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巴勒斯坦被占区文学有怎样的背景和作品
1948年5月后的巴勒斯坦文学分为被占区文学和流亡区文学。被占区文学又称“抵抗文学”。开始时只有农村流行的一些民歌,这些民歌表现了人民反抗压迫的斗争。以后,艰难的时势造就了一批诗人。他们的诗歌摆脱了悲观失望情绪,具有强烈的战斗精神。迈哈穆德·达尔维什(1941—)的长诗《巴勒斯坦情人》抒发了对祖国的热爱,表达了作者与祖国同命运的感情。陶菲格·齐亚德(1936—)在《决不能》一诗中抨击了当局对巴勒斯坦人的压迫,指出巴勒斯坦是不可征服的。塞米哈·卡西姆(1939—)在《道路之歌》(1964)、《我满手鲜血》(1967)等诗集中也表达了巴勒斯坦人民反抗压迫的斗争精神。陶菲格·法亚德(1939—)的长篇小说《被损毁者》,揭露以色列当局对巴勒斯坦人的歧视。他的另一部长篇小说《黄色的街道》表现了巴勒斯坦人受压迫的苦闷。迈哈穆德·舍吉尔的短篇小说《别人的面包》、叶海亚·耶赫里夫的短篇小说《第一天》等揭露了阶级压迫,反映了巴勒斯坦人的苦难。被占区的作家大多遭到迫害,或被监禁,或被迫流亡。
⑵ 解放区文学与其他地区文学相比具有哪些特点
解放区文学,又叫延安文学,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人民军队和人民群众创作的作品的总称。解放区崭新的生活给陈旧的中国文坛带来了活力,解放区文学与其他地区文学相比,有如下特点:一是作家与人民大众的结合,带来了作品题材、主题的鲜明变化。知识分子带着个人空虚感情的浅斟低吟几乎绝迹了;对广大人民群众生活斗争的描绘,开始在整个文学创作中占了优势;而这种描绘,又在很大程度上渗透和饱含了作者自己与人民群众血肉相连的革命感情。以《人民文艺丛书》所收的177篇作品为例,据周扬统计,其中“写抗日战争、人民解放战争(包括群众的各种形式的对敌斗争)与人民军队(军队作风、军民关系等)的,有101篇。写农村土地斗争及其他各种反封建斗争(包括减租、复仇清算、土地改革,以及反对封建迷信、文盲、不卫生、婚姻不自由等)的,41篇。写工业农业生产的,16篇。写历史题材(主要是陕北土地革命时期故事)的,7篇。其他(如写干部作风等),12篇”。许多作品通过民族斗争、阶级斗争以及劳动生产题材的描写,真切生动地反映了解放区各个方面的变化,表现出人民群众的新的生活风貌。其中出现了丁玲的《太阳照在桑干河上》、周立波的《暴风骤雨》等优秀长篇。有些作家的创作还浸透着来自农民的朴实、亲切、幽默、乐观的气息(如赵树理的小说)。另有一些作家的创作则洋溢着真正从群众生活和斗争中得来的诗情画意(如孙犁、康濯的一些作品)。解放区文学内容上的这些特色,都是过去的作品里所没有的。其次,就人物形象来说,人民群众在作品中如同在实际生活中一样真正取得了主人公的地位。毛泽东在《看了〈逼上梁山〉以后给延安平剧院的信》中曾经指出:“历史是人民创造的,但在旧戏舞台上(在一切离开人民的旧文学艺术上)人民却成了渣滓,由老爷太太少爷小姐们统治着舞台。”他认为这是一种“历史的颠倒”,革命的文艺工作者应该把它“再颠倒过来”,“恢复历史的面目”。小二黑和李有才,喜儿和刘胡兰,王贵和李香香,这些主人公无不是劳动人民。作品对他们的刻画,确实达到了异常真实的程度,根本扭转了过去那种“衣服是劳动人民,面孔却是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的状况。这些人物从不同角度体现了新一代农民的成长。他们不再是过去作家笔下的那种单纯被侮辱与被损害的形象。即便是白毛女这样一个受尽地主压迫和摧残的人物,也表现了劳动人民坚决的斗争精神。他们真正作为社会发展的推动力量,出现在文学中。作品有力地表明了这些在旧社会被压在底层的小人物,一旦获得了解放,其智慧、才能、性格就会放射出耀眼的光辉。自然,他们不是“神”,而是现实生活中的真实的人,是在革命斗争的锻炼和考验中成长起来的,他们的可贵之处在于来自群众,又代表群众。一般地说,作家们对这一点掌握得比较好,在塑造这些人物形象时,有的虽然表现了浪漫主义的理想色彩,更多的还是遵循了严格的现实主义原则,因此,作品的主人公大多可信可亲。
