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文学经济 » 文学典型的美学特征
扩展阅读
中国网络原创新人乐团 2021-03-31 20:26:56
党政视频素材 2021-03-31 20:25:44
厦门大学统计学硕士 2021-03-31 20:25:36

文学典型的美学特征

发布时间: 2021-03-21 06:27:30

A. 文学的本质是什么文学有什么美学特征

(1)文学本质:是指能够涵盖各类文学现象所共有的、属于文学这种社会意识形态总体的基本性质而不是某一种文学类型的特点。
(2) 特征”具有两种属性其一它的外在形象极其具体、生动、独特其二它通过外在形象所表现的内在本质又是极其深刻和丰富的。 首先文学典型必须具有贯穿其全部活动的统摄其整个生命的“总特征”。 其次文学典型还必须通过局部“特征”反映和形成总特征.

B. 举例说明文学意境的审美特征

审美意象的五个基本特征
(一)本质特征:哲理性
顾城《远和近》:
你 /一会儿看我 / 一会儿看云
我觉得 / 你看我时很远 / 你看云时很近
(二)表现特征:象征性
金字塔的象征

余光中《夸父》
为什么要苦苦去挽救黄昏呢 / 那只是落日的背影
也不必吸尽大泽与长河 / 那只是落日的倒影
与其穷追苍茫的暮景 / 埋没在紫霭的冷烬
——何不回身挥仗
迎面奔向新绽的旭阳 / 去探千瓣之光的蕊心?
壮士的前途不在昨夜,在明晨
西奔是徒劳,奔回东方吧
既然是追不上了,就撞上去
(三)形象特征:荒诞性
形象的荒诞:
刑天;孙悟空;丙崽;
卡尔维诺《分成两半的子爵》、《不存在的骑士》

情理的荒诞:
安直房子《小狐狸的窗户》
尤奈斯库《犀牛》
贝克特《等待戈多》
(四)思维特征:抽象思维的参与

意象的创作过程是从抽象到具象的。
抽象思维严格引导了客观对应形象的设计

— 格里高利为什么变成“甲虫”而不是毛毛虫?
— 杜丽娘的故事为何发生在“牡丹亭”而不是玫瑰园?

(五)鉴赏特征:求解性和多义性
意象鉴赏是从具象还原到抽象的审美求解过程,需不断思考和追问:what?Why?
马拉美:诗应当永远是一个谜

好的意象,总有无数个谜底使人难以解答。
加缪:一个象征实际说出的东西,总要比他有意表达的东西要多。
李商隐《锦瑟》
陈凯歌《百花深处》
审美象征意象
是以表达哲理观念为目的,
以象征性和荒诞性为其基本特征,
在某些理性观念和抽象思维的指导下创造的具有求解性和多义性的,
达到人类审美理想境界的“表意之象”。

请采纳,谢谢!!!

C. 怎样分析文学典型

文学典型作为符合人类审美理想的一种范型模式,文学形象的一种高级形态,它是指写实型作品言语系统中呈现的、显出特征的、富于审美魅力的、含有丰厚历史意蕴的性格,又称为典型人物或典型性格。文学典型的美学特征表现为典型的特征性、典型的丰厚历史意蕴、典型的艺术魅力。典型的艺术魅力主要来自典型独特的审美效果,主要表现在四个方面,即文学典型以人的生命形式而呈现出无穷魅力、典型的艺术魅力还来自它的真实性、文学典型的魅力还在于它合乎理想、文学典型的艺术魅力还来自它的新颖性

D. 文学典型的审美特征是什么典型人物典型环境的关系是怎样的

文学典型的审美特征:突出的具有代表性的特征;丰富的环境关联;独特的艺术魅力。典型人物是个性与共性的高度统一,是艺术上最完美、最成功的艺术形象。在典型人物身上应该既有鲜明的独特个性,又能反映一定历史条件下的阶级、阶层或某些社会关系的本质。典型环境是指文学作品中人物所生活的、能够体现一定历史时期社会本质的特定环境,它在某种程度上促成了典型人物性格的形成和发展。典型环境与典型人物的关系是相互依存、辩证统一的关系,失去了一方,另一方也就不复存在。一方面,典型人物必须生活在典型环境中,典型环境对典型人物性格的形成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另一方面,典型环境也只有通过典型人物的活动才能呈现出来,同时,人对他所处的环境又具有某种能动的反作用。 都是书上的老话。你想下一直争论的“时世造英雄”,英雄跟时世的关系就是典型人物跟典型环境的关系。

