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文学经济 » 柘城民间文学
扩展阅读
中国网络原创新人乐团 2021-03-31 20:26:56
党政视频素材 2021-03-31 20:25:44
厦门大学统计学硕士 2021-03-31 20:25:36

柘城民间文学

发布时间: 2021-03-20 18:04:54

Ⅰ 宁德名人的详细介绍

薛令之 字君珍,号明月先生,唐福建道长溪廉村(今福安市溪潭镇廉村高岑)人,永淳二年(683年)八月十五日生。福建第一个进士"官至太子侍讲。
薛令之少时聪颖好学,颇具诗才。曾独自在廉村附近灵谷草堂刻苦攻读,作《草堂吟》以抒志:"草堂栖在灵山谷,勤苦诗书向灯烛。柴门半掩寂无人,惟有白云相伴宿……君不见苏秦与韩信,独步谁知是英俊?一朝得遇圣明君,腰间各佩黄金印……"
神龙二年(706年),薛令之北长安应试得中。开元中,唐玄宗授他左补阙之职,并命他与贺知章同为太子李亨侍讲。时李林甫为相,擅权误国,民怨沸腾。李林甫与李亨不睦,薛令之备受排挤。薛令之对李林甫的所作所为非常愤慨。有一次,玄宗命群臣吟《屈轶草》。薛令之借传说中的屈轶草(一种仙草)能指示奸佞的特性,在吟诗中痛斥以李林甫为首的群奸。李林甫与他构怨日深。一日,薛令之看到宫苑中高达丈余、叶色紫绿的苜蓿,联想起李林甫有意冷落东宫,致使宫里教官生活十分清苦,便在东宫墙上题下《自悼》一诗。诗云:"朝日上团团,照见先生盘。盘中何所有?苜蓿长阑干。饭涩匙难绾,羹稀箸易宽。只可谋朝夕,何由度岁寒?"不久,玄宗"幸东宫,以为讽上。遂援笔题其旁:'啄木嘴距长,风凰毛羽短。若嫌松桂寒,任逐桑榆暖"。薛令之心知得罪玄宗,只好"谢病东归"。他担心宦途风波险恶,回乡前致书任江西安福县令的独子薛国进,命他弃官返里。薛国进遵父命,于天宝末年随父还乡。
薛令之回乡后隐居于灵谷草堂,过着穷研经书、抱瓮灌园的尘活。父子二人同时弃官,回乡后生活窘迫。唐玄宗闻其清贫,"甚心怜之",下诏用长溪的岁赋资助他。在此期间,薛令之深居简出,偶有出游或访亲会友常留下诗篇。他游太姥山后写下的《太姥山》一诗,表达流连胜景、啸傲林泉的情趣和遁入空门的思想。而别离友人时所写的《送陈朝散》一诗,则表现出他息影林下,不忘为国荐贤的襟怀。
至德元年(756年),唐肃宗在灵武(今属宁夏)即位。翌年九月,他回到京都长安后,思及与薛令之的师生情谊'欲召入朝,但在此前数月薛令之已卒,家赤贫。于是肃宗"敕命其乡曰'廉村',溪曰'廉溪'"。
薛令之生前所著《明月先生集》和《补阙集》,今已无存。《全唐诗》仅录其《自悼》和《灵岩寺》二诗。
薛令之是闽地破天荒的第一个进士,他的及第无异向世人宣称闽中士子也能做文章,也富有文采这一种事实,其意义非同一般。

陈普 字尚德,号惧斋,世称石堂先生。南宋淳佑四年(1244年)生于宁德二十都石堂(今属蕉城区虎贝)。南宋著名教育家、理学家,其铸刻漏壶为世界最早钟表之雏形。
陈普幼年励志发奋苦读,览四书五经。长大后,陈普潜心探研朱熹理学。咸淳初,投苏州大儒韩翼甫在浙东崇德书院就学,韩翼甫并将爱女玉蝉许配他。
咸淳七年(1271年),蒙古兵南下,陈普遂隐居于石堂山,终日以穷经著述自娱。
元至元十六年(1279年)宋亡,陈普以宋遗民自居,誓不仕元。元廷曾三次诏聘他为福建教授,均坚辞不就。他在石堂山仁丰寺里设馆倡学,招徒课艺。四方学子负笈从游者岁数百。在教学上,陈普力倡理论联系实际,治经"不贵文词,崇雅黜浮",而"必真知实践、求无愧于古圣贤"。在其教导影响下韩信同、黄裳、杨碗、余载等人,皆为当时学以致用的理学名士。在精心教学,辅导学生成才的同时,陈普还精研数理。其间,他反复钻研聚铜铸刻漏壶,经无数次反复试验,终于第三年制成。此壶"应时升降,纤毫无爽"。当时福建布政司曾下令府城依此铸造,放在福建谯楼(即鼓楼)报时。
陈普怕元廷加罪'遂隐游古田、屏南、政和一带山区十二年。嗣后,他在政和兴办德兴初庵书院,又主讲建阳云庄书院、福州鳌峰书院、长乐鳌峰书院。所至之处,学者抠衣而来,不绝于途。其间,陈普应刘烁之请,为重修建阳考亭撰写《修考亭记》,并编修黄干、杨复二家《丧礼》及朱熹有关撰著,分十卷刊行于世。陈普博览群书,精研诸子百家,博闻广见,多才多艺。自六经外,他还熟谙律吕、天文、地理、历数之学,精于阴阳玑衡之说。
延佑二年(1315年),陈普病逝于莆中,由其亲属扶枢归里,葬于石堂山。邑人缅怀其兴学育才之功绩,祀之乡贤祠。
陈普一生撰著甚丰,著有《四书句解铃键》、《学庸指要》、《孟子纂图》、《周易解》、《尚书补微》、《四书五经讲义》、《浑天仪论》、《咏史诗断》、《字义》凡数百卷,大多散失。传世之作今可查者有《石堂先生遗集》二十二卷,《石堂先生遗稿》一卷,《武夷棹歌》一卷(朱熹撰,陈普注)。

游朴 字太初,号少涧。明嘉靖五年(1526年)生于柘荣县黄柏乡。曾官至湖广布政使右司参知,史籍曾称"三主法司,无一冤狱"。
游朴4岁识字,能辨平仄,9岁能写文章,作诗赋。13岁时,父焚梵枯,命其作律诗一首纪事,他即吟道:" 鸟央 鸟传双树,牛车遍九坟。千年悲汉俑,一夜快秦灰。推廓今谁任,渊源自此开。圣漠与家训,二曜并昭回。"时人称为神童。14岁,考进州庠生,旋即补廪。后因父亲、祖母相继去世,家庭经济拮据,便在私塾边教书边自学。隆庆元年(1567年)中举人,万历二年(1574年)中进士后步入仕途。
游朴为官爱民廉洁,办理冤狱不滞成案。首任成都府推官,有口皆碑,万历七年(1579年)救书称他"简府有众,缘法 术情,可谓克举厥官"。继大理寺评事、右寺副、署左寺正事、实授左寺正等职期间,对各地上报的大小狱词,细心研审,多所平反。万历十年(1582年),敕书褒奖曰:"国刑不僭,民命无冤,民称惟良。"任刑部山西司郎中时,奉敕恤刑浙江,认真清理积案。时人观其谳牍,莫不认为是中兴奏疏第一,一时在法界争相奉为楷模。相国王荆石赞道:"此人有学,宜任学宪。"
游朴为官刚直不阿、不畏权势,任广东按察司副使时,察知当地总兵李栋勾结城社势力,鱼肉人民,官吏士民敢怒不敢言。他不顾自己安危,挺身而出,呈文举报,挫其气焰。游朴任湖广布政使司右参知,分守荆西道,驻扎承天府带领德安府期间,荆门州世豪李天荣(一作李天云)拥有党羽千数,遍布郡邑,把持官府,擅自增加州赋,士民受害,怨声载道。游朴将李天荣及其主要爪牙逮捕下狱,宣布李天荣罪状,判他死刑。百姓称快,奔走相告:"吾自此眠始贴席。"李天荣党羽勾结贪官污吏、太监奸臣一班人,到处煽惑造谣,进行攻击报复,致使游朴被迫辞职。当地士民挽留不得,护送他至百里外泣别。荆门乡宦余贤等人为立《游公大政记》颂其德,礼部李维祯为立"去思碑"以志念。
游朴辞官归里后,绝意仕途,穷研经史,不废吟咏,与弟游诏白首同居,共叙天伦之乐。万历二十七年(1599年)谢世,葬于柘城西郊曲瑶下(今柘荣一中大门右侧)。崇祯九年(1636年),福宁州人把他列入乡贤祠从祀。1983年,柘荣县人民政府将其墓列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
游朴生前著有《藏山集》、《岭南稿》、《山社草》、《石仓诗选》、《武经七书解》、《浙江恤刑谳书》、《游太初乐府》等,已佚。惟有州人张大光在游朴去世后所搜集编印的《游参知文集》二卷尚存。

