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谁知道经济学里的‘边际变动’是个什么东东来的或是举点例子来说明一下,通俗一点的~
经济学家用边际变动(marginal change)这个术语,来描述对现有行动计划的微小增量调整。“边际”指的是“边缘”,因此,边际变动指的是围绕你所做的事情的边缘的调整。理性人通常通过比较边际利益(marginal benefit)与边际成本(marginal cost)来做出决策。
“边际”指的是“边缘”,因此,边际变动指的是围绕你所做的事情的边缘的调整。理性人通常通过比较边际利益(marginal benefit)与边际成本(marginal cost)来做出决策。
案例:
一企业考虑对某种新产品进行投资,预计新产品的售价是125元/件,单位变动成本为75元/件,年固定成本总额是60万元,则作为决策者,必须在以下几个方面做出科学合理的决策:
(1)企业达到损益平衡时所需的销售量是多少?
(2)为实现某一利润目标所需的销售量是多少?
(3)销售量一定时,若成本不变化,保本的单位产品售价是多少?
(4)单位产品售价变动或者变动成本增加时,对盈亏平衡点的影响多大?
(5)当几种因素同时变动时,对企业经营的影响?
解决上述几个问题的关键是,利用边际变动的模型(销售额=固定成本+变动成本+预期利润)计算出各种情况下的盈亏平衡点。分析如下:
(1)保本销售量:600000/(125-75)=12000(件)
(2)假定目标利润180000元时保本销售量:(600000+180000)/(125-75)=15600(件)
(3)成本不变,预测销售水平为14000件时保本售价:(600000+75 * 14000)/14000=117.9元/件
(4)销售预测为14000件,实现按投资额120万元计算的20%回报率时,保本售价:
(600000+75*14000+1200000*20%)14000=135元/件
(5)原每年销售量为15000件,售价为125元。提高售价提高至150元时的损益平衡点
600000/(l50-75)=8000件
(6)提高售价后,保本点的销售量从12000件降至8000件。但预计销量会从15000件降至13000件。此时企业的利润情况分析:
目前利润:边际贡献一固定成本=利润
即15000*(125-75)-60万元=15万元
预计销售价的利润:13000*(150-75)-60万元=37.5万元
使用新售价后利润情况:增加利润为:37.5-15=22.5万元
计算说明,增加的边际贡献(50增至75元),将足以抵消减少销量2000件所损失的边际贡献
(7)假定售价仍为125元,变动成本每件仍为75元,但固定成本总额增至80万元。计算保本点:800000/(125-75)=16000件
(8)单价为125元,固定成本总额为60万元,变动成本增至90元时的保本点:600000/(125-90)=17143件
说明:变动成本增加巧元,保本销售量就得从12000件增至17143件。
(9)若固定成本增至75万元,变动成本增至90元,目标销售利润率为20%。预计销售量为15000件,原售价为125元。为了抵补成本的增高并取得既定利润率,确定新售价:
(750000+90*l5000)/(l5000-0.2*15000)=175元
该企业能否把售价从125元提高至175元,并能保持l5000件的销售量。否则,则企业必须接受较低的回报率或者停止生产该产品的事实。
从计算分析可以看出,以上指标计算结果均是达到损益平衡的数值,是边际变动的主要因素,这些因素的微小变动,就会讨经营产生质的影响,而这是决策分析必须考虑的问题。
B. 经济学中的边际效用是什么
边际效用是指某种物品的消费量每增加一单位所增加的满足程度。边际的含义是增量,指自变量增加所引起的因变量的增加量。在边际效用中,自变量是某物品的消费量,而因变量则是满足程度或效用。消费量变动所引起的效用的变动即为边际效用。
边际效用的大小与欲望的强弱成正比,与商品消费数量的多少成反比,边际效用在实际中可以是0甚至负值,但在理论分析中边际效用不会为0或负值。
(2)经济学边缘扩展阅读:
边际效用理论还可以解释经济学中著名的“价值悖论”。价值悖论又称价值之谜,指有些东西效用很大,但价格很低,有些东西效用很小,但价格却很高。这种现象与传统的价格理论不一致。这个价值的悖论是亚当·斯密在200多年前提出的,直至边际效用理论提出后才给予一个令人满意的答案。解释这一问题的关键是区分总效用和边际效用。
水给我们带来的总效用是巨大的,没有水,我们无法生存。但我们对某种物品消费越多,其最后一个单位的边际效用也就愈小。我们用的水是很多的,因此最后一单位水所带来的边际效用就微不足道了。相反,相对于水而言,钻石的总效用并不大,但由于我们购买的钻石极少,所以,它的边际效用就大了。
根据边际效用理论,消费者分配收入的方式是使一切物品的每元支出的边际效用相等。人们也是根据这一原则来把收入分配于水和钻石上的:钻石的边际效用高,水的边际效用低,只有用钻石的高价格除以其高边际效用,用水的低价格除以其低边际效用,用于钻石和水的每元支出的边际效用才能相等。
所以,钻石价格高,水的价格低是合理的。或者说,人们愿为边际效用高的钻石支付高价格,为边际效用低的水支付低价格是一种理性的行为。“物以稀为贵”的道理正在于“稀”的物品边际效用高。
C. 如何理解经济法的边缘性
论经济法的边缘(一)
所谓经济法的边缘,是指经济法学的研究范围,其核心是廓清经济法与民法、经济法与行政法的界限。这是经济法学理论研究的老问题,本文拟从新的视角对这一问题进行探索,以确定经济法学的研究领域。
一、问题的提出过去经济法学理论研究,关于经济法的研究范围都是与研究者对经济法调整对象的界定紧密联系的。在此笔者将其称之为"调整对象说"。这一学说有多种观点①,其中最有代表性也最有优秀的观点是以划分经济法与民法、经济法与行政法的关系为前提,将它们之间的关系表述为既有密切联系又有区别的不同法律部门,然后确立经济法的独立地位②。这一理论,看似对经济法与民法、经济法与行政法的关系作了划分,但深入考察便不难发现:它并没有真正阐明经济法与民法、经济法与行政法的关系,也不可能划清它们的界限。这里明显的问题是:经济法的调整对象是什么?至今仍无统一认识。以一个不确定的概念来作为划分法律部门的标准,就不同学者所认识的不同的经济法的调整对象而言,经济法与民法、经济法与行政法的界限或经济法的范围绝非毫厘之差。本文无意于批判或非难某种理论,且笔者也是调整对象说的赞成者。但是,这种研究方法作为一种既定模式,在一定程度上束缚了研究的深入,阻碍了纵深思维。因此,有必要跳出既定模式的简单框架。
笔者认为,现存的调整对象说在阐述经济法的独立性时,至少存在如下难题:
1、作为区分民法与经济法、行政法与经济法的的调整对象究竟是什么?是经济关系还是社会关系?这些关系的特点是什么?2、经济关系能否分割?经济法与民法、行政法在调整经济关系时是共同调整还是分别调整?如果是共同调整,不同的法律部门划分以什么为标准?如果是分别调整,不同的法律部门又以什么为划分标准?
3、法律部门的分类与学科分类是否同一概念?以调整对象为标准所划分的法律部门是学理概念还是法律形式概念?
这些问题,都是十分艰难却又表现解决的经济法学基础理论问题。
二、调整对象与法律部门的划分
经济法具体的调整对象是什么,笔者将另文讨论,这里仅研究调整对象对于确立经济法部门即经济法学研究范围的意义。调整对象说的基本观点是将经济法有无独立的调整对象作为经济法能否取得独立的法律部门的基本标志。综观经济法学理论研究的诸流派及观点,关于经济法的独立地位可分为两大派,即肯定派与否定派,但两大派的基本论据是一致的。否定派认为:"经济法不是一个独立的法律部门,而是一个十分必要的法律学科。"因为"经济法没有统一的调整对象和方法,所以,无论是单个的经济法规或是这些经济法规的总合,都不能构成独立的法律部门"。"谁要想建立一个经济法部门,就必须指出这些经济法规在调整对象上的同类型,或者指出我国现阶段已产生了一种新的经济关系,并应找到在这种经济关系中起作用的特殊规律,找出不同于其他部门法的调整原则和方法。如果只是简单地把已经受到其他法律部门调整的诸种经济关系都归由经济法调整,并以此建立经济法部门,这不仅违背了唯物主义法学关于以社会关系本质属性作为划分部门法的基本理论,而且必然是以否定或者贬低其他部门法为代价的。"③肯定派则是以肯定经济法有独立的调整对象为国为依据,认为经济法是独立的法律部门。