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文学经济 » 搏渊文学
扩展阅读
中国网络原创新人乐团 2021-03-31 20:26:56
党政视频素材 2021-03-31 20:25:44
厦门大学统计学硕士 2021-03-31 20:25:36

搏渊文学

发布时间: 2021-03-22 10:23:33

『壹』 日本文学中哪几位作家最厉害

名家:
阿部知二 安部公房
北原白秋 北村透谷
厨川白村 村上春树 川端康成
大冈升平 大江健三郎 岛崎藤村 丹羽文雄
德富芦花 德田秋声 德永直 渡边淳一
二叶亭四迷
国木田独步 谷崎润一郎 广津和郎 宫泽贤治
宫本百合子 龟井胜一郎 高桥和巳 高仓辉
黑岛传治 横光利一 壶井繁治 壶井荣
吉田兼好 井原西鹤 近松门左卫门 江口涣
菊池宽 江马修 芥川龙之介 井伏鳟二
崛辰雄 井上靖 久保田万太郎
金子光晴
开高健
里见弴 林芙美子 铃木三重吉
梅崎春生 木下尚江 木下顺二
平家物语 坪内逍遥
青野季吉 清少纳言 秋田雨雀 泉镜花
曲亭马琴
松尾芭蕉 森鸥外 石川啄木 山本有三
石川达三 松本清张 水上勉 司马辽太郎
三岛由纪夫 柿本人麿 森田草平
石原慎太郎 山崎丰子 山本健吉
太宰治 田宫虎彦 田山花袋 樋口一叶
土岐善麿
万叶集 尾崎红叶 武者小路实笃
夏目漱石 小川未明 小林多喜二
西乡信纲 幸田露伴
鸭长明 野间宏 野上弥生子 永井荷风
有岛武郎 有吉佐和子 宇野浩二 与谢野宽
与谢芜村 与谢野晶子 远藤周作
斋藤茂吉 正冈子规 正宗白鸟 志贺直哉
中野重治 紫式部 佐藤春夫
(详细介绍可在网络里一一查询)

2.大师级
世界文学史上最早的长篇
写实小说《源氏物语》作者
紫式部(978-1015) 日本近代首屈一指的文学巨匠
夏目漱石(1867~1916)

1968年诺贝尔文学奖得主
川端康成(1899~1972) 三岛由纪夫(1925~1970)

井上靖(1907~1991) 1994年诺贝尔文学奖得主
大江健三郎(1935~ )

3.

奈良时期(8世纪)
最早的文学典籍是《古事记》、《日本书纪》及《风土记》。前两部著作追记了日本国史,后一部则记载了日本各地自然状况、风土人情。两者均收录了丰富的神话传说和生动的古歌谣。稍后出现的汉诗集《怀风藻》标志着文人诗歌创作的肇始,而和歌集《万叶集》的编撰成功则代表着日本诗歌发展的第一个高峰。
平安时期 (8~12世纪)
受中国唐代文化影响,大量汉诗文集相继问世,汉文学热持续一个世纪之久。敕撰诗集《古今和歌集》恢复了日本民族诗歌的地位。与此同时,散文创作硕果累累:《竹取物语》、《伊势物语》开辟了传奇物语和歌物语两条道路,《宇津保物语》开长篇物语的先河,这就为物语文学的集大成之作《源氏物语》的诞生奠定了基础。长篇写实小说《源氏物语》出自女作家紫式部之手。作者以沉郁、凄婉的笔调抒写了源氏苦乐掺半的一生及宫廷妇女不幸的命运,表达了作者人生无常的佛学观和以哀为极至的美学观。除紫式部外,许多女作家的作品都于此时脱颖而出,如《蜻蛉日记》、《和泉式部日记》、《更级日记》等。这些日记成为日本后世文学中私小说的滥觞。女性散文中较为引人注目的是清少纳言的随笔《枕草子》,作者观察之敏锐细腻,用笔之纤柔清丽,一直为后人所称道。此期散文创作的最后收获是佛教说话集《今昔物语》和历史物语《大镜物语》。这些物语一改王朝物语的纤弱文风,拓展了物语文学表现的范围。
镰仓室町时期 (12~16世纪)
随着武士阶级登上历史舞台,贵族和歌文学走向衰落。1205年完成的《新古今和歌集》虽与《万叶集》、《古今和歌集》形成三足鼎立之势,但毕竟是强弩之末,取而代之的是连歌和俳谐的兴起。二条良基、山崎宗鉴等人确立了连歌、俳谐的文学地位。散文方面也出现了描写新兴武士生活的军记物语和抒发隐遁者之情的僧人随笔。军记物语中臻于成熟的经典之作是记述平、源两大武士集团兴衰始末的《平家物语》。小说刻画了平清盛等骁勇善战的武士英雄形象,再现了他们自信向上的精神风貌,客观上反映了贵族社会向武士社会转变的时代本质。僧人随笔中的传世之作是鸭长明的《方丈记》和吉田兼好的《徒然草》。两篇随笔各具特色,被誉为随笔文学的双璧。该时期诞生的能与狂言是日本戏剧史上辉煌的开端。“能”着重演唱、舞蹈表演,具有庄重典雅的正剧特点,“狂言”以幽默滑稽的科白为主,体现轻松诙谐的笑剧风格。世阿弥(1363~1443)在能乐的表演艺术和创作理论等方面作出了开拓性贡献。
江户时期 (17~19世纪)
商业经济的发展带来了社会结构的变化,町人阶级(市民阶层)作为社会的主体逐渐成为文学作品的欣赏者。适应他们的审美要求松尾芭蕉在贞门、谈林俳谐的基础上,推出了世俗化的蕉风俳谐,井原西鹤铺写了町人的商业生活和享乐生活,丰富了浮世草子(风俗小说)的创作内容。近松门左卫门的净琉璃(木偶戏)更广泛地表现了社会下层人物的生离死别、喜怒哀乐。这种以俗为美的美学追求,导致轻文学(戏作文学)的产生,给后世文学带来一定的消极影响。
明治时期 (1868~1911)
1868年明治维新是日本近代文学开始的标志。坪内逍遥(1859~1935)的小说理论著作《小说神髓》的发表,具有近代文学启蒙的性质。二叶亭四迷写出近代第一部现实主义小说《浮云》,森鸥外相继发表近代最早的浪漫主义小说《舞姬》,确立了近代文学的发展方向。砚友社作家群的代表尾崎红叶(1867~1903)的名作《金色夜叉》是19世纪末最畅销的小说。20世纪初,受西方影响,自然主义文学兴起。代表作家岛崎藤村的长篇小说《破戒》具有强烈批判现实的倾向,田山花袋的小说《棉被》却不乏自然主义文学的特点,受到自然主义文学理论家的赞许。卓立于这一运动之外的作家夏目漱石,其代表作《我是猫》以嬉笑怒骂的讽刺给予近代社会的种种弊端以有力抨击。
大正时期(1912~1925)
近代文学进入末期,以武者小路实笃(1885~1976)为首的白桦派作家和以芥川龙之介为代表的新思潮派作家等,为文坛主流。芥川的小说以怀疑主义对“人性的自私”等社会现实进行考察,悲观的结论导致其自杀,也意味着大正文学发展的终结。
昭和时期(1926~1988)及其后
日本现代文学开始形成并得以发展。初期文坛的主流是无产阶级文学。1928年全日本无产者艺术联盟(简称纳普)成立,促进了无产阶级文学的成熟。小林多喜二和德永直(1899~1958)的小说《蟹工船》和《没有太阳的街》是典范之作。与革命文学并立的是新感觉派作家,其代表横光利一(1898~1947)和川端康成等在当时有一定影响。1937年日本侵华战争全面展开至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期间 ,许多作家被征集从军 ,文坛冷寂不振。
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文学流派竞生,作家辈出。进步作家宫本百合子(1899~1951)的小说《知风草》、《播州平野》(1946~1947)和德永直的长篇小说《静静的群山》,以及老作家志贺直哉的《灰色的月亮》、井伏鳟二的《遥拜队长》等优秀作品,都获得好评。战前即已成名的川端康成以《雪国》、《千鹤》和《古都》3部小说获得诺贝尔文学奖。战后新作家中,野间宏的《真空地带》、井上靖的《天平之甍》、水上勉(1919~)的《越前竹偶》、松本清张的《日本的黑雾》、司马辽太郎(1923~)的《龙马奔走》等作品有较大影响。60年代中期,文学发展进入新时期。除一些严肃作家写出许多有社会意义的作品外,小松左京(1931~)的科幻小说《日本沉没》及一些破案推理小说等也颇有读者。
70年代,内向文学的代表作家阿部昭(1924~)等人的作品,及描写当代商潮的经济小说等,都对文坛的繁荣起了推动作用。城山三郎、高杉良、安土敏等一批作家活跃在 80 年代,他们的创作把日本经济小说提到一个新高度。进入90年代后,随着大江健三郎的作品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现实主义文学重新受到重视。

