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文学经济 » 文学语言的审美特征
扩展阅读
中国网络原创新人乐团 2021-03-31 20:26:56
党政视频素材 2021-03-31 20:25:44
厦门大学统计学硕士 2021-03-31 20:25:36

文学语言的审美特征

发布时间: 2021-03-17 22:29:26

文学典型的审美特征有哪些

1、典型的特征性

所谓“特征”,是指“组成本质的那些个别标志”,是“艺术形象中个别细节把所要表现的内容突出地表现出来的那种妥帖性”。黑格尔把“特征性”当作艺术创作的重要原理加以提倡。从外延看,“特征”可以是一句话、一个细节、一个场景、一个事物、一个人物、一种人物关系等。

就内涵而言,“特征”具有两种属性:其一,它的外在形象极其具体、生动、独特;其二,它通过外在形象所表现的内在本质又是极其深刻和丰富的。

“特征”是生活的一个凝聚点,现象和本质在这里相连,个别与一般在这里重合,形与神在这里统一,意与象在这里聚首,情与理在这里交融。

作家在创造典型时准确地捕捉到这个“凝聚点”,加以强化、扩大和生发,成功地塑造出典型来。我们把作家抓住生活中最富有特征性的东西,加以艺术强化、生发的过程,叫做“特征化”。

2、历史意蕴

人类之所以创造典型这种艺术至境形态,用黑格尔的话来说,是想“从他本身召唤出来的东西”中,“认出他自己”,是为了“观照自己、认识自己,思考自己”,人类希望能从典型中“欣赏的只是他自己的外在现实”,典型应当为人类“自己而存在”。

世界公认的典型,通过丰富多彩的性格刻画,显示了“较大的思想深度和意识到的历史内容”,葆有丰厚的历史意蕴。

3、典型的艺术魅力

典型的艺术魅力,主要来自典型独特的审美效果。这种审美效果,主要表现在四个方面:第一,文学典型以人的生命形式而呈现出无穷魅力。

美国现代美学家苏珊·朗格(susannek.langer)认为,艺术是一种生命形式,因此它能“激发人们的美感”。典型按人自身的生命形式创造的艺术形象,具有一种特殊的艺术魅力,满足人类在最充分的意义上“直观自身”的审美价值。

这种艺术魅力在于典型以人的生命形式所展现的生命的斑斓色彩。

4、合乎理想

黑格尔说: “艺术可以表现神圣的理想。”他把典型直接称为“理想” ,认为它高于自然中的原型。典型是“从心灵生发的”,“在心灵土壤中长着的,受过心灵洗礼的”,“符合心灵(愿望)的创造品”,这“比起任何未经心灵渗透的自然产品要高一层”。

这里所说的“理想”,实际上就是人类的审美理想,典型是人类根据审美理想的范型模式创造的艺术至境形态,它不是自然形态的东西,合乎人类心灵愿望的审美的升华物。

5、新颖性

新颖性就是典型塑造的独创性。在文学典型的画廊里,绝不允许重复。别林斯基认为,在真正的艺术里, “一切形象都是新鲜的,具有独创性的,其中没有哪一个形象重复着另一个形象,每一个形象都凭它所特有的生命在生活”。

所以,文学典型总是古今唯一的,以鲜活的生命形式呈现的十分独特的“这一个”(黑格尔语),别林斯基又称它为“熟悉的陌生人”。新颖的东西,总是富有魅力的。文学典型的新颖性符合文学鉴赏的客观要求。