解放区文学在运用群众所喜闻乐见的形式和大众化的语言方面也取得了突出的成就,和自己民族的特别是民间的文艺传统保持了密切的血缘关系。作家们从民间流行的多种多样的艺术形式(像秧歌、戏曲、民歌、小调、快板等)吸取养分。比如新秧歌就是学习边区民歌和民间秧歌的结果。新歌剧《白毛女》也是在群众秧歌运动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民族形式的歌剧,它取材于晋察冀边区的民间传说,采用北方农民朴素生动的口语和富有民族风味的唱词,吸收民族戏曲和民歌的曲调,形成了鲜明的民族风格和民族气派。长诗《王贵与李香香》更是直接用陕北民歌《信天游》的形式创作的,两句一组,音节自然和谐,用语质朴,清新流畅,读起来朗朗上口,富有形象性。小说方面,有些作品直接用了人民群众熟练的章回体形式。赵树理小说虽不用章回体,但作品语言通俗,情节曲折,故事有头有尾,人物描写生动自然,也都吸取了古典小说和民间说书艺术的传统特点,具有浓厚的民族色彩。至于作品语言的大众化,赵树理更是优秀代表。周扬说:“赵树理在他的作品中那么熟练地丰富地运用了群众的语言,显示了他的口语化的卓越的能力;不但在人物对话上,而且在一般叙述的描写上,都是口语化的。”在他的作品中,我们可以看出和中国固有的小说传统的深刻联系;他在表现方法上,特别是语言形式上吸取了中国旧小说的许多长处。但是他所创造出来的绝不是旧形式,而是真正的新形式,民族新形式。他的语言是群众的活的语言。他在文学创作上,不是墨守成规者,而是革新家,创造家。
⑶ 名词解释:什么是边区文学
抗战时抄期中国文学的区域化分以抗战区与沦陷区两分,尔后进一步细分为四大主要文学区域,即抗战区文学中以重庆为中心的大后方文学与以延安为中心的边区文学;沦陷区文学中以北平为中心的华北沦陷区文学与以上海为中心的华东沦陷区文学。抗战时期的文学主要以平民史诗为主,讴歌了解放区人民的伟大力量。
⑷ 名词解释 解放区文学
解放区文学名词概念:
解放区文学不只是一种区域性的概念和历史性的概念,更确切地说,它是一种与中国历史上所有文学有着本质区别的全新文学概念。从时间上讲,解放区文学应当从大革命失败之后,中国工农红军建立红色政权以后算起,一直到新中国成立之前;从地域上讲,1927年后在全国陆续出现的红军和苏维埃领导下大小不一的根据地,特别是后来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期间全国各地相继出现的以延安为中心的各个抗日民主根据地和解放区。
解放区文学诞生于险恶的战争环境之中,但它的产生却带给人们扑面而来的新鲜气息和敢为人先的大胆的创新精神。当年,中国共产党所领导的全国各解放区掀起的轰轰烈烈的革命文学运动完全可以与其所领导的波澜壮阔的革命战争的伟大胜利相媲美,解放区文学以它巨大的成就和辉煌的业绩有力地推动了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的胜利。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解放区文学上承“五四”新文化运动优良传统,下开社会主义文艺之先河,有着承先启后的特殊意义。
⑸ 解放区文学和国统区文学都有哪些代表作品
赵树理《小二黑结婚》,周立波《暴风骤雨》,丁玲的《太阳照在桑干河上 》李季《王贵与李香香》,延安鲁迅艺术学院《白毛女》等。
===============
国统区:
(1) 钱钟书的散文集《写在人生边上》、短篇小说集《人?兽?鬼》、长篇小说《围城》;
(2)张爱玲的小说集《传奇》、散文集《流言》,小说代表作《金锁记》、《倾城之恋》、《沉香屑—第一炉香》等;
(3) 路翎的长篇小说《财主底儿女们》,徐 的长篇小说《风萧萧》,无名氏的长篇小说《北极风情画》和《塔里的女人》等;
(4)戏剧:陈白尘的《岁寒图》、《升官图》等;
(5)诗歌:袁水拍的《马凡陀的山歌》,“七月”派诗作《血誓—献给祖国的年青歌手们》、《为祖国而歌》(胡风),《颤抖的钢铁》(绿原),《鄂尔多斯草原》、《山野的气息》(牛汉),《泥土》(鲁藜),“九叶”派诗作《探险队》、《旗》(穆旦)等。