4.给你介绍个非常好的关于日本文学的网站
http://yinghuaxia.jahee.com/V3/literator.htm

5.最后结合网络基本可以解决你的问题了

『贰』 文豪顾贞观,文学造诣高超,为何却一生仕途不顺

顾贞观是清代著名的文学家,文学造诣十分高超,和同时代的纳兰性德、曹贞吉并称为“京华三绝”。他的作品读起来让人感觉十分舒缓真挚,字里行间透露着质朴善良之情,他所作的《金缕曲》被世人们称为“千古绝调”,并且顾贞观创新了词的形式,发展了中国历史的诗歌文化,为许多后世名人所称赞。但顾贞观的仕途却坎坷不平,他坦荡大方却遭遇小人排挤,友人逝世却遭落井下石,一系列的打击便让顾贞观对他的仕途迷失了方向。

顾贞观淋漓尽致地展现了一个文人应有的气息,他始终都怀有着一颗淳朴正直的心和对笔墨的尊重之情。尽管顾贞观的仕途不是一帆风顺,但无论在任何时候,他都能够保持着清代文人应有的清高性情,是十分值得尊重的诗词文学家。

『叁』 雨果那篇小说揭露教会的虚伪狠毒

《巴黎圣母院》

『肆』 推荐一些比较优秀的作者,文学方面的

周克芹的抄<许茂和他的女儿>,非常好袭的一部作品.
凌力的历史小说也不错,像<少年天子>.
余华的作品不知道你喜欢不喜欢.如果喜欢安静,温暖的东西,迟子健的作品应该适合您.
至于现代作家,老舍的叙述很有韵味,巴金的小说激情澎湃,巴金的散文,尤其是怀念故人的散文平实而深遂,质朴而有内涵.就说这么多了,呵呵,个人意见,仅供参考.希望对您能有所帮助.

『伍』 台港文学代表作者及其作品

纪弦、余光中、痖弦、郑愁予、白先勇、於梨华等。

1、纪弦:《纪弦诗论》《夜记》《一封信》《纪弦论现代诗》等。

2、余光中:《余光中经典》《乡愁》《石器时代》《歌》《五陵少年》《天国的夜市》《敲打乐》等。

3、白先勇:《树犹如此--纪念亡友王国祥君》《夜曲》《孽子》《秋思》《国葬》《花桥荣记》《冬夜》《孤恋花》等。

4、痖弦:《痖弦诗抄》、《深渊》、《盐》等诗集。

5、於梨华:《梦土上》《衣钵》《窗外的女奴》《燕人行》《雪的可能》《莳花刹那》《刺绣的歌谣》《寂寞的人坐着看花》《雨说》等。

(5)搏渊文学扩展阅读:

台湾当代文学的起源:

1894年的中日甲午战争后,清政府将台湾割让给日本。现代台湾文学,就是在“五四”新文化运动和文学革命的影响下诞生和发展起来的,始终是整个中国现代文学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

日本占据时期的台湾文学日本侵占台湾以后,台湾同胞进行了连绵不断的英勇的武装反抗,但都失败了。台湾同胞在痛苦中思索和寻找前进的道路。“五四”新文化运动的兴起,给正在寻找前进道路的台湾知识分子以新的启示和鼓舞,使他们认识到,“必须从新文化运动着手,以提高民族意识,改革社会风气,做为争取自由,反对日阀专制统治的凭借”(钟肇政语)。

1919年,留学日本东京的台湾青年组织了“声应会”,1920年“声应会”改组为“启蒙会”;接着又成立了“台湾新民会”,创刊<台湾青年>杂志,提倡民主自由。

1921年,台湾的进步知识分子和开明绅士在本岛成立了“台湾文化协会”,标志着当地的民族解放斗争进入了以政治运动和文化启蒙运动为主要内容的新阶段。他们举办文化讲演会、讲习会,设立读报所,传播科学民主思想,启发人民群众的思想觉悟,工农运动也开始蓬勃兴起。

