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文学主题里的形式主题是什么
wu fei shi wen zi hi yu yan xue shue liang da lei.
㈡ “我爱文学”的活动主题
活动方案
一、主题:我爱文学
二、话题:1.向你介绍我最喜爱的文学作品
2.《ˍˍˍˍ
》给我带来了
ˍˍˍ
三、活动形式:小组、班级交流、评价
四,活动过程:1.材料准备
2.小组交流、评价
3.班级交流、评价
4.出一期以“我爱文学”为主题的手抄报
㈢ 以‘我爱文学’为主题取一个带有文学色彩又时尚的手抄报名字
如“火花”“文学少年”“萌芽”“文学之星”“新视窗”等;栏目名称,如“我与名著”“名家简介”“文学新星”等。 7年级上册语文书上就有
㈣ 中国文学有哪些常见主题
婚姻,爱情,政治,军事,生活,这是全世界文学都会有的常见主题
㈤ 帮忙取一个富有文学性的名字
红楼解语(源于林黛玉的“解语何妨话片时”)
解味红楼(源于“谁解其中味”)
㈥ 文学栏目有哪些名称
象电视的cctv科教10频道的网络讲谈就是一个文学栏目
㈦ 列举三个跟文学有关的语文活动主题名称
采莲(出自采莲曲)
登高(九月九日登高忆兄弟)
只能想到这两个,第三个实在想不出来
㈧ 文学,这篇文章主题是什么
反对战争 希望 战争中的真情
㈨ 80后作家的文学创作主题有哪些如青春,成长等
今天的“80后”作者使文学成为新的时尚,青春写作掀起了一股新的文学热潮。一方面,他们青春,具有充沛的热情与精力、庞杂多元的想像力、后劲勃发的创造力,他们的书层出不穷地出版,挤满各大书店的畅销书柜,封面内页一本比一本后现代,作者照片则像明星一样耀眼。另一方面,随心所欲的写作姿态和立场,变化莫测的标签和外套,引领更多的人,尤其是年轻人喜欢、关注和从事文学创作。作品的热销,年轻读者的追捧,制造出似文学复兴般的新兴气象。
从内容上来看,“80后”文学大多书写同代人的生活,文本展现了一个属于当代年轻人耳目一新的世界,使得父辈人不得不重新认识他们。无论是对传统作文模式的挑战,还是对成年生活的反叛,最率真地表达自己或许就是他们最初的创作动机。在鲁迅文学院召开的“80后”青年作家代表研讨会上,步非烟呼吁,“我们要求自由地表达我们自己!”这个观点不无代表性。表达自己,书写青春生活,而不是编织情节,承载思想意义,使“80后”文本呈现出清新流畅、毫无粉饰造作的姿态。从而,文本普遍存在形式新颖的特点,呈现出重形式轻内容的整体趋势,这与作者所处的电子媒介时代有关系。小说中融入了奇幻、推理、武侠、游戏、网络等各种青少年热衷的元素,“80后”在形式上提供了成熟作家所不能提供的作品,他们的存在和畅销已经是一个事实。如《毕业那天我们一起失恋》带有网络写作的明显特征,显示了“80后”作家与前辈作家不同的知识结构与写作观念。《幻城》把奇幻、推理、武侠、游戏、网络语言等各种青少年热衷的元素融为一体。《草样年华》真实再现大学生活,是当代大学生的青春纪事,读起来给人一种春风扑面而来的清新感觉。