钟学吉 畲族,别名钟陈吉,学名钟春贵。清咸丰六年(1856年)生于霞浦县四十六七都白虎(今溪南镇白露坑村)。在清末民初曾被誉为一代畲族"歌王"。
钟学吉七岁入私塾,受儒家正统文化教育。此前,其先辈早把汉族章回小说和评话唱本改编成畲族歌谣唱本,白露坑成为畲族长连抄本正歌(主要是"小说歌")的发祥地,这对钟学吉有良好的影响。其业师钟廷吉对其影响尤深。
同治十年(1871年),钟学吉通过"蘸明祭"度身入录,成为畲族"盘护忠勇王"的正式传人。光绪四年(1878年),钟学吉设私塾课童。他治学严谨认真,泽溉乡梓,名重一方。钟学吉结合教学,编写大量知识性歌谣,其中《花名歌》、《鸟名歌》、《十贤歌》、《十女歌》、《十字歌》、《起书堂》、《大读书》等,在塾馆内外广为流传;而根据畲族民间传说改编的叙事史诗《高辛氏》,在好些场合被用以替代《盘瓠王歌》;他依据汉族小说、曲艺、故事改编的小说歌,无论是数量还是质量,都明显超过其先辈和同辈歌手。
光绪二十四年(1898年),刑部主事钟大火昆 来闽东主修《福建福宁府颖川钟氏宗谱》。钟学吉参与编修霞浦县四十六七都一带的《钟氏支谱》。同年,钟学吉偕同一些"山民"(畲民)头面人物,倡建同族性联谊场所,并于次年在霞浦县城建立"福宁山民会馆"。钟学吉经常活动其间,结识不少畲族各阶层人士、大大丰富其以小说歌为主体的畲族长篇叙事歌的创作。其间他所撰的《诸葛亮》、《孟姜女》、《唐伯虎》等等,在畲族社区广泛流传。
民国2年,山民会馆(后改称"福宁三明会馆")经过整顿,成为闽东、浙南等畲族主要聚居区的同族性团体。年近花甲的钟学吉被公举为董事。由是他交游更广,创作愈丰且日臻成熟。他率先根据畲族真人真事编成小说歌《钟良弼》,鼓舞当时闽浙畲民反抗民族歧视与民族压迫,在畲族民间文学史上具有划时代的意义。
民国8年,会馆迁入城内,从此成为畲族民间公益团体与公共活动中心场所。此时,钟学吉年逾花甲,却经常住馆,利用会馆提供的便利,大量地收集素材,编写众多歌本,同时把畲族长连抄本正歌的创作推向全盛时期。各处来的宗人则利用住馆之便,大量转抄,迅速传播。以至当时有"有山哈人(畲民)的所在,就有钟陈吉的歌"之说。钟学吉这一时期所撰歌的思想性、艺术性都达到空前的高度。其中作于民国8年定稿于民国10年的《末朝歌》,在畲族长篇叙事歌(历史歌)中占有重要地位。该歌叙述各个朝代的历史,着重叙写清朝政府的腐败和民国初年军阀统治带给人民的灾难。民国13年,钟学吉病逝于白露坑。其作品至今仍在闽浙畲区广为流传。钟学吉为弘扬畲族民族文化和畲汉文化交流作出了巨大贡献。新中国成立后,中央、省、县有关部门,多次派员深入发掘、整理钟学吉传世作品百余篇。《中国大网络全书·畲族文学》以及《畲族简史》、《畲族社会历史调查》中均对其创作的《末朝歌》、《蓝佃玉》(亦称《九节金龙鞭》)、《钟良弼》、《白蛇传》、《梁山伯与祝英台》等优秀作品,予以高度评价。

圆瑛 俗名吴亨春,法名宏悟,别号韬光。光绪四年(1878年)生于古田县平湖乡端上村农家。当代爱国名僧。新中国成立后为中国佛教协会首任会长。
六岁时父母双亡。自幼聪颖,诗文过目成诵,乡人日为"神童"。十八岁时考中秀才,萌生出家之念。翌年,决意皈依佛门,遂至福州鼓山涌泉寺拜增西上人为师,后转至雪峰寺为僧。光绪二十五年(1899年),到江苏常州天宁寺依治开法师探研禅学。五年后,又转到浙江宁波天童寺从寄禅法师修习禅定。宣统元年(1909年),接任浙江鄞县接待寺住持,曾返涌泉寺开讲《护法论》,在禅林中崭露头角。从此,他辗转各名山大刹,演教弘法,法席遍于海内外。
民国3年,他精研永明、莲池大师的大量著述,接受"净土宗"思想,自此他禅、净兼修,为其佛学理论在禅林中独树一帜打下基础。同年,他力襄寄禅法师组织"中华佛教总会",被选为参议长。
民国17年,他被推为刚成立的中国佛教会主席,随即率佛教代表团赴南京请愿,要求南京政府废止改寺庙为学校的《寺庙管理条例》。不久,为分担社会责任,他力倡佛教界"自食、自养、兼利社会",开办各种慈善福利事业。一时,佛教慈幼院、医院、工厂、农林场纷纷成立,佛教界面貌为之一变。
"九一八"事变爆发后,他以中国佛教会主席身份,通告全国佛教徒启建"护国道场",致电蒙藏院警惕敌人的分裂活动,同时致书日本佛教界,呼吁其教徒同中国人民一道,共同制止日本军国主义者侵略中国。
民国23年夏,圆瑛再次当选为中国佛教会主席。是年秋,在南京开讲《仁王护国般若经》,主张用佛教教义救人、救国、救世界。同时在上海建圆明讲堂,作为他从事讲学和著述的主要地点。
民国25年12月,圆瑛任天童寺住持期满回闽,接理涌泉寺住持。翌年7月,抗日战争全面爆发。他主持召开中国佛教会理监事紧急会议,号召全国佛教徒投身抗日救亡,并成立佛教战时救护团、难民收容所,亲任救护团团长。在"八一三"淞沪会战中,他派遣僧侣救护队奔赴前线抢救伤员。他还不辞辛苦地奔走于吉隆坡、槟榔屿、怡保和马六甲等地,在华侨中提倡"一元钱救国运动",将募到的巨款汇回国内。
民国28年秋,圆瑛回到上海。9月初,他与明日易 被日本宪兵逮捕,转解南京日本宪兵总部。敌人对他们先是严刑逼供,胁迫其承认抗日有罪,继又劝降,诱其与日方合作。师徒俩始终坚持民族气节,严辞痛斥,并绝食以示抗议。敌人无计可施,只好将其释放。
出狱后,圆瑛于圆明讲堂闭门谢客,专心著述,写下《发菩提心讲义》、《劝修念佛法门》、《弥院经要解讲义》、《楞严经纲》等大量论著。他将这些经论与前期所写的《大乘起信论》、《金刚般若》、《法华》、《一吼堂诗集》、《一吼堂文集》、《圆瑛讲演录》《住持禅宗语录》等著作,一并汇编成《圆瑛法汇》付梓刊行。此期间,他仍不忘国难,曾给北京佛学院师生题赠云:"国家兴亡,匹夫有责;佛教兴一亡,教徒有责。"
民国34年,在上海创立"圆明楞严专宗学院",自任院长,培养大批高级佛学人才。民国36年,他又到南洋讲经,弘扬佛法。回国时,中国已面临解放。时香港、新加坡等地友人劝其再度出国安度晚年。但他坚决表示:"我是中国人,生在中国,死在中国,决不他往!"
1952年9月,圆瑛出席在北京召开的"亚洲及太平洋和平会议",同与会的佛教界代表发表联合声明,号召全国佛教徒团结起来,"制止侵略,保卫和平"。会后,他回到上海,启建"祝愿世界和平法会",登台讲演,衷心祷祝"国运日昌隆,人民常安乐,世界永和平"。法会进行十天,对宣传和平起积极作用。1953年5月,被推选为中国佛教协会首任会长。不久,圆瑛食道癌恶化,遂决定归老天童寺。行前,写下遗嘱交与赵朴初居士,再次寄语殷殷:"……愿我全国佛教徒同心同德,积极参加爱国运动,致力和平事业……"是年9月12日圆寂。国内许多报刊报道其病逝消息并深致哀悼。
圆瑛不仅佛学造诣精湛,且擅长诗文、书法,国内的主要禅林都留下他的遗墨。
1992年,古田人民在古田极乐寺内修建了圆瑛纪念馆。馆内陈列圆瑛生平事迹的部分资料。

黄寿祺 字之六,号六庵,一度自号巢孙,霞浦县盐田人。民国元年生于清末秀才家庭。曾任福建师范大学教授、副校长,著名易学专家。
民国17年,他初中毕业,考入省立福州第一高级中学。翌年,赴北平考入私立中国大学文科预科。两年后升入本科国学系。又四年毕业,获文学士学位。民国24年,黄寿祺归家探亲,被地方人士留任霞浦县立简易乡村师范学校(下称霞浦简师)教导主任兼文史教员。不久,因表扬进步学生陈子英在作文中敢对县长张灿等提出批评,被张枉加罪名而解聘,于是复返北平。一面担任嵩云中学国文教员,一面仍从尚秉和、吴承仕诸先生受业。
民国25年8月,爱国将领宋哲元下令考选北平、天津、保定地区各大学毕业生,培养抗日干部。黄寿祺欣然报名投考。录取后到南苑受军训四个月,被分配在冀察绥署参谋处当"服务员"。工余还当宋哲元创办的莲池讲学院的院外研究生。此期间,他写《南苑受训录》和与其业师尚秉和论《易》的三封信(后称《与尚节之先生论易三书》)。尤其后者及尚答两书,曾被苏联科学院院士舒茨基收为其所著《变化的书》(1978年经美国转译,易名为《易经研究》)的参考文献目录。
民国26年,七七事变猝起。宋哲元率所部南撤,黄寿祺滞留北平。先在嵩云、燕冀两中学教古文,后到中国大学国学系任讲师,直至民国30年冬。是时正值日本东方文化事业委员会组织中日学者续修《四库全书提要》。其师尚秉和、吴承仕等均受聘参加撰写工作。他在任教之余,除协助和代替吴、尚撰写外,还自写《易》类提要30篇,《礼》类提要60篇,并整理《易类提要目录》一册。民国29年,日本学者桥川时雄编撰的《中国文化界人物总鉴》,说他师事尚秉和,治《易》"精苦刻铭"与此同时,他还著有《汉易条例》、《六庵易话》、《六庵读礼录》、《历代易学目录考》、《尚氏易要义》、《丧服浅说》、《宋儒学说讲稿》、《明儒学说讲稿》等计42卷,以及《六庵读书札记》100余册。
民国30年冬,黄寿祺返闽。他先在福建省立师范专科学校(下称师专)、继在国立海疆学校任副教授,后又重返师专任教授兼国文科主任,直至1949年8月福州解放。
1950年秋,师专改为学院,国文科改为中国语言文学系(下称中文系)。黄寿祺任系主任。"文革"期间,黄寿祺被审查批判近4年,1970年2月下放周宁县农村。1972年秋,成立由师院改名的福建师范大学,他始被调回,仍任教授兼中文系主任。1979年,升任副校长。同年兼任硕士研究生导师。1981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90年春,应邀赴美国考察,归来胃癌病发7月逝于福州。所著有《六庵诗选》、《易学群书平议》、《楚辞全译》、《周易译注》、《周易研究论文集》1-4辑(后三书系与人合著或合编)等专著和《从易传看孔子的教育思想》、《论易学之门庭》等专稿。
黄寿祺治学严谨,学识渊博。待人诚恳,诲人不倦,处事认真,操守清正。晚年身兼福建省政协(第四届、第五届)常委、省政协文史委员会副主任、省社会科学联合会副主任委员、中华诗词学会中国韵文学会顾问、省语文学会会长及美国纽约四海诗社名誉社长等多种职务,他平时生活俭朴,不义之财不取,帮助别人解决困难,也从不希冀图报。所写"愿将暮齿为蚕烛,放尽光芒吐尽丝"、"但期薪尽能传火,却望才良早入班"等诗句,毕现其高尚精神。

