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为什么把一个动荡、苦难时期的文学称为中国“现代” 文学
1,首先是中华民族救亡图存,穷则思变的结果
①1840年鸦片战争,中国大门从此被打开→军事革命,实业革命(洋务运动,师夷长技以制夷失败,1906中日甲午战争致远舰长邓世昌战死北洋水师总督丁汝昌自杀)→政治革命(戊戌政变失败,日本明治维新成功;辛亥革命大权被迫移交袁世凯)→文化革命(深感国民素质的低劣,教育救国;深感国民思想意识上的麻木,落后,五四新文化运动)→文学革命(反对文言文,提倡白话文;反对旧文学,提倡新文学.)文学首先是为救亡图存服务的.
2,其次是中国文学自身发展演变的结果
①古典文学已近尾声.历史进入二十世纪以来,人们的生活发生了很大变化,人们的思维方式,思想情感,心理结构也发生了很大变化,中国固有的古典文学模式已再也不能满足人们思想情感表达的需要. a,语言障碍,世界上最难学的文字.30年代,鲁迅还指出,要普及文化,非废除汉字不可(《门外文谈》). b,体式陈旧,诗词文,严格的规范使现代人望而却步. c,文风不健康,师古,拟古.形式主义.脱离实际人生,成了无病呻吟的玩意儿. ②近代文学实则先声.近代以来,与政治思想革命相适应,文学界也相应掀起革命浪潮. a,"小说界革命".梁启超(1873—1929,字卓如,号任公,别署饮冰室主人,广东新会人)为代表.戊戌政变失败以后,梁启超转重于思想文化启蒙工作.以西方为借鉴,特别注重小说的宣传启蒙作用.贡献:一是借此抬高了小说的地位,二是开了近现代启蒙文学的源头. b,"诗界革命".最先提出还是梁启超,但最有代表性是黄遵宪(1848—1905,字公度,广东嘉应州今梅县人).黄遵宪长期做国外大使,思想很开化.他看到中国古典诗歌已经不能适应时代的需要,于是提倡诗界革命.著名观点是:"我手写我口,古岂能拘牵 即今流俗语,我若登简编,五千年后人,惊为古斑斓."(《杂感》)认为"诗无古今",而不必模仿古人,只要能将"身之所遇,目之所见,耳之所闻","笔之于诗",我诗自有存在的价值.而且不必避俗字俗语,要求言意合一,明白畅晓,通俗易懂.还是与启蒙有关.代表作《人境庐诗草》,1911年刊行于日本,"百年百种优秀中国文学图书"之一. 对胡适的影响. c,"文界革命".以梁启超为代表.反对"传世之文",提倡"觉世之文".还是与启蒙有关.日本流亡期间,创办《清议报》,《新民丛报》,创建一种笔端常带感情,不拘一格,汪洋恣肆的新政论文体,梁自称"新文体". d,戏剧界革命.柳亚子等创办近代第一个戏剧性刊物《二十世纪大舞台》.李叔同,曾孝谷等人的春柳社及其文明新戏.《巴黎茶花女遗事》和《黑奴吁天录》(林纾翻译)先在日本演出,后回国内如上海,天津等地演出.促使国内风气的转变.旧剧改编.对五四的影响. e,白话运动.1898年裘廷梁《苏报》发表《论白话为维新之本》揭开序幕.从救国救民的高度认识文字革新的意义.1911年中华民国教育部召集读音统一会,议定注音字母39个.1916年教育部设立注音字母传习所,同年8月,北京成立中国国语研究会.1918年教育部正式审布注音字母,同时设立国语统一筹备会.明年,重新颁布注音字母次序.接着,国音字母出版.白话国语运动无形中推动了白话文学运动.
