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中国现当代文学一共有几次思潮分别是什么
中国现当代文学一共有8次思潮.
1、启蒙主义文学思潮:
从晚清的启蒙思潮到五四启蒙思潮。
特征:人的觉醒、国民性问题、批判倾向(封建专制、追求个性解放、自由幸福、关注低层)。
2、白话文学思潮:
批判文言——对汉字的批判、对文言的文化学批判。
特征:现代化、民族化。
3、现实主义文学思潮
主题:人性、社会、革命。理论有:以人为本、新写实主义、社会主义。分为:中国现代现实主义和中国传统现实主义。
4、浪漫主义文学思潮
诗学体系:强调主观性的艺术本质观、独创性的艺术生成观、自律性的艺术功能观;主题形态:人性复归、个性主题;传统渊源:人生哲学、审美情趣、艺术思维方式。
5、左翼文学思潮
基于革命形势,是革命乌托邦的想象方式,理论贡献有:新写实主义、唯物主义文艺观及方法理论、典型理论的引进和阐释。
6、现代主义文学思潮
五四文学与新浪漫主义唯美主义(田汉、闻一多);早期象征诗,现代派诗歌,九叶诗派。
7、自由主义文学思潮
人道主义、民主主义文学、人性阶级、民族生存。
8、民族化和大众化的文学思潮
五四的平民化倾向,左联无产阶级文学的大众化民族化倾向。
Ⅱ 中国现当代文学思潮
中国现代文学从1919年到1949年,当代文学是1949至今,现代文学是三十年的时间,第一个十年主要是五四时期的自由、解放和个性;第二个十年是左翼为主,还有京派和海派文学,第三个十年是解放区、国统区、沦陷区文学。在钱理群的《现代文学三十年》里有专章讲各个十年思潮的。当代文学从1949到1966是十七年文学,那个时候的文学政治色彩比较农,又回顾抗战的,有写无产阶级成长的;1966到1976年文革主要是革命样板戏;八九十年代思潮很多很杂,有私人写作,女性文学,文学的市场化什么的,看洪子诚的《中国当代文学史》,关于思潮也讲得很详细!
Ⅲ 中国现代文学思潮有哪些
中国现代文学从1919年到1949年,当代文学是1949至今,现代文学是三十年的时间,第一个十年主要是五四时期的自由、解放和个性;第二个十年是左翼为主,还有京派和海派文学,第三个十年是解放区、国统区、沦陷区文学。
中国现代文学思潮是适应现代性以及现代民族国家双重历史要求的产物。在现代性的不同历史阶段,文学对现代性的态度也各有不同,于是就形成各种文学思潮的流变:新古典主义是对建立现代民族国家的肯定性回应;浪漫主义是对现代工具理性和现代城市文明的反动;现实主义是对现代性带来的社会灾难的揭露和批判;现代主义是对现代理性的反叛以及对生存意义的反思。“
五四”以前是中国现代文学思潮的滥觞阶段,形成了三种倾向:争取现代性的启蒙主义、争取现代民族国家的新古典主义,反思、超越现代性的审美主义。这三种文学潮流构成了中国现代文学思潮的发端,也影响了“五四”及其以后的中国文学思潮的发展。
Ⅳ 中国文学史上有哪些文学思潮
春秋战国时代的百家争鸣;
汉代的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最有名的大概是唐宋时期,韩愈欧阳修领导的古文运动了;
明末的程朱理学;
清代的八股文运动;
近代的新文化运动等等。。。
下面是网上搜的:
自传统至现代——近四百年中国文学思潮变迁论
作者:文学研究所 陈伯海
以往对中国文学史的研究,通常切割为古代、近代、现代、当代几个时段分别处置,较少关注它们之间的联系与转化。尤其对待“五四”以来的新文学,往往强调它所接受的外来影响,而忽略其传统根源。本文尝试打破这一格局,将晚明以迄当今400年间的文学变迁看作为一个流程,藉以探索中国文学由传统向现代演进的历史轨迹和内外动因,这也正是文章主旨之所在。
