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文学经济 » 科幻文学论纲
扩展阅读
中国网络原创新人乐团 2021-03-31 20:26:56
党政视频素材 2021-03-31 20:25:44
厦门大学统计学硕士 2021-03-31 20:25:36

科幻文学论纲

发布时间: 2021-03-20 01:28:38

Ⅰ 跪求刘慈欣短篇小说全集TXT,有的发我邮箱

你好,亲,你要的资源我这里有~
已经发送给你,不过由于网络延迟或者文件较大,可能过会才能收到~请注意查收~
如果一直没有收到,请查看垃圾箱、订阅等其他文件夹~
如果满意请及时采纳吧,之后记得点一下【赞】哦~
如有问题,请【hi我】、【追问】或【回复邮件】~
祝您阅读愉快~
BY:环保先驱V5 来自团队【月下敛水痕】

Ⅱ 吴岩的人物简介

著有《心灵探险》、《生死第六天》等长篇科幻小说和《领导心理学》、《教育管理学基础》、《科幻文学论纲》等学术著作。作品获得过国家图书奖、中宣部“五个一”工程奖、中国科协全国科普奖、中国科幻小说银河奖等多个奖项,并被翻译成多种文字。
主持国家社会科学基金、北京教育科学规划和国家出版总署重点图书等科研项目;主编过“科幻文学理论和学科体系建设”、“科幻新概念理论丛书”、“国外科幻理论名著丛书”、“世界著名科学家科幻系列丛书”等丛书。
曾赴美国、比利时、澳大利亚、意大利、日本、香港和台湾等地区讲学或访问。
从1991年起,在国内首创科幻文学课程,2003年与王泉根等在国内首创科幻文学硕士方向。

Ⅲ 传统文学与四种媒介(印刷术、广播、影视、网络)的是什么结合产生了什么

印刷术的产生为文学作品的广泛传播和发展提供了可能。
广泛传播的后果表现在大众化,市民化的文学作品盛行。
影视文学衍生于印刷文学,因此印刷术与文学的结合带动了一系列的结合形式

