动物如何适应或不能适应气候变化。
驼鹿和狼的故事
1995年~2004年,Joel转而研究美国阿拉斯加、俄罗斯西伯利亚和中国的驼鹿。他作了一个有趣的实验:东边的阿拉斯加没有老虎而有狼,Joel就放老虎的声音;远东地区没有狼而有老虎,Joel就放狼的叫声,结果发现,阿拉斯加的驼鹿已经不认识狼的声音,而远东地区的驼鹿不认识老虎的声音。
继而,Joel又在狼已灭绝的美国黄石公园评估了驼鹿对狼的反应,结果发现驼鹿也不认识狼,遇见重引入的狼不会逃避,从而被狼吃掉。但这批驼鹿的下一代认识到狼是他们的天敌,会想办法逃掉。这两个实验,验证了驼鹿是会后天学习的。
保护叉角羚的迁徙路线
除此以外,Joel还在美国本土研究动物迁徙路线,并进而保护。在黄石公园和一块空地之间,有一条长75公里、宽2公里的叉角羚迁徙通道。叉角羚是北美特有的有蹄类动物,奔跑速度仅次于猎豹。Joel从钱包里拿出它们的照片:在蓝天白云的映衬下,浅黄色的叉角羚们在草原上自由奔跑着。
自1万年前北美猎豹灭绝后,成年叉角羚基本上已经没有什么天敌存在了。羊羔为了躲避其他动物的攻击,依靠身上的保护色静静地趴在地上,以避免被敌害发现。叉角羚完美的自我保护,使它的天敌都不能对它构成真正的威胁,除了人类。
作为美洲大陆上迁徙路径最长的哺乳动物,每年秋季,黄石国家公园中的叉角羚都会沿着固定的路线进行240公里的往返迁徙。这条古老的迁徙路线至少有6000年的历史。如若不能迁徙,叉角羚很可能因为在严酷的冬季环境下不能生存而灭绝。而由于石油开采的加剧和其他人类干扰,这条古老的迁移路线可能消失。之前,叉角羚进出黄石公园的8个迁徙通道,已经有6个不复存在了。自2003年以来,Joel和项目组深入研究了经济发展对叉角羚的迁徙行为造成的影响,对当地居民如何在保护叉角羚的基础上发展经济提出了有效建议,“叉角羚之路”的重要性得到了认可。这限制了当地油井开采和围栏的兴建,同时为其他地区保护叉角羚提供了借鉴。
2008年1月,美国国家公园管理局、美国鱼类和野生动物管理局以及美国森林保护管理局代表公开发表声明,支持WCS的叉角羚迁徙路线保护工作。他们修订了1990年的森林计划,该森林计划对美国森林保护管理局管辖范围内的叉角羚迁徙路线进行保护。根据修订计划,修建围栏等基础设施需要事先进行设计,为叉角羚留出通道。在各种保护力量将近一个世纪的努力下,一度减少至不足3万头的叉角羚,目前已经恢复到200万~300万头以上(包括美国和加拿大)。叉角羚已成为美国西部常见的动物,也是美国狩猎的主要动物之一。
从事保护工作30余年,Joel不是没有遇到过困难,“野外的狮子、大象都是大型动物,需要一定的胆量和勇气。研究犀牛时,只在夜间活跃的犀牛会冲向你,很危险”。“但是,最危险的不是动物,而是人!”Joel说。
喜欢动物、赞美欣赏人生的Joel也热衷于做科普,The better to eat you with: fear in the animal world这本图文并茂的著作,倾注了他半生的心血。
Joel说,从事保护工作的最大动力,就在于自己的研究能使政府改变法律等规定,使之变成切实可行的保护策略。
看得见的成就感,让他永不疲倦地奔波在保护生物的路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