关于这400年来的思潮流变,文章区分为4个段落展开叙述。大致说来,明万历初至清康熙前期(1573—1683),社会经济、政治生活发生变革与动荡,传统思想文化体系内部孕育出近代意识的萌芽,而以晚明个性思潮和明清之交的实学思潮分别标示出了它的肇端。康熙中后期至乾隆末(1684—1795),随着清王朝的巩固和专制主义的加强,复古思潮卷土重来,“宋学”与“汉学”的旗帜大张于文坛,而具有人文内涵的新思想成分仍不绝如缕地潜滋暗长。嘉庆初叶至“五四”前夕(1796—1915),时代的急遽变动促成文化观念上的古今更迭和中西交汇,在这双重撞击之下,新倾向开始突破旧传统,旧文学逐渐朝新文学过渡,不过这一蜕变的过程并未完成,“观念滞后”的现象尤其严重。然后,自“五四”新文化运动至当今(1915年以后),在中国社会革命形势深化发展的直接推动下,新文学也经历了诞生、成长、分化、组合、变异、回归、繁荣、衰谢等曲折演变,并通过尖锐的矛盾斗争与不断的自我扬弃,努力探索自身现代化的历史航道。
作为400年思潮的贯串线索,文章突出了这个时期文学中的人文精神和文体风貌的变迁。作者认为,近现代中国的人文精神由两个基本的方面构成:一是伸张自我的个体意识,二是面向民众的群体意识,两相结合,便确立了新文学的人本核心;而它们之间的分流异趋、此消彼长乃至对立冲撞,不免造成中国文学由传统向现代演化中的种种曲折与偏离。由“人本”的变革,又引起了“文本”的出新。在我国传统里,代表士大夫情趣的雅文学和反映市民心态的俗文学,原本是壁垒分明、不相交融的。自晚明以迄近代,由于文学表现个性和面向民众的需要,不仅俗化的戏曲、小说逐渐为一部分文人雅土所关注,连高雅的诗文中也出现了“向俗”的趋势,于是雅俗对流得以实现,再同“西化”影响下的中西对流相结合,便产生出中国现代文学的文体风貌。至于雅俗、中西对流中雅化与俗化、个性化与大众化、西化与民族化种种争执,亦因此而长期存在于新文学运动之中。
基于上述理解,文章从400年思潮变迁中归纳出古与今、中与西、雅与俗三对矛盾,作为这个时期文学发展的基本矛盾,对矛盾各方的对立、冲渗、交流、转化和各对矛盾之间的互补互动,展开了一定的论述,并以新陈纠葛、中西错位、雅俗脱节诸现象来显示中国文学现代化进程的复杂性与艰巨性。这种复杂与艰巨,更有其社会历史的根源。文章结末试图从中国社会走向现代化的独特途径,来说明新文学人本核心建构中所遭遇到的困难与转折,而对中国文学会有辉煌的前景,自是深信不疑的。
本文发表后,曾在《新华文摘》1996年第12期上全文转载。 1998年4月,获得中国鲁迅文学奖。
Ⅳ 简析中国现代文学第二个十年文学思潮的内容和特色
内容:
1、中国左翼作家联盟,简称“左联”,1930年3月2日在上海成立,在成立大会上鲁迅做了后来题为《对于左翼作家联盟的意见》的重要讲话。
2、成立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研究会,加强对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的翻译、介绍和研究工作。自觉加强了与世界文学的,特别是世界无产阶级文学运动的联系。积极推动文艺大众化运动。
3、“左联”成立后,先后出版的刊物有《拓荒者》、《萌芽月刊》、《北斗》、《文学周报》、《文学导报》、《文学》半月刊等。
4、强调文学与时代、政治的“距离”,追求人性的、永久的文学价值。(朱光潜、沈从文等)
5、30年代中国社会的大变动,形成了这一时期“左翼”、“京派”、“海派”三大文学派别之间的对峙与互渗