Ⅱ 为什么说苦难出诗人呢
诗歌是我国文学史中非常重要的体裁,诗歌的发展壮大离不开诗人兢兢业业地创作。从诗人的创作经历来看,古代察举制、九品中正制、科举制等选拔人才的方式让文人有了入仕的可能性,他们劳其筋骨、苦其心志获得好的政治地位,这种心里路程是一种苦难;从中国诗歌的发展源头《诗经》来看,它最早提出“兴观群怨”的诗教学说,其中“怨”就包含着“怨怼之意、愤恨之情”,也就是说,诗人在遭受政治打击时,会创作出好的诗文,这种政治打击是一种苦难;从人生经历来看,伟大诗人的一生必将经受苦难,在苦难中成长,在苦难中发愤著书,流芳百世。所以,本文将从诗人的创作经历、入仕经历、人生经历三个方面谈一谈苦难出诗人的原因。
结语
所谓“苦难出诗人”,多是因为诗人出身贫寒,在古代选官制度、重农抑商政策的发展中,“学而优则仕”的观念日益深化,诗人们在科举制中努力刻苦的读书,只是为了一朝为官,摆脱苦难,而这段苦难的经历成为他们写词著说的宝贵财富;诗人在入仕之后,并未忘却入仕的初心,所以他们一直认为自己是“百姓父母官”,兢兢业业的品质让他们在险恶的官场难以有立足之地,所以常会遭到佞臣的陷害,贬谪之罪、牢狱之灾时而发生,敏感的诗人在这种苦难中敢于抒发内心情感,渴望得到理解;此外,在诗人的一生中,也多会遇到重大的事情,或丧夫、或丧妻、或丧命,这种苦难更是会郁结于心,忧心忡忡之际才大胆的表达内心的真实,写出名垂千古的诗词歌赋,让后人每每读之都为之慨叹。所以,苦难出诗人的原因与他们的出身、入仕、人生经历息息相关,也正是由于这些苦难的出现,才让诗人的地位愈发崇高。
Ⅲ 有哪些表现苦难生活的文学作品
《童年》《在人间》《我的大学》
Ⅳ 感觉几乎优秀文学作品都描写苦难,某种意义说,人类是不是渴望苦难的呢
的确,优秀的文学作品都在描写苦难。因为每个人的人生本来就少不了苦难。苦难使生活更具真实性。文学作品来自生活,就是把人生百态搬到桌面上来。不是人类渴望苦难,而是人人希望把自己的苦难释放出来,求得精神上的解脱。大凡描写苦难的优秀作品,都有一个苦尽甘来的结果,能增进人类战胜困难的勇气,激励人们积极向上,努力奋斗,是一种不可缺少的传递正能量的写作技巧和方式。
困难里包含着胜利,失败里孕育着成功。
张海迪五岁时因患脊髓血管瘤导致高位截瘫,自学完成了小学、中学和大学的知识,并学习针灸,在当地行医,为群众治病达一万人次以上,被誉为“当代保尔柯察金”。并获得“中国著名残疾人作家,哲学硕士,英国约克大学荣誉博士”等殊荣。
不见风雨怎能见彩虹?没有苦难的经历是不完整的人生。
Ⅳ 为什么文学作品多以反映苦难为主
呵呵~
1、我猜测是这样,幸福的家庭都是一样的,不幸的家庭各有各的不幸,所以苦难往往是比较有个性的
2、从心理学的角度上来讲,苦难的描述感染力强,更能够引发一些心理上的触动。
更重要的是~
3、真正的悲剧不是停留在苦难情绪的本身,而是能够上升为美的观照的,也正因如此文学作品中的苦难才能被称为艺术——在这些苦难中一定隐含着一些人的挣扎,透出一种人性的美,所以说它也不完全是苦的
Ⅵ 以“苦难”为话题写一篇1000字的文学作品
西方有位名人说过:在肥沃的土地上盛开着美丽的花朵,而那些枝繁叶茂的参天大树,却生长在岩石缝中。
人生也是如此,在历史上做出过贡献的许多杰出人物,他们都经历了许多的不幸和苦难。〈伊索寓言〉这本留传于今,依然深受全世界的人们喜爱的名着,作者就是个古雅典最低层的奴隶;“我学的时间最长、收益最大的学校是苦难。”这句话是法国十九世纪最伟大的的天才——哲学家和作家卢梭说的。出身低微贫穷,又是仆人的卢梭,经受了无数的苦难、不幸和挫折,但他笑对苦难与不幸,坚韧不拔,勤奋学习,追求上进,他为苦难所付出的学费是很值得很有益的。就是这样一个低微贫穷的仆人,与他的才华、智慧和杰出的成就震惊欧洲和全世界。
苦难、不幸、痛苦是人生不可避免的一部分,既然无法回避,就不要回避。当你遇到不幸苦难时,不要被它吓倒,在苦难面前弯下了腰,低下了头;而是要抬起头,敢于面对,认真对待,自己鼓励自己的信心和斗志:这没有什么了不起的,你不能打败我,相反我却能战胜你。
