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雅俗文学为什么只能划出相对的分界
本源区别
从本源上讲,雅俗间的区别,跟先秦的 “君子”“小人”之别关系甚为密切。君子与小人,是就人的品性进行划分,而雅俗的区别则注重点在人的情趣上。孔子骂人,就径呼之为“小人”,还有“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的名言。最古老的君子的含义,主要指受过教育且有良好品德的人,而一般百姓没有受教育的机会,因而也跟那些无德之人被并称为“小人”,这样的划分方式,带有儒学伦理文化的色彩,但对后世中国的文化心理影响至为深远。从东汉直到魏晋时期,士族兴起,九品中正制作为选官的标准,对人品的要求最为关注。于是品评人物,成为当时十分重要的带有政治意义的活动,当曹操被评为:治世能臣,乱世奸雄时,他本人即大为高兴。刘备听曹操说“天下英雄,唯使君(指刘备)与操尔”时,因为担心曹操看透了他的心思,竟至于手足无措,筷子落地。在名士追求玄远之旨的风气驱动下,魏晋时评人,一个重要的标准,就是“清”“浊”论人,若被许有“清气”,有“清神”,能“清谈”,那么,就有资格入“清流”,成为上流社会中受人尊重之人,否则,若有“浊气”,则纵有天大的本领,也不会被上层“清流”接受。这其实是在气质层面的雅俗意识。
后世区别
由于最初的雅俗之别,就已经把 “义”和“利”牵扯进去了。因此,后世在论雅俗之别时,义利态度成为一种很重要的衡量指标:重义之士,即为雅士;重利之人,即是俗人。在以农为本的思想下,重农轻商在封建社会保持着其一惯性地位,因而,以谋利为主的商业活动,自古就被视为俗举。唐代科举考试中,商家子弟跟市井之徒一样,连参加的资格都没有。白居易还专门为这些写过文章,为之鸣不平,但并不能动摇传统的社会基础。宋代时,城市经济不断发达,商业活动也越来越繁荣,雅俗之辩也日益激烈。宋代戏曲《宦门子弟错立身》中,对儒生爱上唱戏女进行嘲讽,很能说明问题。而且,雅俗之别,还促使宋代文化发生了巨大的改变,一些正统文人,为了维护传统文化的正统地位,不断地对当时新起的俗文化样式进行排斥和打压,而且还一而再再而三地为“雅”文化树立标准,希望借“圈定”雅文化以达到与俗文化相区别的目的。结果导致“雅”文化因受到禁锢而日益僵化并衰老,……
Ⅱ 心雅文学网发表文章怎么通过审核
只要发表了就能通过审核,只要文章内容健康,不违反相关政策法规,所有文章,只要上传上去,全部就能得到审核。文章审核最迟不超过12小时。站长基本一直在线,只要他在线,随发便可随审核通过,如果编辑或站长当时不在线,他们也会在12小时内给予审核,请大家放心投稿。心雅文学网是最人性化最值得文友信赖和依托并展示自我才华的地方。我负责任的告诉大家,我就是心雅文学网的编辑。
Ⅲ 什么是雅文学
所谓雅文学,又叫做精英文学,主要是具有思想性、艺术... 比如鲁迅、周作人、沈从文、郁达夫、曹禺、巴金等人作家,都是精英文学作家,他的作品,可以叫做雅文学。
Ⅳ 红楼梦是雅文学还是俗文学
其实“俗文来学"与“雅文学”之源间的界定却是非常模糊的。以古典四大名著中的红楼梦来说,在清朝,石头记被认为是禁书,不得穿越。但是到了现代社会,不仅将之视为一部具有高度思想性和高度艺术性的伟大作品,更兴起了“红学”热。这是从他们的文学形式上来看,随着社会的发展,文学的俗雅难以区分,今天的俗文学,也许就是明天的雅文学了。
所谓“俗”,则是指大众的、通行习见的,趣味不高的,令人讨厌的,可引申出庸常、平俗的的意味。所谓“雅”,是指正规的、标准的、规范的,美好的,由此还可以引申出高尚的、不庸俗的意思。我国文学评论家、文学史家郑振铎在《中国俗文学史》中将“俗文学”定义为通俗的文学,民间的文学,大众的文学。那么与之相对的似乎就可以定义为“雅文学”。
从语言形式来看的。在中国整个封建社会中,凡是正式的官方文学,凡在当时被认为是雅文学的,都是用以先秦两汉典范的文言文为语言表达的工具,而一些被认为是俗文学的作品则是用当时的古代白话文为语言表达工具,所以在研究汉语史时,才可能在唐诗、宋词、元曲、古代白话小说中寻取材料。这就类似于普通话与地方发言之间的关系。
Ⅳ 杜帅的学术著作
一、学术专著:
1、《中国现代文学的性别意识》(人民文学出版社2002年版)
2、《打出幽灵塔——五四女性文学研究》(合作)(南方出版社2000年版)
二、编著:
《冰心论集》(上、下,合作,海峡文艺出版社2000年版)
《冰心玫瑰》(合作,海峡文艺出版社2000年版)
三、主要学术论文:
《苏雪林属于闺秀派吗》,《福建论坛》1996年第2期
《冰心小说探索》《文学评论》1996年第4期;《新华文摘》1996年第10期