㈡ 文学语言艺术的特征

文学用语言塑造文学形象
以艺术形象来传达审美信息是一切艺术共有的特点,并非为文学所独具。仅凭这一点只能区分艺术和非艺术,却不能把文学和其他艺术门类区别开来。其实,当我们在前面把艺术形象作为文学的一个特征来讲时,已经暗含着一个不言而喻的前提,那就是把语言视为塑造艺术形象的媒介和材料。现在我们就从这个方面入手,进一步探讨一下文学的特征。
根据塑造艺术形象所用的材料、媒介和手段的不同,可以把艺术分成造型艺术、表演艺 术、语言艺术和综合艺术。从这个角度来看,文学区别于其它艺术种类的一个显著特征,就在于它是用语言这种材料来完成对艺术形象的创造。所以高尔基说:“文学的第一个要素是语言。”“语言把我们的一切印象、感情和思想固定下来,它是文学的基本材料。文学就是用语言来表达的造型艺术。”文学的创作实践表明,语言是作家物化审美意识的唯一材料。他对生活的理解、认识和评价,要借助于语言;他进行艺术思维,孕育艺术形象,也不能完全离开语言;最后,当他要把内心的审美感受与体验表现出来,给它以物质的外壳,使其物化为可供他人欣赏的艺术形象时,就只能依赖语言了。所以人们常常把优秀的作家称为语言大师,把优秀的文学作品称为语言艺术的珍品。
在这些尊称中,除了表示对作家的敬意之外,背后是不是还有某种惊异的成分存在呢?似乎有的。钱谷融先生特别喜爱曹禺剧本中的语言,每一次读曹禺先生的剧本,“总有一种既亲切而又新鲜的感觉,他那色彩明丽而又精炼生动的语言,常常很巧妙地把我带进一个艺术的世界,给予我无限的喜悦”,钱谷融“常常想:在人类所有的创造物中,语言恐怕要算是最神奇的一种了。它捉不住,摸不着,什么也不是,然而却能幻化为一切。正像俄罗斯民族的一句谚语所说,语言‘不是蜜,却可以粘住一切东西’”。类似的惊奇感,我们每一个人恐怕也都不同程度不同地经验过,当钱先生读着曹禺作品时,就不能不为他的语言的魔力所魅惑住。
如何运用语言材料塑造形象,将那些“不可言说”的审美感受“说”出来,就成了文学创作的一个关键。在这里,矛盾的实质是,如何运用大家所共有的、意义固定的词语,去表现个人感受所独具的情调、色彩、意境、韵味和心境,亦即如何把社会性的语言转变成个体性的言语,这可说是文学运用语言的一个奥秘和原则。
按照传统的看法,文学用语言塑造艺术形象的主要手段是描摹,即运用种种修辞手法,尽可能准确、生动、具体地描绘对象的形态和神态,努力达到绘声绘色、维妙维肖、形神兼备的程度。不过,事实上文学传达审美感受的方式并非仅此一种。文学还常常发挥语言的非描摹功能,不仅靠词语,而且还很重视用语感、语境和特殊的句式结构来塑造艺术形象,尤其是那些以心象形态为主的艺术形象,从而达到把潜藏于内心深处的审美意蕴比较完美地表达出来的目的。语感、语境和特殊的句式结构的运用,可以促成社会性的语言向个体性的言语的转换,使语言常用常新。在这个意义上可以说,有无个体性言语,是文学语言和非文学语言一个根本区别。
文学还可以借助种种艺术手段,多层次、多角度地直接展示人物的内心活动。这也是文学所以能够表现复杂、微妙的思想感情的重要原因。张洁在长篇小说《沉重的翅膀》第十章里,有一段描写郑园园第一次见到莫征时的情景,充分显示了这个特点:“每天晚上7点半我到你这里来。”郑园园自己也搞不清楚为什么会对这第一次见面的人发号施令。她有些意识到自己是在任性、撒娇。天哪,为什么?她从来不对任何男孩子任性和撒娇。这件事有一点特别,是不是?这等于她给了莫征一种权力,一种与众不同的权力。凭了什么?他那男性的自尊和矜持么?她的腰肢上仍然感到刚才跌下去的时候,那只托住她的大手的力量。糟糕,糟糕透了。她是不是太轻浮了?她立刻板起面孔,嗓音也变得冷冰冰的,转过身子不再看着莫征,对叶之秋说:“叶阿姨,我走了。”由于这段描写既有作者从客观角度的叙述,表现了人物的外部特征:语言、动作、表情、声调,间接地剖析了郑园园的心理状态;又通过人物自己的主观意识活动,甚至某些潜意识活动,直接显示了她的内心世界,这就把一个少女在初次见面的青年男子面前所产生的复杂而微妙的心理,生动细腻地表现了出来。
文学的上述特征给文学赋予了很强的表现力,使文学成了传达审美意识的最重要的一种形式,在整个艺术领域中占有突出的地位。因而人们常常把文学同其它艺术并称为“文学艺术”。当然,各种艺术都有自己的特点和长处,这是其它艺术所不能取代的。以上的阐述为了强调文学的特点,我们才拿它的长处去比另一些艺术种类力所不及的地方,而绝不是认为文学无所不能,可以凌驾于其它艺术之上。其实,正是因为在审美的世界中各种艺术都有自己的特殊领域,这个领域又是别的艺术形式无法涉足的,人类才创造了多种多样的艺术门类。人们只有在各种艺术的互补之中,才能领略一个完整的审美世界。
综上所述,我们可以给文学这样一个定义:文学是作家借助语言塑造艺术形象,以表现他对人生的审美感受和理解的一种审美意识形式。