Ⅱ 豫政(2007)11号文 省政府公布第一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第一批河南省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共计148项)

民间文学(18项)
1I-1梁山伯与祝英台传说(汝南县)
2I-2花木兰传说(虞城县)
3I-3盘古神话(泌阳县、桐柏县)
4I-4白蛇闹许仙传说(鹤壁市淇滨区)
5I-5董永与七仙女传说(武陟县、汝南县、西平县、平舆县)
6I-6柳毅的传说(卫辉市)
7I-7崔莺莺和张生的故事(辉县市)
8I-8邵原创世神话群(济源市)
9I-9汉族叙事长诗《郭丁香》(固始县)
10I-10愚公移山传说(济源市)
11I-11赵氏孤儿传说(温县)
12I-12大禹神话传说(禹州市)
13I-13王莽撵刘秀传说(西平县、遂平县、内乡县、灵宝市)
14I-14灵宝黄帝传说(灵宝市)
15I-15葛天氏传说(长葛市)
16I-16牛郎织女传说(南阳市)
17I-17竹林七贤传说(修武县)
18I-18帝舜传说(濮阳县)

民间美术(15项)
19Ⅱ-1朱仙镇木版年画(开封市)
20Ⅱ-2黄河澄泥砚
朱仙镇木版年画
(郑州市惠济区、孟州市、陕县、新安县)
21Ⅱ-3汴京灯笼张(开封市)
22Ⅱ-4柘城李秀山泥塑(柘城县)
23Ⅱ-5农民画(舞阳县、汝南县)
24Ⅱ-6虢州石砚(灵宝市)
25Ⅱ-7秦氏绢艺(滑县)
26Ⅱ-8方城石猴(方城县)
27Ⅱ-9民间剪纸(陕县、灵宝市、卢氏县、辉县市、鲁山县)
28Ⅱ-10卢氏木版年画(卢氏县)
29Ⅱ-11滑县木版年画(滑县)
30Ⅱ-12洛阳宫灯(洛阳市)
31Ⅱ-13泥咕咕(浚县)
32Ⅱ-14东岸桃核雕花工艺(上蔡县)
33Ⅱ-15重阳茱萸绛囊(上蔡县)

民间音乐(19项)
34Ⅲ-1板头曲(南阳市)
35Ⅲ-2中州筝派(河南省艺术研究院)
36Ⅲ-3筹音乐(许昌市)
37Ⅲ-4司马懿得胜鼓(温县)
38Ⅲ-5超化吹歌(新密市)
39Ⅲ-6唢呐(沁阳市)
40Ⅲ-7大铜器(西平县、遂平县、郏县)
41Ⅲ-8开封盘鼓(开封市)
42Ⅲ-9武陟盘鼓(武陟县)
43Ⅲ-10官会响锣(项城市)
44Ⅲ-11轧琴(舞钢市)
45Ⅲ-12信阳民歌(信阳市)
46Ⅲ-13郑王词曲(沁阳市)
47Ⅲ-14西坪民歌(西峡县)
48Ⅲ-15武德镇抬鼓(温县)
49Ⅲ-16洛阳海神乐(洛阳市)
50Ⅲ-17黄河号子(河南黄河河务局)
51Ⅲ-18中州大鼓(新乡县)
52Ⅲ-19大相国寺梵乐(开封市大相国寺)

民间舞蹈(15项)
火龙舞
53Ⅳ-1火龙舞(孟州市)54Ⅳ-2苏家作龙凤灯(博爱县)
55Ⅳ-3高抬火轿(沁阳市)56Ⅳ-4齐天圣鼓(灵宝市)
57Ⅳ-5回民秧歌(项城市)58Ⅳ-6大仵民间舞蹈(柘城县)
59Ⅳ-7跑帷子(汤阴县)
60Ⅳ-8花挑舞(固始县
61Ⅳ-9艾庄铜器舞(许昌县)
62Ⅳ-10豫西狮舞(洛阳市大里王狮舞、巩义市小相狮舞)(洛阳市、巩义市)
63Ⅳ-11麒麟舞(兰考县、睢县)
64Ⅳ-12火绫子(商城杈伞舞)(商城县)
65Ⅳ-13双人旱船舞(临颍县)
66Ⅳ-14沈丘回族文狮舞(沈丘县)
67Ⅳ-15内乡县衙春节岁时节令“打春牛”(内乡县)

民间戏剧(22项)
68Ⅴ-1豫剧(河南省艺术研究院)
69Ⅴ-2曲剧(河南省艺术研究院)
70Ⅴ-3越调(周口市、许昌市)
71Ⅴ-4大弦戏(滑县、濮阳县)
72Ⅴ-5罗卷戏(汝南县、滑县、内黄县、通许县、范县、邓州市)
73Ⅴ-6目连戏(南乐县)
74Ⅴ-7道情(太康县)
75Ⅴ-8宛梆(内乡县)
76Ⅴ-9四平调(商丘市、濮阳县)
77Ⅴ-10大平调(濮阳县、滑县、延津县)
78Ⅴ-11皮影戏(灵宝市、罗山县)
79Ⅴ-12杠天神(新蔡县)
80Ⅴ-13怀梆(沁阳市)
81Ⅴ-14清丰柳子戏(清丰县)
82Ⅴ-15河阳花鼓戏(孟州市)
83Ⅴ-16二股弦(武陟县)
84Ⅴ-17光山花鼓戏(光山县)
85Ⅴ-18淮调(安阳县)
86Ⅴ-19扁担戏(新蔡县)
87Ⅴ-20扬高戏(三门峡市)
88Ⅴ-21二夹弦(开封市、睢县、滑县、延津县)
89Ⅴ-22落腔(内黄县、辉县市、长垣县、淇县)

曲艺(8项)
90Ⅵ-1河洛大鼓(洛阳市)
91Ⅵ-2河南坠子(河南省艺术研究院)
92Ⅵ-3王屋琴书(济源市)
93Ⅵ-4灶书(固始县)
94Ⅵ-5丝弦道(平舆县)
95Ⅵ-6锣鼓书(三门峡市)
96Ⅵ-7三弦书(南阳市)
97Ⅵ-8大调曲子(南阳市)

游艺、传统体育与竞技(10项)
98Ⅶ-1心意六合拳(漯河市、淮阳县)
99Ⅶ-2八极拳(博爱县)
100Ⅶ-3苌家拳(荥阳市)
101Ⅶ-4大营社火(陕县)
102Ⅶ-5浚县民间社火(浚县)
103Ⅶ-6打铁花(确山县)
104Ⅶ-7马街书会(宝丰县)
105Ⅶ-8东西常骂社火(灵宝市)
106Ⅶ-9少林功夫(少林寺)
107Ⅶ-10太极拳(温县)

民间手工技艺(17项)
108Ⅷ-1杜康酿酒工艺(伊川县、汝阳县)
109Ⅷ-2钧瓷烧制技艺(禹州市)
110Ⅷ-3镇平玉雕工艺(镇平县)
111Ⅷ-4棠溪宝剑铸造工艺(西平县)
112Ⅷ-5汝瓷烧制技艺(宝丰县、汝州市)
113Ⅷ-6唐三彩(洛阳市)
114Ⅷ-7汴绣工艺(开封市)
115Ⅷ-8太平车制作技艺(平舆县)
116Ⅷ-9五里源松花蛋制作技艺(修武县)
117Ⅷ-10武陟油茶制作技艺(武陟县)
118Ⅷ-11宝丰酒酿造工艺(宝丰县)
119Ⅷ-12茂家红酒酿制技艺(状元红)(濮阳市)
120Ⅷ-13信阳毛尖茶采制技艺(信阳市)
121Ⅷ-14北宋官瓷烧制技艺(开封市)
122Ⅷ-15长垣烹饪技艺(长垣县)
123Ⅷ-16四大怀药种植与炮制(焦作市)
124Ⅷ-17禹州中药加工炮制技艺(禹州市)

民间杂技(1项)
125Ⅸ-1东北庄杂技(濮阳市)

生产商贸习俗(2项)
126Ⅹ-1百泉药会(辉县市)
127Ⅹ-2禹州药会(禹州市)

消费习俗(5项)
128Ⅺ-1地坑院民俗(陕县)
129Ⅺ-2洛阳水席(洛阳市)
130Ⅺ-3开封又一新糖醋软熘鲤鱼焙面(开封市)
131Ⅺ-4开封马豫兴桶子鸡(开封市)
132Ⅺ-5开封第一楼小笼灌汤包子(开封市)

岁时节令(1项)
133Ⅻ-6“重阳节”民俗(上蔡县)

民间信仰(10项)
134XⅢ-1伏羲太昊陵祭典(淮阳县)
135XⅢ-2浚县正月古庙会(浚县)
浚县正月古庙会
136XⅢ-3老子生日祭典(鹿邑县)
137XⅢ-4新郑黄帝故里拜祖大典(新郑市)
138XⅢ-5洛阳关林朝圣大典(洛阳市)
139XⅢ-6嫘祖祭典(西平县)
140XⅢ-7火神祭祀(商丘市睢阳区)
141XⅢ-8中岳古庙会(登封市)
142XⅢ-9医圣张仲景祭祀(南阳市)
143XⅢ-10卫辉比干祭典(卫辉市)