《评新时期的冰心研究》,《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1996年第4期
《渗透童心的女性世界》,《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1997年第3期
《新文学曙光初露时的一颗新星--陈衡哲创作论》,《福建师范大学学报》1997年第3期
《人大复印资料·中国现当代文学研究》1997年第12期
《五四女性文学中的女性情谊》,《艺文述林》(上海文艺出版社,总第2期,1997年)
《青春女性的独特情怀——“五四”女性文学研究》,《文学评论》1998年第1期
《庐隐的觉悟与沉迷》,《福建论坛》1998年第3期
《论“五四”女性文学的自然观》,《中国雅俗文学》(江苏教育出版社1998年总第1辑)
《重返社会公共生活领域――“五四”女性文学研究之一》,《漳州师范学院学报》1998年第3期
《五四女性文学中的母女亲情》,《福建师范大学大学学报》1999年第1期
《五四女性文学中的童心世界》,《河北大学学报》1999年第1期
《模仿时代的终结(笔名)》,《文学自由谈》1999年第2期
《珍爱生命,关怀生命 ――再论冰心“爱的哲学”》,《文艺报》1999年10月5日 ,《〈骆驼祥子〉中的人道情怀与启蒙思想》,《福州大学学报》2000年第1期
《直面封建父权、夫权时的勇敢与怯惧——冯沅君小说论》,《江苏社会科学》2000年第6期
《都市浪子的浅情薄意――穆时英小说中的性爱意识》,《福建师范大学学报》2001年第1期
《〈怀念狼〉:一部观念锁住灵性的小说》,《今日文坛》2001冬卷
《易性想象与男性立场――〈蚀〉与〈野蔷薇〉中的性别意识分析》,《中国文化研究》2002年夏之卷 ,《中国现代男性叙事中的恶女人形象》,《文史哲》2002年第4期
《零度叙述后面的生命叹息》《中华读书报》2003年1月15日 ,《生命的超越性追求与女性日常人生》,《文艺争鸣》2002年第6期
《天使型女性:男性自我拯救的道具》,《福建论坛》2003年第2期
《中国现代文学传统的性别意识反思》,《海南师范学院学报》2003年第5期
《女人渴望被强奸?--文学中强奸描写的文化批判》,《中国女性文化》2004年第2期;
《人大报刊复印资料*妇女研究》2004年第3期 《巴金前期小说中的男性中心意识》,《太原师范学院学报》2004年第4期
《实证精神与历史理性》,《中华读书报》2004年6月2日
《〈围城〉的男性偏见》,《海南师范学院学报》,《新华文摘》2005年第2期,《2004文学评论》(人民文学出版社2005年版)
《性别意识与中国现代文学的现代性》,《中国文化研究》2005年夏之卷
《母爱颂歌的悠远回响--茅盾、巴金创作与冰心小说〈超人〉的精神联系》,《太原师范学院学报》2005年第3期
《老舍小说的性别意识》,《南京大学学报》2005年第6期
《承担与隐逸--朱自清散文创作的心理动因分析》,《重庆社会科学》2006年第3期
Ⅵ 纯文学作品
经典文学作品指具有典范性、权威性的;经久不衰的传世之作;经过历史选择出来的“最有价值的”;最能表现本行业的精髓的;最具代表性的;最完美的文学作品。最能代表这一个时代的文学作品。经典和精品是有区别的,精品只是指作品的质量,而并不需要有经典所据有的其它特性。 所在行业的精品,或者说是一个时期里的精品。具有代表性质和意义。
Ⅶ 为什么现在上不了好心情原创文学网站
想哭,我的好多作品在里面。。。
Ⅷ 朱志荣的主要著作
专著:
1《中国艺术哲学》,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1997年5月第一版、1998年4月第二次印刷。
2《康德美学思想研究》,安徽人民出版社1997年9月版,2004年9月修订本。
3《审美理论》,敦煌文艺出版社1997年版。
4《中国文学艺术论》,山西教育出版社2000年10月第一版,2003年1月第二次印刷。
5《古近代西方文艺理论》,华东师大出版社2002年8月版。
6《商代审美意识研究》,人民出版社2002年12月版。
7《中国审美理论》,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年1月版,2005年7月第二次印刷,2008年7月第三次印刷。
8《中西美学之间》(论文集),上海三联书店2006年1月版。
9《西方文论史》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年10月版。
10《从实践美学到实践存在论美学》,苏州大学出版社2008年6月版。
11《中国现代通俗文学艺术论》,上海三联书店2009年2月版。
12《夏商周美学思想研究》,人民出版社2009年6月版。
主编:
1《中国古代文论名篇讲读》,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年1月版,11月第二次印刷。
2《中国美学简史》,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年3月版,2008年。
3 《艺术导论》主编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7 年 9 月版。
4《实用大学语文》 复旦大学出版社 2007 年 10 月版。
5《西方文论选读》,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年7月版。
论文(100余篇)主要有:
1《中国古典美学的和谐观》,《文艺理论研究》1987、1
2《外师造化 中得心源 ——中国古典艺术生命的生成观》,《文艺理论研究》1989、3
3《中国美学的时空观》,《文艺研究》1990、1
4《中国艺术的节奏韵律观》,《学术界》1989、6 (《新华文摘》等刊物摘要。)
5《谈“清空”》,《学语文》1989、6
6《儒道禅美育思想谈片》,《安徽教育学院学报》1990、3
7《论审美心态》,《安徽师大学报》1992、1(中华美学学会第二届优秀青年美学论文奖)
8《论艺术作品的道》,《江海学刊》1992、5 (《新华文摘》1993年第2期重点转载)
9《孔子的人生境界观》,《中国哲学史季刊》1993、1
10《风骨:从生命意识的角度看》,《宝鸡师院学报》1993、1
11《模糊美学》,《文艺研究》1993、4
12《论审美心态的历史发展》,《安徽师大学报》1994、3
13《柏拉图灵感论述评》,《辽宁大学学报》1994、4 (人大复《外国哲学史》 1994.8转载)
14《论康德批判时期的美学与其思想体系的关系》,《复旦学报》1995、1
15《康德的天才学说》,《安徽师大学报》1996、1
16《康德美学方法论》,《江淮论坛》1996、3
17《中国现代通俗文学研究之我见》,《通俗文学评论》 1996、4
18《审美裂变的逻辑复制》,《文艺研究》1996、5
19《论康德审美判断的无利害感思想》,《外国美学》第13辑 商务印书馆1997
20《论中国文学和文学的发展观》,《江淮论坛》1997、1
21《中国艺术的趣味论》,《文艺理论研究》1997、2
22《康德的艺术特征论》,《苏州大学学报》1997、2
23《现代通俗文学与传统文学的关系》,《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1997、1
24《审美对象的自然境界》,《安徽师大学报》1997、4
25《中国艺术的本体结构》,《古代文学理论研究》第18辑上海古籍出版社1997
26《康德审美判断的共通感问题》,《外国美学》第14辑商务印书馆1997
27《康德的崇高学说》,《中国雅俗文学》第一辑,江苏教育出版社1998
28《文学的多元格局与21世纪世界文学》,《江淮论坛》1998、2
29《伯克美学思想新论》,《外国美学》第17辑 商务印书馆1999、12
30《中国古代的雅俗文学关系论》,《学术界》1999、5
31《论汉字的文学精神》,《甘肃教育学院学报》2000、1
32《中国文学的作家风格论》,《美学与艺术评论》第五集复旦大学出版社2000
33《中国文学的地域风格论》,《苏州大学学报》2000、3
34《王明居模糊美学思想述评》,《学术界》2000、4
35《康德的艺术分类学说》,《外国美学》第18辑,商务印书馆2000年12月版
36《中国古代文论中的言意关系新论》,《古代文学理论研究》丛刊第19辑,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
37《论但丁的俗语观》,《外国文学研究》2001年第3期。
38《审美意识变迁的基本特征》,《学术月刊》2001年第12期。(光明日报摘要)
39《论中国文学史研究的史识问题》,《江海学刊》2001年第5期。
40《宗白华美学思想的贡献》,《安徽师范大学学报》2001年第4期。
41《中国文字起源论》,韩国《中国人文科学》第22辑,2001年8月。
42《曹操对乐府诗的贡献》,韩国《中国人文科学》第23辑,2001年12月。
43《论中国文学史研究的当代性》,《文艺理论研究》2002、2
44《甲骨文书法的审美特征》,《安徽教育学院学报》2002、5
45《中国古代文学鉴赏知音论》,《文学评论》2002、6
46《平心论“美是典型说”》,《马列文论研究》第13集,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2年11月版。