E. 文学典型有什么特点,我看到有些说是典型环境、典型人物,有些又看到美学、艺术魅力

(一)典型的特征性所谓“特征”,是指“组成本质的那些个别标志”,是“艺术形象中个别细节把所要表现的内容突出地表现出来的那种妥帖性”。在希尔特的启发下,黑格尔把“特征性”当作艺术创作的重要原理加以提倡。从外延看,“特征”可以是一句话、一个细节、一个场景、一个事物、一个人物、一种人物关系等。典型的创造是通过特征化实现的,“特征化”在艺术表现中显示了巨大的能量。如陆游的《示儿》,把临终的遗言变成千古名篇;契诃夫把“打喷嚏”一个细节,生发成一篇名扬四海的小说;杜甫的《兵车行》,是通过一个场景,给我们留下大唐帝国穷兵黩武给人民带来严重灾难的历史画卷;鲁迅通过人血馒头治痨病这件事,揭示了中华民族深刻的历史教训和悲剧命运的根源;尤涅斯库在《秃头歌女》中,通过“夫妻对面不相识”的人际关系,让你产生透心的悲凉。也就是说,上述诸因素无论哪一种被“特征化”了,都可以产生不朽之作。 所以巴尔扎克说:“特征”的特点在于“用最小的面积惊人地集中了最大量的思想”。而文学典型的特征化原则,是要求调动这一切方面特征化的表现力为形成文学典型的“特征性”服务。这样,对文学典型的“特征性”,就要分两个层次来理解了。此外,像林黛玉的“多愁善感”,像薛宝钗的“世故圆滑”,像王熙凤的“心狠手辣”等等都是这些典型的“总特征”,使人物成为独特的“这一个”,成为一个鲜·活的富有魅力的生命。(二)典型的丰厚历史意蕴 人类之所以创造典型这种艺术至境形态,用黑格尔的话来说,是想“从他本身召唤出来的东西”中,“认出他自己”,是为了“观照自己、认识自己,思考自己”,因而人类希望能从典型中“欣赏的只是他自己的外在现实”,典型应当为人类“自己而存在”。说到底,人类创造典型,是为了人类“直观自身”的审美需要,追求的是典型所应该具有的审美认识价值,看一看人是怎样在历史和现实中生活的,以及历史和现实的本来面貌如何。这样,凡是世界公认的典型,总是通过丰富多彩的性格刻画,同时显示了“较大的思想深度和意识到的历史内容”,从而葆有丰厚的历史意蕴。鲁迅笔下的阿Q这个典型, 同样表现了巨大的思想深度和丰厚的历史意蕴。在阿Q的悲剧命运里,就有道不尽的“思想”。仅就大的方面讲有: (1)对中国国民性的痼疾的认识; (2)对辛亥革命失败的反思和历史教训的总结;(3)对辛亥革命时期历史面貌的认识和中国农村各阶层状况的分析;(4)对农民革命的必然性和盲动性的准确揭示;(5)对“阿Q相”和“精神胜利”的批判;(6)以及由以上方面所显示的作家思想的睿智、人道的情怀和爱国的赤诚等等。沈雁冰(茅盾)甚至认为,他还有全人类的意义。总之,他是一个说不完道不尽的阿Q。不读阿Q,何以了解半封建半殖民地的中国!不读阿Q,怎能知道中国人曾经有过怎样屈辱的历史和苦难的人生!这便是典型提供的丰厚的历史意蕴。(三)典型的艺术魅力典型的艺术魅力,主要来自典型独特的审美效果。这种审美效果,主要表现在四个方面:第一,文学典型以人的生命形式而呈现出无穷魅力。美国现代美学家苏珊·朗格认为,艺术是一种生命形式,因此它能“激发人们的美感”。而典型却是按人自身的生命形式创造的艺术形象,因而分外具有一种特殊的艺术魅力,特别具有满足人类在最充分的意义上“直观自身”的审美价值。这种艺术魅力首先在于典型以人的生命形式所展现的生命的斑斓色彩。文学典型给人提供的精神世界是如此丰富,往往令读者叹为观止。例如《红楼梦》中的林黛玉,她的一颗心显得那样晶莹、那样高洁、那样美丽可爱。那是聪慧过人的、诗意充盈的、柔情万种的、富于幻想的、向往着美好爱情的少女之心;又是敏感多思的、眼光超越的、痛苦忧伤的、缠绵悱恻的、向往着自由和舒展个性的诗人之心;还是一颗饱读诗书的、超凡脱俗的、峻逸高洁的、孤独自傲的、宁折不弯的富于东方文化特色的士子之心。第二,典型的艺术魅力还来自它的真实性。这是艺术创造的原则,更是马克思主义典型观的核心命题,它为艺术典型规定了严格的历史尺度。要求典型具有的真实性,应含有更丰富深刻的历史意蕴。他们提倡对现实关系的真实描写,希望通过卓越的个性刻画能揭示出更多的政治和社会的真理,体现出历史的必然趋势。