“80后” 文学的青春写作特质还表现在审美风格的前卫性、时尚化与娱乐化。“80后”文本所展现的年轻人的生活方式表现出一种大众文化的当下审美倾向。他们与现代科技相依、与流行时尚相伴,背叛传统习惯,渴求异样生活,充分显示个性。表现在文本语言上,则是把写作当成一次语言游戏的狂欢,这几乎是“80后”文本最重要的时代特质。文本中充斥了大量调侃式的、网络化、游戏性的语言,给读者带来了笑声,带来了感动,似乎也带了某种生活哲理。这种生活哲理是透过语言传达给读者的,而不是通过故事情节。如《飞走的是树,留下的是鸟》,主人公从冰城千里迢迢来到名噪时下美女才女如云的A大,她形容自己的校园生活“平淡得就像一支粉笔”,这种比喻大概只有在校的学生才能形容出来吧。对于爱情的理解也许远不像隔代人想像得那样草率,“初恋不能像二婚那样凑合”是小说中主人公的宣言,调侃中带着玩世不恭。而《幻城》情节离奇,《葵花走失在1890》从形式到内容都十分新颖独特,想像丰富,时空转换自如。《良辰》语言清新流畅,各种比喻给人新奇贴切之感,时空交错,想像空间大。作品鲜活,想像力丰富。“80后”作者想像力丰富,有些作品富有视觉和心灵冲击力。而消解故事、消解思想也许是“80后”作者自身生活积累不足在文本中的客观表现。
在青春写作的背后,“80后”文学不可避免地带着一定的灰色成分。每个人的内心,都会受到三种力量的牵引:现实、理想、本能,整个人类社会也正经历着一场科学主义与人本主义的论战。青少年本身是一个脆弱群体,现实的驱使,理想的挣扎,本能的放纵,交织成他们内心的冲动与困惑。然而这些情绪通常都被忽视和压抑,缺失了表达。当今国内主流文学对于年轻一代的心理状态、生存环境等很少关注,也无法真实地表现,而“80后”作者无疑在填补这个空缺上作出了贡献。“80后”作家的作品,基本上是同龄人写给同龄人看的,不仅满足了读者的心理诉求,更能满足青年人带有标榜自我,逆反心理、叛逆色彩的价值追求,这也是受到青年人的广泛欢迎的原因之一。他们书写的是同时代人所承受的社会压力和心理压抑。如《三重门》揭示中国教育现状中的种种流弊以及对考生人性的压抑,在高中生中广为流传。《维以不永伤》从一个简单的案例进行多角度叙述,对人性的善恶、社会的混乱与腐败进行思考。《天黑了,我们去哪?》反映“80后”人群的心灵状态,其中青春的困惑,对自我价值的肯定,处于人群中的疏离感等,都是较为严肃深刻的主题。
这种灰色成分的表述,恰恰是青年作者在成长道路上的必经之路。“80后”作者相对于前辈作家来说,在写作技巧、思想内涵方面显得很稚嫩,有些语言的表述,也透露出年少的轻狂和稚嫩。但是他们对社会生活独到的、在一定程度上略显偏颇的见解以及批判精神,恰恰是“80后”作者最有价值的时代特质。从根源上说,启蒙的最可贵之处就是它的批判精神。如果说随着时代的发展人们对自己的理性信念可以做或强或弱的调整,那么理性的批判精神则是人类永远都应该发扬光大的。正是看到了社会还存在一些需要改进的地方,他们才通过文学写作提出了自己的思考,通过他们自身的文学创作,对当代青春生活之所说、所思 、所做大胆地质疑,从而实践了文学领域的革新。
“80后”文学中的灰色成分还表现在缺乏必要的社会责任感和文学使命感。“80后”文学创作群体从小受电子媒介的影响,他们的思想和价值观也不同于体制内作家。虽然他们阅历不够,生活经验积累不够,但是他们敢于通过随心所欲的写作方式表达自己的情感与思想。从他们的作品中可以清晰地看到他们的所思所想,他们很坦然地承认自己喜欢的东西,很公开地表达自己厌恶的行为,这种态度弥足珍贵,但同时作品中也表现出一种消解崇高,崇尚个人化、消费意识的消费主义倾向,热衷于描写追新逐异的生活。作品中在一定程度上的物质享乐主义倾向,在青少年阅读中产生了不良影响。作为受图书市场欢迎的文学作品,这种倾向必然会误导读者,尤其是中学生和大学生。当然,“80后”作者在写作的过程中也在不断地进步和成熟,希望他们在自由表达自己的同时增强文学责任感和使命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