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文学经济 » 文学交响诗
扩展阅读
中国网络原创新人乐团 2021-03-31 20:26:56
党政视频素材 2021-03-31 20:25:44
厦门大学统计学硕士 2021-03-31 20:25:36

文学交响诗

发布时间: 2021-03-22 12:17:46

① 交响诗是一种

交响诗
交响诗是一种单乐章的交响音乐作品,其内容总是联系着某一诗意形象或具体情节;为了便于听者确切把握作品的基本特点,所有的交响诗都带有各自的标题。交响诗十古典交响曲中最年轻的一种体裁,十九世纪中叶第一次出现在匈牙利作曲家、钢琴家李斯特的作品中,一般认为他是这一体裁的创立者。
交响诗是音乐同姊妹艺术-诗、文学和绘画作品或哲学思想的一种特殊结合产物。具体的说,交响诗往往根据某一著名的文学作品构思,想象的通过音乐加以体现,即用音乐的手法来解释或表达诗人、文学家或哲学家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交响诗所能够选用的题材极为广泛,从古希腊神话、民间故事到但丁、莎士比亚等人的著名作品;从地域上来说,从鲍罗丁的《在中亚细亚草原》到斯美塔那的《我的祖国》、西贝柳斯的《芬兰颂》等;从体裁上看,某些音乐会的标题性序曲,交响幻想曲和交响音画,都可以列入交响诗的范畴。交响诗的结构相当自由,有的采用奏鸣曲形式,有的采用变奏曲或回旋曲形式,主要视内容的需要而定,用主导动机连接各段落的做法也是常见的。
紧接在李斯特之后,捷克的斯美塔那和德沃夏克、法国的圣-桑和弗兰克、芬兰的西贝柳斯、俄罗斯的“五人团”、意大利的雷斯皮基,都为这一体裁作出了贡献。交响诗的发展可以说是在理查·施特劳斯达到了顶峰,《英雄的生涯》正是这一顶峰。由于交响诗篇幅紧凑,结构自由,便于表达深刻的内容,因此,时至今日它依然是交响乐作曲家最爱使用的体裁之一。

② 交响诗是什么体裁

交响诗(symphonic
poem),一种单乐章的标题交响音乐,脱胎于19世纪(1850年)的音乐会序曲,强调诗意和哲理的表现。交响诗的形式不拘一格,常根据奏鸣曲式的原则自由发挥,是按照文学、绘画、历史故事和民间传说等构思作成的大型管弦乐曲。它是标题音乐的主要体裁之一。通常多采用单乐章的曲式,结构较自由。音诗、音画、交响童话等,这些也是与交响诗相类似的音乐体裁。
交响诗是一种自由形式的单乐章的标题交响音乐,它的前身是音乐会序曲。交响诗在构思上,或体现一个哲学思想,或体现一种诗的意境,或和一定的文学题材相联系。交响诗创始于十九世纪中叶,创始者是匈牙利作曲家李斯特。
交响诗的名称为F.李斯特所创,他认为“标题能够赋予器乐以各种各样性格上的细微色彩,这种种色彩几乎就和各种不同的诗歌形式所表现的一样”(《柏辽兹和他的哈罗尔德交响曲》),因此他把标题交响音乐和诗联系起来称交响诗。其所作十三首交响诗以诗歌、戏剧、绘画以及历史事迹等为题材,广泛采用主题变形的手法,塑造出特定标题内容的艺术形象。