47《商代青铜器纹饰的审美特征》,《安徽师范大学学报》2003、1(人大复《造型艺术》2003年第3期)
48《化性起伪怡情养性——美育的基本功能》,《成都大学学报》2003、1
49《商代审美意识的基本特征》,《苏州大学学报》2003、1
50《甲骨文字形的审美特征》,《东方丛刊》2003、1
51《论康德审美的四个契机理论及二、四契机的关系》,《湛江师范学院学报》2003、1
52《商代陶器纹饰的审美特征》,《学术界》2003、2
53《论曹丕的文章不朽观》,韩国《人文科学研究》2003年8月,第26集。
54《论蒋孔阳先生的多层累的突创说》,《学术月刊》2003、12(人大复美学)
55《2001—2002年王国维美学思想研究状况》,《中国美学年鉴2002》,河南人民出版社2003年版。
56《商代玉器的审美特征》,《泰山学院学报》2004、1
57《论康德宗教思想与美学的关系》,《湛江师范学院学报》2004、1(人大复《外国哲学》2004年第6期)
58《商代审美意识历史变迁的特征》,《美与时代》2004、2
59《论康德批判时期与前批判时期美学思想的关系》,《江海学刊》2004、4
60《论日常生活的审美现象与审美本质》,《文艺争鸣》2004、5
61.《电子媒介必然会推动文学的发展》,《求是学刊》2004.5
62.《论喜剧性》,《上海戏剧》2004、12
63.《美学中国化的先驱:宗白华》,《插图本苏州文学通史》第四册,第六编第十章第四节,江苏教育出版社2004年5月版。
64.《中国美学的“天人合一”观》,《西北师大学报》2005年第2期。
65.《论审美意象的创构过程》,《苏州大学学报》2005、3
66.《实践论美学的发展历程》,《安徽师范大学学报》2005、3
67.《论审美关系的本质》,《新余高专学报》2005、3
68.《论马克思实践美学观的价值》,《广东社会科学》2005、4
69.《论审美活动的特征》,《上海文化》2005、4
70.《论艺术的审美特征》,《苏州工艺美术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5、1
71.《河姆渡器物的审美特征》,《浙江社会科学》2006、6
72.《通俗文学与新文学关系论》,《上海文化》2007、1
73.《马家窑彩陶的审美特征》,《西北师大学报》2007、1
74.《尊重中国美学史的本来面目》,《文艺争鸣》2007、1
75.《论红山文化中玉器的审美特征》,《黑龙江社会科学》2007、1
76.《实践美学发展的必要性问题》,《河北学刊》2007、1
77.《论庄子的美学思想》,《滁州学院学报》2007、1
78.《论孟子的美学思想》《新余高专学报》2007、1
79.《论现代通俗文学作家对通俗文学的看法》《广西师范大学学报》2007、1
80.《庙底沟彩陶的审美特征》《江南大学学报》2007、1
81.《中国美学史研究的历史性和现实性的统一》《华北水利水电学院学报》2007、1
82.《崧泽玉器的审美特征》《安徽教育学院学报》2007、2(2)
83.《关于苏州市人才发展的现状与对策》《苏州科技学院学报》2007、1(3)
84.《东周青铜器的审美特征》《贵州师范大学学报》2007、2(2)
85.《西周玉器的审美特征》《华北水利水电学院学报》2007、5
86.《西周青铜器的审美特征》《上海师范大学学报》2007、4
87.《论气质之美》《美与时代》(学术版)2007、9
88.《西周陶器的审美特征》《安徽师范大学学报》2007、4
89.《先秦诸子散文的审美特征》《中文自学指导》2007、4
90.《论新干大洋洲商代青铜器的审美特征》《江西社会科学》2007、7
91.《论中国传统文学研究的审美尺度》《文学评论》2007、5
92.《论江西诗派对严羽〈沧浪诗话〉的影响》《文艺理论研究》2007、5
93..《论中国古代文论研究的现代性》,《云南师范大学学报》2008.6 94.《朱光潜前期美学方法论》,《安徽大学学报》2008.5
95.《龙山文化陶器的审美特征》,《广东社会科学》2008.3
96.《论朱立元的实践存在论美学观》,《上海师范大学学报》2008.3
97.《论实践美学发展的必然性》,《湖北大学学报》2008.3
98.《作为学术研究的阅读》,《学术界》 2008. 4
99.《论〈沧浪诗话〉的理论体系》,《学术月刊》2009、2
100.《再论〈沧浪诗话〉的理论体系》,《华东师范大学学报》2009.6
101.《蒋孔阳的实践创造论美学》,《郑州大学学报》2009.2
102.《论半坡淘气的审美特征》,《陕西师范大学学报》2009.2
103.《论荀子的美学思想》,《社会科学家》2009.4