1925年,继台湾“蔗农组合”成立之后,各地纷纷成立“农民组合”,并进一步联合组成台湾农民联合会,与殖民主义者的剥削和掠夺进行抗争。

1926年,台北机器工会成立后,各地相继成立了几十个工会,并在1927年掀起了全岛性的罢工风潮。作为民族解放运动一翼的台湾新文学运动,也在“五四”新文学运动的影响和滋养下,应运而生。

日据时期台湾新文学的发展,大体上经历了几个阶段。即20年代初到20年代末的奠基时期;30年代初到30年代中期的繁荣发展时期;全面侵华战争开始后的沉寂时期。

『陆』 《世说新语》文学类的著作以及翻译

枯树赋》是南北朝·北朝·北周诗人庾信所作的诗赋。为其暮年所作,感伤遭遇,对当时的社会动乱也有所反映。因为一代伟人毛泽东晚年甚爱此赋,常读其中“昔年种柳,依依汉南;今看摇落,凄怆江潭。树犹如此,人何以堪!”而被人们所知。另有唐代大书法家褚遂良描摹该赋的书法作品传世。
殷仲文[1]风流儒雅,海内知名。世异时移[2],出为东阳[3]太守。常忽忽不乐,顾庭[4]槐而叹曰:此树婆娑[5],生意尽矣。至如白鹿贞[6]松,青牛文梓[7]。根柢[8]盘魄,山崖表里[9]。桂[10桂树]何事而销亡,桐何为而半死[11]?昔之三河[12]徙植,九畹[13]移根。开花建始[14]之殿,落实[15]睢阳之园。声[16]含嶰谷,曲[17]抱《云门》。将[18]雏集凤,比翼巢[19]鸳。临[20]风亭而唳鹤,对月峡[21]而吟猿。乃有拳曲[22]拥肿,盘坳[23]反覆。熊彪[24]顾盼,鱼龙起伏。节[25]竖山连,文[26]横水蹙。匠石[27]惊视,公输[28]眩目。雕镌[29]始就,剞劂[30]仍加。平鳞[31]铲甲,落角摧牙[32]。重重[33]碎锦,片片真花。纷披[34]草树,散乱烟霞。
若夫松子[35]、古度、平仲、君迁,森梢[36]百顷,槎[37]枿千年。秦则大夫受职[38],汉则将军坐焉[39]。莫不苔埋菌压,鸟剥虫穿。或低垂于霜露,或撼顿[40]于风烟。东海[41]有白木之庙,西河[42]有枯桑之社,北陆[43]以杨叶为关,南陵[44]以梅根作冶。小山[45]则丛桂留人,扶风[46]则长松系马。岂独[47]城临细柳之上,塞落[48]桃林之下。
若乃[49]山河阻绝,飘零[50]离别。拔本[51]垂泪,伤根沥血。火入[52]空心,膏[53]流断节。横[54]洞口而敧卧,顿[55]山腰而半折,文[56]斜者百围冰碎,理[57]正者千寻瓦裂。载瘿[58]衔瘤,藏[59]穿抱穴,木魅[60]睒睗,山精[61]妖孽。
况复[62]风云不感,羁旅[63]无归。未能采葛[64],还成食薇[65]。沉沦[66]穷巷,芜[67]没荆扉,既伤摇落[68],弥[69]嗟变衰。《淮南子》[70]云“木叶落,长年悲”[71],斯[72]之谓矣。乃[73]为歌曰:建章[74]三月火,黄河万里槎[75]。若非金谷[76]满园树,即是河阳[77]一县花。桓大司马[78]闻而叹曰:
“昔年种柳,依依[79]汉南。今看摇落,凄怆[80]江潭。树犹如此,人何以堪[81]!”
作者借《续晋阳秋》和《世说新语》所记两则晋人殷仲文、桓温对树兴叹故事,演绎敷衍,借阐说树的荣枯,抒写自己的乡关之思。唐张鷟《朝野佥载》记载了这样一则轶事:“庾信从南朝初至北方,文士多轻之。信将《枯树赋》以示之,于后无敢言者。”其实庾信入北以前,他的文名已经震动大江南北, 不可能出现文中所说的被轻视的情况。所以这个故事我们只能当小说家言来看。但这也反映出北朝至隋唐的文士视《枯树赋》为庾信代表作的看法。而《枯树赋》在写树之荣枯时,奢丽宏衍,恣肆夸炫,且极力征事用典,以显文思富赡,也使此赋在情感充沛、气骨清健的风格中,带有齐梁文学的华丽面貌,是庾信文风集南北大成的体现。这篇赋写作时期不能确定,或根据上引《朝野佥载》,以为成于庾信羁滞北方的初期。但从本文看,其情调之沉痛与绝望情绪,更接近其晚年颓唐的心态。[1]
作品注释
[1] 殷仲文:东晋人,曾任骠骑将军、咨议参军、征虏长史等职,才貌双全,颇有名望。
[2] 世异时移:桓玄(殷仲文内弟)称帝,以仲文为咨议参军、侍中,领左卫将军。后桓玄为刘裕所败,晋安帝复位,仲文上表请罪。此句即指此。
[3] 东阳:郡名,在今浙江金华一带。
[4]庭:院子。
[5]婆娑(音梭suo):联绵词,枝叶纷披貌。《晋书·桓玄传》:“仲文因月朔与众至大司马府,府中有老槐树,顾之良久而叹曰:‘此树婆娑,无复生意。’”
[6] 贞:坚。晋黄义仲《十三州记》载,甘肃敦煌有白鹿塞,多古松,白鹿栖息于下。
[7]青牛文梓:唐徐坚等辑《初学记》引《录异传》载,春秋时“秦文公伐雍州南山大梓木,有青牛出走丰水矣。”
[8] 根柢:草木的根。盘魄:又作“盘薄”、“盘礴”,通“磅礴”,根深牢固。
[9] 山崖表里:枝叶覆盖山崖之表里。上句言根柢之牢固,下句说占地之广大。
[10]桂:桂树。销亡:消亡。语出汉武帝《悼李夫人赋》:“秋气潜以凄目兮,桂枝落而销亡。”
[11] 半死:半死不活。语出枚乘《七发》:“龙门之桐,高百尺而无枝……其根半死半生。”
[12]三河:河东、河内、河南,今山西、河南一带。徙:迁。徙植:移植。
[13] 畹:音晚wan,有说十二亩为畹,有说三十亩为畹。此言大面积的移植。
[14] 建始:洛阳宫殿名。