肯定派关于经济法的调整对象又有多种观点。但均认为经济法是调整一定经济关系的法律规范的总称。这里可以看到:无论哪个流派、哪种观点关于经济法的调整对象都反复使用了两个概念,即"社会关系"和"经济关系",这两个概念是否可以等使用?它们的内涵与外延是否一致?确定它们的涵义直接关系到对经济法调整对象的界定,对于确定经济法的概念具有直接影响。首先,我们考察一下"社会关系"。法理学认为:"划分法律部门的标准,主要是法律所调整的不同的社会关系,即调整对象。社会关系即人们之间的相互关系,不同的社会关系实际上是指社会的不同领域,涉及到经济、政治、文化、宗教、家庭、民族等各个领域。""社会关系涉及到各个领域,就是在某一个领域中,其范围也是十分广泛的。例如:经济领域就存在各种社会关系,绝非一个法律部门所能囊括的,除民法外,还有经济法、劳动法等。④"据此,社会关系的不同属性是划分法律部门的标准。那么,作为法律调整对象的社会关系应该是怎样的呢?是"法所调整的一定的能够体现为意志关系的具体的社会关系。"其特点为:"一是一定范围的社会关系,是统治阶级认为最重要的,体现和反映国家、组织和个人重要利益的社会关系,而不是全部社会关系。二是可以体现为意志关系和意志行为的社会关系,是人们为了实现一定的目的而自觉努力的心理状态支配下所形成的社会关系和行为,而无意志的行为不能成为法律调整的对象。三是现实中具体存在的,具有明确的主体、客体和具体权利义务的社会关系,而抽象的、观念的社会关系是不能成为法律的调整对象的。⑤"至此可以认为,作为经济法调整对象的社会关系也应具备上述特征。其次,我们再来考察一下"经济关系"。在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中,经济关系是人们在以生产、分配、交换、消费为基本内容的经济活动中结成的社会关系。马克思将经济关系或生产关系的产生论述为:"人们在生产中不仅仅同自然界发生关系,他们如果不以一定方式结合起来共同活动和互相交换其活动,便不能进行生产。为了进行生产,人们便发生一定的联系和关系,只有在社会关系的范围内,才会有他们对自然界的关系。⑥"斯大林则对经济关系的内容作了如下说明:"生产关系,即经济关系,这里包括:(1)生产资料所有制形式;(2)由此产生的各种不同社会集团在生产中的地位以及他们的相互关系,或如马克思所说的'互相交换其活动';(3)完全以它们为转移的产品分配形式。⑦"显然,在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中经济关系就是指社会关系。但在现代西方经济学中,经济关系却是一个纯粹的经济学概念,它所反映的是经济运行规律或诸经济因素间的相关性以及资源配置的客观要求⑧。这时的经济关系绝不是社会关系。根据以上考察可以认为,"社会关系"与"经济关系"在法学中和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及西方经济学中都是有明确涵义的,似乎可以肯定: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西方经济学的某些概念与法学中的概念是不应该也不能混同的。正如所有制与所有权在经济学与法学上的涵义一样,它们分属不同的范畴,政治经济学、西方经济学中的经济关系均不是法学上的社会关系。然而,在诸多经济法理论研究中却出现了这些概念混同的现象,使人们难以理解某一概念的真正涵义和范畴,如有的学者对经济法的调整对象作了如下表述:"经济法的调整对象是一定的经济关系。""而经济关系包括生产关系和具体的社会关系两种,""由于生产关系是不以人们意志为转移的,所以经济法对于它无从调整,作为经济法调整对象的一定经济关系,是存在于社会再生产过程中,受生产关系制约的一定范围的具体的经济关系。⑨"这里的"经济关系"显然是指社会关系,但按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经济关系就是生产关系。那么,根据以上观点,具体的经济关系如何产生?它又如何与生产关系相区别?既然经济法不调整生产关系,那么它调整的又是什么关系呢?以上种种均反应出概念使用方面没有划清范畴或学科的问题。
D. 经济学中的边际margin是什么概念