民间知识(5项)
144XIV-1八卦符号文化(河南省社会科学院)
145XIV-2洛阳牡丹栽培技艺(洛阳市)
146XIV-3周易文化(安阳市)
147XIV-4洛阳正骨(洛阳市)
148XIV-5针灸铜人(开封市)

Ⅲ 五年级暑假作业的几道题

杨家溪( 海国桃源 )鸳鸯溪( 鸳鸯之乡 ) 翠屏湖( 福建太湖 )
九龙祭 ( 福建第一瀑 ) 太姥山( 山海大观 ) 南祭山( 这个不知道 )
东狮山( 气拨太姥,天下奇山 ) 白云山( 羊城第一秀 )

薛令之 字君珍,号明月先生,唐福建道长溪廉村(今福安市溪潭镇廉村高岑)人,永淳二年(683年)八月十五日生。福建第一个进士"官至太子侍讲。
薛令之少时聪颖好学,颇具诗才。曾独自在廉村附近灵谷草堂刻苦攻读,作《草堂吟》以抒志:"草堂栖在灵山谷,勤苦诗书向灯烛。柴门半掩寂无人,惟有白云相伴宿……君不见苏秦与韩信,独步谁知是英俊?一朝得遇圣明君,腰间各佩黄金印……"
神龙二年(706年),薛令之北长安应试得中。开元中,唐玄宗授他左补阙之职,并命他与贺知章同为太子李亨侍讲。时李林甫为相,擅权误国,民怨沸腾。李林甫与李亨不睦,薛令之备受排挤。薛令之对李林甫的所作所为非常愤慨。有一次,玄宗命群臣吟《屈轶草》。薛令之借传说中的屈轶草(一种仙草)能指示奸佞的特性,在吟诗中痛斥以李林甫为首的群奸。李林甫与他构怨日深。一日,薛令之看到宫苑中高达丈余、叶色紫绿的苜蓿,联想起李林甫有意冷落东宫,致使宫里教官生活十分清苦,便在东宫墙上题下《自悼》一诗。诗云:"朝日上团团,照见先生盘。盘中何所有?苜蓿长阑干。饭涩匙难绾,羹稀箸易宽。只可谋朝夕,何由度岁寒?"不久,玄宗"幸东宫,以为讽上。遂援笔题其旁:'啄木嘴距长,风凰毛羽短。若嫌松桂寒,任逐桑榆暖"。薛令之心知得罪玄宗,只好"谢病东归"。他担心宦途风波险恶,回乡前致书任江西安福县令的独子薛国进,命他弃官返里。薛国进遵父命,于天宝末年随父还乡。
薛令之回乡后隐居于灵谷草堂,过着穷研经书、抱瓮灌园的尘活。父子二人同时弃官,回乡后生活窘迫。唐玄宗闻其清贫,"甚心怜之",下诏用长溪的岁赋资助他。在此期间,薛令之深居简出,偶有出游或访亲会友常留下诗篇。他游太姥山后写下的《太姥山》一诗,表达流连胜景、啸傲林泉的情趣和遁入空门的思想。而别离友人时所写的《送陈朝散》一诗,则表现出他息影林下,不忘为国荐贤的襟怀。
至德元年(756年),唐肃宗在灵武(今属宁夏)即位。翌年九月,他回到京都长安后,思及与薛令之的师生情谊'欲召入朝,但在此前数月薛令之已卒,家赤贫。于是肃宗"敕命其乡曰'廉村',溪曰'廉溪'"。
薛令之生前所著《明月先生集》和《补阙集》,今已无存。《全唐诗》仅录其《自悼》和《灵岩寺》二诗。
薛令之是闽地破天荒的第一个进士,他的及第无异向世人宣称闽中士子也能做文章,也富有文采这一种事实,其意义非同一般。

陈普 字尚德,号惧斋,世称石堂先生。南宋淳佑四年(1244年)生于宁德二十都石堂(今属蕉城区虎贝)。南宋著名教育家、理学家,其铸刻漏壶为世界最早钟表之雏形。
陈普幼年励志发奋苦读,览四书五经。长大后,陈普潜心探研朱熹理学。咸淳初,投苏州大儒韩翼甫在浙东崇德书院就学,韩翼甫并将爱女玉蝉许配他。
咸淳七年(1271年),蒙古兵南下,陈普遂隐居于石堂山,终日以穷经著述自娱。
元至元十六年(1279年)宋亡,陈普以宋遗民自居,誓不仕元。元廷曾三次诏聘他为福建教授,均坚辞不就。他在石堂山仁丰寺里设馆倡学,招徒课艺。四方学子负笈从游者岁数百。在教学上,陈普力倡理论联系实际,治经"不贵文词,崇雅黜浮",而"必真知实践、求无愧于古圣贤"。在其教导影响下韩信同、黄裳、杨碗、余载等人,皆为当时学以致用的理学名士。在精心教学,辅导学生成才的同时,陈普还精研数理。其间,他反复钻研聚铜铸刻漏壶,经无数次反复试验,终于第三年制成。此壶"应时升降,纤毫无爽"。当时福建布政司曾下令府城依此铸造,放在福建谯楼(即鼓楼)报时。
陈普怕元廷加罪'遂隐游古田、屏南、政和一带山区十二年。嗣后,他在政和兴办德兴初庵书院,又主讲建阳云庄书院、福州鳌峰书院、长乐鳌峰书院。所至之处,学者抠衣而来,不绝于途。其间,陈普应刘烁之请,为重修建阳考亭撰写《修考亭记》,并编修黄干、杨复二家《丧礼》及朱熹有关撰著,分十卷刊行于世。陈普博览群书,精研诸子百家,博闻广见,多才多艺。自六经外,他还熟谙律吕、天文、地理、历数之学,精于阴阳玑衡之说。
延佑二年(1315年),陈普病逝于莆中,由其亲属扶枢归里,葬于石堂山。邑人缅怀其兴学育才之功绩,祀之乡贤祠。
陈普一生撰著甚丰,著有《四书句解铃键》、《学庸指要》、《孟子纂图》、《周易解》、《尚书补微》、《四书五经讲义》、《浑天仪论》、《咏史诗断》、《字义》凡数百卷,大多散失。传世之作今可查者有《石堂先生遗集》二十二卷,《石堂先生遗稿》一卷,《武夷棹歌》一卷(朱熹撰,陈普注)。

游朴 字太初,号少涧。明嘉靖五年(1526年)生于柘荣县黄柏乡。曾官至湖广布政使右司参知,史籍曾称"三主法司,无一冤狱"。
游朴4岁识字,能辨平仄,9岁能写文章,作诗赋。13岁时,父焚梵枯,命其作律诗一首纪事,他即吟道:" 鸟央 鸟传双树,牛车遍九坟。千年悲汉俑,一夜快秦灰。推廓今谁任,渊源自此开。圣漠与家训,二曜并昭回。"时人称为神童。14岁,考进州庠生,旋即补廪。后因父亲、祖母相继去世,家庭经济拮据,便在私塾边教书边自学。隆庆元年(1567年)中举人,万历二年(1574年)中进士后步入仕途。
游朴为官爱民廉洁,办理冤狱不滞成案。首任成都府推官,有口皆碑,万历七年(1579年)救书称他"简府有众,缘法 术情,可谓克举厥官"。继大理寺评事、右寺副、署左寺正事、实授左寺正等职期间,对各地上报的大小狱词,细心研审,多所平反。万历十年(1582年),敕书褒奖曰:"国刑不僭,民命无冤,民称惟良。"任刑部山西司郎中时,奉敕恤刑浙江,认真清理积案。时人观其谳牍,莫不认为是中兴奏疏第一,一时在法界争相奉为楷模。相国王荆石赞道:"此人有学,宜任学宪。"
游朴为官刚直不阿、不畏权势,任广东按察司副使时,察知当地总兵李栋勾结城社势力,鱼肉人民,官吏士民敢怒不敢言。他不顾自己安危,挺身而出,呈文举报,挫其气焰。游朴任湖广布政使司右参知,分守荆西道,驻扎承天府带领德安府期间,荆门州世豪李天荣(一作李天云)拥有党羽千数,遍布郡邑,把持官府,擅自增加州赋,士民受害,怨声载道。游朴将李天荣及其主要爪牙逮捕下狱,宣布李天荣罪状,判他死刑。百姓称快,奔走相告:"吾自此眠始贴席。"李天荣党羽勾结贪官污吏、太监奸臣一班人,到处煽惑造谣,进行攻击报复,致使游朴被迫辞职。当地士民挽留不得,护送他至百里外泣别。荆门乡宦余贤等人为立《游公大政记》颂其德,礼部李维祯为立"去思碑"以志念。
游朴辞官归里后,绝意仕途,穷研经史,不废吟咏,与弟游诏白首同居,共叙天伦之乐。万历二十七年(1599年)谢世,葬于柘城西郊曲瑶下(今柘荣一中大门右侧)。崇祯九年(1636年),福宁州人把他列入乡贤祠从祀。1983年,柘荣县人民政府将其墓列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
游朴生前著有《藏山集》、《岭南稿》、《山社草》、《石仓诗选》、《武经七书解》、《浙江恤刑谳书》、《游太初乐府》等,已佚。惟有州人张大光在游朴去世后所搜集编印的《游参知文集》二卷尚存。