[15] 落实:果实熟落。睢(音虽sui)阳:在今河南商丘,汉为梁国,有梁孝王所建梁园。
[16]声:指树木在风雨中发出的声音。嶰(音懈xie)谷:指黄帝时的音乐。相传黄帝曾命乐官在昆仑山北的嶰谷取竹制作乐器。
[17] 曲:指树声中含有古代乐曲。抱:怀,有。《云门》;黄帝时的舞乐。
[18]将:带领。雏:幼鸟。集:群鸟停落在树上。此句言凤凰携幼鸟停落在树上。
[19]巢:作动词用,筑巢。鸳鸯在树上筑巢双飞。
[20]临:面对。风亭:指风。唳:音厉li,鹤鸣。此句说鹤常立树上对风鸣叫。
[21]月峡:指月。此句说猿猴常立树上对月长鸣。
[22] 拳曲:弯曲。拥肿:同“臃肿”。
[23]盘坳:盘旋于山坳之中。反复:指缠绕交错。
[24] 彪:虎。此与下句是形容树木的曲肿盘绕之状。
[25] 节:树木枝干交接处。此句是说树节竖立之多,有如山山相连。《易·说卦》:“艮为山……其于木也,为坚多节。”
[26] 文:花纹。水蹙:水面出现波纹。蹙:音促cu,皱。此句是说树木的花纹横生,有如水面波纹。
[27] 匠石:古代有名的木匠,名石,字伯说。
[28] 公输:公输般,即鲁班。眩目:眼花缭乱。
[29] 雕镌(音娟juan):雕刻。就:成。
[30] 剞劂:音基觉ji’jue,雕刻用的刀子。
[31] 鳞、甲:指树皮。
[32] 角、牙:指树干上的疤痕、节杈。落、摧:指砍掉、铲去。
[33] 重重:层层。锦:有彩色花纹的丝织品。此与下三句,均言能工巧匠在木头上雕刻的生动图案。
[34]纷披:散乱。
[35] 松子:即赤松子。古度:即桹木。平仲:疑是银杏树。君迁:也称君迁子。以上四树均生南国。
[36]梢:树枝的末端。森梢:指枝叶繁盛茂密。
[37]槎:音茶cha,斜砍树木。枿:音聂nie,树木砍后重生的枝条。此句是说这些新芽也会生长千年。
[38]大夫受职:受封大夫之职。秦始皇到泰山封禅时,风雨骤至,避于松树下,乃封其树为“五大夫”。后便以“五大夫”为松的别名。
[39] 将军坐焉:东汉将领冯异佐刘秀兴汉有功。诸将并坐立功,他常独坐树下,军中称其为“大树将军”。上句说秦松,此句说汉树。
[40]撼顿:摇倒。
[41] 东海:东部临海的地方。白木:指白皮松。白木之庙:相传为黄帝葬女处的天仙宫,在今河南密县。其地栽种白皮松,故称。
[42] 西河:西方黄河上游地区。社:古代祭祀土地神的地方。应劭《风俗通义》载,东汉汝南南顿(今河南项城西南)人张助在干枯的空桑中种李,有患目疾者在树荫下休息,其目自愈,于是在此处设庙祭祀。
[43] 北陆:泛指北方地区。陆,高平地区。以杨叶为关:以“杨叶”为关卡之名。
[44]南陵:南方丘陵地区。一说指安徽南陵县。梅根作冶:据说当地以梅树根作冶炼金属时用的燃料,日久习称其地为“梅根冶”。
[45]小山:西汉淮南王刘安。丛桂留人:淮南小山《招隐士》有“桂树丛生兮山之幽……攀援桂枝兮聊淹留”之句。
[46] 扶风:郡名。在今陕西泾阳县。长松:高松。晋刘琨《扶风歌》:“据鞍长叹息,泪下如流泉。系马长松下,发鞍高岳头。”
[47] 岂独:难道只有。临:看。细柳:细柳城。汉文帝时周亚夫屯军处。在今陕西咸阳市西南。
[48] 落:停息。桃林:桃林寨。在今河南灵宝以西、潼关以东地区。《尚书·武成》:周武王灭商后,“乃偃武修文,归马于华山之阳,放牛于桃林之野。”此二句承前四句东有白水、西有桑树、北有杨柳、南有梅树而来,大意说,以树木命名的地方,又岂止是史书上记载的细柳营、桃林塞?
[49]若乃:至于。
[50] 飘零:飘泊,流落。
[51] 拔本:与下句之“伤根”,指拔掉树根,损伤树根。垂泪:与下句之“沥血”均指大树因受到损伤而痛哭流涕。《三国志·魏志·武帝纪》注引《曹瞒传》:曹操命花匠移植梨树,“掘之,根伤尽出血。”
[52] 入:放入。此句说把干空心的树木投入火中。
[53] 膏:指树脂。此句说树脂常从断节处流出。
[54]横:横放。攲:音奇qi,倾斜。
[55]顿:倒下。
[56] 文:树木花纹。围:两臂合抱的圆周长。百围:形容树干粗大。冰碎:像冰一样被敲碎。
[57]理:纹理。寻:长八尺为一寻。千寻:形容树木高大。瓦裂:像瓦一样被击裂。
[58]瘿(音婴ying)、瘤:树木枝干上隆起似肿瘤的部分。
[59]藏:指在树上的虫子。穿:咬穿。抱:环绕。指整天环绕树木飞行的飞鸟。穴:作动词用,作窝。
[60]木魅:树妖。睗(音是shi)睒(音陕shan):目光闪烁的样子。亦作“睒睗”。
[61]山精:山妖。妖孽:危害,扰乱。
[62] 况复:何况。风云:喻局势。感:感奋,振奋。意谓国家再无复兴之望。语出《后汉书·二十八将论》:“中兴二十八将,咸能感会风云,奋其智勇,称为佐命。”
[63] 羁旅:客居。
[64]采葛:完成使命。《诗经·王风·采葛》本是男女的爱情诗,汉郑玄解作“以采葛喻臣以小事使出”,庾信是出使北朝时被迫留下的,他以此典喻自己未能完成使命。
[65]食薇:薇是野豌豆。相传商臣伯夷、叔齐在武王伐纣灭商后,隐居首阳山,耻食周粟,采薇而食。后知薇亦周之草木,不再采食,饿死山中。以上借古人故事说自身的思想与经历。
[66] 沉沦:沦落。穷:阻塞不通。穷巷:为平民百姓住处。
[67] 芜:丛生杂草。没:埋没,遮掩。荆扉:柴门。
[68] 摇落:喻衰老。宋玉《九辩》:“悲哉,秋之为气也。萧瑟兮,草木摇落而变衰。”