F. 结合作品论述文学典型的美学特征

1.提到典型,这是现实主义的范畴
2.美学特征,素材与题材关系(所使用的材料是否精当),形式与内容关系(文学形式是否很好地表达了内容),阅读效果.

G. 文学写作的审美特征是什么

应用文的起源先于文学艺术。人类创造文字的本意即最初的意图是记事,使用的就是应用文。到目前为止,记事的作用给后人留下了重要的历史见证,是今天人们了解历史的主要根据。通过文字,把人类的经验积累起来,得以从书面上了解自己未能经历的事、未曾有过的知识和经验。而传达这些内容的书面文字,基本都是应用类文章。像实用器皿先于艺术品一样,最早的文字记载,无论是一般的记事、占卜,还是规矩、铭文,都属于应用文范畴。
具体的应用文概念,许多研究论著多有诠释:“应用文是指国家机关、企业事业单位、社会团体、人民群众在日常生活、学习、工作中处理公共事务或私人事务所使用的具有某种惯用格式和直接应用价值的文章,包括机关应用文和私人应用文两类,或可称之为公务文书与私务文书。” [1]这就是我们对起源早、使用广泛的应用文在今天的理解。应用文在今天,广泛地被使用于国家政务和一切公私事务中。虽然被看作是“艺文之末品”,可又确实是“政事之先务”、“经国之大业”。应用文在社会生活中发挥着极其重要的作用。

有人以清康熙年间的吴乔在《答万季野诗问》中的一段话说诗与文之区别:“又问:‘诗与文之辨?’答曰:‘二者意岂有异?唯是体制辞语不同耳。意喻之米,文喻之炊而为饭,诗喻之酿而为酒;饭不变米形,酒形质尽变。啖饭则饱,可以养生,可以尽年,为人事之正道;饮酒则醉,忧者以乐,喜者以悲,有不知其所以然者。’”喻“意为米,文为饭,诗为酒”说诗与文的作用,确实是既形象又有道理。意为米,“文”乃米而为炊、炊而为饭,可果腹、养生、尽年,“为人事之正道”,足见其地位的重要。

事实上,正是由于人们对应用文认识越来越深入,所以对应用文及应用文写作也给予了越来越充分的重视。这不但体现在应用文写作规律的研究上,也体现在应用文写作的教学上。

但至今人们对应用文写作审美规律探讨的重视还是很不够的。出于“美是普遍存在的”这一认识,人们一般都接受“应用文写作具有审美特征”这个观点。但仔细考虑,应用文写作到底美在哪里,认识则大不一样。多数人认为应用文写作中的美,只不过是表现在文本上的一些形式美而已。包括一些对应用文写作进行审美研究的人,也多在应用文的形式美上下功夫。有的人则认为,应用文写作中美的现象是存在的,但和文学艺术相比,对应用文写作的美学研究不值得“小题大做”。甚至有人对应用文写作中所谓“审美”研究不屑一顾:应用文美学没有什么学问可言。研究应用文审美特征究竟有什么意义、价值,这方面的研究是否值得、是否必要,应用文写作过程究竟体现了怎样的审美特征?这些问题都是需要进一步澄清和明确的。