钟学吉 畲族,别名钟陈吉,学名钟春贵。清咸丰六年(1856年)生于霞浦县四十六七都白虎(今溪南镇白露坑村)。在清末民初曾被誉为一代畲族"歌王"。
钟学吉七岁入私塾,受儒家正统文化教育。此前,其先辈早把汉族章回小说和评话唱本改编成畲族歌谣唱本,白露坑成为畲族长连抄本正歌(主要是"小说歌")的发祥地,这对钟学吉有良好的影响。其业师钟廷吉对其影响尤深。
同治十年(1871年),钟学吉通过"蘸明祭"度身入录,成为畲族"盘护忠勇王"的正式传人。光绪四年(1878年),钟学吉设私塾课童。他治学严谨认真,泽溉乡梓,名重一方。钟学吉结合教学,编写大量知识性歌谣,其中《花名歌》、《鸟名歌》、《十贤歌》、《十女歌》、《十字歌》、《起书堂》、《大读书》等,在塾馆内外广为流传;而根据畲族民间传说改编的叙事史诗《高辛氏》,在好些场合被用以替代《盘瓠王歌》;他依据汉族小说、曲艺、故事改编的小说歌,无论是数量还是质量,都明显超过其先辈和同辈歌手。
光绪二十四年(1898年),刑部主事钟大火昆 来闽东主修《福建福宁府颖川钟氏宗谱》。钟学吉参与编修霞浦县四十六七都一带的《钟氏支谱》。同年,钟学吉偕同一些"山民"(畲民)头面人物,倡建同族性联谊场所,并于次年在霞浦县城建立"福宁山民会馆"。钟学吉经常活动其间,结识不少畲族各阶层人士、大大丰富其以小说歌为主体的畲族长篇叙事歌的创作。其间他所撰的《诸葛亮》、《孟姜女》、《唐伯虎》等等,在畲族社区广泛流传。
民国2年,山民会馆(后改称"福宁三明会馆")经过整顿,成为闽东、浙南等畲族主要聚居区的同族性团体。年近花甲的钟学吉被公举为董事。由是他交游更广,创作愈丰且日臻成熟。他率先根据畲族真人真事编成小说歌《钟良弼》,鼓舞当时闽浙畲民反抗民族歧视与民族压迫,在畲族民间文学史上具有划时代的意义。
民国8年,会馆迁入城内,从此成为畲族民间公益团体与公共活动中心场所。此时,钟学吉年逾花甲,却经常住馆,利用会馆提供的便利,大量地收集素材,编写众多歌本,同时把畲族长连抄本正歌的创作推向全盛时期。各处来的宗人则利用住馆之便,大量转抄,迅速传播。以至当时有"有山哈人(畲民)的所在,就有钟陈吉的歌"之说。钟学吉这一时期所撰歌的思想性、艺术性都达到空前的高度。其中作于民国8年定稿于民国10年的《末朝歌》,在畲族长篇叙事歌(历史歌)中占有重要地位。该歌叙述各个朝代的历史,着重叙写清朝政府的腐败和民国初年军阀统治带给人民的灾难。民国13年,钟学吉病逝于白露坑。其作品至今仍在闽浙畲区广为流传。钟学吉为弘扬畲族民族文化和畲汉文化交流作出了巨大贡献。新中国成立后,中央、省、县有关部门,多次派员深入发掘、整理钟学吉传世作品百余篇。《中国大网络全书·畲族文学》以及《畲族简史》、《畲族社会历史调查》中均对其创作的《末朝歌》、《蓝佃玉》(亦称《九节金龙鞭》)、《钟良弼》、《白蛇传》、《梁山伯与祝英台》等优秀作品,予以高度评价。

圆瑛 俗名吴亨春,法名宏悟,别号韬光。光绪四年(1878年)生于古田县平湖乡端上村农家。当代爱国名僧。新中国成立后为中国佛教协会首任会长。
六岁时父母双亡。自幼聪颖,诗文过目成诵,乡人日为"神童"。十八岁时考中秀才,萌生出家之念。翌年,决意皈依佛门,遂至福州鼓山涌泉寺拜增西上人为师,后转至雪峰寺为僧。光绪二十五年(1899年),到江苏常州天宁寺依治开法师探研禅学。五年后,又转到浙江宁波天童寺从寄禅法师修习禅定。宣统元年(1909年),接任浙江鄞县接待寺住持,曾返涌泉寺开讲《护法论》,在禅林中崭露头角。从此,他辗转各名山大刹,演教弘法,法席遍于海内外。
民国3年,他精研永明、莲池大师的大量著述,接受"净土宗"思想,自此他禅、净兼修,为其佛学理论在禅林中独树一帜打下基础。同年,他力襄寄禅法师组织"中华佛教总会",被选为参议长。
民国17年,他被推为刚成立的中国佛教会主席,随即率佛教代表团赴南京请愿,要求南京政府废止改寺庙为学校的《寺庙管理条例》。不久,为分担社会责任,他力倡佛教界"自食、自养、兼利社会",开办各种慈善福利事业。一时,佛教慈幼院、医院、工厂、农林场纷纷成立,佛教界面貌为之一变。
"九一八"事变爆发后,他以中国佛教会主席身份,通告全国佛教徒启建"护国道场",致电蒙藏院警惕敌人的分裂活动,同时致书日本佛教界,呼吁其教徒同中国人民一道,共同制止日本军国主义者侵略中国。
民国23年夏,圆瑛再次当选为中国佛教会主席。是年秋,在南京开讲《仁王护国般若经》,主张用佛教教义救人、救国、救世界。同时在上海建圆明讲堂,作为他从事讲学和著述的主要地点。
民国25年12月,圆瑛任天童寺住持期满回闽,接理涌泉寺住持。翌年7月,抗日战争全面爆发。他主持召开中国佛教会理监事紧急会议,号召全国佛教徒投身抗日救亡,并成立佛教战时救护团、难民收容所,亲任救护团团长。在"八一三"淞沪会战中,他派遣僧侣救护队奔赴前线抢救伤员。他还不辞辛苦地奔走于吉隆坡、槟榔屿、怡保和马六甲等地,在华侨中提倡"一元钱救国运动",将募到的巨款汇回国内。
民国28年秋,圆瑛回到上海。9月初,他与明日易 被日本宪兵逮捕,转解南京日本宪兵总部。敌人对他们先是严刑逼供,胁迫其承认抗日有罪,继又劝降,诱其与日方合作。师徒俩始终坚持民族气节,严辞痛斥,并绝食以示抗议。敌人无计可施,只好将其释放。
出狱后,圆瑛于圆明讲堂闭门谢客,专心著述,写下《发菩提心讲义》、《劝修念佛法门》、《弥院经要解讲义》、《楞严经纲》等大量论著。他将这些经论与前期所写的《大乘起信论》、《金刚般若》、《法华》、《一吼堂诗集》、《一吼堂文集》、《圆瑛讲演录》《住持禅宗语录》等著作,一并汇编成《圆瑛法汇》付梓刊行。此期间,他仍不忘国难,曾给北京佛学院师生题赠云:"国家兴亡,匹夫有责;佛教兴一亡,教徒有责。"
民国34年,在上海创立"圆明楞严专宗学院",自任院长,培养大批高级佛学人才。民国36年,他又到南洋讲经,弘扬佛法。回国时,中国已面临解放。时香港、新加坡等地友人劝其再度出国安度晚年。但他坚决表示:"我是中国人,生在中国,死在中国,决不他往!"
1952年9月,圆瑛出席在北京召开的"亚洲及太平洋和平会议",同与会的佛教界代表发表联合声明,号召全国佛教徒团结起来,"制止侵略,保卫和平"。会后,他回到上海,启建"祝愿世界和平法会",登台讲演,衷心祷祝"国运日昌隆,人民常安乐,世界永和平"。法会进行十天,对宣传和平起积极作用。1953年5月,被推选为中国佛教协会首任会长。不久,圆瑛食道癌恶化,遂决定归老天童寺。行前,写下遗嘱交与赵朴初居士,再次寄语殷殷:"……愿我全国佛教徒同心同德,积极参加爱国运动,致力和平事业……"是年9月12日圆寂。国内许多报刊报道其病逝消息并深致哀悼。
圆瑛不仅佛学造诣精湛,且擅长诗文、书法,国内的主要禅林都留下他的遗墨。
1992年,古田人民在古田极乐寺内修建了圆瑛纪念馆。馆内陈列圆瑛生平事迹的部分资料。

黄寿祺 字之六,号六庵,一度自号巢孙,霞浦县盐田人。民国元年生于清末秀才家庭。曾任福建师范大学教授、副校长,著名易学专家。
民国17年,他初中毕业,考入省立福州第一高级中学。翌年,赴北平考入私立中国大学文科预科。两年后升入本科国学系。又四年毕业,获文学士学位。民国24年,黄寿祺归家探亲,被地方人士留任霞浦县立简易乡村师范学校(下称霞浦简师)教导主任兼文史教员。不久,因表扬进步学生陈子英在作文中敢对县长张灿等提出批评,被张枉加罪名而解聘,于是复返北平。一面担任嵩云中学国文教员,一面仍从尚秉和、吴承仕诸先生受业。
民国25年8月,爱国将领宋哲元下令考选北平、天津、保定地区各大学毕业生,培养抗日干部。黄寿祺欣然报名投考。录取后到南苑受军训四个月,被分配在冀察绥署参谋处当"服务员"。工余还当宋哲元创办的莲池讲学院的院外研究生。此期间,他写《南苑受训录》和与其业师尚秉和论《易》的三封信(后称《与尚节之先生论易三书》)。尤其后者及尚答两书,曾被苏联科学院院士舒茨基收为其所著《变化的书》(1978年经美国转译,易名为《易经研究》)的参考文献目录。
民国26年,七七事变猝起。宋哲元率所部南撤,黄寿祺滞留北平。先在嵩云、燕冀两中学教古文,后到中国大学国学系任讲师,直至民国30年冬。是时正值日本东方文化事业委员会组织中日学者续修《四库全书提要》。其师尚秉和、吴承仕等均受聘参加撰写工作。他在任教之余,除协助和代替吴、尚撰写外,还自写《易》类提要30篇,《礼》类提要60篇,并整理《易类提要目录》一册。民国29年,日本学者桥川时雄编撰的《中国文化界人物总鉴》,说他师事尚秉和,治《易》"精苦刻铭"与此同时,他还著有《汉易条例》、《六庵易话》、《六庵读礼录》、《历代易学目录考》、《尚氏易要义》、《丧服浅说》、《宋儒学说讲稿》、《明儒学说讲稿》等计42卷,以及《六庵读书札记》100余册。
民国30年冬,黄寿祺返闽。他先在福建省立师范专科学校(下称师专)、继在国立海疆学校任副教授,后又重返师专任教授兼国文科主任,直至1949年8月福州解放。
1950年秋,师专改为学院,国文科改为中国语言文学系(下称中文系)。黄寿祺任系主任。"文革"期间,黄寿祺被审查批判近4年,1970年2月下放周宁县农村。1972年秋,成立由师院改名的福建师范大学,他始被调回,仍任教授兼中文系主任。1979年,升任副校长。同年兼任硕士研究生导师。1981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90年春,应邀赴美国考察,归来胃癌病发7月逝于福州。所著有《六庵诗选》、《易学群书平议》、《楚辞全译》、《周易译注》、《周易研究论文集》1-4辑(后三书系与人合著或合编)等专著和《从易传看孔子的教育思想》、《论易学之门庭》等专稿。
黄寿祺治学严谨,学识渊博。待人诚恳,诲人不倦,处事认真,操守清正。晚年身兼福建省政协(第四届、第五届)常委、省政协文史委员会副主任、省社会科学联合会副主任委员、中华诗词学会中国韵文学会顾问、省语文学会会长及美国纽约四海诗社名誉社长等多种职务,他平时生活俭朴,不义之财不取,帮助别人解决困难,也从不希冀图报。所写"愿将暮齿为蚕烛,放尽光芒吐尽丝"、"但期薪尽能传火,却望才良早入班"等诗句,毕现其高尚精神。