[69] 弥:更加。嗟:叹息。
[70]《淮南子》:西汉淮南王刘安及其门客所撰。
[71] “木叶落,长年悲”句:引自《淮南子·说山训》,原文为“桑叶落而长年悲也”。
[72] 斯:此。
[73] 乃:于是。
[74]建章:西汉宫殿名,汉武帝时修建。三月火:指东汉建武二年时被焚。语用《史记·项羽本纪》:项羽引兵“烧秦宫室,火三月不灭”。
[75] 槎:音茶cha,木筏。晋张华《博物志》:“年年八月,有浮槎往来不失期。”此句是说,建章宫被焚烧时,灰烬在万里黄河中漂流,有如浮槎。
[76] 金谷:金谷园。在今河南洛阳市东北。晋石崇所筑。园中有清泉,遍植竹柏,树木十分繁茂。
[77]河阳:在今河南孟县西。晋潘岳任河阳令时,全县到处都种桃树。这二句是说,黄河里漂流的灰烬,都是昔日的绿树红花。
[78] 桓大司马:指东晋桓温,简文帝时任大司马。
[79]依依:繁盛貌,又指杨柳随风飘扬,似有眷恋之意。汉南:汉水之南。
[80]凄怆(音创 chuang):凄惨,悲伤。江潭:江水深处。此指江汉一带。
[81] 堪:忍受。《晋书·桓温传》载,桓温自江陵北伐,行经金城,见年轻时“所种柳皆已十围,慨然曰:‘木犹如此,人何以堪!’攀枝执条,泫然流涕。”按,又见《世说新语·言语》篇。[1]
作品译文
殷仲文气度风流,学识渊博,名声传遍海内。因为世道变异,时代更替,他不得不离开京城改作东阳太守。因此常精神恍惚忧愁不乐,望着院子里的槐树叹息说:“这棵树曾婆娑多姿,现在却没有一点生机了!”
至于白鹿塞耐寒的松树,藏有树精青牛的文梓,根系庞大,遍布山崖内外。桂树为什么而枯死?梧桐又为什么半生半死?过去从河东、河南、河内这些地方移植,从广大遥远的田地迁徙。虽然花开在建始殿前,在睢阳园中结果。树声中含有嶰谷竹声的情韵,声调合于黄帝“云门”乐曲的律吕之音。带领幼雏的凤凰曾来聚集,比翼双飞的鸳鸯常来巢居。内心深处像陆机那样,渴望在故乡临风的亭上一听鹤鸣,现在却只能飘落异地对着明月峡听猿声长啸。
有的树枝卷曲如拳,根部磊块隆起肥大,曲里拐弯,形状有的像熊虎回头顾盼,有的像鱼龙起伏游戏,隆起的树节像群山相连,木纹横看像水池里泛起的波纹。灵巧的木匠惊奇地观看,有名的鲁班也惊讶得目瞪口呆。粗坯雕刻刚就绪,再用曲刀、圆凿精雕细刻:削出鱼、龙密鳞,铲出龟、鼈硬甲,刮出麒麟尖角,挫出虎、豹利牙;层层像彩纹密布的织丝,片片有如真实的花朵。而被砍削的树林,却草木纷披,笼罩在烟霭云霞中,狼籍散乱。
至于松梓、古度、平仲、君迁这些树木,也曾茂盛劲健,覆盖百亩,斜砍后继续发芽抽枝,千年不死。秦时有泰山松被封五大夫职衔,汉代有将军独坐大树之下。它们现在也无不埋没于青苔,覆盖上寄生菌类,无不被飞鸟剥啄蛀虫蠹穿;有的在霜露中枝叶低垂,有的在风雨中摇撼颠踬。东方大海边有白松庙,西方河源处有枯桑社,北方有用“杨叶”命名的城关,南方有用“梅根”称呼的冶炼场。淮南小山曾有咏桂的辞赋留于后人,晋代刘琨写下“系马长松”的佳句。又何止是见于记载的细柳营、桃林塞呢?
至于山河险阻,道路隔绝,飘零异地,离别故乡。树被拔出根茎泪水垂落,损伤本根就滴沥鲜血。火烧入朽树的空处,树脂流淌,枝节断裂。横亘在山洞口的斜卧躯干,偃仰在山腰上的躯干中段折曲。纹理斜曲干粗百围者也如坚冰破碎,纹理正直高达千寻的也如屋瓦破裂。背负树瘿如长着赘瘤,被蛀穿的树心成了鸟的巢穴。树怪木精睒眼灼灼,山鬼妖孽暗中出没。
况且我遭遇国家衰亡,羁居异邦不归。不能吟咏思人深切的“采葛”诗篇,又怎能如伯夷、叔齐的食薇不辱?沉沦在穷街陋巷之中,埋没在荆木院门之内,既伤心树木凋零,更叹息人生易老。《淮南子》说:“树叶飘落,老人生悲。”就是说这个意思呀!
于是有歌辞说:“建章宫三月大火之后,残骸如筏在黄河上漂流万里。那些灰烬,不是金谷园的树木,就是河阳县的花果。”大司马桓温听后感叹道:“过去在汉水之南种下的柳树,曾经枝条飘拂依依相惜;今天却看到它枝叶摇落凋零,江边一片凄清伤神的景象。树尚且如此,又何况人呢?”[1]
艺术特色
《枯树赋》是庾信后期诗赋的名篇之一。庾信前期仕梁,西魏破梁时,正出使西魏,后被强留下来;历仕西魏和北周。由于他曾亲经侯景之乱和西魏破梁、国破家亡的巨变,亲见黎民百姓在战火中颠沛流离、哀哀无告的惨象,所以他后期的作品,一变仕梁时期诗赋轻艳奇巧的风格,而多抒发亡国之痛、乡关之思、羁旅之恨和人事维艰、人生多难的情怀,劲健苍凉,忧深愤激。唐代诗人杜甫在《戏为六绝句》中说:“庾信文章老更成,凌云健笔意纵横”,又说他“暮年诗赋动江关”,正是对他后期作品所作的高度评价。作者眼界宽广、思路开阔,把宫廷、山野、水边、山上的树,名贵的、普通的树都写到了,又把和树有关的典故、以树命名的地方,也都写了出来。庾信善用形象、夸张的语言,鲜明的对比,成功地描写出了各种树木原有的勃勃生机与繁茂雄奇的姿态,以及树木受到的种种摧残和因为摧残而摇落变衰的惨状,使人读后很自然地对树木所受到的摧残产生不平,感到惋惜。[1]
作品赏析
《枯树赋》借东晋名士殷仲文起兴,有两重用意。首先,殷仲文的身世经历与庾信有相似之处,所以虽是历史人物,却是以作者代言人的身份出场。其次,殷仲文对枯树的慨叹,沈痛而隽永,是早已载入《世说新语》的佳话。以此发端,既显得自然平易,又为全篇奠定了悲凉的抒情基调。