㈢ 举例说明文学语言的审美特征

音乐美:押韵、语音的变异之类的
形式美:“宝塔诗”之类的,比如元稹的《茶》
赋茶· 一字至七字茶令
——元稹·唐
茶.
香叶,嫩芽,
慕诗客,爱僧家.
碾雕白玉,罗织红纱.
铫煎黄蕊色,碗转曲尘花.
夜后邀陪明月,晨前命对朝霞.
洗尽古今人不倦,将至醉后岂堪夸.

㈣ 文学写作的审美特征是什么

应用文的起源先于文学艺术。人类创造文字的本意即最初的意图是记事,使用的就是应用文。到目前为止,记事的作用给后人留下了重要的历史见证,是今天人们了解历史的主要根据。通过文字,把人类的经验积累起来,得以从书面上了解自己未能经历的事、未曾有过的知识和经验。而传达这些内容的书面文字,基本都是应用类文章。像实用器皿先于艺术品一样,最早的文字记载,无论是一般的记事、占卜,还是规矩、铭文,都属于应用文范畴。
具体的应用文概念,许多研究论著多有诠释:“应用文是指国家机关、企业事业单位、社会团体、人民群众在日常生活、学习、工作中处理公共事务或私人事务所使用的具有某种惯用格式和直接应用价值的文章,包括机关应用文和私人应用文两类,或可称之为公务文书与私务文书。” [1]这就是我们对起源早、使用广泛的应用文在今天的理解。应用文在今天,广泛地被使用于国家政务和一切公私事务中。虽然被看作是“艺文之末品”,可又确实是“政事之先务”、“经国之大业”。应用文在社会生活中发挥着极其重要的作用。

有人以清康熙年间的吴乔在《答万季野诗问》中的一段话说诗与文之区别:“又问:‘诗与文之辨?’答曰:‘二者意岂有异?唯是体制辞语不同耳。意喻之米,文喻之炊而为饭,诗喻之酿而为酒;饭不变米形,酒形质尽变。啖饭则饱,可以养生,可以尽年,为人事之正道;饮酒则醉,忧者以乐,喜者以悲,有不知其所以然者。’”喻“意为米,文为饭,诗为酒”说诗与文的作用,确实是既形象又有道理。意为米,“文”乃米而为炊、炊而为饭,可果腹、养生、尽年,“为人事之正道”,足见其地位的重要。

事实上,正是由于人们对应用文认识越来越深入,所以对应用文及应用文写作也给予了越来越充分的重视。这不但体现在应用文写作规律的研究上,也体现在应用文写作的教学上。

但至今人们对应用文写作审美规律探讨的重视还是很不够的。出于“美是普遍存在的”这一认识,人们一般都接受“应用文写作具有审美特征”这个观点。但仔细考虑,应用文写作到底美在哪里,认识则大不一样。多数人认为应用文写作中的美,只不过是表现在文本上的一些形式美而已。包括一些对应用文写作进行审美研究的人,也多在应用文的形式美上下功夫。有的人则认为,应用文写作中美的现象是存在的,但和文学艺术相比,对应用文写作的美学研究不值得“小题大做”。甚至有人对应用文写作中所谓“审美”研究不屑一顾:应用文美学没有什么学问可言。研究应用文审美特征究竟有什么意义、价值,这方面的研究是否值得、是否必要,应用文写作过程究竟体现了怎样的审美特征?这些问题都是需要进一步澄清和明确的。