Ⅳ 商丘的习俗与地理位置的关系

丘,简称“商”,河南省地级市,商丘介于东经114°49'-116°39',北纬33°43'-34°52'之间。东西横跨168公里,南北纵贯128公里,东望安徽淮北、江苏徐州,西接河南开封,南襟河南周口、安徽亳州,北临山东菏泽、济宁。商丘市辖区面积约占河南省总面积的6.4%,区域面积10704平方公里。 [1]
商丘市地貌按其成因和形态类型的特征,分为黄河冲积平原、淮河冲积平原、剥蚀残丘三大类型区,主要为黄河冲积平原区。 [2] 商丘市属暖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 [3] 商丘市属淮河流域,分属洪泽湖、涡河、南四湖三大水系。 [1]
商丘市是全国性综合交通枢纽 [4] ,商丘是中国历史文化名城、中华文明的发祥地之一,是商部族的起源和聚居地、商朝最早的建都地、商人商品商业的发源地、商文明的诞生地,有“华商之源”的美誉。
商丘市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遗产分类 序号编号 非物质文化遗产名称 遗产地点
民间信仰 140XⅢ-7 火神祭祀 睢阳区
民间文学
2Ⅰ—32
伊尹传说
虞城县
传统美术 22Ⅱ-4 柘城李秀山泥塑 柘城县
5Ⅱ—9
民间剪纸
夏邑县
15Ⅱ-45 木雕(夏邑王氏木雕) 夏邑县
传统舞蹈 63Ⅳ-11 麒麟舞 睢县
50Ⅳ-33 庆丰花鼓舞 梁园区
14Ⅳ—35
肘阁(宁陵肘歌)
宁陵县
16Ⅳ-39 竹马舞(民权竹马舞) 民权县
民间曲艺 63Ⅵ-9 大鼓书(鼓词) 柘城县
65Ⅵ-11 豫东琴书 柘城县、民权县、永城市
45Ⅵ—13
渔鼓道情
夏邑县
26Ⅵ-2 河南坠子 商丘市
民间戏剧 88Ⅴ-21 二夹弦 睢县
61Ⅴ-28 花鼓戏 虞城县
17V—6
目连戏
睢阳区
传统技艺 100Ⅷ-42
月夭韭汤
夏邑县
102Ⅷ-44 张弓酒传统酿制技艺 宁陵县
76Ⅷ—67
酱菜腌制技艺[大有丰酱菜腌制技艺,三园斋味合酱菜腌制技艺] 睢阳区、柘城县
35Ⅷ—45 毛笔制作技艺(刘腾龙毛笔制作技艺) 宁陵县
41Ⅷ-76 坠胡制作技艺(王氏坠胡制作技艺) 夏邑县
传统医药 83Ⅸ—8 口腔咽喉疾病疗法(张氏喉科) 柘城县
85Ⅸ-10 中医外科(张八卦中医外科) 民权县
65Ⅸ-21 史家中医药组方

Ⅳ 河南省总共有多少市县乡

2005年辖:17个地级市;50个市辖区、21个县级市、88个县。
郑州市 辖6个市辖区、1个县,代管5个县级市。市人民政府驻中原区中原西路233号。
中原区 金水区 二七区 管城回族区 上街区
惠济区
巩义市 新郑市(新建路街道) 新密市 登封市(嵩阳街道) 荥阳市
中牟县(城关镇)
开封市 辖5个市辖区、5个县。市人民政府驻鼓楼区。
鼓楼区 龙亭区 顺河回族区 禹王台区 金明区
开封县(城关镇) 尉氏县(城关镇) 兰考县(城关镇) 杞 县(城关镇) 通许县(城关镇)
洛阳市 辖6个市辖区、8个县,代管1个县级市。市人民政府驻西工区。
西工区 老城区 涧西区 瀍河回族区 洛龙区(关林镇)
吉利区
偃师市(城关镇)
孟津县(城关镇) 汝阳县(城关镇) 伊川县(城关镇) 洛宁县(城关镇) 嵩 县(城关镇)
宜阳县(城关镇) 新安县(城关镇) 栾川县(城关镇)
平顶山市 辖4个市辖区、4个县,代管2个县级市。市人民政府驻新华区。
新华区 卫东区 湛河区 石龙区
汝州市 舞钢市
宝丰县(城关镇) 叶 县(昆阳镇) 郏 县(城关镇) 鲁山县(鲁阳镇)
安阳市 辖4个市辖区、4个县,代管1个县级市。市人民政府驻北关区。
北关区 文峰区 殷都区 龙安区
林州市
安阳县(安阳市北关区) 滑 县(道口镇) 内黄县(城关镇) 汤阴县(城关镇)
鹤壁市 辖4个市辖区、2个县。市人民政府驻淇滨区九州路。
淇滨区 山城区 鹤山区
浚 县(城关镇) 淇 县(朝歌镇)
新乡市 辖4个市辖区、6个县,代管1个县级市。市人民政府驻卫滨区。
卫滨区 红旗区 凤泉区 牧野区
卫辉市 辉县市(城关街道)
新乡县(新乡市红旗区) 获嘉县(城关镇) 原阳县(城关镇) 长垣县(城关镇) 封丘县(城关镇)
延津县(城关镇)
焦作市 辖4个市辖区、4个县,代管2个县级市。市人民政府驻解放区。
解放区 中站区 马村区 山阳区
沁阳市 孟州市
修武县(城关镇) 温 县(温泉镇) 武陟县(木城镇) 博爱县(清化镇)
濮阳市 辖1个市辖区、5个县。市人民政府驻华龙区。
华龙区
濮阳县(城关镇) 南乐县(城关镇) 台前县(城关镇) 清丰县(城关镇) 范 县(樱桃镇)
许昌市 辖1个市辖区、3个县,代管2个县级市。市人民政府驻魏都区。
魏都区
禹州市 长葛市
许昌县(许昌市魏都区) 鄢陵县(安陵镇) 襄城县(城关镇)
漯河市 辖3个市辖区、2个县。市人民政府驻源汇区。
源汇区 郾城区 召陵区
临颍县(城关镇) 舞阳县(舞泉镇)
三门峡市 辖1个市辖区、3个县,代管2个县级市。市人民政府驻湖滨区。
湖滨区
义马市 灵宝市(城关镇)
渑池县(城关镇) 卢氏县(城关镇) 陕 县(大营镇)
南阳市 辖1个市辖区、10个县,代管2个县级市。市人民政府驻卧龙区中州路。
卧龙区 宛城区
邓州市
桐柏县(城关镇) 方城县(城关镇) 淅川县 镇平县(城关镇) 唐河县
南召县(城关镇) 内乡县(城关镇) 新野县(城关镇) 社旗县(赊店镇) 西峡县
商丘市 辖2个市辖区、6个县,代管1个县级市。市人民政府驻梁园区凯旋中路。
梁园区 睢阳区(古城街道)
永城市
宁陵县(城关镇) 虞城县(城关镇) 民权县(城关镇) 夏邑县(城关镇) 柘城县(城关镇)
睢 县(城关镇)
信阳市 辖2个市辖区、8个县。市人民政府驻浉河区。
浉河区 平桥区
潢川县 淮滨县(城关镇) 息 县(城关镇) 新 县(新集镇) 商城县(城关镇)
固始县(城关镇) 罗山县(城关镇) 光山县
周口市 辖1个市辖区、8个县,代管1个县级市。市人民政府驻川汇区。
川汇区
项城市
商水县(城关镇) 淮阳县(城关镇) 太康县(城关镇) 鹿邑县(城关镇) 西华县(城关镇)
扶沟县(城关镇) 沈丘县(槐店镇) 郸城县(城关镇)
驻马店市 辖1个市辖区、9个县。市人民政府驻驿城区。
驿城区
确山县(盘龙镇) 新蔡县(古吕镇) 上蔡县(蔡都镇) 西平县 泌阳县(泌水镇)
平舆县(古槐镇) 汝南县(汝宁镇) 遂平县(灈阳镇) 正阳县(真阳镇)
省直辖行政单位
济源市

河南物质文化遗产

河南是中华民族的重要发祥地之一,在历史上长期处于中华文明的中心区域,漫长的文明历程积淀了丰厚的历史文化遗迹。全省现已查明的有价值的不可移动文物3万余处,国有博物馆收藏的文物140余万件,数量居全国首位。洛阳龙门石窟为世界文化遗产;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89处(198项),数量居全国第二位;省市县文物保护单位6000多处。有洛阳、安阳、开封、郑州、南阳、浚县、商丘、濮阳等8座国家历史文化名城,数量居全国首位。