纸质媒介为文学的产生与传播提供载体,或者说纸质印刷的文学有其自身的特有性质,是与广播影视文学等不同的,这也说明了“媒介即信息”的结论。

因为不论是书写材料是竹简,兽皮,布料,纸,广义上都是印刷品,文学最早的形式就是这样出现的,而且长期发展,所以影视文学都是印刷文学的衍生品

当然,按照狭义的文学解释,纸质印刷品并非全部都称为“文学”。

Ⅳ 好看的科幻类小说

这是刘慈欣的至今为止的小说,中国科幻的巅峰。
【目录】
长篇科幻小说——
[01]《中国2185》
[02]《超新星纪元》(实体书版)
[03]《超新星纪元》(完全版)
[04]《魔鬼积木》
[05]《球状闪电》
[06]《三体》
[07]《三体Ⅱ黑暗森林》
[08]《三体Ⅲ死神永生》
中短篇科幻小说——
[01]《鲸歌》
[02]《微观尽头》
[03]《坍缩》
[04]《带上她的眼晴》
[05]《地火》
[06]《流浪地球》
[07]《乡村教师》
[08]《微纪元》
[09]《纤维》
[10]《命运》
[11]《全频带阻塞干扰》(俄罗斯版)
[12]《全频带阻塞干扰》(中国版)
[13]《信使》
[14]《混沌蝴蝶》
[15]《西洋》
[16]《中国太阳》
[17]《梦之海》
[18]《朝闻道》
[19]《天使时代》
[20]《吞食者》
[21]《诗云》
[22]《光荣与梦想》
[23]《地球大炮》
[24]《思想者》
[25]《圆圆的肥皂泡》
[26]《白垩纪往事》
[27]《镜子》
[28]《赡养上帝》
[29]《欢乐颂》
[30]《赡养人类》
[31]《山》
[32]《海水高山》
[33]《2018年4月1日》
[34]《人生》
[35]《太原之恋》
[36]《时间移民》
其它小说——
[01]《烧火工》
科幻评论——
[01]《混沌中的科幻》
[02]《SF教——论科幻小说对宇宙的描写》
[03]《筑起我们的金字塔》
[04]《消失的溪流——八十年代的中国科幻》
[05]《谈〈珊瑚岛上的死光〉》
[06]《天国之路——科幻和理想社会》
[07]《无奈的和美丽的错误——科幻硬伤概论》
[08]《在2001年银河奖大会上的讲话》
[09]《掐头去尾看本届雨果奖》
[10]《〈东京圣战〉和〈冷酷的方程式〉》
[11]《我们是科幻迷》
[12]《快乐的科幻》
[13]《科幻与幻想的对决》
[14]《三维的韩松》
[15]《我们需要的科幻——〈黑太阳〉书评》
[16]《〈超新星纪元〉后记》
[17]《第一代科幻迷的回忆——写在〈超新星纪元〉出版之际》
[18]《被遗忘的佳作》
[19]《峡谷中的旅程——读王晋康的〈类人〉》
[20]《〈球状闪电〉后记》
[21]《从双奖看美国当代科幻》
[22]《从大海见一滴水——对科幻小说中某些传统文学要素的反思》
[23]《科幻边界上的诸神复活——〈光明王〉书评》
[24]《小木屋中的星空——〈开阔的前庭〉后记》
[25]《太空中的西部世界——〈外星稽查行动〉后记》
[26]《文明的返祖——〈最后的城堡〉评论》
[27]《科学的淡出——〈赌一把〉评论》
[28]《机器的征途和人的复活——〈悲剧之歌〉评论》
[29]《纳须祢于芥子——从〈死鸟〉看科幻的宗教感情和宏大叙事》
[30]《道德的迷雾和生存的真相——〈狩猎月亮〉评论》
[31]《玻璃箱中的思考——〈沙王〉评论》
[32]《君子报仇,万年不晚——〈斗篷与棍棒〉评论》
[33]《泽拉兹尼的轮回——〈独角兽棋局〉评论》
[34]《你会爱上吸尘器吗?——〈血孩子〉评论》、
[35]《生态女性主义、盖娅和人格放大——〈永久冻土〉评论》
[36]《为〈科学文化〉杂志所写的常见科幻电影介绍》
[37]《写在〈三体〉第二部完成之际》
[38]《江苏文艺出版社2007年科幻小说年度选集前言
