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文学经济 » 巴勒斯坦文学
扩展阅读
中国网络原创新人乐团 2021-03-31 20:26:56
党政视频素材 2021-03-31 20:25:44
厦门大学统计学硕士 2021-03-31 20:25:36

巴勒斯坦文学

发布时间: 2021-03-21 06:50:17

Ⅰ 找本小说主角当了巴勒斯坦总统

桃源梦

作者: 胖子快跑

简介:

一对一,慢热文,有温馨,有小虐,女主有飞翔及一点其它小异能没有人人艳羡的身家背景,没有绝色之姿,敢爱敢恨。一张清纯的脸孔上,一直挂着坚强的笑花,偶尔露出一点小迷糊,当你看着她眨巴眨巴着圆圆的眼睛的时候

Ⅱ 巴基斯坦主要文学诗人和作家有哪些

19世纪下半叶,巴勒斯坦文学在反抗奥斯曼帝国统治中开始复兴。第一次世界大战后,出现了赫利勒·贝德斯、赛福丁·伊拉尼、穆萨·侯塞尼等著名小说家和阿卜杜·凯里姆·卡尔米、易卜拉欣·图甘等著名诗人。他们的作品描写各阶层人们的生活,表达了对殖民主义者的不满。现代巴基斯坦主要作家有弗·艾·费兹、纳狄姆·卡斯密等。

Ⅲ 巴勒斯坦 以色列巴勒斯坦和以色列为什么

巴勒斯坦和以色列的恩怨

以色列是世界唯一的犹太国家。犹太人历史始于公元前约25世纪,始祖是亚伯拉罕、其子以撒和其孙雅各。当时,一场遍及全国的饥荒迫使雅各和他的儿子们,即以色列十二个部落的祖先从巴勒斯坦移居埃及,在那里他们的后代沦为奴隶。几个世纪之后,摩西率众人出走埃及,摆脱奴役,奔向自由,最终返回到以色列故土。公元前20世纪前后,闪米特族的迦南人开始定居在巴勒斯坦的沿海和平原。公元前13世纪腓力斯人在沿海建立国家。公元前13世纪末希伯来各部落迁入定居。公元前11世纪犹太人建立希伯来王国,后亚述、巴比伦、波斯等外族都曾占领巴勒斯坦。公元前722年,以色列王国遭亚述人侵占,它的人民被迫流亡(史称“失掉的十个部落”)。公元前586年,犹太王国被巴比伦人征服,入侵者捣毁了耶路撒冷的圣殿,并将大部分犹太人放逐到巴比伦。公元前1世纪罗马帝国侵入(史称“十字军”东征),罗马人占领了巴勒斯坦,犹太人因为多次反抗未果流离失所,而基督徒在犹太民族起义的后期站在了罗马一方所以没有遭到迫害反而壮大起来。绝大部分犹太人流往世界各地。公元7世纪巴勒斯坦成为阿拉伯帝国的一部分。阿拉伯人不断移入,并和当地土著居民同化,逐步形成了现代的巴勒斯坦阿拉伯人。16世纪起巴勒斯坦成为奥斯曼帝国的一部分。1920年英国以约旦河为界把巴勒斯坦分为东西两部份,东部称外约旦(即今约旦王国),西部仍称巴勒斯坦(即今以色列、约旦河西岸和加沙地带)为英国委任统治地。19世纪末在“犹太复国运动”者策动下,大批犹太人移入巴勒斯坦,与当地阿拉伯人不断发生流血冲突。尽管千百年来的异族统治使犹太人越来越少,但在这片故土上犹太人一直保持着他们的存在,而且随着散居各国的犹太人返回故乡,犹太人口也不断增加。到了19世纪中叶,稀少的犹太人口出现了猛增的势头。

犹太复国主义多少世纪以来,盼望有朝一日能返回锡安(锡安,传统上是耶路撒冷和以色列故土的同义词),一直是散居世界各地的犹太人的生活支柱。到了19世纪末,由于东欧的犹太人不断遭到压迫和迫害,而西欧的犹太人对既未结束种族歧视也未使犹太人与所在国家的社会融为一体,犹太人对形式上的解放所抱幻想日益破灭,使犹太复国主义作为一种民族解放运动而出现。1897年,西奥多·赫茨尔在瑞士的巴塞尔召开了第一届犹太复国主义大会。在会上,犹太复国主义运动成为一个正式的政治组织,它号召犹太人返回以色列故土,在祖先的家园复兴犹太民族生活。在犹太复国主义思想的感召下,成千上万的犹太人开始返回故土,当时这片故土是奥斯曼帝国的一部分,人烟稀少,为世人所忽视。早期的开拓者在这里排干沼泽,开垦荒地,在秃山上植树造林,兴办工业,建设城市和乡村。他们建立了社区机构和服务设施,并使长期以来仅用于礼拜仪式和文学的希伯来语在日常生活中恢复使用。

