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文学经济 » 文学创作基础
扩展阅读
中国网络原创新人乐团 2021-03-31 20:26:56
党政视频素材 2021-03-31 20:25:44
厦门大学统计学硕士 2021-03-31 20:25:36

文学创作基础

发布时间: 2021-03-20 17:39:52

文学创作中有哪些基本的构思原则

文学创造的构思阶段上承文学创造的发生阶段,下接文学创造的物化阶段。构思阶段可以说是从观念上实现或基本实现创作动机所提出的目标,为物化阶段准备好可以下锅的“米”。
在构思阶段,需要掌握的主要问题是作家进行艺术构思时内在心理机制和构思的基本方式。
一/艺术构思及其心理机制
艺术构思就是作家在材料积累和艺术发现的基础上,在某种创作动机的指导下,以心理活动和艺术概括方式,创造出完整的呼之欲出的意象序列的思维过程。
从艺术构思的一般过程看,其心理机制有共同之处: (一)回忆与沉思 (二)想象与联想 (三)灵感与直觉 (四)理智与情感 (五)意识与无意识 二回忆和沉思
回忆就是积极地和有意义地从记忆中提取信息。它是艺术构思的重要机制。构思中常用的回忆方式有:直接回收法,挨次扫描法,按层次推论法等。
沉思是在寂静和孤独中对某个中心意念或意象的深沉思索。沉思的又一心理功能是对沉思的对象进行再度体验。

② 怎样增加文学写作功底

对任何客观对象的描述首先建立在对它的精确和如实地观察基础上,因为。看看古今中外哪个文学大家不是从模仿借鉴前人的大作开始的。这是基础:自我发挥,即作者如何对这三者做最佳的文字处理? 我是第一个哦,有意无意间,但试问。一句“读书破万卷,不是辛苦雕琢而成其为精品的呢。这也是必经之路。你对它们的观察越深入,和客观。任何一种学习。不必瞻前顾后,弃其糟粕后,写作也不例外,越到位。之后。当你有了丰富的可供加工的客观资料,世间哪一种有价值的事物,下笔如有神”已道尽其间原由,最开始都是以模仿开始的,建议楼主一、阐述和发挥:模仿。三,互相连贯写文章关键是看写作者的思想对人。苦虽苦,尽情地尽兴地随兴而写吧。需下苦工,相信将这样一份作文交到老师面前,缺一不可。以任何自己感兴趣的客观材料为对象,我们所要描写和阐述的大部分人和事物和现象首先经眼部的观察进入脑部,对身边的人和事物和现象首先要仔细观察。这三者,起码老师是不会蹙眉的:平时。因此,认真删改之,认真阐述它,你会发现自己已经有些“笔感”了。二,这样持续一段时间,形成每个人的独特见解,想必已是跃跃欲试了,并按照个人的见解取前人精华,你所拥有的所要加工的材料就越丰富,再在其中进行抽象和加工,现象的描写,事物

③ 百度里能找到文学创作基础方面的知识吗

当然可以找到。你可以从基础的东西开始,结合自己想找的内容,在网络里进行输入相关字词搜索,找到后就可以学习了。

④ 关于文学写作基础的书籍有哪些

首先不要去看什么初中、高中这些什么优秀作文
这些对你并没有什么实质性的帮助。
如若想要提高写作水平你可以看四大名著,真的有实质性的帮助,还有就是文言文要多背。
文学写作的基础不仅要多看,还有多写。

⑤ 曹雪芹文学创作的基础是什么

13岁前的曹雪芹生活是优裕的。生活上有母亲、祖母的照料和百般宠爱,当时曹家藏有丰富的图书,曹雪芹天资聪慧,又广闻博识,这些都是日后从事文学创作的基础。

⑥ 文学创作中“民间理想”的基础是什么

事实上,民间并不是一个纯粹的理想世界,民间理想是以历史与现实发展过程中的某种现实世界为基础的,所以,在强调民间世界的理想性时,作家不能不意识到它本身还掺杂了污垢的因素。许多作家在表现民间的理想的同时,也注意到了这一特点。

⑦ 为什么文学创作必须根植于深厚的生活基础

这个可以联系高中哲学的知识来理解,就是认识是来源于实践的,你要是不对现实生活进行观察,怎么知道生活是什么样的,又怎么去创作文学里的生活?

⑧ 文学创作的两种基本形态

文学理论的基本形态有文学哲学、文学社会学、文学心理学、文学符号学、文学价值学、文学信息学、文学文化学等七种。 文学哲学,是从哲学角度对文学的阐述和解释。.

⑨ 文学写作的基本要求是什么

文学作品之所以得以经久不衰,有其必然的原因,就文学作品来说,大致归结了三点。
其一。流动性。一篇文章写得再好,格式不对,个别字句不对,内容不实,或者语音不畅,一读到某个地方,就让人感到特别别扭,如刺在喉,卡住了,总归,有明显让人不喜欢读到和读下去的地方,便很难流传。人们之所以读诗,一个基本的目的是要从中找到某种乐趣,满足不了这点基本的需要,人们就会跳过这首,选下一首。喜欢读某一首诗的人多,便开始流传,再经一些有影响力的人品评和推荐,名气更大,便流传更广。所以,好诗,要想水一样,能够“流”起来,没有凝滞的地方。俗话说,“流水不腐”,还有朱老夫子的“为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大概都有相通的地方。
其二。感染力。花草树木的感梁力,在于其生机,虫鱼鸟兽的感染力,在于其灵性,做为万物灵长的人,其感染力又是什么呢,我想无外乎于人情和事理,情又可以分为情感和精神,精神是一种高贵的情感,理则是一种别人认同的智慧。能够感梁别人的诗,首先要能够感动自己,我们看,历代的名篇都不是为文而文,而往往是作者有感而发,其中的大多数又多与作者本人的经历和命运息息相关,这不是偶然。一篇文章,之所以能够对别人发生作用,从根本上讲,是因为“人同此心,心同此理”。当你的喜怒哀惧成功付之于文学作品之中,又被别人看到,如果他也刚好有或有过这种感情体验,那么就会让他从中打到现在的或曾经的自己,这种喜怒哀惧便会成功地在他的身上发挥作用,这就是通常所说的“移情”。所以,能否成功地将自己的情感成功反映到作品中,是一篇作品能否感染别人,进而为人喜爱并得以流传的又一个重要因素。如果别人能够从你的作品中打到自己的影子,那么你的作品离成功就已经不远了。
其三。穿透力。有的文学作品只在某个时期有读者,过了这个时期就没有几个人再把他翻出来看;有的作品能够流传下来,但只能为少数人称道。前者,我们说它的时间穿透力不够,缺少能够为不同时代的人所能够理解接受和欣赏的因子,后者,我们说它缺少空间的穿透力,缺少能够为社会不同阶层所能够共同理解、接受和欣赏的因子,所谓“阳春白雪,和者必寡”即是。文学作品的穿透力,包括物理的绝对时空和人世的相对时空两个方面。越是优秀的作品,穿透性越强,越能够透过有限的语言和文字去接近无限的时间和空间。
综上,一篇文学作品能够得以广泛地流传,应符合以上几点:流动性大体相当于夫子所说的“文”,感梁力大体相当于夫子所说的“质”,以上三点可总结为“文质彬彬,时空无限”。既可以分析某一文学名篇得以的成因,也可以做为品评和比较文学作品的标准和依据。本博客中《诗路花雨》栏目中对中国古代名篇名句的选择,即采用这一标准。
是否也可以做为其它艺术作品的评价标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