特色:
1、“五四”所开启的有相对思想自由的氛围消失了,文学主潮随着整个社会的变革而变得空前的政治化。
2、无产阶级革命文学运动推进了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的传播与初步的运用,并在相当程度上决定着此后二三十年间文坛的面貌。
3、左翼文学兴发的同时,自由主义作家的文学及其他多种倾向文学彼此颉颃互竞,共同丰富着30年代的文学创作。
(5)27年文学思潮扩展阅读:
文学影响
“五四”至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的创作取得了显著的成就,同时也存在许多问题和弱点。
当时文艺领域内的主要活动力量乃是小资产阶级作家,他们受有资产阶级思想体系的严重羁绊。社会主义理想和新兴阶级的英勇战斗精神虽已在一部分作品中有所表现,而无产阶级文学整个说来尚处于萌生幼芽的阶段。
就这个时期的一般作品来说,除在艺术上表现出稚气外,创作方法和思想倾向也极为复杂紊乱。许多人分不清现实主义与自然主义之间、积极浪漫主义与消极浪漫主义之间的界限,甚至西欧一些国家的颓废派、象征派、未来派等亦都无批判地被一部分文艺社团和作家所介绍,所肯定。
多数作家生活狭窄,只限于表现知识青年的某些要求,带有较重的感伤情调。有些作家的作品则有严重的颓废色彩。
Ⅵ 50年代文学思潮是指什么
一、第一次文代会
第一次全国文代会,于1949年7月2日至19日在北平举行。大会总结了五四以来文艺工作的成绩与经验,确定了以《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为新中国文艺事业的总方针,指出了新中国成立以后文艺必须为人民服务、首先为工农兵服务的总方向,成立了以郭沫若为主席、茅盾、周扬为副主席的全国文艺界的组织-中华全国文学艺术界联合会。这次大会标志着中国新文学以此为起点,进入了当代文学的阶段。
第一次文代会对50年代初期文学思潮的形成和后来文学思潮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它以解放区文艺为新中国文学的楷模,继承和发展了解放区文艺的精神内核:以文艺为政治服务并从属于政治为文艺工作的性质和地位,以工农兵生活和工农兵形象为文艺表现的主要内容,以民族化和大众化为文艺创作的主导风格,以“政治标准第一,艺术标准第二“为文艺批评的标准,以作家深入工农兵、改造世界观为实现上述任务的保证。
第一次文代会存在的局限:
首先,由于对新的形势、新的环境估计不足,对建国后和平时期文艺工作的新特点研究得不够充分,以至于简单地照搬了战争年代解放区文艺运动的政策、经验和做法,致使文艺工作产生简单化、教条化的毛病。
其次,由于沿用了解放区文艺的做法,因此对毛泽东指明的文艺与生活的关系做出了狭隘的理解,具体说来就是由文艺服务于政治,到文艺服务于政策、服务于当前中心任务,忽略了文艺自身的规律,导致创作中出现公式化、概念化倾向。
再次,由于把解放区文艺作为新中国文艺的楷模,相比之下对于国统区的文学艺术成就估计偏低,不能正确对待从国统区出来的广大作家,把他们一概视为资产阶级、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再加上文艺队伍中从历史上遗留下来的宗派主义情绪未能清除干净,因此不免影响到作家队伍的团结,影响了一些作家的积极性。
建国初期的文艺批判运动就是在这样的指导思想的影响下开展起来的。
二、建国初期的文艺思想斗争
1、1951年对电影《武训传》的批判