边际(margin),就是指边缘、额外、追加之意。它被人们用来揭示两个具有因果或相关关系的经济变量之间的动态函数关系。当某一经济函数中的自变量发生一个微小单位的数量变化时,因变量因此而发生的相应的数量变化值,被称为该因变量的边际值。
经济学家把所研究的各种变量分为自变量和因变量,自变量是最初变动的量,因变量是由于自变量变动而引起变动的量。边际分析就是分析自变量变动与因变量变动的关系。自变量变动所引起的因变量变动量称为边际量。在考虑一个决策时,重要的是考虑边际量,因此,要运用边际分析法。
边际产量(Marginal proct)
是指增加一单位生产要素所增加的产量,边际成本是指增加一单位产量所增加的总成本。假设商品x的生产要素有两种:A和B ,当B保持不变,增加一单位的生产要素A,可以带来产量增加1,(比如A是劳力,B是机器设备)此时的边际成本是市场上一单位生产要素A的价格。
假如增加A带来的是产量是增加2,则相应的边际成本是1/2生产要素A的价格。
(4)经济学边缘扩展阅读:
边际产量当增加一个单位产量所增加的收入(单位产量售价)高于边际成本时,是合算的;反之,就是不合算的。所以,任何增加一个单位产量的收入不能低于边际成本,否则必然会出现亏损;只要增加一个产量的收入能高于边际成本,即使低于总的平均单位成本,也会增加利润或减少亏损。
因此计算边际成本对制订产品决策具有重要的作用。微观经济学理论认为,当产量增至边际成本等于边际收入时,为企业获得其最大利润的产量。
E. 如何理解经济学上的边缘效应
你说的不是边际效应 是边缘效应吧?边缘效应这个词的意思 本来是俩个不同的介质,版互相接触,在接触处会产生变化(物理或者化学),经济学中的边缘效应是权指俩个不同的区域 或者农村与城市 或者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在他们接触的地方,会产生特殊的一种形态优势 利用这种优势可以为俩方都获得收益 ----Elliott
F. 在经济学中边际量是什么概念
“边际量”是指某个经济变量在一定的影响因素下发生的变动量。 经济学认为,经济事物总是在各种影响因素下不断变动的变量,因此,边际量就是理性人在做正确决策时的重要参考。这就是经济学十大原理之三——理性人考虑边际量 经济学家用边际变动这个术语来来描述对现有行动计划的微小增量调整。记住“边际”指“边缘”。因此,边际变动是围绕你所做的事的边缘调整。理性人通常通过比较边际利益与边际成本来做决策。 边际量是每增加一单位投入所增加的产量。 用拔河来做比喻,一方共有10个人,总拉力为300公斤。现在增加一个人张三,张三的到来使得这一方的拉力增加了25公斤,这个25公斤就是边际量。又增加一个李四,李四的到来又增加20公斤拉力,这个也是边际量。 总的说来,边际量的增加往往是递减的,还用拔河做例子。 假设每一个人的力量都是一样的25公斤,当人数少的时候,大家配合的比较好,每一个人都能发挥25公斤的力量。 后来增加了一个人,大家一起使劲的时间就有点错位,新增加的人实际只能让总拉力增加24公斤的力量。 继续增加人的话,大家使劲的时间就有更多的错位,他只能让总拉力增加23公斤的力量。 随着人数的增加,每个人带来的增量(就是边际量)都在减少,总拉力(就是总量)增加的速度越来越慢,直到最后再来一个人也不能增加为止,如果再增加人数的,就有可能带来负的边际量了。
G. 经济学中边际的概念
边际在经济学中指的是每一单位新增商品带来的效用,这就是生产或消费的边际。
比如,边际成本指每一单位新生产商品的成本。通常边际成本要低于平均成本,因为平均成本包括了固定成本。边际收益指从每一单位新增商品中得到的新增效用。
简单说边际效用是消费者从每一单位新增商品或服务中得到的新增的效用(满意度或者收益)。一般假设边际效用随着消费量增加而减少,所以某人某天里的第10个炸面包圈得到的满足要少于第一第二个。
其他的边际概念:
1、边际税收率
2、边际储蓄倾向和边际消费倾向
3、边际替代率
相关的一个概念是弹性,指的是某一应变量变化百分比与其影响因素变量变化百分比的比值。
H. 在经济学中,边缘经济学的定义和具体应用
不如去网络一下~
I. 经济学、博弈:一本关于边缘策略的书
书 名:《传媒博弈论》
作 者:孙光海 陈立生