[39]《当科普的科幻尝起来是文学的》
[40]《西风百年——浅论外国科幻对中国科幻文学的影响》
[41]《传统文学要素在科幻小说中的变化(节选)》
[42]《超越自恋:科幻给文学的机会》
[43]《重返伊甸园——科幻创作十年回顾》
[44]《〈流浪地球〉:寻找家园之旅》
[45]《中国科幻划时代的理论建构——〈科幻文学论纲〉》
[46]《〈水晶的天空〉序》
散文随笔——
[01]《电子诗人》
[02]《文明的反向扩张》
[03]《远航!远航!》
[04]《宇宙随想》
[05]《当前航天技术与科幻预测的对比》
[06]《技术奇点二题》
[07]《AI种族的史前时代》
访谈录——
[01]《小π访谈》
[02]《开辟想象天地的人们:初识刘慈欣》
[03]《〈科幻世界〉访谈》
[04]《回答〈小作家〉杂志的采访》
[05]《起点FANS见面会实录》
[06]《〈科幻大王〉特约采访》
[07]《〈成都日报〉访谈:刘慈欣 握住现实的科幻狂人
[08]《〈三联生活周刊〉关于目前科幻状况的的采访
[09]《为什么人类还值得拯救?——刘慈欣与江晓原对话录》
[10]《道德的尽头是科幻的开始——〈南方都市报〉访谈》
[11]《本土科幻任重道远——〈沈阳晚报〉访谈》
[12]《网络贴吧见面会实录(整理版)》
[13]《科幻拷问道德——〈北京青年报〉访谈》
[14]《中国科幻文学的“异类”——〈新京报〉访谈》
[15]《中国科幻文学需要大师——〈山西晚报〉访谈》
[16]《北京理工大学3月29日大刘见面会问答全纪录》
[17]《如果·刘慈欣》
[18]《〈人民日报·海外版〉关于科幻的采访》
[19]《欢迎进入“三体纪元”——〈南方都市报〉访谈》
[20]《我们走的,是一条全新的路——〈文学报〉访谈》
[21]《影像时代,科幻文学在衰落——〈东莞时报〉访谈》
[22]《大刘成都签售活动微博速记》
[23]《〈三体〉读者见面会大致情况》
[24]《〈新京报〉刘慈欣、韩松同题问答》
[25]《给力中国科幻——〈现代快报·博客周刊〉访谈》
[26]《〈看天下Vista〉:刘慈欣让中国科幻进入“三体纪元”》
[27]《〈中国青年报〉:一边柴米油盐 一边星光灿烂》
[28]《读者的认可是惟一的希望——〈都市消费晨报〉访谈》
[29]《梦想的力量——〈中国日报〉专访》
[30]《我知道,意外随时可能出现——〈城市画报〉访谈》
[31].《精英化只会害了科幻——〈南都周刊〉访谈》
[32]《宇宙的铁幕——〈晨报周刊〉访谈》
[33]《对宇宙的敬畏是科幻文学的动力——〈文艺报〉访谈》
[34]《〈城市画报〉刘慈欣、韩松访谈》
[35]《每一个文明都是带枪的猎手——〈南方周末〉专访》
[36]《只有科幻能对人性“严刑逼供”——〈华商报〉江晓原、刘慈欣问答》
[37]《让我们仰望星空吧——〈南方人物周刊〉访谈》
[38]《〈东方早报〉:刘慈欣谈科幻世界与人类命运》
[39]《科幻,百岁的孩子——〈北京青年周刊〉访谈》
[40]《我对用科幻隐喻反映现实不感兴趣——搜狐读书频道访谈》
[41]《宇宙比道德更宽泛——〈经济观察报〉访谈》
[42]《用科幻的眼睛看现实——刘慈欣7月22日香港书展名作家讲座实录》
[43]《老外看中国科幻,好比我们看外国人写武侠——〈南方周末·读书周刊〉访谈》
[44]《世界上有两个我——〈钱江晚报〉访谈》
[45]《中国原创科幻,前景仍不明朗——〈北京日报〉访谈》
[46]《〈三体〉并不适合拍电影——〈大都会科幻评论〉访谈》
[47]《科幻故事 一生讲不完——香港〈文汇报〉访谈》
[48]《专职写科幻没安全感——〈华西都市报〉访谈》
[49]《刘慈欣:月亮与六便士》
[50]《〈三体〉不是里程碑——〈科学时报〉访谈》