《武训传》是编导孙瑜根据山东贫苦农民武训“行乞兴学”的事迹改编而成的,影片摄制于1948年,建国后剧本做了修改重新拍摄,1950年底在全国上映。影片描写武训为了让穷苦的孩子也能念书,忍受屈辱行乞40余年,兴办三所义学,从而歌颂了武训精神,肯定了武训所走的道路。影片放映之初获得一片赞美之声。不久,对《武训传》的宣传与赞扬引起了中央有关部门的重视,认为这种现象反映了文艺界严重的思想混乱,1951年5月20日《人民日报》发表了毛泽东撰写的社论《应当重视电影〈武训传〉的讨论》,严厉批评了《武训传》。 “讨论”随即转变为声势浩大的批判运动。
2、1954年对俞平伯《红楼梦》研究的批判
俞平伯与胡适等同是“新红学派”的主要代表,20年代出版了《红楼梦辨》,后经修改,于1952年以《红楼梦研究》重新出版,还将新写的论文辑成《红楼梦简论》出版。对《红楼梦》的版本、作者和文学上的承继关系进行了大量去伪存真、核实正误的工作,并且吸收了西方现代人文精神与美学观点,对《红楼梦》的艺术手法、艺术风格作出了有别于传统的批评、阐释,开创了红学研究的现代格局。俞平伯的观点和方法受到刚从山东大学毕业的李希凡、蓝翎的质疑与批评,他们的文章受到了毛泽东的重视。毛泽东指出,李、蓝二人的文章“是三十多年以来向所谓红楼梦研究权威作家的错误观点的第一次认真的开火。……看样子,这个反对在古典文学领域毒害青年三十余年的胡适派资产阶级唯心论的斗争,也许可以开展起来了。”。毛泽东的意见改变了这场学术讨论的性质,使之发展成波及整个思想文化界的大批判运动。
3、对胡风文艺思想的批判
胡风(1902-1985)是我国现代著名的诗人、文艺理论家。原名张光人,湖北蓟春县人,他的文艺思想极为复杂,其核心在于强调作家的“主观战斗精神”,提倡创作主体的“自我扩张”与“自我斗争”,用主观拥入“客观”,表现描写对象“精神奴役的创伤”,主张创作方法大于世界观,认为它们是现实主义的关键所在。对胡风文艺思想的论争,可以追溯到20世纪三、四十年代,只是当时属于正常的理论论争。 1952年文艺整风期间,胡风发表了对文艺问题的不同意见,不久受到文艺界部分同志的批评。1953年《文艺报》先后发表林默涵、何其芳的《胡风的反马克思主义的文艺思想》和《现实主义的路,还是反现实主义的路?》,对胡风文艺思想进一步展开批判,胡风不服,于1954年向党中央递交了30万言的《关于解放以来文艺实践情况的报告〉,反驳了林、何等人对他的批评,同时全面系统地阐述了自己的文艺观点,受到毛泽东的首肯,然而时至1955年1月,《人民日报》开始看在批判胡风观点的文章,2月,中国作协主席团决定对胡风资产阶级文艺思想展开全面、彻底的批判。5月《人民日报》将胡风等人的私人通信作了摘录,对胡风文艺思想的批判,升级为政治上的对敌斗争,在全国掀起了粉碎胡风反革命集团的斗争高潮。胡风被捕入狱,2100人受到株连,造成新中国成立以来罕见的冤假错案。
1980年9月,胡风以及“胡风反革命集团”案在政治上得到平反。1988年6月,中央有关部门又对胡风文艺思想等方面的几个问题复查,撤销和纠正了以往的一些错误提法。
胡风(1902~1985)
现代文艺理论家、诗人、文学翻译家。原名张光人,笔名谷非、高荒、张果等。湖北蕲春人。1920年起就读于武昌和南京的中学,其间开始接触“五四”新文学作品。1925年进北京大学预料,一年后改入清华大学英文系。不久辍学,回乡参加革命活动,后一度任职于国民党的宣传、文化部门。