接下来的“至如”一段,吃紧之处在于“桂何事而销亡,桐何为而半死?”这一疑问。这里既有同类的反衬,更有今昔的对比,而关键在于后者。通过北方贞松、文梓的郁勃生机,自然引发出对桂树、梧桐的萧瑟枯萎的惋惜和疑问。当桂树、梧桐从原产地移植到帝王之乡,皇宫苑囿时,可谓备极尊宠:“开花建始之殿,落实睢阳之园”,它们发出的声音如上古乐曲,引来凤凰鸳鸯等象征吉祥的禽鸟。尽管备极荣华,在它们的意识中,始终不能忘却故乡,风朝月夕,不免悲吟。心灵的折磨,使嘉树失去了生机。
后皇嘉树如此,恶木又当如何?《庄子》曾两次以恶木为寓言,宣明其无用无为的哲学。据说那些长在路边的树,就是因为“无所可用,故能若是之寿。”(《人间世》篇)惠施攻击庄子也是比之以大木:“吾有大树,人谓之樗。其大本拥(同“臃”)肿而不中绳墨,其小树卷曲而不中规矩。立之途,匠者不顾。”(《逍遥游》篇)庄子的哲学这里姑且抛开不论,庾信笔下,连这样无用的树木也不能自我保全,难逃被铲削劈斫的命运。它们不能为建筑材料,却被他人当作赏心悦目的玩物。为了这个目的,它们被剥去树皮(“平鳞铲甲”),削去旁枝(“落角摧牙”),木屑飞溅,宛如生命的剥落,虽然有了碎锦真花的面目,却不复从前的生机。低贱的恶木也有生命,而人类的砍削又何异于屠杀!砍伐过后,只留下一地狼藉。草树散乱,烟霞无色。
在洞悉了嘉树与恶木都必然朽落的命运之后,庾信将眼光投向更辽远广阔之处,去书写树木的历史与空间。
树木荫蔽着人类,所以人类的历史也留下了树的印痕。“森梢百顷,槎枿千年”,不知有多少故事:在人事上,秦始皇曾封树为大夫,后汉冯异有“大树将军”之号:传说中,有白木之庙,枯桑之社;地理图标出了杨叶、梅根的字样;文学领域更有淮南小山丛桂留人的深情、两晋之交刘琨长松系马的豪迈,又岂止是由于战争而著称的细柳营、桃林塞这几个名词呢?但年代既远,它们也都掩埋在历史的角落,“或低垂于霜露,或撼顿于风烟”,冷落凄清,生意萧索。
但世间万般悲苦,莫过于生离和死别;死别则死者长已矣,生离却是漫延剥蚀,一生无法痊愈的伤口。所以“山河阻绝”一段,血泪纵横,火殛膏流,残毁碎裂,妖孽舞蹈,是庾信笔下最惊心动魄的景象。意象诡怪可怖,写法富于象征性,而一韵到底的文字,也分外予人以激烈却又无比压抑的感受。
“况复”一段,由象征回到自身,代言变为自言。激烈之后渐归于平静,但平静并非淡泊,而是对命运的承受,或者更确切地说,是忍受。“风云不感”以下六句,对个人经历做了简短的概括后,以“既伤摇落,弥嗟变衰”八字总结了自己的心境,可以看作是全赋的提要。末尾的两阕短歌,隽永深长,至情至痛,再三诵 之,低徊不已。
全篇的“文眼”,即陆机所说的“一篇之警策”,是“生意尽矣”四字。人至暮年,死亡的阴影无时不在,而早年国破身辱,生活流离的经历,更会加剧心灵的折磨,无材补天而只能沦为玩物的恶木,正是庾信的自我写照。所以赋中流露出悲伤到绝望的的情调,不是偶然的。我们可以说这种情调是不理智甚至偏执的,但若设身处地,就能理解,并进而同情、欣赏这种无理而有情的文字境界。传说,天鹅临终时发出的鸣声最美也最凄厉,《枯树赋》就是庾信的天鹅之歌。
毛泽东吟《枯树赋》:毛岸英的不幸牺牲,极大地震撼了毛泽东的心灵。他是一位领袖,也是一位感情极其丰富的父亲。当彭德怀内疚地对他谈起没有照料好毛岸英时,他久久地沉默着,一支支抽着烟,抬头凝望窗外那已经萧条的柳枝,轻轻地念叨着《枯树赋》:“昔年移柳,依依汉南,今看摇落,凄怆江潭。树犹如此,人何以堪!”[1]
作者简介
庾信(513~581),字子山,祖籍南阳新野(今河南新野),南北朝文学家。庾信早年曾任梁湘东国常侍等职,陪同太子萧纲(梁简文帝)等写作一些绮艳的诗歌。梁武帝末,侯景叛乱,庾信时为建康令,率兵御敌,战败。建康失陷,他被迫逃亡江陵,投奔梁元帝萧绎。公元554年(元帝承圣三年)他奉命出使西魏,抵达长安不久,西魏攻克江陵,杀萧绎。他被留在长安,官至骠骑大将军开府仪同三司,故又称“庾开府”。
庾信被强留于长安,永别江南,内心很是痛苦,再加上流离颠沛的生活,使他在出使西魏以前和以后的思想、创作上发生了深刻的变化。庾信出使西魏以前的作品存者不多,一般没有摆脱“宫体诗”的影响,迄今被传诵的诗赋,大抵是到北方后所作,这些作品从思想内容到艺术风格都和早年有所不同。他的诗歌代表作有《拟咏怀》27首,虽属模拟阮籍,实则全是感叹自己的身世。他的乐府歌行,常常使用比兴手法自悲身世,如《怨歌行》、《杨柳歌》等。庾信到北方以后的诗歌苍劲沉郁,和他经历战乱及对北方景物有较深的感受有关,佳作有《郊行值雪》、《望野》、《燕歌行》、《同卢记室从军》。他的一些小诗写得亲切动人,很少用典,如《寄王琳》、《寄徐陵》、《和侃法师三绝》、《重别周尚书二首》等,都很著名。
庾信在辞赋方面的成就并不亚于诗歌,他的抒情小赋如《枯树赋》、《竹杖赋》、《小园赋》和《伤心赋》等,都是传诵的名作,著名的《哀江南赋》是其代表作。庾信又是南北朝骈文大家,他的文风以讲究对仗和几乎处处用典为特征,其文章多为应用文,但常有抒情性和文学意味。
今本《庾子山集》以《四部丛刊》影印明代屠隆本为最早。《增订四库简明目录标注》讲到明有汪刊本,共十二卷;还有朱曰藩刊本,仅六卷,有诗无文。此外还有明代张溥所刻《汉魏六朝百三家集》本,称《庾开府集》。庾信集较早的注释本是清代吴兆宜所注十卷本,稍后有倪璠注本十六卷。[2]
2