在巴勒斯坦,形成了一块土地,两个民族。国际联盟基于承认“犹太人与巴勒斯坦(以色列故土)有着历史的联系”和“在那个国家重建犹太民族家园”的考虑,于1922年委托英国统治这片故土,并特别责成英国“为这个国家创造各种确保建立犹太民族家园的政治、行政和经济环境。” 同年,英国在这块托管地境内四分之三的土地上建立了阿拉伯外约旦酋长国(即今日的哈希姆约旦王国),只把约旦河以西的地方留作发展犹太民族家园之用。阿拉伯极端领导人就连在这样小的区域建立犹太民族家园也要反对,他们煽动袭击犹太社区,甚至打击主张阿拉伯与犹太人共处的阿拉伯人。当时,英国对犹太移民和定居的限制也没有让阿拉伯好战分子善罢甘休,针对犹太人的暴力事件屡屡发生,持续不断,直到二次大战爆发为止。

二战期间,纳粹杀害了约600万欧洲犹太人,其中包括150万儿童。战后,尽管迫切需要为在纳粹大屠杀中幸免于难的犹太人寻找避难所。但英国当时并未取消对犹太在约旦河以西这块故土上移民的限额。故土上的犹太社团与世界各地犹太人一起,动员一切人力物力,组织了一场“非法”移民运动,先后把85,000难民从欧洲转送到故土上。阿拉伯人始终反对犹太人在故土上定居,犹太人则坚持要求解除对犹太移民的限制,英国在无法调解的情况下,遂将问题移交给联合国。联合国大会于1947年11月29日通过表决决定:在约旦河以西地区建立两个国家:一个犹太国(以色列)和一个阿拉伯国(巴勒斯坦)。犹太人接受了这个分治计划,而阿拉伯人则予以拒绝。

1948年5月14日英国托管结束,犹太人随即宣布建立以色列国。此后不到24小时,五个阿拉伯国家的军队入侵了这个新国家。这场以色列独立战争断断续续打了一年多,于1949年7月以停火线为基础分别与接壤的阿拉伯国家签定了停战协议。以色列在立国宣言中表明它“向所有邻国及其人民伸出和平及睦邻之手。”尽管历届以色列总理一再重申这一呼吁,但始终遭到阿拉伯国家拒绝或不受理睬。阿拉伯恐怖分子不断袭击以色列居民中心,阿拉伯国家不仅支持和鼓励袭击行动,而且还实行经济和外交抵制,封锁以色列海运国际航道并挑起全面战争。1956年和1967年,以色列发动先发制人的攻击,对蓄意挑衅作出反应。1973年,以色列击退了阿拉伯邻国同时从三条战线发动的全面进攻。

1977年,埃及总统萨达特应贝京总理邀请访问耶路撒冷,从而打破了阿拉伯国家拒和的僵局。这次访问导致了双方的谈判,其结果是1979年3月26日签署《埃以和平条约》并达成《戴维营协》,该协议包括实现中东和平的有关条款及就1967年以来以色列管理的犹地亚、撒马利亚及加沙地带未来地位所做的一项安排。1982年,因加利利北部居民屡遭恐怖分子的袭击,以色列采取行动,摧毁了巴解(巴勒斯坦解放组织)在南黎巴嫩搞恐怖活动的基地。之后,阿以冲突的焦点就集中在巴勒斯坦阿拉伯方面。(1947年11月联大第181号决议规定耶路撒冷国际化,以色列在1948年和1967年两次战争中先后占领耶路撒冷整个地区,并于1980年7月宣布统一的耶路撒冷为其永久的首都。1988年11月,巴勒斯坦全国委员会第19次特别会议通过《独立宣言》,宣布耶路撒冷为新成立的巴勒斯坦首都。)

以色列确信有关各方只有通过直接谈判才能解决问题,因此,对由美俄主持下,于1991年10月30日在马德里举行的中东和平会议提供的对话机会表示欢迎。这次会议使以色列、黎巴嫩、叙利亚以及约旦、巴勒斯坦代表团坐在一起,为以色列随后与其每个阿拉伯邻国间的双边谈判及为解决区域问题举行多边会谈奠定了基础。目前与以色列有领土纷争的有黎巴嫩、叙利亚、巴勒斯坦,主要是巴勒斯坦。巴勒斯坦人不满1949年7月以停火线为基础的国界划分,誓死要夺回加沙地带,让以色列退出耶路撒冷。