104.《论〈考工记〉的美学思想》,《西北大学学报》2009.5
105.《论夏代玉器的审美特征》,《学术研究》2009.3
106.《夏代青铜器的审美特征》,《东岳论丛》2009.9
107.《东周金文书法的审美特征》,《艺术百家》2009.6
教材
1 . 《中国古代文论名篇讲读》, 39 万字,主编,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6 年 1 月版。
2 . 《艺术导论》,主编,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7 年 9 月版。
3 . 《实用大学语文》,主编,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7 年 10 月版。
4 . 全国自学考试教材:《美学原理》, 4 位执笔者之一, 30 万字,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1999 年版。
5 . 《〈美学原理〉自学辅导》, 4 位执笔者之一, 14 万字,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0 年版。
6 . 《西方文艺理论名著教程》下卷,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2 年 6 月第二版,执笔第二十一章“罗兰?巴特的零度写作与批评观”。
7 . 《中国美学简史》,主编,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6 年 1 月版。
8 . 《西方文论选读》,主编,中英文对照,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即将出版。
翻译
《第三空间》(与陆扬等合译,本人译近 10 万字)
参编辞典
《中国美学范畴辞典》,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1995 年版。
书评 20 余篇,主要有:
1 .《艺术?生命?哲学——简评中国艺术哲学》,李祥林,《江海学刊》 1998.3
2 .《一部系统研究康德美学思想的力作——评康德美学思想研究》,李玉平,《苏州大学学报》 1998.4
3 .《开阔视野中的康德美学》,钱雯《文汇读书周报》 1999.3.13
4 .《探询康德的美学心路——读朱志荣的〈康德美学思想研究〉》,汪裕雄,《江淮论坛》 1999.6
5 .《康德美学研究的新创获——读〈康德美学思想研究〉》,江守义,《人民政协报》 1999 年 4 月 14 日 。
6 .《中国文学艺术的文化整合——评〈中国文学艺术论〉》,叶帮义,《中国图书评论》 2001 年第 3 期。
7 .《探询中国文学艺术的底牌——读〈中国文学艺术论〉》,薛玉坤,《太原日报》 2001 年 5 月 7 日 。
8 .《读〈中国文学艺术论〉》,刘锋杰,《苏州大学学报》 2002 、 2
9 .《具有中国特色的文学阐释——评朱志荣〈中国文学艺术论〉》,张勇,《新闻出版交流》, 2003.3
10 .《依于本源而居者——评朱志荣〈商代审美意识研究〉》朱军,《美与时代》 2004 年第 2 期下。
11 .《追踪华夏美学的源头——评〈商代审美意识研究〉》,《学术界》 2004 年第 5 期。
12 .《华夏美学的源头回溯——评朱志荣〈商代审美意识研究〉》,《东方丛刊》 2004 年第 2 期。
13 .《评朱志荣〈中国审美理论〉》,《文艺报》 2005 年 4 月。
14 . 《返本开新,其功渐著——读朱志荣教授的〈中国审美理论〉》《常熟理工学院学报》 2005 年第 5 期。
15 .《评朱志荣的〈中国审美理论〉》,高海燕、莫先武 《江海学刊》 2006 年第 1 期。
16 .《全球视野下中国审美理论建设的新成果——评朱志荣〈中国审美理论〉》《苏州大学学报》 2006 年第 2 期。
Ⅸ 文学系的帅哥美女来瞧~
杂文是散文的一个分支,是议论文的一个变体,兼有议论和抒情两种特性,通常篇幅短小,形式多样,写作者惯常用各种修辞手法曲折传达自己的见解和情感,语言灵动,婉而多讽,是言禁未开之社会较为流行的一种文体。
杂文概念的种种界定及归属
杂文的概念及其归属众说纷纭,大致分为以下几种:
1、属于文学中的散文类。这类分法占绝大多数。如
(1)《文学概论自学辅导》(第135页)[1]把文学作品分为小说、诗、散文、戏剧四类,则明确把杂文归到散文。摘录如下:
“杂文:文艺性的论文,属于散文的一种,以抒情与政论相结合,不拘一格,迅速反映生活事变和人们思想感情为特点,熔逻辑力量与战斗激情于一体,把精辟论述寓于形象之中。以短小、精悍、明快、锋利见长,具有深刻的思想性、尖锐的战斗性和充分的艺术说服力。在中国文学史上,历代许多具有进步思想内容和艺术价值的古文,多是著名的杂文作品。在现代,由于以鲁迅为代表的革命作家的提倡和实践,杂文成为揭露敌人、打击敌人的极为犀利的投枪和匕首,也是批评人民内部不良倾向的武器。杂文主要用于讽刺和暴露,亦可用来赞颂新思想、新品格、新风貌。”
(2)《20世纪中国杂文史》[2](第5页):
“杂文是以议论和批评为主的杂体文学散文;杂文以广泛的社会批评和文明批评为主要内容,一般以假恶丑的揭露和批判来肯定和赞美真善美;杂文格式笔法丰富多样,短小灵活,艺术上要求议论和批评的理趣性、抒情性和形象性,有较鲜明的讽刺和幽默的喜剧色彩。”
(3)《新华词典·2001年修订版》[3]:
“杂文,散文的一种,是以议论为主,夹以叙事、抒情的文艺性论文。以短小精悍、明快锋利见长,样式较多,如随笔、杂感、杂谈、笔记等。”
(4)《辞海》[4]:
“杂文,散文的一种,是随感式的杂体文章。一般以短小活泼、犀利为其特点。内容无所不包,格式丰富多样,有杂感、杂谈、短评、随笔、札记等。中国自战国以来诸子百家的著述中多有这类文章。“五四”以后,经鲁迅等人努力,成为一种直接而迅速地反映社会现实生活或表现作者思想观点的文艺性论文,它以思想性、论战性见长;艺术上言辞机警、行文情感饱满,常借助形象比喻来议论人或事,有强烈的震撼力。”
(5)《现代汉语词典》和《现代汉语词典·2002年增补本》[5]:
“杂文,现代散文的一种,不拘泥于某一种形式,偏重议论,也可以叙事。”
2、属于文学类,但不属于散文。如:
(1)《中国杂文史》[6](第8页):
“杂文,是和小说、戏剧、诗歌、散文一起登入文学大雅之堂的一种文学样式。可以说是一种边缘文学。”
(2)刘锡庆《艺术散文:当代散文走向的审美规范》[7]:
“报告文学、史传文学和杂文、随笔,应从散文‘母体’中分离出去,‘自立门户’予以独立。新的‘文学分类’可采用十分法:诗歌;小说;戏剧文学;影视文学;报告文学;史传文学;杂文、随笔;艺术散文;民族、民间文学;儿童文学。”
(3)著名杂文编辑兼评论家刘成信的《杂文是什么》[8]:“简言之,(杂文)具有艺术性的短篇批判、讽剌文学作品,但又不是小说、散文。”
3、属于“交叉型”文学体裁。
(1)《文学概论》[9]把杂文和报告文学都归于“交叉”型文学,亦称“边缘”型文学体裁,即具有文学属性,又具有非文学属性。(见P86、P87)
“杂文是一种既有政论的性质,又有文学的特点的‘交叉’型文学样式。”
4、属于“文艺性议论文”
(1)《现代汉语规范词典》[10]对“杂文”定义如下:
“杂文,以议论为主,夹以叙事、抒情的文艺性议论文,特点是能迅速反映社会问题,生动活泼、富于战斗性。”
对杂文概念的种种界定,虽在内容上众说纷纭,各有侧重,但有关杂文的归属方面,大部分人都一致认为杂文归类于文学体裁,几乎所有人都认为杂文具有文艺性或文学性!导致教育领域也是把这一观点灌输给学生,导致全社会都接受这一杂文概念而产生许多错误认识与混乱发生。
杂文的本质特征
杂文主要是通过“说理”来表达作者的思想观点的,亦即通过“说理”达到社会批判、文明批判、政治批判的目的。作者就某一(类)事物、或思想观点意识形态、或某人物言行、或某类客观存在(如社会制度、政治秩序等)进行剖析,阐明自己的爱、憎、赞同、反对、评价等观点看法,并解释这种观点看法的原因和后果。“说理”是杂文的目标和过程。
以下我们来分析一下杂文是如何“说理”的
(1)杂文的常用说理方法
① 演绎法:即用作者的思想观点(当然必要时还要解释观点的来源、理由等)去评判、分析事件、某人物的言行、思想意识形态、及存在的各种体制秩序等,从而得出某一独特的观点与看法。
例如:徐怀谦《盛世下的沉思》[17],作者用这样一个标准(“真正的盛世不仅仅有经济发达、民生殷实这样的经济指标,而且应有一个人文指标,即是否允许每个公民能葆有自己的个性,允许他们发出自己的声音。”)去衡量历史称为盛世的时代(文景之治、贞观之治、开元盛世、康乾盛世),因而得出除了唐代外,其它时代都不能称为盛世,特别推论出:对于今天的“盛世”更应借鉴这一观点。同样的还有束学山《“要是国家背叛了她的人民呢”》[18]等。
② 层推法:由所发生、所存在的事件生发开来,提出疑问,首先作了较浅的、表面的、大多数人认为的答案,随后又对这个答案产生疑问或质疑,于是再作进一步深入的剖析,这样引导读者深入到问题的根源和实质。如层层剥笋壳一样,最后把核心昭示读者。