『柒』 文学的自觉自律

文学应该表达对真善美的追求和积极向上的意志,这原本不是什么深奥难解的问题,古今中外的文学经典可以说莫非如此。其中道理也很简单,文学为何而存在?人类为何而需要文学?如果文学仅仅是现实的翻版,甚至只是其阴暗面的再现,那么我们就无法解释,人们为什么要把现实中遭遇的痛苦和不堪在想象中再重历一次乃至无数次?或许可以这样说,文学,正是以其对理想的企慕而构成了与现实之间的张力关系。“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溯回从之,道阻且长。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数千年前一位无名诗人的企望穿越了历史的风烟,凝固成一个永恒的姿态:文学总是翘首未来,它目光不会被现实所禁锢,更不会与现实的污浊达成和解。
文学的这种姿态也许从它的命名开始就被注定了。在汉语中,“文”是一个蕴含着非凡价值的概念。从中国文化元典当中的“天文”、“人文”、“文明”、“文德”、“文道”、“文章”、“文献”等一大批语汇当中,可以看到一个古老民族挣脱原始和蒙昧的羁绊,向着崇高的精神价值和理想世界的坚定攀升,尽管这条道路充满了艰辛和苦难。而外文中的“文学”一词(如literature),其词根同样指涉着文明的核心要素——字母、文字、知识、典籍,代表了人类对于超越原始的动物状态而进抵文明生活的憧憬和渴望。无论“饥者歌其食,劳者歌其事”的质朴写实,还是“鲸呿鳌掷”、“恢诡谲怪”的浪漫悬想,文学始终在顽强表达着人类对理想社会和美好生活的执着向往。“年寿有时而尽,荣乐止乎其身,二者必至之常期,未若文章之无穷”,优秀的文学作品又以其超越时空的潜质而使精神生命的不朽成为可能。
同时,文学也从来不是一种纯粹的个人活动。尽管它确实带有鲜明的个人特征,多为个人所完成并具有个体的经验、倾向乃至文体风格等个性特质,但是既有研究已经令人信服地表明,从写作到阅读、从文本到意义,文学活动的每一环节无不具有深刻的社会性,因此是一种地道的社会活动或社会现象。而且文学自诞生之日起就承载着丰富的社会功能,从孔子的“兴、观、群、怨”、亚里斯多德的“净化”、贺拉斯的“寓教于乐”直至当代的文学理论,都对文学的社会功能有明确而深刻的认识。既然如此,文学就理应承担起相应的社会责任,既包括思想的引领、价值的培育,也包括情感的范导、道德的促进。有人说,这是给文学强加了一副不应有的重担,但这种说法至多只是表明两点:一是对文学的历史认知不足,二是对文学的功能缺乏自省。
浅显的道理也常常容易被淡忘,特别是当我们生活其中的现实逐渐变得乱花迷眼的时候。正如对个性化的提倡常常被误解为个人主义,对多元文化和思想的宽容也容易被误解为价值立场的相对主义甚至虚无主义一样,文学,在经历了过度政治化和工具化的扭曲之后,伴随着文学“审美自律”的自觉,也出现了某种程度的政治冷漠和道德麻痹,似乎谈论文学的政治和道德的意涵和功能就是贬低了文学的价值,否定了文学作为艺术的独立品格。但是,也正如我们可以对无知表示宽容但却并不意味着我们赞赏无知一样,我们可以理解对文学沦为政治附庸和道德工具的担忧,但也绝不认为因此可以把文学与政治和道德的关系人为地剥离开来。事实上,文学中的政治倾向和道德内涵远比想象的复杂,也比一般的估计要重要得多。你或许认为风花雪月无关乎政治,但在性别主义视角的烛照下却可能充满了政治色彩,此即“性政治”之说之所由来;你或许以为流连山水无与乎功利,但在生态主义眼光的审视中却具有了道德的意味,因此而有“生态道德”的考量。看来问题的实质并不在于文学是否应该表现政治和道德,而在于表现怎样的政治和道德以及如何去表现。但恰恰是在这个问题上,我们不仅缺乏应有的自觉,更缺乏必要的坚忍和执守。
今天的文学从业者已经不大习惯于谈论文学的功能与责任,文学的写作和阅读也更多地带有了娱情遣兴的味道。即有直面现实的志思蓄愤之作,也很难引起必要的关注,它们看起来过于坚硬而苦涩,令习惯了时尚快餐的胃口难以下咽和吸收。然而大雅不作,正声微茫,黄钟毁弃,瓦釜雷鸣,丧失了对真善美的堂堂正正的讴歌、对假恶丑的直截大胆的批判,文学的灵魂即告失落,文学的元气亦已消磨,剩下的多是老成与世故,精明与机巧,为文至此而欲其深入人心、传诸久远,其可得乎?
浅显的道理虽然不需要时时提起,但并不意味着它不再正确。文学是社会的敏感神经,也是社会的良心所系,发出大雅正声,唱响黄钟大吕,乃是文学之为文学的题中应有之义。岂不闻尼采有云:“当你凝视深渊的时候,深渊也在凝视着你。”如果文学不能在真伪善恶的对搏中执守光明正大之气,丧失的将不只是文学的功能,很可能还有文学的生命。

『捌』 想起个聪明文学渊博的名字

博瀚、文渊、鸿儒、思捷、鸿生、涵智、涵今、夙儒、智睿、紫涵、紫睿、礼轩、文轩、瀚海、

『玖』 中国目前最有希望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作家是谁

大家觉得现在人的素质是不是在提高?
中国知识分子只会在进口硬件平台、软件平台、科技体系、意思形态基础上拼凑科技快餐、系统集成,已经被西方国家替换了基本技能、废了基本功,是沦为@@@文化、商品、科技的殖民地。
消费水平提高了,贪污挥霍欲望没有任何约束而极度膨胀,基础工业被破坏了,集体道德沦丧了。