综上所述,犹太民族是一个多灾多难的民族,整个犹太史也是一部血泪史。他们虽然在故土建立了自己的国家以色列,但与周围阿拉伯国家的纷争、矛盾经常不断,积怨越来越深,特别是巴勒斯坦,犹太人要在夹缝中生存也是一件不容易的事情。由于历史原因,以色列对西方国家的感情是复杂的,为了生存他们不得不投靠西方国家,与西方国家走得越近越引起阿拉伯国家的仇恨。巴勒斯坦国在二战后,从未正式建国和取得联合国的正式承认。原因在于:巴勒斯坦人从不承认以色列国的合法性,历史上阿拉伯国家反对以色列并由此引发四次中东战争,以色列也拒绝联合国大会关于巴勒斯坦建国的决议,以及欧美大国对以色列的支持,巴以矛盾尖锐并长期引发阿拉伯世界和以色列的严重对立。

Ⅳ 巴勒斯坦被占区文学有怎样的背景和作品

1948年5月后的巴勒斯坦文学分为被占区文学和流亡区文学。被占区文学又称“抵抗文学”。开始时只有农村流行的一些民歌,这些民歌表现了人民反抗压迫的斗争。以后,艰难的时势造就了一批诗人。他们的诗歌摆脱了悲观失望情绪,具有强烈的战斗精神。迈哈穆德·达尔维什(1941—)的长诗《巴勒斯坦情人》抒发了对祖国的热爱,表达了作者与祖国同命运的感情。陶菲格·齐亚德(1936—)在《决不能》一诗中抨击了当局对巴勒斯坦人的压迫,指出巴勒斯坦是不可征服的。塞米哈·卡西姆(1939—)在《道路之歌》(1964)、《我满手鲜血》(1967)等诗集中也表达了巴勒斯坦人民反抗压迫的斗争精神。陶菲格·法亚德(1939—)的长篇小说《被损毁者》,揭露以色列当局对巴勒斯坦人的歧视。他的另一部长篇小说《黄色的街道》表现了巴勒斯坦人受压迫的苦闷。迈哈穆德·舍吉尔的短篇小说《别人的面包》、叶海亚·耶赫里夫的短篇小说《第一天》等揭露了阶级压迫,反映了巴勒斯坦人的苦难。被占区的作家大多遭到迫害,或被监禁,或被迫流亡。

Ⅳ 有关以色列和巴勒斯坦

以色列为何攻打巴勒斯坦?

假设你现在有一群邻居,你和他们住在一个院子里

你是一个通过白手起家的百万富翁(犹太人),有权有势还有个当公安局长的亲戚(美国)

你的邻居都是穷光蛋(巴勒斯坦,黎巴嫩,叙利亚),他们都排挤你,尤其是其中巴勒斯坦家族的人(哈马斯,法塔赫),动不动就用转头问候你家玻璃,成年累月的问候你家玻璃.

1月1日这一天,巴勒斯坦家的人一反常态说:"好了,半年内我不砸你家玻璃了".你很高兴.结果7月1日的时候巴勒斯坦家的人一口气把你家的玻璃都给砸碎了.

请问,你是否要好好的教训一下这个砸你家玻璃的人呢?

以色列打击的地方是巴勒斯坦的加沙地带。加沙由巴勒斯坦的一个政治派别哈马斯(伊斯兰抵抗运动)控制。巴勒斯坦的领土包括加沙和约旦河西岸。约旦河西岸是由巴勒斯坦的另外一个政治派别也是最大的一个派别法塔赫(巴勒斯坦解放组织)控制。所以,更加直接地说,以色列打击的是哈马斯。那么以色列为什么要打击它呢?