(6) 梁实秋的散文集《雅舍小品》等。
搜下解放区文学和国统区文学就出了,书上也有
⑹ 沦陷区文学 基本特点
沦陷区文学:1941年12月太平洋战争爆发,结束了上海孤岛文学的时代,纳入了沦陷区文学的轨道。在此之前,已有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的东北沦陷区文学,1937年"七七"事变以后以北平为中心的华北沦陷区文学,统称为"沦陷区文学"。
简介
抗日战争时期,为日本侵略者占领地区的文学。从1937年 7月29日北平失守,1938年10月21日广州被占,1941年上海完全沦陷时(1937年11月12日中国军队撤出上海,但英美、法等国控制下的上海租界地区尚未沦入日军之手,上海成为“孤岛”的文学情况见上海“孤岛”文学),最有影响的文学杂志《万象》,团结了一大批在上海的进步作家,发表了大量揭露旧社会黑暗腐朽生活的具有爱国主义理想的作品,如师陀的《无望村的馆主》,张爱玲的小说集《传奇》等,苏青的《结婚十年》等。在北平沦陷区,最突出的是周作人的闲适小品,他的《药堂语录》等散文集典型地表现了一个民族变节者进退失据的矛盾心灵。
文学运动
它一般说来是和汉奸文人反共卖国活动联系在一起的。沦陷区文学的主要活动中心一是在北平,一是在上海、南京。早在1939年下半年,上海《中华日报》的《文艺周刊》、《华风》等副刊配合汪精卫卖国求辱的“和平运动”,鼓吹“和平文学”,攻击抗战文艺是“浮嚣浅薄”、“八股式的宣传文字”,并声称要扫除这一“文艺园地的污秽”。“和平文学”成为沦陷区汉奸文学运动的先声。稍后,沉寂了两年之久的北平文坛,出现了综合性文艺月刊《中国文艺》。在日本侵略者的直接扶植下,该杂志赞颂和美化侵略者刺刀维持下的“安乐”生活,鼓吹在这种“新秩序”中去建设“新的文化”。这一杂志的创刊,标志着沦陷区汉奸文学运动的正式开端。周作人“破了两年来不说话的戒”,积极地为汉奸文学杂志撰稿,成为汉奸文学运动的主要代表人物之一。在他的参与下,华北先后成立了“华北文艺协会”(1941)、“华北作家协会”(1942)。“华北作家协会”的宗旨之一就是要以文艺来配合“大东亚共荣圈”的进展,即迎合日本侵略者霸占亚洲的野心。该协会一成立,就派遣作家到华北农村,然后在报刊上宣传报道侵略者在这些地区的“治安强化功绩”。它还发起和设立了名目繁多的“大征文”、“文艺奖”,以“发扬大东亚宣言”为条件,招徕汉奸文人,并加强与伪满洲国和日本文学界的交流。相比之下,华东地区特别是上海的汉奸文学运动则缺少组织,且大多以相对隐晦的方式进行活动。在“彰事实、明是非、求真理”(《古今》月刊发刊辞)的幌子下,为汪伪政府的“反共和平建国”造舆论。当时,比较主要的敌伪报刊杂志还有:北平的《华北新报》、《新进月刊》、《艺文杂志》,上海的《新申报》、《风雨谈》,南京的《民国日报》、《作家》,苏州的《诗领土》等。在汉奸文人的把持下,沦陷区文学运动始终处于四分五裂状态。虽然,华北、华东的汉奸文人也曾共同发起和组织了在南京召开的“第三届大东亚文学者大会”,但统一华北和华东汉奸文人的组织──“全国文学协会”却几经筹划,始终拼凑不成。汉奸文人队伍内部矛盾重重。1944年,周作人因日本作家片冈铁兵指责他为“反动老作家”而和片冈铁兵及汉奸文人沈启无发生的纠纷,只是这一矛盾表现的突出一例。
文学创作
和文学运动不同,沦陷区的文学创作呈现比较复杂的情况,其中有官办汉奸文学,有鸳鸯蝴蝶派之类的消遣文学;比较有积极意义、且能在当时得到生存发展的则是另一类文学,即没有特别鲜明的政治倾向,却能忠于现实主义精神,对现实社会或个人内心的某一方面作了比较真实的反映并有所针砭的一些作品。同时也有一些进步和爱国的作家在沦陷区坚持文艺创作活动。
小说