人们需要应用文,就像饥饿时需要吃饭一样,并不在乎饭的外表性状。吃的时间长了,就要开始品一品了。随着时代的发展进步,人们不再停留于以米为炊,简单的炊而为饭,人们开始讲究“美食”,把通常的饮食做成各种精美的工艺品,成为“色、香、味、型”俱佳的美食。在应用文起到它的实际作用的情况下,人们已经不满足于只是饱,而有更进一步的要求。这就像人们在不改变饮食基本功能的前提下,要进一步考虑它的“色、香、味、型”,使之成为既可用又可品味、鉴赏的艺术品。也正如普通的水杯加工成精美的艺术品的杯子一样。看看我们使用的杯子,当然还是既实用又精美的更受欢迎。早期人类使用土陶器盛装食物,泥碗、泥盆也可以盛装食物,但后来人们不满足于这种器物的粗制滥造,于是按照美的规律改变这些器物形状,以后又出现了陶瓷、彩陶、镏金、景泰蓝等等,这就是人们对实用器物的不断的审美追求。物质产品尚且这样注重审美追求,何况作为精神产品的应用文呢!人们对应用文也应该甚至是必须有这种审美的追求:在好用、实用的同时,要提高应用文的品位,把应用文打造成精美的工艺品。

关于“美的规律”马克思曾经有过精辟的论述。这段论述,包含这样几个观点:第一,美的规律是人类社会特有的规律。马克思在这里并非专门论述美的规律,而是在谈到劳动异化时涉及到的。关于劳动异化,马克思认为有这样四个方面:一是产品的异化,二是劳动过程的异化,三是人的本质的异化,四是人与人之间关系的异化。马克思是在谈到人的本质的异化、论述人的本质到底是什么时,谈到了“美的规律”问题。他认为,有意识的劳动实践是人与动物的本质区别,劳动实践是人的本质特征。人在劳动实践中要遵照一系列的客观规律,如自然的规律、主体的规律,还有就是“美的规律”。“美的规律”是劳动实践中所要遵照的规律之一。正如马克思所说,“人也按照美的规律来建造”。这里用了一个“也”字,就说明了这一点。因此,可以说明,在马克思看来,美的规律就是劳动实践的规律之一,是人类社会特有的规律。第二,美的规律就是通过劳动实践,主体的目的、意志、理性与客体的感性特征达到自由的统一。既然美的规律是人类劳动实践的规律之一,那么,什么是美的规律呢?马克思提出了这样的解释:“动物只是按照它所属的那个种的尺度和需要来建造,而人却懂得按照任何一个种的尺度来进行生产,并且懂得怎样处处都把内在的尺度运用到对象上去”。第三,这种美的规律也是人的本质的对象化的规律之一。就在上述谈到劳动实践是人与动物的本质区别、在劳动中也按照美的规律生产之后,紧接着马克思着重从主体的角度、从人的能动性的角度,谈到劳动实践实际上也是人的本质的对象化。这里所说“劳动中也按照美的规律生产”,既包括改造自然的劳动,也包括改造社会的劳动;既包括体力劳动,也包括脑力劳动。通过脑力劳动生产精神产品的应用文写作也不能例外。

把应用文写作作为审美对象,还应该仔细做一个界定。“应用文”对于应用文写作来说,只是应用写作的成果,是物化了的文本;而“应用文写作”强调的是应用文的写作过程,或说是应用文写作实践的过程。所以应用文写作的审美特征应该从两个方面来研究:一是应用文写作过程中的审美特征,主要表现在命题、聚材、构思等方面;二是成品的应用文,即应用文文本的审美特征,主要表现在文面、形式、语言等方面。

“我们说,美是人的本质力量的对象化,事实上是在说,美是人按照美的规律所创造的形象。”[2]在应用文写作过程中,包括确定题旨、确定文种、搜集素材、搜集数据、研究思路、研究结构等等,也都是写作者按照美的规律在创造。