最直接的原因:原先哈马斯和以色列签了一个停火协议。而停火协议最近刚到期。然后哈马斯就不断地向以色列丢火箭弹。然后以色列就针对哈马斯发动了大规模的空袭。

更深层次的原因:上升到国家高度。以色列和巴勒斯坦是世仇,上千年的民族宗教矛盾,绝对是没人可以调和的。现代近几十年来又打了五次中东战争。哈马斯是巴勒斯坦国内最激进的一个组织,纲领就是以暴制暴,用暴力把以色列人赶出去。近年来哈马斯发动了不少针对以色列的自杀性爆炸袭击,以色列视哈马斯为眼中钉,必除之而后快。

哈马斯被不少国家看成是恐怖组织,但在阿拉伯国家特别是巴勒斯坦国内却具有不小的民意支持。

我仅仅是陈述客观事实。

弱者总是楚楚可怜,我同情巴勒斯坦,更同情巴勒斯坦那些一直在水深火热中挣扎的人民。

Ⅵ 现代巴基斯坦文学是什么

19世纪下半叶,巴勒斯坦文学在反抗奥斯曼帝国统治中开始复兴。第一次世界大战后,出现了赫利勒·贝德斯、赛福丁·伊拉尼、穆萨·侯塞尼等著名小说家和阿卜杜·凯里姆·卡尔米、易卜拉欣·图甘等著名诗人。他们的作品描写各阶层人们的生活,表达了对殖民主义者的不满。

现代巴基斯坦主要作家有弗·艾·费兹、纳狄姆·卡斯密等。

费·艾·费兹(1911~)是一位著名的现实主义诗人,他曾在拉合尔学院攻读英语和阿拉伯语,获硕士学位。1936年~1942年做英语教师,1942年~1946年在印度军队中任情报官,1947年印、巴分治后,做了《巴基斯坦时报》和《今日报》的编辑。50年代他曾因参加工人运动而被捕。1956年后多次访华。费兹在30年代就开始了创作生活,曾参加过印度进步作家协会的筹建工作。他的主要诗集有《诉怨》(1941)、《风之手》(1953)、《狱中诗抄》(1956)和《压在石下的手》(1956)等。他的诗作题材广泛,视野广阔,包括反对战争、维护和平、支持亚非拉民族独立运动等内容。

卡斯密(1916~)是巴基斯坦著名的诗人和小说家,1935年获文学学士学位。自1942年起,他先后任《花》杂志编辑、《今日报》主编及巴基斯坦进步作家协会书记。1956年访华归国后,曾数次被捕。他的诗作大都取材于现实生活,揭露社会的不平,同情人民的疾苦。主要诗集有《独立以后》、《镰刀》和《最伟大的是人还是真主》等。

Ⅶ 巴勒斯坦流亡区文学有哪些著名的作家作品

1948年5月后的巴勒斯坦文学分为被占区文学和流亡区文学。流亡区初期的作品带有失望和思乡的情绪。随着民族解放运动的发展,作品的基调也起了变化。如女作家赛米拉·阿扎姆(1927—1968)的短篇小说《又一年》,描写分界线两边亲人难以相会,情调凄凉。后来写的《因为他爱他们》则表现为愤怒的呐喊。格桑·卡纳法尼的中篇小说《阳光下的人们》(1963),暗示人们只有拿起武器进行斗争才有出路。随着武装斗争的开展,作品的题材和内容也更加广泛。叶海亚·耶赫里夫的短篇小说集《母驹》,赖沙德·艾布·沙维尔的短篇小说集《回忆往昔》、长篇小说《情人》,赛勒瓦·巴娜的长篇小说《大河彼岸的新娘》等,表现了游击队员的生活和斗争。宰因·阿比丁·侯赛尼的短篇小说《海米斯先死去》,歌颂了一对恋人为了解放事业而不惜牺牲的精神。格桑·卡纳法尼的中篇小说《塞阿德大妈》塑造了一个坚持斗争的妇女形象。迈哈穆德·里马维的短篇小说《小穆罕默德的疑问》表现了儿童的觉醒。流亡区文学的诗歌方面,有哈伦·哈希姆·拉希德(1927—)的《和流亡者在一起》(1953)、《革命的土地》(1959),女诗人法德娃·图甘(1920—)的《孤独度日》(1952)、《在关闭的门前》,阿卜杜·凯里姆·卡尔米(艾布·赛勒玛)的《流亡者》(1953)、《祖国颂》(1959)、《以我之笔》(1971)等。

Ⅷ 以色列与巴勒斯坦

犹太人
犹太人是原指犹大支派(以色列人12支派之一)或犹大王国(以色列国分裂后与北方10支派所成立的以色列王国对立)的人民。全体犹太人本来统称希伯来人,自进占巴勒斯坦起至举族被掳往巴比伦为止,又称以色列人。经过流亡生活,只有原属犹大王国的人仍然保持民族特征,其他10个支派于公元前721年亚述灭亡北方王国后四散而同化于其他民族。因此,犹太人一词仅指原属犹大王国之人。
各派犹太人都承认由犹太妇女所生者即为犹太人,而改革派则认为,双亲中有一人是犹太人者即为犹太人。一般地讲,从纯粹宗教的角度看,世代生活在非犹太人环境中而保留犹太教许多基本教义的社团,作为整体被认为真正犹太人,但作为个人,这种人不能任意同犹太人结婚。
犹太人遍布全世界,美国有580万,以色列442万,法国60万,俄罗斯60万,乌克兰44.6万,加拿大36万,英国30万,阿根廷25万,南非11.4万,澳大利亚10万,巴西10万。