③ 简述交响诗的定义及分类

交响诗 交响诗是一种单乐章的交响音乐作品,其内容总是联系着某一诗意形象或具体情节;为了便于听者确切把握作品的基本特点,所有的交响诗都带有各自的标题。交响诗十古典交响曲中最年轻的一种体裁,十九世纪中叶第一次出现在匈牙利作曲家、钢琴家李斯特的作品中,一般认为他是这一体裁的创立者。 交响诗是音乐同姊妹艺术-诗、文学和绘画作品或哲学思想的一种特殊结合产物。具体的说,交响诗往往根据某一著名的文学作品构思,想象的通过音乐加以体现,即用音乐的手法来解释或表达诗人、文学家或哲学家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交响诗所能够选用的题材极为广泛,从古希腊神话、民间故事到但丁、莎士比亚等人的著名作品;从地域上来说,从鲍罗丁的《在中亚细亚草原》到斯美塔那的《我的祖国》、西贝柳斯的《芬兰颂》等;从体裁上看,某些音乐会的标题性序曲,交响幻想曲和交响音画,都可以列入交响诗的范畴。交响诗的结构相当自由,有的采用奏鸣曲形式,有的采用变奏曲或回旋曲形式,主要视内容的需要而定,用主导动机连接各段落的做法也是常见的。 紧接在李斯特之后,捷克的斯美塔那和德沃夏克、法国的圣-桑和弗兰克、芬兰的西贝柳斯、俄罗斯的“五人团”、意大利的雷斯皮基,都为这一体裁作出了贡献。交响诗的发展可以说是在理查·施特劳斯达到了顶峰,《英雄的生涯》正是这一顶峰。由于交响诗篇幅紧凑,结构自由,便于表达深刻的内容,因此,时至今日它依然是交响乐作曲家最爱使用的体裁之一。
参考资料: http://vvv.hcysy.yanb.cn/kan.php?id=0000163594望 采纳、

④ 我谁知道什么叫交响诗

交响诗

交响诗是一种单乐章的交响音乐作品,其内容总是联系着某一诗意形象或具体情节;为了便于听者确切把握作品的基本特点,所有的交响诗都带有各自的标题。交响诗十古典交响曲中最年轻的一种体裁,十九世纪中叶第一次出现在匈牙利作曲家、钢琴家李斯特的作品中,一般认为他是这一体裁的创立者。

交响诗是音乐同姊妹艺术-诗、文学和绘画作品或哲学思想的一种特殊结合产物。具体的说,交响诗往往根据某一著名的文学作品构思,想象的通过音乐加以体现,即用音乐的手法来解释或表达诗人、文学家或哲学家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交响诗所能够选用的题材极为广泛,从古希腊神话、民间故事到但丁、莎士比亚等人的著名作品;从地域上来说,从鲍罗丁的《在中亚细亚草原》到斯美塔那的《我的祖国》、西贝柳斯的《芬兰颂》等;从体裁上看,某些音乐会的标题性序曲,交响幻想曲和交响音画,都可以列入交响诗的范畴。交响诗的结构相当自由,有的采用奏鸣曲形式,有的采用变奏曲或回旋曲形式,主要视内容的需要而定,用主导动机连接各段落的做法也是常见的。

紧接在李斯特之后,捷克的斯美塔那和德沃夏克、法国的圣-桑和弗兰克、芬兰的西贝柳斯、俄罗斯的“五人团”、意大利的雷斯皮基,都为这一体裁作出了贡献。交响诗的发展可以说是在理查·施特劳斯达到了顶峰,《英雄的生涯》正是这一顶峰。由于交响诗篇幅紧凑,结构自由,便于表达深刻的内容,因此,时至今日它依然是交响乐作曲家最爱使用的体裁之一。

⑤ 什么叫做交响诗`

交响诗(symphonic poem, or tone poem)是管弦乐的一种形式,通常为一个乐章,音乐的内涵通常具有叙事性,或者要呈现出故事性。因此交响诗是标题音乐具代表性的一种音乐形式。音乐的标题可以来自於一首诗,一本小说,一幅画,或者其他方面。所以另一方面,绝对音乐则不具备这样的特质。

主要由李斯特创造了交响诗的形式,他於一八四零年代到一八五零年代间创作了一系列单乐章的管弦乐作品。李斯特式的交响诗出现之前,音乐家通常写作音乐会序曲的形式;音乐会序曲是具戏剧性的,生动有趣的,以及发人深省的管弦乐章,独立於任何歌剧或戏剧作品之外来单独创作。例如:孟德尔颂的芬格尔洞窟,或柏辽兹(白辽士)的罗马狂欢节序曲。这也自贝多芬的序曲形式,如艾格蒙,柯里奥兰,及雷奥诺拉第三号,转变而来;音乐的内容预示了戏剧作品的故事情节。(雷奥诺拉为歌剧费德里奥中序曲之一。)甚至早期具情境性质的管弦乐作品,如「暴风雨」(曾出现於第六号交响曲田园,贝多芬亦曾写作以暴风雨为题的钢琴奏鸣曲),可回溯至韦瓦第的小提琴协奏曲「四季」中夏季的暴风雨片段,以及巴洛克时期法国歌剧场景间一些具情境性质的间奏曲 (entr'actes)。