人们需要应用文,就像饥饿时需要吃饭一样,并不在乎饭的外表性状。吃的时间长了,就要开始品一品了。随着时代的发展进步,人们不再停留于以米为炊,简单的炊而为饭,人们开始讲究“美食”,把通常的饮食做成各种精美的工艺品,成为“色、香、味、型”俱佳的美食。在应用文起到它的实际作用的情况下,人们已经不满足于只是饱,而有更进一步的要求。这就像人们在不改变饮食基本功能的前提下,要进一步考虑它的“色、香、味、型”,使之成为既可用又可品味、鉴赏的艺术品。也正如普通的水杯加工成精美的艺术品的杯子一样。看看我们使用的杯子,当然还是既实用又精美的更受欢迎。早期人类使用土陶器盛装食物,泥碗、泥盆也可以盛装食物,但后来人们不满足于这种器物的粗制滥造,于是按照美的规律改变这些器物形状,以后又出现了陶瓷、彩陶、镏金、景泰蓝等等,这就是人们对实用器物的不断的审美追求。物质产品尚且这样注重审美追求,何况作为精神产品的应用文呢!人们对应用文也应该甚至是必须有这种审美的追求:在好用、实用的同时,要提高应用文的品位,把应用文打造成精美的工艺品。

关于“美的规律”马克思曾经有过精辟的论述。这段论述,包含这样几个观点:第一,美的规律是人类社会特有的规律。马克思在这里并非专门论述美的规律,而是在谈到劳动异化时涉及到的。关于劳动异化,马克思认为有这样四个方面:一是产品的异化,二是劳动过程的异化,三是人的本质的异化,四是人与人之间关系的异化。马克思是在谈到人的本质的异化、论述人的本质到底是什么时,谈到了“美的规律”问题。他认为,有意识的劳动实践是人与动物的本质区别,劳动实践是人的本质特征。人在劳动实践中要遵照一系列的客观规律,如自然的规律、主体的规律,还有就是“美的规律”。“美的规律”是劳动实践中所要遵照的规律之一。正如马克思所说,“人也按照美的规律来建造”。这里用了一个“也”字,就说明了这一点。因此,可以说明,在马克思看来,美的规律就是劳动实践的规律之一,是人类社会特有的规律。第二,美的规律就是通过劳动实践,主体的目的、意志、理性与客体的感性特征达到自由的统一。既然美的规律是人类劳动实践的规律之一,那么,什么是美的规律呢?马克思提出了这样的解释:“动物只是按照它所属的那个种的尺度和需要来建造,而人却懂得按照任何一个种的尺度来进行生产,并且懂得怎样处处都把内在的尺度运用到对象上去”。第三,这种美的规律也是人的本质的对象化的规律之一。就在上述谈到劳动实践是人与动物的本质区别、在劳动中也按照美的规律生产之后,紧接着马克思着重从主体的角度、从人的能动性的角度,谈到劳动实践实际上也是人的本质的对象化。这里所说“劳动中也按照美的规律生产”,既包括改造自然的劳动,也包括改造社会的劳动;既包括体力劳动,也包括脑力劳动。通过脑力劳动生产精神产品的应用文写作也不能例外。

把应用文写作作为审美对象,还应该仔细做一个界定。“应用文”对于应用文写作来说,只是应用写作的成果,是物化了的文本;而“应用文写作”强调的是应用文的写作过程,或说是应用文写作实践的过程。所以应用文写作的审美特征应该从两个方面来研究:一是应用文写作过程中的审美特征,主要表现在命题、聚材、构思等方面;二是成品的应用文,即应用文文本的审美特征,主要表现在文面、形式、语言等方面。

“我们说,美是人的本质力量的对象化,事实上是在说,美是人按照美的规律所创造的形象。”[2]在应用文写作过程中,包括确定题旨、确定文种、搜集素材、搜集数据、研究思路、研究结构等等,也都是写作者按照美的规律在创造。

一般来说,写作动机应该是主体“内在尺度”与自然形式的统一,主体需要、目的与自然规律的统一。但应用文写作基本上是受命而作,写作者的写作动机,与一般的写作动机是截然不同的。受命与个人需要、个人愿望是矛盾的。通常写文章,总是作者的一种愿望或要求,作者的动机和动力是明确的。但应用文写作,特别是公务应用文写作,却总是别人来命题多于自己来命题。别人命题,又要成为自己的一种愿望甚至是需求。在受命写作的情况下,实现上述所说的两个统一,从美学的角度讲,即达到所谓的“合规律性”和“合目的性”的统一,即真与善的统一。这正是应用文写作过程中的审美追求,也是受命写作中解决被动性的关键所在。

第一,注重自我修养,增强撰文的主动性。因为“‘美的规律’是一个十分重要的原则,指人类按自己内在的要求和理想对审美对象变形和加工的规律。” [3]所以,美的创造者首先自身要美,要强化内在的美。在确定动机的阶段,要求写作者充分理解自己的工作职责,清楚地意识到随时接受领导布置的写作任务,这是自己的天职,是应该应分的工作,也是锻炼和提高自己的机会。真正把“让我写”转化为“我要写”,增强写作欲望,增强主动性,这样,撰写中的自觉意识就可以更好地发挥,撰写高质量的应用文就有了可*的前提。