在小说创作方面,华北出现了一批青年作家,他们的作品主要收入“新进作家丛书”(共10种,北平新民印书馆出版)和“华北文艺丛书”(共 8种,华北作家协会出版)。其中虽有思想倾向反动的作家作品,但像梅娘(短篇小说集《鱼》、《蟹》等)、袁犀(长篇《贝壳》等)对男女知识青年矛盾苦闷心理的刻画,在艺术上有一定特色;萧艾(短篇小说集《萍絮集》等)描绘的北平市民阶层的生活及关承吉(短篇小说集《风僶船》等)笔下的乡土文学,在题材表现上也具有积极意义。上海新起作家张爱玲《金锁记》、《倾城之恋》及苏青《结婚十年》等小说,以对女性心理的细腻刻画而名噪一时,然而,她们所喊出的“就在个人也仅是偏方向的苦闷”(谭正璧语),这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这些作品的社会意义。抗战前就驰名文坛的作家师陀、罗洪等在为数不多的小说创作中,仍保持着一贯的、严峻的现实主义创作特点。
散文
相对活跃的是散文创作。比较有影响的散文刊物除前述的《艺文杂志》(北平)、《古今》(上海)外,还有《天地》(上海)等。题材范围较多涉及文献掌故、读书札记、回忆录及游记等。周作人广征博引、闲远冲淡的读书札记开了名士小品的先河,追随、模仿者像文载道等一时兴起。周佛海、陈公博等以个人回忆为自己涂脂抹粉;樊仲云的读史随笔借历史来为汉奸行径辩护,都是明显的汉奸文学之作。也有一些作家如林榕(《远人集》)、秦佩珩(《椰子集》)等,他们的散文则忠实抒发了小资产阶级的空虚、苦闷的内心情感。王韦的报告文学以金融工商业及其他社会生活为表现对象,描绘出40年代沦陷区都市的萧条景象,这类作品在当时比较少见。
其它
在戏剧创作方面,孔令境主编的“剧本丛刊”(内收编著剧本30个)代表了沦陷区戏剧创作的主要收获。像杨绛的《称心如意》、王文显的《梦里京华》(中译本)、姚克的《清宫怨》、袁俊的《富贵浮云》及鲁思的《十字街头》等都是其中的优秀之作。
为反抗日本侵略者的统治,进步文艺界人士在沦陷区的极其危险、艰难的条件下,进行了长期的英勇斗争。为此,许广平被捕入狱,陆蠡光荣牺牲。恽逸群、关露等还打入日本占领者内部,从事地下工作。
上海《万象》、《春秋》、《文艺春秋》等杂志,冒着风险,登载或转载了郭沫若、茅盾、巴金、何其芳等在大后方的作家作品。如在抗战胜利前夕《春秋》上巴金的散文《灯》和《长夜》,充满着“灯光是不会灭的”、“漫漫的长夜逼近它的尽头了”的坚定胜利信念。类似作品却似黑暗王国的一线光明,给沦陷区文学带来了新的生机。
⑺ 沦陷区文学是什么
沦陷区文学:1941年12月太平洋战争爆发,结束了上海孤岛文学的时代,纳入了沦陷区回文学的轨道。在此答之前,已有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的东北沦陷区文学,1937年"七七"事变以后以北平为中心的华北沦陷区文学,统称为"沦陷区文学"。
抗日战争时期,为日本侵略者占领地区的文学。从1937年 7月29日北平失守,1938年10月21日广州被占,1941年上海完全沦陷时(1937年11月12日中国军队撤出上海,但英美、法等国控制下的上海租界地区尚未沦入日军之手,上海成为“孤岛”的文学情况见上海“孤岛”文学),最有影响的文学杂志《万象》,团结了一大批在上海的进步作家,发表了大量揭露旧社会黑暗腐朽生活的具有爱国主义理想的作品,如师陀的《无望村的馆主》,张爱玲的小说集《传奇》等,苏青的《结婚十年》等。在北平沦陷区,最突出的是周作人的闲适小品,他的《药堂语录》等散文集典型地表现了一个民族变节者进退失据的矛盾心灵。
⑻ 巴勒斯坦流亡区文学有哪些著名的作家作品
1948年5月后的巴勒斯坦文学分为被占区文学和流亡区文学。流亡区初期的作品带有失望和思乡的情绪。随着民族解放运动的发展,作品的基调也起了变化。如女作家赛米拉·阿扎姆(1927—1968)的短篇小说《又一年》,描写分界线两边亲人难以相会,情调凄凉。后来写的《因为他爱他们》则表现为愤怒的呐喊。格桑·卡纳法尼的中篇小说《阳光下的人们》(1963),暗示人们只有拿起武器进行斗争才有出路。随着武装斗争的开展,作品的题材和内容也更加广泛。叶海亚·耶赫里夫的短篇小说集《母驹》,赖沙德·艾布·沙维尔的短篇小说集《回忆往昔》、长篇小说《情人》,赛勒瓦·巴娜的长篇小说《大河彼岸的新娘》等,表现了游击队员的生活和斗争。宰因·阿比丁·侯赛尼的短篇小说《海米斯先死去》,歌颂了一对恋人为了解放事业而不惜牺牲的精神。格桑·卡纳法尼的中篇小说《塞阿德大妈》塑造了一个坚持斗争的妇女形象。迈哈穆德·里马维的短篇小说《小穆罕默德的疑问》表现了儿童的觉醒。流亡区文学的诗歌方面,有哈伦·哈希姆·拉希德(1927—)的《和流亡者在一起》(1953)、《革命的土地》(1959),女诗人法德娃·图甘(1920—)的《孤独度日》(1952)、《在关闭的门前》,阿卜杜·凯里姆·卡尔米(艾布·赛勒玛)的《流亡者》(1953)、《祖国颂》(1959)、《以我之笔》(1971)等。