河南非物质文化遗产

在国务院日前公布的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中,河南省共有22项被列入其中:梁祝传说(汝南)、董永传说(武陟)、唢呐艺术(沁阳)、板头曲(南阳)、豫剧、宛梆(内乡)、怀梆(沁阳)、大平调(濮阳、滑县、延津)、越调(周口)、大弦戏(滑县、濮阳)、道情戏(太康)、目连戏(南乐)、曲剧、四平调(商丘、濮阳)、河南坠子、河洛大鼓(洛阳)、少林功夫(登封)、太极拳(焦作)、朱仙镇木版年画(开封)、泥塑(浚县)、太昊伏羲祭典(淮阳)、马街书会(宝丰)。这22项涉及民间文学、音乐、戏剧、曲艺、杂技与竞技、美术、民俗等,基本反映了河南作为一个文化资源大省深厚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积淀。

Ⅵ 福建宁德的名人

薛令之 字君珍,号明月先生,唐福建道长溪廉村(今福安市溪潭镇廉村高岑)人,永淳二年(683年)八月十五日生。福建第一个进士"官至太子侍讲。
薛令之少时聪颖好学,颇具诗才。曾独自在廉村附近灵谷草堂刻苦攻读,作《草堂吟》以抒志:"草堂栖在灵山谷,勤苦诗书向灯烛。柴门半掩寂无人,惟有白云相伴宿……君不见苏秦与韩信,独步谁知是英俊?一朝得遇圣明君,腰间各佩黄金印……"
神龙二年(706年),薛令之北长安应试得中。开元中,唐玄宗授他左补阙之职,并命他与贺知章同为太子李亨侍讲。时李林甫为相,擅权误国,民怨沸腾。李林甫与李亨不睦,薛令之备受排挤。薛令之对李林甫的所作所为非常愤慨。有一次,玄宗命群臣吟《屈轶草》。薛令之借传说中的屈轶草(一种仙草)能指示奸佞的特性,在吟诗中痛斥以李林甫为首的群奸。李林甫与他构怨日深。一日,薛令之看到宫苑中高达丈余、叶色紫绿的苜蓿,联想起李林甫有意冷落东宫,致使宫里教官生活十分清苦,便在东宫墙上题下《自悼》一诗。诗云:"朝日上团团,照见先生盘。盘中何所有?苜蓿长阑干。饭涩匙难绾,羹稀箸易宽。只可谋朝夕,何由度岁寒?"不久,玄宗"幸东宫,以为讽上。遂援笔题其旁:'啄木嘴距长,风凰毛羽短。若嫌松桂寒,任逐桑榆暖"。薛令之心知得罪玄宗,只好"谢病东归"。他担心宦途风波险恶,回乡前致书任江西安福县令的独子薛国进,命他弃官返里。薛国进遵父命,于天宝末年随父还乡。
薛令之回乡后隐居于灵谷草堂,过着穷研经书、抱瓮灌园的尘活。父子二人同时弃官,回乡后生活窘迫。唐玄宗闻其清贫,"甚心怜之",下诏用长溪的岁赋资助他。在此期间,薛令之深居简出,偶有出游或访亲会友常留下诗篇。他游太姥山后写下的《太姥山》一诗,表达流连胜景、啸傲林泉的情趣和遁入空门的思想。而别离友人时所写的《送陈朝散》一诗,则表现出他息影林下,不忘为国荐贤的襟怀。
至德元年(756年),唐肃宗在灵武(今属宁夏)即位。翌年九月,他回到京都长安后,思及与薛令之的师生情谊'欲召入朝,但在此前数月薛令之已卒,家赤贫。于是肃宗"敕命其乡曰'廉村',溪曰'廉溪'"。
薛令之生前所著《明月先生集》和《补阙集》,今已无存。《全唐诗》仅录其《自悼》和《灵岩寺》二诗。
薛令之是闽地破天荒的第一个进士,他的及第无异向世人宣称闽中士子也能做文章,也富有文采这一种事实,其意义非同一般。

陈普 字尚德,号惧斋,世称石堂先生。南宋淳佑四年(1244年)生于宁德二十都石堂(今属蕉城区虎贝)。南宋著名教育家、理学家,其铸刻漏壶为世界最早钟表之雏形。
陈普幼年励志发奋苦读,览四书五经。长大后,陈普潜心探研朱熹理学。咸淳初,投苏州大儒韩翼甫在浙东崇德书院就学,韩翼甫并将爱女玉蝉许配他。
咸淳七年(1271年),蒙古兵南下,陈普遂隐居于石堂山,终日以穷经著述自娱。
元至元十六年(1279年)宋亡,陈普以宋遗民自居,誓不仕元。元廷曾三次诏聘他为福建教授,均坚辞不就。他在石堂山仁丰寺里设馆倡学,招徒课艺。四方学子负笈从游者岁数百。在教学上,陈普力倡理论联系实际,治经"不贵文词,崇雅黜浮",而"必真知实践、求无愧于古圣贤"。在其教导影响下韩信同、黄裳、杨碗、余载等人,皆为当时学以致用的理学名士。在精心教学,辅导学生成才的同时,陈普还精研数理。其间,他反复钻研聚铜铸刻漏壶,经无数次反复试验,终于第三年制成。此壶"应时升降,纤毫无爽"。当时福建布政司曾下令府城依此铸造,放在福建谯楼(即鼓楼)报时。
陈普怕元廷加罪'遂隐游古田、屏南、政和一带山区十二年。嗣后,他在政和兴办德兴初庵书院,又主讲建阳云庄书院、福州鳌峰书院、长乐鳌峰书院。所至之处,学者抠衣而来,不绝于途。其间,陈普应刘烁之请,为重修建阳考亭撰写《修考亭记》,并编修黄干、杨复二家《丧礼》及朱熹有关撰著,分十卷刊行于世。陈普博览群书,精研诸子百家,博闻广见,多才多艺。自六经外,他还熟谙律吕、天文、地理、历数之学,精于阴阳玑衡之说。
延佑二年(1315年),陈普病逝于莆中,由其亲属扶枢归里,葬于石堂山。邑人缅怀其兴学育才之功绩,祀之乡贤祠。
陈普一生撰著甚丰,著有《四书句解铃键》、《学庸指要》、《孟子纂图》、《周易解》、《尚书补微》、《四书五经讲义》、《浑天仪论》、《咏史诗断》、《字义》凡数百卷,大多散失。传世之作今可查者有《石堂先生遗集》二十二卷,《石堂先生遗稿》一卷,《武夷棹歌》一卷(朱熹撰,陈普注)。

游朴 字太初,号少涧。明嘉靖五年(1526年)生于柘荣县黄柏乡。曾官至湖广布政使右司参知,史籍曾称"三主法司,无一冤狱"。
游朴4岁识字,能辨平仄,9岁能写文章,作诗赋。13岁时,父焚梵枯,命其作律诗一首纪事,他即吟道:" 鸟央 鸟传双树,牛车遍九坟。千年悲汉俑,一夜快秦灰。推廓今谁任,渊源自此开。圣漠与家训,二曜并昭回。"时人称为神童。14岁,考进州庠生,旋即补廪。后因父亲、祖母相继去世,家庭经济拮据,便在私塾边教书边自学。隆庆元年(1567年)中举人,万历二年(1574年)中进士后步入仕途。
游朴为官爱民廉洁,办理冤狱不滞成案。首任成都府推官,有口皆碑,万历七年(1579年)救书称他"简府有众,缘法 术情,可谓克举厥官"。继大理寺评事、右寺副、署左寺正事、实授左寺正等职期间,对各地上报的大小狱词,细心研审,多所平反。万历十年(1582年),敕书褒奖曰:"国刑不僭,民命无冤,民称惟良。"任刑部山西司郎中时,奉敕恤刑浙江,认真清理积案。时人观其谳牍,莫不认为是中兴奏疏第一,一时在法界争相奉为楷模。相国王荆石赞道:"此人有学,宜任学宪。"
游朴为官刚直不阿、不畏权势,任广东按察司副使时,察知当地总兵李栋勾结城社势力,鱼肉人民,官吏士民敢怒不敢言。他不顾自己安危,挺身而出,呈文举报,挫其气焰。游朴任湖广布政使司右参知,分守荆西道,驻扎承天府带领德安府期间,荆门州世豪李天荣(一作李天云)拥有党羽千数,遍布郡邑,把持官府,擅自增加州赋,士民受害,怨声载道。游朴将李天荣及其主要爪牙逮捕下狱,宣布李天荣罪状,判他死刑。百姓称快,奔走相告:"吾自此眠始贴席。"李天荣党羽勾结贪官污吏、太监奸臣一班人,到处煽惑造谣,进行攻击报复,致使游朴被迫辞职。当地士民挽留不得,护送他至百里外泣别。荆门乡宦余贤等人为立《游公大政记》颂其德,礼部李维祯为立"去思碑"以志念。
游朴辞官归里后,绝意仕途,穷研经史,不废吟咏,与弟游诏白首同居,共叙天伦之乐。万历二十七年(1599年)谢世,葬于柘城西郊曲瑶下(今柘荣一中大门右侧)。崇祯九年(1636年),福宁州人把他列入乡贤祠从祀。1983年,柘荣县人民政府将其墓列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
游朴生前著有《藏山集》、《岭南稿》、《山社草》、《石仓诗选》、《武经七书解》、《浙江恤刑谳书》、《游太初乐府》等,已佚。惟有州人张大光在游朴去世后所搜集编印的《游参知文集》二卷尚存。