第二,做好各方面准备,胜任并愉快地接受写作任务。首先要在精神上做好随时接受写作任务的准备;其次,要针对性地在如何撰写好应用文上下功夫,在能力、技巧上做好准备;再次,还要注意做好写作资料的准备,必要的情况,必要的数据,要随时随地尽量去搜集。确有需要才能胜任愉快,驾轻就熟,优质高效。

第三,树立写作目标,打造应用文精品。有一个高远的目标,才会有更高的进取欲望。应用文撰写者对每一篇应用文写作,都要认真、仔细、下足功夫。就是写一个通知,也要写得合体、合意、简洁、晓畅。这样才能在撰写时,时时有一个追求,把写作欲望提得高高的,才能更好地增强自我意识,才能真正调动自己,打造出应用文精品。

应用文写作过程中的材料工作,也要达到“合规律性”和“合目的性”的统一,即真与善的统一。对于应用文的材料来说,主要是求真、求全、求精。

第一,求真。所有的材料都应该是真实的,既是客观存在的,又是有代表性、典型性的。另外,真实也要求数据的真实,主要是数据来源有据可查,数字准确无误。

第二,求全。应用文的材料也要求丰富、全面。除有关各方面材料的搜集,还要注意相关政策法规的准备。

第三,求精。材料的使用,要精挑细选,把真正有代表性、有典型性的材料写入文章中,使之更生动、更有说服力。

应用文写作过程中构思的审美追求。应用文审美心理过程……

注释:
[1]裴显生、王殿松主编《应用写作》,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年3月第二版,第2页。
[2]蒋孔阳《美学新论》,人民文学出版社,1993年版,第186页。
[3]曾繁仁主编《文艺美学教程》,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年10月出版,第44页。
[4]冯贵波《剖析立意与构思的审美活动过程》,《廊坊师范学院学报》2001年第3期。
[5]杨恩寰、樊莘森主编《美学教程》,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6] 参见《应用文阅读与文学阅读的本质区别》。