圣经时代 犹太人历史始于公元前第二个一千年的头五百年,始祖是亚伯拉罕、其子以撒和其孙雅各。一场遍及全国的饥荒迫使雅各和他的儿子们,即以色列十二个部落的祖先移居埃及,在那里他们的后代沦为奴隶。几个世纪之后,摩西率众人出埃及,摆脱奴役,奔向自由,最终返回以色列故土。他们在西奈沙漠上流浪了40年,在那里形成了一个民族,并接受了包括十诫在内的摩西律法,他们的始祖们所创立的一神教从此初具规模。

以色列各部落在约书亚的指挥下,征服了以色列故土,并定居下来,但它们往往只是在受到外来威胁时,才在被称为“士师”的领袖的统领下联合起来。公元前1028年,扫罗建立了君主国;他的继承者大卫于公元前1000年统一了各部落并建都于耶路撒冷。大卫的儿子所罗门把王国发展成为繁荣的商业强国并在耶路撒冷兴建了以色列一神教圣殿。考古发掘证实,在所罗门统治时期,曾在一些设防城镇,如夏琐、美吉多和基色设立了重要的城市贸易中心。所罗门去逝后,国家分裂成两个王国:一个是以色列王国,首都设在撒马利亚;一个是犹太王国,首都设在耶路撒冷。两个王国并存两个世纪之久,由犹太诸王统治,并由先知告诫人们主持社会正义和遵守律法。

公元前722年,以色列王国遭亚述人侵占,它的人民被迫流亡(史称“失掉的十个部落”)。公元前586年,犹太王国被巴比伦人征服,入侵者捣毁了耶路撒冷的圣殿,并将大部分犹太人放逐到巴比伦。

犹太人自治时期(公元前538—60年) 公元前539年,巴比伦帝国被波斯人征服,之后,许多犹太人返回犹大(以色列故土),并在耶路撒冷重建圣殿,犹太人在故土上的生活方式也得以恢复。此后四个世纪,犹太人在波斯人和古希腊人的统治下,享有很大程度的自治权。由于叙利亚塞琉孤王朝强制实行一系列措施,禁止犹太人的宗教信仰,导致爆发了公元前168年由马加比家族(哈斯蒙尼人)领导的起义,随后建立了由哈斯蒙尼王朝犹太诸王统治、历时约80年的独立犹太王国。

异族统治(公元前60年一公元1948年) 从公元前60年起,国家因内乱而削弱,日益为罗马所控制。为了摆脱罗马统治,犹太人发动了一次又一次的起义,其中最大的一次爆发于公元66年。经过4年的战斗,罗马人于公元70年征服了犹地亚(犹大),焚毁丁第二圣殿,并将国内的众多犹太人放逐。犹太人对罗马进行的最后一次反抗是千余人固守在马撒达山顶城堡中。这次反抗于公元73年以守卫者集体自杀而告终。它成为犹太人在自己的土地上争取自由的象征。

在罗马(公元70-313年)和拜占庭(公元313-636年)的统治下,犹太人社会在故土上继续保持和发展自己的法律、教育及文化制度。公元2世纪,涉及生活方方面面的犹太律法被编集成口传律法《密西拿经》,后于公元3-5世纪,又扩编成《塔木德经》。这些律法有些后来根据情况而变化作了修改,至今仍为恪守教规的犹太人所遵守。

犹太人重获国家主权的另一次尝试是公元132年的巴尔·科赫巴起义,其结果是在犹地亚建立了一个独立的犹太飞地,以耶路撒冷为都城。但是,三年之后,罗马人打败了了巴尔·科赫巴,并且为了断绝犹太人与故土的联系,把耶路撒冷改名为埃利亚卡皮托利纳,把国家更名为巴勒斯梯那。

从公元7世纪始,国家先后被阿拉伯人(613—1091)、塞尔柱克人(1091—1099)、十字军(1099—1291)、马穆鲁克人(1291-1516)、奥斯曼帝国的土耳其人(1517一1917)和英国人(1918—1948)所统治。不同时期的统治者任意变动疆界,更改国名。各征服者所建造的王宫殿宇是他们统治这片故土的历史见证。