论文爆炸是吞噬全国资源的黑洞。知识分子奢侈的生活与挥霍国家的真金白银,把中国的经济资源消耗殆尽,彻底颠覆破坏了道德基础。

诺贝尔奖对于中国是一剂绚丽包装的毒药、是毒品,是鸦片,是陷阱,是圈套,是败坏学术造成教育腐败的用巨资购买成瘾的荼毒,是美国的战略家居心险恶、用心险恶地精心设计的为渊驱鱼,为丛驱

雀、釜底抽薪、掏空中国的春药经济,制造精神鸦片,是有毒的政治迷魂药;是美帝对中国知识分子进行侵蚀的工具、武器、噱头。而且西方科技体系越进步、越发达,现代仪器越昂贵、先进加工设备

系统价格愈加高昂,深空探索、基因工程、纳米微观研究、高能物理求索等等研究手段耗资宏大到要许多发达国家联合开放都捉襟见肘的时代,用眼花缭乱、虚无缥缈的诺贝尔奖来引诱中国用举国资源

、掏空国库、挖尽全社会资源去破坏国家经济基础、毁坏国民经济建设,概念麻醉中国人,是已经和将跨越相当长的历史时期的“星球大战”似地巨骗、诱导、咋呼、忽悠。买办们、中国知识分子在西

方洋大人的指挥下糟蹋挥霍、盘剥自己的民众,还帮着国家资本打劫自己人民的财富,运用过西方政治、意思形态、科学技术体系、美元霸权,攫取全世界的财富,早就已经是中国人奴才、心理畸形和

扭曲的公开表现,得到洋老板的一片叫好,解除了中国人的精神武装,让不少中国人特别是官员听了很受用,以此为官绩、政绩,做什么生意最赚钱:M国。
得了诺贝尔奖又怎样?中国的自行车材质与制作水平现在还达不到发达国家文革前的水平呢。
帝国主义利用豢养的洋奴和内鬼以及代理人引导《自然》杂志、《科学》杂志上发表论文来搞垮中国,体制内各路知识分削尖脑袋、趋之若鹜,败坏了党风政风,更败坏了民心。

『拾』 欧美文学三个渊源

只找到两个,不好意思近代欧美文学是一种多源文学。它主要有两大源头,亦可简称作“两希”渊源,即希腊文学和希伯来文学。 古希腊文学内容丰富深刻,体裁多样,表现了希腊先民天马行空般的想象力和他们的创造精神、开拓精神。无论是思想内容方面,还是艺术形式方面,希腊文学都对后世文学起着范本的作用,影响深刻久远。 古希腊文学分早期、盛期和衰期。大致的时间划分是公元前12世纪至前8世纪为早期,公元前8世纪至前4世纪为盛期,公元前4世纪至前2世纪中叶是晚期,即“希腊化时期”。这三个时期相当于希腊社会由氏族制向奴隶制过渡时期、奴隶主民主制时期和奴隶制衰亡时期。希腊文学最高成就是神话、史诗和戏剧,此外在抒情诗、寓言、文艺理论诸方面都有优秀作品、著作问世。 那么是哪些因素确定了古代希腊文学的“源头”地位呢?简括地说有三方面的因素。首先是古代希腊文学在思想内容上的深刻性。古希腊文学蕴涵着可贵的人本主义思想,重视人的现世生活和现世幸福,重视人的个性权利和人格尊严,肯定和歌颂人性之美,这些都和周边地区的异文化构成鲜明对比;其次是艺术形式的丰富性和开创性。希腊人以丰富的想象力和杰出的创造力开拓了几乎所有的文学体裁,如神话、史诗、悲剧、喜剧、小说、寓言、诗歌、散文等,并且在各类体裁中都达到了极高的水平,他们的创作探索,为后世积累了宝贵的遗产,提供了优秀的范例。最后,古希腊发达的文艺思想也对后世文学的发展有着深刻的理论意义。古希腊文艺思想在古希腊发达的哲学背景上形成的。杰出的文艺理论家如亚里士多德和柏拉图,自身同时也都是伟大的思想家,这就使古希腊文艺理论在对文学现象概括的广度上和创作理论研究的深度上和体系化的逻辑力量上都取得了突出成就,从而对后世欧美文学的发展起着理论指导的作用。他们所阐发的悲剧理论、创作方法理论和美学观念都成为后世相应学科发展的基石。 由于上述的影响和作用,后世欧美文学奉古代希腊文学为典范,汲取它的人本思想,重视它的题材和创作原则,长久地、大量地引用希腊文学素材和人物原型进行再创作。因此,希腊文学跨越了时代、地域,渗透到全部欧洲文学之中,成为欧美文学一大源头。 两希渊源中的第二个“希”指希伯来文学。早期基督教由犹太教脱胎而来。犹太教的经典,即希伯来民族的文化经典,被基督教所接受,编为《旧约全书》,代表早期基督教文学最高成就的是《新约全书》,记述了耶稣的生平和传说,以及基督教早期的传教情况,汇编了宗教文件。新、旧约全书合称《圣经》,它在哲学思想、社会思想和伦理观念各方面对后世欧美文化的影响是极其深远的。从文学角度看,《圣经》中有诗歌、戏剧、小说等体裁的作品,对后世欧美文学有重大影响。可见,以《圣经》为代表的早期基督教文学(其中融会了希伯来文化成就)是欧洲文学的另一源头。 古罗马文学和早期基督教文学都在希腊文学衰落时期走向繁荣,都接受了希腊文学的影响,从而成为桥梁和“中介”。 古罗马文学是在古希腊文学影响下产生并发展的,它继承并发展了希腊文学的内容和形式,同时又具备了自己的历史、地域和氏族特征。由于罗马帝国的大规模征服和扩张,罗马得以使希腊文学向整个地中海地区传扬。以罗马文学为中介,古希腊文学传统在近代欧洲文学中得以继承和发展。 早期基督教文学产生于公元1世纪中叶到2世纪末。是希腊文化和希伯来文化碰撞的结果。它既受到希腊文学的影响,又是欧美文学的一个源头,这样,就在古希腊文学和近代欧美文学之间起到了桥梁的作用。参考资料: http://wxy.suda.e.cn/jpkc/wg-2.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