例如:章明《由赵薇谈到我国历史教科书》[19],首先借群众对赵薇(穿日本军旗)的道歉(“自己很不了解那段历史”)的怀疑:电影学院的大学生对侵华和抗日战争一无所知吗?然后经分析作了肯定的回答,为何如此呢?终于归结到我们中学的历史教科书重点不是如实记载日寇的侵略暴行和我国军民的英勇抵抗,而是着重论证国内两党派谁积极谁消极,谁打得多谁打得少,这样当然难以使孩子收到理应收到的教育效果。同样的还有刘兴雨《岳飞死因探微》[20]等。
③ 归纳法:通过对某一类多个事件或同一事件的多个方面进行分析,找出其共同的原因或结果,得出一个新的观点,
例如:胡彬《悲剧的根源》[21],对“11·24”大舜号船烟台海难的全过程的各个方面(如:媒体报道、路过的商船、海事局收到求救后的行动、救援行动、事后处理等)分别进行揭露剖析,昭示给世人一个共同的特点:漠视生命、冷酷、麻木!于是作者得出这样一个结论:280个生命是被遍布社会的麻木、冷酷、病态机制所葬送的,因而作者找到了悲剧的根源。同样,张雨生《腐败与体制》(在国企改革中:卖、资产重组、产权改革、股份化、抓大放小、盘活国有资产等等每一种改革,都有一个特点:以严重的资产流失作代价)[22]
④ 对比法:望文生意,也即是通过两者(或多者)的比较,发现它们的差异,然后对这种差异及成因进行分析评议。有以外国同本国的比较;新的材料学说与旧的材料学说比较;相似的问题,不同的处理方式的比较等等。
例如:张心阳《美国人的英雄观》[23],以美国人那种人性化的英雄观,审视并批判了国人长期以来的那种献身的、壮烈的、无我的、英雄观。
又如:冯伟《拿破仑如是说》[24],王得后《“伤人乎不问马”》[25]
以上的方法,在杂文创作中常是两种或多种综合使用的,这些方法是杂文创作中较常见的方法。不可置疑,杂文亦存在其它一些特殊的说理方法:例如:用一些蕴含了特别的“理”的特别形象来说理(下文提到)等等。
(2)一些杂文中的形象分析
杂文有没有形象呢?有一些杂文是有形象的,但杂文中的形象主要是为“说理”服务的,以增强生动、活泼、幽默等风格,是为增强说服力服务的。
① 借形象。
一些杂文的“形象”是借助于已有的文学形象或历史人物形象甚至动物等形象来进行说理的,如:《未庄一民致戴安娜王储妃》[26],以鲁迅曾塑造过的小说人物——阿Q,写信给英国王妃,表现两国不同的官民关系。又如张峰《黑猫纵鼠》[27],借猫、鼠之形象实讽当今我们社会的现状。
② 一般是较概括、较粗略、不完整、不太细致的形象。
也就是说,不可能与文学作品中的形象相提并论。例如李昌平《孙志刚替我而死》[28],里面有一段作者目睹一次北京警察街头拦人、查证、捉无证民工上车的过程描写,用了不足300字,所以,与其说是描写,不如说是简明的目击记录或新闻报道更恰当。对于文学来说,这算不上成功的形象塑造、情节描写,然而对于杂文来说,却是普遍得很。
杂文是为了说理而进行形象塑造的。杂文一般篇幅较小,而且要说明道理,完成社会批判、文明批判、政治批判的目的,因此不可能进行细致的人物外貌、对话、动作、心理等描写去塑造人物形象,也不可能设计各种矛盾冲突、波澜起伏的情节,也很难去进行环境描写、意境的营造等。所以,一般地,杂文中的形象一般是较概括、较粗略的。
③ 用一些蕴含了特别的“理”的特别形象来说理。
有没有不用说理,只用形象来写的杂文呢?答:有!这类杂文必须有一个条件,就是这个形象所蕴含的道理是众所周知的,不需要去说的,也就是说观点不但没有了创新,而且隐藏于形象之中,极其“曲笔”。一般地,这类杂文成功的例子仍不太多。
如:王大海《白头宫女说玄宗》[29],作者因看了一篇一个女文工团员写的回忆录《和中央首长跳舞的日子》后,(她在50年代末60年代初调到首都执行“重大政治任务”——陪中央首长跳舞,过着精神和物质都很丰富的生活)产生联想:联想延安王实味因抨击抗战艰苦岁月里的夜夜笙歌、舞回金莲步,因而被枪决;联想在她个人“精神和物质都很丰富”的时代,遍地饿殍数以百万计;联想唐诗:寥落古行宫,宫花寂莫红,白头宫女在,闲坐说玄宗……文章就象电影中的一个个画面呈现出来。它作为杂文的最大成功在于敢于展现独具震憾力的“画面”(形象),并运用这些“画面”所蕴含的深刻又被世人所理解的思想武器,矛头直刺五、六十年代的中央首长(很多现在还活着),揭露首长官员的腐败以及“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的强烈阶级反差,使文章有了极其尖锐的力度。不可否认这是一篇不可多得的用特殊形象来说理的成功杂文。
(3)造成一些杂文干巴巴的真正原因
有人批评:“有些说理杂文干巴巴,原因在于作品缺乏文学性(即形象性)。”是耶?非耶?其实造成杂文干巴巴有两个原因:一是没有深刻的思想以及理论基础。二是没有掌握好说理的规律和技巧(包括逻辑论理能力和运用“形象”说理的技巧)。相反,很多作品注重了文学性,却通篇在写小说讲故事,却无法把道理阐明深刻,淡化了批判的力度。例如刘征的《妙语录音》、《庄周买水》[30]就有这种倾向。