1929年到日本东京,进庆应大学英文科,曾参加日本普罗科学研究所艺术研究会,从事普罗文学活动。1933年因在留日学生中组织抗日文化团体被驱逐出境。回到上海,任中国左翼作家联盟宣传部长、行政书记,与鲁迅常有来往。1935年编辑秘密丛刊《木屑文丛》。翌年与人合编《海燕》文学杂志,写了《人民大众向文学要求什么?》,提出了“民族革命战争的大众文学”的口号,革命文艺队伍内部由此开始了一场关于“两个口号”的论争。这一时期发表大量文艺理论批评文章,结集出版了《文艺笔谈》和《密云期风习小记》,还出版了诗集《野花与箭》与一些译作。抗日战争爆发后,胡风主编《七月》杂志,编辑出版了《七月诗丛》和《七月文丛》,并悉心扶植文学新人,对现代文学史上重要创作流派“七月”派的形成和发展起了重要作用。曾任中华全国文艺界抗敌协会常委、研究股主任,辗转于汉口、重庆、香港、桂林等地从事抗战文艺活动。1945年初主编文学杂志《希望》。这一时期著有诗集《为祖国而歌》,杂文集《棘原草》,文艺批评论文集《剑•文艺•人民》、《论民族形式问题》、《在混乱里面》、《逆流的日子》、《为了明天》、《论现实主义的路》,散文集《人环二记》,译文集《人与文学》等。
1949年起任中国文联委员、中国作家协会理事、第一届全国人大代表。其间写有抒情长诗《时间开始了》,特写集《和新人物在一起》,杂文短记《从源头到洪流》等。
胡风的理论批评文字涉及多种文体及中外作家作品、“五四”新文学运动中出现的理论问题等,但中心是围绕着现实主义的原则、实践及其发展而展开的。对胡风的一些理论主张,长时期内一直存在着不同意见,展开过批评,发生过论争,胡风坚持自己的观点,进行了反批评。1954年向中共中央写了《关于几年来文艺实践情况的报告》(即“三十万言书”),被毛主席亲自定为“胡风反革命集团”之首,被捕入狱,并开展全国范围的批判、斗争。1979年获释。1980年平反。后出任第六届全国政协常委、中国文联委员、中国作家协会和文化部文学艺术研究院顾问等职。他的文学理论著述辑为3卷本《胡风评论集》出版。
三、“双百”方针的提出与反右斗争扩大化
1、“双百”方针的提出
1956年5月,毛泽东在最高国务会议上提出了“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其内容的核心是:主张在艺术问题上百花齐放,学术问题上百家争鸣,确定“双百”方针是发展科学和文化事业的重要方针。随后中央发表了关于开展整风运动的指示,动员各阶层人士“大鸣大放”,帮助党整风。整风运动的动员和开展使人们畅所欲言,作家们批判官僚主义、教条主义、宗派主义给新中国文艺事业带来的危害,文学批评和文学创作也出现了前所未有的活跃局面。
2、文艺界的反右派斗争
1957年6月,经毛泽东知识和亲自部署的反击“右派分子”的斗争迅速在全国展开。“双百”方针的提出所带来的令人欣喜的活跃局面很快发生了逆转,创作自由和学术自由被打成资产阶级的反动口号,许多文学作品和争鸣文章被打成“大毒草”、“修正主义的文艺观点”,连同冯雪峰、丁玲等在内的一大批评家、作家被打成“右派分子”。1958年2月28日,《人民日报》发表了周扬的《文艺战线上的一场大辩论》,对文艺界反右派斗争作了总结,并对这场斗争的意义作了高度的评价。
文艺界开展的反右派斗争全然否定了贯彻“双百”方针、批判教条主义的积极成果,使“左”的思潮进一步蔓延,给新中国的文艺事业带来了不可估量的损失。
四、党的文艺政策的调整与“左”倾思潮的泛滥
1、党对文艺政策的调整
50年代末到60年代初,由于政治和经济工作中的“左”的作物,加上严重的自然灾害等客观原因,我国进入了连续三年的国民经济严重困难时期。1960年冬,中央决定对各方面的工作实行“调整、巩固、充实、提高”的方针。与此同时,文艺政策相应调整,周扬、夏衍、邵荃麟等文艺工作负责人在周恩来、陈毅等中央领导同志的支持下,在力所能及范围内纠正“左”的偏向,给文艺工作带来了生机。1961年第三期《文艺报》发表了《题材问题》的专论,提倡题材的多样化,破除题材问题上的清规戒律。同年6月,召开了全国文艺工作座谈会和故事片创作会议(新侨会议),会上,周恩来做了重要讲话。希望发扬民主,改变文艺界的作风。