钟学吉 畲族,别名钟陈吉,学名钟春贵。清咸丰六年(1856年)生于霞浦县四十六七都白虎(今溪南镇白露坑村)。在清末民初曾被誉为一代畲族"歌王"。
钟学吉七岁入私塾,受儒家正统文化教育。此前,其先辈早把汉族章回小说和评话唱本改编成畲族歌谣唱本,白露坑成为畲族长连抄本正歌(主要是"小说歌")的发祥地,这对钟学吉有良好的影响。其业师钟廷吉对其影响尤深。
同治十年(1871年),钟学吉通过"蘸明祭"度身入录,成为畲族"盘护忠勇王"的正式传人。光绪四年(1878年),钟学吉设私塾课童。他治学严谨认真,泽溉乡梓,名重一方。钟学吉结合教学,编写大量知识性歌谣,其中《花名歌》、《鸟名歌》、《十贤歌》、《十女歌》、《十字歌》、《起书堂》、《大读书》等,在塾馆内外广为流传;而根据畲族民间传说改编的叙事史诗《高辛氏》,在好些场合被用以替代《盘瓠王歌》;他依据汉族小说、曲艺、故事改编的小说歌,无论是数量还是质量,都明显超过其先辈和同辈歌手。
光绪二十四年(1898年),刑部主事钟大火昆 来闽东主修《福建福宁府颖川钟氏宗谱》。钟学吉参与编修霞浦县四十六七都一带的《钟氏支谱》。同年,钟学吉偕同一些"山民"(畲民)头面人物,倡建同族性联谊场所,并于次年在霞浦县城建立"福宁山民会馆"。钟学吉经常活动其间,结识不少畲族各阶层人士、大大丰富其以小说歌为主体的畲族长篇叙事歌的创作。其间他所撰的《诸葛亮》、《孟姜女》、《唐伯虎》等等,在畲族社区广泛流传。
民国2年,山民会馆(后改称"福宁三明会馆")经过整顿,成为闽东、浙南等畲族主要聚居区的同族性团体。年近花甲的钟学吉被公举为董事。由是他交游更广,创作愈丰且日臻成熟。他率先根据畲族真人真事编成小说歌《钟良弼》,鼓舞当时闽浙畲民反抗民族歧视与民族压迫,在畲族民间文学史上具有划时代的意义。
民国8年,会馆迁入城内,从此成为畲族民间公益团体与公共活动中心场所。此时,钟学吉年逾花甲,却经常住馆,利用会馆提供的便利,大量地收集素材,编写众多歌本,同时把畲族长连抄本正歌的创作推向全盛时期。各处来的宗人则利用住馆之便,大量转抄,迅速传播。以至当时有"有山哈人(畲民)的所在,就有钟陈吉的歌"之说。钟学吉这一时期所撰歌的思想性、艺术性都达到空前的高度。其中作于民国8年定稿于民国10年的《末朝歌》,在畲族长篇叙事歌(历史歌)中占有重要地位。该歌叙述各个朝代的历史,着重叙写清朝政府的腐败和民国初年军阀统治带给人民的灾难。民国13年,钟学吉病逝于白露坑。其作品至今仍在闽浙畲区广为流传。钟学吉为弘扬畲族民族文化和畲汉文化交流作出了巨大贡献。新中国成立后,中央、省、县有关部门,多次派员深入发掘、整理钟学吉传世作品百余篇。《中国大网络全书·畲族文学》以及《畲族简史》、《畲族社会历史调查》中均对其创作的《末朝歌》、《蓝佃玉》(亦称《九节金龙鞭》)、《钟良弼》、《白蛇传》、《梁山伯与祝英台》等优秀作品,予以高度评价。

圆瑛 俗名吴亨春,法名宏悟,别号韬光。光绪四年(1878年)生于古田县平湖乡端上村农家。当代爱国名僧。新中国成立后为中国佛教协会首任会长。
六岁时父母双亡。自幼聪颖,诗文过目成诵,乡人日为"神童"。十八岁时考中秀才,萌生出家之念。翌年,决意皈依佛门,遂至福州鼓山涌泉寺拜增西上人为师,后转至雪峰寺为僧。光绪二十五年(1899年),到江苏常州天宁寺依治开法师探研禅学。五年后,又转到浙江宁波天童寺从寄禅法师修习禅定。宣统元年(1909年),接任浙江鄞县接待寺住持,曾返涌泉寺开讲《护法论》,在禅林中崭露头角。从此,他辗转各名山大刹,演教弘法,法席遍于海内外。
民国3年,他精研永明、莲池大师的大量著述,接受"净土宗"思想,自此他禅、净兼修,为其佛学理论在禅林中独树一帜打下基础。同年,他力襄寄禅法师组织"中华佛教总会",被选为参议长。
民国17年,他被推为刚成立的中国佛教会主席,随即率佛教代表团赴南京请愿,要求南京政府废止改寺庙为学校的《寺庙管理条例》。不久,为分担社会责任,他力倡佛教界"自食、自养、兼利社会",开办各种慈善福利事业。一时,佛教慈幼院、医院、工厂、农林场纷纷成立,佛教界面貌为之一变。
"九一八"事变爆发后,他以中国佛教会主席身份,通告全国佛教徒启建"护国道场",致电蒙藏院警惕敌人的分裂活动,同时致书日本佛教界,呼吁其教徒同中国人民一道,共同制止日本军国主义者侵略中国。
民国23年夏,圆瑛再次当选为中国佛教会主席。是年秋,在南京开讲《仁王护国般若经》,主张用佛教教义救人、救国、救世界。同时在上海建圆明讲堂,作为他从事讲学和著述的主要地点。
民国25年12月,圆瑛任天童寺住持期满回闽,接理涌泉寺住持。翌年7月,抗日战争全面爆发。他主持召开中国佛教会理监事紧急会议,号召全国佛教徒投身抗日救亡,并成立佛教战时救护团、难民收容所,亲任救护团团长。在"八一三"淞沪会战中,他派遣僧侣救护队奔赴前线抢救伤员。他还不辞辛苦地奔走于吉隆坡、槟榔屿、怡保和马六甲等地,在华侨中提倡"一元钱救国运动",将募到的巨款汇回国内。
民国28年秋,圆瑛回到上海。9月初,他与明日易 被日本宪兵逮捕,转解南京日本宪兵总部。敌人对他们先是严刑逼供,胁迫其承认抗日有罪,继又劝降,诱其与日方合作。师徒俩始终坚持民族气节,严辞痛斥,并绝食以示抗议。敌人无计可施,只好将其释放。
出狱后,圆瑛于圆明讲堂闭门谢客,专心著述,写下《发菩提心讲义》、《劝修念佛法门》、《弥院经要解讲义》、《楞严经纲》等大量论著。他将这些经论与前期所写的《大乘起信论》、《金刚般若》、《法华》、《一吼堂诗集》、《一吼堂文集》、《圆瑛讲演录》《住持禅宗语录》等著作,一并汇编成《圆瑛法汇》付梓刊行。此期间,他仍不忘国难,曾给北京佛学院师生题赠云:"国家兴亡,匹夫有责;佛教兴一亡,教徒有责。"
民国34年,在上海创立"圆明楞严专宗学院",自任院长,培养大批高级佛学人才。民国36年,他又到南洋讲经,弘扬佛法。回国时,中国已面临解放。时香港、新加坡等地友人劝其再度出国安度晚年。但他坚决表示:"我是中国人,生在中国,死在中国,决不他往!"
1952年9月,圆瑛出席在北京召开的"亚洲及太平洋和平会议",同与会的佛教界代表发表联合声明,号召全国佛教徒团结起来,"制止侵略,保卫和平"。会后,他回到上海,启建"祝愿世界和平法会",登台讲演,衷心祷祝"国运日昌隆,人民常安乐,世界永和平"。法会进行十天,对宣传和平起积极作用。1953年5月,被推选为中国佛教协会首任会长。不久,圆瑛食道癌恶化,遂决定归老天童寺。行前,写下遗嘱交与赵朴初居士,再次寄语殷殷:"……愿我全国佛教徒同心同德,积极参加爱国运动,致力和平事业……"是年9月12日圆寂。国内许多报刊报道其病逝消息并深致哀悼。
圆瑛不仅佛学造诣精湛,且擅长诗文、书法,国内的主要禅林都留下他的遗墨。
1992年,古田人民在古田极乐寺内修建了圆瑛纪念馆。馆内陈列圆瑛生平事迹的部分资料。

黄寿祺 字之六,号六庵,一度自号巢孙,霞浦县盐田人。民国元年生于清末秀才家庭。曾任福建师范大学教授、副校长,著名易学专家。
民国17年,他初中毕业,考入省立福州第一高级中学。翌年,赴北平考入私立中国大学文科预科。两年后升入本科国学系。又四年毕业,获文学士学位。民国24年,黄寿祺归家探亲,被地方人士留任霞浦县立简易乡村师范学校(下称霞浦简师)教导主任兼文史教员。不久,因表扬进步学生陈子英在作文中敢对县长张灿等提出批评,被张枉加罪名而解聘,于是复返北平。一面担任嵩云中学国文教员,一面仍从尚秉和、吴承仕诸先生受业。
民国25年8月,爱国将领宋哲元下令考选北平、天津、保定地区各大学毕业生,培养抗日干部。黄寿祺欣然报名投考。录取后到南苑受军训四个月,被分配在冀察绥署参谋处当"服务员"。工余还当宋哲元创办的莲池讲学院的院外研究生。此期间,他写《南苑受训录》和与其业师尚秉和论《易》的三封信(后称《与尚节之先生论易三书》)。尤其后者及尚答两书,曾被苏联科学院院士舒茨基收为其所著《变化的书》(1978年经美国转译,易名为《易经研究》)的参考文献目录。
民国26年,七七事变猝起。宋哲元率所部南撤,黄寿祺滞留北平。先在嵩云、燕冀两中学教古文,后到中国大学国学系任讲师,直至民国30年冬。是时正值日本东方文化事业委员会组织中日学者续修《四库全书提要》。其师尚秉和、吴承仕等均受聘参加撰写工作。他在任教之余,除协助和代替吴、尚撰写外,还自写《易》类提要30篇,《礼》类提要60篇,并整理《易类提要目录》一册。民国29年,日本学者桥川时雄编撰的《中国文化界人物总鉴》,说他师事尚秉和,治《易》"精苦刻铭"与此同时,他还著有《汉易条例》、《六庵易话》、《六庵读礼录》、《历代易学目录考》、《尚氏易要义》、《丧服浅说》、《宋儒学说讲稿》、《明儒学说讲稿》等计42卷,以及《六庵读书札记》100余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