Ⅳ 科幻文学论纲怎么样

迈过边缘的科幻文学 ——读《科幻文学论纲》有感 (发表于《中国证券期货》2013年1期“理论”栏目,p248) 作为中国首屈一指的科幻理论批评家、科幻作家的吴岩老师,在这部《科幻文学论纲》里,一开始就以极为谦逊的姿态,不惜把科幻文学的身躯低到尘埃里,承认科幻作家以及科幻文学被主流文学和文化所排斥、否定的边缘地位,对于科幻文学在夹缝中求生存的尴尬处境也毫不回避。然而,尽管科幻文学曾经是或许现在还是蝙蝠、怪鸟、灰姑娘,尽管有些科幻作家和科幻迷们自嘲自己“怪异”的品味与爱好,尽管许多功成名就、曾写过优秀科幻作品的作家极力否认自己的作品是科幻文学(例如以科幻小说《玛拉和丹恩历险记》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女作家莱辛,曾因为评论界把她的作品贴上科幻文学的标签而与之不断地抗争)…然而,执着于“我想证明科幻是一种伟大的文学”这一单纯、坚定的愿望,自中学时代起就喜欢科幻文学至今的吴岩老师,多年来一直坚守科幻文学这一寂寥的阵地,不仅创作了《鼠标》、《心灵探险》等一批优秀的科幻作品,而且有着一系列丰富的理论建树,扶植了一大批青年科幻作家,培养了许多优秀的科幻文学硕士研究生,他为中国科幻这一文学园地的辛勤耕作,是中国科幻作家和科幻迷们的凝聚力所在。 这部《科幻文学论纲》是吴岩老师多年来悉心从事科幻理论研究的沉潜之作。他在本书中提出了自己独树一帜的理论建构方案:以分析文学场中的权力运作为中心,来研究科幻文学在主流文学和主流文化与边缘徘徊的现象与原因,以此把握科幻文类的真实脉动,并借此传达出非主流的科幻边缘人用非主流的方式在现代化的进程中发出的呐喊与心声。细读这部为中国科幻事业的倾心之作,可以看出本书有着丰富翔实的理论支撑和严密的逻辑论证体系。 首先是研究视角的选取非常地独到、精准。一方面,以往的研究方法要么局限于作品的微观研究,要么是对整个科幻领域的整体面貌或整体历史的宏观研究,吴岩老师认为这两种研究方法如果单独使用会导致两极分化,因此采用了一种折中的“中观”研究方法,即以科幻作家簇为研究对象。另一方面,M.H艾布拉姆斯在《镜与灯——浪漫主义文论及批评传统》提出以作品为中心,以世界、艺术家、欣赏者为三极的艺术理论阐释坐标,由此形成模仿说、功能说、表达说与客观说四个不同的理论批评派别。在比较这四个派别的优缺点之后,吴岩老师认为“表现说”最为接近科幻的边缘地位,并因此选择了“科幻作家簇”这一独特的观察视角。 其次,无论国内还是国外,科幻文学都曾一度经历了科学霸权、政治霸权、主流文化霸权的质疑和排斥,有过抗争、妥协、艰难的融合的过程。因此,吴岩老师将科幻文学的研究定位为一种权力的研究,引入当代颇受关注的权力研究方法,将科幻作家簇以及他们的作品作为这一权力场域中的“他者”形象,从整个社会的权力构造来考察作品的产生、发展、变革和创新,分析意识形态霸权对科幻作家和科幻文学的影响。 尤其值得一提的是,吴岩老师本科毕业于北京师范大学心理学系,多年同时从事心理学研究的专业背景,使他在分析科幻作家簇这一特殊群体的创作心理时如虎添翼,把处于男权社会话语体系中的女性作家簇、天真乐观的大男孩作家簇、渴望逃离现实期待全新世界的底层/边缘作家簇、以及全球化落伍者作家簇这四个作家群体在重重威压之下的心理状态,以及反映在作品的心理发展轨迹分析的淋漓尽致,许多诸如病态心理学、人格心理学之类的心理学术语的使用则让人耳目一新。 读完这部论述严谨、见解精辟的沉甸甸的作品,可知吴岩老师深悉科幻文学独特的美学价值所在及其对于现代化的深刻意义,如他所说:“科幻在许多方面跟主流文学保持恰当的距离,这反而给它在大文学中确定了独特的、无可替代的位置。深入研究科幻文学对主流文化的反抗过程和反抗方式,可以更加清晰地理解当代社会的文化多样性,特别是对第三世界国家处于边缘位置的文化崛起过程,都将带去积极的作用......;可见在20世纪90年代到2010年的整整20年之中,以他为代表的中国科幻理论研究已实现与当代文学理论和文化思潮的全面接轨。中国的科幻文学也大致摆脱了科学霸权和政治霸权联姻后的双重压力,逐步走出了一条从疲弱到繁荣的新路。中国科幻文学这朵尘埃里开出的花,已然迎来它的春天! 作者简介:汪元元(1982—),女,江苏连云港人,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2010级在读硕士研究生,主要从事儿童文学与科幻文学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