其他的作曲家开始创作交响诗:史麦塔纳(我的祖国),德弗札克,穆梭斯基(荒山之夜),柴科夫斯基,法兰克,杜卡斯,雷史毕基(罗马交响诗三部曲:罗马之松,罗马之泉,罗马之庆),盖希文(一个美国人在巴黎),以及其他许多作曲家。

理查·史特劳斯(较喜欢称 tone poem)是晚期浪漫乐派作曲家中交响诗作品较多产的其中一位,他的作品包括唐璜(Don Juan),狄尔恶作剧(Til Eulenspiegel),查拉图斯特拉如是说(Also sprach Zarathustra),以及唐吉诃德 (Don Quixote)。史特劳斯给唐吉诃德加上副标题「序曲,主题与变奏,以及终曲」'Introction, Theme with Variations, and Finale',以及「给大型管弦乐团一个骑士性格主题的壮丽变奏曲」'Fantastic Variations for Large Orchestra on a Theme of Knightly Character'。这样的的作品也能称为狂想曲,李斯特也创作过不少狂想曲。

也有一些单乐章作品不是写给管弦乐团,而是室内乐团或独奏乐器。譬如荀白克的「净夜」(Verklärte Nacht),根据一首诗而写给弦乐六重奏(虽然稍后改编为较大型乐团演出)。

⑥ 交响诗交响音画

交响音画。
交响诗重历史表现,交响音画重景色描绘。
这首作品彰显出作者独特的与学院派不同德写作手法。对传统和声的突破,对规则曲式结构的创新,对特有节奏性的运用以及对民族音乐元素的融合在作品中都有所体现。

我估计您是明知故问,刷分的吧~~~~????

⑦ 交响诗是不是文学作品,历史故事,民间传说,一种戏剧或散文的程示

交响诗(symphonic poem),一种单乐章的标题交响音乐,脱胎于19世纪(1850年)的音乐会序曲,强调诗意和哲理的表现。交响诗的形式不拘一格,常根据奏鸣曲式的原则自由发挥,是按照文学、绘画、历史故事和民间传说等构思作成的大型管弦乐曲