⑼ 试结合作品分析解放区文学的特征
解放区文学,是中国历史上所有文学范畴的一种,并有着所有文学共性的东西。它是无根之水、天外来客,成长在中华大地特殊时期的革命年代中。
文学特点
编辑
首先,在性质上,解放区文学思潮属于新民主主义文化范畴。这是基本的、主要的特征。
第二,始终坚持为人民服务、为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的胜利服务的方向。解放区文学思潮兴起和发展始终围绕着这个基本方向,这是历史赋予的使命,解放区文学思潮之所以能规模巨大、时间经久不衰就在于它始终坚持着这一鲜明的标志。
第三,在处理诸多文学活动的内部关系中,除了坚持辩证统一的原则又根据革命形势发展的需要,表现出重在普及、重在改造和重在创新的基本倾向。
最后,解放区文学思潮发展形态,往往是突破了文学框架的运动式的推进。
它既有区域性、历史性、政治性,是中国历史上所有文学范畴的一种,并有着所有文学共性的东西。它是无根之水、天外来客,成长在中华大地特殊时期的革命年代中。
从时间上来讲,解放区文学应当从大革命失败之后,中国工农红军建立红色政权算起,一直到新中国成立之前;从地域上讲,1927年后在全国陆续出现的红军和苏维埃领导下大小不一的根据地,特别是后来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期间全国各地相继出现的以延安为中心的各个抗日民主根据地和解放区。
解放区文学诞生于险恶的战争环境之中,但它的产生却带给人们扑面而来的新鲜气息和敢为人先的大胆的创新精神。当年,中国共产党所领导的全国各解放区掀起的轰轰烈烈的革命文学运动完全可以与其所领导的波澜壮阔的革命战争的伟大胜利相媲美,解放区文学以它巨大的成就和辉煌的业绩有力地推动了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的胜利。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解放区文学上承“五四”新文化运动优良传统,下开社会主义文艺之先河,有着承先启后的特殊意义。
⑽ 左翼文学和解放区文学有什么异同
左翼文学和解放区文学的异同表现在:
(1)从作品的主题思想看:两者都是为共产党的意识形态服务的"遵命文学".
左翼文学明确服务的对象是"工,农,兵".由于它活跃在上海等大城市里,"工人阶级"就成为主要的宣传对象.而由于它的作者大多是对革命向往的"小知识分子",所以实际上是以城市贫民,小资产阶级的思想反映出社会不满.如茅盾的<子夜>,夏衍的<包身工>.
解放区文学是以毛的"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为"图腾"发展起来的.由于延安没有(很少)工人,所以它只能以农民,军人为服务的对象.
共产党在解放区掌握了政权,毛一面对"知识分子"大肆打压,搞"延安整风",杀有独立思想的王实秋等人,另一方面要从城市来的"知识分子"做"驯服工具"改造思想并大力培养自己的"工农兵作家",从而出现了解放区文学.
(2)从作品的表现手法看:
左翼文学是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的文学,它是中国新文化的一翼.实际上它从西方文学中吸收养料,采用新颖的文学表现手法,表现了反帝反封建的内容.
在这一派中的佼佼者,如茅盾,丁玲,夏衍也在文学史上留下一页.
解放区文学提倡的是"为广大群众所喜闻乐见"的形式,表现的是秧歌,海报,枪杆诗等宣传形式.
经过几十年的淘洗解放区文学有什么留下来了?(只有一个赵树理).
解放区文学的后遗症直到1966年的"文革",今天它的尸体还发出着腐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