一般来说,写作动机应该是主体“内在尺度”与自然形式的统一,主体需要、目的与自然规律的统一。但应用文写作基本上是受命而作,写作者的写作动机,与一般的写作动机是截然不同的。受命与个人需要、个人愿望是矛盾的。通常写文章,总是作者的一种愿望或要求,作者的动机和动力是明确的。但应用文写作,特别是公务应用文写作,却总是别人来命题多于自己来命题。别人命题,又要成为自己的一种愿望甚至是需求。在受命写作的情况下,实现上述所说的两个统一,从美学的角度讲,即达到所谓的“合规律性”和“合目的性”的统一,即真与善的统一。这正是应用文写作过程中的审美追求,也是受命写作中解决被动性的关键所在。

第一,注重自我修养,增强撰文的主动性。因为“‘美的规律’是一个十分重要的原则,指人类按自己内在的要求和理想对审美对象变形和加工的规律。” [3]所以,美的创造者首先自身要美,要强化内在的美。在确定动机的阶段,要求写作者充分理解自己的工作职责,清楚地意识到随时接受领导布置的写作任务,这是自己的天职,是应该应分的工作,也是锻炼和提高自己的机会。真正把“让我写”转化为“我要写”,增强写作欲望,增强主动性,这样,撰写中的自觉意识就可以更好地发挥,撰写高质量的应用文就有了可*的前提。

第二,做好各方面准备,胜任并愉快地接受写作任务。首先要在精神上做好随时接受写作任务的准备;其次,要针对性地在如何撰写好应用文上下功夫,在能力、技巧上做好准备;再次,还要注意做好写作资料的准备,必要的情况,必要的数据,要随时随地尽量去搜集。确有需要才能胜任愉快,驾轻就熟,优质高效。

第三,树立写作目标,打造应用文精品。有一个高远的目标,才会有更高的进取欲望。应用文撰写者对每一篇应用文写作,都要认真、仔细、下足功夫。就是写一个通知,也要写得合体、合意、简洁、晓畅。这样才能在撰写时,时时有一个追求,把写作欲望提得高高的,才能更好地增强自我意识,才能真正调动自己,打造出应用文精品。

应用文写作过程中的材料工作,也要达到“合规律性”和“合目的性”的统一,即真与善的统一。对于应用文的材料来说,主要是求真、求全、求精。

第一,求真。所有的材料都应该是真实的,既是客观存在的,又是有代表性、典型性的。另外,真实也要求数据的真实,主要是数据来源有据可查,数字准确无误。

第二,求全。应用文的材料也要求丰富、全面。除有关各方面材料的搜集,还要注意相关政策法规的准备。

第三,求精。材料的使用,要精挑细选,把真正有代表性、有典型性的材料写入文章中,使之更生动、更有说服力。

应用文写作过程中构思的审美追求。应用文审美心理过程……

注释:
[1]裴显生、王殿松主编《应用写作》,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年3月第二版,第2页。
[2]蒋孔阳《美学新论》,人民文学出版社,1993年版,第186页。
[3]曾繁仁主编《文艺美学教程》,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年10月出版,第44页。
[4]冯贵波《剖析立意与构思的审美活动过程》,《廊坊师范学院学报》2001年第3期。
[5]杨恩寰、樊莘森主编《美学教程》,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6] 参见《应用文阅读与文学阅读的本质区别》。

㈤ 文学语言组织的审美特征主要表现在以下哪些方面

图画美,音乐美,建筑美....

㈥ 怎样理解文学语言的审美特征

音乐美:押韵、语音的变异之类的
形式美:“宝塔诗”之类的,比如元稹的《茶》
赋茶· 一字至七字茶令
——元稹·唐
茶.
香叶,嫩芽,
慕诗客,爱僧家.
碾雕白玉,罗织红纱.
铫煎黄蕊色,碗转曲尘花.
夜后邀陪明月,晨前命对朝霞.
洗尽古今人不倦,将至醉后岂堪夸.