H. 文学典型的美学特征

(一)典型的特征性所谓“特征”,是指“组成本质的那些个别标志”,是“艺术形象中个别细节把所要表现的内容突出地表现出来的那种妥帖性”。在希尔特的启发下,黑格尔把“特征性”当作艺术创作的重要原理加以提倡。从外延看,“特征”可以是一句话、一个细节、一个场景、一个事物、一个人物、一种人物关系等。典型的创造是通过特征化实现的,“特征化”在艺术表现中显示了巨大的能量。如陆游的《示儿》,把临终的遗言变成千古名篇;契诃夫把“打喷嚏”一个细节,生发成一篇名扬四海的小说;杜甫的《兵车行》,是通过一个场景,给我们留下大唐帝国穷兵黩武给人民带来严重灾难的历史画卷;鲁迅通过人血馒头治痨病这件事,揭示了中华民族深刻的历史教训和悲剧命运的根源;尤涅斯库在《秃头歌女》中,通过“夫妻对面不相识”的人际关系,让你产生透心的悲凉。也就是说,上述诸因素无论哪一种被“特征化”了,都可以产生不朽之作。 所以巴尔扎克说:“特征”的特点在于“用最小的面积惊人地集中了最大量的思想”。而文学典型的特征化原则,是要求调动这一切方面特征化的表现力为形成文学典型的“特征性”服务。这样,对文学典型的“特征性”,就要分两个层次来理解了。此外,像林黛玉的“多愁善感”,像薛宝钗的“世故圆滑”,像王熙凤的“心狠手辣”等等都是这些典型的“总特征”,使人物成为独特的“这一个”,成为一个鲜·活的富有魅力的生命。(二)典型的丰厚历史意蕴 人类之所以创造典型这种艺术至境形态,用黑格尔的话来说,是想“从他本身召唤出来的东西”中,“认出他自己”,是为了“观照自己、认识自己,思考自己”,因而人类希望能从典型中“欣赏的只是他自己的外在现实”,典型应当为人类“自己而存在”。说到底,人类创造典型,是为了人类“直观自身”的审美需要,追求的是典型所应该具有的审美认识价值,看一看人是怎样在历史和现实中生活的,以及历史和现实的本来面貌如何。这样,凡是世界公认的典型,总是通过丰富多彩的性格刻画,同时显示了“较大的思想深度和意识到的历史内容”,从而葆有丰厚的历史意蕴。鲁迅笔下的阿Q这个典型, 同样表现了巨大的思想深度和丰厚的历史意蕴。在阿Q的悲剧命运里,就有道不尽的“思想”。仅就大的方面讲有: (1)对中国国民性的痼疾的认识; (2)对辛亥革命失败的反思和历史教训的总结;(3)对辛亥革命时期历史面貌的认识和中国农村各阶层状况的分析;(4)对农民革命的必然性和盲动性的准确揭示;(5)对“阿Q相”和“精神胜利”的批判;(6)以及由以上方面所显示的作家思想的睿智、人道的情怀和爱国的赤诚等等。沈雁冰(茅盾)甚至认为,他还有全人类的意义。总之,他是一个说不完道不尽的阿Q。不读阿Q,何以了解半封建半殖民地的中国!不读阿Q,怎能知道中国人曾经有过怎样屈辱的历史和苦难的人生!这便是典型提供的丰厚的历史意蕴。(三)典型的艺术魅力典型的艺术魅力,主要来自典型独特的审美效果。这种审美效果,主要表现在四个方面:第一,文学典型以人的生命形式而呈现出无穷魅力。美国现代美学家苏珊·朗格认为,艺术是一种生命形式,因此它能“激发人们的美感”。而典型却是按人自身的生命形式创造的艺术形象,因而分外具有一种特殊的艺术魅力,特别具有满足人类在最充分的意义上“直观自身”的审美价值。这种艺术魅力首先在于典型以人的生命形式所展现的生命的斑斓色彩。文学典型给人提供的精神世界是如此丰富,往往令读者叹为观止。例如《红楼梦》中的林黛玉,她的一颗心显得那样晶莹、那样高洁、那样美丽可爱。那是聪慧过人的、诗意充盈的、柔情万种的、富于幻想的、向往着美好爱情的少女之心;又是敏感多思的、眼光超越的、痛苦忧伤的、缠绵悱恻的、向往着自由和舒展个性的诗人之心;还是一颗饱读诗书的、超凡脱俗的、峻逸高洁的、孤独自傲的、宁折不弯的富于东方文化特色的士子之心。第二,典型的艺术魅力还来自它的真实性。这是艺术创造的原则,更是马克思主义典型观的核心命题,它为艺术典型规定了严格的历史尺度。要求典型具有的真实性,应含有更丰富深刻的历史意蕴。他们提倡对现实关系的真实描写,希望通过卓越的个性刻画能揭示出更多的政治和社会的真理,体现出历史的必然趋势。

I. 举例说明文学典型的特征

文学典型的“特征”具有两种属性:一,它的外在形象极其具体、生动、独特;二,它通过外在形象所表现的内在本质又是极其深刻和丰富的。

例如:

鲁迅通过人血馒头治痨病这件事,揭示了中华民族深刻的历史教训和悲剧命运的根源。

阿Q的“精神胜利法”就是这种“总特征”。他自己一贫如洗,他就想“我儿子会阔得多啦”,骂了别人,觉得自己胜利了。阿q的许多行为都与他的“精神胜利法”息息相关。

林黛玉的“多愁善感”,薛宝钗的“世故圆滑”,这些典型特征使人物形象成为一个鲜·活的富有魅力的生命。

作家在创造典型时,只要能准确地捕捉到这个“凝聚点”,加以强化、扩大和生发,就可以成功地塑造出典型来。

(9)文学典型的美学特征扩展阅读:

恩格斯的“真实地再现典型环境中的典型人物”的命题,科学地揭示了典型人物与典型环境的辩证关系。

典型环境与典型人物的之间为相互依存的关系。没有典型环境,典型人物就不能形成。因为典型人物的刻画是离不开典型环境的。

典型环境是典型人物赖以生存的现实基础,没有典型环境,典型人物的言谈、行动甚至心理都失去了依据和针对性。

马克思主义典型观强调的是环境所应当具有的更为本质的联系,而不在于像上述非马克思主义者那样仅关注环境的表面的东西。

典型环境与典型人物之间具有互动性。典型环境是形成典型人物性格的基础。

优秀的文学作品让它的人物在环绕着他们的特殊环境中形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