(4)杂文亦不全属于政论语体或议论文体
① 政论语体的概念及其特点[31]:
书面语体分成: 事务语体、科技语体、政论语体、文艺语体。
政论语体又叫宣传鼓动语体,它通过对社会政治生活领域的各种问题的论述,向群众进行宣传和动员。政论语体包括社论、时评、宣言、短评等。
政论语体的特点:
a、由于在阐述各种问题时要求具体的分析、系统的论述、严谨的论证、诉诸读者的理性思维,所以它必须有很强的逻辑性。
b、为了达到宣传鼓动的目的,往往要使用形象生动或幽默讽刺的言语表达形式,比喻、排比、用典、反问、反语、对偶等修辞手法常被采用。
c、在词语选用上,除大量书面语词外,间或也运用一些生动的口语词、古语词。大量使用政治术语和专业术语。
② 议论文的概念及其特点[32]:
凡发挥自己的主张,批评别人的意见,以及辩论事物之利害得失、使人承认为目的的文字,称为议论文。议论文是在陈述辩驳意见,提出自己主张,使读者信服。
议论文的结构要求严整,立论、证明、结论三部分明确,论点、论据、论证过程缺一不可。
③ 有些杂文不符合政论语体和议论文的概念及其特点
从现时大量的杂文来看,应该说,大部分的杂文是符合政论语体和议论文的性质特点的,是属于政论语体或议论文体;但仍有部分的杂文不符合政论语体和议论文的性质特点的,不属于政论语体或议论文体。
例如:
以会议纪要形式:陈巧林《禁白酒研讨会纪要》(1996年第5期《杂文选刊》)
以问答形式:魏明伦《小鬼补白》(1997年第7期《杂文选刊》)
以荒诞故事形式:曾颖《死神的账单》(2001年第7期《杂文选刊》)
以故事新编形式:张峰《铁杵磨针新传》(2004年第9期《杂文选刊》上)
以改写报道的形式:朱健国《改写叶乔波》(1998年第1期《杂文选刊》)
以书信形式:贾平凹《辞宴书》(1998年第4期《杂文选刊》)
以对偶对仗形式:苏中杰《新编〈声律启蒙〉》(2000年第2期《杂文选刊》)
以拟人童话形式:四毛《一张百元钞的一生》(1999年第8期《杂文选刊》)
以手册条文形式:陈章《新编〈干部手册〉》(2000年第5期《杂文选刊》)
以小学生造句作业形式:叶大春《但是歌》(2000年第10期《杂文选刊》)
以年谱并加注形式:黄一龙《评注“成克杰年谱”大纲》(2001年第2期《杂文选刊》)
以哲理名言形式:王大海《思想的落叶》(2001年第4期《杂文选刊》)
以医院诊断报告形式:苏中杰《患者吴良知先生的就诊报告》(2001年第7期《杂文选刊》)
以新闻稿形式:张心阳《替跟班儿记者写篇稿》(2002年第1期《杂文选刊》)
以日记形式:燕赵客《乐和日记》(2004年第9期《杂文选刊》上)
以说明文中简介的形式:牟丕志《人科动物简介》(2004年第9期《杂文选刊》上)
以文学小论文的形式:李方《假如梁山泊没受招安》(2003年第2期《杂文选刊》)
以及前面提到的王大海的《白头宫女说玄宗》,通篇都没有一句议论,只有一幅幅画面。
…………
够了!足以看到杂文的形式特点已超出政论语体或议论文体形式特点的范围,连手册、年谱、医院诊断报告等形式都可被杂文采用了,并且不一定都具备严密的逻辑性。
由此可见,认为杂文属于政论语体或议论文体的说法是不全面的并难以立得稳脚的。
所以,杂文也不属于政论语体或议论文体。总之,杂文就是“杂”,根本不能归到某一类文体中,只能归于文章类。
(5)现今杂文与历史上的讽谏、谏诤有着本质上的区别
虽然现今杂文与历史上的讽谏、谏诤有些方面有相似之处,但历史上的讽谏、谏诤是在封建等级制度下孕育的,体现的正是封建等级制度下“忠”、“义”文化。
而现今我们所言的杂文,是在现代民主、民本、人权以及权力必须接受约束、监督等的现代西方文化中产生和发展的。因此,我不同意吴兴人《中国杂文史》中认为的:杂文源自古代的诸子百家们的讽谏、谏诤学说,并一直发展到鲁迅集大成。我认为杂文应源自新文化运动时期鲁迅的杂文。它们是两种不同文化的体现,有着不同和功能和作用,这是它们本质的区别。
Ⅹ 古代曲水流觞这样的文人雅事,在当代传承下来了吗
这样的文人雅事在古代的时候,在文人墨客之间是非常的流行的。因为古代的时候对于文学是非常的尊敬的,所以天下的追求雅致的人是非常多的。在那样的情况之下,曲水流觞就逐渐的成为了文人墨客之间进行交流的十分流行的方式。但是时过境迁,现在的社会早已经不再是当年的重文的时代了,是全方面一起来进行发展的。所以,相比较之下,就很少可以在看到像古代那样的流觞曲水那样的文人雅事了。但是,在当代,这样的文学的习俗还是流传了下来。在文学圈之内至今流传着这样的一种和心意相通的文人进行畅谈的方式。在研究文学的人面前,社会的繁华是微不足道的。只有那曲水流觞一般的文学雅致才可以让他们感到内心真正的放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