㈦ 文学语言审美特点

1 哲理性,它是文学象征意象的本质特征。即表达某种哲理和观念。在文学上,是内使用形象来表达文学艺术容作品。
2 象征性,它是文学象征意象的基本表现手段。并不以它的表面现象来审视,应以它所暗示出来的另一面来分析。
3 典型性,它是文学象征意象的形象特征。是指形象、形态上的典型性和生活情理上的典型性。
4 求解性,它是文学象征意象的审美特征。读者通过思考和求解,希望能够了解对作品意象所附载的意义和哲理。

㈧ 文学的审美特征有哪几点

(1)文学的独创性。
(2)文学的形象性。
(3)文学的情感性。
文学的本质是审美创造,文学的功能是传达人们的审美感受和体验,表现人们的审美理想。一部作品是否成功,关键在于是否把握了时代脉搏,是否对生活和社会有独特的观察和一定的预示,是否能够引起广泛的共鸣,并给人某些方面的启示。

所谓文学的目的就是审美体验的传达,而形象正是实现审美体验传达的支撑点。个性化的语言是最好的体现。
文学独特的存在价值和意义却在于传达人们的情感。文学活动的情感因素主要包括作家、人物和读者三种主体的情感。

㈨ 论诗歌语言的审美特征

简述语言艺术的审美特征 语言艺术是指文学这一艺术样式。文学艺术具有艺术的特殊性,它是“惟一的仅仅运用语言符号来创造艺术意象体系、形成艺术作品的艺术。”(《美学概论》第196页)①语言作为表意符号,是一种声音与意义结合的系统,理解语言艺术,必须大量读解具体文学作品。 语言艺术的特征很多:形象创造与形象感受的想象性;叙事与抒情的兼长性;语言结构与话语情景的多样性等。 一般地说,语言艺术的审美特征有:间接性与广阔性;情感性和思想性;结构性与语言美。 由于文学艺术以语言作为媒介和手段,使得语言艺术形成了许多自身独具的审美特征,集中体现在间接性与广阔性、情感性与思想性、结构性与语言美等几个方面。 具体地说,语言艺术的审美特征可以理解为以下内容。 (1)间接性与广阔性。文学运用语言来塑艺术形象,传达审美情感。由于文学语言必须通过读者的想象才能感受到艺术形象,因此,文学形象具有间接性。这种间接性既是语言艺术的局限,也是语言艺术的特长和优势,因为它使得文学形象具有其他艺术无法相比的广阔性。 文学形象的间接性,可以说是文学区别于其他一切艺术的重要特征之一。无论是建筑、实用工艺艺术,还是绘画、雕塑等造型艺术,以及音乐、舞蹈等表情艺术和戏剧等综合艺术,都通过塑造艺术形象来直接作用于人们的感官,这些艺术形象不仅可以看到或听到,甚至有些还可以触摸到。唯有文学这门语言艺术所描绘的形象例外。在阅读作品的过程中,通过积极活跃的联想和想象,在自己的头脑中呈现出活生生的形象画面来,这就构成了语言艺术形象的间接性,因而人们把文学又称“想象的艺术”。文学形象虽然不能通过读者的感受器官来直接把握,但它通过语言的中介,激发读者的想象,同样可以使得如闻其声,如见其人,产生如临其境的审美效果,使文学形象活灵活现、栩栩如生地呈现于读者的心灵。 文学天地的广阔性,同样来自语言媒介的特性。用语言来表现现实生活,具有广泛而深入的表现能力,几乎很少受到时间和空间的限制,有着最大的自由,具有极大的容量,真可以说是“观古今于须臾,抚四海于一瞬”(陆机 《文赋》 ),能够突破客观时间,实现时间和空间的自由延伸,全方位、多角度地展示广阔而复杂的社会生活。 其次,文学的广阔性更表现在它不仅能描绘外部世界,而且能够深入到人的内心世界,直接揭示各种人物复杂的、丰富的精神世界。向人的内心世界的深处发展,无疑使文学的天地变得更加广阔,而这一点,恰恰是其他艺术种类难以达到的。文学作品不仅可以通过描绘人物的音容笑貌、服饰风度、言行举止等来展现人物的内心世界,而且可能通过直接抒情或叙述的方法深入展示人物细腻复杂的感情。 (2)情感性和思想性。“任何文学作品都包含着作家的主观情感。文学的情感性越浓烈,越能感染读者,就越富有艺术魅力。”( 《艺术学概论》第九章 语言艺术) 抒情诗、抒情散文等情感类文学自然离不开情感性,小说、报告文学、叙事诗等叙事类文学同样离不开情感性。