尽管千百年来的异族统治使犹太人越来越少,但在这片故土上犹太人一直保持着他们的存在,而且随着散居各国的犹太人返回故乡,犹太人口也不断增加。到了19世纪中叶,稀少的犹太人口出现了猛增的势头。

犹太复国主义 多少世纪以来,盼望有朝一日能返回锡安(锡安,传统上是耶路撒冷和以色列故土的同义词),一直是散居世界各地的犹太人的生活支柱。到了19世纪末,由于东欧的犹太人不断遭到压迫和迫害,而西欧的犹太人对既未结束种族歧视也未使犹太人与所在国家的社会融为一体的那种形式上的解放所抱幻想日益破灭,犹太复国主义作为一种民族解放运动而出现。1897年,西奥多·赫茨尔在瑞士的巴塞尔召开了第一届犹太复国主义大会。在会上,犹太复国主义运动成为一个正式的政治组织,它号召犹太人返回以色列故土,在祖先的家园复兴犹太民族生活。

在犹太复国主义思想的感召下,成千上万的犹太人开始返回故土,当时这片故土是奥斯曼帝国的一部分,人烟稀少,为世人所忽视。早期的开拓者在这里排干沼泽,开垦荒地,在秃山上植树造林,兴办工业,建设城市和乡村。他们建立了社区机构和服务设施,并使长期以来仅用于礼拜仪式和文学的希伯来语在日常生活中恢复使用。

一块土地,两个民族 国际联盟基于承认“犹太人与巴勒斯坦(以色列故土)有着历史的联系”和“在那个国家重建犹太民族家园”的考虑,于1922年委托英国统治这片故土,并特别责成英国“为这个国家创造各种确保建立犹太民族家园的政治、行政和经济环境。”

同年,英国在这块托管地境内四分之三的土地上建立了阿拉伯外约旦酋长国(即今日的哈希姆约旦王国),只把约旦河以西的地方留作发展犹太民族家园之用。阿拉伯极端领导人就连在这样小的区域建立犹太民族家园也要反对,他们煽动袭击犹太社区,甚至打击主张阿拉伯一犹太人共处的阿拉伯人。英国对犹太移民和定居的限制并没有使阿拉伯好战分子善罢甘休,暴力事件屡屡发生,持续不断,直到二次大战爆发为止。

二战期间,纳粹杀害了约600万欧洲犹太人,其中包括150万儿童。战后,尽管迫切需要为在纳粹大屠杀中幸免于难的犹太人寻找避难所,但英国并未取消犹太移民的限额。为了邮票说明:安娜·富兰克及家人在这所房子里躲避纳粹迫害达两年之久对付英国限制移民的政策,故土上的犹太社团与世界各地犹太人一起,动员一切人力物力,组织了一场“非法”移民运动先后把85,000难民从欧洲转送到故土上。

阿拉伯人反对犹太人在故土上定居,犹太人则坚持要求解除对犹太移民的限制,英国在无法调解的情况下,遂将问题移交给联合国。联合国大会于1947年11月29日表决在约旦河以西地区建立两个国家:一个犹太国和一个阿拉伯国。犹太人接受丁这个分治计划而阿拉伯人则予以拒绝。

国家地位 1948年5月14日英国托管结束,犹太人随即宣布建立以色列国。此后不到24小时,五个阿拉伯国家的军队入侵了这个新国家。这场以色列独立战争断断续续打了一年多,于1949年7月以停火线为基础分别与接壤的阿拉伯国家签定了停战协议。

======

中东战争

第一次中东战争 1948年
第二次中东战争 1956年
第三次中东战争 1967年
第四次中东战争 1973年
第五次中东战争 1982年

历史背景
前3000年,犹太人的祖先定居于巴勒斯坦地区。1世纪后,罗马帝国侵入,犹太人向世界各地流散。此后巴勒斯坦为阿拉伯人居住地。19世纪末,大批犹太人陆续移居巴勒斯坦,准备复国。1947年, 联合国大会通过决议,规定在巴勒斯坦建立阿拉伯和以色列两个独立的国家。犹太人同意此决议,1948年成立以色列国。阿拉伯人反对该决议,未建立阿拉伯国。结果发生4次阿以战争。以色列先后占领了应属阿拉伯国的全部领土。

取自"http://zh.wikipedia.org/wiki/%E4%B8%AD%E4%B8%9C%E6%88%98%E4%BA%89"