⑧ 交响诗的代表作品

李斯特在19世纪50年代写了《山上听闻》、《塔索》、《前奏曲》、《普罗米修斯》、《英雄的葬礼》、《匈牙利》、《哈姆雷特》、《匈奴之战》和《理想》等12首交响诗,晚年又写了1首《从摇篮到坟墓》;除《匈奴之战》取材于德国画家W.von考尔巴赫的壁画外,其余大多以文学作品(诗歌、戏剧)为题材。形式灵活多变,常常把奏鸣曲式、变奏曲式和回旋曲式的结构原则糅合在一起,并广泛使用主题变形的手法,从一个或几个基本主题蜕变出形象迥异、性格不同的派生主题来。这种混合曲式的结构原则和主题变形的表现方法,常为后起的交响诗作者所师法。
李斯特写过十三首交响诗,这些作品的内容,大多取材于诗歌、戏剧或绘画;总谱的前面常常有一篇序言,说明作者的创作意图和主题思想,或引用有关诗文,说明作品的题材内容。这一篇序言或引用的诗文就是作品的标题。例如李斯特的第三交响诗的题目是《前奏曲》,它取材于法国浪漫派诗人拉马丁的《诗的冥想》,总谱前面刊登了李斯特根据这首诗写成的序言,作为这首交响诗的标题。序言的全文是这样的:“我们的生命除了是用‘死亡’唱出第一个庄严音符的无名歌曲的一组前奏曲以外,还有什么呢?爱情是每一颗心中的朝阳,但最初的幸福和欢乐,怎能不受暴风雨的袭击,以致好梦被惊破,祭坛被摧毁;在残酷的打击下,怎能不冲出暴风雨,投入宁静的乡村生活,从回忆中去寻求安慰呢?可是人总是不能久安于大自然怀抱中温和的隐退生活的,当小号吹出警报的信号时,他立即冒险上阵,不管号召他去参加的是什么样的战斗行列;为的是在战斗中完全恢复自信,并获得充分的力量。”
拉马丁的原诗充满着对人生的怀疑,流露出消极悲观的思想。李斯特按照自己的观点来解释拉马丁的诗,把诗中所写人生道路上的各个阶段,看做是“一系列的前奏曲”,把它们描绘成一幅幅鲜明生动的生活图画;尽管因遭受打击而灰心丧志,最后还是肯定生活,并信心百倍、活力充沛地投入了生活。李斯特根据表现标题内容的需要,灵活地运用奏鸣曲式的原则。全曲所有的主题都脱胎于一个有调。这个音调包含三个音,是从表示疑问的语言音调概括而成的。从这个音调蜕化出来的各个主题,每次再现的时候,都作了种种不同的变化,用来表现不同的形象和意境。这种手法,叫做“主题变形”。这“主题变形”是李斯特在协奏曲和交响诗等作品中常用的手法,也是李斯特以后的各种标题音乐中常用的手法。
他的第三交响诗采用自由的奏鸣曲式。开头是行板的引子,音乐用疑问音调提出了一个探求人生真谛的哲理性的问题。主部是庄严的行板,表现生命充满青春的活力,犹如旭日方升。连接部是一个抒情主题,表现爱情的温暖和幸福;它从主部的C大调转向副部的E大调。副部也是表现爱情的抒情主题,它出现在E大调上。展开部描写生活道路上的暴风雨,音乐素材也是疑问音调的发展。这段音乐用了许多造型手法,大提琴上下起伏的半音阶旋律、木管乐器和弦乐器尖锐紧张的不协和和弦,加上铜管乐器的呼啸、定音鼓的轰鸣,描写风起云涌,电闪雷鸣。当音乐发展到高潮时,木管乐器和弦乐器上的半音阶下行。犹如暴风骤雨,震撼人心。展开部后面的插部,是一首描写乡村生活的田园曲。暴风雨渐渐平息,大地上雨过天晴,双簧管吹出一个明朗安静的曲调,好象牧人的笛管在演奏。这个曲调是呈示部中连接部主题的变形。在插部中。我们还可以听到显示部中副部主题的变形。副部的爱情主题。现在变成了田园曲了。田园曲逐渐变得激动起来,成为一首进行曲。铜管乐器吹出了战斗的号声,它号召主人公去迎接新的生活和斗争。这号声一是连接部主题的又一次变形。
下面是倒装的再现部,其中首先再现的是副部。副部主题在这里又一次变形为战斗进行曲。最后出现的是主部主题,它象在呈示部中一样,没有变形。表现主人公在战斗中恢复了自信和青春的力量。 李斯特认为:“标题能够赋予器乐以各种各样性格上的细微色彩,这种色彩几乎就和各种不同的诗歌形式所表现的一样。”所以他称他的单乐章标题交响音乐为“交响诗”。李斯特的《山间所闻》、《前奏曲》、《马捷帕》、《理想》、《从摇篮到坟墓》等交响诗,都是以诗歌为题材的、表现诗的意境的作品。也有一些交响诗,是以绘画为题材的,或者是描写自然风光的,可以称为“音画”、“交响画”或“交响音画”。俄国作曲家鲍罗廷的《在中亚细亚草原上》,就是一幅交响音乐的风俗画。
这是一首描写吉尔吉斯草原风光,并从中表现爱国主义思想的交响诗。鲍罗廷在总谱前面,写上了这个作品的标题:“在平沙漠漠、一望无际的中亚细亚草原上,传来了不大听见的俄罗斯和平歌声。从远处可以听到马和骆驼的脚步声,以及东方曲调的奇异的歌声。一个土著的商队渐渐走近。它在俄国军队的保护下,穿过无边的沙漠,平安自由、无忧无虑地赶着路。商队渐走渐远。俄国人的歌声和亚洲人的曲调结合在一起,构成共同的和声,它的回声逐渐消失在草原的空气中。”