作为叙事类文学的小说和报告文学等,同样蕴藏着作家炽热的感情,只不过在这类作品中一般不常由作者出面来直接抒情,而是往往将作者的主观情感深深蕴藏的文学形象之中,通过形象描绘来传达情感。文学由于采用语言作为媒介,在表现人物的内心情感世界上,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正是由于文学作品能够深入到人的精神世界,直接披露出人物最复杂、最丰富、最隐秘的情感,使得语言艺术作品塑造的人物形象更加真实、更加深刻。 语言艺术的思想性在深度和广度上也远远超过了其它艺术形式。虽然所有文艺作品总会在不同程度上表现作家、艺术家的审美意识和对生活的认识,从而具有一定的思想性,但在各类艺术中,还是语言艺术的形象最富有深刻和思想性。语言艺术之所以具有这种优势和特长,同样是与它采用语言作为媒介分不开的,因为只有语言才能直接表达人的思想,在直接披露人的思想认识、评价判断方面具有最强的艺术表现力。 在文学作品中思想性和情感性二者的关系极为密切。从一定意义上讲,文学作品的思想性总是被情感所包裹并通过艺术形象表现出来的,只有将情感渗透在思想里的作品才能具有震撼心灵的艺术魅力,使读者在激动不已的同时去深入领会作品蕴藏的思想内涵。②另一方面,文学作品的情感性也离不开思想性,因为这种情感往往是在理性思想指导下成为具有特定爱憎情感的倾向性。所谓倾向性,其实就是作家的爱憎褒贬体现在文学作品中的思想艺术属性。显然,文学作品中的思想性和情感性二者相互渗透、相互融会,成为一切文学作品所不可缺少的要素。 (3)结构性与语言美。文学作品的结构与语言具有特殊的地位和作用,它们不仅是构成文学作品的重要艺术手段,而且本身也具有审美价值。文学作品作为一个有机的整体,就必须需要利用结构这个重要手段来完成。对于文学作品来讲,结构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甚至直接关系到整个作品的成败得失。 依据语言艺术的含义,其代表性种类主要有:诗歌、小说、散文、戏剧文学四种样式。 1.诗歌。按照性质和塑造形象的方式不同,可分为抒情诗和叙事诗;按照诗歌的历史发展和语言有无格律,又可分为格律诗和自由诗。诗歌艺术具有自己鲜明的审美特点。首先,诗歌在反映生活、表达思想感情方面具有高度的集中性和概括性。其次,诗歌往往包含着强烈的感情和丰富的想象。再次,诗歌语言洗练,韵律和谐,节奏鲜明,具有音乐美,甚至具有建筑的结构形式美。 2.散文。散文的种类丰富多样,一般将其分为抒情散文、叙事散文和议论散文三大类。散文的重要特征是形散而神不散。也就是说,散文的审美特征就在于:主题、题材丰富多样,表现手法丰富多彩,篇章结构灵活自由。散文是以自由灵活的形式,达到“形散而神不散”的审美特色。 3.小说。小说是一种以叙述故事、塑造人物形象为主的文学体裁,特点是在生活素材的基础上用虚构的方式来再现生活。人物、情节和环境是小说的三要素。文学即人学。 小说由于运用语言作为媒介,较之其他艺术种类有着更大的自由,它可以吸收各种艺术的表现手法来全方位地刻画人物。小说可以详细描绘人物的外貌、举止,也可以表现人物的对话、行动,还可以通过不同的视角,从其它人物的眼中来观察和表现这个人物,并且可以把笔触伸入人的内心世界,通过深层心理描写来塑造有血有肉的人物形象,细腻深刻的心理描绘,是小说独具的艺术特色,也是其他艺术门类难以企及的境界。特别是小说还可以把人物放在错综复杂的社会生活中来描写,从而塑造出具有较高审美价值的、复杂丰满的圆形人物或典型人物。创造鲜明生动的人物形象,历来是小说的首要任务。 小说艺术的审美特征主要表现在:突出的虚构性;多方面多视角地刻画人物;表现较完整复杂的故事情节;细致入微的描写,人物性格与环境的完整呈现等。 总之,文学采用语言作为媒介和手段,从而与其他艺术在性质上产生了重大的区别。由于文学以语言作为媒介和手段,使得语言艺术形成了许多自身独具的审美特征,集中体现在情感性与思想性、间接性与广阔性、结构性与语言美等几个方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