苦难是所好学校。苦难不但会教导我们如何坚持不懈,如何乐观向上,如何顽强拼搏;还会磨砺我们的意志、品格和昂扬斗志,发挥我们的潜能,增长我们的知识、智慧、才能,为人的准则,做事的本领。
不是每一种苦难不幸都是灾难。古人说得好:天将降大任于斯人矣,必先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泛其身。苦难有时不仅是一种考验,也是一种培养教育,教会我们如何突破逆境,战胜困难。
一个住在马厩里,在街上以卖报纸为生的人,他的命运坎坷,生活困难,地位低下,可他凭着坚强的毅力和对科学的强烈兴趣,坚持不懈,持之以恒,不停息地刻苦学习,不间断地做着各种实验,终于创造了科学界的奇迹,创造了一个人间奇迹。这个命运不佳,苦难重重的人,这个创造科学和人间奇迹的人,就叫法拉弟。这个苦难这所学校教育出来的人类奇才,不仅做出了辉煌的成就,而且树立了榜样。
记得在一篇文章上读过这样的一个故事:一天,同学们走进教室,发现老师桌子上有一只装有牛奶的瓶和一块很重的石头,宣布上课后,只见老师将重石猛砸向牛奶瓶。老师让同学们看了摔破的瓶子残骸然后说:这堂课就叫覆水难收,徒悔无益。在我们的一生中,苦难和不幸就是那只摔碎的牛奶瓶,明知无法挽救却偏要去挽救,明知机会已去,却偏要追悔痛苦。这样做不仅浪费时间和精力,而且不起丝毫的作用,只会徒劳无功,再增烦忧苦痛。
在许多情况下,我们无法预知和控制苦难和不幸之事的发生,而且也无法预知和控制苦难和不幸之事降临在我们头上。但我们是可以化解苦难和不幸的广度与深度。人在尘世,不可能不发生被欺骗,被委屈之事,但你不能因为有欺骗,受委屈就一蹶不振,苛求抱怨不已。而是要以平常心,以积极的态度来应付苦难和不幸,这样你不仅能医治创伤,调正人生的方向,还会增识见广,得到有益的启迪和收到好的效果。
苦难是所好学校,只有经过苦难的教育和培养,我们才会不惧怕不幸、痛苦以及悲伤,才会冷静面对和处理苦难与不幸;才会不仅不被不幸、痛苦以及悲伤压倒,而能深刻认识和知晓了苦难与不幸的来源与深度,让苦难和不幸扩展我们生活的范围与时空,让苦难和不幸增长我们的才干与昂扬斗志,更加百折不回,热爱生活,珍惜生命,在人生道路上努力奋斗,不断开拓创新,积极进取。
Ⅶ 什么是文学的苦难意识
在文学范畴内,悲剧意识应从悲剧两个方面特性去理解
1>冲突的性质专.悲剧冲突表现的是人物的逆境和不幸属,但并非所有的逆境和不幸都能构成悲剧的冲突.只有当正面主人公在出于自己意志的行动中,遇到不可避免的不幸或犯了无可挽回的错误时才成为悲剧的冲突.如果不是正面人物而是一个彻底的恶人,那么他的不幸使人觉得罪有应得而成为道德劝剧.主人公的不幸如果不是同自主的行动相联系而意外的或注定的,也不会构成悲剧的冲突.由此可知,悲剧冲突本质上是对历史与人性的内在矛盾的揭示,表现出对现存事物合理性的怀疑.
2>在于悲剧所产生的情感效果.悲剧有不同的类型,如英雄悲剧,恐怖悲剧,家庭悲剧等,悲剧效果可以偏重于怜悯,同情或愤慨,恐惧等,不尽相同.总的来说,悲剧产生的是严肃,沉郁的情感并倾向于崇高之美,使人超越日常的生活态度和道德水平,激发正义感或产生对人生的更为严肃,深沉的感受,从而使心灵或多或少地受到净化.缺少这种崇高感,悲剧就变成了较低形态的情节剧或感伤剧.
楼主,我累死了打这么多,要是分多一点就好了.
Ⅷ 文学是苦难的象征
不是!
因为苦难的人喜欢用文学来表达罢了!
并不是象征!
只是一种表达!
Ⅸ 文学的苦难表现及其教育意义
永远不要相信苦难是值得的,苦难就是苦难,苦难不会带来成功。苦难不值得追求,也切莫刻意施加,磨练意志是因为困难无法躲开。
Ⅹ 文学类经历了苦难的名人
司马迁承受了对男人最为残酷耻辱的宫刑,依然坚持写出了《史记》。
杜甫一生内颠沛流离,容饥寒交迫,仍然留下了不朽的诗篇。
高士其全身瘫痪,却能重新振作起来,创作出大量深受青少年喜欢的科普作品。
高尔基出身贫苦,幼年丧父,11岁即为生计在社会上奔波,当装卸工、面包房工人,却仍然留下了《童年》等一系列脍炙人口的经典作品。
希望我的回答对你有所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