乐曲一开始,小提琴奏出了绵延不绝的高音持续音,描写草原的空旷气氛以此为背景,单簧管吹出了悠长的俄罗斯曲调(A大调),由圆号在移低大六度的调上重复着,好象是飘荡在草原上的回声。接着,大提琴和中提琴的拨弦,描写远处传来了马和骆驼的脚步声。在这个背景上,英国管吹出了装饰得很华丽的东方曲调(a小调)。当我们再一次听到单簧管吹出俄罗斯曲调,并由圆号呼应着这个曲调时,已经有了丰满的和声。接着,俄罗斯曲调由全部乐器强有力地奏出,描写俄国军队来到近处。英国管和大提琴再一次演奏东方曲调,并由小提琴在不同的调上重复着。然后,两个曲调用复调的手法同时结合在一起,描写土著的商队和俄罗斯军队相逢在草原上。在这段音乐中,俄罗斯曲调由双簧管吹奏,东方曲调先由小提琴演奏,后来移到大提琴上。最后,在尾声中,由圆号和各种木管乐器轮流吹出俄罗斯曲调的片段,描写歌声渐渐消失在草原上。 上面介绍了取材于诗歌和描写自然风光的交响诗,现在让我们再来听一首取材于雕塑的交响诗——瞿维作曲的《人民英雄纪念碑》。这是一首史诗性的交响诗,表达了人们站在人民英雄纪念碑前,缅怀先烈的英雄业绩,胸中激荡着无限崇敬景仰之情。人民英雄纪念碑是为纪念我国一百多年以来在反对内外敌人的革命斗争中牺牲的人民英雄而建立的。碑座四周镶嵌着用汉白玉雕刻成的八块革命历史浮雕,即“焚烧鸦片烟”、‘金田村起义”、“武昌起义”、“五四爱国运动”、“五卅运动”、“八一南昌起义”、“抗日敌后游击战”和“胜利渡长江,解放全中国”。这首交响诗并没有描写每一幅浮雕所表现的具体革命历史事件,而是概括地抒写了人民英雄们英勇无畏的战斗精神和高尚的革命情操。
全曲用奏鸣曲式写成。缓慢的引子先由大提琴和低音提琴齐奏深沉严肃的低音曲调,表现人们瞻仰人民英雄纪念碑时的悼念和沉思;然后小提琴和中提琴奏出清澈明朗的和弦进行,表现对人民英雄的敬仰心情。
主部是一首英勇果断的战斗进行曲,运用了模仿复调的手法。各声部此起彼落,表现英雄们为革命事业勇往直前的斗争形象。副部是一个民歌风格的主题,表现英雄们宽广的胸怀和对祖国、对人民的热爱。
副部通过变奏发展表现热情激动的形象,随后情绪逐渐平静下来,音乐进入了展开部。在展开部中,主部的斗争形象得到了积极的发展,变得气势奔腾,锐不可当。作者在发展主部时用了“赋格段”的手法。展开部的最后一段用扩大了的节奏发展主题,在定音鼓和低音弦乐器的伴奏下,四个吹着阻塞音的圆号互相模仿,一步步走向高潮,描写革命斗争的风起云涌;再接再厉。再现部就在高潮上开始,其中主部和副部互相渗透,都有了新的发展。当主部进入最高潮时,小号和长号用激昂慷慨的音调,吹出副部的旋律,伴随着一声锣鸣,描写人民英雄的壮烈牺牲;然后音乐转入慢板,木管乐器和弦乐器奏出引子的主题,和圆号互相对答,表现出无限悲痛的心情。这是再现部中一个富于戏剧性的转折。再现部中副部的音乐形象,由回忆变为景仰,中间加进了主部的音型,表现出踏着烈士血迹继续前进的思想。尾声是主部主题的变形,变成了大调的庄严快板,表现广场上人民群众对英雄们的歌颂。 19~20 世纪的欧洲许多著名作曲家都写过交响诗,东欧和北欧各民族作曲家的交响诗常用本民族的历史、地理、文学题材寄寓爱国主义思想,如B.斯美塔纳的《我的祖国》由6首交响诗组成,讴歌了祖国的壮丽河山和光荣历史;A.德沃扎克的《水妖》、《午时女巫》、《金纺车》和《野鸽》是根据捷克诗人K.J.爱尔本(1811~1870)的民间叙事诗《花束集》所创作的一组民族交响叙事曲,而他的《英雄之歌》则表现了英雄人物的刚毅豪迈气概,以及他们的斗争和胜利;J.西贝柳斯的《库莱尔沃》和《勒明基宁》四部曲都是取材于芬兰民族史诗《卡勒瓦拉》(一译《英雄国》)写成的交响诗,而他的《芬兰颂》则是反抗帝俄统治的爱国主义作品。
R.施特劳斯称他的《唐璜》、《麦克白》、《死与净化》、《查拉图什特拉如是说》和《英雄的一生》为“音诗”,是交响诗的别名;西贝柳斯的某些交响音乐也用了这个名称。此外,音画(如穆索尔斯基《图画展览会》、《荒山之夜》)、交响画、交响素描、交响图景、交响叙事曲、交响传奇曲、交响童话(如普罗科菲耶夫《彼得与狼》、交响幻想曲等体裁也属于交响诗的范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