++++++++++++++++++++++++++++++++++++++++++++
中东,是西方国家对西亚和北非的埃及等离欧洲较近的东方国家的习惯称呼。所谓“中 东战争”是指1948~1982年间,阿拉伯国家与以色列在中东地区进行的大规模战争,这是第 二次世界大战后持续时间最长的战争。阿拉伯国家是指阿拉伯民族占大多数的国家,主要分 布在亚洲和非洲北部的中东地区。以色列是犹太人建立的国家。阿拉伯世界和以色列的争端 由来已久。历史上,阿拉伯民族和犹太民族都曾在巴勒斯坦地区(位于地中海、死海、约旦 河之间)建立过国家。公元前30世纪,原在阿拉伯半岛的迦南人迁至巴勒斯坦沿海和平原地 区定居。公元前13世纪,犹太人的祖先祖先希伯莱人征服迦南人,在巴勒斯坦建立希伯莱王 国。此后,巴勒斯坦先后被波斯帝国、希腊、罗马和土耳其等外来民族征服,犹太人被迫流 落到世界各地。19世纪末,犹太复国主义运动兴起,主张分散在世界各地的犹太人重返巴勒 斯坦,建立犹太人为主的国家。1917年英国占领巴勒斯坦,当时这个地区阿拉伯人66万人, 犹太人仅9万人,但英美为控制巴勒斯坦地区和苏伊士河,竭力支持犹太复国主义运动。在 他们的策划下已经在世界各地定居的犹太人大批移居巴勒斯坦,从此,阿、以两个民族间的 矛盾日益加深,不断发生流血事件。1947年11月29日,在美英操纵下的联合国大会通过决 议,决定在巴勒斯坦分别建立阿拉伯国和犹太国,耶路撒冷由两国分治,阿拉伯世界广泛反 对这个决议,没有建立阿拉伯国家,也坚决反对犹太人建国。1949年5月14日,犹太人宣布 在巴勒斯坦地区建立以色列国,5月15日,阿拉伯国家就同以色列发生第一次中东战争,结 果阿拉伯国家失利,埃及、约旦、叙利亚和黎巴嫩先后同以色列签订停战协定。战争结束 后,却遗留下许多问题,这样,逐步引发了第二、第三、第四、第五次中东战争。直到1989 年,才终于建立“巴勒斯坦国”,中东问题,尤其是巴勒斯坦人建国问题才告一段落。

第一次中东战争
亦称“巴勒斯坦战争”。1948年5月14日午夜,以色列不顾阿拉伯国家的反对,在美英 支持下,按照联合国决议建国,激起了阿拉伯国家的强烈反对。次日凌晨,埃及、约旦、黎 巴嫩和伊拉克5国即向以色列宣战。这场战争断断续续地打了9个多月,在联合国的调解下, 于1949年7月20日全面停战。通过这次战争,以色列占领了巴勒斯坦4/5的土地,达2.07万 平方公里,比联合国决议规定的犹太人国家的面积还多6700平方公里,并驱逐了96万巴勒斯 坦人。战争遗留下“边界问题”和“难民问题”,为日后再次爆发战争埋下的祸根。



第二次中东战争
亦称苏伊士运河战争。1956年7月26日,埃及政府宣布将苏伊士运河从英、法殖民主义 者手中收归国有。同年11月29日,以色列在英、法唆使下,侵入埃及西奈半岛。31日,英法 以“保卫运河通航自由和安全”为借口,向埃及发动进攻。在世界人民的声援和支持下,埃 及军民进行了顽强的抵抗。对于这场战争,美国同英国、法国之间存在着矛盾。英、法军队 于12月22日撤出埃及领土,以色列军队于1957年3月才全部撤离埃及。这场战争以侵略者的 失败而告终。



第三次中东战争
亦称六.五战争。第二次中东战争后,以色列不甘心失败,念念不忘寻机报复。埃及总 统纳塞尔在胜利面前有些大意,再加上受苏联的蒙蔽,对以色列未能保持警惕。1967年6月5 日,以色列在美国的支持下,借口埃及封锁亚喀巴湾,突然向埃及、叙利亚和约旦发动袭 击。在以色列的空军的大规模的空袭中,埃及近300架作战飞机被毁于地面。埃及陆军在失 去空军的掩护下,遭以军重创。接着,叙利亚、约旦在以色列空军的突然袭击下,大量飞机 受损,陆军也先后失利。阿拉伯人民的反侵略战争受到严重挫折。6月7日和8日,联合国安 理会两次通过决议,埃及、叙利亚、约旦在丧失大片国土的情况下被迫接受无条件“停 火”。在6天的战争中,以色列侵占了约旦河西岸、耶路撒冷的约旦管区、加沙地带、叙利 亚的戈兰高地和埃及的西奈半岛,迫使50万阿拉伯人沦为难民。