1962年3月,全国话剧、歌剧、儿童剧创作座谈会在广州举行,周恩来到会作了《关于知识分子问题的报告》,着重阐述了如何正确评价与对待知识分子、如何改善党和知识分子的关系问题。陈毅也到会讲了话,高度评价了中国知识分子在党的领导下所取得的成就和做出的贡献。
同年5月23日,《人民日报》发表《为最广大的人民群众服务》的社论,社论指出文艺的服务对象,应由为工农兵服务,扩展到“为以工农兵为主体的全体人民服务”。
同年8月,农村题材短篇小说创作座谈会在大连举行。着重研讨文艺创作如何反映人民内部矛盾,更好地为社会主义服务的问题,邵荃麟提出“现实主义深化”、“写中间人物”的主张。
这几次会议和社论都在不同程度上总结汲取了前一阶段文学工作的经验教训,澄清了一些理论是非。文艺创作方面有的一些新的变化,出现了一些表现普通人生活的较优秀的作品。
2、“左”倾思潮的泛滥
党对文艺政策的调整所带来的某些新局面,很快又被“左”倾思潮的升级淹没。由于毛泽东同志错误地估计了形势,致使他在1962年9月召开的党的八届十中全会上,向全党全民发出了“千万不要忘记阶级斗争”的号召。
从1962年到1965年,林彪、康生、江青一伙相互勾结,利用毛泽东对文艺形势的错误判断,策划了一系列全国性的大批判,其中影响最为恶劣、规模最大的是1965年11月开始的对新编历史剧《海瑞罢官》的批判。
Ⅶ 大陆文学头27年有哪些左的文艺思潮,形成的原因是什么,影响又是什么
27年的小说,具有曲折的发展轨迹。 成绩不小,问题不少。 存在的主版要问题: 由于权“左倾”思潮的影响,题材比较 窄人物形象流于类型化,概念化,公式化, 体裁也不够丰富,形式单一,作家风格的 形成也受到限制
Ⅷ 1928至1937年文学运动与思潮的基本线索怎样
很想问下你说的是外国文学,还是中国文学
从1928――1937年7月,是现代文学发展的第二期(左联十年,左联时期)
这是现代文学的重要转折期,作为转折期的主要标志是马列主义文艺理论的广泛传播,其影响压倒了其他的一切文艺思潮。与此相应,1928年一月出现了无产阶级文学倡导运动。当时叫普罗文学(普罗列塔利亚文学)!现代文学从“文学革命”发展到“革命文学”。以创造无产阶级文艺为奋斗目标的左翼文艺运动、成为本时期的中心内容。
为什么会出现无产阶级文学的倡导运动呢?这是因为(1)在前一个时期的百花齐放、百家争鸣中,马克思主义文艺观由普通的一员逐渐战败了所有的对手,突出地显落了出来,到这时期成为最受注意的文艺观。在这个选择中,最典型的人物就是鲁迅,他由进化论而最后自觉地选择了马克思主义的文艺观。
(2)四•一二反革命政变之后,许多年轻的革命者、共产党员都回到了文学战线,他们在文学上向敌人展开了进攻,掀起了“左翼”文艺运动。
这一时期百花齐放的局面没有了。这是为什么呢?因为蒋介石表面上统一了中国,搞专制、独裁、要消灭共产主义思想,开始了疯狂的文化“围剿”,所以这时期的特点是文学战线上的阶级斗争非常尖锐。九•一八以后民族矛盾逐渐上升。
这时期是创作上的破获期,产生了《子夜》、《家》、《骆驼祥子》等杰出长篇小说。和标志着话剧艺术成熟的《雷雨》、《日出》等多幕剧。
Ⅸ 1949—1966年文学思潮有哪些
工农兵文艺思潮、极左文艺思潮、“干预生活”文艺思潮、人道主义思潮、虚假浪漫主义思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