第四次中东战争
亦称“十月战争”或“斋月战争”、“赎罪日战争”。1973年10月6日,埃及、叙利亚 为收复六.五战争中的失地,集中51万地面部队和海、空军主力分别向以色列军队占领的西 奈半岛(西线)、戈兰高地(北线)发动突然进攻。埃军当天渡过苏伊士运河,8日摧毁以 军“巴列夫”防线,收复部队失地。叙军也一度打到太巴列湖。面对战争初期不利形势,以 色列迅速动员预备役部队,使总兵力增至40万人。决心先以北线为重点,集中使用空军主力 对叙军阵地进行空袭,以3个师转入反攻。经激战,迅速击溃叙军。尔后于16日,集中兵力 转移西线,以军侦察突击队乔装埃军深入埃军后方,大肆破坏埃军萨姆—6防空导弹阵地, 为以空军开辟空中走廊,以军后续部队乘隙渡过运河,在西岸建立桥头堡,并攻入埃及腹 地,对埃军第3集团军形成合围态势,战局顿时逆转。10月22日,联合国安理会通过决议, 要求双方就地停火。埃及、以色列于22日,叙利亚于24日同意停火。此后,先后签署了两个 在西奈脱离接触的协议。


第五次中东战争
亦称以色列入侵黎巴嫩战争。1982年6月6日,以色列借口打击巴勒斯坦解放组织,从陆 地、空中和海上大举入侵黎巴嫩。到6月11日,以军占领了从贝鲁特到大马士革的国际公路 以南2800平方公里的黎巴嫩土地。巴勒斯坦解放组织在这一地区的基地被全部摧毁,武装力 量的主力也遭到重大损失。驻贝卡谷地的叙利亚军队也受到以色列空军的重创,萨姆导弹设 施和空军力量遭到到重大损失。6月11日,叙利亚与以色列达成停火协议。接着,以色列调 集重兵对巴解总部所在地贝鲁特西区进行了长达两个多月的包围和攻击,后在联合国的调解 下,在维持和平部队的监督下,巴解总部及其万余名武装人员不得不撤出贝鲁特,分散到突 尼斯等8个阿拉伯国家。叙利亚在贝鲁特的1000多名部队也同时撤走。

Ⅸ 希伯莱是什么时候加入文学时期的

公元前2世纪至公元1世纪,希伯莱人的文学创作继先知文学后进入启示文学时期。此时正值希腊化时代后期和罗马人统治时期,在希伯莱历史上,这是一个遍布血污和泪痕、交织着呻吟与呐喊的时代。

公元前198年,塞琉古王朝统治巴勒斯坦地区后,希伯莱人不仅在政治上受异族欺压,在精神上也受到希腊文化前所未有的冲击。统治者在耶路撒冷和巴勒斯坦各地强制推行异教习俗,公然将宙斯神像设立于犹太教圣殿祭坛,强令犹太教信徒吞食猪肉。公元前168年,耶路撒冷的希伯莱人在马卡比家族的领导下奋起反抗,经过浴血奋战,他们赶走了希腊统治者,重新成为一个独立的希伯莱国家。但是在公元前64年,希伯莱人又被罗马征服,巴勒斯坦成为罗马帝国的一个行省,在罗马人统治下,希伯莱人的处境更为悲惨,罗马派驻的历任总督都拼命搜刮钱财,公开侮辱希伯莱人的宗教信仰,凡是被认为有暴动嫌疑的人都被处决。公元135年,希伯莱人进行了最后一次反罗马起义,在遭到失败以后,耶路撒冷城被彻底摧毁,希伯莱人几乎全部被逐出巴勒斯坦,进入世界性大离散时代。

在这腥风血雨的凄惨年代里,希伯莱人发展了一种独特的文学形式——启示文学。它通过描写各种奇异古怪的异象,在“传达上帝启示”的招牌下,托古人之名,曲折隐晦地表达出希伯莱人的痛苦呻吟、对现实的不满和对未来的憧憬。面对罗马人的强权统治和一次次反抗失败的现实,启示文学的作家们不得不将希望寄托在遥远的“末世”,编出各种离奇的故事,幻想到那时能乾坤倒转,天地改观,希伯莱人能过上美好、宁静的生活,从而增强他们对未来的信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